❶ CO2、SO2、NOx 是對環境影響較大的氣體,控制和治理CO2、SO2、NOx 是解決溫室效應、減少酸雨和光化學煙霧
(1)a、化石燃料的廢氣中均含有CO2、SO2、NOx等氣體,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開發新能源,可以降低大氣中的CO2、SO2、NOx濃度,故a正確;
b、使用無氟冰箱,減少氟里昂排放,可以減少臭氧層的破壞,故b錯誤;
c、汽車燃燒的廢氣中均含有CO2、SO2、NOx等氣體,多步行或乘公交車,少用專車或私家車,可以降低大氣中的CO2、SO2、NOx濃度,故c正確;
d、工業廢氣中的CO2、SO2、NOx等氣體均是酸性氣體,可以和鹼液反應生成鹽,被鹼液吸收後再排放,可以降低大氣中的CO2、SO2、NOx濃度,故d正確.
故選acd;
(2)根據題意由CO和H2生產甲醇解題,得CO+2H2=CH3OH;根據液態甲醇燃燒生成二氧化碳和水蒸氣,化學方程式為:2CH3OH(l)+3O2(g)═2CO2(g)+4H2O(g),根據蓋斯定律得:①CO+2H2=CH3OH△H1=+131.9kJ?mol-1②2H2(g)+CO(g)+
O
2(g)=CO
2(g)+2H
2O(g)△H
2=-594.1kJ?mol
-1③2CH
3OH(l)+3O
2(g)═2CO
2(g)+4H
2O(g)△H
3③=2×(②-①)△H
3=2×(△H
2-△H
1)=-1452kJ?mol
-1故答案為:CO+2H
2=CH
3OH;2CH
3OH(l)+3O
2(g)═2CO
2(g)+4H
2O(g)△H=-1452kJ?mol
-1;
(3)燃料電池的工作時,CO
2得電子CO
2+6H
++6e
-=CH
3OH+H
2O為正極;
若A為SO
2,B為O
2,C為H
2SO
4時,負極上二氧化硫失電子和水反應生成硫酸,電極反應式為:SO
2+2H
2O-2e
-=4H
++SO
42-,正極上電極反應式為:O
2+4e
-+4H
+=2H
2O,
故答案為:正;SO
2+2H
2O-2e
-=4H
++SO
42-;
(4)①c(N
2O
4)=Kc
2(NO
2)=13.3×(0.0300)
2mol/L=0.012mol/L,
故答案為:0.012mol/L;
②再次平衡時平衡常數K′=
=4.375<13.3,平衡常數減小,則反應向逆反應方向移動,改變條件是升高溫度,
故答案為:升溫.
❷ 減少碳污染的治理方案
徹底解決碳排放的思路和方法
摘要:隨著現代工業產業逐步形成,人類也養成一些習慣行為和做法。比如燒鍋爐排煙、汽車尾氣排放,好像是必然發生和天經地義的行為。今天,是時候通過理念的更新,打破慣性思維的牢籠,讓我們的工業生產過程來一次變革,從根本上解決碳排放及其他污染氣體排放問題,讓污染物質資源化,同時實現熱量、能量的充分利用,達到減排、節能、增效的綜合目的。
一、 碳排放現狀和危害
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活動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使全球出現變暖趨勢,北極冰雪也加速融化,引起極端性氣候災害頻發,嚴重危害人類生存和發展。對於全球變暖,科學家已經基本達成共識:最近50年來氣溫的上升主要是由於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增加造成的。因為二氧化碳是一種可長期存留的溫室氣體,它的排放量最終必須降到接近零的水平,
中國目前是世界最大的碳排放國。隨著經濟的發展,今後仍將持續增加。盡管中國的碳排放總量仍在增長,但排放增速自2005年以來已「穩步下降」了大約30%,2014年增速甚至放緩至接近於零,並且中國的發電廠平均能源使用效率也處在世界領先水平。中國承諾其二氧化碳排放量將在2030年左右達到峰值,有推算認為最高將達到150億噸。作為全球最大的二氧化碳排放國,為達成這一目標中國將投入超過41萬億元人民幣。
二、 碳排放來源及控制
人類活動造成的碳排放是溫室氣體劇增的主要因素!人類碳排放主要來自於化石燃料的使用以及其他工業生產。煤炭、天然氣、石油、水泥在1960~2012年間的累計排放量占總排放量的比例依次為39.2%、17.2%、40.5%、3.1%。2012年的比例依次為42.8%、19.0%、33.0%、5.2%。近十多年來,由於煤炭使用量快速增長,來自於煤炭的排放也快速增長。
從上述數據可以看出,化石燃料能源生產和利用的排放占溫室氣體排放2/3,減少碳排放的根本出路是減少石化燃料消耗!而能源又是經濟增長基礎。既要確保世界經濟增長和能源安全,解決70多億人的衣食住行,又要顧及各國不同國情逐步減少對化石燃料的依賴。
所有的發展中國家目前也都面臨兩難境地,既要發展經濟,又要應對、減緩氣候變化。在現有技術條件下,如果減少碳排放,就意味著它們要承擔經濟放緩甚至停滯的巨大成本。這無論從現實和道義上都講不通。對於中國特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即使採取較積極的能源政策,包括提高可再生能源和油氣等清潔能源的比例,到了2020年我國煤炭消費仍占約60%。
三、 碳排放吸收固定
地球空氣中含有約不到0.03%的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在自然生態系統中,陸地植物和海洋生物通過光合作用從大氣、水中攝取並固定碳的速率,與自然環境生物、火山、溫泉等排放源釋放到大氣中的速率基本是相同的, 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
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而現在,隨著工業的迅速的發展,使積存在地層中千百萬年的碳元素,在很短時間內釋放出來,而破壞了原有的碳循環的平衡,積累的二氧化碳估計需要50~100年才能自然消耗、固定。
對於空氣中微量的二氧化碳等溫室氣體,除了依賴環境自然消耗以外,人類目前沒有更好的辦法。我們所能做的,就是設法增加、強化海洋、陸地吸收、固定、儲存碳的能力。
四、 減排理論創新
除了保護海洋環境,保護陸地植被來幫助環境增加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以外,人類能做的主要在於減少碳排放。目前,減少碳排放主要有以下幾種技術方向和選擇。
1、 採取清潔能源
首先一個方法就是使用含碳量低的清潔化石能源。但是採用天然氣、頁岩氣等替代煤炭,同樣存在很多問題,首先還是使用化石能源,存在枯竭的問題;其次含碳比例雖然下降,但仍有一半的排放;再次,有專家認為,這類石化燃料排放的水蒸氣,是城市霧霾的成因之一,因為有霧才有霾的物理條件,局部空氣含水量增加,容易隨著氣候變化快速形成污染物的「氣溶膠」,這就是霾!
