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醫外治理論
⑴ 全面闡述中醫理論和治療原則
東漢末年,張仲景收集了許多民間葯方,寫成了《傷寒雜病論》,全面闡述了中醫理論和治病原則,奠定了中醫治療學的基礎,他醫術高明,醫德高尚,後世尊稱他為「醫聖」.
故選C.
⑵ 中醫理論
就是寒就要用溫性治之,相反溫病可以用寒涼葯治之。中醫這方面你要記住熱則涼之,寒則溫之,
⑶ 中醫治療疾病的理論基礎是在哪方面
望聞問切四面八鋼
⑷ 中醫理論為什麼近些年來逐漸受到國外追捧
因為中醫確定對身體有很大好處,一直流傳著一句話 叫 中醫治根 西醫治專本 要想身體從屬根源上解決問題 就需要從根源上解決問題 外國人也是認識到了這個因素 所以開始熱捧中醫療法 而且西醫葯大多是有副作用的 所以開始熱捧中醫療法
⑸ 中醫的最基本理論有哪些
中醫基本理論-防治原則 預防醫學歷來就重視預防,早在《內經》中就提出了「治未病」的預防思想,強調「防患於未然」。《素問·四氣調神大論》說:「聖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亂治未亂。……夫病已成而後葯之,亂已成而後治之,譬尤渴而穿井,斗而鑄錐,不亦晚乎」。 1.未病先防 就是在疾病未發生之前,做好各種預防工作,以防止疾病的發生。 疾病的發生,關繫到邪正兩個方面。邪氣是導致疾病的重要條件,而正氣不足是疾病發生的內在原因和根據。外邪通過內因而起作用。因此,治未病,必須從兩個方面入手,一方面調養身體,提高正氣抗邪能力,另一方面要防止病邪的侵害。 2.既病防變 是指如果疾病已經發生,則應爭取早期診斷、早期治療,以防止疾病的發展與傳變。 治則 治則是指疾病的治療法則。它是在整體觀念和辨證論治精神指導下制定的,對臨床治療立法、處方、用葯,具有普遍的指導意義。 1.治病求本 是指尋找出疾病的根本原因,並針對根本原因進行治療。在臨床運用這一治則時,必須正確掌握「逆者正治,從者反治」和「急則治標,緩則治本,標本兼治」等情況。 2.扶正與祛邪 疾病的過程,是正氣與邪氣矛盾雙方相互斗爭的過程。因而治療疾病,就要扶助正氣,祛除邪氣,改變邪正雙方的力量對比,使之有利於疾病向痊癒方向轉化。 3.調整陰陽 疾病的發生,從根本上說是陰陽的相對平衡遭到破壞,出現偏勝偏衰的結果。因此,恢復陰陽的相對平衡,促進陰平陽秘,乃是臨床治療的根本法則之一。 4.調整臟腑功能 人體是一個有機的整體,臟與臟,腑與腑,臟與腑之間在生理上相互協調、相互促進,在病理上則相互影響。因此,注意調整各臟腑之間的關系,使其功能協調,才能收到較好的治療效果。 5.調理氣血關系 氣血是各臟腑及其它組織功能活動的主要物質基礎,氣血各有其功能,又相互為用。調理氣血是以「有餘瀉之,不足補之」為原則,使它們的關系恢復協調。 6.因時、因地、因人制宜 由於疾病的發生、發展和轉歸,受多方面因素的影響,如時令氣候、地理環境等,尤其是患者個體的體質因素,對疾病的影響更大。因此,在治療疾病時,必須把這些方面的因素考慮進去,對具體情況做具體分析,區別對待,以制定出適宜的治療方法。 中醫看舌頭的道理舌診中醫看病,無論是誰,都要看看舌頭,這是什麼道理呢? 原來,舌頭和人體臟腑關系密切,觀察舌頭的變化情況,可以了解臟腑病變的寒熱虛實,可以測知病情的深淺輕重,所以中醫特別重視望舌,稱為舌診。 正常人的舌體柔軟靈活,顏色淡紅,富有生氣,稱為淡紅舌。