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孔子認為法律治理

孔子認為法律治理

發布時間: 2021-01-04 17:01:12

『壹』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必須注意的三個重點是什麼

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這里有問號)」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這里有問號)」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顏淵》第七章)(子貢問政。孔子說:「糧食充足,軍備充足,就得到民信了。」子貢說:「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這三項中要先去哪一項?(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軍備。」子貢說:「迫不得已,在這二者中再去掉一項,去掉哪一項?(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糧食。沒有糧食不過是死,自古以來人都免不了死亡,失去民心,國家不能存在。」)糧食、軍備、民信這三者都是非常重要的,孔子指出這是治理國家必須注意的三個重點。民信,即人民的信任和擁護,也就是民心。

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一個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作為行政工作的重點,同時,必須建立國家糧庫,增加糧食儲備,在災荒歉收年景保證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不是年年把幾百億噸糧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遇到天災怎麼辦?(這里有問號)「足兵」即充實軍備,加強國防。從西周到春秋,中國版圖的四周還有一些游牧民族,如當時所稱的戎、狄、夷、蠻等,在內地也還雜處一些異族部落。他們經常入境侵略或在內地騷擾。西周亡國,就是因為犬戎族入侵佔領西部,逼得周王室遷都洛陽,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為了抵禦侵略,保衛領土、主權和人民,不能不擴充軍備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

一個政府應該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從執政者到政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由人民供養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糧,一切用度是人民納的稅。用現代話說,政府靠的是稅收,人民是納稅人。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要老百姓生產勞動和交納稅賦;加強軍備,老百姓既要納稅,又要當兵。沒有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發展到積極對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國家滅亡。

隋王朝有洛口倉,唐王朝有瓊林庫,裡面糧米堆積如山,金銀財寶滿庫,戰將如林,鐵騎如雲,然而卻不免國破家亡,有糧食不能吃,財寶歸別人所有,因為人心一失,一切全完。「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是從無數歷史經驗中總結出來的顛撲不破的真理。

糧食、軍備、民信三者都重要。子貢問:如果不得已,要去掉一個重點,先去哪個?(這里有問號)孔子說:去掉軍備。這里說的「不得已」,指非常時期,實在這三者不能兼顧時,不能同時作為重點。孔子說的「去兵」,是先不當重點來抓,暫緩擴充軍備的意思。這一點,我覺得很重要,軍備建設必須適合國家財力,擴充軍備與發展國民經濟按合理的比例統籌安排。蘇聯解體的原因之一,是它的國民經濟讓軍備競賽拖住,解決不好民生問題,一些經濟和政治措施失掉民心。有鋼鐵,有核武器,有宇宙飛船,其軍備不謂不強,當時號稱超級大國的世界上第一個蘇維埃聯盟終於還是解體了。

子貢又問:如果不得已,還要再去一個,去哪一個?(這里有問號)孔子回答說「去食」。去食,當然不是大家都不吃飯,而是迫不得已時可以暫時犧牲農業生產,減少糧食儲備。為了長遠的利益,不能不作暫時的犧牲,只要能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萬眾一心,就可以渡過難關,糧食會再生產,重新儲備,但若亡了國,那就什麼都沒有了。所以,民心最重要。

『貳』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因為,孔子認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是根本不行的,百姓只會為了不受法律的嚴回懲而守規矩.
而用禮儀答,用道德來引導百姓,讓他們覺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恥辱的,他們就會自覺地不去做那些犯法的事.
孔子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比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好.不僅可以讓他們又廉恥之心,還可以達到治理國家的作用.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時期是一個較混亂的時期,所以他提倡用「仁」來治國,可是,沒有成功.
就在現在,用道德來治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除非等到一萬年以後還差不多可以實現他的願望.

