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pa政治理論
Ⅰ 河南大學MPA復試思想政治理論是開卷考試嗎
答: 河南大學MPA復試思想政治理論不是開卷考試 節日快樂
合家歡樂
Ⅱ mpa考試科目及分數是多少
MPAcc聯考科目包括英語來和源綜合能力,英語100分、綜合200分(數學75分、邏輯60分、寫作65分),總分300分;每科考試時間是3小時。
1、MPAcc英語:總分100分,題型分布為:
①詞彙單項選擇題20道,每題0.5分,共10分。
②綜合填空(完型填空)20道,每題0.5分,共10分。
③閱讀4-5篇文章,40分。
④翻譯20分。
⑤.寫作20分。
2、MPAcc綜合:總分200分。
此試卷由數學、邏輯和寫作構成,其中數學75分,邏輯60分,寫作65分,數學和邏輯均為單項選擇題。
①、數學分條件充分性判斷和問題求解兩大部分,其中問題求解共15小題,每小題3分,共45分;條件充分性判斷共15小題,每小題2分,共30分。
②、邏輯為30道選擇題,每題2分,共60分。
③、寫作要求寫兩篇文章,A.論證有效性分析,30分 ;B.論文形式從命題作文、基於文字材料的自由命題作文、案例分析中選一種。
Ⅲ mpa考試科目有哪些
英語(滿分100分)、綜合能力(滿分200分,其中數學佔75分,邏輯佔60分,寫作佔65分)。各科目均為三小時筆試。
公共管理碩士(MPA)的報考條件如下:
大學本科畢業後有3年或3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獲得國家承認的高職高專畢業學歷後,有5年或5年以上工作經驗,達到與大學本科畢業生同等學力的人員;已獲碩士學位或博士學位並有2年或2年以上工作經驗的人員。
(3)mpa政治理論擴展閱讀:
mpa開設院校包括:
1、北京大學、中國人民大學、清華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北京科技大學、中國農業大學、北京師范大學、天津大學、東北大學、吉林大學、哈爾濱工業大學、復旦大學;
2、同濟大學、上海交通大學、華東師范大學、南京大學、浙江大學、中國科技大學、中南財經政法大學、廈門大學、武漢大學、華中科技大學、中山大學、國防科學技術大學、西安交通大學等。
Ⅳ mpa政治理論應該怎麼復習
樓主你好
是這樣的,一般MPA復試政治理論還是比較簡單的,一般這個環節基本上不刷人,只要的你態度端正,思想健康、有正能量,政治這個環節肯定是能過的,不用擔心!
Ⅳ 西南交通大學mpa復試政治理論怎麼復習
西南交大報考復公共制管理MPA(125200)專業的考生筆試科目為《政治理論》(含2015年以來的重大時事及基本政治理論)。滿分100分,只要合格即可,分數不計入總成績。
復試的關鍵是面試部分,面試包括專業綜合面試、外語口語和聽力測試。
Ⅵ 急!!黑龍江大學MPA(雙證)復試的政治理論考試都是什麼樣的題型學校沒給提供參考書,還是閉卷。。。
你也是黑大MPA嗎 我也是 我們同事說單證的當時是開卷
Ⅶ 請問哪位黑龍江大學MPA的前輩知道黑大MPA復試都看什麼呀政治理論需要看哪方面的書不勝感激!
