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杜鵑病蟲害的種類及綜合治理
『壹』 什麼是病蟲害綜合防治
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也稱為綜合治理,是針對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農葯而引發的「3R」問題[即病蟲害的抗葯性(resistance)、病蟲害的再猖獗(resurgencn)、葯劑的殘留(resie)]提出的。正式提出是在世界糧食和農業組織(FAO)1966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著重針對害蟲「3R」問題而提出的。基本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套害蟲治理系統,這個系統考慮到害蟲種的種群動態及其有關環境,利用所有適當的方法與技術以盡可能地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蟲種群控制在低於經濟為害的水平。從中不難看出,這一定義的核心是治理害蟲應當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相互配合,而不是單一地使用化學殺蟲劑。後來這一理論經過不斷地擴充與完善,發展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簡稱IPM,即英文Integreted Pest Management的縮寫。
一般認為,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包括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另外,按照IPM的含義,有害生物不僅包括農林、倉儲等害蟲,也包括蚊子及其他對人有害的生物,已經超越了植物保護的范圍。
『貳』 杜鵑花枯葉是什麼病怎麼治
杜鵑常見病蟲害及其防治
杜鵑是我國十大名花之一,在園林上有廣泛的用途,可培植於樹叢林下、溪邊、池畔以及草坪邊緣,在建築物的背陰處,可作花籬、花叢配置。近年來隨著城市園林事業的迅速發展,各地引種了大量的杜鵑新品種。由於人工栽培杜鵑不夠注意選擇適宜的生態環境,特別是忽視了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因而引起病蟲害滋生蔓延,危害嚴重。本文將對杜鵑病蟲害做一介紹,以供大家進行綜合防治。
一、 杜鵑褐斑病:也稱黑斑病,是比較容易發生的葉斑病,可引起植株提早落葉,影響杜鵑生長及枝條扦插成活率,進而降低其觀賞和應用價值。1.症狀:主要危害葉片,植物下部老葉最先發病,發病初期葉面產生紅褐色小斑點,後逐漸擴展為近圓形,或受葉脈限制而呈多角形病斑,黑褐色,病斑直徑2-5毫米。發病後期病斑中央變成灰褐色至灰白色,邊緣深褐色。2.發病特點:該病主要危害杜鵑的葉子,是由杜鵑尾孢真菌侵染造成的,病菌開始出現若干個褐色小點,隨著小點的不斷擴大,病斑相互連接成片,產生灰褐色黴菌絲,受害葉片從葉柄部開始,由綠色變為褐黃色提早脫落,嚴重時影響杜鵑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露地栽培的杜鵑一般從4-5月開始發病,至12月份病害才停止蔓延。溫室栽培的杜鵑全年均可能發病。高溫、潮濕、多雨的環境易導致病害的發生和流行,一般雨季早,危害嚴重,故多雨的環境有利於病害的發生和流行。