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平渠治理
㈠ 怎麼做好城鄉環境綜合整治,加強社區,城郊結合部的衛生管理
社區要主要加強環境的宣傳問題~在每一區域里設一到兩個保潔員~這樣投資也不大~
㈡ 烏魯木齊和平渠的歷史誰主持修建的
這要追溯到1947年。原來和平渠始建於1947年,近六十年來曾四次大規模地興修過。
解放初期,北疆亂,土地荒蕪,迪化(今烏魯木齊)地區糧食供給非常緊張。為了解決軍糧不足的問題,急需擴大耕地,興修水利。1946年10月,國黨西北行轅主任兼新疆省府席張治中,決定在迪化城北的青格達湖(今烏魯木齊縣北青圪湖鄉),開辦新疆軍墾處農場,指令新疆水利工程總隊引用迪化南郊紅雁池水庫的水,計劃修渠灌地。
1947年3月初至5月20日,張治中組織新疆備總司令部的迪化駐軍3500多人,和僱用民工一起,興修了從紅雁池水庫到青格達湖農場的水渠。軍官們建議取名「張公渠」,張治中不同意。他根據當時「和平、統一」的治新綱領,親自把該渠命名為「和平渠」。
1947年興修的和平渠,主要工程有六項:
一是開挖總乾渠。和平渠總乾渠,長四十三公里,分為上、中、下三段。上段從紅雁池水庫起,向西至烏魯木齊河東岸,通過大渡槽,橫跨烏魯木齊河,再向西北通到迪化城南的倉房溝,長七公里。中段從倉房溝起,向北經迪化城西的碾子溝、頭工,穿過新市區,到城北郊的黑山頭為止,長十一公里。這段是利用盛世才時興修的晉庸渠舊渠,略加整修而成。下段從黑山頭起,向西北經城北郊的二工、三工、宣仁墩,穿過十多公里的戈壁灘,通到安寧渠,再向東北經七公里的新開荒地到達青格達湖軍墾農場,長二十五公里。這段全是開挖新渠,工程艱巨,由陶峙岳將軍派迪化駐軍三個團二千多人挖成。
二是修建東西乾渠和支渠。為了灌溉軍墾處已開墾的荒地,陶峙岳將軍增派迪化駐軍兩個團一千五百人,興修了和平渠東、西乾渠。西乾渠從安寧渠到青格達湖東南的大莊子村,長七點五公里;東乾渠從安寧渠到東面的四十戶村,長三點五公里。各乾渠終點,建有分水閘,由軍墾處分別挖有較小的支渠,主要有東一、二支渠和西一、二、三支渠,五支渠共長五十多公里。
三是修建烏魯木齊河大渡槽。為了把紅雁池水渠放水的水,引渡到烏魯木齊河岸的總乾渠,省水利局組織軍民修成了和平渠上的大渡槽。大渡槽跨越烏魯木齊河,總長二百米。每隔五米,打有樁柱一排,共有樁柱四十排。接著,砌築槽墩,用代水泥槳砌條石築成,安置槽架用木材建成。
四是修建進洪閘、排沙閘和節制閘。為了充分利用烏魯木齊河水,擴大灌溉面積,在大渡槽下的烏魯木齊河西岸,修建了進洪閘,以把烏魯木齊汛期的洪水引入灌渠;修建的排沙閘,以防洪水中的沙石淤塞渠道,修建了節制閘,以控制進入總乾渠的洪水量。
五是修建總分水閘。為了使總乾渠的水分流,分別進入青格達湖和東西乾渠,在總乾渠的安寧渠修建有總分水閘,有三大閘孔,每孔寬三米,閘底高度相等。
六是其它水利設施。1947年4月,在和平渠上還修建有一些配套工程,主要有橋梁九座,渡槽三十多座,涵洞一座等設施。
1947年5月20日,和平渠各項工程完工。5月25日,紅雁池水庫開閘放水,使新疆軍墾處農場實現了當年興辦,當年開荒,當年播種,當年收獲的計劃,總共灌溉了迪化西北近十萬畝的農田。
1949年10月,新疆解放後,解放軍進駐新疆,軍糧供給非常困難。為了保證軍團糧供給,發展新疆經濟,減輕國家和人民的負擔,司令員王震率領駐疆解放軍開展了大生產運動。搞生產需要水源。解放前修的和平渠,下段質量太差,滲漏嚴重,水量不能滿足迪化北部農場的供水,因此,王震將軍決定重修和平渠。
1950年2月至4月,王震組織迪化軍民,擴建了從黑山頭到安寧渠、搏格達湖的和平渠。當年王震司令員、六軍的羅元發軍長和張賢約政委、十七師的程悅長師長和張世功等首長,率領幾千名解放軍官兵,迎著風雪,開始運石修渠,轟動了整個迪化城。他們從迪化城南郊的三甬碑出發,裝滿片石,拖著爬犁,浩浩盪盪,沿街頭而下,一直拉到迪化城北的黑山頭到安寧渠的工地,全程三十公里。為了早日完成任務,他們每天拂曉出發,傍晚回營,腳磨起泡,手凍裂口,懷揣冷饃,多拉快跑,一天拉兩趟,來回一百多公里,誰也不甘落後。在他們的感動下,省市機關幹部、學校師生和部分市民,也加入了運石隊伍。
