雁鳴湖整治
㈠ 西安 雁鳴湖 圍擋起來的是什麼工程啊 熱力管道鋪設什麼時候能到這里啊,暖山康城今年冬季能如期供暖嗎
你看到的是滻抄河雁鳴湖臨時攔沙壩工程施工,
工程概況:臨時攔沙壩一座,進水口一處,出水口一處。
由西安滻灞河發展有限公司施工,項目主要建設道路及配套市政管網工程、
雁鳴湖綠化工程及滻河、雁鳴湖的綜合整治工程,項目建成後,
將改變雁鳴湖園區內基礎設施薄弱的狀況,建成區域內較完善的交通系統
及其他基礎設施系統,將使雁鳴湖園區形成一片良好的區域親水生態環境景觀,
為實現建設「高尚住宅、旅遊生態區」及「生態居住區」的規劃目標創造良好的條件、
房地產項目;
北起月登閣路,南至田馬南規劃路,西至規八路,
東至滻河西路以西的雁鳴湖二號湖,佔地面積216畝,
㈡ 粵北的經濟規劃
——南粵綠色生態屏障。在加快發展的同時更加註重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加強對自然保護區、森林公園、江河源頭、湖泊水庫、重要濕地、水土流失重點防治區等重要生態功能區和水源涵養區的保護,加強生態公益林和水源涵養林建設,加大山區生態系統建設投入,完善生態建設長效機制,著力構建粵北地區生態安全新格局,努力把粵北地區建設成為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示範區。
——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區。以主體功能區規劃為主導,將粵北地區劃分為重點、協調和生態三類發展片區,實行生態建設優先、產業集約優先,積極探索用較少的土地面積獲得較大經濟社會效益的發展方式,破解山區科學發展的難題,重點在生態環境、生態產業、城鄉一體、公共設施、公共服務和體制改革等關鍵環節取得突破,為全國山區科學發展提供先行示範。
——新興生態型產業集聚區。充分利用珠三角地區輻射和帶動功能,發揮粵北地區環珠三角的資源稟賦和後發優勢和各市主導產業發展,積極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帶動本地區的農村勞動力轉移到產業承接地的城鎮,以工業進園為載體,錯位發展特色產業集群,打造專業分工合作的產業鏈。
——區域合作的橋梁和紐帶。充分發揮粵北地區特有的區位優勢,主動承接珠三角地區的輻射,加強與周邊省區的區域合作,著力把粵北地區打造成為南融珠三角、北聯內陸的重要橋梁和東承海西、西接西南的重要紐帶。 到2015年,粵北地區初步形成全省最重要的生態屏障,初步形成綠色現代產業體系,公共基礎設施更加完善,城鄉人民生活水平進一步提高。
——生態環境建設上新台階。西北東韓「四江水系」水源地常年保持國家地表水I-Ⅱ類標准,水源涵養區水土流失治理率達95%;森林覆蓋率達72.7%,生態發展區的生態公益林占林地面積提高到50%以上;單位生產總值能源消耗等約束性指標完成省下達的任務,工業廢水排放達標率達90%,工業用水重復利用率達70%,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率達85%;60%以上的中心鎮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城鎮生活污水集中處理率達65%,城鎮生活垃圾無害化處理率達78%,確保實行生活污水處理的村莊數量每年增長1%以上,實行生活垃圾集中無害化處理的村莊覆蓋率每年增長10%以上。
——基礎設施建設上新水平。交通、能源、水利、環保等基礎設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需要並適度超前,基本實現所有縣城區通高速公路,新增高速公路520公里,高速公路通車總里程超過1500公里。電力供應能力進一步增強。農田渠系灌溉系數達到0.5-0.6.通信網、互聯網和廣播電視網基本實現「三網融合」。
——經濟結構明顯優化。經濟增長速度年均達到10%,地區生產總值達5250億元(2010年可比價,下同);人均生產總值達到31340元;產業結構調整和布局優化取得新進展,三次產業比重優化調整為10∶53∶37.——城鄉居民收入水平顯著提高。力爭實現居民收入與地區生產總值同步增長,勞動生產率與工資水平同步增長,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農村居民人均純收入年均名義增長分別達9.5%和9.0%,平均期望壽命達到78歲。城鎮就業崗位持續增加,城鎮登記失業率控制在4%以內。
——城鄉基本公共服務能力明顯增強。基本普及學前三年教育,小學適齡兒童入學率和初中毛入學率保持100%,高中階段教育毛入學率達到90%以上;廣播電視人口綜合覆蓋率達到99%以上,農村實現每個行政村每月放映一場數字電影;城鄉三項醫療保險參保率達98%以上,初步實現城鄉社會保障同險種同水平。 以主體功能區劃為基本布局理念,統籌考慮現有的開發強度、發展潛力,按照「五極」、「七軸」、「三片」空間結構和「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區域布局的要求,優化區域發展空間布局,強化與周邊區域的連通和協作。
(一)構建「五極、七軸、三片」的空間布局。
以珠三角地區為經濟發展的主要輻射源,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為主要增長極,廣州、深圳和珠海向內陸擴散的七條高速公路為發展主軸線,城鎮區、工業區和生態保護區等為發展主軸線上的節點,並以粵北地區與珠三角的地理位置關系劃分重點、協調和生態三個發展片區。
——「五極」:將粵北五個地級市的城區建成五大區域性增長極。到2015年,5個地級市城區人口規模分別達到50萬以上,每個城區面積達到50平方公里。在城區的帶動下,韶關市建成為粵北區域中心城市、廣東新興製造業基地、全國生態文明建設示範市、生態旅遊休閑重點地區;河源市建成為粵東北特色中心城市、山區科學發展示範市、新興產業集聚地、粵北贛南區域物流中心、現代生態園林城市;梅州市以建設綠色產業基地為目標建成廣東綠色崛起先行市、生態文化平安名城、世界客都;清遠市建成為大廣州衛星城市、珠三角高新產業新成長區、華南休閑宜居名城;雲浮市建成為全省農村改革發展試驗區、全省人居環境建設示範市、廣東富庶文明大西關。
——「七軸」:以珠三角為輻射源並向內陸擴散的高速公路為粵北地區的七大發展軸。
廣(州)韶(關)發展軸。京港澳和廣樂高速公路、武廣高鐵、京廣鐵路和北江航道發展軸,途經廣州、清遠城區、英德、佛岡、翁源、韶關城區、乳源、樂昌等城鎮,是清遠、韶關承接珠三角核心區輻射並向湖南拓展的重要軸線,粵北地區中部發展的「脊樑」。
廣(州)梅(州)發展軸。廣梅、廣河和廣惠高速公路、廣梅汕鐵路、東江航道發展軸,途經惠州、河源城區、東源、龍川、梅州市區、梅縣區、興寧、大埔等城鎮,是粵北東北部發展的重要軸線,影響和輻射海峽西岸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廣(州)連(州)發展軸。廣清和清連、連宜高速公路和107國道,途經廣州、清遠城區、清新、陽山、連南、連山、連州等城鎮,覆蓋整個清遠市行政區劃的中軸,是我省向湖南方向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廣(州)雲(浮)發展軸。廣梧高速公路、南廣鐵路、三茂鐵路、西江黃金水道,是雲浮承接以廣州-佛山-肇慶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依託珠三角的輻射帶動作用,集聚雲浮市城區的產業與綜合服務功能,帶動雲安、鬱南等城鎮和產業聚集區的發展,形成影響和輻射大西南地區的重要拓展軸。
