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市域治理現代化制度

市域治理現代化制度

發布時間: 2021-01-03 20:40:22

㈠ 昆明特色市域治理現代化哪些方面體現

應該都是自動啊、半自動啊,反正是跟科技有關的才是最准確的。請採納一下

㈡ 創建國家衛生城市包括哪些內容

1、市容環境衛生達到《城市容貌標准》要求。建成數字化城管系統,並正常運行。城市主次幹道和街巷路面平整,主要街道無亂張貼、亂塗寫、亂設攤點情況,無亂扔、亂吐現象,廢物箱等垃圾收集容器配置齊全,城區無衛生死角。

城市河道、湖泊等水面清潔,岸坡整潔,無垃圾雜物。建成區綠化覆蓋率≥36%,人均公園綠地面積≥8.5平方米。城市功能照明完善,城市道路裝燈率達到100%。

2、生活垃圾收集運輸體系完善,垃圾、糞便收集運輸容器、車輛等設備設施全面實現密閉化,垃圾、糞便日產日清。

主要街道保潔時間不低於16小時,一般街道保潔時間不低於12小時。建築工地管理符合《建築施工現場環境與衛生標准》要求。待建工地管理到位,規范圍擋,無亂倒垃圾和亂搭亂建現象。

3、生活垃圾、污水、糞便無害化處理設施建設、管理和污染防治符合國家有關法律、法規及標准要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收集處理,餐廚垃圾初步實現分類處理和管理,建築垃圾得到有效處置。

省會城市和計劃單列市實現生活垃圾全部無害化處理,生活污水全部收集和集中處理;其他城市和直轄市所轄行政區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90%,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85%。

4、生活垃圾轉運站、公共廁所等環衛設施符合《城鎮環境衛生設施設置標准》、《城市公共廁所衛生標准》等要求,數量充足,布局合理,管理規范。城市主次幹道、車站、機場、港口、旅遊景點等公共場所的公廁不低於二類標准。

(2)市域治理現代化制度擴展閱讀

全國愛衛會接到省、自治區、直轄市愛衛會的推薦或申請報告後,由全國愛衛會辦公室組織有關專家對申報材料進行審核,並根據審核結果適時組織調研和暗訪。調研和暗訪的目的是掌握情況,復核申報材料,並幫助申報城市做好改進、提高工作。因此,調研和暗訪次數可能是一次或是若干次。

全國愛衛辦對於切實具備考核條件的申報城市,將在調研和暗訪的三個月後進行考核鑒定。考核鑒定包括資料考核(聽取全市創建工作匯報,查閱各種有關文件、技術資料等)和現場考核。現場考核在所有城區范圍內進行,採取明查與暗訪相結合的方式,隨機抽查,所查場所、單位、居民區的數量應足以反映整體情況。

㈢ 如何理解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涵當前,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要突出抓好的工作有哪些

