商丘河道整治
A. 運糧河治理情況的介紹
隋、唐、北宋時期,河南的經濟和文化達到歷史上的鼎盛階段,也是水利大發展的時期。公元581年,隋朝立國,公元589年隋滅陳後,全國重歸統一。隋的統一,加強了封建王朝對人力物力的控制,社會秩序安定下來,為了加強漕運,隋代營建東都洛陽和開鑿南北大運河。大業元年(公元605年)隋煬帝開通濟渠,「發河南諸郡男女百餘萬」,通濟渠共分兩段:西段自東都洛陽西苑(今洛陽市澗西一帶)引谷(即今澗水)、洛二水、循東漢所開陽渠故道,傍洛東行,至偃師匯洛河、至鞏縣洛口入黃河。東段自黃河南岸的板渚(今滎陽縣汜水鎮東北)引黃河水流經廣武山南麓、東行汴水故道,至開封東汴水折向東南流,經陳留、壅丘(今杞縣)、睢縣、寧陵至宋城(今商丘)、東南行蘄水故道,又經夏邑、永城至安徽泗縣、江蘇盱眙對岸注入淮河。初名通濟渠,又名御河,唐初改稱廣濟河,唐宋時通稱西段為漕渠或洛水,東段為汴河或汴渠。通濟渠施工從大業元年三月開工,到八月結束,由東都洛陽至江蘇江都,1000多km,沿途盡量利用天然河流和歷史相繼開鑿的鴻溝水系人工運河,既減少工程量,又可利用淮河北側支流補充和調節水量。隋大業四年(公元608年)開挖永濟渠,「發河北諸郡男女百餘萬」,這條運河線路是利用在東漢建安年間所開白溝的基礎上進行疏浚、擴寬和改建的,是利用沁水南通黃河、北引沁水與清、淇二水相接、東北行入白溝。運河流經武陟、新鄉、汲縣、黎陽(今浚縣境)、臨河(今浚縣東)、內黃、河北省大名西、山東省臨清、東北流入河北至天津,再西北行通至涿郡,全長1000餘km。通濟渠和永濟渠的開挖成功,形成了以洛陽為中心,從中原通向江南以通濟渠為紐帶,通向北方以永濟渠為紐帶,溝通南北的航運系統。 由於隋朝歷史短,運河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發展。到了唐、宋時期,汴渠整治,並不斷改進轉運制度,使漕運能力大為提高。唐初漕運年運輸量不過20萬石,到天寶元年(公元742年),漕運量每年高達400萬石。到玄宗天寶十四年(公元755年)暴發「安史之亂」以後,北方財源斷絕,唐王朝財政收入更是依靠轉漕東南地區的糧食、物資,使漕運成為唐王朝維持其統治的命脈。北宋建都開封,漕運路線比唐朝要近一半,由淮入汴,水道暢通,灘阻較少,不需轉運。加之造船、水工技術的進步,宋朝的漕運量很快地超過了唐朝。每年漕運量一般五、六百萬石,多時還曾達到800萬石,成為全國漕運史上的最高紀錄。 唐宋兩代對農田水利工程十分重視。初唐時,中原因連遭戰亂,社會經濟摧殘嚴重,要復興經濟必須首先恢復農業,在唐代律法中,就有專門為水利部門制定的法律叫《水部式》,它對水利灌溉管理,規定甚詳。河南發展灌溉修復了許多農田水利工程,在今河南省東部,修了陳留的觀省陂,灌田達百頃;在陳箕城縣(今西華縣),整修三國時鄧艾所建的水利舊址,引潁水灌田,名鄧門陂;在息縣西北,擴建隋玉梁舊渠,洪陂60所,灌田達3000頃;在光山縣曾建雨施陂,灌田400餘頃。修復的農田水利工程,還有管城縣(今鄭州)的李氏陂、中牟的24陂、許昌的堤塘、平輿的葛陂、永城的大劑陂等,促進了農業生產的發展。唐朝對航運網效益的發揮,也比較重視,除對運河經常疏浚以保持河道暢通提高通航能力外,還注意運河的擴建,對航運網有所補綴。開元十二年(公元724年),採納洛陽人劉宗器的建議,「塞汜水舊汴口,於下流滎澤界開梁公堰,置石門,以通淮、汴」,再次對汴河引黃水的口門進行了治理。說明唐代汴河引黃河水的口門,是採取汴口石門和板諸口兩者交替使用的辦法,以求維護汴河暢通。 在公元907~960年,進入五代(後梁、後唐、後晉、後漢、後周)時期後,都在河南地區建都立國,在這半個世紀中,長江以北戰爭不斷,中原人民深受其害。尤其是朱溫掘開滑州黃河堤後,大河以南又連年大水,給河南的農業生產帶來了十分嚴重的破壞。後來契丹兵入據後晉首都汴梁,將這個古城及周圍幾百里內的城鎮村莊洗劫一空。千里中原,荒草遍地,人煙稀少,河南水利設施失修廢棄,社會歷史的發展又出現了一次短暫的曲折。北宋王朝建立後,又統一全國的政權,並建都於開封,河南又一次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為水利的發展提供了極好的機遇。熙寧二年(公元1069年)宋神宗支持王安石變法,同時頒布了《農田利害條約》的法令,並設立各路農田水利官,主持全國水利和地方水利。根據《農田利害條約》規定,無論官員和百姓提出興修水利的建議,不管是創議新建工程,或者是修復原有的水利設施,在實行以後,根據效益大小分別給以獎勵,收效大的可以量材錄用。對群眾興修水利而經濟上有困難的,由國家以低息貸款給以扶助。因而調動了人們興修水利的積極性,出現了「四方爭言農田水利,古陂廢堰悉務興復」的水利高潮局面。在農田水利中,還利用黃河水、沙資源淤溉改良土壤,在陳留等8縣,「引黃、汴河水淤溉」,僅京畿一路的淤田,每年就可增產糧食幾百萬石。在京都開封附近,興建了水網工程,既能將澇水排出導入泗水,而且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貫穿全城,水運交通,四通八達,北宋名畫《清明上河圖》生動地描繪了開封汴渠已經成為把經濟中心的南方和政治軍事中心汴京連系起來的運輸大動脈,是維持中央集權統治供給的生命線,因此,水利開發主要是圍繞汴渠修復治理進行的,並把農田水利推向法制化。水利建設為推動農業發展和社會繁榮做出了重要的貢獻。宋太平興國三年(公元978年),西京轉運使程能向宋太宗上疏,擬在河南南陽下向口(今下向鋪一帶)築壩置堰,攔住白河水,將水引入石塘、沙河、蔡河(開封東南)及睢水,直達汴京,並與南方的湘潭漕渠連貫起來,解決南方物資北運的困難。