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窟野河治理工程

窟野河治理工程

發布時間: 2021-01-03 09:56:53

❶ 對治理黃河有哪些建設性意見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治沙。加強中游黃土高原地區的水土保持是治黃的根本內。
具體措施有:容①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②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③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❷ 黃河變化治理方案。

近年來黃河水沙量減少的原因,在中、小雨的情況下水利水保措施有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因素是大雨、暴雨量的減少。據有關資料統計,黃河河口—龍門區間20世紀80年代後期較70年代以前大雨次數減少了26.2%,暴雨次數減少了53.2%,而近十餘年來大雨、暴雨次數減少得更多。黃河中游大部分屬超滲產流地區,由於大雨、暴雨的減少,進入黃河的水量亦隨之減少,同樣是100毫米降雨量分為5天降下與1天降下其入黃水量將有很大差別,在這里降雨強度應起到很大作用。暴雨的減少,意味著洪峰流量的減少,其對黃土的沖蝕能力減少,沙量亦隨之減少。
1997~2007年潼關平均來沙量僅為4.16億噸,最大輸沙量為1998年的6.61億噸,最小輸沙量為2006年的2.47億噸;平均最大洪峰流量僅3440立方米每秒,最大為1998年的6500立方米每秒,最小為2004年的2140立方米每秒。而1996年來沙量達11.4億噸,洪峰流量為7400立方米每秒,該年主要為黃甫川、窟野河等多沙粗沙地區普降暴雨,形成黃甫川黃甫站洪峰流量達5900立方米每秒,窟野河溫家川站洪峰流量達9800立方米每秒,並形成幹流龍門站洪峰流量達10600立方米每秒。而在1994年來沙量即達12.4億噸,洪峰流量為7360立方米每秒。該年8月份河口—三門峽區間連降三次暴雨,雨區主要分布在無定河、延河、北洛河,龍門最大洪峰流量為11100立方米每秒。以上兩年與前述之11年枯水段僅相隔幾年,其水利水保措施不會有很大改變,據此也可以說明主要是降雨強度與落區形成了該兩年與1997~2007年輸沙量的巨大差別。 又從系列資料中可知,2002年是陝縣(三門峽)自1919年建站近90年來年徑流量僅次於1928年的特枯水年,即使在這種情況下,局部地區發生大暴雨仍可在該地區形成歷史特大洪水和輸沙量。2002年7月,河口—龍門間支流清澗河發生大暴雨,子長站24小時降雨量達274.4毫米,子長站流量達5500立方米每秒,是自1953年建站以來實測第二大洪峰;清澗河年徑流量和輸沙量分別達2.39億立方米和1.08億噸,分別是水土保持治理後1970~1997年均值的1.7倍和3.4倍。 另外,1994年8月31日,北洛河也發生了一次特大暴雨,吳旗站次暴雨量達214毫米,吳旗、劉家河、(氵狀)頭三站洪峰流量分別達7010立方米每秒、8030立方米每秒和6260立方米每秒,其中(氵狀)頭站洪峰流量系自1932年設站70餘年來的最大值。
以上情況可以說明,黃河中游地區20世紀70年代以後水利水保措施對減水減沙起到一定作用,但更主要的應是大雨、暴雨的發生幾率及量級較前期明顯減小,其中局部地區一旦發生大暴雨,則可能產生歷史上最大洪峰流量和輸沙量。 二是現狀水利水保作用下,目前採用減沙量為4億噸,筆者認為這4億噸主要是干支流大、中、小型水庫所攔截。據黃河流域水庫淤積調查組於1994年編制的《黃河流域水庫泥沙淤積調查報告》,對全流域(不包括山東省)601座大、中、小型水庫淤積量調查,截止到1989年水庫淤積量為108.97億立方米,如按30年計,年均淤積量為3.63億立方米。黃河流域大部分水庫修建於20世紀六七十年代,也就是說,這些水庫至今已攔沙三四十年,不少水庫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寧夏清水河長山頭水庫,總庫容3.05億立方米,20世紀七八十年代已淤滿,已完全失去防洪減淤作用,其上游的水庫群目前也大部分淤滿,正在除險加固加大排沙量。涇河上的巴家嘴水庫,總庫容為5.11億立方米,已淤積泥沙4億立方米以上,防洪庫容已不足,目前正加開大型溢洪道以泄洪排沙,完工後,一般洪水泥沙將全部泄往下游,不再具備防洪減淤效能。凡此種種,目前黃河上大量水庫都在除險加固,措施主要是加大泄洪排沙能力,如果發生大暴雨洪水,有的水庫除本次洪水泥沙排出庫外,可能還將原有已攔沙量沖出一部分,入黃沙量將進一步增加。
三是水利水保措施攔截了部分沙量,但隨著國家近些年各項建設的實施,人為水土流失有所加劇。據黃委水保局初步統計,全流域各項開發建設項目已達2萬多個,擾動地表面積達1.4萬平方公里,棄土棄渣量達24億噸,每年新增水土流失面積5600平方公里,新增水土流失1.2億噸。以上統計數據可能較粗略,但近年來礦山、鐵路、公路、輸汽管道的大規模開發建設帶來新的水土流失應是不爭的事實。
三、幾點認識
近年來黃河洪峰流量、沙量減小的主要原因,應是中游地區大雨、暴雨頻度及量級減小造成的,水利水保措施對水沙的減小僅起次要作用。
目前的水沙量減小應是黃河水沙周期變化中的特枯階段。從歷史資料分析,往往一個枯水枯沙段過後,隨之而來的是豐水、豐沙年或豐水豐沙系列,陝縣水文站於1942~1959年曾出現連續18年平均實測輸沙量達17.5億噸的事實值得我們在選擇水沙系列中予以關注。
水利水保措施減沙量中應以流域內大、中、小型水庫攔沙為主。由於很多水庫已運用三四十年,有不少已淤滿或接近淤滿,已失去繼續攔沙減淤作用;且由於大規模開發建設,人為水土流失有一定的增加,因此在流域規劃中所定現狀減沙4億噸,2010年減沙5億噸,2020年減沙6億噸,可能偏於樂觀,尚應近一步深入分析。
為了治理黃河,科學家設計方案,一定要保護好森林,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通過本課學習,使人人都明白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自殺的行為。

