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量表

治理量表

發布時間: 2021-01-02 10:25:22

❶ 水土污染

土壤是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由於人類工農業生產中不合理因素的影響,已導致土壤中有毒有害物質的快速積累,降低了植物生產的產量和品質,嚴重威脅人類的生命健康。本研究對廊坊市城市規劃區水土污染主要研究土壤污染、地下水污染。土壤環境污染主要以Hg、Cd、Pb等點污染為主,地下水污染主要以礦化度、總硬度、F、CI、Mn、NO3—N、Fe等為主。

一、土壤環境污染

1.污染現狀

Hg元素單點污染主要分布在豐盛小區、河北省地球物理勘查院、南尖塔村等地;Cd元素主要分布在三角地附近;Pb元素主要主要分布在銀河大廈、管道局醫院等地,污染程度為起始污染到顯著污染(如圖2-7、圖2-8、圖2-9)。

2.污染元素的危害

土壤環境的污染通過營養級或食物鏈最終達致在人體中積聚蓄積。

有機Hg積蓄在腦內,侵犯中樞神經系統,破壞腦血管組織,可引起一系列中樞神經中毒症狀和先天獃痴兒;Pb中毒時,出現高級神經機能障礙、嬰兒精神獃痴症等;Cd中毒症狀表現為動脈粥樣硬化性腎萎縮、骨骼軟化和變形、致癌、致畸及高血壓、糖尿病、肺氣腫等。

3.污染物的類型、范圍及成因

廊坊市區內除眾多政府機關、大專院校、事業單位及商店、賓館、餐飲、娛樂等產業,還有數以百計的廠礦企業,其中金屬材料製品、金屬構件公司27家,綜合通用機械公司39家,化工原料公司27家,造紙印刷包裝公司51家,電子電器通用設備及器材廠20家,五金模具金屬材料製品加工廠6家,塑料油漆輕工化工廠11家,糧油食品加工廠15家,傢具公司6家(按2001年統計)。他們消耗大量有機化工燃料(烴類、石油天然氣)和無機金屬礦石,向環境中排放大量廢水、廢氣、廢渣和煙塵等,其凈化處理達標率尚未達到100%,勢必對環境各要素(空氣、水體、土壤、生物等)造成一定的負面影響。

從單元素污染分布看,Hg元素高值區主要沿京山鐵路兩側分布,最高值800×10-9,位於裕華路與豐盛路之間。此外,李桑園、西戶屯、南尖塔、北昌一帶含量比較高,大於100×10-9;Cd元素高值區位於中部銀河路—新華路、愛民道—解放道交匯地帶,西北部翟各庄及東南部彭庄—大棗林一帶;Pb元素高值區位於周各庄、中所至彭庄、大棗林一帶。

貫穿市區(北小營至南尖塔)的10km垂向剖面土壤測量表明,從深部到地表,含量變化最大的是Hg、Cd、Pb,其次是As、Cu,也表明這些元素為區內主要無機污染元素。

4.污染分區

按照加權平均法選取Hg、Cd、Cu、Pb、Zn、N等元素的污染指數,超標點數進行綜合評價,

圖2-7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土壤Hg元素污染現時含量圖

圖2-8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土壤Cd元素污染現時含量圖

圖2-9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土壤Pb元素污染現時含量圖

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問題綜合影響評價及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廊坊市城市規劃區為例

式中:P為綜合環境質量總指數

Wj為環境要素的污染指數

Pj為環境要素權重

各元素因子綜合權值見表2-3。

表2-3 各元素因子綜合權值表

根據公式計算出綜合指數,將土壤環境質量分為5級,編制了廊坊市城市規劃區環境質量分區圖(圖2-10)。P≤1清潔區;1.0<P≤1.6尚清潔區;1.6<P≤10起始污染區;10<P≤25顯著污染區;P>25嚴重污染區。