遂下詔書征發州、縣數萬民工和官兵,塹山填谷,經博望、羅渠、少柘山(今二龍山),施工月余,竣渠百餘里,抵達今方城縣城東南的八里溝一帶,因系漢淮分水嶺地勢高,修成渠高水低,水不能至。後遂增加民工,突擊開渠,仍未修通,石堰又被洪水沖毀,漕渠開挖就此廢止。北宋引漢通淮,選線方城缺口,南水北調,限於技術條件,雖未成功,但它的實踐嘗試,還是具有啟示意義。 2006年6月16日,烈日炎炎,筆者踏訪運糧河。只見一線溪流,到崔庄就斷了。由於地下水位淺,窄窄的河床仍然潮濕,溝谷里的楊樹潤人眼眉,風中流響,疑是水聲。下行不遠,就是與崔庄一街相連的著名茶鄉——(毛出頭)(音:桑)郎廟。河到這里又有了細弱的響動,可惜不是細沙白水,是二十多家屠宰專業戶排放的廢水。更有十幾家製革作坊,把用過的皮硝和切削物沿河傾倒。河右岸那眼久負盛名的千年玉泉,被污染得連衣服也不能洗了。高牆遮蔽,柵門緊鎖,惟有玉泉亭翼然聳立,碑文上刻有蘇東坡 「遂令色香味,一日備三絕」的贊譽…… 據當過多年村支書的張黑娃老人回憶,十幾年前,河水大時有一尺多深,村裡人吃的就是這河裡的水。因為河岸是沖不跑的黃栗土,河底是摻煤打煤球的煤土,人們叫它「銅底鐵幫運糧河」。河邊那眼井,是一位開茶館的張姓老人挖的,有60多年了。一丈深挖到泉眼,大茶缸粗一股,朝東北方向噴。前些年又往下打20多米,用石頭券住,成了現在的樣子。老人說他記事的時候,這里就有四家老茶館,兩家姓張,一家姓李,一家姓尹。不只外來客,十鄉八里的村民都來喝茶,成了代代相傳的風俗。離泉不遠的那座橋,誰也不知道有多少年代了。1990年加高加寬,蓋住了原來的橋板,橋墩還在。古時,(毛出頭)郎廟是西去洛陽、長安東到山東、安徽的必經之地,九條大路打橋上過,橋又稱九龍口。
B. 商丘有什公好玩的
商丘好玩的地方:
1、河南省永城市芒碭山旅遊景區芒碭山旅遊區,簡稱「芒碭山」,位於河南省永城市,是一處集山水觀光、文化品賞、生態休閑於一體的國家AAAAA級旅遊景區。連霍高速與濟祁高速穿區而過,鄭徐高鐵永城北站距離景區僅5公里。這里有世界上規模最大的地下宮殿漢梁王墓群、劉邦斬蛇處、大漢雄風景區、芒碭山地質公園、陳勝墓、夫子崖等景點。西漢王陵內出土的國寶級文物"四神雲氣圖"、"金縷玉衣"等中華瑰寶交相生輝。芒碭山旅遊區是「國家級漢文化傳承服務標准化試點區」,2017年2月25日,芒碭山旅遊區正式晉升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2、商丘古文化旅遊區商丘古文化旅遊區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境內,以商丘古城為依託,在12.6平方公里的面積內分布著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歸德府城牆」和「宋國故城遺址」。商丘古城現為中國保存完好古城之一,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商丘古城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文物眾多。商丘古城建於明正德六年,城牆、城廓、城湖三位一體,使古城外圓內方,成一巨大的古錢幣造型,建築十分獨特。城牆周長 3.6 公里,有東西南北四門。城內地勢為龜背形。城內建築多為四合院建築。
3、河南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商丘黃河故道生態休閑旅遊度假區)位於豫、魯、蘇、皖四省交界處的河南省商丘市北部的黃河故道上,是國家級旅遊線「黃河之旅――中華民族之魂」和河南省「三點一線」東擴旅遊熱線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商丘市委、市政府確定的全市「三大」旅遊精品名牌工程之一,由明清黃河大堤,商丘黃河故道國家森林公園,梁園區孫福集濕地、虞城縣田廟濕地,民權縣龍澤湖、秋水湖,梁園區天泉湖、天沐湖,虞城縣石庄湖、王安湖等所組成。
4、虞城響河水利風景區響河水利風景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虞城縣,是國家級水利風景區。景區以響河為骨幹河道,由響河、周商永運河、十字河串聯虞城森林公園、兩河口公園、木蘭文化公園和虞城人民公園四大公園組成,公園內有以虞城歷史上四位古代先賢名字命名的倉頡湖、商均湖、伊尹湖、木蘭湖,形成了由「三河、四湖、一庫」集防洪蓄水、生態保護、休閑旅遊為一體,具有河湖連通特色的生態水利風景區。景區控制面積6.9平方公里,規劃面積4.8平方公里,水域面積2.8平方公里。
5、民權黃河故道水利風景區國家級民權黃河故道水利風景區的美景,讓人流連忘返!夏日,會吸引眾多遊人前來戲水、垂釣,踏著坡坡坎坎的鵝卵怪石,聽著哇鼓齊鳴,怡然自樂!細雨如絲看水色空濛,黃昏日落聽漁舟晚唱,真正一個「漁舟唱晚入詩畫,碧水煙波聽琴聲」的北國水鄉。景區花草簇擁「春」常在。景區植被覆蓋率達95%以上,那佇立於岸邊的垂柳迎風飄盪;野生大雁、水鴨、白天鵝游於碧波之上;水中草魚、青魚、鰱魚、水蝦、河蟹百匯,構成了「林映水中魚游樹,雲落水底鳥穿波」的美麗景象。舉目遠眺,碧波盪漾,水天一色,令人賞心悅目,流連忘返。