❸ 治理黃河最出色的名人有哪些辦法有哪些

1.治理成就
治理黃河,最早可追溯到傳說中的鯀、禹治河,隨後創建了堤防,秦代已統一了下游堤防體系。西漢賈讓、東漢王景、元代賈魯、明末潘季馴和清代的靳輔、陳潢等,對防洪的理論和實踐均有重要貢獻,其中以潘季馴的束水攻沙方略影響最大。近代水利學者李儀祉提出了黃河上中下游全面治理的方略,主張在上中游廣修水利,植樹造林,建攔洪水庫;在下游整治河槽,淤灘沖槽和開辟減河排洪。德國水利學者H.恩格斯多次為黃河進行河工模型試驗。較早利用黃河水資源的大型灌溉工程是戰國時期在當時的黃河支流漳河上興修的引漳十二渠,以後歷代修建的著名灌區有鄭白渠、漢延渠、唐徠渠、枋口堰和近代的涇惠渠灌區等。歷史上黃河水運也曾一度較為發達,盛極時,可南達江淮、北通薊津。
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後,就著手提高黃河下游防洪能力,開發利用黃河水資源的規劃研究。1954年10月提出了《黃河綜合利用規劃技術經濟報告》,1955年7月30日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通過了《關於根治黃河水害和開發黃河水利的綜合規劃的決議》。
黃河治理開發取得了很大成績。①通過加高加固堤防、整治河道、修建攔蓄洪水和分滯洪水工程,改進暴雨洪水預報與防洪調度等措施,初步建成了防洪體系。②全流域共建成了各類水庫3000多座,其中大中型水庫170多座;建成500kW以上的水電站 80多處,裝機容量約260萬kW。幹流上已建骨幹工程有劉家峽、鹽鍋峽、八盤峽、青銅峽、三盛公、天橋、三門峽等七座。在建的龍羊峽水電站,裝機容量 128萬kW(1988年開始發電)。全流域有效灌溉面積由1949年1200萬畝增至近7000萬畝。流域內工農業及城市用水已達270多億m3,約佔地表水資源的1/2,1972年後,還曾先後5次向天津市送水約16億m3。③在黃土高原開展了以造林、種草、梯田、淤地壩等為主要內容的水土保持工作,至1985年初步治理面積約10萬km2。④流域內廣泛利用洪水、泥沙,如引洪漫地、高含沙水流灌溉、用挖泥船放淤加固大堤等。
2.存在問題
①下游防洪任務仍很艱巨。在三門峽水庫控制上游洪水的條件下,花園口仍有發生 40000m3/s以上洪峰流量的可能,遠超過現有堤防抗禦22000m3/s的能力,而且堤防還必須隨河道淤積而不斷加高。②黃土高原地區生態系統與經濟基礎薄弱。防治水土流失,開發當地煤炭和有色金屬等資源,振興當地城鄉經濟,是一項長期的艱巨任務。③水資源不足。黃河水量中有相當一部分要用於輸沙入海,可供工農業引用的數量有限。現在黃河調節能力較低,有些河段水質又受到污染,供需矛盾已很尖銳。今後隨著工農業用水增多,水資源供需不平衡的狀況,勢必更加突出。流域內水能資源開發利用程度不高,需要合理部署,加快開發進程。部分河段還要考慮恢復和發展航運。
3.規劃
有關黃河治理規劃的主張很多,對上游開發水電,上中游水土流失區開展水土保持,下游鞏固堤防及河口地區要有計劃治理等看法基本一致,但對如何處理洪水泥沙則有不同見解,主要有:①著眼於上中游,如加強多沙粗沙區的治理,或把水、沙、洪全部用於灌溉和改造沙漠;②興建中游幹流大水庫,在峽谷修建高壩以削洪攔沙,或主張採用調節水沙,高濃度輸沙,蓄清排渾等運用方式,做到既保存水庫有效庫容,又使下游淤積減少;③在中下游大面積放淤和固堤,以利用洪水泥沙;④黃河下游改走新道;⑤引長江水沖刷下遊河道;⑥下游多口分流,把水沙分散在鄭州以東的黃河兩岸。