如果舌體變得轉動不靈,表示病情嚴重;舌體的紅色變淺,反映氣血不足;舌體的紅色加深,是熱證的表現;舌體出現瘀點,瘀斑、又是瘀血證的常見徵象;舌體淡白而腫脹,並出現齒印,反映病證屬於虛寒性質;舌體瘦小、深紅而開裂,則是陰虛有熱的表現。 正常人的舌體表面鋪有一層薄薄的苔垢,呈白色,干濕適度,中醫稱為正常舌苔,也叫薄白苔。外感疾病初起階段的表證,舌苔較薄,涉及臟腑病變的里證,舌苔可以增厚。寒性病證的舌苔多呈白色,熱性病證的舌苔多呈黃色,也有出現黑色的。舌苔乾燥表示津液虧損,舌苔滑潤表示濕濁不化。 現代醫學的臨床觀察也表明,在許多疾病中,舌頭確有各種各樣的變化。腦溢血引起的偏癱以及舌下神經麻痹的病人,舌頭伸出來總是歪在一邊。腦炎、甲狀腺機能亢進以及某些神經官能症的病人,伸舌時常常出現顫抖。猩紅熱的病人,紅腫的舌刺突出於光潔的舌面,狀如草莓。惡性貧血的病人,舌乳頭萎縮,舌面光滑。缺乏維生素B1的病人,腫脹的舌頭被牙齒擠壓而出現齒印。缺乏維生素B2的病人,舌乳頭消失,舌尖和舌邊往往會出現潰湯或開裂。淡白舌多見於各種貧血、慢性腎炎及慢性腹瀉等;紅絳舌多見於各種炎症感染;青紫舌多見於肝臟病、心臟病和各種癌症。 近年來,國外也很重視研究舌頭與疾病的關系。例如德國有位學者發現肝硬化的患者常可見到舌頭充血腫脹,呈藍紅色,稱為「肝舌」。還有白血病常見舌潰瘍,甲狀腺機能減退者多見舌胖大,先天性心臟病人舌呈紫紺色,嚴重的阻塞性黃疸病人舌邊有時可見黃色素沉著,尿毒症晚期病人的舌上有時可見白霜樣的尿素結晶,等等。 由此可知,無論古今中外,都發現舌頭與疾病的密切關系,體內許多疾病都可通過舌頭反映出來,舌頭是人體的一面鏡子。 中醫診脈中醫看病,總要摸脈,因為通過脈象的變化,既可以搜集病情資料,又可以了解正氣的強弱,還有助於預測病情是趨於好轉或是趨向惡化。 感冒了,將手輕輕按在橈動脈上,常能明顯地覺察到脈搏的跳動,稱為浮脈,中醫形容它好象是木頭漂在水面上一樣,所謂浮脈如「水中漂木」。浮脈在其他外感疾病的初期階段也常見到,表示病變部位較淺。如果必須用力按壓,才能觸知脈搏的跳動,稱為沉脈,常見於不少慢性病,表示病變部位較深,已經涉及臟腑。脈搏跳動增快,稱為數脈,大多是熱性病證的反映。脈搏跳動減慢,稱為遲脈,含有姍姍來遲的意思,是寒性病症的表現。脈搏跳動無力,稱為虛脈,說明正氣不足。如果病人氣陰兩虛,常常出現一種細弱的脈象,中醫形容它是「細如絲線」。脈搏跳動有力,稱為實脈,表示正氣尚強。如果病人正氣旺盛,而邪熱也盛,往往出現一種洪大的脈象,好象波濤洶涌,來盛去衰。 有些脈象,對於某些疾病有比較重要的參考價值。比如脈象不柔和,綳得較緊,好象按在弓弦上一樣,稱為弦脈,往往提示病人可能患有動脈硬化症或高血壓病。脈搏跳動不規則,常有停頓,或時強時弱,稱為結代脈,大多見於心臟病人。脈搏往來流利,稱為滑脈,中醫形容它是「如珠走盤」,一般多見於痰飲病人,但也不可一概而論,弦脈也常見於一般痛症或外感病證,偶爾的結代脈有時心臟並無疾病,至於滑脈在正常的妊娠婦女中更是常見。 脈象還有助於判斷預後,病情雖然沉重,但脈象和緩和力,仍有轉機;如果脈象細微欲絕,簡直摸不清楚,則是預後不良的象徵。 總而言之,摸脈是一種重要的診病手段,也是中醫診病的一種獨特方法,是四診中的重要環節。中醫經過長期體驗,對脈診積累了豐富的經驗,而且有不少脈學專著,如晉代王叔和的《脈經》,明代李時珍的《瀕湖脈學》等。現代對脈象也進行了不少研究,有人用脈象儀初步描出了各種不同的脈象;有人用心電圖研究脈象產生的原理。 