深(圳)河(源)發展軸。以深圳為起點的惠鹽、惠河高速,以及深圳-贛州高速公路等區域幹道,途經深圳、惠州以及河源的城區、東源、和平等城鎮,二十特勤吧託人情問她千萬別
汕(頭)梅(州)發展軸。汕梅高速、廣梅汕鐵路,涉及梅州市區、梅縣區、豐順、蕉嶺等城鎮,是依託海西經濟區和潮汕都市區向北拓展的重要發展軸。
珠(海)雲(浮)發展軸。珠海至中山高速、江門至羅定高速,途經珠海、中山、江門等珠三角城市以及雲浮的新興、羅定等城鎮,是雲浮承接以珠海-中山-江門為主的珠三角核心區域向大西南地區拓展的重要軸線。
——「三片」:按照全省主體功能區劃范圍,以縣級行政單元為主體,細分為重點發展、協調發展和生態發展三個具體功能片區。
重點發展片區:承接產業轉移的優先地區,工業園區化的密集區,現代產業體系的載體,粵北地區的新經濟增長極,城鎮密集的區域生產生活服務中心。 專欄1重點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與珠三角地區接壤或屬地級市的城區。
片區范圍:韶關湞江區、武江區和曲江區,梅州梅江區和梅縣區,清遠高新區、清城區、佛岡縣和清新縣,河源源城區,雲浮雲城區和新興縣。
發展重點:粵北地區五個地級市的城區;韶關工業園區、韶關曲江經濟開發區、東莞(韶關)產業轉移工業園、韶關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清遠經濟開發區、佛山(清遠)產業轉移工業園、清遠台灣工業園,佛山禪城(清新)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經濟開發區、廣州(梅州)產業轉移工業園、梅州高新技術產業園區,河源經濟開發區、源城高新技術產業園區、中山(河源)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羅湖(河源源城)產業轉移工業園,雲浮市循環經濟工業園區、佛山(雲浮)產業轉移工業園、佛山順德(雲浮新興新城)產業轉移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
禁止開發:河源恐龍蛋化石公園、曲江小坑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等國家和省級的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點(詳見專欄4)。 協調發展片區:承接珠三角地區產業轉移的接續區和控制開發強度的緩沖區,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的潛力區,重點發展局部點狀式的工業園區並以承接生態型的工業和農業產業為主,強調發展與保護並重。 專欄2協調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處於各流域的上游,與珠三角地區不直接接壤。
片區范圍:梅州豐順縣,清遠英德市,雲浮雲安縣、羅定市。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及中心鎮;豐順經濟開發區,清遠英德華僑工業園區,佛山南海(羅定)產業轉移園、羅定雙東環保工業園和雲浮(雲安)循環經濟工業園等。
禁止開發: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南嶺國家森林公園、飛來峽和寶晶宮風景名勝區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生態發展片區:全省最重要的北部生態屏障,省內各大河流的重要水源涵養區,全省生態環境的重點保護區和低碳經濟發展區,以保障生態安全為重點,同時適度開發點狀城鎮和生態型產業。 專欄3生態發展片區
片區特點:地理上大都遠離珠三角地區,與周邊省區相鄰,其中有11個縣(市)為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片區范圍:韶關樂昌市※、南雄市※、仁化縣※、始興縣※、乳源縣※、新豐縣和翁源縣,梅州興寧市※、平遠縣※、蕉嶺縣※、大埔縣和五華縣,清遠連州市、連山縣、連南縣和陽山縣,河源東源縣、和平縣※、龍川縣※、連平縣※和紫金縣,雲浮鬱南縣(有「※」符號的系國家重點生態功能區)。
發展重點:片區范圍的縣(市)城區和中心鎮;逐步開發樂昌經濟開發區、東莞東坑(樂昌)產業轉移工業園、始興工業園區、東莞石龍(始興)產業轉移工業園、乳源經濟開發區、南雄精細化工園、仁化有色金屬循環經濟產業園、翁源官渡經濟開發區,蕉華工業園區、東莞石碣(興寧)產業轉移工業園、五華經濟開發區,深圳南山(龍川)產業轉移工業園、深圳福田(和平)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經濟開發區、深圳龍崗(紫金)產業轉移工業園、紫金吉安環保工業園,鬱南特色產業工業園等產業開發區和產業園的建設。
禁止開發:韶關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世界地質公園、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和風景名勝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南嶺和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始興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翁源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縣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東源縣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紫金東江森林公園和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興寧市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等各級各類自然保護區、風景名勝區、森林公園和地質公園等生態區和生態點(詳見專欄4)。 專欄4粵北地區重點保護的區域名錄
世界級:丹霞山世界自然遺產、丹霞山世界地質公園。
國家級:丹霞山風景名勝區、廣東丹霞山國家級自然保護區、車八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南嶺國家森林公園、天井山國家森林公園、小坑國家森林公園、韶關國家森林公園、梅州雁鳴湖國家森林公園、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新豐江國家森林公園、英德國家森林公園、大王山國家森林公園、鎮山國家森林公園、南台山國家森林公園、南水湖國家濕地公園。