從圖可以看出,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土壤污染有起始污染區、尚清潔區、清潔區。

二、地下水污染

1.排污現狀

據1998年《廊坊市水工程環境現狀評價與對策研究》報告,本區內共有排污口60處,其中暗管43處,明渠17處;工業為主33處,生活為主21處,工業生活混合型6處;常年排放53處,間斷排放7處,全區實際年廢污入河量4205.81萬立方米,占廊坊全市(包含各縣市區)廢污入河量的54.9%,本區排污以工業為主,生活次之,主要污染物入河年排放量見表2-4。

表2-4 主要污染物入河年排放量表

圖2-10 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土壤環境質量分區圖

2.污染方式及途徑

本區深層地下水因防污能力強,目前尚沒有發現大面積污染,僅個別井點因未建立一級衛生防護區,而出現細菌個別指標超標,淺層地下水防污能力較弱,污染較為普遍。其污染方式既有直接污染,又有間接污染。直接污染方式一般發生在工業及人口較為集中和防污能力較弱區,地表水直接滲入地下,形成淺層地下水大面積高污染區;間接污染方式一般出現在郊區和排污渠兩岸的引污灌溉區,一般形成環狀或帶狀污染,污染物經過長期搬運,其濃度也大大降低,因此,污染程度較低。

本區淺層地下水的污染途徑一般為垂直入滲污染型,即地表污染物通過包氣帶垂直入滲地下污染地下水。此外,地表水污染物通過少數井或地下排污管道,形成側向滲入污染型,此類范圍一般小於垂直污染區。

3.地下水污染程度

(1)地下水的污染檢出現狀:①淺層地下水。各種污染物檢出率為100%,主要污染物有總硬度、NO3—N、Cl、和F,其中2000年NO3—N超值率為100%,總硬度超值率88.9%,主要超標物是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Fe、Mn、F,其中Mn和總硬度平均超標率分別為87.3%和84.9%。

②深層地下水。各種污染物檢出率為100%,主要超標物質為F和Fe,年平均超標率分別為66.4%和24.2%。,個別年份Mn和NO3—N、Zn也有超標。

(2)污染分區。利用地下水污染指數法進行污染程度分區,綜合污染指數計算公式為:

城市地質環境問題綜合影響評價及區域可持續發展:以廊坊市城市規劃區為例

式中:Pw為地下水污染指數

Ci為某污染物質的檢測含量

Coi為某污染物質的起始值

n為參與評價的污染物的項數

根據綜合污染指數(Pw)分級原則和參與評價項目的數目,城市規劃區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為三級,見表2-5。

表2-5 城市規劃區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級表

本區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分為3個級別區。未污染區(Ⅰ區)面積占總面積的64.5%;其次為輕污染區(Ⅱ區),佔33.1%;中等污染區(Ⅲ區)僅佔2.4%(如圖2-11)。中等污染區分布在建成區;輕污染區分布建成區的外圍,主要分布於建成區的南部和西部,另外在東部大棗林庄出現一小片;其餘地區為未污染區。

圖2-11 廊坊市城市淺層地下水污染程度分區圖

4.地下水質量評價

根據《河北省廊坊市地質環境監測報告》,採用國頒《地下水質量標准》(GB/T14848-93),分別對本區淺、深層地下水進行評價。

①淺層地下水。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全區淺層地下水無Ⅰ、Ⅱ、Ⅲ類水分布區,主要是Ⅳ類水分布區。造成本區水質較差的物質主要有:總硬度、溶解性總固體、硝酸鹽、鐵、錳、氯化物。從總的水質分布情況來看,北西部地下水水質略好於東南部地區地下水水質。

②深層地下水。廊坊市城市規劃區全區深層地下水無Ⅰ、Ⅲ類水分布區,主要為Ⅱ類水和Ⅳ類水分布區。Ⅱ類水主要分布在廊坊市城市規劃區東南部,其餘廣大地區主要為Ⅳ類水分布區,見表2-6,僅有個別點為V類水(城市規劃區以西舊州糧庫)。單項元素較高的組分是F、Fe、Mn,屬於原生污染。