『叄』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足兵、足糧、民信之矣。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一個政府,要把發展農業生產增加糧食產量作為行政工作的重點,同時,必須建立國家糧庫,增加糧食儲備,在災荒歉收年景保證民食。孔子提的「足食」,指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不是年年把幾百億噸糧食去造酒。吃光了,喝光了,(這里有問號)「足兵」即充實軍備,加強國防。

從西周到春秋,中國版圖的四周還有一些游牧民族,如當時所稱的戎、狄、夷、蠻等,在內地也還雜處一些異族部落。他們經常入境侵略或在內地騷擾。

西周亡國,就是因為犬戎族入侵佔領西部,逼得周王室遷都洛陽,從此周王室一蹶不振。為了抵禦侵略,保衛領土、主權和人民,不能不擴充軍備建設強大的國防力量。


(3)孔子認為法律治理擴展閱讀


孔子最早提出啟發式教學。他說:「不憤不啟,不悱不發。」意謂教師應該在學生認真思考,並已達到一定程度時恰到好處地進行啟發和開導,他又是在教學實踐中最早採用因材施教方法的教育家。通過談話和個別觀察等方法,他了解和熟悉學生的個性特徵。
根據各個學生的具體情況,採取不同的教育方法,培養出了德行、言語、政事、文學等多方面的人才。孔子熱愛教育事業,畢生從事教育活動。他學而不厭,誨人不倦。不僅言教,更重身教,以自己的模範行為感化學生。

『肆』 如何理解孔子關於治國以禮,為政以德的政治主張

因為,孔子認為,用法律來治理國家是根本不行的,百姓只會為了不受法律的回嚴懲而守規矩。答
而用禮儀,用道德來引導百姓,讓他們覺得做那些犯法的事情是恥辱的,他們就會自覺地不去做那些犯法的事。
孔子認為用道德來治理國家就比用法律來治理國家好。不僅可以讓他們又廉恥之心,還可以達到治理國家的作用。
孔子一身所追求的都是「仁」的思想,他所在的春秋時期是一個較混亂的時期,所以他提倡用「仁」來治國,可是,沒有成功。
就在現在,用道德來治國也是不可能的,因為人的本性就是如此。除非等到一萬年以後還差不多可以實現他的願望。

『伍』 荀子認為法治是治理國家的跟本與孔子是否矛盾

不茅盾,治理國家,需要法治,才能保持國家的正常行,只有法治,才能更好的體現仁意治國

『陸』 《論語》中孔子、孟子、荀子對於法律的言論

需要說抄明的是《論襲語》中國春秋時期一部語錄體散文集,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它較為集中地反映了孔子的思想。由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編纂而成。沒有孟子,荀子的的相關言論。

孔子主張用道德引導民眾、用禮來約束民眾。
「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且格。」
領導一個國家,如果僅僅用政令來領導,用刑罰來管理,結果是民眾不敢犯法,因為一旦犯法就會受到刑罰處罰。若是如此民眾只會想辦法逃避刑罰處罰,而沒有羞恥之心。假如以道德來領導,以禮來教化。每個人都有道德的涵養,民眾能從內心自覺的約束自己,如果做錯了,自己就會覺得慚愧,而不是等到法律制裁,才會悔恨。

孔子所主張的德治是優於法治的更高境界,如同共產主義是較社會主義的更高境界。法治更多的是治理一種行為,而德治治理的卻是人們的思想。行為本身由思想而來,若是能夠將人們的思想教化,那麼法治也就成為一件簡單的事情了。

『柒』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做的哪幾個方面呢你是否認同他的看法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足兵、足糧、民信之矣。版糧食充足,人民的生活才權有保證,即使荒年歉收,或者水旱天災,糧食儲備充足,人民不會挨餓,社會不會動亂。所謂「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

認同孔子的看法。

(7)孔子認為法律治理擴展閱讀

子貢曾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只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反正自古以來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麼都談不上了。

