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工業革命;瓦特(2分)
(2)原因:技術制約;人們對環境污染的漠視;「自由放任的」工業化模式。(任寫二點得2分)
(3)利用市場制約;嚴格
執法(對破壞環境嚴厲懲罰);採用新技術。(任寫二點得2分)
❷ 中國和發達國家的環境保護環境治理差距到底有多大
用什麼單位衡量差距呢?這就是差距!因為中國無法用標准判斷技術事實.
❸ 就中國而言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哪個放在首位
經濟發展應該放在首位,因為只有經濟發展水平提高了,對自然資源的利用才會更加合理而不至於浪費。發達國家在自然環境和文化環境保護方面都比較好,源於他們雄厚的經濟實力。
❹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還能治理嗎還會有不斷蔓延的趨勢嗎
治理非來洲的撒哈拉沙漠只源能讓它的擴張速度逐漸減慢,直到停止擴張。再進一步治理可能使沙漠面積縮小,但不可能消失。原因是這里受副熱帶高氣壓帶影響,氣候乾旱,形成大面積沙漠。
非洲的撒哈拉沙漠從理論上講可以治理,但是實際操作難度非常大。原因是這里許多國家經濟落後,發展農業依靠擴大耕地和過度放牧。農業生產水平低,人口增長快,欠費資金和技術,發達國家長期在此掠奪。撒哈拉沙漠在相當長的時間內還會繼續擴張蔓延。
❺ 為什麼說在治理環境問題的過程中發達國家應承擔更多的責任和義務
資源耗竭或來面臨耗竭的危險和自環境質量下降,自工業革命以來,環境問題日益加劇。發達國家對此負有不可推御的責任。
實現可持續發展,是世界各國的共同任務。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都應承擔義務,但發達國家負有更大的責任。全球可持續發展戰略能否得到實施,相當程度上取決於里約環發大會確定的「共同但有區別的責任」原則的落實情況。
這主要是一個歷史責任。發達國家從19世紀工業革命就開始排放溫室氣體,而二氧化碳在大氣中可以存活100年的時間,所以現在溫室氣體中大部分都是發達國家產生的,它們有義務減排.
發達國家從產業革命到現在,先後大量使用的煤炭、石油及其製品,使地球環境受到巨大的破壞和污染;他們從發展中國家掠奪了大量的自然資源,又將許多污染環境的產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至今二氧化碳排放量仍然集中在發達國家,1989年發達國家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是發展中國家的6.52倍 。
❻ 美國等發達國家環境保護發展歷程
回顧美國的環保史,可以用以下四個方面來概括美國的環保:家底厚、醒悟快、能人多、民主好。首先是——家底厚
與日本不同的是,美國相對中國而言,更加得天獨厚:美國與中國一樣,主要領土位於北緯25。—45。之間最適於人類居住的北溫帶,在自然地理條件、領土幅員和自然資源分布上都不遜於中國。而且由於瀕臨兩大洋,氣候濕潤(全國平均降雨量比中國高30%以上),平原多(國土中適宜耕作的面積比例高達90%,平原面積比例在70%以上),荒漠少,人口密度及人口分布合理,又已經處於環境庫茲涅茨曲線表述的工業化後期生態恢復階段,現在稱得上是真正的人傑地靈、物華天寶。
這么好的環境本底,美國工農業的發展因此有了充裕的環境容量。換言之,美國的環境是相當經得起工農業污染的「折騰」的。美國從20世紀初就已領導了世界工業化潮流,並且至今仍是全球主要資源的凈生產國,但仍然擁有美麗家園,環境家底厚是重要原因。當然,還有一個原因也不可或缺——醒悟快
作為曾經的新大陸和移民國家,美國這張白紙在二百多年間就繪上了最新最美的畫面,但應該看到的這幅畫面是一張層層塗抹的油畫,最初的幾層也是慘不忍睹的:
美國最早的原住民——印第安人是以一種天人和諧的游獵文明生存的,因此2000萬平方公里的北美大陸連農耕文明的干擾都未受過,保持了良好的原生態,是當時地球上面積數一數二的野生動植物天堂:直到17世紀,美國落基山脈以東的中部大平原上仍至少有6000萬頭美洲野牛,而阿巴拉契亞山脈以東的大西洋沿岸由於降水豐沛是美國生物多樣性分布的中心區,北部的五大湖也幾乎分布有北陸界新北區的全部淡水水生動物。17世紀後,來自愛爾蘭的新移民首先將大西洋沿岸帶入農耕文明,在美國贏得獨立戰爭後,這片領土(最早的13個州)又迅速開始資本主義社會的工業化進程。「資本來到世間,從頭到腳,每個毛孔都滴著血和骯臟的東西」,於是,阿巴拉契亞山脈的礦藏被挖掘一空,城市污染和生態破壞成為東部的主基調。為發財而瘋狂的移民繼續向西部進軍,與西部開拓者優秀品質共存的是他們濃厚的血腥味——不僅在工農業生產中大規模破壞了印第安人的原居地,還對野牛大開殺戒,甚至將其發展為一種純游戲。曾經鋪天蓋地的美洲野牛,不到200年,到1889年時居然僅餘541隻。
總之,19世紀的美國,可不是處處鮮花、富得流油,而是到處充斥熱情似火又不顧一切的拜金移民、烏煙瘴氣和污水四溢的工廠以及「把一切推平重來」的農場(類似的一幕也曾經在1960年代的日本和1980年代的中國出現過)。這種瘋狂的經濟增長,一直持續到20世紀30年代,當社會領域的大蕭條(經濟危機)和自然領域的黑風暴(生態危機)實施報復後才逐漸回歸理性。這個回歸的過程也是天長日久,直到1940~1950年代,美國還發生了世界八大公害事件中的兩起——多諾拉煙霧事件、洛杉磯光化學污染事件,1950~1960年代,因為濫施農葯、化肥還導致「寂靜的春天」,就連美國國鳥白頭海雕也因為農業導致的棲息地破壞和農葯積累導致的繁殖障礙幾乎滅絕!今天美國的「美」,其實才剛剛到來。只是絕大多數中國人是1980年以後才有機會一睹美國真面目,所以看到的才是一幅光彩奪目、渾然天成的美景圖,只有殘留在國家公園內剛剛恢復到2萬只的美洲野牛留下了劫後餘生的些微證據。
回顧這個「從頭收拾舊山河」的過程,可以發現美國環保最寶貴的經驗——從教訓中幡然悔悟。20世紀下半葉美國在環保上的成功,無一不受益於這個經驗。在獨特的資本主義民主體制和高度市場化的經濟環境中,美國的環保盡管跌跌撞撞,卻從哪裡跌倒就從哪兒爬起來,因此歷經半個世紀,終於使美國的環境讓全世界人民都為之「不見不散」。 美國環保之所以能醒悟快,有一個關鍵因素——能人多
在關鍵時候,美國出現了一些或「高瞻遠矚」或「有權有勢」的綠色人士,使不惜環境資源代價的經濟活動有所節制,大大推動了環境保護的進程。可以請出六位代表作為美國環保發展的里程碑。他們是斯特林·莫頓、約翰·繆爾、西奧多·羅斯福、蕾切爾·卡遜、丹尼斯·海斯以及杜邦公司的先後幾代領導人。
一般人想不到的是在全世界范圍內都被高度認同的植樹節,竟然出自19世紀時一位美國出版商的倡議。1872年,斯特林·莫頓在美國內布拉斯加州園林協會的一次會議上,有感於當時當地的環境惡化,悲天憫人地提出了一項設立「植樹節」的建議,要動員全體人民一起植樹造林。內布拉斯加州農業局首先積極支持採納莫頓先生的建議,不久州長親自宣布,從此該州每年四月份的第三個星期三,定為植樹節。後來,這一節日只用了幾十年就發展成為全球通行的一種綠色文化。
這個名人倡導的行動不僅取得了巨大的環境效益,而且開創了美國官民合一搞環保的優良傳統。民間的高瞻遠矚通過官員的有權有勢被落實,環保才可能從一種憂思變成一項政策乃至一種文化。後兩位名人的經典合作更典型地說明了這種「美國環保方式」的行之有效。