這次還修建了和平渠的配套工程,主要有大型渡槽五座,小型渡槽十八座,大車橋六座,農渠九條,大分水閘兩座,進水涵洞一個。4月下旬,全渠竣工放水,渠水流量8立方米/秒,增加灌溉面積三萬六千畝。這個工程當時是迪化地區最大的水利工程。
1950年9月至11月,迪化各族民工整修了迪化市區段的和平渠。他們挖去了渠底淤泥,鏟除了渠幫雜草,提高了渠水的利用率。
1951年,新疆軍區號召全體指戰員,「安下心,紮下根,」長期保衛邊疆和建設新疆。王震將軍指示「要盡快把迪化以北的荒原開發出來,建立一個如同石河子一樣規模巨大的墾區」,以便保證迪化駐軍的供給,保衛迪化地區的安全。於是迪化駐軍領導決定擴大迪化北部地區的生態,在五農渠和蔡家湖地區建立大型軍墾農場。
㈢ 請問有哪位朋友認識和平渠邊上的夏雨荷,雨哥啊並且在雨哥那裡買過玉鐲子的我想問的是從新疆發順豐快遞
只認識大明湖畔的夏雨荷
㈣ 開封渠和平案件審理判決下了嗎
開封渠和平案件審理判決下來了。
㈤ 烏魯木齊和平渠斷流的原因
根據氣象、水文監測數據預測和大河來水現狀,偏少正常年份30%,烏拉泊版水庫和紅雁池水權庫總蓄水量比歷年同期蓄水量少2400萬立方米,而城市用水量增長幅度已超過歷年同期15%以上。為確保城市供水正常,水業集團沒有按照歷年慣例通過和平渠放水。
㈥ 阿斯旺大壩的建設對我國修建大壩有什麼意義
阿斯旺大壩的利與弊
埃及正採取措施把負面影響減到最低
埃及的歷史其實就是引水灌溉、沙漠變綠洲的歷史。到了當代,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尼羅河年年發洪水的困擾,埃及政府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於1960年在距開羅以南600英里處的阿斯旺興建大壩,尼羅河被攔腰截斷。歷經10年,大壩最終建成。
◆大壩立下汗馬功勞
記者有幸參觀了阿斯旺大壩,從遠處望去,大壩氣勢磅礴,猶如一條巨虹橫跨大河。壩堤足有40層樓高,全長3830米,最寬處有980米。
阿斯旺大壩一改尼羅河泛濫性灌溉為可調節的人工灌溉,從此埃及結束了依賴尼羅河自然泛濫進行耕種的歷史,同時,水位落差產生的巨大電力也成為埃及邁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動力。
阿斯旺大壩是埃及現代化的起點。30多年來,它為埃及的工農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濟效益極大:新增農田灌溉面積近200萬公頃;另有70萬公頃的單季作物土地變成了雙季耕種農田,農田復種指數增加。
◆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但事物總是有利有弊。從建設之初至今,埃及國內對阿斯旺大壩的爭論從沒停止過,最大的爭論點就是阿斯旺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歷史上,尼羅河水每年泛濫攜帶而下的泥沙無形中為沿岸土地提供了豐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壩在攔截河水的同時,也截住了河水攜帶而來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這些天然肥料而變得貧瘠,加之沿尼羅河兩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沖刷,鹽鹼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而抵銷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