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是黨中央從黨和國家事業全局出發,著眼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順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新要求作出的重大決策部署。其主要任務包括以下: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措施。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和經濟由高速增長階段轉向高質量發展階段,制約經濟持續健康發展的因素既有供給問題也有需求問題,既有結構問題也有總量問題,但供給側和結構性問題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供給結構失衡,不能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供給質量不高,不能滿足人民美好生活和經濟轉型升級的需求;金融、人才等資源配置存在「脫實向虛」現象,影響了發展基礎的鞏固。必須把發展經濟的著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把提高供給體系質量作為主攻方向,顯著增強我國經濟質量優勢。一是推動產業優化升級,加快發展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加強基礎設施網路建設,促進我國產業邁向全球價值鏈中高端。二是加快形成新動能,鼓勵更多社會主體投身創新創業,在中高端消費、創新引領、綠色低碳、共享經濟、現代供應鏈、人力資本服務等領域培育更多新增長點。三是改造提升傳統動能,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慧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支持傳統產業優化升級。四是堅持去產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優化存量資源配置,擴大優質增量供給,實現供需動態平衡。
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經過長期努力,我國科技發展成就顯著,一些重大科技成果進入世界先進行列。但是,我國科技創新能力與經濟實力還不相稱,與經濟建設主戰場和人民美好生活的需求還不適應。必須堅定不移貫徹創新發展理念,深入實施科教興國戰略、人才強國戰略、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努力實現到2035年躋身創新型國家前列的目標。一是加強國家創新體系建設,強化基礎研究、應用基礎研究和戰略科技力量,實現重大突破和顛覆性創新。二是建立以企業為主體、市場為導向、產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促進科技成果轉化。三是倡導創新文化,支持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強化知識產權保護。四是實行更加積極、更加開放、更加有效的人才政策,培養和造就一大批具有國際水平的人才和高水平創新團隊。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重要基礎。進入新世紀以來,我國農業已連續十幾年獲得豐收,糧食產量連續4年超過1.2萬億斤,農民收入增速連續7年快於城鎮居民收入增速,農業的主要矛盾已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失衡,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必須始終把解決「三農」問題作為全黨工作重中之重,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深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一是確保國家糧食安全,把中國人的飯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二是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發展多種形式規模經營,實現小農戶和現代農業發展有機銜接。三是促進農村一二三產業融合發展,拓寬農民就業創業和增收渠道。四是鞏固和完善農村基本經營制度,深化農村土地制度改革,深化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五是加強農村基層基礎工作,健全鄉村治理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
實施區域協調發展戰略。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內在要求。我國幅員遼闊,各地發展很不平衡。必須堅持協調發展理念,優化區域發展格局,推進新型城鎮化,逐步縮小差距。一是協調推動西部大開發、東北振興、中部崛起、東部率先發展。二是協調推動「一帶一路」相關地區開放開發、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保護發展、粵港澳大灣區建設。三是支持老少邊窮地區加快發展,支持資源型地區經濟轉型發展,加快邊疆發展,加快建設海洋強國。四是以城市群為主體構建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城鎮格局,提高城市承載能力,加快農業轉移人口市民化。
加快完善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制度保障。推動經濟轉型升級,要害在創新,關鍵靠改革。必須以完善產權制度和要素市場化配置為重點深化經濟體制改革,堅決破除制約發展活力和動力的體制機制障礙。一是堅持和完善我國社會主義基本經濟制度和分配製度,毫不動搖鞏固和發展公有制經濟,毫不動搖鼓勵支持引導非公有制經濟發展,完善國有資產管理體制,深化國有企業改革,支持民營企業發展。二是深化商事制度改革,全面實施市場准入負面清單制度,加快要素價格市場化改革,完善市場監管體制。三是創新和完善宏觀調控,發揮國家發展規劃戰略性導向作用,健全財政、貨幣、產業、區域、消費、投資等經濟政策協調機制,加快建立現代財政制度,深化金融體制改革。
推動形成全面開放新格局。這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要條件。必須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貫徹開放發展理念,堅持對外開放的基本國策,發展更高層次的開放型經濟。一是以「一帶一路」建設為重點,堅持引進來和走出去並重,形成陸海內外聯動、東西雙向互濟的開放格局。二是拓展對外貿易,培育外貿新業態新模式,優化進出口結構。三是全面實行准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管理制度,大幅度放寬市場准入,擴大服務業對外開放,優化區域開放布局。四是創新對外投資方式,促進國際產能合作,形成面向全球的貿易、投資、生產、服務網路。
應答時間:2020-12-10,最新業務變化請以平安銀行官網公布為准。
[平安銀行我知道]想要知道更多?快來看「平安銀行我知道」吧~
https://b.pingan.com.cn/paim/iknow/index.html

