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好黃河的關鍵是什麼
A. 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___,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是___。措施是_____、_
黃河的泥沙主要來自中游的黃土高原。
關鍵是治沙。
措施如:
1.種草種樹,坡耕地退耕還林、還牧,使土石不下坡,清水長流;
2.修築梯田,打壩淤地,以減少入河泥沙;
3.上中游修建水庫也是治黃的重要措施,修水庫水僅發電,還可治沙與防洪,調節黃河徑流。如小浪底水利樞紐建成後,可發揮防洪、發電、灌溉、防凌、防淤、養殖、旅遊等多種功能。下游加固大堤,確保堤岸萬無一失。
下游是清淤築堤
B. 治理黃河的關鍵:______.治理黃河的根本:______
黃河下游是地上河,其形成原因是黃河中游流經黃土高原,黃土高原土質疏鬆,植被破壞,土壤裸露,一遇暴雨,水土流失嚴重,使黃河的泥沙大增,下游流經華北平原,河床寬坦,水流緩慢,泥沙大量淤積,使河床抬高形成,所以治理黃河的關鍵是治沙,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是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故答案為:治沙;加強中游黃土高原的水土保持工作. |
C. 治理黃河的關鍵在於
D 分 析:來 黃河最大的問題是泥沙多自,極容易在下游出現泛濫的災害,而泥沙多的原因就是中游黃土高原的植被被破壞,導致黃河的泥沙多,所以治理黃河根本的措施就是要在中游保持水土,故選D. 考點: 本題考查治理黃河的根本措施. 考點 分析: 考點1:河流和湖泊 試題屬性 題型: 難度: 考核: 年級
D. 治理黃河、長江的關鍵分別是
治理黃河、長江的關鍵分別是治沙、防洪。
黃河災害及治理
1.上游
問題:土內地荒漠化
措施容:種草,合理放牧
2.中游
問題:含沙量大、黃土高原水土流失嚴重
措施:植樹造林、建造水庫
3.下游
問題:「地上河」
措施:修建大壩、減輕河床淤泥
長江災害及治理
1.問題:水道不暢;川江急流險灘,荊江九曲回腸。
措施:修水庫,裁彎曲直
2.問題:洪水泛濫
措施:退田還湖、修建大壩
E.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的管是什麼意思
黃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大河,其含沙量相當於長江的68倍。黃河每年從中上游帶到下游的泥沙總重量達16億噸,其中12億噸被搬到了大海,4億噸則沉積在下遊河道中。問題就出在這4億噸泥沙上。它使黃河的河床逐年升高,結果有的河段高出兩岸農田3-4米,有的甚至高出10米以上,使黃河成了懸河。每到洪水季節,黃河這些地段的堤壩很容易決口,造成可怕的大水災。
據科學家研究,黃河發生變化有兩方面的原因。一是自秦朝以後,黃土高原氣溫轉寒,暴雨集中。加上黃土本身結構鬆散,很容易受侵蝕和崩塌,助長了水土流失,使大量泥沙進入黃河。二是人口迅速增長,無限制地開墾放牧,使森林毀滅,草原破壞,綠色的植被遭到嚴重破壞,黃土高原失去天然的保護層,引起了嚴重的水土流失。每年,黃河流域每平方公里就有4000噸寶貴的土壤被侵蝕掉,相當於一年破壞耕地550萬畝!更嚴重的是,水土流失使土壤的肥力顯著下降,造成農作物大量減產。越是減產,人們就越要多開墾荒地;越多墾荒,水土流失就越嚴重。這樣越墾越窮,越窮越墾,黃河中的泥沙也就越來越多,因而黃河決口、改道的次數也就越來越頻繁。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新中國成立後,科學家已經為治理黃河設計了方案。他們認為黃土高原地區應堅持牧、林為主的經營方向。一定要保護好森林資源,使失去的植被盡快恢復。要使人人都明白這樣一個道理:破壞森林是不折不扣的自殺行為;要合理規劃利用土地,同時還要大量修築水利工程。這樣數管齊下,一定能防止水土流失,黃河變好的夢想一定能成為現實。
F. 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麼
黃河發源於青海省巴顏喀拉山北麓,流經9個省區,全長5464千米。黃河和它的支流,哺育了無數的中華兒女,黃河流域被稱作中華民族的發祥地。
在很久以前,黃河水並不怎麼黃,它的名字不叫黃河,而叫大河。到唐代,人們看到的大河是黃色的,就給它取個「黃河」的外號,沒想到外號竟最終代替了它原先的名字。