表2-6 水質分布表

5.污染物F對人體的危害

適量的F(0.5~1.5mg/d)是人和動物必須的元素,可促進牙齒和骨骼的鈣化,在牙齒外面形成保護層,缺乏時,易發生齲齒和骨質變形。

過量的F(≥4mg/d),無論從飲水、食物還是空氣中進入人體,都會影響甲狀腺等內分泌功能,抑制酶系統,影響中樞神經系統,破壞條件反射。最嚴重的氟中毒是氟骨病:骨質發生病變、破壞、堆積、軟化、外膜骨質增生、韌帶鈣化、骨質疏鬆,隨之肌肉萎縮,肢體變形。

大量的F進入肌體後,可形成CaF2,CaF2混著於骨中軟骨組織中,破壞磷鈣代謝,影響骨骼正常發育生長。CaF2還導致牙齒鈣化不全,牙釉受損。

6.地方病氟中毒、氟骨病分布及預防治療情況

城市規劃區地下水中氟含量較高,造成了氟中毒地方病。據2000年統計,本區病區人口17.46萬人,約占城市規劃區人口的37.96%。氟中毒病的主要症狀是氟斑牙,其次是氟骨病。引起本區氟中毒病的主要原因就是長期飲用高氟地下水。20世紀80年代以來,市委、市政府對地方氟病的治理非常重視,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改水降氟,從致病源頭進行氟中毒病的治理,20年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截止2000年末,改水降氟受益人口15.81萬人,受益人口占病區人口的90.55%。

綜上所述,本區土壤污染以點污染為主,土壤重金屬污染趨勢是沿京山鐵路兩側及老城區分布,污染程度為起始污染。淺層地下水污染分為三個等級,其中未污染區佔大多數,未污染區占總面積的64.5%,輕污染區佔33.1%,中等污染區僅佔2.4%。污染程度最大的區域分布在建成區,其次是建成區的外圍、郊區、萬庄、舊州、楊稅務等城市規劃區中南部地區,是本區的副食品和蔬菜生產基地。1996年至2000年,5年來的污染評價結果,污染呈減輕趨勢,未污染區面積逐漸增大,重污染、嚴重污染區消失,說明近年來廊坊市治理城市污染效果顯著,但目前較重污染區的分布與城市建成區北西部的澱粉廠、酒廠排污以及龍河污水有關,這一地段區域是城區水源地上游的南西側,對保護水源地較為不利。

本區深層地下水以Ⅳ類水為主,Ⅱ類水主要分布在城市建成區的東南部。

本區內由地下水高F引起的氟中毒、氟骨病地方病,在各級黨委政府的重視和大力投入下,已經從源頭得到控制,控制率達90.55%。

❷ 在考試焦慮量表中 對得分在多少的人有必要採取防治措施

得分不清楚。復
在生命制的某個道途中,我們的確不小心沾染了這些焦慮情緒,然而它們只是暫時的,不可能一直停留在那裡,逆境之終必是順境,柳暗花明又一村是放諸四海皆準的樸素道理。哪裡有作用力,哪裡就有反作用力
節選自《走出焦慮風暴》

❸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效果評價

王洪德金梟豪

(中國地質調查局水文地質工程地質技術方法研究所,河北保定,071051)

【摘要】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1995年開工,1999年8月竣工。危岩體經過施工階段和竣工後的應力重新調整,岩體逐漸趨於新的穩定,且危岩體安全度有了很大提高,防治工程效果日漸顯著。本文通過對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前後監測資料分析、對比,評價危岩體的穩定性,預測危岩體變形趨勢,並對工程治理效果作出初步評價。

