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境治理前後
⑴ 關於村莊宅前屋後環境整治有什麼注意事項
求真務實,以人為本,不要形式主義,勞民傷財
傳統的環保,人們沒有預防的這種意識,就是先污染後治理,污染了再治理,無疑是白花錢,沒有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所以現在的環保,就是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一種方式,從源頭控制。
⑶ 寫作文 作文要求: 突出水環境整治前後環境質量的提高、生態環境的改善給人民群眾帶來的喜人變化。
環境是人類生存的條件,也是人類發展的根基.當前,保護生態環境,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已成為全黨和全國人民的共識,成為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進程中的迫切任務.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一個五年規劃的建議》明確指出,在「十一五」期間,要加大環境保護力度,各地區各部門都要把保護環境作為一項重大任務抓緊抓好,採取嚴格有力的措施,降低污染物排放總量,切實解決影響經濟社會發展特別是嚴重危害人民健康的突出問題.建議號召「保護生態環境,加快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促進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以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學發展觀為指導,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問題,並將之擺上事關經濟社會發展全局、事關中華民族長遠利益的重要戰略位置,為我國保護生態環境、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指明了方向,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和歷史意義.
一、環境是一個世界性的問題.環境問題的出現,有大自然演化的因素,也與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進程相關.近代工業革命以來,人類的活動深刻地影響了生態環境的變遷,從而成為環境問題變得突出的決定性因素.工業文明帶來了科技的巨大進步,推動了城市化的飛速發展,大大提高了人們的生活水平;然而, 當人們還陶醉在工業化的巨大勝利時,生態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已經不期而至,並隨著工業化的不斷深入而加劇,甚而形成了大面積、全球性公害.從20世紀30 年代開始,在一些工業發達國家,環境公害事件層出不窮,致使成千上萬的人身陷病魔,甚至死於非命.1930年,比利時「馬斯河谷事件」,在一周內60多人死亡.1936年,美國「洛杉磯光化學煙霧事件」,有毒煙霧刺激人的眼、喉、鼻,引發眼病、喉頭炎和頭痛等症狀,致使當地死亡率增高.1952年,英國「倫敦煙霧事件」,短短幾天內,4000多人相繼死亡.1963年至1968年,日本「富山事件」,258人患上因中毒而引起的「骨痛症」,死亡人數達 128人…… 20世紀後半葉,全球性環境問題日益凸顯,「全球變暖」、「臭氧層破壞」和「酸雨沉降」,對人類賴以生存的整個地球環境造成了危害.環境問題帶來的慘痛現實,令國際社會開始反思已有的發展模式.20世紀50、60年代,一些工業發達國家開始組織專門性的環境問題調查與研究,聲勢浩大的環境保護運動逐漸興起.1972年,聯合國大會確定6月5日為世界環境日.1992年,聯合國環境與發展大會強調經濟發展應與環境保護相協調,社會應走可持續發展之路.我國環境問題的形成以及相關對策的制定,也經歷了一個曲折的過程. 20世紀50至70年代,由於當時的國際國內政治經濟形勢,我們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這一趕超型發展戰略,使我國從落後的農業國較快地步入工業化進程,但由此自然資源和環境也承受了過重的壓力,局部地區出現了較為嚴重的環境破壞和污染問題.改革開放之後,經過經濟結構調整和升級優化,產業結構日漸合理,但環境污染和生態破壞依然比較突出.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經濟的加快發展,環境污染和生態惡化總體上日益加劇,長期積累的環境危機逐步呈現,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和生命財產受到威脅.生態環境保護問題,迫在眉睫地擺在了我們每一個人的面前.當星空不再蔚藍,當河流不再清澈,當土地變成荒漠,人類將何以生存,何以面對養育自己的地球母親?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關系中華民族發展的長遠利益. 保護生態環境,關系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目標的實現,關系國家的長治久安.