在周秦時,黃土高原大半是森林,黃河水也較清澈。隨著黃土高原的開發,山上的林木被逐漸砍掉,每逢下雨,雨水夾帶著毫無抵抗能力的泥土,由山上流到山下,由小河流進大河,這種情況愈演愈烈,使得黃河水的含沙量日益增大,最終造成黃河河水渾濁變黃。這就是黃河水變黃的根源所在。
黃河的特點是水少沙多,水沙運行過程不協調。黃河65%的水量來自蘭州以上,而90%的泥沙來自中游黃土高原,但二者在時間上常不相適應,當中游來沙多,上游來水少時,就造成河道的嚴重淤積,洪水位不斷抬高,威脅堤防安全。目前,上游興建了一系列梯級電站及控制性水庫,減少了汛期輸沙水量,使水沙運行過程更加不協調,泥沙更容易淤積,沿黃兩岸工農業用水的大量增加,也使輸沙水量相應減少,影響下遊河勢的惡化。
四十年來,加固加高了兩岸大堤(大堤按1958年實測花園口站22000m3/s設防);建成了三門峽、陸洋(伊河上游)、故縣(洛河上游)和東平湖等水庫;興修了北金堤、北展、南展分滯洪區及沿河護岸護灘工程,初步形成了「上攔、下排、中間分滯」的防洪體系。但是,河底不斷加高,大堤質量不均,潛在危險很大;三門峽、東平湖水庫因淤積影響和庫區移民等原因,蓄洪運用受到限制;北金堤滯洪區(在北金堤與臨黃河大堤之間)內有人口150萬,耕地16.7萬公頃和中原油田85%以上油區,使用時也很困難。因此,黃河的防洪問題仍十分嚴重。
黃河的治理,近期主要是加強和改善現有防洪體系,充分發揮現有工程的作用。加速鄭州鐵橋一高村間寬淺游盪性河段的治理,通過控導主流、穩定河勢的工程措施,變游盪性河道為流路固定的彎曲河道,是防止產生橫河、斜河,確保大堤安全的必要措施。
修建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小浪底位於三門峽以下130千米處,是黃河幹流上最後一個峽谷水庫,興建小浪底工程可以緩解三門峽攔蓄洪水的壓力,控制三門峽與小浪底間洪水,小浪底可控制流域面積65萬平方千米,按設計計算,小浪底工程可攔沙100億噸,相應減少下遊河道淤積77億噸(相當於20年的總淤積量),可長期保持有效庫容50億立方米。此外,小浪底工程還可以擔負20億立方米的防凌任務。可基本解除下游凌汛威脅。每年可增加40億立方米的供水量。水電站總裝機156萬千瓦,保證電力24—30萬千瓦。小浪底水利樞紐工程是以防洪(包括防凌)減淤為主,兼顧供水、灌溉、發電、蓄清排渾、綜台利用為開發目標的大型水利工程,可減輕大堤和三門峽水庫的壓力,增加下游防洪的安全程度,並減少滯洪區的運用。
通過多種途徑減緩黃河下遊河床的淤積,逐步變地上河為地下河,是治黃的長遠目標。水土保持是治理黃河的基本措施,再加以水庫攔沙、蓄水調節水沙運行過程及增水沖沙等措施,進行綜合治理,使黃河下遊河床變淤為沖,從而實現根治的目標。
相繼興建小浪底、龍門、磧口三個庫容在100億立方米以上的水庫,估計可使黃河下遊河床40—50年內不增加淤積。配合溫孟灘、龍門至潼關間的灘地積淤,減淤年限還可延長。
在研究黃河治理對策方面,有的學者認為應在黃河下游進行人工改道,另闢新河。這種方案並不能控制洪水,也不能減少河道泥沙淤積,塑造新河初期很難確保安全,20年後又變為一條地上河,而且該方案影響人口250—300萬,難以妥善解決。
G. 把黃河治理好的關鍵是什麼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課文分析了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自然原因,專氣候轉寒、暴雨屬集中和結構鬆散的黃土,這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使水土大量流失,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堵塞河道。二是社會原因,即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從上述原因中可以看出,泥沙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因而治理黃河的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
H. 把黃河治理好關鍵是要把……
要想徹底治理好黃河,關鍵是如何減少污染源無節制向黃河排放,並且做到沿黃一線的水土流失得以最大限度的遏制。
I. 黃河是怎樣化成的這篇課文治理黃河的關鍵是什麼
《黃河是怎樣變化的》這篇課文分析了黃河發生變化的原因有兩點:一是自然原因,氣候轉寒、暴雨集中和結構鬆散的黃土,這兩方面的因素相互作用,使水土大量流失,大量泥沙進入黃河,堵塞河道。二是社會原因,即人類對自然的破壞。從上述原因中可以看出,泥沙問題是最核心的問題,因而治理黃河的關鍵是要把泥沙管住,不能讓它隨心所欲地流進黃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