中醫治療中的辨證觀 標本緩急:所謂疾病的標本反映了疾病的本質與現象、原因與結果、原生與派生等各方面的矛盾關系。中醫學在「標本緩急」理論中,已經觸及到根本矛盾、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的關系問題。「本」,類似疾病的根本矛盾;標,類似被根本矛盾所規定和影響著的其他矛盾。在疾病存在的整個過程中,其根本矛盾,即「本」的性質沒有發生變化,但被根本矛盾所規定或由根本矛盾所派生的其它矛盾,即「標」,卻有的產生了,有的激化了,有的發展了。但是,治病必須抓住疾病的根本矛盾,即所謂「治病必求其本」。有名醫學古話為「急則治其標,緩則治其本」。 正治反治:在區分了疾病的標本,確定了治療的主次先後之後,就要採取措施進行治療,使陰陽的相對平衡得以恢復。總的治療原則就是一個,即針鋒相對;證候所反映的陰陽失調狀況,我們就利用糾正這種陰陽失調狀況的治療方法。如熱者寒之,寒者熱之,虛者補之,實者瀉之,塞因塞用等,藉以幫助機體恢復平衡狀態。中醫學關於應用與證候性質相反的葯物進行治療的原則,正是自發地利用了矛盾對立雙方既斗爭、又統一的辯證法原理。正治反治不僅運用了矛盾的斗爭性,也運用了矛盾的同一性。 異法方宜:中醫學認為疾病的種類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的分型和病人的條件是復雜多樣的。同一種疾病,由於地域、氣候、季節、生活、環境、職業、體質等不同,治法就應有所不同。治療疾病既要考慮矛盾的普遍性,又要考慮矛盾的特殊性,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如《醫門法律.早明內經法律》指出,「凡治病不察五方風氣,衣食居處各不相同,一概施治,葯不中竅,醫之過也」。中醫「異法方宜」的治療原則,確實蘊含著把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結合起來的辯證法思想。 病治異同:所謂病治異同,包括「同病異治」和「異病同治」兩個方面,這是中醫治療上的靈活性。同一疾病,可因人、因時、因地而治法不同。或由於病情的發展,病機的變化,以及邪正消長的差異,治療上應根據不同的情況,採取不同的治法,謂之「同病異治」。不同的病證,在其發展過種中,出現了相同的病機變化時,也可採取相同的方法進行治療,謂之「異病同治 " 學醫要善體物性 祖國醫學最講援物比類,從物象中尋求醫葯的道理。因為中醫學重要的思想之一,就是人與自然相應。用物理來解釋醫理,在祖國醫學中時常見到。 例如,一般用於葯物和診斷治療的五行歸類。腎主水,色黑,凡葯物色黑而多汁者,如玄參、補骨脂等,認為屬腎家葯,可以治腎。如病人面青,可以診斷為肝病等等。但是,從物理體會醫理,更是學醫者應當時時、事事留意的地方。古時候有名的醫家,講究此道,對醫術的提高很有幫助。例如吳鞠通《溫病條辨》中關於桑葉理肺的論述,從桑葉芳香有細毛,橫紋最多,體察出它能夠走肺而宣肺氣,用以創制桑菊飲,治療風溫輕證但咳,身不甚熱,微渴者頗效,即是善從物性學醫者。這些地方值行我們認真加以總結。 余晚年治病主張認病在治療之行,醫貴中正,葯法自然,這點認識,正得之於對物性的體認。 譬如弈道,可以適於醫道。記得有這樣一個故事:清朝有個叫粱魏今的人,是下圍棋的國手,施定庵拜在他門下,跟他學棋,只爭(差)一先。有一天,他與定庵共游峴山,見山下出泉瀠漾紆徐,非常高興,就對施說:「子之藝工矣!