【關鍵詞】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效果評價

1概述

1.1地質概況

長江三峽鏈子崖危岩體位於湖北省秭歸縣屈原鎮(原新灘鎮)境內,與黃崖老崩塌體、新灘滑坡區及其他隱患區共同組成長江西陵峽崩滑隱患區。鏈子崖危岩體北端危岩高聳百米以上,俯視長江。總體呈近南北向分布,與長江呈60°~700角斜交,南高北低,北寬南窄,崖頂向北西傾斜,坡角20°~30°,分布高程由南500m降至北臨江180m。危岩體由下二疊統棲霞組灰岩夾數層薄層灰岩、頁岩組成,其下為厚1.6~4.2m的馬鞍山組煤層。危岩體內發育有30多條寬、大裂縫。山體被切割成3個大小不等的危岩區,Ⅰ區為T0—T6縫段;Ⅱ區為T7縫段;Ⅲ區為T8—T12縫段。

1.2工程概況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於1994年10月開始,整個體系主要由 T0—T12縫段地表排水工程、T8—T12縫段煤硐承重阻滑鍵工程、「五萬方」及「七千方」錨索工程、猴子嶺防沖攔石壩工程等組成。防治的重點為T8—T12縫段(250萬 m2)危岩。兩大主體工程——承重阻滑鍵工程和錨索工程於1995年5月開始,分別於1997年8月、1999年8月竣工,標志著危岩體防治工程施工部分於1999年8月結束,而後全面轉入防治工程效果監測階段。

1.3監測系統概況

鏈子崖危岩體監測系統從20世紀70年代起逐步建立,到防治工程結束時,形成了監測手段多樣、數據採集及處理自動化的立體監測系統,包括:

(1)岩體表面絕對位移監測點(大地形變)30個;

(2)裂縫相對位移自動監測點26處39點;

(3)水平孔多點位移計自動監測點3處11點;

(4)預應力錨索測力計監測點9個;

(5)承重阻滑鍵岩體應力監測點41點;

(6)岩體深部位移監測(鑽孔傾斜儀)5處;

(7)中心處理機房1處,可24小時隨時採集、處理監測數據。目前,上述監測設備均正常運行。

圖1鏈子崖危岩體裂縫分布及承重阻滑工程布置圖

1.承重阻滑鍵;2.地表裂縫;3.平硐入口;4.深部位移監測鑽孔

2 工程施工前危岩體變形狀況

2.1T8—T9縫段

據1978~1994年監測資料,危岩體治理前,崖頂岩體朝 NW向蠕動,即大體上順岩層傾向運動。其中東部朝N17°W水平位移1.2mm/a,下沉0.9mm/a;地表中、西部則向NW向水平位移0.7~2.5mm/a,下沉0.4~0.9mm/a;崖下T9縫南側岩體向NNE位移,水平位移為2.3mm/a(見表1)。

表1鏈子崖 T8—T9縫段岩體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2T9—T11縫段

長期以來,T9—T11縫段岩塊以不均一的蠕動朝 NNW—NNE方向運動,據1978~1994年絕對位移監測資料:東部崖頂向 NNW向位移,速率為1.4~1.7mm/a,下沉0.5~0.8mm/a;中西部崖頂岩體向N22°~29°W位移,速率為1.6~1.9mm/a,下沉0.6~0.7mm/a;東部崖下岩體向近N方向位移,速率為1.8~2.0mm/a(見表2)。

表2鏈子崖 T9—T11縫段岩體治理前年平均位移量表

2.3「七千方」滑體

「七千方」表層滑移體長期以來一直順傾向以R402為滑面向NW向滑移。據S7點監測資料,該滑體1995年以前,順R402軟層朝N30°~45°W累進位移34.36mm,速率為4.9mm/a,滑移角30°,與岩層產狀基本一致(岩層傾角27°~35°)。

2.4「五萬方」岩體

崖頂 G上點自1978~1995年朝 N20°W位移,速率為1.5mm/a,下沉0.7mm/a,F/H=1/0.47。表明「五萬方」在治理以前的變形特徵為順岩層傾向蠕滑並伴隨下沉。