多雨、多霧、露水重時,或一天內澆水太晚,入夜前葉片仍有積水時,都有可能導致病害的發生。病菌在葉片或病株上越冬,孢子隨風傳播。該病的重發期一般多在高溫多濕季節,溫室中,冬季也有發病現象,一般生長較弱植株和西洋杜鵑(與毛鵑相比)發病較重。3.防治方法:(1)品種選擇:選擇抗病性強的品種進行栽培,如『南極』、『五寶珠』等。(2)加強栽培管理:加強植株病蟲害檢疫工作,選用健康無病蟲害苗木栽植。冬季和早春,徹底清除植株上的病葉及地面落葉枯枝(生長期內也可進行)並結合修剪去掉病枝。要注意通風透光,控制濕度,栽培時株(盆)行距不宜過密,夏季遮陰、防濕、防積水。每天澆水時間不宜太晚,不宜上方澆水,應採取根部澆灌。水的PH值以4.5-6.5為宜,要經常澆施腐熟稀薄的有機液肥,以促進植株健壯,葉片肥厚,提高抵抗力。適當增施硫酸亞鐵,多施用充分腐熟的豆餅、蹄甲、魚腥等有機肥,合理搭配氮、磷、鉀肥的比例。盆栽種植者應注意將植株放置在通風良好的地方,澆水時以保持盆土濕潤為宜,忌積水。經常鬆土施用,確保植株生長健壯,增強抗病性。(3)化學防治:在植株展葉時,每半個月噴灑波爾多液一次,連續噴灑3-4次。杜鵑開花前後用70%甲基托布津1000倍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800倍液噴灑防治,每周一次,連續2-3次。32%的克菌1000倍液也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用保麗安加大生M45與可殺得交替施用也可取得良好效果。
二、 杜鵑黃化病:也稱褪綠病,是一種非侵染性病害,也是杜鵑栽培中一種常見的病害,主要是加為植物缺乏鐵元素引起的。1.症狀:植株發生病變後,葉片變薄、褪綠、葉色蒼白,故稱為褪綠病。植株發閏凰,新葉缺綠明顯,當新梢葉色變淺,葉肉變為黃色時,葉脈仍然呈現綠色,這時一般確診為缺鐵症狀,這種現象多發生在鹼性土壤和使用偏鹼性水澆花的地區。葉片出現症狀後,光合作用即不能正常進行,輕時影響植株的生長發育和觀賞價值,嚴重時隨著病情加重,植株葉片全部變黃脫落,影響生長,甚至整株死亡。杜鵑在旺盛生長期間久旱無雨,以及長期澆PH值較高的水,都極易發生缺鐵性黃化病,這在幼小植株上表現尤為突出。2.防治方法:(1)加強栽培管理:選好栽培基質,以酸性土壤為宜,忌含石灰質的鹼土或排水不良的粘質土壤,因此,栽培基質需要用山泥。注意水質,澆水忌用PH值高的水,最好用雨水。(2)澆黑礬水:將250克黑礬(硫酸亞鐵)加入50千克水中調勻,經過5-7天日曬後澆灌。在施用前,先控制澆水,當植株葉子發皺時,再澆黑礬水,要干透澆透,干則再澆,不要中斷,一直澆到長出的新葉變為濃綠色為止。病症較輕的植株一般1-2個月即可變成濃綠色,病症較重的植株3-4個月也可變成濃綠色。(3)澆礬肥水:將黑礬、糞干、餅肥(以芝麻餅為宜)和水四種材料按1:3:5:100的比例在缸內進行混合,攪拌均勻,置於陽光下暴曬(暴曬期間不要攪拌),經過20-30天腐熟發酵成黑色液體,取其清液兌水5-7倍即可使用。每次取出清液後再用等量清水補充,經多次使用直到礬肥水褪色時,再重新配製。(4)補充微量元素:春季盆花出房後,新枝萌發階段,葉面噴灑硫酸亞鐵一次,濃度以0.5%-1.0%為宜。夏季發病高峰期間,每隔10-15天噴灑一次,連續2-3次,濃度應為0.7%-1.0%,以後視植株葉色而定。噴灑時間要在晴天的下午或傍晚進行,最好在無雨的天氣情況下進行。葉片正反兩面都需要均勻噴灑。為增加黏著效果,可在硫酸亞鐵溶液中加入0.3%檸檬酸。要根據品種確定濃度,一般來講,春鵑和夏鵑濃度可以大些,西洋杜鵑濃度可以相對小些。