根據中國經濟發展和黃河現狀,治理開發黃河的規劃指導思想是除害興利,綜合利用,使黃河水沙資源在上中下游都有利於生產。主要任務是採取綜合治理措施,緩解黃河下游洪水威脅;防治水土流失,逐步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改善黃土高原生態環境;合理利用水沙和水能資源,促進工農業生產的發展。規劃的主要內容有四方面。
下游防洪:繼續鞏固堤防險工、整治河道與河口,建設滯洪區工程和洪水預報警報系統,規劃近期興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小浪底工程建成後,配合三門峽、陸渾、故縣等水庫,可大大提高下游防洪標准,下游凌汛威脅亦可基本解除。水庫攔調水沙的作用,可使下遊河道在二三十年內不淤積抬高,為其他減沙措施的實現爭取緩沖時間,幹流龍門、磧口和沁河河口村水庫,也規劃陸續興建。共同控制洪水泥沙,形成防洪體系,加強防洪安全。
合理開發水利資源:黃河水量利用率雖已較高,但平均每年入海水量仍有300億 m3,其中非汛期為100多億m3,尚可進一步開發。關鍵是要從全河出發,在上中游增建有較大調節能力的水庫,協調平衡各方面對水資源的利用要求。龍羊峽至黑山峽河段可開發水電1300萬kW,托克托至桃花峪河段可開發水電630萬kW,近期優先安排這兩河段的建設項目。規劃在幹流龍羊峽至桃花峪河段布置約30級樞紐工程,其中骨幹工程有龍羊峽、劉家峽、黑山峽、磧口、龍門、三門峽、小浪底等7座,共有庫容850億m3,可長期保留有效庫容400億m3以上。7庫聯合運用將能有效控制黃河的水、沙、洪,除害興利,綜合利用。結合黃河的治理開發,應提高黃河水系的通航能力,加強水資源保護工作。預測21世紀用水量將顯著增加,需考慮從長江調水接濟。
水土保持和支流治理開發:加強水土保持工作,做到保水保土同改善當地生產條件相結合,當前利益和長遠利益結合,經濟效益與生態效益結合。推廣小流域綜合治理的經驗,多途徑利用洪水泥沙,以收灌溉與肥田的實效;確定不同類型區的治理方向,做好農林牧水各種治理措施的配置;堅決防止各項建設與人為活動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加強粗沙地區的建設,已定為重點治理的有皇甫川、無定河、三川河等,還要加強煤田所在地區的窟野河等支流的治理。黃河其他支流,要根據抗旱、防洪與發展生產的需要,修建各種功能的水利工程,並開發約300萬kW的水電資源。
多途徑解決黃河下游淤積問題:除繼續加速開展水土保持工作外,主要包括:①利用小浪底、龍門、磧口等幹流大水庫攔蓄與調節水沙的作用,使下游在幾十年內,不淤積抬高;②利用小浪底、龍門水庫控制水沙和抬高水位的作用,將庫內泥沙有計劃地送到水庫下游寬闊灘地上放淤;③在干支流灌區推廣引洪放淤和渾水灌溉等。

❹ 內蒙古荒漠治理的怎麼樣了

一、成就及存在的問題

內蒙古自治區區劃面積118.3萬平方公里,以大興安嶺一陰山一賀蘭山為界形成明顯的地貌特徵,山地以北主要是高平原,山地以南主要以丘陵、台地和平原為主。其間,分布著68萬平方公里可利用天然草場,18.7萬平方公里森林,6萬平方公里耕地和巴丹吉林、騰格里、烏蘭布和、庫布齊、毛烏素、渾善達克、烏珠穆沁、巴音溫都爾、科爾沁、呼倫貝爾十大沙漠、沙地以及黃河、海河(含灤河)、遼河(含大凌河)、松花江(嫩江、額爾古納河)、內陸河五大流域水系。長期以來,由於惡劣的氣候和自然地理條件以及不合理利用等因素,造成了嚴重的土地荒漠化。

