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代治理文化
⑴ 如何體現文化工作的縣域社會治理現代化
方法
包括治理工作的體系
以及具體的工作結果
⑵ 如何把握儒家文化與現代管理文化的契合
一、在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中突出以和為貴
儒家文化重視和諧與統一,源於它植根於農耕文明,它既重視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體與思想的和諧等。儒家主流文化以和為貴,最為典型地體現在「天人合一」的思想觀念中。孔孟均有論述:孔子有「禮之用,和為貴」,強調「和」之價值性,孟子有「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的思想,人和在天時地利之後,在講究天相地理的時代,孟子突出論述的「和」的重要性可見一斑。和為貴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史刻上了深刻的烙印,它是構成我國傳統文化的極其重要的一個典型思想,塑造了我國的國民整體的民族世界觀和價值觀,這些在中國社會的各個領域均有非常鮮明的體現。中國歷朝歷代都強調政治格局的「大一統」,社會經濟中的「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的思想和實踐。
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第一次明確提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大戰略任務,並且明確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於我黨的重要性,它是鞏固我們中國共產黨執政的社會基礎,是實現中國共產黨執政歷史任務的必然要求。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突出了構建和諧社會關系的重要性。和諧的社會關系包括平衡的多方面群體利益、合理運行的社會秩序、社會各要素之間的和諧共處、資源的可持續利用、生態環境的和諧等等諸多方面,這些方面無疑與儒家文化中強調的諸多「和」的觀念是相通相似的:重視自然的和諧,社會的和諧、人與自然的和諧,人與社會的和諧,又重視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以及人自身的身體與思想的和諧等等。因此,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時候,我們有必要突出發揚儒家文化中的這一思想,以和為貴,通過宣傳和普及,使參與到社會建設的各個階層、各個群體、各個公民,都能夠注重發揚智慧,注重突出所長,注重經濟、社會、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注重有序文明的社會秩序以及注重公民自身的全面綜合發展。
二、在市場經濟發展和社會建設中強調以人為本
儒家文化強調以人為本,在很多儒家著述中都有所體現,「博施於民,而能濟眾」、「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等就是其中的經典表述。以人為本既是儒家文化一個突出強調的思想,也是我們在現代社會中不論是社會治理還是經濟發展中強調的重要原則和內容。儒家文化強調重視人的價值,並非某個單獨個體的價值,而是將這些單獨個人組合成一個大的群體,是相對於統治者的另外一個社會組成。統治者應該注重這個社會組成,包括他們的尊嚴、價值,也包括對這個社會組成的內部運行秩序的協調和重視。儒家文化正是協調個體與群體、群體內部的和諧關系的一劑潤滑劑,它強調倫理、強調道德,通過倫理道德的浸潤,使人們提高自身修養、意識到「我」對「他」、「小我」對「大我」的責任和義務,內化為個人為人處世的守則,形成中華多民族的共識。由此可見,儒家文化中的這種人本主義,有力地提高了人們的道德素養、維系了人際和社會秩序的良好運轉。
積極發揚儒家思想中以人為本的精神,對我國發展市場經濟、建設和發展現代社會,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建立和健全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民主政治中,要善於運用儒家文化的精華,充分注重吸收人民的智慧、聽取和回應人民的訴求、落實和發展好人民的利益;在建立新型的社會主義文化過程中,創造出更多的符合人民群眾需要、豐富人民群眾精神世界的作品;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中,堅決把人作為發展生產的第一要素,關注和滿足人的不同層次的需要,進行人本管理;在涉及到分配問題時,充分考慮不同群體的利益訴求,堅持改革開放成果與民共享,不與民爭利。以人為本,就是要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基於儒家文化與發展和諧社會的人本精神的共通性,我們可以用儒家文化的精華和智慧,來解決我國現代社會發展過程中帶來的一系列問題,諸如地區發展的不協調、利益分配不平衡導致的社會矛盾、生態環境的過度開發使用、物慾發展與人的道德滑坡等多種問題。