19世紀末期,在美國西部開發改天換地的浪潮中,自然被天翻地覆,精華所剩無幾。這時,約翰·繆爾出現了。早在1876年,他就強烈要求聯邦政府採取森林保護政策。1897年美國國會從商業利益出發阻撓森林保護政策,繆爾就通過媒體獲得公眾支持,使議員們改變了主張。繆爾最大的功績在於開創了自然保護區建設事業,被譽為「美國國家公園」之父:在以約翰·繆爾為首的一些人的積極活動下,美國於1872年通過黃石法案(Yellowstone Act),成立了全球第一個自然保護區黃石國家公園,又於1916年成立了全球最早的國家公園管理局。目前,美國國家公園管理局管理著57座國家公園,327處自然和歷史勝地,12000個歷史遺址和其它建築,8500座紀念碑和紀念館,美國的自然精華悉數被羅致入「園」。今天,繆爾倡導的自然保護宗旨仍然鐫刻於的大門上――「為了人民的利益和快樂」。當然,單憑他的一己之力是不可能張羅這么大的事業的,這個事業是他與另一位代表——西奧多·羅斯福(並非二戰期間名聞遐邇的富蘭克林·羅斯福)共同完成的。
1903年,繆爾開始與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交往。羅斯福認為:「我們建設自己的國家,不是為了一時,而是為了長遠。作為一個國家,我們不但要想到目前享受極大的繁榮,同時要考慮到這種繁榮是建立在合理運用的基礎上的,以保證未來的更大成功」。基於這種理念,羅斯福在政務之餘與繆爾考察了大峽谷、約塞米蒂等國家公園,並據考察結果開始限制一些開發——例如在大峽谷中建設大壩。為了使這種環保思想在官員中蔚然成風,羅斯福曾在議會演講時特別以中國為例(根據一個考察報告)來說明森林破壞造成的惡果:「中國內地(主要指的是黃河下游地區)森林缺乏,鄉村只有墳墓和廟祠附近有林木,江河的堤岸沒有林木保護,以致洪水經常決堤。山坡都被開墾,導致嚴重的水土流失……」;羅斯福還積極倡導土地的分類規劃利用,使不同自然條件的土地能用於不同的產業,以發揮環境容量的作用。這位最高決策者的綠色意識,是美國由瘋狂開發轉向理智發展的關鍵。
二戰後,美國真正成為決定全球政治經濟命運的超級大國,其工業化的成果在相當程度上改變了地球面貌,改變了人類的生活方式。例如,農葯DDT和氟利昂空調都是在美國工業的推動下才在全世界大行其道的。這種規模的工業對全球環境產生了深刻的影響,一位名叫蕾切爾·卡遜的女士開始關注工業污染帶來的環境蠕變。1962年,根據她的研究成果,一本名叫《寂靜的春天》的書動搖了整個美國化工業。卡遜女士發現由於濫施農葯,通過食物鏈積累整個生態系統都在朝著崩潰的方向發展,因此美國的鳥語花香的美好環境存在著極大的危機。這種發現盡管起初遭到一些大工業集團的歪曲,但還是漸漸改變了美國化工業巨頭(例如杜邦公司)的發展理念,美國的工業開始有了兩個轉變:一是注重衡量化工產品全方位的效益,注重實施清潔生產;二是逐漸將生產環節轉移到國外。自此,美國的環境才算真正擺脫了工業化的負面影響。在這個階段,還有一個人發揮了巨大作用——丹尼斯·海斯。
1969年,民主黨參議員蓋洛德·尼爾森提議在全國各大學舉辦有關環境問題的講習會。哈佛大學法學院學生丹尼斯·海斯將尼爾森的提議變成了一個在全美各地展開大規模群眾活動的具體構想,並提議以次年的4月22日作為「地球日」在全美開展環保活動。1970年的首次「地球日」活動聲勢浩大,美國各地約2000萬人參加,是人類有史以來第一次規模宏大的群眾性環境保護運動,也是二戰以來美國規模最大的社會活動。這次活動標志著美國綠色文化主流地位的確立,並促使美國政府加強了環境污染治理:成立了國家環保局,頒布了《清潔空氣法》、《清潔水法》和《瀕危動物保護法》。一定程度上,這次活動也是1972年聯合國第一次人類環境會議的誘因。丹尼斯·海斯在地球日活動後,迅速成為全球民眾環境運動的領軍人物,至今仍然在為一系列國際間環境公約的推行而奔走呼號。
這些能人前赴後繼的行動促進了美國國民環境意識的覺醒,這種形勢下以前作為環保對立面的大企業,有的也漸漸轉化成了環保的主力軍,其中的代表就是杜邦公司。