與此同時,由於沒有了淤泥的堆積,自大壩建成後,尼羅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約5毫米的速度下沉。專家估計,如果以這個速度下沉,再過幾十年,埃及將損失15%的耕地,1000萬人口將不得不背井離鄉。
此外,由於納賽爾湖庫區沉澱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庫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修建阿斯旺大壩的初衷,是基於傳統的防洪促農的水利理念,這是農業社會的主流思想。但當初決策者們也許並沒有想到大壩在帶給埃及人民福祉的同時,還存在令後人不得不正視的弊端。以歷史和辯證的眼光來看,阿斯旺大壩的建立為埃及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隨著時代的前進,在農業社會顯得極為重要的灌溉工程,到了工業和服務業產值比重大大增加的時代,它的負面作用也日益彰顯。
◆減輕大壩的壓力
近年來,埃及政府正在積極採取措施,盡可能地把阿斯旺大壩的負面影響減小到最低。為此,埃及專門設立了「阿斯旺大壩副作用研究所」。此外,埃及還成立了一個由水資源部、環境事務部以及內政部組成的部長委員會。委員會計劃在今後5年內投入22億美元,對尼羅河的水質監管系統進行升級改造,保護尼羅河的主河道環境。
同時,有關專家一致認為,傳統意義上的的水利治理已不再適應埃及經濟和社會發展,只有通過興建新的適合人類居住的田園、改變人口分布過於集中的現狀,才能正緩解阿斯旺大壩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在水資源的利用開發方面要放棄「固守尼羅河河谷和三角洲」的舊思路,把目光投向尼羅河兩邊的東西地區,「向沙漠進軍」。
目前埃及政府已在著手修建兩個大型引水和調水工程:「和平渠工程」和「新河谷工程」。和平渠工程已於1979年動工,西起尼羅河三角洲的杜米亞特河,向東穿過蘇伊士運河,將尼羅河水引到西奈半島少有人煙的沙漠地帶,在那裡開辟新的家園。「新河谷工程」也已動工。根據規劃,政府將用20年的時間,開挖850公里的水渠,將尼羅河水引入西南部沙漠腹地。
埃及有位學者曾說過:「建造阿斯旺大壩的埃及總統納賽爾是位偉人,但是拆除阿斯旺大壩的人,要比納賽爾更偉大。」在今天的埃及,我們可以這樣說———「因勢利導阿斯旺大壩、修建更美好的家園的埃及人民,與修建阿斯旺大壩的人一樣偉大。」
㈦ szczc阿蘇阿斯旺
古人n雲c:埃及i,尼羅河的饋贈。對於i擁有悠久j歷l史的文4明古國埃及x,國計5民生對尼羅河水8的依賴充分6體現了q「靠山s吃山f,靠水2吃水5」的古訓。然而,隨著埃及v人r口b增長3和人c民生活水7平的提高,這條貫穿埃及z全境的河流如今0超負荷承載著社會發展的需求。顯然,傳統單純的抗洪促農等水1利治理概念不w再適應埃及j經濟和社會發展趨勢,全面利用尼羅河資源與u促進國民經濟整體騰飛l相結合的戰略成為0埃及b決策者為173世紀勾3畫的嶄新水8政策。 埃及a聞名世界的大c型水6利工w程當屬完工a於k40世紀60年代的阿斯旺水3壩。修建大j壩的初衷基於y傳統的防洪促農水3利治理理念:控制尼羅河水4流量,使其盈時不c澇、缺時不z旱,同時增加農業耕地面積,改善農產品結構,提高糧食和經濟作物產量。埃及y公8共工m程和水2資源部辦8公8廳r主任海珊·阿塔非博士q在接受新華社記者采訪時說,80多年來,阿斯旺水8壩給埃及n帶來了x巨2大x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大l壩建成後,尼羅河谷平均每年增加50萬c費丹2(6費丹0約合3.1畝)的一n年一o季小c麥田轉變為1一x年兩季田,顯著提高了b農業產量。此外,大w壩建成50多年來,尼羅河谷和三i角洲地區z增加可耕地面積達600萬y費丹0。 