2.5雷劈石滑體

1978~1995年底,雷劈石滑體朝NW方向位移,速率為1.6~2.0mm/a(T801和T802點)。

可以看出:工程施工前,T8—T12縫段崖上岩體及「七千方」滑體、「雷劈石」滑體主要以NW向順層滑移變形為主,崖下岩體則朝近N向長江方向位移。

3工程施工後危岩體變形狀況

3.1T8—T9縫段

根據1997~2003年監測資料(見表3),危岩體治理後,T8—T9縫段岩體崖頂東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5mm/a減小為2003年2.0mm/a(T81點),下沉量由治理前0.9mm/a減小為2003年0.4mm/a(T81點);西部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0.7~1.8mm/a減小為2003年0.6~1.1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0.4mm/a減小為2003年0~0.2mm/a(T82、T83點);變形方向由治理前NW變為NE方向;崖下T9縫南側岩體由NNE轉向SW方向位移,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2.3mm/a減小為2003年0.8~1.7mm/a(T9x1、A下點)。

岩體變形趨於穩定狀態(見圖2、圖3、圖4),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圖2T8—T9縫段T81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4)也可以看出危岩體工程治理以後,岩體經過應力調整變形逐漸趨於相對穩定。

圖3T8—T9縫段T83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圖4T8—T9縫段T82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表3T8—T9縫段岩體治理前後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表4T8—T9縫段岩體相對位移年變化量表

3.2T9—T11縫段

根據多年的絕對位移監測資料,T9—T11縫段岩塊在治理前一直以不均一的蠕動朝 NNW—NNE方向運動,治理後絕對位移監測資料顯示(見表5),該縫段崖頂岩塊水平位移量由治理前1.4~1.9mm/a減小為2003年0.6~1.9mm/a,下沉量由治理前0.5~0.8mm/a減小為2003年0.1~0.5mm/a,變形方向基本上為NNE—NE—NS;崖下岩體由近 N方向轉向 NNE、NE方向位移,位移量由治理前1.8~2.0mm/a減小為2003年1.3~1.7mm/a(B下、T9x2點)

圖5T9—T11縫段B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表5T9—T11縫段岩體治理前後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該縫區岩體治理後位移變形量及下沉量逐步減小並且低於多年平均位移速率,其值均小於點位中誤差,並且變形趨勢已經基本相對穩定(見圖5、圖6),這表明岩體位移變形不明顯,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圖6T9—T11縫段 F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3.3「七千方」滑體

「七千方」表層滑移體長期以來一直沿傾向以R402為滑面向NW向滑移。根據絕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6),「七千方」滑體錨固工程加固以後,岩體朝錨索拉張力方向位移,此後沿該方向的位移量逐步減小,位移量由治理前4.9mm/a減小為2003年1.3mm/a(S7點),並且變形趨勢(見圖7)已經基本上趨於相對穩定狀態。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表6「七千方」滑體治理前後位移年變化量表

地質災害調查與監測技術方法論文集

圖7「七千方」滑體S7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七千方」滑體治理後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7)分析可以知道岩體變形趨於穩定狀態,說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表7「七千方」滑體治理後相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3.4「五萬方」岩體

「五萬方」危岩體經歷了NW向順層滑移(施工前)到朝SE向運動,再朝SE、SW向緩慢位移,位移量由大到危岩體逐漸趨於穩定的過程(見表8)。錨索工程施工後,「五萬方」岩體均朝有利於岩體穩定的方向位移且變形量漸趨穩定。以崖頂G上點為例,治理前多年平均水平位移量為1.5mm/a,2003年為0.8mm/a,治理前下沉量0.7mm/a,2003年該點垂向沒有發生變形(見圖8)。其他各監測點變形情況與G上點類似。

錨索測力計監測也反映了上述變形現象(見圖9,圖10,表9),該危岩體1996年、1997年經錨索加固鎖定後,錨索鎖定力逐漸變小(測力計年變數為負值,且絕對值越來越小),表明危岩體朝錨固力方向位移,位移變化量由大到小。1999年錨索測力計年變數多為正數,顯示錨索持力之特點,與位移監測表明的岩體變形現象一致,通過近幾年的監測資料岩體應力已經重新調整並趨於相對穩定狀態,說明錨固工程效力已經發揮。

