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治理的概念
❶ 地方政府治理的本質是什麼,我國地方政府治理的現狀如何
地方政府治理的本質是走法制化道路,需要先清除腐敗分子,再慢慢實現。
❷ 什麼是城市治理
1980年代末以來,有關「治理」(governance)的討論方興未艾,是當今西方學術研究廣泛使用的理論分析框架,並成為了一種顯思想、主流學術,由此也相應地成為了一種「時髦的詞語」。正由於這種時髦,也就出現了濫用,而在中文文獻中,這種現象似乎更為嚴重。這與我們固有的對「政府」、「管理」等詞的認識及相應的思維定式有關,而在接受外來思想時過分的實用主義(或更多的是功利主義)意識起了作用,總想把別人說的概念與某一種現象聯系起來,以便於進一步使用。在城市規劃領域中出現了兩種最典型的誤讀,一是將治理讀解為是政府的一種管理方式,二是將治理讀成了是對公眾參與的強調。確實,治理這個概念與這兩方面都有關系,但卻不是僅指其中的任何一個,也不是這兩者的簡單加和。
「治理」一詞久已存在,但在現在西語意義上的使用,肇始於世界銀行1989年一份報告,此後在一系列的國際政治、經濟組織中廣泛使用。這種使用有其很深刻的原因。這些國際組織存在和發揮作用的前提是不得干預主權國家的內政,但又對這些國家的社會經濟體制不滿,尤其是以世界銀行或地區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希望受援國都能遵循它們所確立的制度理念,因此便用「治理」一詞來指代「國家改革」或「社會政治變革」的含義,從而以「一個相對而言沒有攻擊性的論題用技術性措辭來集中討論敏感問題,而不致於讓人認為這些機構越權干涉主權國家的內政」。因此,從這個詞的重新被挖掘出來使用的目的上就可以看到,是為了尋找到一種不同於傳統的政府管制的做法。從這個意義上講,「治理從頭起便區別於傳統的政府統治概念」。
有關治理的概念有多種定義,但相對較為廣泛認同的是全球治理委員會1995年發表的題為《我們的全球夥伴關系》的研究報告中的定義。這份報告對治理作出了如下界定:「治理是各種公共的或私人的個人和機構管理其共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的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這既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制度和規則,也包括各種人們同意或以為符合其利益的非正式的制度安排。它有4個特徵:治理不是一整套規則,也不是一種活動,而是一個過程;治理過程的基礎不是控制,而是協調;治理既涉及公共部門,也包括私人部門;治理不是一種正式的制度,而是持續的互動」。從這樣的解釋中,我們可以看到,對治理的理解如果從管理或管制的角度去理解則必然會存在誤差。這一點在有關治理的經典文獻中有一本J.N.Rosenau等主編的書,它的書名就是《沒有政府的治理》(Governance WithoutGovernment)就是明證。
治理的實施需要公眾參與,但公眾參與並不就是治理。從嚴格的意義上講,公眾參與制度的實施與運作,或者說,公眾參與制度的「元制度」才是治理概念的一個組成部分。
從城市規劃的角度來說,將治理引入到城市規劃領域,可以改變我們對城市規劃作用方式的理解,同時也可以使我們通過城市規劃發揮作用的機制發現規劃作用方式的轉變。這種新的理解和轉變要求我們對城市規劃的整體理解及其哲學基礎發生改變。我們應該看到,城市規劃不僅僅是政府行為,更是政治行為,當然,這里的政治是廣義的而不是狹義的,尤其不是中文中的狹義。從這樣的角度去理解,那麼就可以較好地把握治理在城市規劃中的運用。而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城市規劃究竟是怎麼得到實施的,其背後的實施機制究竟怎樣,這些問題如果不得到解決,那麼就不可能界定我們的規劃體系,也不可能設計我們的規劃制度。如果我們對城市規劃是如何發揮作用的這一點還搞不清楚,那麼很顯然,我們所設計的規劃體制仍然不可能保證經過法定程序批準的規劃得到實施。
在認識治理的概念的同時,我們有必要分清楚政治的謀略與技術的策略。在一定的意義上,政治的謀略充當著目的的角色,而技術的策略則擔當著手段的作用,但這兩者本身是一個互動的過程。我們不能被技術的策略所迷惑,而應看到在此背後所被遮蔽著的政治謀略。在很多的情況下,政治謀略往往是技術策略發展演變的真正動力。但多少年以來,我們的規劃師只關注技術手段的演變,卻沒有關心過這種演變為什麼會形成,其結果就導致了技術手段的濫用和異化,甚至是一種非常好的手段最終也只能導致沒落。這不僅是我們在考量城市規劃發展中需要注意的,而且,在接受任何新的觀念時也同樣需要注意。
摘自中國城市治理現代化研究院 乾泉 編撰
❸ 如何推進地方政府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了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全面深化改革總目標。深刻領會和認真貫徹中央要求,在新的歷史起點上推動實現這一總目標,是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
一、充分認識行政體制改革在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中的作用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力的集中體現。在我國,國家治理體系就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國家治理能力,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越性,必須從各個領域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深化行政體制改革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三中全會就行政體制改革提出了許多明確要求,強調要加快轉變政府職能,優化政府組織結構,創新行政管理方式,增強政府公信力和執行力,建設法治政府和服務型政府。這些都是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要緊緊圍繞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總目標,深化行政體制改革總體研究,細化改革的重點任務、路線圖和時間表,到2020年在重點領域和關鍵環節改革上取得決定性成果,建立起比較完善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行政體制,形成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以此為基礎,把各方面制度優勢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程序化、規范化。