省級:仁化森林公園、仁化高坪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大瑤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省級自然保護區、九瀧十八灘風景名勝區、金雞嶺風景名勝區、廣東南雄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南雄小流坑-青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劉家山森林公園、廣東後洞森林公園、始興南山省級自然保護區、粵北華南虎省級自然保護區、乳源大峽谷省級自然保護區、新豐雲髻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沙溪省級自然保護區、曲江羅坑省級自然保護區、青雲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梅州陰那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陰那山風景名勝區、天鵝山森林公園、豐溪森林公園、大浦豐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鐵山渡田河省級自然保護區、五華七目嶂省級自然保護區、蕉嶺長潭省級自然保護區、五指石風景名勝區、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大桂山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豐江水庫(萬綠湖)及其庫區、河源恐龍化石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源康禾省級自然保護區、河源新港省級自然保護區、東江森林公園、紫金白溪省級自然保護區、龍川楓樹壩省級自然保護區、霍山森林公園、和平黃石坳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平黃牛石省級自然保護區、賢令山森林公園、飛來峽風景名勝區、寶晶宮風景名勝區、英德石門台省級自然保護區、太和洞森林公園、筆架山森林公園、白灣省級自然保護區、羊角山森林公園、佛岡觀音山省級自然保護區、天湖森林公園、連州田心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南板洞省級自然保護區、清遠連南大鯢省級自然保護區、連山筆架山省級自然保護區、鬱南同樂大山省級自然保護區、蟠龍洞風景名勝區、南山森林公園。 (二)加強以融入珠三角為重點的區域合作。
依據「融南聯北、承東拓西、區內協調」的區域布局方針,向南融入珠三角地區;向北聯通湖南和江西,向東承接海峽西岸經濟區,向西溝通北部灣經濟區,發揮廣東門戶和通道作用,開拓發展市場和空間。
全面融入珠三角地區。粵北五市要依託珠三角、融入珠三角、服務珠三角,在城鄉一體、基礎設施、轉移園區、生態建設、公共服務、市場人才等方面與珠三角全面對接,推進產業和勞動力「雙轉移」,繼續辦好「山洽會」,建立和完善緊密型的市縣對口合作機制,共同招商引資,加強與港澳在經濟、社會等領域的交流與合作。
加強與連接省區的合作。深化與泛珠三角省區、北部灣經濟區、海峽西岸經濟區和湘粵贛紅三角地區在交通銜接、商貿流通、流域整治、環保預警等方面的區域合作。
促進區域內協調發展。加強全面對接,促進多領域的合作,逐步打破行政體制障礙,建立健全粵北地區聯席會議制度,推動實現粵北地區區域一體化和城鄉一體化。 遵循「生態建設、生態安全、生態文明」的原則,重點加強生態控制區、自然保護區、水源涵養區、生態旅遊區、濕地生態系統和城鎮工商密集區的建設。
(一)構建粵北生態安全格局。
一級生態控制區:重點建設「四江水系」一級生態廊道,完善「四江水系」地區防護林體系,逐步將粵北生態發展區內的生態公益林占本地區林地比例提高到50%以上,維護控制區內生態系統的自然演替。
二級生態控制區:重點規劃和建設粵北綠道網、自然保護區、濕地生態系統、水源涵養區、名勝古跡、公園及其他高密度居住區。
(二)完善粵北自然保護區體系。
建立健全國家、省、市、縣四級的自然保護區體系,包括森林生態、內陸濕地、水域生態、自然遺跡、野生動植物等自然保護區;進一步修訂全省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明確各級政府在自然保護區建設和管護中的職責分工,建立和完善自然保護區管理機制;規范省級以上自然保護區建設項目的申報和管理體制;建立粵北自然保護區數字化管護監控系統;加強珍稀瀕危野生動植物保護,維護生物多樣性。
(三)保護和恢復濕地生態系統。
重點保護和加強建設南嶺濕地、始興南山內陸濕地、化高坪內陸濕地、南雄小流坑-清嶂山水源林、樂昌楊東山-十二度水水源林等自然保護區;建設乳源南水湖國家級濕地公園;開展曲江羅坑濕地、北江中游英德濕地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恢復工程;探索建立省級濕地公園或濕地保護小區。
(四)保護和建設水源涵養區。
優先保護飲用水源,劃定粵北水源涵養區,包括「四江水系」集水區以及新豐江水庫、楓樹壩水庫、南水電站水庫、合水水庫、潭嶺電站水庫、合河水庫等主要水庫的集水區;啟動「四江」流域水源涵養林等重點生態工程;加快實施小流域和岩溶地區石漠化綜合治理工程。
(五)營造宜居宜業環境。
堅決防治工業生產和生活污染。採取污染集中控制、集中治理和市場化運營措施,對產業轉移園區及入園項目執行嚴格的環境評價制度。加快推進村鎮區域性、集中式的生活污水處理廠建設步伐,重點加強中心鎮、水源保護區和生態敏感區周邊污水處理設施建設。加快完善現有污水處理廠配套管網建設。配套建設污水輸送管網,嚴格實行污水處理廠尾水達標排放,排入指定納污河道;重點抓好農村飲用水水源水質的監測與保護;推廣「村保潔收集、鎮運輸中轉、縣處理處置」的農村生活垃圾處理模式。
積極治理農業面源污染。推廣使用生物殺蟲劑,降低農葯、化肥的施用強度。建立土壤污染信息系統和土壤污染防治與監測制度,嚴格控制主要糧食生產和菜籃子基地的水污染,綜合治理和修復重金屬、持久性有機污染物超標的耕地。
綜合治理廢氣物污染。重點控制火電、水泥等行業的廢氣排放及機動車尾氣排放;積極淘汰鋼鐵、水泥等落後產能;加大農村大中型沼氣工程建設力度;加快建設粵北危險廢物、醫療廢物處理中心,在韶關、清遠等市建立區域性廢紙、金屬、玻璃、塑料和橡膠分揀加工集散中心,在每個鎮區建設1個以上的垃圾回收站。
因原規劃篇幅較長,不再贅述。具體內容可參考文件《粵北地區經濟社會發展規劃綱要(2011年-2015年)》
㈢ 如何構建國家農業公園項目
國家農業公園認知
農業公園是以經營公園的思路,利用農村廣闊的田野,以綠色村莊為基礎,融入低碳環保、循環可持續的發展理念,將農作物種植與農耕文化相結合的一種生態休閑和鄉土文化旅遊模式。
國家農業公園不同於一般的農家樂、鄉村游覽點和農村民俗觀賞園。它是中國鄉村休閑和農業觀光的升級版,屬於農業旅遊的高端形態,是一個更能體現和諧發展模式、簡約生活理念、返璞歸真追求的現代農業園林景觀與休閑、度假、遊憩、學習的規模化鄉村旅遊綜合體。
國家農業公園緣起
農業部於2008年制定了農業公園的相關標准,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亞太環境保護協會等5家單位根據該標准聯合制定了《中國農業公園創建指標體系》。該體系包括鄉村風景美麗、農耕文化濃郁、民俗風情獨特、歷史遺產傳承、產業結構發展、生態環境優化、村域經濟主體、村民生活展現、服務設施配置、品牌形象塑造、規劃設計協調等十一大評價指數,共計100分。經申報評審等程序,計分達到有關條件的,批准其為「中國農業公園」。等十一大評價指數。
