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居環境整治四
⑴ 人居環境的概念
人居環境是人類工作勞動、生活居住、休息游樂和社會交往的空間場所。人居環境科學是以包括鄉村、城鎮、城市等在內的所有人類聚居形式為研究對象的科學,它著重研究人與環境之間的相互關系。
人居環境的形成是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引起人類的生存方式不斷變化的結果。在這個過程中,人類從被動地依賴自然到逐步地利用自然,再到主動地改造自然。
在漫長的原始社會,人類最初以採集和漁獵等簡單勞動為謀生手段。為了不斷獲得天然食物,人類只能「逐水草而居」,居住地點既不固定,也不集中。
為了利於遷徙,人類或棲身於可隨時拋棄的天然洞穴,或棲身於地上陋室、樹上窠巢,這些極簡單的居處散布在一起,就組成了最原始的居民點。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出現了在相對固定的土地上獲取生活資料的生產方式——農耕與飼養,而且形成了從事不同專門勞動的人群:農民、牧人、獵人和漁夫。農業的出現和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勞動分工向人類提出了定居的要求,從而形成了各種各樣的鄉村人居環境。
(1)人居環境整治四擴展閱讀:
人居環境城市化
城市化(或稱城鎮化)是世界發展的一種重要的社會現象。簡單說來,當代世界城市化有以下四個特點:
城市化進程大大加速1950年世界城市化水平為29.2%,1980年上升到39.6%,增加10.4個百分點。預計2010年將達到51.8%,即在世界范圍內,居住在城市中的人口超過居住在鄉村中的人口。
同時,從70年代起,發展中國家的城市人口數開始超過發達國家,到2020年兩者之比將為3.5 : 1。這表明發展中國家的城市化已構成當今世界城市化的主體。
大城市化趨勢明顯、大都市帶出現當代城市化的一個重要特徵是大城市化趨勢明顯,其後果不僅使人口和財富進一步向大城市集中,大城市數量急劇增加。
而且出現了超級城市(Supercity)、巨城市(Megacity)、城市集聚區(City Agglomeration)和大都市帶(Megalopolis)等新的城市空間組織形式。
郊區城市化、逆城市化和再城市化 戰後,若干發達國家從鄉村到城市的人口遷移逐漸退居次要地位,一個全新的規模龐大的城鄉人口流動的逆過程開始出現,這就是所謂的郊區城市化。
50年代後,由於特大城市人口激增,市區地價不斷上漲,加上生活水平改善,人們追求低密度的獨立住宅,以及汽車的廣泛使用,交通網路設施的現代化等原因,郊區城市化進程加速。同時以住宅郊區化為先導,引發了市區各類職能部門紛紛郊區化的連鎖反應。
⑵ 人居環境治理是什麼
(一)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統籌考慮生活垃圾和農業生產廢棄物利用、處理,建立健全符合農村實際、方式多樣的生活垃圾收運處置體系。有條件的地區要推行適合農村特點的垃圾就地分類和資源化利用方式。開展非正規垃圾堆放點排查整治,重點整治垃圾山、垃圾圍村、垃圾圍壩、工業污染「上山下鄉」。
(二)開展廁所糞污治理。合理選擇改廁模式,推進廁所革命。東部地區、中西部城市近郊區以及其他環境容量較小地區村莊,加快推進戶用衛生廁所建設和改造,同步實施廁所糞污治理。其他地區要按照群眾接受、經濟適用、維護方便、不污染公共水體的要求,普及不同水平的衛生廁所。引導農村新建住房配套建設無害化衛生廁所,人口規模較大村莊配套建設公共廁所。加強改廁與農村生活污水治理的有效銜接。鼓勵各地結合實際,將廁所糞污、畜禽養殖廢棄物一並處理並資源化利用。