表8「五萬方」絕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圖8「五萬方」危岩體G上點年變化量—時間曲線圖

圖9「五萬方」危岩體錨索測力計監測數據—時間曲線圖

圖10「五萬方」危岩體錨索測力計位移—時間曲線圖

表9錨索測力計監測年變化量統計表

相對位移監測資料(見表10,圖11)顯示治理後由於防治工程發揮效力,危岩體變形已經趨於相對穩定狀態。

表10「五萬方」危岩體相對位移監測點年變化量表

圖11「五萬方」危岩體裂縫相對位移歷時曲線

3.5雷劈石滑體

雷劈石滑體位移量由治理前1.6~2.0mm/a減小為治理後(見表11)2002年0.6~1.7mm/a(T801和T802點),變形量逐步減小並且相對穩定,變形方向由治理前NW方向改為基本上向NE方向。

表11雷劈石滑體絕對位移監測點(T801、T802)年變化量表

從監測資料分析可以看出,危岩體在防治前後變形趨勢明顯減緩並且趨於相對穩定,這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有效遏制了危岩體向不利於岩體穩定方向的變形。

4效果評價

以上分析表明,防治工程結束以後,T8—T9縫段岩體、T9—T11縫段岩體、「七千方」岩體、「五萬方」岩體和雷劈石滑體位移變形已不明顯;塊體間無明顯的位移變形。從變形趨勢來看,危岩體在防治工程結束以後,岩體應力重新調整,變形趨勢逐步趨於穩定。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

綜合分析認為,防治工程結束以來,危岩體在經歷了變形調整後,岩體變形進入相對穩定期,岩體的穩定性明顯提高。危岩體已經達到相對穩定狀態。防治工程效果已經初步體現。

5結語

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竣工後,通過危岩體監測資料進行分析,對危岩區的岩體變形可得出:危岩體各縫段岩體變形明顯減小,已經趨於相對穩定;各縫間岩體變形已趨於相對穩定。這表明防治工程已經發揮效力,防治工程效果已經初步體現,危岩體已經處於相對穩定狀態。

參考文獻

[1] 殷躍平,康宏達,張穎.三峽鏈子崖危岩體錨固工程施工方案[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6,7(1):44~51

[2] 王景宏.鏈子崖危岩體穩定性分析與治理[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56~62

[3] 徐衛亞,孫廣忠.鏈子崖危岩體整治工程地質適應性[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43~55

[4] 王尚慶.鏈子崖危岩體監測預報初步研究[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1994,5(3):79~89

[5] 王洪德,高幼龍,薛星橋等.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監測預報系統功能及效果[J].中國地質災害與防治學報,2001,12(2):59~63

[6] 王洪德,韓子夜.監測工作在鏈子崖危岩體防治工程中的重要作用,2004(未出版)

[7] 王洪德,姚秀菊,高幼龍等.防治工程施工對鏈子崖危岩體的擾動[J].地球學報,2003,24(4):375~378

❹ 怎麼看一個人智力有問題

如何判斷智力低下,智力低下,通常從以下幾個方面,症狀體征,輔助檢查這些來判斷治理地下,首先治理地下的臨床表現有智力低於同齡,而智商評分。

❺ 」法人(企業)治理結構「在實證研究中,成熟可靠(較高信度和效度)的測量量表是什麼在哪裡可以找到

你看下信度和效度的定義就明白了,信度低不可信,效度低解釋力不夠

❻ 時常口乾舌燥,胸悶,焦慮,煩躁,夜晚多夢(且是多惡夢)如何防治

日常生活中,人們一旦口乾,想到的便是飲水解渴。殊不知,經常性的口乾也可能是患了某些疾病,常見的原因有: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