三、在發展現代經濟的過程中倡導倫理道德為先
儒家文化是倫理至上的文化,通過一系列的倫理守則和規范來要求和指導個體,突出了倫理道德的重要性。我們應該挖掘儒家文化中積極的內容,舍棄其服務於封建統治者的糟粕。從積極方面來看,儒家文化的出發點是基於個人的自我修養,即個人的身與心的關系,然後才能很好的處理其他各種關系,包括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等等。人要注重個人自身的修養,「格物致知」、「正心修身」,才能夠達到「修己安人」,才能達到見利思義、捨生取義這樣高的境界,這個過程很典型的表現為「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 在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今天,經濟發展的速度較之以往快了很多,物質條件較之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好得多,但是精神文明的發展較之物質文明的發展卻緩慢了很多,物的刺激帶來了物慾橫流、重利輕義、失信於人等有悖於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健康精神的價值觀,一些人逐漸改變和喪失了原有的信念和道德。我們要善於辯證的吸收和利用儒家文化,來引導現代社會的和諧發展。一注重教育的力量。在學校教育中推行儒家文化中的積極價值觀念,「仁義禮智信」,不斷引導受教育者建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教育從娃娃抓起,道德培養也應該從娃娃抓起;在職場教育中,灌輸正確的職業觀,勤勞、信用、勇於奉獻;在社區宣傳中,進行愛國教育和利他教育,使重義輕利、愛國忠誠、誠實信用等內化為每一個社會成員的道德守則;通過發揚儒家「以義制利」的精神,使社會成員正確看待物質、追求物質。二是注重法治的力量。儒家文化強調禮制,其中包含了部分法治的意義,但是更多的是突出倫理道德對人的約束。在發展市場經濟中,我們應該禮法並用,內以禮制人,外以法制人。不斷完善社會主義法制體系,營造公平有序的法治環境,各級公務人員在進行社會治理時,有法可依,依法行事,使經濟活動中的個體都能夠受到法律的約束和指導。
四、在市場經濟中注重務實求穩和創新相結合
儒家文化是根植於農耕文明,起源於以農業為主導的時代,這就使務實求穩成為國人的一種普通心態。踏實肯干、知足守成、穩中求進、安定自保等一些性格特點也顯現在多數中國人身上,這些品質也促進了我國農業文明的發展。但是,在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過程中,我們應該揚棄地看待儒家文化的這些學說、人們普遍有的心態。市場經濟是有其特有的規律和特點,一味照搬硬套儒家學說,不講求和尊重市場的規律,就會發展滯後。市場的規律包括價值規律、供求規律以及競爭規律等等,強調優勝劣汰、優者更優。一方面,我們應該務實求穩、穩重求進,市場有風險,投資需謹慎,有效的識別和規避風險,另一方面,我們也應該積極尋找和利用機會,市場中的機會與風險是並存的,不能因為有風險就停滯不前。一味求穩,在機會面前踟躕不前,只會被其他競爭對手超越,最終導致市場地位的喪失;一味追求高利潤,而不實事求是的承認風險和規避風險,那隻會竹籃打水一場空。所以,在市場中運行,舍棄了務實求穩和積極出擊中的任何一個方面,只關注於市場的某一個方面,都將被市場淘汰。發展到當代,創新已經成為了第一生產力,所以,在踏實肯干、務實求穩的同時,更應該注重創新。從組織結構的創新,到產品的創新、技術的創新以及到組織文化的創新,結合組織發展的主客觀條件,每一種創新都有可能給組織帶來利益,甚至是巨大的發展。目前我國許多企業都意識到了創新的重要性,不斷引進和培養創新型人才,尤其是核心技術領域的創新人才,從而為提升企業核心競爭力奠定人才基礎。但是也有一部分企業,試圖在模仿和山寨中來取得市場中的一席之地,發展後勁不足,長此以往,必然會推出市場。
五、在社會治理過程中啟蒙了公民意識
儒家文化固然一開始是服務於統治階級的,為其提供了社會治理的文化軟工具。但是它在這個過程中,無疑起到了開化人民意識,使人民開始有「公」和「共」的觀念。一是「公」,是相對於「私」的,私人的我、他人的我。比如家庭中的「我」,儒家文化強調孝悌,在家庭的「我」和其他成員「他」的公共生活中,「我」作為兒女要孝敬父母,作為弟弟妹妹,要尊重兄長姐姐,長幼之間只有都不只是純粹的私人的我,眼中有他,才能夠使家庭倫理有序,和諧運轉。這種從小的家庭中建立起來的「他」的、「公」的概念是輻射到整個大社會的「公」的概念的基礎。另一個是「共」。我們要建設公民社會,強調了從上到下、從下到上,社會的全員參與,共同參與到社會的治理中來,而不是局限於官員群體。在儒家文化中,民為貴,統治者在治理國家的時候,應該考慮到民眾的訴求、民眾的智慧;三人行,必有我師焉,儒家師徒之間,講學者與求學者之間,構成了一些不規范的團體,這些團體也是「共」的,共同學習、共同探討、共同議政,等等,這也是今天我們所說的共同治理模式種的題中之義。所以說,儒家文化中啟蒙了公民的「公」和「共」的意識,是建立和發展現代公民社會的文化基礎,已經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