6、睢縣北湖景區睢縣北湖景區位於河南省商丘市睢縣,又稱鳳城湖,距離商丘市區以西68公里,起源於明末李自成以水代兵,決堤黃河,距今約400年歷史。2015年1月被評定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為商丘市第四家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睢縣北湖水面面積近5000畝,景區位於睢縣縣城北,景區內歷史文化遺跡眾多、水上娛樂設施完善,最著名的有「春秋五霸」之一的宋襄公陵墓、宋襄公望母台、甘菊泉、桃花洞、蘇軾留墨處等。2000年,北湖被河南省旅遊局批准為省級旅遊景區,北湖使睢縣有了「中原水城」的美譽。
7、永城沱河日月湖水利風景區永城沱河日月湖水利風景區位於永城市西城區與東城區之間,以沱河、日月湖為依託,利用沱河、日月湖水資源、自然風光、城市風光、歷史文化等,通過實施採煤沉陷區綜合治理、河湖連通、水生態修復、水環境整治工程,形成了具有城市河湖特色的沱河日月湖生態水利風景區。建成後,將形成6平方公里的水面,可蓄水2000萬立方米,做到蓄水、排洪相結合,為工業發展用水提供良好的基礎和有利的條件。2014年9月29日,永城沱河日月湖生態水利風景區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利部公布為國家級水利風景區。
8、容湖生態旅遊區容湖,原名北湖、北舊湖,位於商丘市柘城縣城北側,是明朝嘉靖年間黃河決口沖灌入原柘城縣城而形成的天然湖泊,面積1.76平方公里。容湖不僅面積大,保存完好,而且歷史文化底蘊豐厚,湖底和岸邊文物古跡眾多。自古風光秀麗,擁有豐富的植被和水鳥,是柘城縣生態景觀和歷史文化的一大資源。2008年,開發商對柘城北湖進行抽水挖湖,大肆開發,周圍植被被鏟除殆盡,對原有的生態環境造成難以彌補的後果,湖底的文物古跡被開發商搜刮殆盡,據為己有。
9、商丘市商丘古城水利風景區商丘古城水利風景區位於商丘市睢陽區境內,自然生態完整、環境優美,規劃總面積14.1平方公里,其中水面面積2.67平方公里。護城河環睢陽古城一周,與古城自然和諧地融為一體,景區內自然生態環境優美,人文歷史、自然資源豐富,旅遊景點達20餘處,為國家AAAA級旅遊景區。景區以古城城湖為依託,以水元素為靈魂,在充分發揮古城湖防洪除澇的基礎上,大力開展水利旅遊項目,先後建成了歡樂谷、南湖水上樂園、南湖公園等景點。
10、漢梁王墓群漢梁王墓群,又叫芒碭山漢墓群,被國務院列為第四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位於國家5A級旅遊景區芒碭山,是漢朝梁國劉武及其家族的墓葬群,共包括13座墓葬,總佔地面積約550萬平方米。斬山作廓,穿石為藏,結構復雜,氣勢恢宏,宛如龐大的地下宮殿,現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墓群分布在除芒碭山主峰之外的各個山峰上,主要的陵墓有梁孝王陵、王後陵、梁共王陵、僖山漢畫像石墓等。其中梁共王陵中出土的「四神雲氣圖」被中外專家、學者贊譽為「敦煌前之敦煌」,王後陵以其龐大的規模及非凡的價值,被譽為「天下石室第一陵」
C. 由於環境污染嚴重,特別是城市,已經很難看到滿天的繁星了。請你寫一段話,呼籲人們保護環境。
朋友們:
新的世紀,我們渴望干凈的地球,渴望健康的生命,渴望環保的家園,渴望綠色、健康、衛生的生活環境…… 。偉大的事業,需要偉大的創造。讓我們這群新世紀的見證者,義不容辭地承擔起各自的使命,共創綠色環保、健康衛生的新社會。
地球只有一個,她的生命是脆弱的,不能因為我們為著眼前的發展和獲得微小利益,以肆虐的行為、無「度」的獲取,使本已脆弱的軀體更加脆弱!保護地球,就是保護我們自已。
我們口號是:「綠色環保,舉手之勞;從我做起,從點滴做起」。我們倡議:
◇努力學習環保科學知識,主動增強環保意識。
◇倡導文明行為,不隨地吐痰,不亂扔臟物,不踐踏草坪,不隨意摘花折草,保護綠色生命。在大自然中遊玩,除了美好記憶,什麼也不要留下。
◇保護生物,使生物與人類共存,使萬物與環境和諧相處。不可隨意引入外來物種,不可隨處放生動物,以免破壞生態平衡。
◇節約用電,隨手關燈關空調關電腦。使用節能用具(如節能燈、節水馬桶等),空調調高1度。電器不要待機,待機一樣耗電。隨手關掉長時間待機的電腦、下班時拔掉已不需要使用的飲水機電源插頭。
◇出行盡量乘坐公共交通工具或步行。開車時,較長等待請關引擎,不要原地熱車,不要急剎車。電器、車輛隨用隨檢,保持良好性能,減少能源消耗和廢氣污染。
◇減少污染,不要將未經處理的污水隨意排放到河流、湖泊、海洋中。使用無磷洗衣粉,不要將洗衣等生活廢水排入陽台雨水管道。
◇節約資源,隨手關水龍頭。復印紙張雙面使用,能用一張不用兩張。少用一次性用品(如:碗筷、衣物等)。水、紙張、塑料袋等盡可能多次重復利用。
◇垃圾應分裝:可回收垃圾(又名:無機垃圾、可再生廢棄物、干垃圾。包括:廢紙、廢塑料、廢金屬、廢橡膠、廢玻璃、廢織物等)、不可回收垃圾(又名:有機垃圾、餐余廢棄物、濕垃圾。包括:瓜果皮、蔬菜、剩飯菜、變質食品等等)、有害垃圾(又名:危險廢棄物。如電池、廢舊熒光燈管、化學品、廢水銀溫度計、廢油漆桶、過期葯品等)。
◇改變傳統不良生活習慣,美化環境、再造環境,為環保做力所能及之事。
環境,是人類賴以生存的必要條件,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為了自已,為了子孫後代,為了全人類能永遠擁有美好的家園。請大家積極響應倡議,為綠色環保—「盡一份責,出一份力」!