再有就是發展非化石能源,如核能、水電、風電、太陽能。但是就電力供應總量而言,可再生能源所佔的比例仍很小。全球來看,新型可再生能源,也就是風能和太陽能,在全球主要能源供應量中所佔的比重仍不足5%。1990年,化石燃料在全球電力供應中所佔的比重為88%,2012年這個比例是87%。學術界也對於風能造成環境生態變化、草原沙化,太陽能光伏在產業鏈過程的污染、效率問題提出很多疑問,這些能源供應方式到底是不是人類的最終出路,還沒有得出定論。
使用低碳能源和可再生能源顯然是出路,但一國的能源結構涉及的因素太多,並非一朝一夕所能解決。
2、 提高能源的利用率
現在全社會倡導節能減排,呼籲每個人通過改變用能習慣,實現低碳生活,參與到拯救環境、拯救人類自己的行動中來。但是個人的能力有限,並且少數發達國家的人均耗能長期居高不下,從某種角度來講,這條路顯然不是好的出路!
傳統的能源利用觀念是習慣於消耗能源來滿足能源需求,節能減排手段也習慣於追求能源消耗過程中盡可能百分之百的利用。這樣的思路和方法已經無法實現高耗能環節的大比例節能降耗。社會能耗水平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只能不斷增加。
人們熟知的能量守恆定律,讓我們許多人忽略了使用一種叫「熱泵」技術的熱能搬運 「杠桿」作用。即消耗一份能量,帶動其它介質中已有熱量的再利用,目標得到同樣熱能,但新消耗的高品位能源、石化燃料大大減少,通過能量的流動,替代能量簡單消耗,實現大幅度節能減排。
熱泵技術有很多種,空調、製冷系統採用的是一種壓縮式熱泵系統,空調可以高效率地將室內外的熱量來回搬運,能效比普遍在3倍以上,換句話說,比直接消耗能源物質獲得熱量的方法,節約能源三分之二以上!而人們使用空調、冰箱已超百年,這些年逐步推廣開的水源熱泵、地源熱泵,也都是該原理的典型應用。
熱泵有太多種類,驅動熱泵工作的能量來源也包括電能、熱能、勢能等。現有的熱泵系統輸出可以很容易地達到100℃以上,介入「水-汽」沸騰高耗能環節,並且長時間高效率運行,如果我們的鍋爐能從現在努力追求100%的效率,變成起步就是200%~300%的效率或更高,節能50%以上,從原來需要熱量就消耗能源物質轉換獲得,變為從其他環節高效率回收、搬運獲得,系統新增的能量消耗、環境熱排放僅是原有直接能耗模式的幾分之一、幾十分之一,大大提高了能源的利用效率。
事實上要想實現人類能源資源的成倍增加幾乎不可能,採用技術創新將社會能耗降低三分之一、三分之二甚至更多則完全可能!只要設法「讓能量動起來」,能量守恆定律就能保證人類有了用不完的能源,地球也就沒有日益變暖的危險了。
3、 發展能源利用基礎理論
現在理論界都在研究新的理論、新的能源,對於傳統能源和能源應用基礎理論則沒有人反思和研究。目前中國電力能源的約70%靠火電提供,但是火力發電的工作原理還是基於100多年前誕生的郎肯循環,幾乎沒有發展!汽車、飛機還用的是「卡諾循環」,也沒有突破進展。即便到了今天,郎肯循環仍產生世界上90%的電力,包括幾乎所有的太陽能熱能、生物質能、煤炭與核能的電站。
從哲學意義上講,郎肯循環誕生的年代有必然的歷史局限性,那個時代研究熱力學的機械條件、流體力學理論和現在差距很大,難免存在一些理論限制和認識不足。即便是能量守恆定律都已經發展到了質能守恆,且還在發展,「卡諾循環」、「郎肯循環」就無懈可擊、十全十美了?