㈣ 簡述城市的特點

城市現代化是國家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核心。實現全國城市現代化是一個長遠的目標,需要長期的努力和建設,可以分成若干時期或階段。在每一時期和階段,不僅提出不同的戰略和任務,而且形成不同的特點。本文主要就中國城市現代化發展的目前階段的特點進行一些分析。
一、目前中國城市現代化總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城市在經濟、社會、文化等各個方面都得到了迅速發展。按照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2006年年底全國城鎮人口已經達到了57706萬人,這一人口總數已經超過西方六個國家(美、英、法、德、澳、加)的總和。全國的城市化率從改革開放初期的17.92%(1978年)上升到2006年43.9%。城市化率30年提高了26個百分點,其速度是驚人和可喜的。從省區市來說,除了北京、上海、天津等中央直轄市外,廣東、浙江等省的城市化率都已經超過50%,廣東省2005年為60.68%,2006年達到63%。如果加上長年累月在城市打工的農民工和在城市的大專院校上學的人員,城市人口已經是中國人口的半壁江山。
全國城市達到660多個。2005年全國地級市283個,佔地級行政單位總數的84.98%,市轄區和縣級市共1226個,占縣級行政單位總數2862個的42.84%,屬於城鎮型的鎮和街道辦事處共25674個,占鄉級行政單位總數41636個的61.66%。這些數字說明,在省以下的行政單位中,屬於城市型的行政單位已經占據著重要的地位。
城市在整個經濟發展中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中心作用。2005年全國GDP總量為182321億元,而四個直轄市加上全國GDP總量排在前列的50個城市的GDP總量為92819億元,佔全國總量的50.91%,即全國GDP的一半以上是這54個城市所做出的貢獻。體現時代進步、科學成就和先進技術的產業,如裝備製造業、現代生物製品、通訊設備製造業、計算機製造、IT產業、現代服務業、現代物流業、航空業、金融保險產業等幾乎都集中在城市,特別是大城市。所以,城市對科學技術的發展、進出口貿易、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對整個社會的進步,對國家的現代化建設等發揮中心作用。城市已經掌握著國家的經濟命脈,體現了國家的經濟實力和競爭力。
2006年全年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109870億元,其中城鎮投資93472億元,占投資總額的85.08%。全年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76410億元,其中城市51543億元,占總額67.46%。
在財富的聚集、人才的集中、居民生活和國際交往等方面,城市的地位和作用更加突出。大量事實表明,城市的主導地位已進入一個新的歷史時期或發展階段。
可以說,城市不僅自身在現代化建設邁出了可喜的一步,而且對中國的現代化建設做出巨大的貢獻。許多城市提出率先基本實現現代化,是以先進的生產力、較高的科學技術水平,一定的經濟實力和相對富裕的居民生活為基礎的,反映了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城市現代化對全國現代化起著帶頭和先行的作用。城市的現代化帶動著農村的現代化,正朝城鄉一體化前進和發展。
二、現階段我國城市現代化的主要特徵
城市不僅在國家經濟社會和文化教育發展中發揮著舉足輕重的作用,而且是國家現代化的先驅者和榜樣,所以分析城市現代化建設特點和發展趨勢,對我國城市現代化建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1. 城市增長方式從單純的規模擴張向規模和質量並舉轉變
改革開放以來是我國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發展最重要的時期,但是在20世紀後20年,城市發展以擴張城市規模為主攻方向,許多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的規模成倍擴展。但是,進入21世紀情況已經開始發生變化。如廣州、北京等城市,進入21世紀以來,由於環境、資源,特別是土地等方面的壓力和影響,城市開始從規模擴張為主進入到規模與質量同時增長的新發展時期。具體表現為,同國家經濟轉軌、社會轉型相適應,大城市注重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進行了經濟結構,特別是產業結構的戰略性調整。一些大城市從原來以工業,特別是重工業為主導產業轉向以高新產業、現代服務業和文化創意產業為主導產業的新的經濟結構和產業體系。例如,北京市三次產業結構由2000年的2.5∶32.7∶64.8發展為2006年的1.3∶28.7∶70。並且明確提出要大力發展高技術產業和現代服務業。2006年上海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93.81億元,第二產業增加值4997.81億元,第三產業增加值5205.35億元,佔全市地區生產總值的比重為50.55%。第三產業超過了第二產業。
經濟結構的調整和經濟增長方式的轉變,減少了城市對資源的依賴,創造了更自由發展的空間,形成節約型、生態型城市,促使城市性質的變化或轉型。一些城市由傳統的工業生產基地和製造業中心,變成為經濟中心、金融中心和文化中心、科技中心等。
2. 城市空間形態從城市單體發展向城市群體發展轉變
區域經濟整體發展和城鄉一體化是國際普遍現象和共同發展規律。中國城市發展,尤其是大城市發展,也逐步地邁入到城市群、城市帶和城市圈的發展時期。這既是大城市自身發展的要求,如某些工業向外轉移,城市空間布局調整,城市生態環境改善,城市住宅建設需要等,同時也是區域經濟發展的要求和趨勢,要求大城市對周邊地區和中小城予以支持和相互合作,求得區域經濟的整體繁榮和共同發展。我國東部沿海地區四大城市群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增長極,是經濟社會進步最明顯地區,區域面積27.37萬平方公里,佔全國的2.85%。城市群內總人口達到1.6億,佔全國的13%。四個城市群的GDP佔到全國的35%。其中,全國最大的城市上海是長三角城市群和經濟區的龍頭;珠三城市群中廣州和深圳無疑發揮著中心城市的作用;北京和天津是環渤海灣城市群和經濟區中的核心城市。其他大城市,如重慶、武漢、西安、沈陽、成都、長沙等都是這些城市所在的經濟區和城市群的核心城市。在城市群的形成和發展過程中,作為中心城市的大城市,必然與周邊的大中小城市相互支持、協調發展和共同作用。大城市的經濟中心作用在一定程度上表現為城市群的作用。2005年長三角16城市的GDP總量達33859億元,佔全國GDP總量的18.57%,占江、浙、滬三省市GDP總量40781.07億元的83.03%。其中,江蘇8市超過1.4萬億元,占長三角總量的43.1%;浙江7市超過1萬億元,佔29.9%;上海突破9000億元,佔27%。