內蒙古自治區地處祖國北疆,呈東西狹長地形,橫跨東北、華北和西北三大區,這一特殊的地理位置構成了我國北方的一道天然生態屏障。自治區各級黨政領導和廣大幹部群眾深感保護和建設好這片家園意義深遠、責任重大。長期以來,在黨和國家的關懷與支持下,內蒙古自治區各族人民發揚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精神,堅持不懈地開展生態環境建設。截至目前,已集中連片治理300多條小流域,治理面積約5.2萬平方公里(7800萬畝),保護下游耕地1800萬畝,解決了300多萬人口和1000多萬頭(只)牲畜的飲水問題,年減少排河泥沙約2億噸;累計完成人工造林、飛播造林和封山(沙)育林5.3萬平方公里(8000萬畝),沙地綜合治理面積1.7萬平方公里(2500萬畝),森林覆蓋率已由解放初期的7%提高到14.19%,農田林網化程度達到60.1%;保存建設草場8.8萬平方公里(13000萬畝),較大幅度地提高了草地生產力,支持了畜牧業的發展;開展水土保持工程、林業生態建設、草原建設累計面積約21萬平方公里。內蒙古自治區用於生態環境建設的投人達60多億元,其中國家投資11億元左右,自治區各級財力及專項資金配套約13億元,群眾投工投勞36億多元,平均每平方公里生態環境建設投人約3萬元。

但就總體而言,內蒙古自治區生態環境仍呈惡化趨勢。突出表現是:土地荒漠化面積仍在擴大,植被退化,生物種類減少。導致生態環境惡化的主要因素:一是境內山多、坡多、沙多、風大、乾旱、降雨集中且暴雨頻繁等自然因素,二是盲目開墾、過度放牧、投入不足、建設標准低、基礎設施薄弱、保護不力等人為因素。目前,內蒙古自治區尚需治理的荒漠化土地約佔全區總土地面積的60%。另外,還有部分已治理的荒漠化土地需要鞏固、完善、配套和提高。這些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黃河中上游及黃土高原區、三北風沙區的阿拉善、陰山北部、科爾沁沙地和廣袤的草原區。內蒙古自治區50個貧困旗縣和200多萬貧困人口集中分布在這里,自然條件惡劣,生態基礎脆弱,乾旱、洪澇災害頻繁發生,農牧產品產量低而不穩,經濟社會發展緩慢。同時,城市綠地減少,地下水位下降,大氣污染嚴重,與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群眾生活水平的提高不相適應。

二、保護建設規劃及中、遠期設想

(一)指導思想

以黨的十五大精神為指導,以實現可持續發展為目標,以國家重點區域生態規劃為依據,以生物措施、工程措施和科學管理為手段,堅持保護與建設並重的方針,走開發式治理、集約化經營、效益型增長的路子,調動社會各界力量,發揮一切積極因素,重點實施農牧業生態工程,兼顧城市環保、自然保護區建設等其它工程,從總體上遏制我區生態環境惡化的趨勢,建立起與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相適應的良性生態系統,為內蒙古自治區經濟和社會發展營造良好的生態環境。

(二)保護建設原則

——統籌規劃、合理布局、突出重點、兼顧一般;
——集中連片、綜合治理、依靠科技、提高質量;
——分工負責、協調配合、強化管理、注重效益;
——保護與建設相結合,開發與治理相結合,國家與集體、個人相結合;投資與投勞相結合,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耕作措施相結合,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相結合。

(三)保護建設目標

近期:1998~2010年,利用13年時間,通過實施退耕還林還牧戰略,大力種樹種草,修建水土保持工程,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鞏固和完善已建的荒漠化土地治理工程,加強自然保護區和城市基礎設施建設,擴大自然保護區和城市綠地面積;堅決控制住人為因素引起的城市污染和土地荒漠化;呼和浩特、包頭二市環境污染基本得到治理;基本遏制住黃河中上游及黃土高原、陰山北部、科爾沁沙地等重點治理區域生態環境惡化勢頭。到2010年,城市綠地覆蓋率提高到35%,擴建自然保護區面積5萬平方公里(達到9萬平方公里)。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面積45500萬畝 (平均每年治理3500萬畝),使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現在的23%提高到49%。同時,發揮已治理的荒漠化土地效益,並在重點治理區建立監督、管理和測報機構,把生態建設納入規范化管理。