其實人類一百多年的技術進步已經有理由對郎肯循環進行發展、創新。射流技術能實現利用非機械動力的方式實現對完成做功後的乏蒸汽進行再利用,可壓縮流體熱力學理論也能讓我們設法直接回收再利用未能直接利用的乏汽凝結釋放的冷凝熱,讓未能通過汽輪機一次轉化為功的熱量有機會參與下一次做功循環,經過多次轉化做功,在理論上實現蒸汽動力循環整體熱效率的大幅度提高。
我們提出了一種「新的蒸汽動力循環」設法實現「能量動起來」,也對卡諾循環進行再認識和應用創新,提出「熱機冷下來」。希望藉此帶來理論界的新的探索,改變能源應用主要模式,提高熱機的效率,實現各行業大幅度的節能、減排、增效。
4、 碳捕獲並資源化利用
l 碳捕集
二氧化碳利用的前提是如何持續穩定地獲取二氧化碳資源,而這方面的技術已經基本成熟。對於大量分散型的CO2排放源是難於實現碳的收集,因此碳捕獲的主要目標是像化石燃料電廠、鋼鐵廠、水泥廠、煉油廠、合成氨廠等CO2的集中排放源。
首先有一種方法通過「富氧燃燒」提高排放廢氣中二氧化碳的濃度,便於高效率回收,採用直接冷卻、壓縮就可以實現碳捕捉。針對二氧化碳含量不同的各種廢氣,也已經形成了相應的回收方法,包括低溫蒸餾法、膜分離法、催化燃燒法和變壓吸附法等。
本文將提出一種簡單、高效、環保、低成本,可以適用各種濃度、不同成分的含二氧化碳廢氣的冷凝回收方法,還可以同時分類回收其他溫室氣體和有害氣體。
l 碳埋存
近年來人們嘗試把集中收集到的二氧化碳濃縮液化、固化後深埋地下、深海。但從長遠來說,這只是一個「鴕鳥政策」,並且能處理的碳和自然界消化、固定的碳相比,微乎其微,也留下嚴重生態危機隱患。
還有一種利用金屬和金屬化合物與二氧化碳再反應生成金屬固化物封存的辦法,反應過程還能釋放熱量,是一種另類的燃燒過程,通常需要在2000℃以上或更高的溫度下實現,但產生其他更復雜污染物的情況將更加嚴重,目前行業技術進展不大。
l 碳利用
二氧化碳可以用於食品、化工、消防、農業、石油、人工降雨等諸多領域。從每噸600~800元的價格,就能反映出他的價值。
二氧化碳作為化學品原料加以利用已初具規模。尿素是固定二氧化碳的最大宗產品,其次是無機碳酸鹽,還有利用二氧化碳制鹼、製糖、合成可降解塑料等。
雖然二氧化碳是非常優秀的滅火劑,但是實際使用還不夠普及,特別當它用於大范圍常規火災(如森林火災)或一般性危化品火災(天津濱海新區危化品火災)時,有非常好的滅火效果。今後應進一步推廣應用,同時也實現了大量的碳存儲。
二氧化碳是綠色植物光合作用不可缺少的原料,一定范圍內,二氧化碳的濃度越高,植物的光合作用也越強,因此二氧化碳是最好的氣肥。有實驗證明二氧化碳在農作物的生長旺盛期和成熟期使用,效果顯著。在這兩個時期中,如果每周噴射兩次二氧化碳氣體,噴上4~5次後,蔬菜可增產90%,水稻增產70%,大豆增產60%,高粱甚至可以增產200%。我們可以利用這種方式,給森林「施肥」,主動促進植被的生長,大幅度增加環境綠色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能力。
收集到的二氧化碳不是低溫就是高壓存儲,根據我們的「熱機冷下來」理論,固態、液態二氧化碳還可以吸收環境或其它介質里免費的熱量,氣化膨脹為高壓氣體,用於推動機械工作。實驗室里已經將現有內燃機稍加改動,就可以成為一個「氣動機」,使用高壓二氧化碳氣體作為動力源。有實驗證明,使用液態二氧化碳作為「動力」,攜帶介質體積比汽油大5~8倍,但綜合成本是汽油的二分之一或相近,有推廣應用的商業價值。
想像一下不久的將來,一個遠洋貨輪,攜帶大量液態二氧化碳作為媒介,吸收海水的熱量膨脹為高壓二氧化碳氣體,成為輪船的動力來源,最後排放到大海里,增加海洋吸碳量,減少興波阻力,一舉數得!一輛經過改裝的長途汽車、火車頭,攜帶液態二氧化碳,當途徑一個山路、草原的時候,啟動氣動模式,二氧化碳吸收環境空氣的熱量變成高壓二氧化碳氣體,繼續推動車輛前進,排出的二氧化碳尾氣成為山間、草原綠色植物的「氣肥」。
五、 冷凝回收碳排放
現有的氣體冷凝收集雖然是一種常用的手段,但是採用極低的溫度來對沸點很低的廢氣、污染氣體進行吸收的具體應用還不多。我們提出一個利用超低溫冷源,對成分復雜的工業尾氣、廢氣進行分級冷卻、冷凝處理,將尾氣中所含的溫室氣體液化,初步分離、分類存放,可以變廢為寶,進一步集中處理,實現尾氣零排放。同時可以將尾氣所含的顯熱、潛熱部分轉換為電能、機械能的解決方案。
1、 利用液態空氣冷源
液態空氣是把空氣製冷降溫到空氣的沸點以下,空氣從常溫的氣態變為接近-200℃的液態。利用這樣的液體作為冷源,通過一個裝置,對廢氣進行製冷,最後沸點較高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液化、固化,低沸點的液態空氣吸熱氣化後排放,通過液體置換,實現了廢氣中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的收集。系統
示意圖如下:
廢氣從廢氣入口進入風冷蒸發器進一步降溫,再進入回熱換熱器(如板翅換熱器或套管式換熱器)利用處理後的冷氣逐步降溫,進一步到換熱器進一步降溫;到低溫冷凝器達到最低溫度,廢氣中二氧化碳冷凝,處理後干凈的氣體再回到回熱換熱器,利用排氣低溫對新進入的廢氣預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後回升到接近進氣溫度後再排放;液態空氣被低溫泵送入低溫冷凝器作為冷源,同時吸熱氣化成為高壓氣體,再經換熱器進一步換熱升溫後,進入膨脹機做功帶動發電機發電;膨脹機排出的氣體也進入回熱換熱器對進氣預冷。廢氣中的水蒸氣冷凝後再次噴淋到風冷蒸發器蒸發,提高冷量的利用率。