樓主你好
黑龍江大學mpa的復試內容如下:
1.專業課,行政管理基礎,公共管理基礎
2.政治,時事政治
3.英語口語與聽力
4.綜合素質面試
政治的話沒有參考書,可以看看最近的熱點新聞。
Ⅷ 跪求大連理工大學MPA復試習題,政治、綜合面試、英語,有別的學校的MPA復試題也行啊,請高手幫忙
(1)筆試政治(政治學導論)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 楊光斌主編,(主觀題)熱專點時事新聞【給屬材料】
基本內容:①、政治與政治學②、政治學研究的基本問題③、政治文化與政治社會化④、國家⑥、政黨、政治統治⑦、時事政治
題目類型及分值:名詞及概念、(20%)2、簡答題(20%)、論述題(20%)4、時事政治(40%)
(2)個人面試
③小組討論
Ⅸ MPA 政治學 相關題目
1。 政治參與是現代西方政治學率先提出的關於現代民主理論的一個重要概念。隨著人們對政治參與研究的不斷深入,形成了十分豐富的關於政治參與的定義,本文從一個比較寬泛的角度出發,採用陶東明、陳明明對政治參與下的定義:政治參與是指公民試圖影響和推動政治系統決策過程的活動。〔1〕社會分層是社會結構中最主要的現象,是社會學研究中最基本的理論領域之一。美國社會學家帕森斯對社會分層是這樣解釋的:「組成某一社會體系的個人,在社會的某些重要方面,他們被看作較另一個高些或低些。」〔2〕社會分層的變化過程就是社會階層結構變遷的過程,社會階層結構,即是人們按照一定的社會指標,如經濟收入、職業聲望和受教育程度等,對社會成員進行區分的結果。
政治參與和社會分層二者都是一個歷史的、具體的概念。政治參與是人類社會的歷史發展到一定階段產生的政治現象,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是在西方社會工業革命後,市民社會相當成熟的情況下廣泛發展起來的。在自然經濟時代,缺乏市民社會基礎,基本是不存在現代意義上的政治參與。西方政治學者對政治參與的研究,本質是為資產階級統治服務的。馬克思從「市民社會決定國家」這一前提出發,視作為市民社會主體的人民大眾為歷史發展的決定力量,很自然得出「人民民主」這一政治性結論。在馬克思主義看來,政治參與是人民大眾自身的需要。從人類社會發展的一般歷史過程看,階層分化是社會轉型的一個重要標志。傳統社會結構具有封閉性,階層分化程度很低,階層結構僵化。現代社會結構則具有開放性,社會階層分化的合理程度與社會的現代化程度成正比的關系。
從利益分析的角度看,政治參與的實質是公民運用自己的政治權利和資格,影響政治體系對社會資源的分配,以獲取自己的政治利益。社會分層的實質是社會資源在不同社會群體或階層的不均等分配。因此,二者本質上都是關於社會中有價值的事物的分配問題。公民政治參與的擴大是現代政治系統保持良性運作的一個重要支持條件。
改革開放後,中國階層結構出現了重大的變遷,這是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體制轉型的大背景的產物,急劇的社會階層分化是社會主義暫時無法消滅的,是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必然結果,這也是本文的理論分析的起點。就民主政治建設而言,社會主義國家政治參與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權利的體現,廣大人民群眾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經濟文化事務和社會事務。社會階層的分化,階層結構的重大的變遷,給我國的政治參與機制帶來了十分復雜的影響,對我國的民主政治建設既是機遇,也是挑戰。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以後,中國的民主政治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政治參與作為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實現形式,得到了蓬勃的發展,制度化政治參與渠道的數量增多,質量也有了明顯的提高,減輕了非常態政治參與對階層分化秩序的危害。