D. 我是商丘虞城縣人,准備建個大型規模化標准化養殖廠。村內沒法建,村外又佔用耕地。這個矛盾如何解決。
發展畜禽養殖業於促進農民增收農村經濟發展具重要意義家力支持事畜禽養殖業要符合家關律規規定具體能否佔用耕建養殖場問題需要區兩種情況: 擬佔用耕屬於基本農田則概佔用建養殖場按照《基本農田保護條例》第17條關於禁止任何單位基本農田保護區內建窯、建房、建墳、挖砂、採石、采礦、取土、堆放固體廢棄物或者進行其破壞基本農田、禁止任何單位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業挖塘養魚等規定精神基本農田能用於糧、棉、油、蔬菜等種植業產能用於養殖業 擬佔用耕屬於非基本農田則符合《畜牧》規定條件情況用於建養殖場《畜牧》第三十七條規定:家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建立畜禽養殖場、養殖區發展規模化、標准化養殖鄉(鎮)土利用總體規劃應根據本實際情況安排畜禽養殖用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畜牧業合作經濟組織按照鄉(鎮)土利用總體規劃建立畜禽養殖場、養殖區用按農業用管理畜禽養殖場、養殖區用使用權期限屆滿需要恢復原用途由畜禽養殖場、養殖區土使用權負責恢復畜禽養殖場、養殖區用范圍內需要興建永久性建(構)築物涉及農用轉用依照《華民共土管理》規定辦理據所鄉土利用總體規劃擬佔用耕列畜禽養殖場用范圍關養殖戶直接其建立養殖場須獲建設用審批(興建永久性建築物、構築物除外)具體養殖場設立需要符合《畜牧》《物防疫》關規定 建議查閱所鄉土利用總體規劃該規劃沒關耕劃畜禽養殖場用范圍向級民政府建議按照定程序予變更更適應村農業產實際 走程序: 1、與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簽訂土租用協議或意向協議 1、視養殖場項目需向發改部門申請立項具行性研究報告 2、農業(畜牧)部門辦理相關產手續 3、環境部門辦理環評手續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 4、辦理相關立項手續土部門辦理設施農用使用手續簽訂或繳納土復墾費用 另外要基本農田建養殖場呢手續繁雜協調要求種項目能通用審建議般園或林、未利用等非耕(基本農田)建設產 附資料:華民共土管理 第二章 土所權使用權 第八條 城市市區土屬於家所 農村城市郊區土除由律規定屬於家所外屬於農民集體所;宅基自留、自留山屬於農民集體所 第九條 土農民集體所土依確定給單位或者使用使用土單位保護、管理合理利用土義務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土依屬於村農民集體所由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委員經營、管理;已經別屬於村內兩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由村內各 該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或者村民組經營、管理;已經屬於鄉(鎮)農民集體所由鄉(鎮)農村集體經濟組織經營、管理 第十條 農民集體所土由縣級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所權 農民集體所土依用於非農業建設由縣級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建設用使用權 單位依使用土由縣級民政府登記造冊核發證書確認使用權;其央家機關使用土具體登記發證機關由務院確定 確認林、草原所權或者使用權確認水面、灘塗養殖使用權別依照《華民共森林》、《華民共草原》《華民共漁業》關規定辦 理 第十二條 依改變土權屬用途應辦理土變更登記手續 第十三條 依登記土所權使用權受律保護任何單位侵犯 第十四條 農民集體所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員承包經營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土承包經營期限三十發包承包應訂立承包合同約定 雙權利義務承包經營土農民保護按照承包合同約定用途合理利用土義務農民土承包經營權受律保護 土承包經營期限內別承包經營者間承包土進行適調整必須經村民議三二員或者三二村民代表同意並報鄉(鎮)民政府縣級 民政府農業行政主管部門批准 第十五條 土由單位或者承包經營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農民集體所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外單位或者承包經營事種植 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發包承包應訂立承包合同約定雙權利義務土承包經營期限由承包合同約定承包經營土單位保護按照承包合同 約定用途合理利用土義務 農民集體所土由本集體經濟組織外單位或者承包經營必須經村民議三二員或者三二村民代表同意並報鄉(鎮)民政府批准 第十六條 土所權使用權爭議由事協商解決;協商由民政府處理 單位間爭議由縣級民政府處理;間、與單位間爭議由鄉級民政府或者縣級民政府處理 事關民政府處理決定服自接處理決定通知起三十內向民院起訴 土所權使用權爭議解決前任何改變土利用現狀 第三章 土利用總體規劃 第十七條 各級民政府應依據民經濟社發展規劃、土整治資源環境保護要求、土供給能力及各項建設土需求組織編制土利用總體規劃 土利用總體規劃規劃期限由務院規定 第十八條 級土利用總體規劃應依據級土利用總體規劃編制 各級民政府編制土利用總體規劃建設用總量超級土利用總體規劃確定控制指標耕保量低於級土利用總體規劃確定控制指標 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編制土利用總體規劃應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總量減少 第十九條 土利用總體規劃按照列原則編制: ()嚴格保護基本農田控制非農業建設佔用農用; (二)提高土利用率; (三)統籌安排各類、各區域用; (四)保護改善態環境保障土持續利用; (五)佔用耕與發復墾耕相平衡 