三、 杜鵑莖基腐病:1.症狀:杜鵑莖基腐病在苗期至成株期均可發生,尤以苗期為重。病害發生初期,莖基部皮層出現褐色水浸狀病斑,後逐漸呈濕腐狀,並向上擴展至枝幹部分,向內發展可深及木質部,進而破壞輸導組織,導致植株萎蔫,頂芽不發,病株根系變褐,發育不良,須根少且短。最後葉片脫落,部分枝條或整個植株呈黑色光桿枯死。2.發病誘因:影響杜鵑莖基腐病發生和發展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1)反復利用基質:在苗圃中,栽培用基質常常未經消毒就被反復利用,導致基質中滋生了大量的病原菌,為植株發病提供了菌源。(2)機械傷口:病菌可通過根部傷口侵入植株,移栽時造成根部大量機械傷口,為病菌的侵入創造了條件。(3)土壤PH值:杜鵑喜歡偏酸的環境,生長適宜的PH值為4.5-5.52。當PH值為6.5-7.5時,即表現生長不良。在PH值高於7.5的鹼性條件下,少則數月,多則一年,植株即死亡。偏鹼性環境中的植株生長衰弱,抗病能力降低,易誘發病害。(4)濕度:高濕是導致植株發病的重要因素。澆水過頻、過量造成濕度增加,有利於植株發病。澆水方式不當(大水沖澆)有助於水的飛濺作用和水流傳播。(5)青苔:有時,發病植株莖部表面會有一層厚實的青苔,不僅消耗了寄主的營養,而且使莖部維持較高的濕度,也是病害的誘發因素之一。3.防治方法:(1)澆水:澆水是杜鵑栽培管理中最頻繁的農事活動之一。宜用雨水、河水、湖水、和塘水等軟水來澆灌,深井水和自來水不能直接用來澆灌。深井水含有鈣離子和鎂離子,中等偏鹼性,使用前應做適當處理。自來水中含有較多的氯離子,要用容器貯存一段時間後再使用。澆水應適量勤澆,只要維持基質濕潤即可。最好採用細孔蓮蓬頭澆水,這樣可減少病菌的飛濺傳播。(2)葯劑消毒:對於新基質來說,每噸可用0.5千克浸種靈100-400倍液消毒,有較好的殺菌和殺線蟲效果。而對於反復使用的基質來說,則應採取加壓蒸汽消毒。另外,使用浸種靈100倍液澆灌苗床,還可明顯抑制病害的發生和青苔的生長。(3)調節基質PH值:調節基質PH值呈弱酸性,有利於植株生長,增強抗病力。值得注意的是,用浸種靈處理過的基質和苗床的PH值略有升高。(4)減少植株傷口數量:移栽時,宜輕拔輕插,盡量減少根部的傷口,以降低發病幾率。(5)生物防治:經試驗發現,木霉對疫霉和腐霉有較好的抑製作用,可利用木霉生物防治劑來控制病害的發生。
四、 杜鵑紅蜘蛛:1.特性:紅蜘蛛的雌成蟲體長0.3毫米左右,暗紅色,近橢圓形,體背隆起,足4對,暗紅色。雄成蟲體長0.25毫米,楔形,扁平,鮮紅色。一年發生多代,成蟲在植株根部越冬,主要在葉背面近葉柄部的主脈附近危害。每年的6-7月高溫、少雨、乾旱天氣繁殖快,發生數量較多。危害嚴重時,被害葉片焦枯脫落。2.防治方法:可進行人工防治,4月份以後應經常檢查,發現個別葉片上有紅蜘蛛時,應及時摘除蟲葉並燒掉。有條件的可人工釋放天敵,如瓢蟲、草青蛉、薊馬等,進行生物防治。若發現較多葉片有紅蜘蛛時,可進行葯劑防治,如噴施40%三氯殺蟎醇800-1000倍液,對成蟲、若蟲、幼蟲和卵均有較強的殺傷力,只要噴灑均勻,效果較好。