西方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城市化經歷了集中型城市化到分散型城市化的過程。雖然目前我國城市化仍處於以集中型城市化為主的階段,但由於城市群的興起和區域經濟的發展,在長三角、珠三角等經濟發達地區已經面臨集中型城市化和分散型城市化同時推進的局面,以及城鄉一體化迅速擴展的趨勢。
3.城市發展目標從單一經濟目標向「以人為本」的全面發展和綜合功能轉變
無論在改革開放以前,還是改革開放之後,許多城市的功能或者比較單一,或者畸重畸輕,甚至出現城市畸型發展。一些城市過分強調生產功能,片面理解以經濟建設為中心,甚至只追求GDP增長。資源性城市和工礦城市產品單一,產業結構低級,忽視城市的全面發展和城市品位的提高,不重視社會和諧、文化建設和環境保護,因而出現貧富懸殊、環境惡化、污染嚴重、犯罪增加、住房困難、交通擁擠等所謂城市病。進入21世紀以來,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逐步地轉變城市發展觀,堅持「以人為本」的基本原則,以提高居民生活質量為最高目標,調整城市發展方針,加強城市社會文化功能,注重全面提高居民素質,建立科學、文明、和諧的城市。城市不僅在經濟建設和經濟實力方面發揮引領作用,而且在精神文明建設和建立和諧社會方面發揮示範作用。所以,許多城市近幾年在繼續加強經濟建設,增強經濟實力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的發展,環境的治理和文化的建設,以求得城市的全面和諧發展,最大限度地避免和克服大城市病。像北京等大城市提出以建設宜居城市作為城市的發展方向和目標。盡管要實現這一目標是一個過程,存在許多困難,需要相當長的時間,但提出這樣的目標對北京這樣的大城市來說,是城市發展的一個歷史性轉折,是城市發展觀的轉變,是城市發展「以人為本」的體現。我們不能贊同像上海、北京、廣州等這樣的大城市,為了國家或地區的經濟發展,為了增強在國際上的經濟競爭力,可以無限制地增加人口,過分擴大經濟能力,超常地消耗資源和能源的論點。因為這種觀點,一則不適合我國國情,二則不符合時代潮流,其三違背城市建設和發展的根本目的,其四有損於其他城市和地區的發展,不利於地區均衡發展和建立和諧社會。
4.城市發展模式從只注重技術和生產力發展向注重城市特色和品牌轉變
城市是先進技術和生產力代表,必須堅定不移地繼續發揮這一優勢。但是,不同國家和地區的城市,同時具有自己的特色和品牌。大城市有大城市的優勢,小城市有小城市的特點和品牌。只有充分發掘和發揚本城市的特色和品牌,才能使城市得到更好的發展,技術和生產力的優勢得以充分發揮。近10年來,中國城市越來越注重其特色和品牌。北京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的首都和歷史文化名城,充分利用首都的地位和相應的優勢,不僅在經濟上全力發展高新技術產業,建立科學園區,率先在全國建立CBD、總部經濟,會展經濟、文化創意產業等,而且利用申辦奧運會成功的難得時機,大力發展奧運經濟,促進相關產業發展,加強城市基礎設施建設和環境治理,擴大與國際各界的交流與聯系,培育與訓練居民的國際意識和外交能力,提高居民的道德修養和禮儀水平,體現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風尚和國際大城市的特色,創建了北京城市新的城市品牌,從而大大提高了北京城市的吸引力和知名度。上海、廣州、天津、重慶等城市都是如此。或利用城市的資源,特別是旅遊和歷史人文資源,或通過特色活動,或製造特色產品,或通過特殊事件等,使之上升為品牌,成為城市的特色,吸引全球的眼球,促進城市的發展。
5.城市的對外關系從單純競爭向競爭與合作結合轉變
國家之間和地區之間的經濟競爭經常表現為城市之間的競爭,特別是大城市之間的競爭。從城市產生之日起,城市之間的競爭始終是異常激烈的。但是,在新的經濟發展格局和態勢下,特別是經濟全球化情況下,競爭與合作成為一個事物的兩方面,競爭需要合作,競爭有利於合作,合作離不開競爭,競爭是合作的基礎。這在大城市表現得特別明顯,而且形成極其錯綜復雜的關系。無論是國際還是國內,不僅大城市之間,而且大城市與中小城市之間,都存在千絲萬縷的聯系,所以,大城市之間的競爭依然異常激烈,但同時又出現越來越多的彼此合作和相互依賴。即使在一個經濟區內,或城市群內,同樣存在競爭與合作的雙重關系,不能只有合作而沒有競爭,或者只強調競爭不進行合作。競爭促進合作,合作有利於更大范圍的競爭。總之,在新的經濟格局和形勢下,立足於競爭;同時積極推動合作成為大城市發展對外經濟關系的准則和趨勢。
三、正確對待城市現代化的地區差異
城市現代化是一個過程,不同的城市處於現代化長過程中的不同階段。上述是目前是我國城市現代化的總體特徵,而城市間在現代化建設上的差別則是非常明顯的,其中相當一部分是與地區的經濟發展水平有著密切的聯系,從而形成城市現代化的地區差異:
1.城市化水平的差異
地區經濟發展不平衡是我國經濟發展的一個顯著特點,這個特點明顯地表現在城市的發展上。從改革開放以來,城市由於區位、規模、資源、歷史、傳統、人才等的差別,城市化進程和城市經濟發展速度不盡相同。東部沿海地區的城市在改革開放之初就利用有利區位、人才優勢、交通便利等條件,加上國家的優惠政策,得到迅速發展。如深圳、廈門等特區城市,上海、廣州等14個開放城市,在相當長的一段時期其發展就遠遠地快於內地的一些城市;大城市和省會城市利用行政上的一些優勢,如行政中心、項目布局、財政傾斜等,發展快於其他非省會城市。在中心城市的作用和帶動下,城鎮也迅速增加,東部沿海地區經濟飛速發展,城市化水平不斷提高,而另一些地區城市發展緩慢,差距存在不斷加大之勢。
按照2005年的統計,全國按省區劃分,除了3個直轄市外,廣東等6個省區城市化率已經超過50%。而廣東省2005年和2006的城市化率,分別達到60.08%和63%。同時,全國有7個省區的城市化率仍在35%以下,有3個省區甚至不到30%。(見下表)