這樣的系統,設備成本約每噸位15000元;用1Kg、-191℃、汽化熱約37、氣體比熱0.25的液態空氣,經過膨脹機做功發電後再次吸熱,大約可以置換 -78℃、汽化熱137的二氧化碳0.6Kg,同時可以發電0.15KwH。1噸液態空氣批發價150元,回收的0.6噸二氧化碳按批發價650元計算價值390元,還能發電150KwH價值75元,毛利潤約315元;還能回收少量濃硫酸鹽、硝酸鹽溶液。
2、 利用熱泵冷源
以現有的二級製冷壓縮式熱泵系統,很容易實現-80℃ 的輸出,利用這樣的冷源,通過一個裝置,對廢氣進行製冷,將廢氣中的二氧化碳等氣體液化、固化,實現了廢氣中沸點低於冷源溫度的污染氣體、溫室氣體的收集。系統示意圖如下:
廢氣從廢氣入口進入回熱換熱器(如板翅換熱器或套管式換熱器)利用處理後的冷氣逐步降溫,到低溫冷凝器達到最低溫度,廢氣中二氧化碳冷凝,處理後干凈的氣體再回到回熱換熱器,利用排氣低溫對新進入的廢氣預冷,冷量充分利用,最後回升到接近進氣溫度後再排放;冷凝熱被熱泵轉移到儲水罐的熱水中備用。
這樣的系統,設備成本約3000元/KwH;用1KwH的電能,成本0.5元,製冷效率0.85(理論值是2),能輸出大約可以輸出「冷量」714Kcal,約回收-78℃、汽化熱137、氣體比熱0.25的二氧化碳4.4Kg,按批發價650元/噸計算價值2.86元。同時還能輸出120℃的水蒸氣2Kg,或者溫升50℃的熱水31Kg,按每噸熱水25元計算,價值0.7元,毛利潤約3元。
根據中歐煤炭利用近零排放合作項目在2009年年底作出的報告,二氧化碳的捕集成本為18歐元/噸, 捕集和封存二氧化碳的綜合成本為25-30歐元/噸。本文提出的方案和已有數據接近甚至更低,綜合效果也更好。
從上述兩種方式分析,均具有較好的經濟性,設備成本不高,通用性強,投資回收期短,社會推廣的價值很大,企業的積極性會很高!
六、 實施階段展望
在推廣應用上述碳收集資源化方案的步驟,應該首先從碳排放比較集中的環節下手。例如各種鍋爐、窯爐、大型內燃機等。
例如從採暖鍋爐、工業生產蒸汽鍋爐、發電廠的燃煤鍋爐排煙口、煙囪,獲取本來要排放的煙氣,將其中的污染氣體、溫室氣體回收。熱泵冷源系統採用的設備,都是工業領域里成熟的系統,製冷冷源從數千瓦到數千千瓦都可以生產,換熱系統、冷凝器也都是成熟產品,低溫儲罐早都有國家標准,很快可以實現規模化生產。這樣的系統安裝試用過程中,對原有的生產系統不需要改造,具有很好的可行性、安全性,易於工程化,系統安裝調試、投入使用過程可以逐階段實施,實現平穩過渡。後續使用過程中也可以靈活啟動、停止。由於具有良好的經濟性,企業的改造、使用的積極性會很容易調動起來,市場化操作非常容易整合各方的產能、資金、資源。
液態空氣冷源方法具有系統簡單,可以輸出輔助電力、動力等特點,適用於機動車尾氣回收。可以由政府帶頭示範,在城市公交、環保環衛車輛上優先試用,逐步向重點運輸單位、物流等企業推廣,讓他們在減排的同時,也能從節約燃料、銷售回收的資源等多方面獲得更好的經濟效益。
針對有條件利用二氧化碳作為動力介質,將二氧化碳帶到海洋、森林、草原等環境釋放的企業,可以進一步給予獎勵、補償,實現國家、企業、環境多方受益的目的。
七、 結束語
一位生物學家在玻璃杯里放了一隻跳蚤,這個可跳到自己身體400倍高度的「跳高冠軍」,毫不客氣就跳了出來。後來,試驗者在玻璃杯口上放了一個玻璃蓋,這只不知情的跳蚤便連續不斷地撞在玻璃蓋上。不斷地撞擊之後,這只跳蚤適應了這個高度,再也沒有一次撞到玻璃蓋。這時,試驗者取走了玻璃蓋。卻發現,這只跳蚤再也跳不出杯子了。一周過去,情形依舊。這只跳蚤只會把自己的跳躍保持到這個高度了。怕撞頭,不敢再跳?已經習慣,懶得再跳?還是已經默認這只杯子,就是自己無法逾越的高度?看來,它是被自己通過親身實踐而總結的成功經驗束縛住了。
今天,我們人類不能當那個跳蚤,需要打破慣性思維,對已經習慣了、想當然的、傳統的工業生產過程重新梳理,利用技術進步的成果進行基本理論、工藝過程的再認識,實現創新發展,再來一次能充分發揮自己能力的「飛躍」!我們需要通過能量、動力、排放的變革,徹底解決能源、資源高效利用和環境污染問題。
參考文獻:
【1】李芬芬等,電廠煙氣中二氧化碳的捕獲,化學工程與技術 2011,1,4-10
【2】田超,二氧化碳的利用前景,大氮肥,2002,第25卷第3期
【3】劉文宗,二氧化碳的資源化利用,科學發展 2007,5,413期
【4】沈國良,二氧化碳在化工中的利用,二氧化碳減排控制技術與資源化利用研討會,2008年9月
【5】梁國侖,國外二氧化碳的應用及市場概況,低溫與特氣,1997,1期
【6】陳健等,全球碳排放市場現狀及對我國的啟示分析,中國環境科學學會學術年會論文集,2014,700頁
【7】周偉等,中國碳排放:國際比較與減排戰略,資源科學,2010年8月第32卷
【8】朱維群,零碳排放的煤炭清潔利用技術開發,第六屆能源科學家論壇,大連,2015.8
❸ 治理汽車尾氣中NO和CO的一種方法是:在汽車的排氣管上裝一個催化轉化裝置,使NO和CO反應,生成CO2和N2.