然而,埃及w年均1.7%至2%的人a口g增長0率弱化0了h阿斯旺水7壩帶來的經濟和社會效益。0800萬s埃及m人g的生活和生產高度集中2在佔全國面積4%的狹長6尼羅河谷和靠近地中8海的三l角洲地帶,人o均水1資源的不e斷降低嚴重製約了y埃及c國民經濟的發展步伐。 「把生活和生產活動從26%中8解放出來,擴展到45%!」埃及t水2管理研究院院長3、水4利部長7技術顧問迪亞·丁t博士q向新華社記者介5紹埃及d未來水7政策規劃時說。埃及h決策者逐漸認1識到必須在水7資源利用開b發方1面放棄「固守」尼羅河谷的陳舊理念,革新思維跟上z時代步伐,將水5政策的制定與s解決社會發展中0實際問題相結合,為2國民經濟整體發展奠定良好基礎。 為7達到這一w目的,埃及h水1利部門s制定了x面向55世紀的嶄新水8政策,旨在綜合利用尼羅河水4資源的同時,開m發新的水8資源,變沙漠為5良田,並為7綜合條件相對較好的地區e改善環境,從2而促進國民經濟各部門v的全面發展。 迪亞博士u指出,新政策將分6兩部分0貫徹執行。第一h部分5旨在減輕對尼羅河谷地和尼羅河三x角洲地區l的巨0大m壓力t,改造西部和東部的沙漠地帶為1良田,改變埃及o人d口r地理分6布過於e集中5的現狀,通過創建新居住地區q來增加就業機會,緩解社會壓力m。 這部分1包括修建兩個t大q型調水0工b程,即將尼羅河水8跨蘇伊士f運河向東引4至西奈半島的「和平渠」,以8及z將納賽爾湖水7向西引3至埃及x西部新河谷地區z的「圖什2卡世紀工j程」。這兩個y巨0大t水0利工a程計4劃從180世紀末8到5051年,將一m部分4居民遷至埃及e東北部的西奈半島和西部沙漠地區l,建設新的「尼羅河谷」。迪亞博士r說,「和平渠」和「圖什6卡世紀工l程」的啟用將為1埃及h新增500萬a費丹4的耕地。 埃及s水5政策的第二k部分1是集中3在北方8三h角洲地區i的水1利工a程,其核心6是根據該地區s相對較好的資源分1布情況、經濟實力z以6及j靠近地中1海和周邊地區b經濟實體的地緣條件,整合尼羅河資源,開o發雨水5及n地下h水3等新的水1資源,在大z興水2利項目的同時配以2航運、旅遊、交通、服務、礦業和能源等各經濟領域的建設,全面帶動埃及m國民經濟發展。 據迪亞博士h介1紹,該部分6的具體工u程包括興修地中6海沿岸高速公3路相關產業的配套水7利設施等工j程,總投資額達60億k埃鎊(一e美元h約合2.85埃鎊)。「6023年,84%的居住和可耕地面積就是我們的目標!」迪亞博士l興奮地說。 這里是一p些資料,希望有用 hfs尐y悌.權y悌.權udュㄑkqt{|
㈧ 尼羅河上的阿斯旺大壩的建設帶來的有利影響和不利影響有哪些
【有利影響】
埃及合理利用水源提供了保障,供應了埃及一半的電力需求,並阻止了尼羅河每年的泛濫。
水壩是一項集防洪、灌溉、航運、發電為一體的綜合利用工程,化解了尼羅河洪水對埃及的威脅。
工業方面,提供充足的發電量,甚至可向鄰國輸出電力。
農業方面,水壩有效減小旱災造成的危害。在幾乎全非洲都在鬧飢荒的時候,埃及的糧食基本自給自足。
埃及擺脫了其不友好的鄰國蘇丹有機會對其埃及命脈尼羅河水的控制。
【不利影響】
大壩工程造成了沿河流域可耕地的土質肥力持續下降。
修建大壩後沿尼羅河兩岸出現了土壤鹽鹼化。
庫區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水源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
河水性質的改變使水生植物及藻類到處蔓延,不僅蒸發掉大量河水,還堵塞河道灌渠等等。
尼羅河下游的河床遭受嚴重侵蝕,尼羅河出海口處海岸線內退。
㈨ 評價河流上該不該修水庫,寫出利與弊.根據阿斯旺大壩
埃及的歷史其實就是引水灌溉、沙漠變綠洲的歷史。到了當代,為了一勞永逸地解決尼羅河年年發洪水的困擾,埃及政府在前蘇聯的幫助下,於1960年在距開羅以南600英里處的阿斯旺興建大壩,尼羅河被攔腰截斷。歷經10年,大壩最終建成。