近期建設目標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1998-2000年)治理任務是:推廣城市水源二次利用系統和清潔能源,控制污染源,擴大城市綠地面積,使城市綠地覆蓋率提高到30%,擴建自然保護區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工造林2400萬畝,建設草場6300萬畝,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式控制制面積18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0500萬畝,使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現在的23%提高到29%。同時,鞏固、完善和配套部分已完工程。第二階段(2001—2005年)治理任務是:進一步推廣城市水源二次利用系統和清潔能源,控制污染源,擴大城市綠地面積,使城市綠地覆蓋率提高到33%,擴建自然保護區面積2萬平方公里;人工造林4000萬畝,建設草場10500萬畝,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式控制制面積30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7500萬畝,使內蒙古自治區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29%提高到39%。同時,繼續對已治理工程進行鞏固、完善、配套和提高。第三階段(2006-2010年)治理任務是:全面完成近期目標任務,基本控制住城市污染,使城市綠地覆蓋率提高到35%,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9萬平方公里,內蒙古荒漠化土地治理率由39%提高到49%。

中期:2011~2030年,再用20年時間,使城市和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得到明顯改善。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40%,自然保護區面積占內蒙古自治區總土地面積10%,荒漠化土地治理率達到70%,森林覆蓋率提高到27%。

遠期:到下世紀中葉,使內蒙古生態環境徹底改觀,初步建立起適應國民經濟可持續發展的良性生態系統,沙漠化土地基本得到有效治理,森林覆被率提高並穩定在30%左右,實現農田牧場林網化、坡耕地梯田化和大地園林化。

(四)保護建設重點

1.黃河中上游及黃土高原水土流失風沙區治理工程

規劃治理區范圍包括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烏海市、烏蘭察布盟、阿拉善盟等盟市的29個旗縣,總土地面積27萬平方公里(其中水土流失面積約14萬平方公里,佔52%。),生態保護建設的主要目標是:減少輸入黃河的泥沙量,減輕水土流失對黃河下游的危害。建設方式以小流域單元治理為主,採取生物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的辦法,大力植樹種草,建設梯田、壩地,修築谷坊、水窖、塘壩等,以增加地表植被,增強截水蓄水保土功能。重點治理皇甫川、無定河、窟野河、西柳溝、石哈河、大黑河、渾河、昆都倫水庫上游等流域。計劃到2010年,人工造林種草、飛播林草、封山育林育草5900萬畝,新建梯田、壩地200萬畝,新建谷坊、淤地壩、水窖、塘壩、溝頭防護等小型攔蓄工程 12萬座(處),控制面積26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7000萬畝,每年減少流人黃河的泥沙量約1億噸。其中1998~2000年,植樹種草、封育林草、飛播林草1400萬畝,新建小流域治理工程3萬處,控制面積6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700萬畝。

2.「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阿拉善風沙區治理工程

阿拉善盟位於我區最西端,毗鄰甘肅省和寧夏回族自治區,與蒙古國接壤,總面積」萬平方公里(其中,沙漠、荒漠和戈壁面積達17.5萬平方公里,占總土地面積65%),著名的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烏蘭布和沙漠就分布在這里。阿拉善地區屬北溫帶大陸性腹地荒漠區,降水量極少(最低年降水量僅為40毫米)。特別是近40年來,由於黑河中游用水量劇增,下游來水量不斷減少,致使湖泊乾涸,地下水位下降,植被嚴重退化,土地沙漠化加劇,風沙肆虐。1993—1996年,連續4年發生了特大沙塵暴,惡劣的生態環境對社會經濟發展造成嚴重影響,已有約2萬多牧民群眾失去了基本生活條件,需搬遷轉移。

該區域生態保護建設的主要目標是:解決水源,恢復植被,防風固沙。建設方式是:綜合運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積極開展找水工程,開發地下水源,爭取黑河下游分水用水工程開工。重點建設居延海綠洲工程和孿井灘人工生態綠洲工程,解決生態惡化地區牧民群眾的生存問題。計劃到2010年,打深井26眼,建設五配套草庫倫4000處,飛播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2000萬畝,新增森林草場面積1500萬畝。初步改善居延海周圍的生態環境,使生存環境惡劣地區60%的牧民在孿井灘得到異地安置。其中1998—2000年,計劃打深井6眼,建設五配套草庫倫920處,飛播造林種草、封沙育林育草450萬畝,新增森林草場面積340萬畝。

3.「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陰山北部風蝕沙化區治理工程

該規劃區位於內蒙古自治區中部陰山山地向蒙古高原的過渡帶上,屬半乾旱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地區。包括錫林郭勒盟、烏蘭察布盟、呼和浩特市、包頭市、巴彥淖爾盟等盟市的11個旗縣,總土地面積6300萬畝(山坡地佔70%,平原灘川地佔28%)。總人口190萬,其中農業人口167萬。