在催化劑條件下NO和CO反應,生成CO2和N2,反應的方程式為2NO+2CO
催化劑 | .
❹ 「溫室效應」是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CO2是目前大氣中含量最高的一種溫室氣體.因此,控制和治理CO2是
(1).化石燃料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b.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植樹造林,增大植被面積可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正確. c.採用節能技術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d.利用太陽能、風能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2)A.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故大氣中CO2過多會造成「溫室效應」,所以正確. B.「碳酸水」呈弱酸性,改良鹼性土壤;「碳酸水」能釋放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澆灌植物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利,所以正確. C.乾冰能升華吸大量的熱,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液滴變成雨水降落,所以正確. D.臭氧層能阻擋紫外線,大氣層中CO2與抵禦紫外線無關,所以錯誤. (3)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乙裝置中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吸收裝置內的二氧化碳,用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氣與沒處理的空氣做對比實驗;方程式為:CO2+2NaOH═Na2CO3+H2O. 故答案為:(1)abcd; (2)D; (3)吸收裝置內的二氧化碳;CO2+2NaOH═Na2CO3+H2O.
❺ CO2是目前大氣中含量最高的一種溫室氣體,控制和治理CO2是解決溫室效應的有效途徑.其中一種途徑是將CO2
A、化襲學平衡常數K= 各生成物平衡濃度系數次冪之積 | 各反應物平衡濃度系數次冪之積 |
= c(CH3OH)?c(H2O) | c3(H2)?c(CO2) |
,所以該反應的化學方程式為3H 2(g)+CO 2(g)?CH 3OH(g)+H 2O(g),溫度升高,K值變小,所以△H<0,故A錯誤; B、混合氣體的密度ρ= ,m前後是守恆的,V是不變的,所以密度不再改變時,該反應不一定達到平衡狀態,故B錯誤; C、平衡時,其他條件不變,使用催化劑不會引起化學平衡的移動,不會影響CO2的轉化,故C錯誤; D、在恆溫、恆容的密閉容器中,增大H 2的濃度時,化學平衡正向右移動,二氧化碳轉化率增大,故D正確. 故選D.
❻ 如圖表示治理汽車尾氣所涉及反應的微觀過程.下列說法正確的是()A.圖中反應物是CO2和NOB.圖中屬
A、由反應的微觀過程圖可知,反應由2個一氧化碳分子和2個一氧化氮版分子反應生成2個二氧化碳分子權和1個氮分子,該反應的反應物是CO和NO,故選項說法錯誤. B、同種原子構成的分子為單質的分子, 分子由同種原子構成,為單質的分子,其化學式為N2,故選項說法錯誤. C、該反應的反應物是CO和NO,生成物是氮氣和二氧化碳,不符合「多變一」的特徵,不屬於化合反應,故選項說法錯誤. D、該反應的反應物是CO和NO,該反應的生成物是氮氣和二氧化碳,該反應使有害氣體轉化為無害氣體,故選項說法正確. 故選:D.
❼ CO,CO2,NOx,NMOG等等大氣污染物的治理費用哪裡能夠查到准確數據啊!
可以明確地告訴你,沒有,USA也只是做了監測和源清單而已,這個費用你可以倒可以想想看美國治理污染有多少經費投入,然後有多少收益,自己估算一下。
❽ 「溫室效應」是全球關注的環境問題之一.CO 2 是目前大氣中含量最高的一種溫室氣體.因此,控制和治理CO
(1).化石燃料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b.綠色植物通過光合作用能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同時釋放氧氣,植樹造林,增大植被面積可增強植物的光合作用,降低空氣中二氧化碳的含量,所以正確. c.採用節能技術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d.利用太陽能、風能能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化石燃料燃燒產物是二氧化碳,減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就減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所以正確. (2)A.造成「溫室效應」的氣體主要有二氧化碳、甲烷、臭氧、氟利昂等,故大氣中CO 2 過多會造成「溫室效應」,所以正確. B.「碳酸水」呈弱酸性,改良鹼性土壤;「碳酸水」能釋放二氧化碳氣體,二氧化碳是光合作用的原料,澆灌植物對植物光合作用有利,所以正確. C.乾冰能升華吸大量的熱,會使空氣中的水蒸氣凝結成小液滴變成雨水降落,所以正確. D.臭氧層能阻擋紫外線,大氣層中CO 2 與抵禦紫外線無關,所以錯誤. (3)二氧化碳能與氫氧化鈉反應生成碳酸鈉和水,乙裝置中盛放氫氧化鈉溶液的目的是吸收裝置內的二氧化碳,用除去二氧化碳的空氣與沒處理的空氣做對比實驗;方程式為: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故答案為:(1)abcd; (2)D; (3)吸收裝置內的二氧化碳;CO 2 +2NaOH═Na 2 CO 3 +H 2 O. |