面對「禮崩樂壞」的社會狀態,孔子思考之後的觀點認為,要治理好國家,應該實行德治,而德的表現就是禮樂制度。禮樂制度在周朝時已經很完善了,目前要做的就是「復禮」。

孔子終其一生,都在為恢復先朝的禮樂制度而奮斗,但在當時禮崩樂壞的局面下,禮賴以存在的價值基礎已經衰敗,首先需要解決的是重新確立禮的深層基礎的問題。

『捌』 孔子的法律思想是以什麼為核心

孔子作為儒家學派的創始人和主要代表,在法律思想上,主張「克己復禮」、「為政以德』提倡「和諧」、「無訟」。他的法律思想經過孟子、荀子和西漢董仲舒等儒家的繼承、發展和改造,成為了封建社會正統法律思想的核心,長期影響著封建社會的立法和司法活動。本文僅就孔子兩個重要的法律思想一「仁學法律思想」和「德主刑輔」思想加以簡要論述。
1.仁愛一孔子法律思想的核心
在孔子的整個思想體系中,「仁」是核心和靈魂。了解孔子的一切思想都必須從仁開始。在孔子思想最可靠的著作,也是儒家的經典一《論語》中,講「仁」達109次之多。
「仁」是什麼?《論語.顏淵》有雲:「仁者愛人」。這種「愛人」是出自內心深處的平和、謙恭和親熱之情,雖然它可能最早來自血緣親情,不過在此時已經擴展為一種相當普遍的感情,如果「出門如見大賓,使民如承大祭」是外在的禮節,那麼「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就是出自內心深處的一種對「人」的平等與親切之情和「人」應當尊重「人」的觀念的體驗。《論語.里仁》中孔子也說到「一以貫之」的「忠恕之道」。
「愛人」可以說是孔子對「仁」的總體概括,「愛人」就是同情人,關心人,愛護人,「愛人」是仁的靈魂的內核,是仁的根本之所在。「愛人」思想體現了孔子對人的重視和關心。《論語.鄉黨》:「廄焚,子退朝,曰:傷人乎』?不問馬。」馬棚失火,孔子關心的是有沒有人受傷,而不是他的馬,充分表現出了孔子對人的生命的關心。孔子把人的性情中的「愛人」之心追溯到了血緣親情。《論語.陽貨》中說:「性相近也,習相遠也』在孔子看來,人的本性中,血緣之愛是無可置疑的,兒子愛他的父親,弟弟愛他的哥哥事實人之共有從血緣中自然生出來的真性情與真感情,這種感情就是「孝…『弟」。
《論語.學而》中說,「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為仁之本歟』它是善良和正義的源泉於依據,人有這種真感情並且依照此來處理自己與他人的關系,就有了「愛人」之心,所以孔子斷定「其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鮮矣,不好犯上而好始亂者,未之有也。』孔子認定這就是建立一個理性社會的心理基礎。他要求每一個人「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泛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
2德圭刑輔思想一孔子法律思想的主旨
德刑關系一直是中國古代法律思想史上的一個核心問題,「明德慎罰」、「德主刑輔」的思想起源於公元前一千多年的西周初年。孔子把這一思想發揚光大,提出了以德政教化為主,以政令刑罰為輔的主張。
孔子的「德主刑輔」思想是從哪裡來的呢?孔子生活的時代,周天子的一統天下已不復存在,神權政治動搖,重民思想興起。他總結了春秋以來統治者實行「折民惟刑」已不足以維持其統治的教訓,認為「貧而無怨難,富而無驕易」(《論語.憲問》),人民生活貧困是反抗統治的原因,一味用刑罰殺戮並不能解決問題。正是在這種特定的歷史條件下,「德主刑輔思想才在孔子手中得以充分的發展並趨於完善,「德主刑輔」的思想與西周的「明德慎罰」一脈相承,構成我國封建時代法律思想的一大特色。
「德主刑輔」並非孔子的原話,而是漢代人對孔子思想的一個概括。關於德刑關系,孔子這樣說:「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道之以政,齊之以刑,民免而無恥,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有恥有格」(《論語.為政》)。有人認為這是孔子不重視法治的顯明例證。其實,只要聯系《論語》中另一段記載來看,事情並不那麼簡單。」季康子問政於孔子日:「如殺無道,以就有道,何如?孔子對日:「子為政,焉用殺?子欲善民而民善矣。』可見,「道之以德,齊之以禮」是針對當時有人提出的用刑殺威嚇人民來治理國家的主張的。孔子並不反對用刑,只不過「德」、「刑」相比,他更重視「德」的作用而已。首先,在指導思想上,他認為德是本,刑是末,憑借德政來治理國家,就會使百姓像重型環繞北極一樣歸順,而不需要刑罰去壓服。所以,第二在治斟旌政方法上,他認為德在先,刑在後,基於德先刑後的認識,孔子反對不加德而用刑罰,反對不加訓誡而只要歸順,他說:「不教而殺謂之虐,不戒視成謂之暴」。並把這種違反德先刑後的行為放在四惡之首來斥責,斥之為「暴」、「虐」。第三,從實際作用來看,孔子認為德大刑小,僅用刑罰只能暫時制止犯罪,卻不能提高人們的思想認識,不能鏟除犯罪根源。綜上所述,孔子在德刑關繫上認為:德本刑末,德先刑後,德大刑小。這分別從指導思想、治國措施、實際作用三方面總結出來的認識,歸結起來就是「德主刑輔」的指導思想。
孔子的「為政以德」的「德」,不但是提高統治者思想境界的修身養性的「德」,而且更是一一種治國施政措施的「德」。就是說,對於統治階級提出「德」的要求,既要他們正其身,又要他們施仁政。施仁政的內容也就是「德治」的內容。這從孔子和冉有的一段對話中能夠看出一些。可知,德治的內容部外二條,一是使百姓富庶的富民政策,二是富庶之後教之德教民政策。「富之」是治國的第一步,是條件,是基礎,「教民」是治國的第二步,是手段。雖然他還有「富而無驕易」的統治階級偏見,但能夠認識到「貧而無怨難」的確是一種進步。但是孔子所謂的德治到了統治者身上也不外是要求為國不要橫征暴斂。在司法實踐中,孔子主張「哀矜務喜」,這種司法和刑罰原則要求把法律和情理結合起來,不僅要看犯罪行為的結果,還要看犯罪行為的主客觀原因,表現了孔子要求司法中重視民命,貫徹「道德齊禮」原則的良苦用心。同時,他反對嚴刑酷罰,主張刑罰適中。《論語.子路》「禮樂不興,則刑罰不中,刑罰不中,則民無所措手足。」其中所含的「刑罰中」思想,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定罪准確、量刑恰當、不枉不縱、不偏不袒、不輕不重,做到了公正公平。孔子的「刑罰中」思想代表了文明的方向,體現了人道的價值。若從社會控制、犯罪預防的角度來看,德禮為主,刑罰為輔是「標本兼治,重在治本」,這一學說中有著明顯的道德至上論的傾向。在「德主刑輔」思想的指導下,法律成為倫理道德體系和行政命令的附庸,缺乏相應的獨立性和自治性,這與現代法治「法律之上」的精神相違背。