第二十條 縣級土利用總體規劃應劃土利用區明確土用途 鄉(鎮)土利用總體規劃應劃土利用區根據土使用條件確定每塊土用途並予公告 第二十條 土利用總體規劃實行級審批 省、自治區、直轄市土利用總體規劃報務院批准 省、自治區民政府所市、口百萬城市及務院指定城市土利用總體規劃經省、自治區民政府審查同意報務院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外土利用總體規劃逐級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其鄉(鎮)土利用總體規劃由省級民政府授權設區市、自治州 民政府批准 土利用總體規劃經批准必須嚴格執行 第二十二條 城市建設用規模應符合家規定標准充利用現建設用占或者盡量少佔農用 城市總體規劃、村莊集鎮規劃應與土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城市總體規劃、村莊集鎮規劃建設用規模超土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城市村莊、集鎮建設用規 模 城市規劃區內、村莊集鎮規劃區內城市村莊、集鎮建設用應符合城市規劃、村莊集鎮規劃 第二十三條 江河、湖泊綜合治理發利用規劃應與土利用總體規劃相銜接江河、湖泊、水庫管理保護范圍及蓄洪滯洪區內土利用應符合江河、湖泊綜合 治理發利用規劃符合河道、湖泊行洪、蓄洪輸水要求 第二十四條 各級民政府應加強土利用計劃管理實行建設用總量控制 土利用度計劃根據民經濟社發展計劃、家產業政策、土利用總體規劃及建設用土利用實際狀況編制土利用度計劃編制審批程序與土利用總體 規劃編制審批程序相同經審批達必須嚴格執行 第二十五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應土利用度計劃執行情況列民經濟社發展計劃執行情況內容向同級民代表報告 第二十六條 經批准土利用總體規劃修改須經原批准機關批准;未經批准改變土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土用途 經務院批准型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需要改變土利用總體規劃根據務院批准文件修改土利用總體規劃 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能源、交通、水利等基礎設施建設用需要改變土利用總體規劃屬於省級民政府土利用總體規劃批准許可權內根據省級民政 府批准文件修改土利用總體規劃 第二十七條 家建立土調查制度 縣級民政府土行政主管部門同同級關部門進行土調查土所者或者使用者應配合調查並提供關資料 第二十八條 縣級民政府土行政主管部門同同級關部門根據土調查、規劃土用途家制定統標准評定土等級 第二十九條 家建立土統計制度 縣級民政府土行政主管部門同級統計部門共同制定統計調查案依進行土統計定期發布土統計資料土所者或者使用者應提供關資料虛報、瞞 報、拒報、遲報 土行政主管部門統計部門共同發布土面積統計資料各級民政府編制土利用總體規劃依據 第三十條 家建立全土管理信息系統土利用狀況進行態監測 第四章 耕保護 第三十條 家保護耕嚴格控制耕轉非耕 家實行佔用耕補償制度非農業建設經批准佔用耕按照佔少墾少原則由佔用耕單位負責墾與所佔用耕數量質量相耕;沒條件墾或 者墾耕符合要求應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繳納耕墾費專款用於墾新耕 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應制定墾耕計劃監督佔用耕單位按照計劃墾耕或者按照計劃組織墾耕並進行驗收 第三十二條 縣級民政府要求佔用耕單位所佔用耕耕作層土壤用於新墾耕、劣質或者其耕土壤改良 第三十三條 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應嚴格執行土利用總體規劃土利用度計劃採取措施確保本行政區域內耕總量減少;耕總量減少由務院責令 規定期限內組織墾與所減少耕數量與質量相耕並由務院土行政主管部門同農業行政主管部門驗收別省、直轄市確土備資源匱乏新增建設用新 墾耕數量足補償所佔用耕數量必須報經務院批准減免本行政區域內墾耕數量進行易墾 第三十四條 家實行基本農田保護制度列耕應根據土利用總體規劃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嚴格管理: ()經務院關主管部門或者縣級民政府批准確定糧、棉、油產基內耕; (二)良水利與水土保持設施耕實施改造計劃及改造、低產田; (三)蔬菜產基; (四)農業科研、教試驗田; (五)務院規定應劃入基本農田保護區其耕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劃定基本農田應占本行政區域內耕百八十 基本農田保護區鄉(鎮)單位進行劃區定界由縣級民政府土行政主管部門同同級農業行政主管部門組織實施 第三十五條 各級民政府應採取措施維護排灌工程設施改良土壤提高力防止土荒漠化、鹽漬化、水土流失污染土 第三十六條 非農業建設必須節約使用土利用荒佔用耕;利用劣佔用 禁止佔用耕建窯、建墳或者擅自耕建房、挖砂、採石、采礦、取土等 禁止佔用基本農田發展林業挖塘養魚 第三十七條 禁止任何單位閑置、荒蕪耕已經辦理審批手續非農業建設佔用耕內用耕種並收獲應由原耕種該幅耕集體或者恢復耕種 由用單位組織耕種;未工建設應按照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繳納閑置費;連續二未使用經原批准機關批准由縣級民政府償收用單位 土使用權;該幅土原農民集體所應交由原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恢復耕種 城市規劃區范圍內讓式取土使用權進行房產發閑置土依照《華民共城市房產管理》關規定辦理 承包經營耕單位或者連續二棄耕拋荒原發包單位應終止承包合同收發包耕 第三十八條 家鼓勵單位按照土利用總體規劃保護改善態環境、防止水土流失土荒漠化前提發未利用土;適宜發農用應優先發農用 家依保護發者合權益 第三十九條 墾未利用土必須經科論證評估土利用總體規劃劃定墾區域內經依批准進行禁止毀壞森林、草原墾耕禁止圍湖造田侵佔 江河灘 