❾ 水蒸氣也是溫室氣體,為什麼只治理二氧化碳
水蒸氣雖是 溫室氣體 ,但至少幾十年來基本處於 動態平衡 狀態,所以近幾十年來全球平均氣溫上升基本與水蒸氣無關。 而二氧化碳的含量卻在急劇增加。
❿ 溫室效應的環境治理有什麼效果
溫室效應(西班牙語 Efecto Invernadero)是指透射陽光的密閉空間由於與外界缺乏熱交換而形成的保溫效應,就是太陽短波輻射可以透過大氣射入地面,而地面增暖後放出的長短輻射卻被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等物質所吸收,從而產生大氣變暖的效應。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就像一層厚厚的玻璃,使地球變成了一個大暖房。據估計,如果沒有大氣,地表平均溫度就會下降到——23℃,而實際地表平均溫度為15℃,這就是說溫室效應使地表溫度提高38℃。
溫室效應,又稱「花房效應」,是大氣保溫效應的俗稱。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濃度增加,阻止地球熱量的散失,使地球發生可感覺到的氣溫升高,這就是有名的「溫室效應」。破壞大氣層與地面間紅外線輻射正常關系,吸收地球釋放出來的紅外線輻射,就像「溫室」一樣,促使地球氣溫升高的氣體稱為「溫室氣體」。二氧化碳是數量最多的溫室氣體,約佔大氣總容量的0.03%,許多其它痕量氣體也會產生溫室效應,其中有的溫室效應比二氧化碳還強。
大氣能使太陽短波輻射到達地面,但地表向外放出的長波熱輻射線卻被大氣吸收,這樣就使地表與低層大氣溫度增高,因其作用類似於栽培農作物的溫室,故名溫室效應。如果大氣不存在這種效應,那麼地表溫度將會下降約330C或更多。反之,若溫室效應不斷加強,全球溫度也必將逐年持續升高。自工業革命以來,人類向大氣中排入的二氧化碳等吸熱性強的溫室氣體逐年增加,大氣的溫室效應也隨之增強,已引起全球氣候變暖等一系列嚴重問題,引起了全世界各國的關注。
除二氧化碳以外,對產生溫室效應有重要作用的氣體還有甲烷、臭氧、氯氟烴以及水氣等。隨著人口的急劇增加,工業的迅速發展,排入大氣中的二氧化碳相應增多;又由於森林被大量砍伐,大氣中應被森林吸收的二氧化碳沒有被吸收,由於二氧化碳逐漸增加,溫室效應也不斷增強。據分析,在過去二百年中,二氧化碳濃度增加25%,地球平均氣溫上升0.5℃。估計到下個世紀中葉,地球表面平均溫度將上升1.5—4.5℃,而在中高緯度地區溫度上升更多。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占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在空氣中,氮和氧所佔的比例是最高的,它們都可以透過可見光與紅外輻射。但是二氧化碳就不行,它不能透過紅外輻射。所以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地球彷彿捂在一口鍋里,溫度逐漸升高,就形成「溫室效應」。 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 ℃,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乾旱。由於缺少糧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殺,飢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
這是「溫室效應」 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科學家預測,今後大氣中二氧化碳每增加1倍,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1.5~4.5℃,而兩極地區的氣溫升幅要比平均值高3倍左右。因此,氣溫升高不可避免地使極地冰層部分融解,引起海平面上升。海平面上升對人類社會的影響是十分嚴重的。如果海平面升高1 m,直接受影響的土地約5×106 km2,人口約10億,耕地約佔世界耕地總量的1/3。如果考慮到特大風暴潮和鹽水侵入,沿海海拔5 m以下地區都將受到影響,這些地區的人口和糧食產量約佔世界的1/2。一部分沿海城市可能要遷入內地,大部分沿海平原將發生鹽漬化或沼澤化,不適於糧食生產。同時,對江河中下游地帶也將造成災害。當海水入侵後,會造成江水水位抬高,泥沙淤積加速,洪水威脅加劇,使江河下游的環境急劇惡化。溫室效應和全球氣候變暖已經引起了世界各國的普遍關注,目前正在推進制訂國際氣候變化公約,減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已經成為大勢所趨。
科學家預測,如果我現在開始有節制的對樹木進行採伐,到2050年,全球暖化會降低5%。
特點 溫室有兩個特點:溫度較室外高,不散熱。 生活中我們可以見到的玻璃育花房和蔬菜大棚就是典型的溫室。使用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來做溫室,是讓太陽光能夠直接照射進溫室,加熱室內空氣,而玻璃或透明塑料薄膜又可以不讓室內的熱空氣向外散發,使室內的溫度保持高於外界的狀態,以提供有利於植物快速生長的條件。