杜邦公司是美國最大的化學工業公司,有「化學工業帝國」之稱,位居全球500強的123位。從1970年代起,杜邦公司前後四任總裁確立了「安全、健康、職業道德、尊重待人和保護環境」的核心價值觀,以製造炸葯起家的杜邦公司,通過合作、收購等手段調整產品結構,逐步退出低附加值、污染嚴重的傳統化工領域,核心產業在1990年代已轉移到精細化工和高新材料方向,同時還是美國循環經濟搞得最好的大企業之一。杜邦公司的現任總裁賀利得曾有專文說明杜邦公司21世紀的兩個大目標,其一是"減少我們在環境中的痕跡",其二是"增加我們在社會中的價值"。賀利得還認為「公眾的意識和參與對社會可持續發展至關重要,在這個過程中新聞媒體的作用是無法取代的」,因此大力支持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宣傳工作,例如,1996年出資設立了中國杜邦環境好新聞獎。
這6個代表,只是美國由下而上進而上下結合搞環保的一個縮影。須知,能人輩出,決定性的基礎是——民主好
美國是全天候、全方位的超級大國,環境家底厚,在資源佔有上又達到了予取予求的境界,重視環保並不像日本那樣是因為國土有效面積事關存亡,更多地是民主的體現。由於美國的政治體制,形成了其民意決定官意的格局,因此,必須先有消費者支付意願的綠色化,
才可能有國家決策的綠色化。這種民主機制還決定了美國環保的新政策在導入階段往往必須利用經濟動因,必須在市場自發的基礎上政府再來因勢利導。
目前,美國環保政策具有兩個突出的特點:一是強調環保措施上的多樣性、創新性和靈活性,力求充分發揮各級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積極性;二是它基本上是一種經濟發展政策,即強調以開發新技術和新產品而不是以改變生活方式的方法來實現對環境的保護和經濟的持續發展,所以沒有改變生產高效和消費低效以及大量耗用能源資源的情況。
1980年代後,美國總體的環境狀況在改善,美國的政策應該說是成功的。但也應該看到,民主體制下靈活的環保政策雖然給解決環保問題提供了相當多的渠道、方法和途徑,也給美國的環保工作帶來了一定的消極影響。由於美國的環境政策不嚴格,標准不統一,法規不健全,致使沒能全方位的推動美國環保技術的開發和使用,也影響其在國際市場的競爭能力。使得處於領先地位的美國環保技術,環保產業出口額僅排名世界第11位。另外,由於美國政治體制有時過度強調民主和政務公開,使得一些對國家有益的建議,當遇到公眾反對時,便很難以實施,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響了美國環保產業的發展。
還應該看到,美國的美並不能包羅萬象,更不能一美遮九丑。從中美環保比較的角度來看,美國的環保是一種片面的環保,是一種損人利己的環保,是一種我國不能照搬的環保。這是因為美國還有兩個特點,一是——太浪費
以英美為代表的西方工業文明,通過全新的科技手段開發了更多的礦產資源,集約化地利用了更多的土地和森林,形成了一個以擴大物質消費為根本導向的社會。
根據生產空間和二氧化碳處理空間(與能源消費成正比)算出的人均生態足跡,美國人10,世界平均2,中國人1。美國每人年平均鋼材耗用量為一般發展中國家的37倍,鋁耗用量為85倍,總的能源耗用量為30倍。據計算,如果全世界人民都按美國的水平消耗礦物資源,則人類所需的16種主要礦物中,有7種將於十年內耗盡(如金、銀、汞、錫、鎢、鋅、鉛)。其餘礦物除鐵和鋁以外,都將在200年內用完。
美國的大量生產、大量消費的經濟運行方式和生產高效、消費低效的國民文化,得到了美國在全球政治、經濟的支配性地位的支持,因此多年來一直得到延續。曾經有人考察過一個美國中產階段家庭的消費狀況,發現其中40%的支出屬於無效支出。尤其是在追求過度包裝等心理附加值而非產品使用價值的增值上的花費和產品快速更新換代上的花費,在已經富裕的美國人中普遍被認為是天經地義的,因此美國的垃圾堆中不難發現一大堆包裝物中混雜著「過時」或者「微壞」的冰箱彩電。也許有些人會羨慕這種財大氣粗的浪費,只是如果地球人都像美國人那樣「美」,再多十個地球又如何?就此而言,美國稱得上是埋葬地球資源的地獄。
一方面是消費上的不加節制和資源佔有上的貪婪無度,另一方面卻是對環保責任的推諉,這就是美國的第二個特點——太無德