五、 杜鵑網蝽:1.特性:杜鵑網蝽,又名臭大姐。成蟲體長3.5毫米左右,黑褐色,翅上布滿網須,前翅略呈長方形,靜止時,翅上的黑褐色斑紋構成「X」狀。若蟲形似成蟲,只是蟲體嫩小無翅,長約2毫米左右,卵長0.6毫米,橢圓形,乳白色,產於中脈和較大葉脈處,初產時淡綠色,後變為淡黃色。2.發病規律:該蟲一年發生3-4代,成蟲於10月中下旬在樹皮和土地縫隙等處越冬,第二年的4-5月份開始活動,在葉背取食危害。7-8月危害最重,成蟲、若蟲喜歡成群聚集在葉背面主脈附近,刺吸葉片汁液,其分泌物形成較大的黃褐色銹斑,嚴重時葉片蒼白,引起早落,影響杜鵑的生長及開花。杜鵑網蝽是杜鵑類花卉的主要害蟲, 以成蟲和若蟲群集於寄主植物的葉背吸食汁液危害,從而在葉面上出現密集的蒼白色小斑點。同時,在葉背上還可見很多黑褐色蟲糞和脫皮殼。嚴重的影響了杜鵑的生長,造成提早落葉並影響開花。3.防治方法:入科後,清除花木附近的落葉、雜草,深埋或焚燒,消滅越冬成蟲。葯劑防治,4月底至5月初在越冬成蟲出現後和第一代若蟲發生期,噴灑80%的敵敵畏乳油或50%螟松乳劑1000倍液,7-10天一次,連續噴灑2-3次。也可用3%呋喃丹,每盆埋5克左右,效果不錯,盆栽杜鵑應選擇置於陰暗涼爽處,可減少蟲害的發生。
六、 杜鵑蚯蚓、蛞蝓:蚯蚓、蛞蝓主要危害杜鵑根部,蛞蝓有時也危害植株葉片。栽培所用介質需要高溫消毒,以便殺死蟲卵。發現蟲害,可用呋喃丹、鐵滅克等盆栽防治。
『叄』 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食用囷病蟲害防治工作與農作物病蟲害防治一樣,也應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因為食用菌生長發育所需要的環境條件,也非常適宜於食用菌病蟲害的發生與發展,病蟲害一旦發生,其發展蔓延的速度往往是很快的,並難以控制。尤其是侵染性病害,其病原生物與食用菌一樣,同樣是微生物,防治工作就更困難。發生病蟲害後即使能及時採取措施加以控制,也已不同程度地影響了產量和品質,還多費工時,增加成本。所以發病前採取各種措施,預防病蟲害的發生,可以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另一方面,食用菌病蟲害的防治措施,都有其局限性,單獨採取任何一種方法,均難以有效地解決病蟲害危害問題,需要根據具體情況採取各種措施間的補充和協調,以期收到最好的防治效果。因此,防治食用菌病蟲害必須堅決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方針。
防治食用菌病蟲害主要從以下幾方面入手第一,選用優良菌種。目前國內杏鮑菇、白靈菇菌種來源不同,種間差異也較大,要選用已大面積栽培的品種。新引進的品種,未經試驗,不要大面積栽培。
第二,用最佳配方生產二級種。最好用小麥、高粱、玉米生產二級種,用棉籽皮次之,一般不要用鋸末生產二級種。同時要合理安排制種時間。老化菌種,菌絲不健壯、不純、帶有雜菌的菌種一律不準使用。
第三,選用優質、無霉變的栽培材料,並進行嚴格的滅菌殺蟲。
第四,搞好栽培場所的環境衛生。對周圍環境要進行徹底的滅菌、殺蟲,以杜絕蟲源、菌源。
第五,科學管理,創造適宜的溫、濕度及通風條件,使環境條件有利於食用菌菌絲的生長發育,而不利於病蟲害的發生和蔓延。
第六,在栽培管理過程中,要認真檢查,一旦發現病蟲害,就應及時採取各種有效措施,防止病蟲害蔓延。
『肆』 請問毛杜鵑是什麼病,葉子都乾枯,需要什麼農葯治理啊
葉枯病。用30%氧化銅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500-600倍液防治。
『伍』 園林植物病蟲害綜合治理方法有哪些
在對園林植物病蟲害進行防治的過程中,主要應堅持以下幾方面原則:
(1)可持續控制原則
園林管理人員必須要堅持可持續控制原則,完成由園林植物病蟲害的防治向病蟲害的管理方向的轉變,從保護植物本身向保護整個園林的生產體系的轉移。
(2)防治結合原則