為建設美麗、低碳、環保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根據農業現代化和農業服務業、旅遊業深化發展的有關要求,中國村社發展促進會擬計劃用5—8年的時間打造出100個「中國農業公園」。
國家農業公園在我國剛剛起步,還有很多未知空間需要我們去探索。國家農業公園是文旅結合、農旅結合的理想模式,可帶動我國農村經濟發展,提高我國農業競爭力,是國家大力支持的休閑農業發展新模式。
國家農業公園打造六要素
一是具有吸引力較強的田園美景、地貌美景、水系美景和社區美景等資源稟賦與基本質素。
二是具有獨特的民俗風情,如:特色的飲食文化、特色的生產習俗、特色的生活習慣、特色的節令節慶、特色的民間工藝、特色的村規民約、特色的建築人居等。
三是具有標志性的展示傳統和現代農耕文化的場所。
四是具有組織形式先進、產業結構合理、管理模式健全的建設與運營主體。
五是具有健全的道橋游線設施、下榻接待設施、餐飲服務設施、娛樂休閑設施、購物消費設施、管理與導游設施、出行運載設施、通訊視訊設施和康療救護設施。
六是具有特色鮮明、傳播力廣、美譽度強的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品牌。
國家農業公園案例鏈接
案例1——蘭陵國家農業公園
項目概況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位於蘭陵縣卞莊街道代村社區,總規劃面積62萬畝,其中核心區2萬畝,示範區10萬畝,輻射區5。
2012年6月,國家批復山東蘭陵試點建設國家農業公園項目,2013年9月,蘭陵國家農業公園景區被農業部評為「全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遊五星級園區」,被國家旅遊局評為國家4A級旅遊景區。是山東省唯一的國家農業公園試點項目,是全國首家國家農業公園。
功能分區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項目包括十個功能區:農耕文化展示區、科技成果展示區、現代農業示範區、花卉苗木展示區、現代種苗培育推廣區、農耕採摘體驗區、水產養殖示範區、微滴灌溉示範區、民風民俗體驗區、休閑養生度假區、商貿服務區等十個功能區。
發展現狀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現已完成了農展館、農展廣場、遊客中心、現代農業展示區、有機蔬菜推廣和採摘體驗區等項目建設,知青文化園、鬱金香博覽園、蘭花苑等項目正有序推進,景區旅遊元素正逐步豐富完善。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已先後改造提升了5萬平方米智能溫室、農展館、農耕文化廣場、華夏菜園、錦綉蘭陵、農科蔬苑、濕地公園、熱帶雨林館、沂蒙山農耕博物館、竹林水岸、新天地游樂場等多個項目,已經對外開放。
蘭陵國家農業公園-巨型南瓜
景區內外環境採用遠程監控、智能室溫、無土栽培、立體種植等現代農業科學技術種植的近千種高檔蔬菜、瓜果。一年四季,鬱郁蔥蔥、爭奇斗艷,使遊人目不暇接,流連忘返。例如:番茄樹,來自法國的品種,生長周期2年以上,單株覆蓋面積達60平方米,可連續結果1.2萬多個;茄子樹,單株生長冠幅25平方米,累計結果2000多個,1年產量300公斤左右。此外,還有甜椒樹、地瓜樹、巨型南瓜等,這些都吸引了大量遊客前來休閑觀光,體驗其中樂趣。
案例2——中牟國家農業公園
項目概況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位於河南省鄭州市中牟縣,主要涉及雁鳴湖鎮的東漳東村、韓寨、朱固3個村,北至運糧河,東南至丁村溝,西接中東路,三面環水一面為路,佔地面積10000畝,計劃總投資35億元。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是一座集休閑觀光、採摘體驗、旅遊度假、健康養生於一體的都市型現代農業休閑樂園。
功能分區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共分為6個功能區——設施農業種植示範區、優質水產養殖示範區、農業文化創意園、花卉高新科技示範園、精品果蔬示範園、綜合管理示範區。
中牟農業產業園-公園水系工程意向圖
重點項目:公園水系工程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水系工程前身為都市型現代農業示範區北部先導區水系工程,是中牟縣都市區現代水城8個建設內容之一。園區水系規劃范圍為5.3平方公里,通過對區域內防洪排澇、水資源配置、水質保護等工程建設,構建「水景觀、水文化、水生態」相互協調和有機組合的水生態環境系統,使園區呈現一派「水流岸綠、水清景秀、鳥語花香」的誘人景象。
中牟·國家農業公園建成後,將和園區外的5000畝水面、雁鳴湖風景區、靜泊山莊等交相呼應,形成一個群體效應,為鄭州的旅遊景點再添一景
案例3——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
項目慨況
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又名龍壽洋萬畝田野公園,是瓊海市的「打造田園城市,構建幸福瓊海」發展戰略的重要載體,項目開發中本著「不佔田、不砍樹、不拆房,就地城鎮化」的原則,將之打造為集生態、環保、現代農業產業化為一體的新型城鎮化先行示範區,形成「城在園中,村在景中,人在畫中」的田園風光。
開發優勢
一是農田基礎設施好。龍壽洋自流灌溉面積大,農田灌溉基本解決,農田整治項目已建設田間道路46條,生產路19條,村道26條,修建排灌渠道36條,基礎設施建設較完善。
二是鄉村景觀美,生態環境好。龍壽洋重視生態文明村建設,鄉村農民注重居家環境整治、家家戶戶房前屋後種植花花卉和風景樹、一年四季花兒飄香。
三是農業景觀別具特色,田野阡陌縱橫。龍壽洋周邊農民善於利用季節安排田園農業、坡地種植橡膠、胡椒、檳榔、益智等南葯和熱帶水果,田園種植水稻及反季節瓜菜,田野一年四季一片綠油油。
四是鄉村建築和民俗文化獨特,開發觀賞潛力大。龍壽洋鄉村建築既有中原文化的痕跡,亦具有南洋文化的特色,況且民間傳說,民間工藝眾多、婚嫁風俗、生育風俗、喜慶風俗、傳統節日很有特色。
五是地處博鰲和潭門漁港必由之路。龍壽洋地處博鰲和潭門港必由之路,憑借一年一度的博鰲亞洲論壇盛會品牌、形成溫泉——博鰲——嘉積組團的主要片區,規劃龍壽洋產業發展,營造田園景觀,充分發揮加積效區位優勢是十分有利的。
項目設置
龍壽洋國家農業公園規劃有龍舟廣場、儒家文化廣場、大棚瓜菜基地、蘭花基地、草莓基地、垂釣區、蓮藕基地、檳榔谷、蔬菜基地、農家樂等17個建設項目,蔬菜基地重點打造城市遊客的私家菜地。農業基地、農家樂等項目由政府投資建設,由當地農民專業合作社經營,形成現代農業形態,促進農業增效、農民增收。
㈣ 牡丹江的治理開發
牡丹江流域吉林省敦化市境內,有大片沖積平源,土質肥沃,官地鎮黑石鄉素有糧倉之稱,適宜發展農業。解放前,經常泛濫成災,水利資源未能充分利用。解放後興建了大批水利工程,在境內牡丹江中、下游的官地鎮西崴子、黑石鄉澤草溝建成兩座水庫和兩處小水電站,在大山嘴子、小山嘴子又建成兩座中型小庫,發展了水產養殖事業和興修了攔洪、灌溉配套工程,促進了農業單產的提高,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還修建了牡丹江幹流堤防工程,共計8處,長30.1公里,保護了農田1.61萬畝,居民8.46萬人。排澇抗早工程項目的投資也逐年增多,取得了較好的效果。水利設計部門正在規劃進一步開發牡丹江流域豐富的水利資源,防治結合,完善各項配套,搞好生態平衡,使其在國民經濟中發揮更大的作用。