根據土利用總體規劃破壞態環境墾、圍墾土計劃步驟退耕林、牧、湖 第四十條 發未確定使用權荒山、荒、荒灘事種植業、林業、畜牧業、漁業產經縣級民政府依批准確定給發單位或者期使用 第四十條 家鼓勵土整理縣、鄉(鎮)民政府應組織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按照土利用總體規劃田、水、路、林、村綜合整治提高耕質量增加效耕面積 改善農業產條件態環境 各級民政府應採取措施改造、低產田整治閑散廢棄 第四十二條 挖損、塌陷、壓占等造土破壞用單位應按照家關規定負責復墾;沒條件復墾或者復墾符合要求應繳納土復墾費專項用於土復 墾復墾土應優先用於農業 第五章 建設用 第四十三條 任何單位進行建設需要使用土必須依申請使用土;興辦鄉鎮企業村民建設住宅經依批准使用本集體經濟組織農民集體所土 或者鄉(鎮)村公共設施公益事業建設經依批准使用農民集體所土除外 前款所稱依申請使用土包括家所土家徵用原屬於農民集體所土 第四十四條 建設佔用土涉及農用轉建設用應辦理農用轉用審批手續 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道路、管線工程型基礎設施建設項目、務院批准建設項目佔用土涉及農用轉建設用由務院批准 土利用總體規劃確定城市村莊、集鎮建設用規模範圍內實施該規劃農用轉建設用按土利用度計劃批由原批准土利用總體規劃機關批准 已批准農用轉用范圍內具體建設項目用由市、縣民政府批准 本條第二款、第三款規定外建設項目佔用土涉及農用轉建設用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 第四十五條 徵用列土由務院批准: ()基本農田; (二)基本農田外耕超三十五公頃; (三)其土超七十公頃 徵用前款規定外土由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並報務院備案 徵用農用應依照本第四十四條規定先行辦理農用轉用審批其經務院批准農用轉用同辦理征審批手續再另行辦理征審批;經省、自治區、直 轄市民政府征批准許可權內批准農用轉用同辦理征審批手續再另行辦理征審批超征批准許可權應依照本條第款規定另行辦理征審批 第四十六條 家徵用土依照定程序批准由縣級民政府予公告並組織實施 徵用土所權、使用權應公告規定期限內持土權屬證書民政府土行政主管部門辦理征補償登記 第四十七條 徵用土按照徵用土原用途給予補償 徵用耕補償費用包括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及附著物青苗補償費徵用耕土補償費該耕徵用前三平均產值六至十倍徵用耕安置補助費 按照需要安置農業口數計算需要安置農業口數按照徵用耕數量除征前徵用單位平均每佔耕數量計算每需要安置農業口安置補助費標准 該耕徵用前三平均產值四至六倍每公頃徵用耕安置補助費高超徵用前三平均產值十五倍 徵用其土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參照徵用耕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規定 徵用土附著物青苗補償標准由省、自治區、直轄市規定 徵用城市郊區菜用單位應按照家關規定繳納新菜發建設基金 依照本條第二款規定支付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尚能使需要安置農民保持原水平經省、自治區、直轄市民政府批准增加安置補助費土補償 費安置補助費總超土徵用前三平均產值三十倍 務院根據社、經濟發展水平特殊情況提高徵用耕土補償費安置補助費標准 第四十八條 征補償安置案確定關民政府應公告並聽取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意見 第四十九條 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應徵用土補償費用收支狀況向本集體經濟組織員公布接受監督 禁止侵佔、挪用徵用土單位征補償費用其關費用 第五十條 各級民政府應支持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民事發經營興辦企業 第五十條 型水利、水電工程建設徵用土補償費標准移民安置辦由務院另行規
E. 黃河的資料
【河流】黃河()——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黃河,中國的母親河。若把祖國比作昂首挺立的雄雞,黃河便是雄雞心臟的動脈。黃河流程達5464千米,流域面積達到752442平方公里,上千條支流與溪川猶如無數毛細血管,源源不斷地為祖國大地輸送著活力與生機。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巴顏喀拉山北麓的約古宗列曲是黃河的源頭,海拔4675米,平均流量1774.5立方米/秒,在山東省,注入渤海。上、中游分界點:山西河口;中、下游分界點:河南舊孟津。黃河的入海口河寬1500米,一般為500米,較窄處只有300米,水深一般為2.5米,有的地方深度只有1.2~1.3米。
黃河是我國第二長河,世界第五長河,源於青海巴顏喀拉山,幹流貫穿九個省、自治區:青海、四川、甘肅、寧夏、內蒙古、陝西、山西、河南、山東,年徑流量574億立方米,平均徑流深度79米。但水量不及珠江大,沿途匯集有35條主要支流,較大的支流在上游,有湟水、洮河,在中游有清水河、汾河、渭河、沁河,下游有伊河、洛河。兩岸缺乏湖泊,黃河下游流域面積很小,流入黃河的河流很少。
從河源至貴德多系山嶺及草地高原,屬青藏高原,海拔均在3000米以上,山峰超過4000米,源頭河谷地海拔4200米;貴德自孟津江段是黃土高原地區,黃土高原為呂梁西坡,南為渭河谷地,北與鄂爾多斯高原相接,西至蘭州谷地;黃土高原海拔一般在1000~1300米,地形起伏不平,坡陡溝深,溝壑地面坡度15~20度,溝谷面積佔40~50%,溝道密度3~5公里/平方公里,切割深度100米以上;孟津以下進入地勢低平的華北平原,海拔不超過50米,進入下游後河道平坦,平均比降只有0.12%,水流變緩,泥沙大量淤積,河床高出地面4~5米;由於黃河多次改道,地面沖積出扇狀的古河床和古自然堤,成為緩崗與窪地相間分布的傾斜平原,窪地比較開闊平展。
位於濟陽縣和章丘之間的黃河大橋上,2009年正式通車,總投資3億,是當今亞洲最大的跨河大橋!