二、胡錦濤同志指出:「環境保護工作,要著眼於人民喝上乾凈的水、呼吸清潔的空氣、吃上放心的食物,在良好的環境中生產生活.」這是對我國整個環保事業的形象總結,也是對我們開展環境保護工作的總體要求.保護生態環境,是解決當前環境問題、抓住大好機遇期實現戰略發展的必然要求.本世紀頭20年是我國必須緊緊抓住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我們要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宏偉目標.由於目前我國粗放型的經濟增長方式尚未根本轉變,環境法制建設尚未完善,環境管理力量比較薄弱,生態環境狀況在一些地區不容樂觀,國家環境安全已經受到威脅.在未來若干年內,我國的化工、造紙、冶金等行業在產業結構中仍佔有一定地位,以煤為主的能源結構一時也難以改變,因而,結構性污染在短期內難以發生根本性轉變.在城市化進程中,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仍嫌滯後, 城市環境問題依舊突出,污染可能向農村轉移與蔓延.我國人口的持續增長和消費轉型,也將產生空前的環境壓力.因此,要抓住戰略機遇期,全面建設小康社會, 就必須認真貫徹落實十六屆五中全會提出的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部署及各種舉措,針對現實,對症下葯;面對未來,未雨綢繆.保護生態環境,是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重要基礎和內容.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是任何國家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石.人類基本生活需要的供養,以及現代化建設所需的一切原材料,無不源自大自然的恩賜.自然資源並非取之不盡、用之不竭,自然環境對人類廢棄物的吸納、凈化也是有限的,以浪費資源和犧牲環境為代價,發展就不可能長久.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實現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就要高度重視環境對發展的重要性,追求經濟與環境的協調、人與自然的和諧.要努力轉變以高資源消耗、高耗能、高污染排放為基本特徵的粗放型經濟增長方式,改變以生態環境破壞為代價換取經濟增長速度的現象.皮之不存,毛將焉附.離開生態環境保護,可持續發展便無從談起.保護生態環境,是中國義不容辭的歷史責任.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本著對國際環境與資源保護事務積極負責的態度,參加或者締結了多種環境與資源保護國際公約和條約,並把這些文件的精神引到國家的法律和政策之中.參與就是承諾,承諾意味著責任.我們改採取的保護生態環境的種種對策和措施,就是在落實已經簽署和批準的國際環境條約,承擔與發展水平相適應的國際義務,從而為改善全球環境作出努力.作為一個發展中國家,我們在環境保護上不能懈怠疏忽,不能無所作為.中國一定要為人類的和平與發展、對人類社會的環境保護,作出自己應有的貢獻.
三、今後一個時期,既是我國生態環境面臨巨大壓力的階段,也是環保工作大有作為的時期.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20世紀90年代之後,黨中央、國務院將環境保護擺上重要位置.從「八五」開始,國家將環境保護納入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五年計劃,實施了治理污染企業、保護天然林、退耕還林還草等一系列生態環境建設和保護的根本性措施.我國發布了《全國生態環境保護綱要》,並以《環境保護法》為基礎,先後頒布了8部環境保護法律、30多件環保和核安全行政法規,以及70多件部門規章.近年來,我國環保工作取得重要進展,在一些城市和地區環境污染加劇的趨勢得到基本控制,環境質量有所改善,生態環境保護和建設得到加強.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我們必須認真學習領會黨的十六屆五中全會精神,充分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艱巨性和長期性,堅持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加大保護生態環境的力度,逐步改善生態環境,為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創造良好條件.保護生態環境,必須發展循環經濟,走新型工業化道路.要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降低污染物排放量、提高生活質量和經濟效益為目標,合理調整產業結構,優化工業布局,充分發揮政府的主導作用和市場機制,加大環保資金的投入力度,促進生態省、生態市、生態縣建設,切實轉變經濟增長方式.要科學認識和自覺遵循自然規律,堅持保護優先、開發有序,以控制不合理的資源開發活動為重點,強化對水源、土地、森林、草原、海洋等自然資源的生態保護.要堅持預防為主、綜合治理,強化從源頭防治污染和保護生態,堅決改變先污染後治理、邊治理邊污染的狀況.保護生態環境,必須加快環境保護的法治進程.要加快制定和完善環境法律法規和標准,進一步建立健全環境監管體制,提高環境監管能力,加大環保執法力度,加快建立生態補償機制,實施排放總量控制、排放許可和環境影響評價制度.政府部門要制定實行綠色發展政策,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體系,將發展過重的環境損失和環境效益納入GDP核算范圍;要完善幹部政績考核機制,將環境績效納入其中,發揮其正面的激勵效應.保護生態環境,必須鼓勵公眾積極參與.要廣泛進行環保宣傳,提高全民環境憂患意識;要實行環境信息公開,加強公眾參與環境監督;要積極鼓勵、引導和整合各種民間環保組織,發揮其應有作用, 維護公眾的環保權益,積極發展環保產業.要進一步加強國際合作,積極參與國際環境公約的談判,積極參與雙邊、多邊和區域合作,承擔相應的國際義務,既保障國家環境安全,又增強我國在國際環境事務中的影響.保護生態環境,事關人民安危,事關子孫禍福.新世紀新階段,保護生態環境,我們重任在肩.我們堅信,在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領導下,我們一定能夠全面貫徹落實好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與自然、發展與環境之間的關系,團結一心,再接再厲,為全面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新局面作出新的貢獻!