在牡丹江的一級支流沙河上游支流哈爾巴嶺溝下游建有總庫容2610萬立方米的哈爾巴嶺水庫,在支流二道河上建有總庫容2200萬立方米的大林水庫,這兩座水庫的主要效益是養魚。1940年,由朝鮮遷來的農民和當地朝鮮族農民,在中游修建簡易攔河壩和引水渠,種植水稻2.7公頃。到目前已發展為實灌水田面積1500公頃的沙河灌區。
小石河,中游於1975年建成總庫容1398萬立方米的小石河水庫,是敦化市城市防洪,供水的重點工程。日供城市用水4萬立方米;電站裝機365千瓦,年平均發電量100萬千瓦時;設計灌溉水田面積1500公頃。
四道溝水庫,位於敦化市官地鎮東南六公里處,距離敦化市區36公里,始建於1956年5月,完工於1958年10月。水面134公頃。
西崴子水庫,位於牡丹江幹流,是牡丹江梯級開發的第二個梯級,1971年修建,1976年投入使用,是一座以防洪為主,集發電、灌溉、養殖、旅遊等功能於一體的綜合性水利工程。該水庫蓄水面積2925m2,設有多部發電機,變壓配電中心,可發往敦化市,官地鎮,黑石,青溝子,額穆和黃泥河,同時壩下為發電中心和鄉村通道。
大山水庫,位於敦化市雁鳴湖鎮境內,牡丹江支流塔拉河下游,距牡丹江匯入口1.5公里,距敦化市60公里。該水庫是以防洪為主兼顧養魚、旅遊等綜合利用的中型水庫,水庫樞紐由大壩、溢洪道、輸水洞組成。
樺樹川水庫,寧安市樺樹川水庫位於蛤蟆河上游,1966年至1971年建成,是個大型水庫,總庫容量1.19億立米,是一個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發電、養魚和其它農副業生產等綜合利用的水利樞紐。樺樹川水庫大壩全長360米,壩高33.8米,壩頂寬5米,總工程量為85.85萬立米。輸水洞位於大壩右側,全長464米,內徑27米,進口設岸塔式啟閉台高30米。出口消力池長38米,總工程量為2.97萬立米。溢洪道位於大壩左側,側槽開敝式,長190米,溢流堰頂寬60米,總工程量為15.07萬立米。樺樹川水庫建成後,寧安市東南部的寧安、卧龍、江南、蘭崗、平安、石岩等鄉、鎮減輕了旱澇災害。1981年開始發電,年發電量235萬度,年均產商品魚12萬斤。
卧龍河水庫,興建於1958年秋。水庫建設分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1958年--1960年,主要工程是大壩清基和大壩上土,壩高達6米左右,並搞了輸水洞工程。1960年秋一場洪水,將水庫沖毀,因此停建。第二階段是從1966年秋至1971年,主要工程是大壩上土方。這段共完成大壩土方的3/4以上。第三階段是1974年至1975年,主要完成溢洪道混凝土和大壩護坡等工程。卧龍河水庫,1975年止,共完成土石方26萬立米,壩高15米,蓄水能力900萬立米。卧龍河水庫,對樺樹川水庫灌區保證了一定的灌溉補償和供應抗春旱保春種的用水。
高雲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高雲村西1公里處,是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的骨幹蓄水工程。始建於1958年,1978年土壩合龍。1991年洪水使壩後出現局部滑坡,消力池邊牆倒塌,現正修復。屬小型(Ⅰ)水庫,集雨面積44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912萬立方米,興利庫容839.7萬立方米,死庫容21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斜牆壩,最大壩高15.5米,壩長560米。溢洪道為正堰,平板鋼閘門控制;輸水洞為漿砌石無壓半圓拱形洞,洞長54米。設計灌溉面積1.71萬畝。
東溝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湖水東溝河下游,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58年,竣工於1990年。1991年因洪水使溢洪道進口邊牆倒塌,現正修復。水庫集雨面積9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91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35萬立方米,死庫容14.2萬立方米。土壩為黏土心牆壩,最大壩高10米,壩長435米。溢洪道為開敞式,兩孔平面鋼閘門控制;放水洞為圓形混凝土管,洞長35米。水庫以灌溉為主,結合防洪、養魚等綜合利用。設計灌溉面積1.4萬畝。
紅旗水庫,位於林口縣古城鎮烏斯渾河左岸支流上,為小型(Ⅰ)水庫。始建於1967年,1979年竣工。水庫集雨面積18.7平方公里;設計總庫容140.5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5萬立方米。最大壩高17米,土壩長210米,土壩為黏土心牆混合壩;溢洪道為側槽式,總長25米,放水洞長56米。水庫設計灌溉面積1.2萬畝。
龍爪水庫,位於林口縣龍爪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1965年始建,1967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1700畝。
浪花水庫,位於林口縣中興鄉境內,是烏斯渾河右岸支流上一座小型(Ⅱ)水庫。始建於1958年,1959年竣工。總庫容24萬立方米,興利庫容10.6萬立方米。設計灌溉面積2300畝。
新立水庫,位於依蘭縣道台橋鎮新立村南,距縣城40公里,是勃利河流域骨幹工程之一。水庫以灌溉為主,兼可防洪養魚。庫區積雨面積88平方公里,多年平均徑流量1.212萬立米,校核庫容最2280萬立米,最大泄洪量45.8立米/秒,興利庫容930立米,水位144.3。供水范圍為道台橋鎮中部和平原鄉南部29個村屯。1955年始由新立、長勝、周玉堂等村興建,完成土方1500立米,1956年受益,灌田600餘畝。因工程簡陋,1960年決口潰堤。附近村屯為種植水田,經簡單修復,維持灌田。
永平水庫,位於依蘭縣護林鄉西北5公里處,以勃利河上游的飄盪河為水源,集雨面積30.3平方公里,水面5萬畝,屬護林鄉管轄。1955年11月,由縣調集民工修建,民辦為主。共完成土方28.13萬立米,石方8391/立米,混凝土方1322立米,用鋼材4.5噸,水泥1471噸,木材288立米,投134.2萬個國家補助投資48.5萬元,總庫容250萬立米,興利庫容140萬立米。有效灌溉面積1823畝,實灌1500畝。堤壩長620米,高8米,最大泄洪量124.4立米/秒。1979年,採用專業施工隊和季節突擊相結合辦法繼續施工。 渤海灌區,渤海灌區是老灌區。民國14年(1925年)就修有渤海壩和渤海乾線,開發水田100多垧,至偽康德11年(1944年),水田發展到1000垧左右。解放後,1953年成立渤海灌區管理站,到1956年,先後整修了渤海和江西壩,維修22公里支渠,修建田問永久性閘門工程6處和臨時性木製閘門6處,修永久性排水閘門6處,木造渡槽20座,跌水工程8處,全灌區橋、涵洞等工程68個。1956年秋,在牡丹江上維修2座攔河壩和新修1座進水閘。1958年至1960年重修了較大的永久性工程2處。1966年秋天,重新修建了渤海壩,壩長260米,高2米,頂寬5米,底寬15米,為漿砌石永久性壩。1973年,江西壩改為半永久性攔河壩。到1985年,渤海灌區共有斗渠2條,長13.5公里;支渠11條,長41.45公里;斗渠2條,長54公里;排水渠6條,長5000米。渠系建築物121處,其中永久性建築物52處,半永久性建築物9處,臨時性建築物60處。