⑶ 如何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必須完整理解和把握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這是兩句話組成的一個整體,即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我們的方向就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
1、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2、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麼改、怎麼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3、制定出一個好文件,只是萬里長征走完了第一步,關鍵還在於落實文件。我們在學習宣傳全會精神上還要下細功夫、苦功夫、深功夫,夯實全面深化改革的思想認識基礎。在學習理解上,要防止一知半解、斷章取義、生搬硬套,要弄清楚整體政策安排與某一具體政策的關系、系統政策鏈條與某一政策環節的關系、政策頂層設計與政策分層對接的關系、政策統一性與政策差異性的關系、長期性政策與階段性政策的關系,既不能以局部代替整體、又不能以整體代替局部,既不能以靈活性損害原則性、又不能以原則性束縛靈活性。在貫徹落實上,要防止徒陳空文、等待觀望、急功近利,必須有時不我待的緊迫意識和夙夜在公的責任意識抓實、再抓實。改革是循序漸進的工作,既要敢於突破,又要一步一個腳印、穩扎穩打向前走,確保實現改革的目標任務。全面深化改革是立足國家整體利益、根本利益、長遠利益進行部署的,要注意避免合意則取、不合意則舍的傾向,破除妨礙改革發展的那些思維定勢。對黨和人民事業有利的,對最廣大人民有利的,對實現黨和國家興旺發達、長治久安有利的,該改的就要堅定不移改,這才是對歷史負責、對人民負責、對國家和民族負責。
⑷ 如何推進治理體系治理能力現代化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要大力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和核心價值觀,加快構建充分反映中國特色、民族特性、時代特徵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價值體系,堅守我們的核心價值觀,必須發揮文化的作用。民族文化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要加強對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挖掘和闡發,努力實現中華傳統美德的創造性轉化、創新性發展,把跨越時空、超越國度、富有永恆魅力、具有當代價值的文化精神弘揚起來,把繼承優秀傳統文化又弘揚時代精神、立足本國又面向世界的當代中國文化創新成果傳播出去。只要中華民族一代接著一代追求美好崇高的道德境界,我們的民族就永遠充滿希望。
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水平決定的,是由這個國家的人民決定的。我國今天的國家治理體系,是在我國歷史傳承、文化傳統、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上長期發展、漸進改進、內生性演化的結果。我國國家治理體系需要改進和完善,但怎麼改、怎麼完善,我們要有主張、有定力。中華民族是一個兼容並蓄、海納百川的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不斷學習他人的好東西,把他人的好東西化成我們自己的東西,這才形成我們的民族特色。沒有堅定的制度自信就不可能有全面深化改革的勇氣,同樣,離開不斷改革,制度自信也不可能徹底、不可能久遠。我們全面深化改革,是要使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更好;我們說堅定製度自信,不是要固步自封,而是要不斷革除體制機制弊端,讓我們的制度成熟而持久。
⑸ 弘揚優秀傳統文化對現代國家治理的作用
①弘揚優秀傳統文化有利於繁榮民族文化、增強民族凝聚力和認同感,增強文化自覺和文化自信;(3分)②有利於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發揮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魂聚氣、強基固本的作用,為現代化建設提供不竭的精神動力;(3分)③有利於提高公民參與政治生活的素養和能力,促進社會主義民主法制建設;(3分)④有利於豐富人的精神世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形成科學文明、開拓進取、健康向上的思想觀念和道德風尚,從而推進國家治理能力的現代化。(3分)
⑹ 明清的「里老文化」是什麼在治理社會中有何作用
里老文化是明清時期社會治理中一種非常獨特的歷史現象,從起源到最後確立,經歷了很長時間的演變過程,對於明清時期的社會治理具有深遠的影響。那麼,里老文化究竟是一種怎樣的文化?它對於社會治理又有著怎樣的意義?