因此研究階層結構變動與政治參與的互動關系,對於推動我國政治參與的發展,促進民主政治建設和形成合理的階層結構都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2。經濟全球化是當今世界發展變化的深刻背景和根本趨勢。正確認識和妥善應對全球化,不僅有利於我國促進科學發展、和諧發展與和平發展,而且有利於促進國際體系轉型、和諧世界建設與人類文明進步。 一
目前,經濟全球化已遠遠超出經濟領域,正在對國際政治、安全、社會和文化等領域產生日益廣泛的影響。全球化的積極作用主要有:
(一)促進發展模式創新。全球化促進生產、資源、人員、貿易、投資和金融等生產要素全球優化配置、降低成本和提高效率。跨國公司已發展到在全球布設研發、生產、銷售鏈條的全球公司階段。經驗顯示,一國經濟開放度提高與其人均GDP增長之間成正比。無論一個國家的發展模式如何調整變化,不考慮全球化因素,不利用全球化機遇,就不可能探索出先進的發展模式。
(二)促進國際利益融合。利益融合既表現在經濟領域,又表現在其他領域;既表現在雙邊領域又表現在多邊領域。國家間經濟相互依賴逐步深化,俱榮俱損局面開始形成。全球經濟鏈條越擰越緊,一國經濟發展對全球經濟發展的依賴增強。除國家利益外,共同地區利益和全球利益明顯增多。利益融合有利於國家關系改善,國家間協調合作增多,出於不同利益而形成的不同「志願者聯盟」不斷出現。謀霸權、搞對抗,堅持集團政治和冷戰思維越來越不得人心。
(三)促進安全內涵擴展。安全已從傳統安全領域擴展到非傳統安全領域。恐怖主義、經濟安全、環境惡化、氣候變暖、疫病蔓延、移民浪潮和跨國犯罪等非傳統安全問題威脅增大,涉及到經濟、民生、社會和自然等廣泛領域。非傳統安全主要由人類發展的不科學、發展與社會和自然的不協調引起,其實質是發展問題。非傳統安全問題模糊了安全與發展的界限,增大了國際安全合作的緊迫性,挑戰著傳統安全的主導地位,緩和了國家間的軍事對抗關系。如恐怖主義和氣候變化不是任何單一國家能夠解決得了的,美國在反恐中不得不多方借重國際社會。又如,美俄在導彈防禦問題上矛盾尖銳,但在非傳統安全領域總的來說合作順利。
(四)促進國家主權轉移。全球化促進了國際組織的發展。僅1990至1998年,國際組織就從26656個增至48350個,其中政府間國際組織250多個。政府間國際組織成為全球性規則的制定者和監督實施者、全球性問題的管理者和全球性爭端的解決者。WTO在其《關於解決爭端的規則與程序的諒解》中,全面規定了WTO解決貿易爭端的政治方法、法律方法、裁決執行與監督以及救濟辦法等,並專門設立了爭端解決機構(DSB)。的確,國家仍然是國際社會的主要行為體,國家主權仍然是國家至高無上的權利,但在全球化背景下,一個不爭的事實就是國家主權在越來越多地向政府間國際組織轉移。比如,向聯合國、地區組織轉移政治、外交和軍事權利,向WTO、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世界銀行和全球公司轉移經濟權利,向各種各樣的其他非政府國際組織轉移社會權利。全球化還促使一國的國內規則盡可能與國際規則協調與一致。
(五)推進國際體系轉型。現行國際體系的主要特徵是:由西方特別是美國主導、國家間名義上平等而事實上不平等、國際組織作用有限、霸權主義和「問題國家」得不到有效制約。現行國際體系在應對日益增多的全球性問題方面日漸乏力,其調整、完善和轉型乃大勢所趨。今後幾十年內新的國際體系有可能基本形成,其主要特徵:一是世界格局多極化。由於新興大國和廣大發展中國家的振興,國際力量對比正在發生有利於多強不利於「一超」、有利於發展中國家不利於發達國家的變化,「一超」與多強、南方與北方兩個力量對比失衡問題有望最終解決。據國際權威機構預測,2020年世界排名前20位的經濟大國將重新洗牌,中國將躍居世界第二位,俄羅斯、印度、巴西將躍入前10名,另有部分發展中大國將躍居前20名。