江南灌區,是民國12年(1923年)開發的老灌區。解放前有攔河壩8條,乾渠5條,水田面積7500畝。解放後,到1951年,乾渠全長18.9公里,支渠24.7公里,攔河壩8處,其中較好堆石壩3處,木造進水閘8處,永久性水閘4處,木造排水閘1處,木造渡槽31處,永久性工程2處,橋涵85處。1963年6月5日,八家子七孔永久性渡槽竣工,渡槽長75米,高1米,寬2.5米,設計流量2.4秒立米。總工程量土方為1.5萬立米,石方0.2萬立米。1965年12月,完成八家子南山的紅旗洞工程,完成土方1738萬立米,石方0.46萬立米,是縣內第一座大型永久性水洞帶閘工程。1981年,完成江南渠道混凝土攔河閘。這是牡丹江地區江河上修建的第一座攔河大壩,完成土方2.4萬立米,石方0.34萬立米。1985年,全灌區有攔河閘1處,臨時抗旱用攔河壩1座,引水渠道2萬米,排水乾渠4條,總長4萬米,防洪堤12.97公里,各種構造物131處。
樺樹川水庫灌區,始建於1975年,大的乾渠有5條,其中總乾渠1條,分乾渠4條。總乾渠從寧安樺樹川水庫起到石岩鎮擁軍村止,全長48.5華里。四條分乾渠總長為34.12公里,其中第一條自卧龍鄉新政村到蘭嵐鄉永正村,全長7.8公里;第二條自石岩鎮擁軍村的節制閘後邊至平安鄉豐產村,全長7.79華里;第三條由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民和、蘭崗兩村之間,長11.86華里;第四條從石岩鎮擁軍村節制閘到寧安鎮河西村止,長25.2華里。全灌區共有大、小建築物156處。1976年開始通水,流量達6秒立米。1985年灌溉面積4萬畝,有卧龍、蘭崗、石岩、江南、寧安等鄉、鎮,共39個村受益。
卧龍河水庫灌區,是1975年由寧安市組織卧龍、石岩兩個鄉、鎮和國營寧安農場於11月15日動工興建的。4000多人大幹一冬春,共完成14公里乾渠。1976年又續建橋6座,涵洞4個,並完成千渠石縫溝防滲段鋪設混凝土預制板工程。1977年掛鋤期間,又開挖支渠10公里。1978年春天,將卧龍河水庫送進樺樹川總乾渠,對抗旱保苗起到了作用。
新安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30公里,密江河與海浪河交匯處的中心。西起山嘴子,東至三家子,北起良種場,南至海浪河。是一處多渠首的老灌區。總面積7.65萬畝,耕地6.43萬畝,現有水田面積4.23萬畝。海浪河與密江河為主要水源,水源充沛。全灌區現有用水乾渠6條,26.9公里,支渠6條,25.34公里,斗農渠261條,145.7公里;排水乾渠22條38.58公里,支渠71條39公里,毛渠284條117.2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工程512處,其中攔河壩9處,護岸4處,閘21座,渡槽23處,跌水116處,涵洞224處,農橋102座,交叉1處,其它12處。設計灌溉面積4.8萬畝,有18個受益村。1985年實灌面積4.3萬畝(包括提水灌溉面積0.375萬畝),方條田面積0.44萬畝。在山嘴子有座曬水池,面積39.96萬平方米,平均水深2米,蓄水總量80萬立方米,可提高水溫1-2℃,促使水稻早熟,還可養魚。1968年,投放魚苗20萬尾,1974年,增設進水口、節制閥,達到全面配套。總投資25.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4萬元。
海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東南海浪河下游,南北為低山丘陵,海浪河貫串中間,屬河谷沖積平原。全灌區總面積39平方公里,耕地面積4.61萬畝,其中水田面積3.12萬畝,海浪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共有構造物319處,其中南乾渠11.75公里,北乾渠3.5公里,南、北支渠共9條13.92公里;排水乾渠8條23公里,分水閘43座,橋梁48座,涵洞92處,跌水13處,渡槽12處,倒虹吸10處。
新合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腳下,海浪河下游兩岸。西起敖頭渠首,東至海浪河大橋,北起斗銀村,南至秦家村。由一鄉(新合鄉)一鎮(海林鎮),三條河流(海浪河、斗銀河、紅甸子河),四個灌區(敖頭、永安、紅甸子、斗銀)組成。是一個多水源,多渠首灌區。灌區面積5.1萬畝,其中水田2.94萬畝。海浪河、紅甸子河為主要水源,全灌區現有用水干、支渠39條65公里,排水干、支渠20條51公里,永久性和半永久性構造物153處,其中:閘門48座,倒虹吸2處,渡槽6處,跌水5處,涵洞79處,農橋7座,交叉2處,護岸2處,其它2處。
舊街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部,海浪河中游南岸。西起海浪河,東至龍頭山,呈三角形。海浪河為主要水源。灌區總面積2.3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2萬畝,其中水田面積0.81萬畝。全灌區現有構造物50處,其中進水閘2座,分水閘12座,跌水4處,渡槽3處,涵洞7處,倒虹吸1處,溢流堰2處,農橋9座,用水乾渠2條17公里,支渠8條4公里,排水乾渠5條10公里。
山市灌區:位於海林縣城西22公里,海浪河支流山市河中下游。西起東光南乾渠首,東至與海浪河交匯處,呈狹長形。山市河為主要水源,屬河谷沖擊小平原,地勢平坦,適於水稻生產,是多渠首灌區。灌區總面積21.5平方公里,耕地面積1.35萬畝,其中水田0.85萬畝。本灌區由東光(南、北)乾渠、新建乾渠、奇興乾渠、錦山乾渠5個渠首組成。現有用水乾渠5條12公里,支渠29條14公里,斗農渠92條16公里;排水灌渠15條12公里,支渠12條15公里;構造物50處,其中橋22座,坡洪與用水交叉4處。此外田間道路27條26.4公里,農田防堤2.29公里。
刁翎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下游山間河谷沖積平原上,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壩);當年灌溉水田3000畝。解放後,對灌區進行整治維修。1968年建起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總長5公里;渠首位於今建堂鄉河興村烏斯渾河對岸至興隆溝口。1970年建起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為1.5立方米/秒;乾渠總長6公里;渠首位於半方地與河心村之間。1972年,一號壩渠首增設5孔進水閘。1987年一號渠首建橡膠壩一座,3孔,長70米。1991年修建漿砌石溢流壩60米。1992年,在得勝村修建一座跨度120米斜拉渡槽,引水流量2.25立方米/秒。刁翎灌區除渠首橡膠壩、斜拉渡槽外,有渠系建築物72座、引水乾渠1條、支渠4條、斗渠29條、排水乾渠4條、截流溝3段、排水支渠兩條。國家投資累計156.56萬元。其受益范圍包括南起河興,北至徐家和沿河兩岸的得勝、永安、保安、治安、長青、勝利、合心、四合等10個村屯。灌區總面積2.28萬畝,實灌1.18萬畝。