該地區生態保護建設的主要目標是:保持水土,增加植被,休養生息,恢復生態。基本農田建設方式是:退耕還林還牧,大力植樹種草,建設水土保持工程,對地勢高、坡度大的山地全部退耕還林還草;在允許坡度范圍內開墾的耕地要修建水平梯田,打壩淤地,保土蓄水;在地形起伏的丘陵區內營造防風固沙林、農田草牧場防護林和護村護路林,建設旱作穩產高產基本農田和草牧場。重點建設烏蘭察布盟後山地段。計劃到2010年,人工造林2600萬畝,人工種草3900萬畝,建設旱作穩產高產基本農田500萬畝,建設小流域治理工程10萬處,控制面積13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6200萬畝。初步控制住區域生態環境惡化的勢頭。其中1998-2000年,造林、種草1500萬畝,建設旱作基本田120萬畝,建設小流域治理工程3萬處,控制面積3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1400萬畝。

4.「三北」風沙綜合防治區——科爾沁沙地治理工程

規劃治理區包括興安盟、哲里木盟、赤峰市等盟市的21個旗縣,總土地面積10萬平方公里。總人口608.5萬,其中農業人口470.5萬。

該地區近期治理目標是:恢復地表植被,控制土地沙化。建設方式是:人工種樹種草、飛播造林種草、圍欄草場、建設灌叢草場、飼草料基地等。在丘陵區以建設生態經濟溝為主,在平原灘川以建設生物經濟圈為主,重點在西遼河、新開河、教來河、西拉木倫河兩翼沖積平原形成帶網片、喬灌草相結合的綠色屏障。計劃到2010年,人工植樹種草、圍欄封育林草78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5900萬畝。

5.草原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

內蒙古自治區天然草場分布較廣,面積達80萬平方公里,是全國天然草場的四分之一,占內蒙古自治區總土地面積67%,居全國第一位。但目前草場退化、沙化、鹽鹼化已達46650萬畝,占可利用草場46%。草原區生態環境治理工程范圍包括內蒙古33個牧區旗縣。主攻方向是:恢復草場牧草植被,建立「三北」綠色草帶天然生態屏障。建設方式以人工種草、飛播牧草、改良草場,圍欄草場,封育草場,建設以五配套草庫倫為中心的小生物圈為主。建設重點是:在適宜飛播牧草的科爾沁和渾善達克沙帶、騰格里和毛烏素沙漠邊緣、庫布齊和烏蘭布和沙漠邊緣建設1000萬畝飛播牧草區。在呼倫貝爾、錫林郭勒、烏蘭察布典型草原區,改良封育草場3000萬畝;在伊克昭盟、巴彥淖爾盟、烏蘭察布盟的鹽鹼化草場,人工種植耐鹽牧草2800萬畝;在丘陵區種植多年生牧草,建設灌叢草場1000萬畝;新增治理荒漠化土地5900萬畝。同時,建立天然草場鼠蟲害防治測報系統,搞好草籽基地建設。

6.生態農業建設工程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自然資源和生態環境特點,擬在西起毛烏素沙地,東至大興安嶺南麓丘陵區的乾旱、半乾旱農牧交錯生態脆弱地區進行生態農業建設。近期將選擇具有代表性和突出特點,對改善區域生態環境有重大影響的五種不同類型的生態示範區進行重點建設,包括黃河中上游生態農業示範區、毛烏素風沙乾旱生態農業示範區、陰山北部丘陵乾旱風沙區、科爾沁沙地乾旱風沙區、大興安嶺東南生態農業示範區的部分旗縣。這些旗縣是自治區重要的商品糧油糖基地,農業開發較早,有精耕細作的傳統,光熱條件也相對較好。該工程建設目標是: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提高農業綜合生產能力和農民生活水平,實現區域經濟可持續發展。建設方式以建設農牧結合型生態戶、「四位一體」生態模式戶,推廣節水灌溉、節能技術和農村新能源為主,主要建設內容包括農田基本建設,植樹種草、打井,建設水土保持及小流域治理工程,節水、節能及農村新能源儀器設備購置及基礎設施建設等。計劃到2010年,改造中低產田360萬畝,通過運用節水灌溉技術擴大水澆地90萬畝,建設生態經濟溝2600萬畝。其中1998—2000年,改造中低產田90萬畝,擴大水澆地21萬畝,植樹種草建設生態經濟溝600萬畝。

7.城市環境保護建設

近期要大力推廣節能住宅建築技術,保護和合理開采地下水資源,提倡使用水源二次利用系統,提倡使用城市清潔能源;以呼和浩特、包頭二市為重點,大力治理城市污染源,擴大城市綠地面積。計劃到2010年,使城市綠地覆蓋率達到35%,其中1998—2000年達到30%。

8.自然保護區建設

根據《內蒙古自治區自然保護綱要》中對自然地帶和生態系統的劃分,考慮珍稀物種的棲息地、候鳥遷徙所經湖泊、優良家畜的原產地和具有重要科研及旅遊價值的自然景觀、地質剖面、生物古跡等,重點在各自然地帶和生態系統建設35個自然保護區,使自然保護區面積達到8.4萬平方公里,占內蒙古自治區總土地面積7.1%。