(三)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根據農村不同區位條件、村莊人口聚集程度、污水產生規模,因地制宜採用污染治理與資源利用相結合、工程措施與生態措施相結合、集中與分散相結合的建設模式和處理工藝。推動城鎮污水管網向周邊村莊延伸覆蓋。積極推廣低成本、低能耗、易維護、高效率的污水處理技術,鼓勵採用生態處理工藝。加強生活污水源頭減量和尾水回收利用。以房前屋後河塘溝渠為重點實施清淤疏浚,採取綜合措施恢復水生態,逐步消除農村黑臭水體。將農村水環境治理納入河長制、湖長制管理。
(四)提升村容村貌。加快推進通村組道路、入戶道路建設,基本解決村內道路泥濘、村民出行不便等問題。充分利用本地資源,因地制宜選擇路面材料。整治公共空間和庭院環境,消除私搭亂建、亂堆亂放。大力提升農村建築風貌,突出鄉土特色和地域民族特點。加大傳統村落民居和歷史文化名村名鎮保護力度,弘揚傳統農耕文化,提升田園風光品質。推進村莊綠化,充分利用閑置土地組織開展植樹造林、濕地恢復等活動,建設綠色生態村莊。完善村莊公共照明設施。深入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行動,推進衛生縣城、衛生鄉鎮等衛生創建工作。
(五)加強村莊規劃管理。全面完成縣域鄉村建設規劃編制或修編,與縣鄉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土地整治規劃、村土地利用規劃、農村社區建設規劃等充分銜接,鼓勵推行多規合一。推進實用性村莊規劃編制實施,做到農房建設有規劃管理、行政村有村莊整治安排、生產生活空間合理分離,優化村莊功能布局,實現村莊規劃管理基本覆蓋。推行政府組織領導、村委會發揮主體作用、技術單位指導的村莊規劃編制機制。村莊規劃的主要內容應納入村規民約。加強鄉村建設規劃許可管理,建立健全違法用地和建設查處機制。
(六)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明確地方黨委和政府以及有關部門、運行管理單位責任,基本建立有制度、有標准、有隊伍、有經費、有督查的村莊人居環境管護長效機制。鼓勵專業化、市場化建設和運行管護,有條件的地區推行城鄉垃圾污水處理統一規劃、統一建設、統一運行、統一管理。推行環境治理依效付費制度,健全服務績效評價考核機制。鼓勵有條件的地區探索建立垃圾污水處理農戶付費制度,完善財政補貼和農戶付費合理分擔機制。支持村級組織和農村「工匠」帶頭人等承接村內環境整治、村內道路、植樹造林等小型涉農工程項目。組織開展專業化培訓,把當地村民培養成為村內公益性基礎設施運行維護的重要力量。簡化農村人居環境整治建設項目審批和招投標程序,降低建設成本,確保工程質量。
⑶ 改善人居環境徵文450字
各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遊客們,你們好!歡迎來到「世界遺產」之北京故宮,我是來自遂昌的翁導游,下面我就帶大家去細細游賞一番吧。
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宮,又稱紫禁城,地點位於北京城中心。開始建造與明永樂四年至十八年,也就是現在說的1406年至1420年,後來經過多個朝代的勞動人民細心修改,變的非常的富麗堂皇,但仍保持著原來的布局和規模,,是世界上保存的最完整、規模最大的古代木構架宮殿建築群。最先的設計人是蔡信、阮安等,主持施工的人是蒯詳、陸詳等,名字里都有詳哦!
我們說完了北京故宮的歷史和人物建造,現在該說說外觀和排列順序了把!
這座城設四個門,南門正中面是午門、北邊是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四門個建有重檐廡殿頂門樓。這座城的四個角都還布有一些結構精巧、外觀秀麗的角樓。外面的牆有10米多高呢!還有護城河寬52米,夠寬的吧!長3800米,整個建築群按南北中間的中軸線為對稱布局,層次分明,主次有序。
聽完了一以上那些,你應該對北京故宮有些了解了吧!可能你還不知道把,連皇帝的住所都是那麼井井有條!