建堂灌區,位於林口縣烏斯渾河中下游,始建於1938年;築有一、二號攔河壩(柳石)。一號壩位於大盤道對岸,二號壩位於河西村南1公里處;當年灌溉水田2000畝。1966年,建一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乾渠由大盤道至北興,總長5公里;1968年建二號壩渠首進水閘,兩孔,引水流量1.5立方米/秒,乾渠由通溝溝口至河興,總長9公里。1984年,全面改造建堂灌區,合並渠首,擴建乾渠,重新布置用排渠系,沿堤防內側平行布置田間排水;對烏斯渾河進行修堤束水,防止洪泛,穩定河身,減輕淤積。在灌區內修建3條排水乾渠,靠山坡水和河西坡水利用原有沖刷溝通過堤防,直接排入烏斯渾河。設計灌溉面積1.51萬畝,實灌0.89萬畝。
新立灌區,在依蘭縣,建於1970-1978年,引新立水庫水灌溉,設計灌溉面積5.1萬畝,核定3萬畝,其中水田1.5萬畝。1985年有效灌溉面積2.1萬畝。實際灌溉9000畝。設計引水流量2立方米/秒,年引水量O.16億立方米。建成用水乾渠2條,30公里,支渠10條,20公里,排水渠1條10公里。旱澇保收田2000畝,方條梯田2000畝。糧食平均畝產125公斤,最高140公斤,水稻200公斤。 1955年在沙河灌區渠首大橋鄉,由當地群眾自力更生,土法上馬試建了一座農村小型水力發電站--大橋水電站,裝機50千瓦。1957年,大橋水電站全景模型在全國農業展覽會上展出,該站是東北農村最早建成的小水電站之一,當時被譽為東北第一顆夜明珠。2005年,大橋水電站經擴建,裝機容量達到250千瓦。在大橋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三合村境內,於1980年建成了裝機容量1250千瓦的沿山水電站。2002年,在沿山水電站下游沙河沿鎮上溝村,修建了牡丹江上溝水利樞紐沙河引水工程,該工程是在沙河幹流上築132米長、22米高的漿砌石重力壩,通過1500米的隧洞,把沙河水引入牡丹江,引水流量18立方米每秒,以增加牡丹江上溝水電站的發電量。
阿堡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內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東側支流處,1968年興建,1971年7月竣工,是一座既能發電又能灌溉的綜合性小型水輪泵發電站。電站共有8台機組,每台發電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1000千瓦。1979年,因原機組質量較差,又重新安裝了4台機組,每台125千瓦,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從1982年至1985年,共發電467.6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16.9萬度。
渤海水電站,渤海水電站位於牡丹江上游,在寧安市渤海鎮江西村南側,是利用牡丹江的自然落差修建的一座無壓引水式電站。渤海水電站原來是江西村為了解決能源不足,於1973年動工修建。因缺乏技術力量,不久停工。1974年由渤海鎮接收,1975年11月動工續建,到1979年9月,有2台機組並入國網發電,1980年3月,全部並入國網發電。
石頭電站,石頭電站位於寧安市石頭火車站南0.5公里處,由溢流壩、泄洪閘及廠房三部分組成。1968年9月1日,動工興建一座設計灌溉面積為3萬畝的水輪泵站。1972年在修建水輪泵站的基礎上,又開始進行修建水電站的工程設計。1973年興建水電站的工程全面鋪開。第一期電站工程於1976年12月竣工,安裝200千瓦發電機13台,總裝機容量為2600千瓦,第二期電站工程於1977年1月開工,1979年建成,又安裝2台2500千瓦的發電機,裝機容量為5000千瓦。這時除新安裝2台2500千瓦發電機大機組外,還有第一期工程安裝的10台200千瓦發電機的小機組(原為13台,此時已報廢3台),大、小兩個機組,總裝機容量為700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34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66.9萬度。
紅衛電站,紅衛電站位於寧安市渤海鎮瀑布村鏡泊湖瀑布下游1公里的牡丹江古河道中,距鏡泊湖發電廠3公里。1975年11月建成,安裝50千瓦發電機2台,總裝機容量為100千瓦。1976年,在第二瀑布上又修建一座裝機600千瓦(200×3)的電站,稱紅衛第二電站。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385.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77.1萬度。
紅農電站,紅農電站是由原寧安市縣農業良種場於1976年在紅衛電站下游500米處興建的,1978年因資金不足停建。1980年渤海公社(今渤海鎮)接管續建,於1983年9月竣工,總裝機容量為600千瓦(2×300千瓦)。紅農電站由攔河壩、防洪壩、進水閘、壓力前池、廠房、尾水渠、升壓站、高壓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1984年發電量49萬度,1985年發電量27萬度。
英山電站,英山電站是寧安市樺樹川水庫配套工程,位於樺樹川水庫乾渠英山陡坡處,距水庫4公里,距卧龍鄉英山村0.5公里。電站於1978年3月興建,1979年7月竣工。由引水渠、前池、壓力管道、廠房、尾消力池、泄洪閘和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500千瓦(2×25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89.7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37.9萬度。
青年電站,青年電站位於寧安市阿堡村北牡丹江中夾心子島西側的江西壩左端,是牡丹江地區水利局興建的,1975年動工,1976年12月竣工。全電站由前池、廠房、尾水渠、輸電線路等部分組成,總裝機容量為750千瓦(6×125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128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256.3萬度。
樺樹川電站,樺樹川電站位於寧安市樺樹川水庫輸水洞出口左側。1971年下半年施工,由於資金不足,1974年停建。1977年又由省水利廳投資續建,1979年安裝機組及其配套設備,1981年全部竣工。電站由主機廠房、蝶閥室、調壓塔、尾水渠、升壓站和輸電線路等6部分組成,安裝1台大機組,裝機容量為2300千瓦。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832.7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166.55萬度。