近年來,美國在環保領域的驚世駭俗之舉當是布希政府突然以全球已有110個國家簽署的《京都協議書》(關於共同減排溫室氣體的國際協議)會損害美國的經濟利益為由,公然宣布拒絕簽署該協議。雖然美國人口佔全球總人口的4%,而二氧化碳排放量卻佔到全球的四分之一,是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美國理應承擔主要責任和積極履行減排義務。但美國出爾反爾、推卸責任,充分反映了其國家決策中太無德的一面。
在高度評價美國在環保上的巨大成果和先進舉措的同時,也必須充分認識到美國在環保上太無德的這一面:美國是靠先污染自己發展起來的,然後就是靠產業結構高級化和更直接的污染物轉移減輕自己的環保負擔的,因此被一些國家稱為「環境帝國主義」。美國前總統吉米·卡特曾經就此行為承認:「美國和其他富國是世界環境災難的主要根源」。
如果說產業結構高級化——例如前述美國杜邦公司將「傻大黑粗」的傳統化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還起到了幫助其發展經濟的作用的話,污染物轉移就是赤裸裸的無賴行徑。僅僅舉一個小例就可以說明這點。目前,美國危險物年生產量達5000至6000萬噸,其中將近1000萬噸由各公司私運出美國處置。綠色和平組織稱美國各公司向44個國家出口危險廢物,且不擇手段——有偷倒(如「夜間傾倒」),有耍賴皮的蠻倒,有所謂的協議傾倒,還有採取賄賂手法的賄倒。2002年,一位巴拿馬海關官員披露說,如同意進口美國的焚燒灰(含有劇毒的二惡英),就能得到一幢海灘別墅
❼ 現存的不可持續發展包括哪些問題
堅持以人為來本的全面自、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發展觀,正確處理好人口、資源、環境之間的關系,是我國可持續發展能力不斷增強,生態環境得到改善。
資源利用效率顯著提高,促進人與自然的協調,推動整個社會走上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和諧發展道路。

(7)發達國家環境治理擴展閱讀:
持續性原則:
人類經濟和社會的發展不能超越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即在滿足需要的同時必須有限制因素,即發展的概念中包含著制約的因素;在「發展」的概念中還包含著制約因素,因此,在滿足人類需要的過程中,必然有限制因素的存在。
主要限制因素有人口數量、環境、資源,以及技術狀況和社會組織對環境滿足眼前和將來需要能力施加的限制。最主要的限制因素是人類賴以生存的物質基礎——自然資源與環境。
❽ 從全球角度來看,我國環境污染程度怎樣,治理效果如何,技術上與發達國家相比是否落後。
我國環境污染與發達國家相比,相當嚴重,比如空氣污染,我國空氣中pm2.5濃度一般內來說相容當於美日毆韓的2-3倍,水污染比歐美嚴重得多。當然如果同印度一類的國家比還是強很多的。
至於治理技術,落後並不多,只不過真正投入應用的,比國外應該落後10到20年,以水污染為例,因為污染程度不同,國外已經開始關注環境激素等問題,我們還在同氨氮,cod之類的污染物作斗爭。
❾ 哪些西方發達國家先污染後治理,犧牲環境換取經濟增長
歐洲國家基本都是走了先污染後治理的路子,美國也一樣。英國的倫敦、美國的洛杉磯都是發生過煙霧事件。1952年12月倫敦有1萬多人喪生,白天開車也要開燈,上班迷路的人不計其數。美國的洛杉磯從1952-1955年多次發生光化學污染事件,每次至少造成400多人死亡。大多數死亡的是老人。先污染後治理的事例都出現在工業發達國家。亞洲的日本也發生多次水污染事故。
❿ 在環境治理方面,發達國家為什麼要給發展中國家補貼
這個屬於自願幫扶的,肯定無法強制,全球發達國家就二十幾個,發展中國家這么多,發達國家能幫的過來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