後果 1) 地球上的病蟲害增加;
2) 海平面上升;
3) 氣候反常,海洋風暴增多;
4) 土地乾旱,沙漠化面積增大。
科學家預測:如果地球表面溫度的升高按現在的速度繼續發展,到2050年全球溫度將上升2-4攝氏度,南北極地冰山將大幅度融化,導致海平面大大上升,一些島嶼國家和沿海城市將淹於水中,其中包括幾個著名的國際大城市:紐約,上海,東京和悉尼。
溫室效應可使史前致命病毒威脅人類
美國科學家近日發出警告,由於全球氣溫上升令北極冰層溶化,被冰封十幾萬年的史前致命病毒可能會重見天日,導致全球陷入疫症恐慌,人類生命受到嚴重威脅。
紐約錫拉丘茲大學的科學家在最新一期《科學家雜志》中指出,早前他們發現一種植物病毒TOMV,由於該病毒在大氣中廣泛擴散,推斷在北極冰層也有其蹤跡。於是研究員從格陵蘭抽取 4塊年齡由 500至14萬年的冰塊,結果在冰層中發現TOMV病毒。研究員指該病毒表層被堅固的蛋白質包圍,因此可在逆境生存。
這項新發現令研究員相信,一系列的流行性感冒、小兒麻痹症和天花等疫症病毒可能藏在冰塊深處,目前人類對這些原始病毒沒有抵抗能力,當全球氣溫上升令冰層溶化時,這些埋藏在冰層千年或更長的病毒便可能會復活,形成疫症。科學家表示,雖然他們不知道這些病毒的生存希望,或者其再次適應地面環境的機會,但肯定不能抹煞病毒卷土重來的可能性。
由來 溫室效應主要是由於現代化工業社會過多燃燒煤炭、石油和天然氣,大量排放尾氣,這些燃料燃燒後放出大量的二氧化碳氣體進入大氣造成的。
二氧化碳氣體具有吸熱和隔熱的功能。它在大氣中增多的結果是形成一種無形的玻璃罩,使太陽輻射到地球上的熱量無法向外層空間發散,其結果是地球表面變熱起來。因此,二氧化碳也被稱為溫室氣體。
人類活動和大自然還排放其他溫室氣體,它們是:氯氟烴(CFC〕、甲烷、低空臭氧、和氮氧化物氣體、地球上可以吸收大量二氧化碳的是海洋中的浮游生物和陸地上的森林,尤其是熱帶雨林。
為減少大氣中過多的二氧化碳,一方面需要人們盡量節約用電(因為發電燒煤〕,少開汽車。另一方面保護好森林和海洋,比如不亂砍濫伐森林,不讓海洋受到污染以保護浮游生物的生存。我們還可以通過植樹造林,減少使用一次性方便木筷,節約紙張(造紙用木材〕,不踐踏草坪等等行動來保護綠色植物,使它們多吸收二氧化碳來幫助減緩溫室效應。
新說
自1975年以來,地球表面的平均溫度已經上升了0.9華氏度,由溫室效應導致的全球變暖已 成了引起世人關注的焦點問題。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著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工業革命前大氣中CO2含量是280ppm,如按目前增長的速度,到2100年CO2含量將增加到550ppm,即幾乎增加一倍。全世界的許多氣象學家都在努力研究,CO2含量增加一倍以後,到2100年全球的平均氣溫會增高多少?
目前採用的具體辦法是,根據大氣運動規律和物理狀態變化規律,設計成數值模式進行計算。不過,由於人們對大氣運動變化規律認識得還不夠完善,採取的簡化計算辦法不同,各個模式的計算結果常相差很大。為此,80年代美國科學院組織了評估委員會,對這些模式的結果進行研究和綜合評估,最終得出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將上升3℃土1.5℃,即1.5℃-4.5℃。這就是對本問題最有權威的組織--聯合國IPCC第一次《報告》中採用的數字。
近年來,氣候模式的模擬能力有了重大改進,這主要是考慮了大氣中氣溶膠(空氣中懸浮的微小顆粒)的作用。因為在燃燒化石燃料放出CO2的同時也釋放出了巨量的硫化物等氣溶膠。這種氣溶膠會遮擋部分陽光到達地面,因此使地面氣溫降低,起到冷卻作用。其數值據IPCC估計可達-0.5瓦/米2。即相當於CO2增溫效應(1.56瓦/米2)的1/3,比甲烷的增溫效應(+0.47瓦/米2)還略大。主要根據這個改進,IPCC在l996年公布的第二個《報告》中,把2100年CO2倍增後全球平均氣溫的升溫值從1.5℃-4.5℃,修改為1.0℃-3.5℃。評估報告中還指出,由於海洋的巨大熱慣性,到2100年這個增溫值中大約只有50%-90%得以實現。
然而,模式計算結果還說明,全球平均增溫1.0℃-3.5℃不均勻分布於世界各地,而是赤道和熱帶地區不升溫或幾乎不升溫,升溫主要集中在高緯度地區,數量可達6℃-8℃甚至更大。這一來便引起另一嚴重後果,即兩極和格陵蘭的冰蓋會發生融化,引起海平面上升。北半球高緯度大陸的凍土帶也會融化或變薄,引起大范圍地區沼澤化。還有,海洋變暖後海水體積膨脹也會引起海平面升高。IPCC的第一次評估報告中預計海平面上升70-140厘米(相應升溫1.5℃-4.5℃),第二次評估報告中比第一次評估結果降低了約25% (相應升溫1.0℃一3.5℃),最可能值為50厘米。IPCC的第二次評估報告還指出,從19世紀末以來的百年間,由於全球平均氣溫上升了0.3℃-0.6℃,因而全球海平面相應也上升了10-25厘米。
全球海平面的上升將直接淹沒人口密集、工農業發達的大陸沿海低地地區,因此後果十分嚴重。1995年11月在柏林召開的聯合國《氣候變化框架公約》締約方第二次會議上,44個小島國組成了小島國聯盟,為他們的生存權而呼籲。
此外,研究結果還指出,CO2增加不僅使全球變暖,還將造成全球大氣環流調整和氣候帶向極地擴展。包括我國北方在內的中緯度地區降水將減少,加上升溫使蒸發加大,因此氣候將趨乾旱化。大氣環流的調整,除了中緯度乾旱化之外,還可能造成世界其他地區氣候異常和災害。例如,低緯度台風強度將增強,台風源地將向北擴展等。氣溫升高還會引起和加劇傳染病流行等。以瘧疾為例,過去5年中世界瘧疾發病率已翻了兩番,現在全世界每年約有5億人得瘧疾,其中200多萬人死亡。