城市化是現代化的重要標志。從總的說,城市化率的高低與經濟發展水平和現代化程度是一致的。城市化率高的地區,經濟發展水平較高,或者反過來說也一樣,經濟發展較快的地區,城市化進程也較快,從而使城市化處於較高的水平。當然,城市化不是衡量經濟發展水平的唯一指標。
2.經濟發展水平的差異
經濟發展水平的差別則更明顯,可以表現為很多方面,而人均地區生產總值比較突出地反映其差異。2005年蘇州(66766元)、東營(64906元)、無錫(62323元)、深圳(60801元)等城市都超過6萬多元;廣州(53809元)、上海(51474元)等城市在5-6萬元之間,北京以及東部不少城市都達到4萬元以上,而中西部一些城市,人均地區生產總值不到3000元。如,甘肅的定西市(2394元)、隴南市(2729元)和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固原市(2973元)等。高低相差20多倍。
3.居民收入及生活的差異
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既代表城市經濟發展水平,又反映人民的收入狀況和生活水平,同時又與人們的文化教育醫療水平密切相關。2005年,深圳市為27596元,東莞20526元、溫州17727元、廣州16884元、上海16683元、佛山16045元等,這些城市都超過16000元,北京(15638元)、寧波(15882元)等城市超過15000元。而同為省轄市,一些城市的城鎮家庭人均可支配收入卻只有4000-5000元,如,黑龍江省綏化市4987元、黑河市5041元、陝西省銅川市5871元,與最高的城市相差4-5倍。
4.城市建設水平的差異
由於各地區城市的經濟實力、財政收入、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吸引外資的能力不同,城市的產業建設、主體工程和市政設施建設等方面相差甚遠。交通運輸、通訊設施、公共交通、水電供應、環境治理、生態建設、衛生機構、教育設施、醫療設備、福利設施等都存在明顯的差別。
城市發展的地區差異反映在很多方面,問題在於在城市現代化進程中,如何正確對待這種地區差異。第一,城市的現代化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的某一階段或時期,發展速度和水平不可能相同,總會存在差異,這是城市發展的客觀規律;第二,城市的地區差異是由於多種因素造成的,不同城市在不同時期的發展機遇和建設環境是不盡相同的。如,在改革開放初期,為沿海開放城市、省會城市、地區經濟中心城市帶來了難得的發展機遇。在今後的發展中可能給另一些城市帶來更有利的發展機遇;第三,城市的發展重在於城市的特色,而不取決於經濟發展總量和城市規模,城市之間有可比的一面,也存在不可比的一面,關鍵是城市發展目標和方針;第四,城市發展和建設要堅持「以人為本」,使居民獲得物質與精神相統一的滿意、安全、舒適、和諧的生活,以及優美的生態環境;第五,城市現代化是一個綜合的、動態的和全面的概念,也是一個相對的概念,沒有絕對的標准。現代化的實現或基本實現,也只能是大體的時間期望,而不能設定一個具體的時間界限。城市現代化建設不是GDP增長越快越好,城市硬體建設越多越好,廣場越大就越現代化。城市現代化最重要的標准和要求必須以人為本,讓居民享受科學、舒適、健康(心理和身體)的生活質量。生活在一個環境優美、經濟富裕、社會和諧、文化多樣的城市之中。
城市發展和建設,城市現代化是一個沒有終點的過程,它既受整個國際國內經濟環境和城市發展共同規律的影響和制約,同時都會銘刻著自己獨特的城市發展軌跡和民族地區風格。