要根據園林的自身特點,深入貫徹落實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既要實現對病蟲害進行完全控制的目標,又不能對植物的綠化功能和正常生長造成影響,確保環境、人和蟲害天敵的安全。
(3)生物防治原則
要加大力度發展園林病蟲害的生物防治工作,注意保護所發生蟲害的天地,為其創造良好的生存和繁殖條件,從而達到維持生態平衡的目標。同時,也應注意培養和發揮植物本身的抗逆作用,將植物的耐寒、防禦、補償以及其它各種誘導抗性調整到最佳的狀態。
(4)慎用葯劑原則
園林工作者應該充分認識到使用化學葯品防治園林病蟲害的負面作用,強化對病蟲害的自然防治,如果必須要使用化學葯劑,則應根據本地區的實際條件盡量選擇那些無公害農葯或無公害防治技術。在對害蟲進行管理時,應以對成蟲的管理為主要內容,原因就在於成蟲管理屬於預防性管理的范疇,管理所造成的副作用較小,針對性更強。
『陸』 毛杜鵑栽培方法及注意事項
毛杜鵑的栽培方法:
1、毛杜鵑花性喜疏鬆、通透性強、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質的酸性土壤。
2、栽培毛杜鵑花的花盆,一般選用泥盆和紫砂盆二種。泥盆通氣透水性好,生產單位栽培都用此盆。對於已造型的毛杜鵑花,為供室內外陳設,一般栽於美觀古雅的紫砂盆中,紫砂盆質地細膩,色彩豐富、造型美觀,可增倍觀賞價值。
3、根據杜鵑花的生長環境,在栽培的過程中,要注意保持土壤的通風性,選擇腐殖質較好的酸性土壤為佳。給予適當的光照,忌強光直射。
4、杜鵑花喜濕,因此要保持土壤濕潤,冬季一周一次即可。不幹不澆水,如需澆水,便要澆透,以澆酸性水為主。生長期杜鵑需水量較多,開花前後可適當減少。此外,杜鵑喜薄肥,根據杜鵑不同的生長期需要調整施肥量。
注意事項:
1、毛杜鵑花的根須像頭發絲一樣細,粗的主根很少,它既怕干又怕濕,尤其是怕重肥。如果澆水過多,根就泡在水中,過干,枝葉萎縮,葉瓣脫落,對植株威脅很大,至於澆了重肥,則會危及生命。
2、毛杜鵑花謝後,必須剪去殘花,避免結實消耗營養,新枝萌發後,適當疏枝,根據植株長勢而定去留。盆栽毛杜鵑花放置地點有講究,一般應放在東南方向陽台,而且要通風,盡量少移動。不通風則易患黑斑病,大批落葉。
(6)毛杜鵑病蟲害的種類及綜合治理擴展閱讀
毛杜鵑的病蟲防治
毛杜鵑的蟲害主要是紅蜘蛛、蚜蟲等,可用殺滅菊酯等噴殺,效果較好,如三天後不死,再噴一次。病害主要是黑斑病,由環境悶熱、缺乏光照引起,可採取措施一方面促使空氣流通,另一方面噴灑波爾多液、多菌靈。
『柒』 什麼是病蟲害物綜合防治技術
病蟲害的綜合防治也稱為綜合治理,是針對由於大量使用化學農葯而引發的「3R」問題專[即病蟲害的抗葯性(屬resistance)、病蟲害的再猖獗(resurgencn)、葯劑的殘留(resie)]提出的。正式提出是在世界糧食和農業組織(FAO)1966年的一次國際會議上,著重針對害蟲「3R」問題而提出的。基本定義:害蟲綜合治理是一套害蟲治理系統,這個系統考慮到害蟲種的種群動態及其有關環境,利用所有適當的方法與技術以盡可能地互相配合的方式,把害蟲種群控制在低於經濟為害的水平。從中不難看出,這一定義的核心是治理害蟲應當運用各種有效的方法相互配合,而不是單一地使用化學殺蟲劑。後來這一理論經過不斷地擴充與完善,發展為「有害生物綜合治理」,簡稱IPM,即英文Integreted Pest Management的縮寫。
一般認為,病蟲害的綜合防治包括植物檢疫、農業防治、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化學防治等。另外,按照IPM的含義,有害生物不僅包括農林、倉儲等害蟲,也包括蚊子及其他對人有害的生物,已經超越了植物保護的范圍。