但是,溫室效應也並非全是壞事。因為最寒冷的高緯度地區增溫最大,因而農業區將向極地大幅度推進。CO2增加也有利於植物光合作用而直接提高有機物產量。還有論文指出,在我國和世界歷史時期中溫暖期多是降水較多、乾旱區退縮的繁榮時期,等等。
當然,在大氣溫室效應這個問題上,也有不同意見。例如,過去有些科學家認為目前數值模式還不成熟,計算結果過於誇大;百年升高0.3℃-0.6℃屬於正常氣候變化,不能證明是大氣溫室效應所造成,等等。當然這是少數人的意見。
盡管如此,但對於目前大氣中CO2濃度和全球溫度正迅速增加,以及溫室氣體增加會造成全球變暖的原理,都是沒有爭論的事實。我們如果等到問題發展到了人類可以明顯感知的水平,這時候往往已經難以逆轉,那麼就為時已晚。因此現在就必須引起高度重視,以便採取對策,保護好人類賴以生存的大氣環境。
對策 雖然迄今為止,我們無法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但是退而求其次,至少應該想盡辦法努力抑制排放量的增長,不可聽天由命任憑發展。
首先,暫訂2050年作為目標。如果按照目前這種情勢發展下去,綜合各種溫室效應氣體的影響,預計地球的平均氣溫屆時將要提升兩度以上。一旦氣溫發生如此大幅提升,地球的氣候將會引起重大變化。
因此為今之計,莫過於竭盡所能採取對策,盡量抑制上升的趨勢。目前國際輿論也在朝此方向不斷進行呼籲,而各國的研究機構亦已提出各種具體的對策方案。
可惜仔細檢視各種方案之後,迄今尚未發現任何一項對策足以獨挑大樑解決問題。因此,吾人遂有必要尋求一切可能性,全面考量這些對策方案究竟具有何等效果。
一、全面禁用氟氯碳化物
實際上全球正在朝此方向推動努力,是以此案最具實現可能性。倘若此案能夠實現,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根據估計可以發揮3%左右的抑制效果。
二、保護森林的對策方案
今日以熱帶雨林為生的全球森林,正在遭到人為持續不斷的急劇破壞。有效的因應對策,便是趕快停止這種毫無節制的森林破壞,另一方面實施大規模的造林工作,努力促進森林再生。目前由於森林破壞而被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根據估計每年約在1~2gt.碳量左右。倘若各國認真推動節制砍伐與森林再生計劃,到了2050年,可能會使整個生物圈每年吸收相當於0.7gt.碳量的二氧化碳。具結果得以降低7%左右的溫室效應。
三、汽車使用燃料狀況的改善
日本汽車在此方面已獲技術提升,大幅改善昔日那種耗油狀況。但在美國等地,或許是因油藏豐富,對於省油設計方面,至今未見有何明顯改善跡象,仍舊維持過度耗油的狀況。因此,該地區生產的汽車在改善燃油設計方面,具有充分發揮的餘地。由於此項努力所導致的化石燃料消費削減,估計到了2050年,可使溫室效應降低5%左右。
四、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
是要改善其他各種場合的能源使用效率。今日人類生活,到處都在大量使用能源,其中尤以住宅和辦公室的冷暖氣設備為最。因此,對於提升能源使用效率方面,仍然具有大幅改善餘地,這對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預計可以達到8%左右的抑制效果。
五、對石化燃料的生產與消費,依比例課稅
如此一來,或許可以促使生產廠商及消費者在使用能源時有所警惕,避免作出無謂的浪費。而其稅金收入,則可用於森林保護和替代能源的開發方面。
任何化石燃料一經燃燒,就會排放出二氧化碳來。惟其排放量會因化石燃料種類而有不同。由於天然瓦斯的主要成分為甲烷,故其二氧化碳排放量要比煤碳、石油為低。同樣是要產生一千卡的熱量,煤碳必須排放相當於0.098公克碳量的二氧化碳;這在石油則為0.085公克;若是換成天然瓦斯只需排放0.056公克即可。
因此,有人提案依照天然瓦斯、石油、煤碳的順序予以加重課稅。譬如生產方面,要對二氧化碳排放量較高的煤碳,以能量換算,每十億焦耳課稅0.5美元,而對天然瓦斯則只課稅0.23美元。亦即二氧化碳排放量愈高的化石燃料課稅愈重。至於消費方面的情形亦復加此,其課稅比例在煤碳訂為23%,在天然瓦斯訂為13%。
當然,現今階段只不過是有這么一個構想而已。但若果真付諸實行,可望對於2050年為止的地球溫暖化,提供大約五%的抑制效果。
六、鼓勵使用天然瓦斯作為當前的主要能源
因為天然瓦斯較少排放二氧化碳。最近日本都市也都普遍改用天然瓦斯取代液化瓦斯,此案則是希望更進一步推廣這種運動。惟其抑制溫暖化的效果並不太大,頂多隻有一%的程度左右。
七、汽機車的排氣限制
由於汽機車的排氣中,含有大量的氮氧化物與一氧化碳,因此希望減少其排放量。這種作法雖然無法達到直接削減二氧化碳的目的,但卻能夠產生抑制臭氧和甲烷等其他溫室效應氣體的效果。預計將對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分擔2%左右的抑制效果。
八、鼓勵使用太陽能
譬如推動所謂「陽光計劃」之類。這方面的努力能使化石燃料用量相對減少,因此對於降低溫室效應具備直接效果。不過,就算積極推動此項方案,對於2050年為止的溫暖化,只具四%左右的抑制效果。其效果似乎未如人們的期待。
九、開發替代能源
利用生物能源(Biomass Energy)作為新的干凈能源。亦即利用植物經由光合作用製造出來的有機物充當燃料,藉以取代石油等既有的高污染性能源。
燃燒生物能源也會產生二氧化碳,這點固然是和化石燃料相同,不過生物能源系從大自然中不斷吸取二氧化碳作為原料,故可成為重覆循環的再生能源,達到抑制二氧化碳濃度增長的效果。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