㈤ 市域社會治理的橄欖型管理模式是什麼是管理模式現代化發展的趨勢么

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Olivary City Management Model)是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領域的橄欖型管理模式,又稱橄欖型城市治理模式(Olivary City Governance Model),通過「多規合一」及「綜合執法」改革推進,在市域社會治理中形成綜合規劃決策和綜合執法監察「兩個綜合」,面向城市管理與社會治理構建從綜合規劃決策、到社會化專業運行服務管理、到綜合執法監察「兩頭收斂、激活中間」的橄欖型現代城市治理結構,以城帶鄉,形成城市規劃、城市建設、城市運行管理一體,城市決策、執行、監督協力,政府、市場、社會共治的橄欖型城市管理模式,是市域治理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基於城市管理三維結構視野下的城管執法監察研究,通過構建基於大數據的城市綜合管理橄欖型城市治理結構,將有助於推動形成從綜合規劃決策、到社會化專業運行服務管理(行業發展的專業規劃、建設、運行服務與管理,是城市管理的主體部分,不僅需要政府各專業部門的參與,更需要激活市場、社會各方主體的廣泛參與)、到綜合執法監察(城管綜合執法及相關綜合執法巡查監察力量、網格巡查員及協管員等輔助巡查監察力量、廣大的社會監督力量)的橄欖型城市綜合管理現代治理結構,形成面向綜合管理的橄欖型現代城市管理模式,是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的發展趨勢。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