美、中、歐、日、俄、印度、巴西等新的各極之間利益融合與相互依存度提高,彼此發生尖銳對抗與全面戰爭的危險性降低。二是西方與非西方國家共同主導。將來隨著美國「一超」地位和西方力量優勢的逐步喪失,西方的主導地位將難以維系,多極、西方與非西方將共同主導新的國際體系,國際關系民主化將得到發展。三是國際組織作用增強。國際組織和國際規則將進一步充實、完善和強化,對大國和「問題國家」的約束將得到加強。四是國際治理多樣化。全球性問題增多將促進國際治理模式多樣化,如國家治理與全球治理、大國共治與中小國家共治、全球性國際組織治理與地區性國際組織治理等相互結合和相互補充。五是和平漸進性。以往國際體系的變革都是通過戰爭實現的,這一次國際體系轉型可能在保持總體和平狀態下通過大國之間、南北方國家間的斗爭、協商、妥協以漸進式改良逐步完成。
(六)推進人類文明進步。人類有可能在全球化、全球性問題、全球利益和全球治理基礎上,形成人類新的共同價值觀念和新的人類文明,打破西方在人類文明中的主導地位,實現對西方文明的總體超越。
二
我們在看到全球化的積極作用的同時,對其逐漸積累的負面作用也不能忽視。
(一)經濟危機。隨著全球經濟鏈條日益緊密,能源價格大幅攀升、金融秩序嚴重失控、大國經濟明顯衰退誘發全球經濟衰退甚至危機的可能性增大。這種情況一旦發生,其傳導的速度、影響的深度可能遠遠超過以往的世界經濟危機。此外,氣候變化、環境惡化等問題長期得不到有效治理,也最終會威脅全球與各國經濟可持續發展。
(二)社會動亂。全球化導致國家間和國家內部貧富差距擴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內部的社會矛盾都有可能激化。如美、英、法等發達國家傳統產業大量外移,失業問題突顯,社會風潮增多。全球化還使各國國內因素與國際因素的聯系與互動增強,國際問題誘發國內動盪、國內問題引發國際動盪的機率都在增大。
(三)大國對抗。有的國家背離全球化的演進方向、背離人類歷史前進的步伐,沒有放棄搞霸權主義,沒有放棄搞戰略擴張,沒有放棄搞軍備競賽,沒有放棄遏制其他新興大國。特別是它還將在一二十年內保持戰略優勢,一旦擺脫當前的戰略困境,仍有再次挑起大國對抗的可能,那將對國際體系的轉型、人類和平進步事業產生嚴重危害。
(四)地區動盪。全球化中邊緣化的國家、霸權主義、恐怖主義、核擴散等,可能使用21世紀頭20年內地區熱點不是隨全球化深入逐步減少而是繼續增多,使地區熱點對全球安全形勢的牽動作用增大,使國際形勢在總體和平狀態下局部動盪繼續加劇。
三
置身全球化浪潮,要增強機遇意識、創新意識和全球戰略意識。
完善國家發展觀、利益觀、安全觀、主權觀與國際秩序觀。全面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搞好五個統籌,促進我國經濟社會發展與全球化發展間良性互動。摒棄絕對排外的國家利益觀,遠離霸權主義那種維護一己私利的國家利益觀,把更多的全球利益和地區利益納入國家利益視野,在推進與外部世界互利共贏中發展並延伸國家利益。創新國家安全觀,促進國防建設與國家經濟建設、國家和平發展的協調,促進維護傳統安全與維護非傳統安全的協調,促進維護本國安全與維護國際安全的協調,促進軍事手段與其他手段間的協調,力爭擺脫「安全困境」羈絆,推進安全與發展統一,努力維護國家綜合安全。妥善應對國家主權轉移的趨勢,以是否有利於國家利益發展取捨國家主權讓渡,以是否有利於本國國家安全和世界和平穩定決定對國際干預的立場。充實國際秩序觀,在適當參與全球治理中推進和諧世界建設。
增強統籌國內國際兩個大局的能力。全球化背景下國內國際兩個大局互動增強,要善於利用全球化機遇促進國內發展,善於利用全球化壓力推進國內制度創新,善於規避全球化風險維護自身安全,善於防範國內問題沖擊地區和全球安全與發展。
Ⅹ 你好,老師,我想咨詢一下西南交大MPA復試考試,政治理論筆試題型構成,還有主要是考時事政治還是理論呢
答: 西南交大MPA復試考試,政治理論筆試題型構成
問題問的挺好的
很高興為你回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