一、大壩立下汗馬功勞
阿斯旺大壩,從遠處望去,大壩氣勢磅礴,猶如一條巨虹橫跨大河。壩堤足有40層樓高,全長3830米,最寬處有980米。
阿斯旺大壩一改尼羅河泛濫性灌溉為可調節的人工灌溉,從此埃及結束了依賴尼羅河自然泛濫進行耕種的歷史,同時,水位落差產生的巨大電力也成為埃及邁向現代工業文明的重要動力。阿斯旺大壩是埃及現代化的起點。30多年來,它為埃及的工農業建設立下了汗馬功勞,經濟效益極大:新增農田灌溉面積近200萬公頃;另有70萬公頃的單季作物土地變成了雙季耕種農田,農田復種指數增加。
二、嚴重影響生態環境
但事物總是有利有弊。從建設之初至今,埃及國內對阿斯旺大壩的爭論從沒停止過,最大的爭論點就是阿斯旺大壩對生態環境的影響。
歷史上,尼羅河水每年泛濫攜帶而下的泥沙無形中為沿岸土地提供了豐富的天然肥料,而阿斯旺大壩在攔截河水的同時,也截住了河水攜帶而來的淤泥,下游的耕地失去了這些天然肥料而變得貧瘠,加之沿尼羅河兩岸的土壤因缺少河水的沖刷,鹽鹼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而抵銷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
與此同時,由於沒有了淤泥的堆積,自大壩建成後,尼羅河三角洲正在以每年約5毫米的速度下沉。專家估計,如果以這個速度下沉,再過幾十年,埃及將損失15%的耕地,1000萬人口將不得不背井離鄉。
此外,由於納賽爾湖庫區沉澱了大量富含微生物的淤泥,浮游生物大量繁殖,水庫及水庫下游的尼羅河水水質惡化,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健康受到危害。修建阿斯旺大壩的初衷,是基於傳統的防洪促農的水利理 念,這是農業社會的主流思想。但當初決策者們也許並沒有想到大壩在帶給埃及人民福祉的同時,還存在令後人不得不正視的弊端。以歷史和辯證的眼光來看,阿斯旺大壩的建立為埃及的經濟發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隨著時代的前進,在農業社會顯得極為重要的灌溉工程,到了工業和服務業產值比重大大增加的時代,它的負面作用也日益彰顯。
事物的發展總是有利有弊。在取得巨大經濟效益的同時,修建大壩引起的生態環境弊端也日益彰顯。
1、尼羅河下游沿岸平原失去了定期泛濫帶來的天然肥料,土地肥力下降;兩岸土壤因缺少河水沖刷,鹽鹼化日益嚴重,可耕地面積逐年減少,因而抵消了因修建大壩而增加的農田。
2、三角洲因日入海水量減少,導致海水倒灌,鹽漬化加重,海岸遭侵蝕後退;另外因沒有淤泥堆積,三角洲正以每年5毫米的速度下沉。如按此速度下沉,再過幾十年,埃及將損失15%的耕地,1000萬人口將不得不背井離鄉。而三角洲地區是埃及人口及多種產業的集中地(其他地區的自然條件沒有此地優越)。
3、納賽爾庫區的淤泥富含微生物,這使浮游生物大量繁殖,導致水質惡化,不僅河裡的生物多樣性減少,同時也危害到以河水為生活用水的居民的身體健康。
針對以上的弊端,埃及政府積極採取一系列補救措施,盡可能把大壩帶來的負面影響減少到最低。目前埃及政府正在修建兩個大型引水和調水工程
──「和平渠工程」和「新河谷工程」,擺脫傳統意義上的水利治理;興建新的適合人類居住的田園,改變人口分布過於集中的現狀,才能真正緩解大壩帶來的生態環境壓力。
總體來講,有利有利弊,但從當時的時代背景下,顯然是利大於弊的。中國的例子是三門峽大壩,比較有意思的是,與阿斯旺大壩一樣,都是蘇聯人設計的!很顯然的,阿斯旺大壩和三門峽大壩的上游,都有一個共同點,就是水土容易流失,蘇聯的地理環境與這二個地方不同,從而設計有點水土不服吧!
㈩ 烏魯木齊和平渠改造十月街渠邊不到15米拆遷嗎
答:烏魯木齊和平渠改造十月街渠邊不到15米事實應該拆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