動究心於此乎?行乎當行,止乎當止,任其自然,而與物無競,乃弈之道也。子銳意深求,則過猶不及,故三載未脫一先耳。」從此定庵乃悟化機之流行無跡象,百工造極,咸出自然,則棋之止於中正,猶琴之止於淡雅。於是益窮向背之由於未形,而決勝負之源於布局,而技大進,終成國手。 這些故事說明弈棋的道理可以從泉水悟得,弈之道如此,醫之道亦如此。布局在弈棋之先,苟窮理辨證之不足,雖有奇方妙葯,亦無所措手。病不能識,何以言治。另外弈隨棋轉,當行則行,當止則止,與泉水之出一樣,必順其勢而利導之。用葯也是如此,葯隨證轉,過與不及皆非其治。懂得了這個道理,醫術自可精進。這些地方正是物性給人的啟示,是一般書本中沒有的。可見善學醫者,還應善體物性。 俗話說「人是鐵,飯是鋼」,說明人是每天離不開飲食的。但是,若無一副健全的胃腸消化器官,縱然有滿桌的美味佳餚,確也有點兒心有餘而力不足了。因為脾胃功能不好的人,往往在美餐之後,有得不償失之感,甚至會因此而加重脾胃疾病。因此,脾胃消化吸收功能的好壞,將直接關繫到人體的健康與長壽。 中醫學認為:胃主受納,脾主運化。這是指吃到嘴裡的食物,首先要經過牙齒咀嚼,唾液拌和,下咽至胃,由胃受納。然後經胃之腐熟,分解混勻成食糜,通過「胃氣主降」的作用,將食糜運送至十二指腸、空腸,這就是中醫所指的「脾運」功能。食物在胃、胰等胃腸激素的作用下,促進胃蛋白酶、胰酶等消化酶的大量分泌,將「水谷精微」中的氨基酸、葡萄糖、甘油脂肪酸等營養物質,依賴「脾氣主升」的作用,經氣、血、津液的運行而輸布到全身。這個過程,則可以理解為脾所主「化」的生理作用,由此可見,所謂「脾主運化」,「運」指機械性消化,「化」指化學性消化及其代謝過程而已。 但是,脾胃雖為人體的消化器官,運化水谷精微之樞紐,若要完成飲食營養的消化吸收,合成新的氣、血、精、津液的全過程,還必須得依賴心、肝、膽、胰、肺等其他臟腑的相互配合。需要說明的是,中醫所講的脾,並不是西醫解剖學中的脾臟,而是既泛指臍周腹部小腸的消化吸收,又概括了胃、腸、肝、膽、胰等消化器官的生理功能。因此,脾胃功能健全,則體豐膚澤,面色紅潤,四肢強勁,精力充沛;反之則肌肉消瘦,面色萎黃,四肢無力,神疲力乏。 「有胃氣則生,無胃氣則死」。這是古人用以觀察病人病勢輕重進退、生死存亡的辨別方法。也就是說人在生病時,只要還能吃飯,表明胃氣尚存,氣血化源未絕,謂之「有胃氣則生」,病勢可望由重轉輕,預後良好。若病到已不能進食,標志胃氣已絕,氣血生化無源,便是「無胃氣則死」,病熱將由輕轉重,逐漸惡化,危及生命。所以中醫古書《內經》說「安谷者昌,約谷者亡。」例如三國時代的蜀國丞相諸葛亮,他之所以活了54歲就死了,主要在於他平日政事煩多,操心費力,又長期進食甚少,導致思慮傷脾、營養不足、胃氣衰敗的緣故。這就告誡人們:若不注意日常的飲食起居,不護養胃氣,就有可能損害健康,縮短壽命。中醫認為,導致脾胃疾病的原因,不外乎飲食不節、寒熱不適,或情志郁悶、憂思困脾等因素,因此預防上亦要從節飲食、適寒熱、暢情志這三方面做起。《脾胃論》說:「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治脾胃即可以安五臟」。這不僅使我們對脾胃認識有所啟發,同時對我們臨床治療脾胃疾病亦有所借鑒。 脾胃既是人體五臟六腑氣機升降的樞紐,也是人體氣血生化之源和賴以生存的「水谷之海」。歷來有「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的說法,因此,我們說「脾胃是生命的根本」。