❹ 地方政府治理的介紹
《地方政府治理》是社會科學文獻出版社2006年9月出版的圖書,本書順應了服務型政府的建設潮流,介紹了蘇南地方政府構建服務型政府的制度性平台和操作性經驗。
❺ 治理的含義
治理
zhìlǐ
[administer;govern;manage;rule;bring under control;put in order]∶整治調理
一個治理不善的政府難望維持長久
[harness]∶整修;改造
治理河道
政府的回治理工答具
定義
政府的治理工具是指政府的行為方式,以及通過某些途徑用以調節政府行為的機制。
分類
絕大多數的政府幹預可以通過四方面的經濟手段得以實現:
1、供應 政府通過財政預算提供商品和服務
2、補貼 供應的補充手段,政府正式通過這種方式來資助私人經濟領域的某些人,生產政府需要的商品和服務
3、生產 政府生產在市場上出售的商品和服務
4、規制 政府運用國家強制力批准或禁止私人領域的某些活動。
對這些手段的運用那個取決於特定的政府功能並隨時間的不同而有所不同。
治理和管理,治理者和管理者,在現代管理中,具有不同的角色。治理側重於宏觀決策,管理側重於具體執行。
❻ 國家治理的概念
國家治理是自有階級社會以來最重要的政治現象之一。
1、國家治理的本質在於通過其屬性及職能的發揮,協調和緩解社會的沖突與矛盾,以維持社會特定的秩序。
2、階級性和社會性是國家治理的根本屬性,在階級社會,主要體現為階級性。
3、在社會主義社會中,國家治理既強調其階級性也突出其社會性,社會性主要通過政治、經濟、文化以及社會職能的發揮來實現治理。
(6)地方治理的概念擴展閱讀
1、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內涵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國家制度和制度執行能力的集中體現。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2、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的關系
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是一個相輔相成的有機整體,有了好的國家治理體系才能真正提高治理能力,提高國家治理能力才能充分發揮國家治理體系的效能。
作為治理體系核心內容的制度,其作用具有根本性、全局性、長遠性,但是沒有有效的治理能力,再好的制度和制度體系也難以發揮作用。
❼ 社區治理的概念及其重要性
所謂社區治理,是指抄政府、社區組織、居民及轄區單位、贏利組織、非贏利組織等基於市場原則、公共利益和社區認同,協調合作,有效供給社區公共物品,滿足社區需求,優化社區秩序的過程與機制。社區治理的特點是:治理主體由單一化(政府)轉變為多元化(政府、社區組織、其他非營利組織、轄區單位、居民);治理過程由行政控制轉為民主協商;治理組織體系由垂直科層結構轉變為橫向網路結構。
❽ 什麼是政府治理模式的概念,內容是什麼
政府治理模式和市場的資源調節作用一般來說是相輔相成的。
簡單的說政府治理模式就是政府的宏觀調控,即運用三種手段使經濟走上健康的軌道。
(1)法律手段與經濟政策,如:調整稅率、金融、財政補貼等;
(2)計劃指導,如:國家大的投資規劃,或在某些行業和領域實行配額制度;
(3)行政手段,如利用工商、商檢、衛生檢疫、海關等部門禁止或限制某些商品的生產與流通。
而單純的市場配置資源則會導致市場的混亂,它的作用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1、分配收入。在市場經濟中,生產者的收入高低和盈虧狀況首先取決於市場價格,價格的高低決定著生產者之間的經濟利益。
2、傳遞信息。市場通過價格機制向商品生產者傳遞經濟信息,價格上升表示供不應求,反之則供過於求,生產者可根據價格信息自主調節生產。
3、刺激生產。市場在分配收入和傳遞信息的同時,又可以刺激商品生產者不斷改進技術,加強經營管理,提高勞動生產率,從而推動生產的不斷發展。
4、調節供求。在市場經濟中,生產和需求的平衡,是通過供求和價格的相互作用來實現的。供大於求,價格下降,生產減少;供不應求,價格上升,生產增加;供求平衡,各個部門的生產比例得到合理分配,資源配置實現合理化。
❾ 請問:「地方治理」這一概念的創造者是誰
「地方治理」這一概念的創造者?【特供自在飛花0819】
簡明回答:「地方治理」這一概念的創造者是梁漱溟。
【具體內容】:20世紀30年代有梁漱溟的「鄉村建設」理論。[21]主張中國式的地方自治應以鄉村為基本單位。構建集政治、經濟與文化功能於一體的鄉村自治共同體;實行經濟合作化和文化道德化。這種方案的提出是以30年代的中國經濟形態和社會結構——自給自足的小農經濟,道德化的傳統禮治社會——為判斷基準的,因此,梁漱溟主張,在鄉村創辦「鄉農學校」來實行政教合一的賢人政治理想。這種理想的未能實現由其當時的社會狀況所決定,但其意識,即地方治理需要一定的文化教育作基礎卻是值得借鑒的。
就當代中國的地方治理和政治發展而言,一方面需要各種政治結構和制度的穩定與堅固,另一方面,也需要在各個社會主體性力量之間達成某種意識和共識,從而為「善治」治理打下堅實的思想基礎。
❿ 治理的概念
治理不能局限於權力制衡,而必須著眼和確保企業決策的科學化與公正性;不僅需要建立完備有效的公司治理結構,更需要建立行之有效的公司治理機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