『玖』 孔子認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有哪些

孔子認抄為治理一個國家要具備的條件襲有: 足兵、足糧、民信之矣。

一個政府應該得到人民的信任和擁護。從執政者到政府每一個工作人員,都是由人民供養的,吃的是人民交的公糧,一切用度是人民納的稅。用現代話說,政府靠的是稅收,人民是納稅人。

增加糧食生產和儲備,要老百姓生產勞動和交納稅賦;加強軍備,老百姓既要納稅,又要當兵。沒有人民的信任和擁護,政府的一切政令、措施行不通,如果發展到積極對抗,老百姓造反,政府垮台,國家滅亡。




(9)孔子認為法律治理擴展閱讀

典故:

子貢向孔子請教治國之策。孔子說:只要有足夠的糧食,足夠的軍備以及人民的信任就可以了。

子貢問:如果迫不得已要去掉一項,三項中先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軍備。

子貢又問:如果迫不得已還要去掉一項,兩項中去掉哪一項呢?孔子說:去掉糧食。反正自古以來人早晚要死,但民不信任你,什麼都談不上了。

『拾』 孔子認為治理國家的關鍵是什麼

正名是孔子最重要的政治主張。
正名的目的在於維系一個秩序良好的社會,使人們有一定的規范遵循,而不致生活在一種不可預期的狀態之中。
簡言之,就是強調一種秩序,要依照倫理綱常來行事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