[編輯本段]【環境保護】
黃河流域在公元前3000~2000年間(黃河流域仰韶文化時期至安陽殷墟)的地理環境適宜於植被的生長與人類生產生活活動的開展,高出約2℃的氣候環境為農作物和植被的發展創造了優良的條件。在這一時期,黃河中下游流域有雷夏澤、大野澤等大量的湖泊存在。《孟子·滕文公上》曾記載黃河流域「草木暢茂,禽獸繁殖」,關中平原直到中國戰國時期依然有著「山林川穀美,天才之力多」(《歷史時期黃河中游的森林》,史念海,1981年)。
戰國以後隨著鐵農具的廣泛使用和秦國經濟中心向關中遷移,黃河流域與黃土高原的植被開始遭到破壞。由於黃河流域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一直是中國文明的中心之地(《中國歷史地理學》,藍勇,2002年),加之以古代中國重農輕牧的現象,黃河流域植被破壞成為長期、大量的現象。隨著公元11世紀氣候轉冷的開始,伴隨著中國經濟中心的南遷,黃河流域的生態破壞開始減少,然而森林覆蓋已經難以恢復到公元前3世紀的狀況。並隨著植被的破壞,黃土高原開始受到黃河的侵蝕而被捲走大量的土壤,形成千溝萬壑的地表形態。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四千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五百五十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更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更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入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編輯本段]【黃河斷流】
黃河的具體資料:
由於黃河的洪水挾帶大量泥沙,進入下游平原地區後迅速沉積,主流在漫流區游盪,人們開始築堤防洪,行洪河道不斷淤積抬高,成為高出兩岸的「地上河」,在一定條件下就決溢泛濫,改走新道。黃河下遊河道遷徙變化的劇烈程度,在世界上是獨一無二的。根據有文字記載,黃河曾經多次改道。河道變遷的范圍,西起鄭州附近,北抵天津,南達江淮,縱橫25萬平方公里。周定王五年(公元前602年)至南宋建炎二年(1128年)的1700多年間,黃河的遷徙大都在現行河道以北地區,侵襲海河水系,流入渤海。自1128年至1855年的700多年間,黃河改道擺動都在現行河道以南地區,侵襲淮河水系,流入黃海。1855年黃河在河南蘭考東壩頭決口後,才改走現行河道,奪山東大清河入渤海。由於黃河下遊河道不斷變遷改道,以及海侵、海退的變動影響,黃河下游地區的河道長度及流域面積也在不斷變化,這是黃河不同於其他河流的突出特點之一。遠古時期,黃河中下游地區氣候溫和,雨量充沛,適宜於原始人類生存。黃土高原和黃河沖積平原,土質疏鬆,易於墾殖,適於原始農牧業的發展。黃土的特性,利於先民們挖洞聚居。特殊的自然地理環境,為我國古代文明的發育提供了較好的條件。早在110萬年前,「藍田人」就在黃河流域生活。還有「大荔人」、「丁村人」、「河套人」等也在流域內生息繁衍。仰韶文化、馬家窯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等大量古文化遺址遍布大河上下。這些古文化遺跡不僅數量多、類型全,而且是由遠至近延續發展的,系統地展現了中國遠古文明的發展過程。
從公元前21世紀夏朝開始,迄今4000多年的歷史時期中,歷代王朝在黃河流域建都的時間延綿3000多年。中國歷史上的「七大古都」,在黃河流域和近鄰地區的有安陽、西安、洛陽、開封四座。殷都(當時屬黃河流域)遺存的大量甲骨文,開創了中國文字記載的先河。西安(含咸陽),自西周、秦、漢至隋、唐,先後有13個朝代建都,歷史長達千年,是有名的「八水帝王都」。東周遷都洛陽以後,東漢、魏、隋、唐、後梁、後周等朝代都曾在洛陽建都,歷時也有900多年,被譽為「九朝古都」。位於黃河南岸的開封,古稱汴梁,春秋時代魏惠王遷都大梁,北宋又在此建都,先後歷時約200多年。在相當長的歷史時期,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一直在黃河流域。黃河中下游地區是全國科學技術和文學藝術發展最早的地區。公元前2000年左右,流域內已出現青銅器,到商代青銅冶煉技術已達到相當高的水平,同時開始出現鐵器冶煉,標志著生產力發展到一個新的階段。在洛陽出土的經過系列處理的鐵錛、鐵斧,表明中國開發鑄鐵柔化技術的時間要比歐洲各國早2000多年。中國古代的「四大發明」——造紙、活字印刷、指南針、火葯,都產生在黃河流域。從詩經到唐詩、宋詞等大量文學經典,以及大量的文化典籍,也都產生在這里。北宋以後,全國的經濟重心逐漸向南方轉移,但是在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發展的進程中,黃河流域及黃河下游平原地區仍處於重要地位。黃河流域悠久的歷史,為中華民族留下了十分珍貴的遺產,留下了無數名勝古跡,是我們民族的驕傲。
新中國的治黃工作,比過去有了質的飛躍。一開始就是按照全面規劃,統籌安排,標本兼治,除害興利,全面開展流域的治理開發,有計劃地安排重大工程建設。中央各有關部門、地方各級政府和廣大人民群眾,齊心協力參加治黃工作,依靠科舉技術進步治理黃河,無論是關於黃河問題的勘測研究,還是治黃建設的規模,都是以往任何時代不能比擬的。經過將近半個世紀的建設,黃河上中下游都開展了不同程度的治理開發,基本形成了「上攔下排,兩岸分滯」蓄泄兼籌的防洪工程體系,建成了三門峽等干支流防洪水庫和北金堤、東平湖等平原蓄滯洪工程,加高加固了下游兩岸堤防,開展河道整治,逐步完善了非工程防洪措施,黃河的洪水得到一定程度的控制,防洪能力比過去顯著提高。在黃河上中游黃土高原地區廣泛開展了水土保持建設,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互配合,治坡與治溝並舉辦法,治理水土流失取得明顯成效。截至1995年底,累計興修梯田、條田、溝壩地等基本農田7755萬畝,造林11802萬畝,興建治溝骨幹工程854座,淤地壩10萬余座,溝道防護及小型蓄水保土工程400多萬處,一些地區生產條件和生態環境開始有所改善,輸入黃河的泥沙逐步減少。依靠這些工程措施和廣大軍民的嚴密防守,連續50年黃河伏秋大汛沒有發生洪水決溢的災害,扭轉了歷史上黃河頻繁決口改道的險惡局面,保障了黃淮海廣大平原地區的安全和穩定發展。