⑷ 先污染後治理是必由之路嗎
我認為是經濟發展的必然結果。在不具有一定的經濟能力下,先治理是很難實現的
⑸ 如何處理先污染後治理先發展後治理人民網
第一,樹立生態系統整體性觀念。堅持從生態系統的角度來看待環境污染:環境污染是生態系統的物質變換、能量轉換和信息交換平衡被打破的結果。應想方設法保障生態系統這個整體的動態平衡和穩定,而不只是想著把污染轉移出去;從根源上來防治污染,避免在污染治理上的近視和短視。
第二,堅持底線思維和總量思維觀念。一些人之所以抱著「先污染後治理」的錯誤觀念,就在於忽視了生態系統的承載極限,缺乏底線思維。總想著先犧牲生態環境來發展經濟,等經濟發展了再來治理環境。哪曾想生態環境已經超負荷運轉,容不得污染再繼續增加。因此,對於那種對生態環境不友好的「灰色經濟」和「黑色經濟」,一定要痛下決心,堅決禁止。另外,對於污染排放要有總量思維觀念。污染不管是誰造成的,最後都匯聚為一個整體,對生態環境造成破壞。因此,不能停留在降低污染物排放強度和人均污染物排放量的層次思考問題,而是要全國一盤棋,對能源消耗和污染物排放進行總量控制,真正將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協調起來。
第三,樹立「開源節流」的污染治理思路。所謂「開源」,就是開公共性生態產品和服務之源,通過加強生態補償和轉移支付,以各種方式支持生態涵養區提供天藍、地綠、水凈等公共性生態產品和服務,為自然環境夯實生態基礎;同時創造性地開發生態產品和服務市場,大力發展生態經濟。「節流」,則是節環境污染之流,堅持「減量化、再利用、資源化」的原則,對污染物排放進行全程管理,降低生產生活的污染成本,對生產生活進行全方位的生態化改造,大力發展綠色經濟、循環經濟、低碳經濟,真正邁上經濟與生態環境相協調的綠色發展道路。
⑹ 現在的國內發展到底是先污染後治理還是先治理後污染
你好!我在環保來部門工作有十源年了,首先要得提醒你,你的說法不正確。我國的環保政策從來就沒有提到或同意「先污染後治理,先治理後污染」。「先污染後治理」是說在以前經濟還不發達時人們都沒有注意到保護環境與經濟發展所帶來的矛盾,也就是先發展經濟等經濟起來後再考慮環境問題。所發市面上出現了這種(先污染後治理)說法。
「先治理後污染」此說法就更不可能的,也沒有那級政府敢這樣提的。對環境問題,我國執行的是總量控制,達標排放,越標排放違法!「三同時、建設項目管理、環評」等等相關規定更能證明此事的。
希望以後多交流!
⑺ 說說先污染後治理的不合理之處並舉例說明
一般污水的產來生跟人類活自動和生產有關 就說一個最直接的例子吧
生產的主要目的是為了創造利益,但是某些行業生產過程中產生大量廢水 這些廢水如果投入污水處理後 污水處理費用不能滿足所創造的利潤 如果不進行處理隨便排放 首先污染就近水體 破壞就近生態 時間長了之後不僅地表水有污染 地下水也會被污染 包括土壤 被污染的環境要想恢復原生態 花上幾倍的生產利潤都添補不來,只能置之不理 使得咱們自己和子孫生活在被污染的環境中 這是子孫為我們還債
所有某些行業發達國家就不生產直接投產到發展中國家 造孽啊
⑻ 為什麼環境保護要先污染而後治理
要避免走「先污染後治理」道路,要控制污染源頭,改善工藝技術。
⑼ 先污染環境,然後發展,後治理環境有哪些好處
基本走得還是老路線:
先污染後治理
畢竟治理需要資金投入和技術保證,專目前中國很多屬地方都不滿足這樣的條件,尤其考慮到地價,現在開發的很多是一些偏僻地區,投資商考慮到的首先是效益回收。當然,國家的命令法規是不能違背的,不過,地區不同,比較的指標也不同,技術上很難要求這些中小城市實現邊發展邊治理。
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