三、重點建設效益估算

按上述規劃設想,到2010年,經過13年的建設,內蒙古自治區的生態環境將有所改觀,特別是重點治理區生態環境將得到明顯改善。同時,良好的生態環境必將產生顯著的經濟效益。據測算,人工草場平均每畝產草量可比天然草場提高150公斤。近期目標是新增草場建設保存面積20000多萬畝,增加產草量300億公斤,按每公斤0.6元計算,可增加產值180億元。通過小流域治理,營造農田防護林,建設穩產高產基本農田等措施,可使受益農田糧食畝產提高10%,近期生態建設目標實現後,可增加糧食產量40億斤,按每斤0.5元計算,可增加產值20億元。這兩項產值,即可使內蒙古自治區農牧民每人增加收入600元。同時,隨著城市環境的改善和自然保護區的建設,將推動旅遊業的發展,從而帶動第二產業的發展,對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將起極大的促進作用。

四、政策措施

(一)各地區要把生態環境建設列入重要議事日程,加強領導。要依據本《綱要》,結合當地實際,分別制訂本地區到2010年的生態建設規劃,明確努力方向,落實目標責任制。各級領導幹部要深入基層,研究解決生態建設中出現的問題和困難,加強組織、協調。要建立固定的生態建設工作聯系點,把聯系點辦成綠化點、治理開發點、扶貧開發點、群眾致富點,以點帶面,推動全局工作。廣大人民群眾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主力軍,要依靠群眾,發動群眾,積極帶領群眾自覺投身到生態環境建設的實踐中去。各有關部門要按照《綱要》要求各司其職、各負其責、協調行動、密切配合,共同完成生態環境保護建設的歷史任務。

(二)把生態建設與轉變農牧業增長方式有機結合起來。內蒙古各地要針對畜牧業生產注重外延式發展數量、超載過牧、草場退化、草畜矛盾加劇和種植業廣種薄收、粗放掠奪式經營的狀況,制定生態建設和經濟發展兩手抓、兩手都要硬的發展政策,在生態環境建設中積極推進農牧業增長方式的轉變,使農牧業生產和生態建設相互促進、相輔相成。要加強草籽基地建設,擴大優良牧草和青飼料種植面積,建設人工草場,改良天然草場,提高草場產草量和牧草品質,改善牲畜營養條件,提高牲畜個體質量和產出量,從而提高畜牧業經濟效益。要加強圍欄草場和五配套小草庫倫建設,推廣草場輪牧經驗,使草場得以休養生息,實現牲畜均衡營養,變牲畜一年一季出欄為一年四季均衡出欄,滿足市場常年需求。解決冬春飼草壓力和「賣難」問題,降低飼養成本,提高經濟效益。要結合生態經濟結構建設,積極建設水平梯田,推廣坡地等高種植、座水點種等種植技術,增強保土蓄水功能,提高作物生長量。要加強旱作穩產高產基本田建設,使不適宜耕種的坡地退耕還林還牧,恢復植被。要加強農田牧場防護林建設,以提高農田、草牧場單位面積產出量。

(三)依法保護和建設生態環境。廣泛深入地宣傳《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管理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森林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土保持法》、《中華人民共和國草原法》、《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植物保護法》等法律及國家和自治區的有關規定,依法保護管理好現有林木植被,堅決禁止「邊建設、邊破壞」的現象。加強執法隊伍建設,加大執法力度,嚴肅查處破壞植被、破壞生態等違法案件。加強耕地保護,嚴禁荒地開墾,除列入國家農業綜合開發項目外,其餘一律禁止開荒。加強草原保護,盡快落實草牧場承包到戶及有償使用制度,對超載過牧的要加收草原建設費。合理開發利用水資源,對超采地區要限制開采量。在「兩區」修建鐵路、公路、水利工程,開辦企業等,要嚴格環境保護建設評價工作,防止造成新的水土流失和沙化。旗縣以上人民政府頒發的林權證,是確認林木、林地所有權和使用權的法律憑證,受國家法律保護,未經發證機關的上一級人民政府批准,不得隨意變動所有權和使用權。開發國有林場(圃)的森林、旅遊資源,必須經自治區林業主管部門同意,並對所佔用的森林、林木、林地以及風景資源等資產進行評估作價,實行有償使用。建立健全生態效益補償制度。對徵收的各項費用主要用於生態建設和保護。