一、里老文化的起源和發展
明朝初期實行里甲制度,為了整飭地方的治安,朱元璋又下令在里社建造了「申明亭」和「旌善亭」。在申明亭中,官府會定期張貼朝廷文高,公布本地罪犯或者犯錯人員的名單,同時也推舉當地德高望重之人,在申明亭中主持調解當地的小糾紛;在旌善亭中,官府會定期在這里張貼榜文,公布本地的孝子賢孫、貞女節婦之事,進而達到教化鄉民的目的。不過,朱元璋為了進一步加強對鄉民的控制,在洪武八年,他又下令在各地設立社學和里設壇、鄉厲壇。洪武十年,朝廷頒布了「耆宿」制度,即選出民間德高望重之人,向朝廷推舉人才,同時擔負起里社教化和糾紛處理的職責。
總而言之,里老制度在明朝時期還是發揮了極大的作用的,到了明朝中期,里老的職能有所弱化,但是仍然發揮著一定的作用。到了明朝後期,由於宗族、文會調解、中人調解、鄉村調解等越來越普遍,里老的作用也進一步弱化了。當然,雖然里老制度逐漸消亡,但是里老文化對於明清時期的鄉村治理具有極為深遠的影響,時至今日,里老文化對當前社會的鄉村治理仍有一定的指導意義。
⑺ 儒家優秀傳統文化與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關系
1.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內政)方面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我國國內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生態建設五位一體的融洽發展離不開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和力量。儒家的道德金律與我國構建以物質文明、精神文明、政治文明和生態文明為主導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社會主義榮辱觀交相輝映,展現出中國傳統文化資源在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方面的強大功效。此外,新時期,加強黨的領導及提高各級人民政府為人民服務的本領需要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藝術。追源溯流,政治發展從統治、管理到治理,是創新國家治理現代化手段的偉大嘗試。順應時代潮流的人民政府踐行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提高為人民服務的本領也需要借鑒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的藝術。
2.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對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外交)方面具有畫龍點睛的作用。中國夢,世界的夢,和諧世界建設藍圖需要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的智慧,儒家優秀傳統文化的智慧為大國外交的順利開展鋪路奠基。儒家優秀傳統文化中的思想意義深長,從人際關系引申到國際關系領域就是「親仁善鄰」,協和萬邦」。儒家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極具活力的精神典範,是中華民族歷史上極為深刻的文化記憶。駁斥「中國強硬論、中國軍事威脅論」,中國要重視發揮儒家優秀傳統文化在國際關系事務中的獨特作用。
⑻ 在當今社會,你認為應當怎樣從中國傳統治國文化中吸取營養,推動國家治理現代化
我覺得首先需要了解我們傳統的政治文化,然後結合實際運用。
⑼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提出,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
黨的十九屆四中全會把「堅持和完善繁榮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制度」,作為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內容,首次提出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制度,明確了「堅持和鞏固」文化制度體系的基本內容,部署了「完善和發展」的重點任務。
(9)現代治理文化擴展閱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一個國家選擇什麼樣的國家制度和國家治理體系,是由這個國家的歷史文化、社會性質、經濟發展水平決定的。」優越的制度不是「飛來峰」,有效的治理源於文化滋養。沒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沒有文化的繁榮發展,就沒有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也就沒有真正意義上的國家治理現代化。
「我們說要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制度自信,說到底是要堅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堅定文化自信,推動文化繁榮興盛,既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重要目標,又是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手段。只有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廣泛凝聚人民精神力量,才能構築起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深厚支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