黃河的水資源在上中下游都得到了較好的開發利用。流域內已建成大中小型水庫3147座,總庫容574億立方米,引水工程4500處,黃河流域及下游引黃灌區的灌溉面積,由1950年的1200萬畝發展到1995年的10700萬畝,流域內河谷川地基本實現水利化,黃河供水范圍還擴展到海河、淮河平原地區。在黃河幹流上於1957年開工興建黃河第一壩——三門峽大壩,此後,相繼建成了劉家峽、龍羊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等7座水利樞紐和水電站。目前正在建設小浪底、萬家寨水利樞紐和李家峽、大峽水電站。已建在建的幹流工程,總庫容563億立方米,發電裝機容量900多萬千瓦,年平均發電量336億千瓦時,約占黃河幹流可開發水力資源的29%。這些水利水電工程,在防洪、防凌、減少河道淤積、灌溉、城市及工業供水、發電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綜合效益,促進了沿黃地區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人民治黃50年,除害興利成效顯著,取得了令世人矚目的偉大成績,充分體現了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
[編輯本段]黃河--詩句,俗語,成語
黃河--詩句
君不見,黃河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回。--李白《將進酒》
黃河落天走東海,萬里寫入胸懷間。--李白《贈裴十四》
黃河遠上白雲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王之渙《涼州詞》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王維《使至塞上》
白日依山盡,黃河入海流。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王之渙《登鸛雀樓》
欲渡黃河冰塞川,將登太行雪滿山。---李白《行路難》
九曲黃河萬里沙,浪淘風簸自天涯。--劉禹錫《浪淘沙》
派出昆侖五色流,一支黃濁貫中川。--王安石《黃河》
「白花垣上望京師,黃河水流無盡時。窮秋曠野行人絕,馬首東來知是誰」
「黃河渡頭歸問津,離家幾日茱萸新」。---王昌齡
「黃河北岸海西軍,椎鼓鳴鍾天下聞。」
「黃河南岸是吾蜀,欲須供給家無粟」。---杜甫《黃河二首》
「望三門,三門開,黃河東去不回來」
「責令李白改詩句,黃河之水手中來!」。---賀敬之《三門峽--梳妝台》
「古來黃河流,而今作耕地。都道變通津,滄海化為塵。」---元代詩人薩都剌《過古黃河堤》
「黃河捧土尚可塞,北風雨雪恨難裁」
「黃河西來決昆侖,咆吼萬里觸龍門」
「西嶽崢嶸何壯哉,黃河如絲天際來」
「且探虎穴向沙漠,鳴鞭走馬凌黃河」。--李白
「獨樹臨關門,黃河向天外」。--王維
「土花漠碧雲茫茫,黃河欲盡天蒼黃」。--李商隱
「黃河水白黃雲秋,行人河邊相對愁」。--白居易
歲歲金河復玉關,朝朝馬策與刀環。三春白雪歸青冢,萬里黃河繞黑山。--柳中庸《徵人怨》
黃河--俗語
不見棺材不落淚,不到黃河心不死
黃河清,聖人出
黃河百害,惟富一套
跳進黃河也洗不清
黃河面惡心善,長江面善心惡
黃河歸來不看川,黛眉歸來不看山
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改道
黃河決了口,縣官活不成
九曲黃河十八灣一碗河水半碗沙
黃河尚有澄清日,豈可人無得運時
黃河--成語
中流砥柱魚躍龍門九曲黃河涇渭分明、海晏河清、河山帶礪、俟河之清
[編輯本段]【揚琴演奏家】
黃河,中央音樂學院教授,碩士研究生導師,中國文化部資格評審委員會委員。中國藝術教育大系總編委會委員,中國音樂家協會,中國民族管弦樂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揚琴學會副會長,中央音樂學院附中副校《黃河揚琴作品精選》CD三張:黃土情專輯、古道行專輯、川江韻專輯。除此之外,還參加大量電視、電影、唱片、磁帶等音樂節目的策劃、編輯、錄制工作。
[編輯本段]【黃河大合唱】
詞:光未然曲:冼星海
《黃河大合唱》寫成於抗日戰爭時期,1938年秋冬,作者隨抗日部隊行軍至大西北的黃河岸邊。中國雄奇的山川,戰士們英勇的身姿激發了作者的創作靈感,時代的呼喚促使他懷著高漲的愛國熱情譜寫了一篇大型朗誦詩《黃河吟》,後來被改寫成《黃河大合唱》的歌詞。作品由八個樂章組成,它以豐富的藝術形象,壯闊的歷史場景和磅礴的氣勢,表現出黃河兒女的英雄氣概。
[編輯本段]【西北政法大學教授---黃河】
1960年出生,陝西省富平縣人。博士、教授、西北政法大學碩士研究生導師、十屆、十一屆全國人大代表。1983年畢業於西北政法學院,現任陝西省高級人民法院副院長、西安市政協副主席。兼任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常務理事、中國商業法研究會房地產與物業管理法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房地產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歐洲農業法委員會中國第一個人會員,2003年參加該委員會在西班牙舉行的第22屆大會,會上與各國代表就改革開放與中國農業法的發展議題作了交流。因為長期研究土地法、關注農業法及「三農問題」,他被人稱做「黃土地」。在全國人代會上,從經濟法角度闡述「三農問題」的他引起關注。西北政法大學黃河教授
主要科研成果:《土地法理論與中國土地立法》(個人專著)、《房地產法》(司法部規劃教材,個人編著)、《經濟法學》(副主編)和《經濟法概論》(主編)等專著。在《中國法學》、《法律科學》等學術期刊發表學術論文近40篇,其中有多篇論文被中國人民大學《經濟法》復印資料全文轉載或被其他報刊摘登;有兩篇論文獲中國法學會民法學經濟法學研究會青年優秀學術論文二等獎,有五項科研成果獲陝西省法學會、省土地學會一等獎,一項科研成果獲西安市第三次社會科學優秀成果二等獎,一項獲中國住宅與房地產研究會第四次優秀科研成果二等獎,一項獲司法部優秀教材二等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