(四)繼續深化生態建設和保護體制改革。生態環境建設實行誰投資、誰經營、誰受益和允許繼承、轉讓、長期不變的政策,積極推行股份合作制,鼓勵蘇木(鄉鎮)、嘎查(村)和社會各部門、單位及個人,以土地、勞務、資源、資金、種苗、機械、技術等人股,合作治理,共同受益;鼓勵家庭承包、聯戶承包、集體開發、租賃、股份合作和拍賣使用權,加快治理開發荒山、荒溝、荒丘、荒灘;對集體所有的「四荒」資源,要統一規劃、統一管理,可以一次劃撥到戶,限期治理,也可以統一建設,群眾投勞入股,合作經營。對符合內蒙古自治區林業主管部門規定在林地內進行復合經營,或在防火隔離帶、造林前熟化地種植農作物,治山、治溝、治丘、治灘以及國家設在基層的農、牧、林、水、農機各站開展有償服務所得收入,享受優惠稅收政策。

(五)堅持國家、地方、集體、個人一起上,多層次、多形式、多渠道籌措資金。各級財政應將生態建設的資金列入預算,農業開發、扶貧開發、以工代賑等資金,要向生態建設傾斜。對已發揮效益的水利、水電工程,每年要從水費、電費中提取一定數量的資金用於庫區建設及上游的水土保持工程。內蒙古自治區切塊下劃到盟市的國有林場(圃)的生產費、基本建設費,小型農田水利建設費、水土保持費和畜牧飛播資金等專項經費,各盟市、旗縣不得截留和挪用,專款專用,並保證及時足額到位。各地區可根據實際情況,制定合理的勞動積累工定額標准和投工數量。凡是用於生態建設的積累工,不視為增加農牧民負擔。要積極吸引區內外、國內外資金、技術和人才,加快生態建設步伐。

(六)加強生態建設科學研究工作。各有關部門及科研、教育機構,要針對生態建設中的關鍵問題和技術難點,組織人力、財力和物力,開展重點科研攻關。對於生態建設科研項目,要優先納入地方科技發展計劃,並保證經費。大力推廣應用科研成果和適用技術。當前,要積極發展經濟林、薪炭林、速生豐產林和兼用型林種,大力推廣生態經濟溝、生物經濟圈、小流域治理、立體種植復合經營、家庭「五小」林業(小林場、小苗圃、小種植園、小果園、小葯材園)、「五配套」的小草庫倫建設等生產模式以及抗旱造林、節水灌溉、沙地襯膜水稻、葯材種植、覆膜栽培等適用技術。切實加強對農牧民的技術培訓,不斷提高農牧民的科學文化素質和環保意識,培養一批農牧民技術員和生態治理開發帶頭人。

❺ 長江、黃河的上中下游分界線、河段特徵及其治理方法謝謝。

長江:河口、舊孟津
黃河:宜昌、湖口
一、長江上中下游分界
1、湖北省宜昌市以上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上游。
2、湖北省宜昌市至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之間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中游。
3、江西省九江市湖口縣以下的長江河段為長江下游。
二、黃河上中下游分界
1、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以上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上游。
2、內蒙古自治區托克托縣河口鎮至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之間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中游。
3、河南省洛陽市孟津縣以下的黃河河段為黃河下游。
長江、黃河各河段的水文特徵,洪澇災害成因及綜合治理
(一)長江
(1)長江各河段水流特徵
上游:落差大、多峽谷、水能豐富;
中游:多曲流、多支流、多湖泊;
下游:江闊水深、少支流。
(2)易洪段:長江中下游平原地區,尤其是荊江段。
(3)成因
①自然原因——位於季風氣候區,降水豐富;流域面積廣,支流眾多,暴雨時南北兩岸支流同時漲水;荊江河段河道彎曲,有「九曲回腸」之稱,排水不暢,有長江的「地上河」之稱;中游地區湖泊淤積嚴重,蓄洪能力下降。
②人為原因——中上游地區濫墾亂伐,水土流失加劇,河水含沙量增加;中下游地區地勢平坦,河道彎曲,泥沙淤積,河床變淺、湖泊面積縮小;中下游地區圍湖造田,湖泊蓄洪能力下降。
4)措施:上游地區植樹造林;中下游地區退耕還林、還湖;三峽水庫防洪作用巨大;裁彎取直;修建分洪、蓄洪工程。
(二)黃河
(1)黃河各河段的水流特徵
上游:河源水清,峽谷段水能豐富,河套段水流平緩;
中游:多支流、多峽谷、含沙量大;
下游:水流緩慢,泥沙沉積,形成「地上河」。
(2)易洪河段:下游。
(3)成因:黃河流經黃土高原後,帶來大量泥沙,進入下游華北平原後,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從而形成了舉世聞名的「地上河」。
(4)措施:①上、中游地區,特別是黃土高原地區開展水土保持工作(植樹種草、打壩淤地、修築梯田等);修建水庫(小浪底水庫)。
②下游修堤築壩,加固黃河大堤。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