文化殿,武英殿是面闊九間的但檐歇山頂建築。文化殿是皇帝聽大臣講書的地方,武英殿是皇帝吃飯、居住和召見大臣的地方。後三宮、東西六宮和乾清宮和坤寧宮通直御花園。坤寧宮和乾清宮是內廷的正殿、正寢,是皇帝、太後和皇後的正式居住場所,平均面積寬九間,為重檐廡殿頂。
前三殿是全宮最大的建築群,佔地面積有達8.5萬平方米,是宮城的12%,後三供則為前三殿的25%,期於宮殿依次遞減,主要突出前三殿、後三宮的主要地位。1961年定位中國第一批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已被聯合過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⑷ 什麼是農村環境整治八亂、四害
「治八亂」即治房屋亂建、治車輛亂停、治垃圾亂倒、治污水亂排、治糞土亂堆、治柴草亂放、治畜禽亂跑、治秸稈亂燒。
「四害」即蒼蠅、蚊子、老鼠、蟑螂。
(4)人居環境整治四擴展閱讀
《納雍縣「三強化」切實抓好鄉村環境衛生「治八亂」 百日攻堅行動》
為重點整治鄉村環境衛生「八亂」,即「機動車輛亂停、生活垃圾亂倒、農村污水亂排、畜禽糞土亂堆、農戶雜物亂擺、畜禽動物亂跑、柴草秸稈亂燒、農業作物亂曬」現象,納雍縣「三強化」切實抓好我縣農村環境衛生「治八亂」百日攻堅行動。
一是強化組織領導。各鄉(鎮、街道)、相關部門要高度重視鄉村環境衛生「治八亂」百日攻堅行動工作,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主要領導要親自安排部署,靠前指揮,立即掀起工作熱潮,務求取得實效。
二是強化點面結合。堅持全面推進、重點打造的原則,重點整治一批臟亂嚴重的村莊,在沿交通干線培育一批典型集鎮、村寨。每個鄉(鎮、街道)培育兩個以上示範點。
三是強化宣傳發動。要加大廣告宣傳力度,通過各類宣傳平台載體,積極宣傳鄉村環境衛生「治八亂」百日攻堅行動的重要意義、經驗做法和優秀典型,大力營造全民知曉、全民參與、全民支持整治的濃厚氛圍。
⑸ 農村人居環境綜合整治帶來哪些發展
「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在建設美麗鄉村過程中,通化市堅持「以人為本、城鄉一體、生態優先、因地制宜」原則,大力改善農村生產生活的生態環境,構建具有關東特色的美麗鄉村建設格局。去年,投入新農村建設和環境整治資金超過100億元,建成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928處,改造農村和國有林區、墾區危房近6萬戶,所有行政村達到「四清、四改、兩化」標准,農民居住條件和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今年,為進一步改善農村人居環境,該市多措並舉,重點實施農村環境清潔、基礎設施建設、人畜分離、垃圾污水處理、公共服務配套和生態環境改善「六大工程」,繼續推進10個魅力鄉村、30個環城度假村建設,改造農村危舊房5000戶,並通過兩年時間建設,把列入省級試點的31個人居環境改善村建成具有通化特色的新農村樣板村,完成115個省級示範村各項建設,整體推進農村環境連片整治。 提升人居環境,改善居住條件。去年,通化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42項,264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項目順利完成。今年,該市實施新農村建設項目2150項,繼續開展「百村示範、全面提升」和「清潔文明提升」工程,爭取115個示範村全部達到省級驗收標准。制定了《通化市新農村建設改善農村人居環境實施方案》,以「八清四修一禁止」為目標,以清理越冬垃圾、治理生活污水為重點,以整治「三線一環」為主線,整體改善和提升農村人居環境。組織各縣(市、區)機關黨員幹部下基層、中小學生利用課余時間積極配合清潔工作。目前,已投入資金1534萬元,出動車輛32610台次,人員93546人次,清理垃圾堆10805立方米、糞堆3002立方米、柴草垛1141處、路障395個,完成任務量的40%。 建設基礎設施,提高生活水平。