『捌』 害蟲綜合治理主要有哪些方面的特點,都是什麼
為了貫徹「預防為主,綜合防治」的植保方針。在農作物病蟲害綜合防治措施中,應以農業防治措施為基礎,創造一個適合作物生長、不利於病蟲發生危害的生態環境;優先採用生物防治技術,加強農用抗生素、微生物殺蟲殺菌劑的開發利用,保護利用各種天敵昆蟲,充分發揮其它防治措施,科學、安全地使用農葯,防止農葯對農產品及環境造成污染。
『玖』 病蟲害防治的原則是什麼
「預抄防為主,綜合防治」是無公害辣椒病蟲害防治的基本原則。實踐中要以整個菜田生態系統為中心,凈化菜園環境,並圍繞辣椒生長發育規律,摸索健身控害栽培條件下主要病蟲發生及防治的特殊性,探討以生態調控為基礎的多層次預防措施和多種生態調控手段。在加強選擇優質抗病品種、實行輪作、深耕烤土、施腐熟糞肥等農業防治措施的前提下,根據田間病蟲發生動態和危害程度,以物理防治和生物防治為主,化學防治為輔。科學合理地選用高效、低毒、低殘留及對天敵殺傷力小的化學農葯,並合理控制農葯的安全間隔期,結合辣椒生產過程中的各個環節,進行有的放矢的綜合防治。在此基礎上所建立的無公害辣椒病蟲害綜合治理技術體系,既能經濟有效地把病蟲危害損失控制在最低水平,又能使生產的辣椒不含或少含危害人體健康的有害物質,保證其食用安全性。下面就辣椒主要病蟲害的危害特徵及防治技術進行分別闡述。
『拾』 什麼叫病蟲害綜合防治為什麼在林木病蟲害防治中要強調進行綜合治理
所謂綜合防治,就是綜合運用各種防治病蟲害的手段和方法,把病蟲害的為害程度,壓制到最低經濟水平上的防治體系。在預防為主、綜合治理的方針指導下,以林業技術措施為基礎,充分利用生物間相互依存、相互制約的客觀規律,因地因時制宜,合理使用生物的、物理的、機械的、化學的防治方法,堅持安全、經濟、有效、簡易的原則,把病害蟲數量控制在經濟閾值以下,以達到保護人畜健康、增加生產的目的。
特點:①生態學觀點:從生態學的觀點出發,綜合考慮生態平衡、社會安全、經濟利益和防治效果,立足於整個生態系統。②經濟學觀點:不要求徹底消滅害蟲,只要求將害蟲數量控制在經濟允許水平之下。凈活動收益=挽救資源的價值-活動費用。③容忍哲學:允許一定數量的害蟲存在。強調各種防治措施的協調,強調自然控制因子,特別注意充分發揮天敵的自然控製作用,力求少用或不用農葯,不造成環境污染。
在「森林病蟲害綜合治理」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森林健康的思想,將森林病、蟲、火等災害的防治上升到森林保健的思想高度,更加體現了生態學的思想。森林健康就是要保持森林健康,恢復森林健康,建立和發展健康的森林。一個理想的健康森林應該是在這樣的森林中,生物因素和非生物因素對森林的影響(如病蟲害、空氣污染、營林措施、木材採伐等)不會威脅到現在或將來森林資源經營的目標。這里的森林資源管理的目標不僅僅指的是商業產品,還應包括森林的多種用途和價值,包括森林遊憩、野生動物保護、木材資源、放牧和水源涵養等。在健康森林中並非就一定沒有病蟲害、沒有枯立木、沒有瀕死木,而是它們一般均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存在,它們對於維護健康森林中的食物鏈和生物多樣性,保持森林結構的穩定是有益的。人類對森林的影響往往是不可避免的,然而一個健康的森林對於人類的有限活動的影響應該是能夠承受或可自然恢復的。森林健康的實質就是要使森林具有較好的自我調節並保持其系統穩定性的能力,從而使其最大、最充分的持續發揮其經濟、生態和社會效益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