⑹ 中醫的理論經典是什麼
中醫本身就是理論載體,《皇帝內經》等相關中醫書籍詳細記載著它的理論。經典就是用一句話總結中醫理論,這十分困難,因為每一條總結都不足以完全代表中醫理論。所以 彭聯邦研究認為:拯救中華民族,完全可以先從理清中醫理論開始。
附帶一條個人的理解:中醫是自然觀察科學,以觀察人的生命規律,自然環境對人體的影響(動物、植物、時間、礦物等。。。。。),從而提出避免疾病、醫療疾病等引導指導等方法。
⑺ 中醫如何治療人體的疾病 理論依據是什麼
四診八綱,最基礎的辨證
⑻ 中醫治病的基礎理論是什麼
氣虛來,包括元氣、源宗氣、衛氣的虛損,以及氣的推動、溫煦、防禦、固攝和氣化功能的減退,從而導致機體的某些功能活動低下或衰退,抗病能力下降等衰弱的現象。多由先天稟賦不足,或後天失養,或勞傷過度而耗損,或久病不復,或肺脾腎等臟腑功能減退,氣的生化不足等所致。
根據實際情況辯證論治,採取葯療或食補
⑼ 中醫小針刀的理論是什麼
小針刀療法是朱漢章教授在中醫理論指導下,借鑒西醫外科手術原理,以小針刀為主要治療手段而創立的一門醫學新學科.2004年12月教育部組織的鑒定會結論為:小針刀醫學在理療、技術、器械等方面具有原創性,特別在臨床治療方面達到了國際領先水平,著名骨科專家尚天裕教授評價為:「針刀醫學是熔中西醫學於一爐的新學科,既有中醫的長處、又有西醫的優點。」
一、小針刀療法原理
在理論方面,小針刀醫學以中醫理論為指導,結合現代科學,借鑒外科手術原理並加以創新,形成了閉合性手術的理論、慢性軟組織損傷病因病理學的新理論、骨質增生新的病因學理論。它在治療部位刺入深部到病變處進行輕松的切割,剝離有害的組織,以達到止痛祛病的目的。
二、對各種適應症的治療
1、頸椎病:取穴:痛點為主穴。陽明經頭痛配合谷、內庭穴;少陽經頭痛配足臨泣、風池穴;太陽經頭痛配昆侖、後溪穴。 方法:用直刺法。輕輕縱剝1-2次即可,可配合局部推拿以增強療效。
2、腰椎間盤脫出症:取穴:椎間隙壓痛點(椎間關節處),小腿麻木區中點或承山穴。 方法:腰部在痛點中心進針刀,針刀尖到達椎間小關節韌帶周圍組織時進行疏通剝離3-4次,出針刀;小腿部位用直刺縱向剝離法即可。
3、慢性腰肌勞損:取穴:腰部壓痛點(腎俞)。 方法:同前。可配合拔火罐以加強刺激。
4、第三腰椎橫突綜合症:取穴:壓痛明顯處。 方法:以小針刀刀口線和人體縱軸線平行刺入,當刀口接觸骨面時,用橫行剝離法,感覺肌肉和骨面之間有松動感時即可出針。一般1次即愈,不愈者隔5天後再行第二次。
5、肱骨外上踝炎(網球肘) :取穴:找出壓痛最明顯處。 方法:使小針刀刀口線和伸腕肌走向平行刺入肱骨外上髁皮下,先用縱行疏通剝離法,向後再用切開剝離法,感覺銳邊已刮平,再用橫行刮剝法,再疏通一下伸腕肌,伸指總肌,旋後肌肌腱,出針刀,進行包紮。再曲屈肘關節2-4次,一般1、2次可愈,每次間隔5天。
三、病變部位特徵
小針刀的應用指征:
1、病人自覺某處有疼痛症狀。
2、醫生在病變部位可觸到敏感性壓痛。
3、觸診可摸到皮下有條索狀或片狀或球狀硬物,結節。
4、用指彈撥病變處有響聲。
小針刀治療其實就是一種封閉療法的改良,其治療效果等同封閉。由於在治療過程中運用到腎上腺糖皮質激素,因此不可多用。激素的副作用會引起如骨質疏鬆,胃腸反應,痤瘡多毛,向心性肥胖等,而且同時伴隨糖尿病、高血壓等患者禁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