近年來,通化市農村電網改造升級工程大力實施,農村電網結構和供電能力大幅提升,特別是邊遠地區的供電能力和供電質量,全市農村用電量呈現出良好的增長勢頭。今年,為加快農村電網基礎設施建設,對超負荷的變壓器進行更換和增容,進一步提高了農村電網供電可靠率、綜合電壓合格率,為農民創業增添了強勁動力。另一方面,全市計劃投資7.3億元,實施重點水利工程項目73項。新修建江河堤防60.7公里,除險加固小型病險水庫31座,建設灌區配套及節水改造工程7處,並建設備用水源,抓好桃源水庫擴容改建工作;緊抓水土流失治理試點工程,實施坡耕地水土流失治理和侵蝕溝治理,治理水土流失面積7623公頃;實施農村飲水安全工程106處,解決4.3萬農村人口飲水安全問題。 保護生態環境,堅持和諧共生。今年,通化市規劃、設計、實施通梅高速公路兩側生態建設工程,打造干線公路生態景觀帶。繼續實施第二個十年綠美規劃,全市造林綠化10萬畝,建設森林小鎮6個,標准化綠化村屯48個。積極推進林地清收工作,還林20.4萬畝。加強節能降耗、減排治污和大氣污染的綜合治理。開工垃圾焚燒發電工程,籌建餐廚垃圾處理廠。實施115個農村環境連片整治示範項目,重點對農村垃圾和污水進行無害處理,力爭創建省級生態村30個。
⑹ 農村環境綜合整治「三清,四改、四通、五化」什麼意思、
「三清四改四通五化」是新農村建設中實施的村鎮環境綜合整治措施。
「三清」,即清理糞堆、清理垃圾堆、清理柴草堆;
「四改」,即改水、改廁、改灶、改圈;
「四通」,即通路、通電、通自來水、通寬頻網;
「五化」,即硬化、凈化、亮化、綠化、美化。
望採納,謝謝!
⑺ 廣東省 農村人居環境整治 方案嗎
一、指導思想
堅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以改善農村居住環境、發展環境,建設美麗鄉村為目標,以治理臟、亂、差為重點內容,結合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田排水體系工程建設,統籌規劃,綜合治理,標本兼治,注重長效,突出重點,瞄準弱點,破解難點,深入開展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著力改善農村面貌、提升農民生活質量,努力打造生產轉型、天藍水凈、綠蔭環繞的生態環境,加快建設「布局合理、設施完善,環境優美、生活便利,安居樂業、文明和諧」的美麗鄉村。
二、基本原則
(一)堅持分級負責、部門聯動原則。各鄉鎮為本轄區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第一責任主體,負責農村環境綜合整治的宣傳發動、組織實施,村(社區)具體負責推進落實。各有關部門負責督導協調和技術指導。
(二)堅持突出重點、整體推進原則。集中開展整治行動,迅速解決重點區域的環境問題,結合「美麗鄉村」建設,培育典型,以點帶面,全面推進。
(三)堅持健全機制、長效管理原則。集中整治與長效管理、治標與治本同步推進,完善保障措施,健全管理體系,促進農村環境綜合整治工作持久、深入開展。
三、目標任務
(一)近期目標。全面開展農村「四清四化」和「五改」(「四清」:清垃圾、清雜物、清殘垣斷壁和危房、清庭院。「四化」:綠化、美化、亮化、凈化。「五改」:改路、改水、改廁、改圈、改生活垃圾處理方式)。突出抓好美麗鄉村建設示範村、特色民居改造提升村及環縣城、鄉鎮所在地、環景點周邊、國省州縣主幹道、沿高速路兩側等重點區域村莊的環境綜合整治。進一步完善農村生活垃圾集中清運處理機制,繼續推行「戶清、村集、鄉鎮運、縣處理」的垃圾分級處理模式,擴大農村污水處理試點范圍,不斷提升農村居住和生態環境質量。
(二)長期目標。在鞏固近期目標的基礎上,健全完善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長效管理機制,確保農村環境綜合整治長抓不懈。通過整治,達到村容村貌整潔、環境舒適優美、鄉村特色鮮明、公共服務設施配套。到2017年底,建成「美麗鄉村計劃」省級示範點11個,到2020年底,建成「美麗鄉村計劃」省級示範點20個,力爭全面實現農村垃圾規范化處理,農村生活垃圾清運處理率達到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