爾站電站,爾站電站是寧安市東京城林業局於1970年4月興建,1971年4月建成。裝有1台機組,容量為240千瓦。從1981年至1985年共發電201.5萬度,年平均發電量為40.3萬度。電站建成後,發電全部自用,未並入國電網。
鏡泊湖水力發電廠,位於寧安市四季通所轄新、老二個電站,隸屬黑龍江省電力工業局。老站建於偽康德4年(1937年),偽康德9年(1942年)發電,裝機容量為18000千瓦的機組2台。新站是擴建工程,於1968年破土動工,1979年全部建成投產,裝機容量為15000千瓦機組4台。兩站裝機總容量為96000千瓦。鏡泊湖發電廠是牡丹江流域梯級水力開發的一部分,水庫庫容為16.25億立方米,年平均設計發電量為3.2億度,為黑龍江省東部電力網中唯一的中型水力發電廠。
蓮花水電站,位於中國黑龍江省海林市三道河子鄉木蘭集村與林口縣蓮花村交界處,距牡丹江市210km,總庫容42億立方米,是黑龍江省最大的一座水電站,也是牡丹江水系裝機容量最大的梯級水電站之一 。石壩長902米,最大壩高71.8米,裝機55萬千瓦,設計年發電量7.97億度,是一座以發電為主,有防洪、灌溉、航運、養殖等效益。1992年開工,1998年全部竣工。被稱為「蓮花速度」。蓮花水電站建成後形成的人工湖泊構成了蓮花湖風景名勝區的主體景觀。
㈤ 中牟縣國土資源局
中牟縣位於北緯34°26′~34°56′、東經113°46′~114°12′之間,東鄰古都開封市,西接省會鄭州市,南與新鄭市、尉氏縣接壤,北瀕黃河與原陽相望。中牟古稱圃田,西漢初始置縣。漢高帝十二年(公元前195年)稱中牟候國,武帝元上鼎五年(公元前112年)復為縣;隋開皇元年(581年)改稱內牟,隋開皇十八年改內牟為圃田;唐武德三年(620年)置牟州,武德四年廢牟州仍為縣。其後行政區隸屬雖多有變化,縣名至今未變,治所多在今縣城一帶。建國後,中牟曾屬陳留專區、鄭州專區、開封專區,1983年7月劃歸鄭州市市轄縣。境域南北最大長度(坐標頂點距離)55公里,東西最大寬度39公里,全縣總面積1416.6平方公里,總人口70萬人,轄13鎮、3鄉、2個街道辦事處,419個行政村。中牟縣是省對外開放縣和特別擴權縣,地理經濟區位優越,隨著鄭汴產業帶的發展,中牟成撬動鄭汴雙城的支點,社會經濟發展進入一個「黃金機遇期」。
陳貴生 局長、黨組副書記
熊曄亮 黨組書記
孫鐵保 黨組成員、副局長
劉永勝 黨組成員、副局長
周剛 黨組成員
張秋艷 黨組成員、副局長
謝鴿敏 黨組成員、副局長
劉國勝 黨組成員、副局長
田瑞傑 黨組成員、副局長
金梧 黨組成員、紀檢組長
陳貴生簡介:中牟縣黃店鎮人,男,漢族,1958年7月出生,大專學歷,1977年7月參加工作,1980年5月加入中國共產黨,現任中牟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副書記。1977年7月至1983年11月在黃店公社任通信員;1983年11月至1987年9月任黃店鄉副鄉長;1987年9月至1988年4月任黃店鄉代鄉長;1988年4月至1989年3任黃店鄉副書記、鄉長;1989年3月至1995年3月八崗鄉鄉長、黨委書記;1995年3月至1998年3月任縣交通局局長、黨委書記;1998年3月至2002年2月任縣紀委副書記、監察局局長;2002年2月任縣國土資源局局長、黨組副書記。
【機構設置】局機關內設辦公室、人事科、財務科、規劃科、用地科、土地利用科、地政地籍科、耕保科、礦管科、政策法規科、信訪辦、紀檢監察室、土地開發復墾整理中心、信息中心、行政服務科15個職能科室,設測繪隊、國土資源執法監察大隊、土地收購儲備中心3個事業單位,轄韓寺鎮、官渡鎮、狼城崗鎮、雁鳴湖鎮、大孟鎮、萬灘鎮、劉集鎮、白沙鎮、鄭庵鎮、九龍鎮、張庄鎮、八崗鎮、刁家鄉、黃店鎮、三官廟鄉、姚家鄉、青年路辦事處和東風路辦事處18個國土資源所及土地評估公司和鑫源土地開發公司2個公司。
【土地資源】截至2010年底,中牟縣土地總面積1405.59平方公里。其中耕地769.67平方公里、園地24.79平方公里、林地179.24平方公里、草地16.62平方公里、城鄉居民點及工礦用地177.05平方公里、交通運輸用地57.35平方公里、水利設施用地168.22平方公里、其他土地12.65平方公里。
【耕地保護】一是認真貫徹落實中央、河南省關於加強耕地和基本農田保護的有關規定,把好預審關口,從嚴控制建設用地規模,凡能夠不佔耕地的項目,一律不得佔用耕地;對確需佔用耕地的項目,嚴格執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從嚴控制用地面積。二是扎實做好基本農田保護工作,在基本農田保護區均設立了基本農田保護標志牌,並在標志牌上明確保護面積,保護責任人和管理要求等內容。三是嚴格執行耕地佔補平衡政策,加大對土地整理復墾開發投入,對確定的復墾地塊,嚴格按照驗收標准,依據規劃設計,狠抓復墾質量關,確保土地復墾得好、驗收得掉。2010年,中牟縣自行補充耕地1112.2836公頃,易地補充耕地677.9483公頃;2010年底經驗收合格補充耕地項目總面積2120.7027公頃,新增耕地2078.3378公頃,實現了境內耕地總量動態平衡。全縣耕地面積穩定在76785.79公頃,基本農田面積穩定在60664公頃,保護率大於87.3%。
【土地規劃管理】中牟縣縣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於2009年10月22日經省政府批准,批准文號(豫政文[2009]218號);鄉級土地利用總體規劃於2010年4月底經鄭州市政府批准。主要規劃指標:全縣耕地保有量指標為71670.06公頃,基本農田保護指標61367公頃(包經濟開發區和港區),城鄉建設用地指標為20968.91公頃。2010年度接收國家、省、市重點建設項目預審申請8宗,出具預審初步審查意見8宗,其中上報市局3宗,上報省廳5宗,保證了用地預審率達100%。
【建設用地管理】2010年,組織報批用地材料20個批次,面積1408.592公頃(其中鄉鎮批次13個,城市批次3個,補辦手續2個,集體農轉用1個,單獨選址3個),批回15個批次,面積1245.3494公頃,已完成徵收面積666.9588公頃(已按規定標准足額進行補償),正在實施徵收面積60.4542公頃;積極探索新的用地方式,重點保障重點項目用地,對符合土地利用總體規劃和城鎮建設規劃的,分別採取劃撥、協議出讓或以「招拍掛」方式供地,如宇通重工、經濟適用房用地、綠博園等,保證了重點項目按期開工、順利施工、如期完工。全面實行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按河南省人民政府批準的《關於公布實施河南省征地區片綜合地價標準的通知》(豫政[2009]87號)執行,及時足額將補償安置費用支付給被征地農民,維護被征地農民的合法權益。
【保障重點項目建設】轉變思想、拓展空間、積極主動服務和嚴格規范管理相結合,轉變土地利用方式,提升土地節約集約利用水平,解「兩難」命題,走「雙保雙贏」之路。2010年,先後保障國家、省、市、縣重點項目用地:河南省委黨校新區建設用地,總面積58.7340公頃;鄭徐鐵路客運專線(中牟段)建設項目,總面積60.4032公頃;毛庄污水處理工程建設項目,總面積7.0865公頃;鄭汴物流通道(京港澳高速—中牟開封交界)新建工程項目監控通信中心和養護工區建設項目,總面積2.0494公頃;錦州至鄭州成品油輸油管道工程(河南段)建設項目,總面積0.3676公頃;鄭州商鼎220千伏輸變電建設項目,總面積1.1395公頃;航空港區110千伏康貴輸變電建設項目,總面積0.5465公頃;中牟縣婦幼保健院2.9171公頃;中牟縣第三小學3.2579公頃;中牟縣經濟適用房3.0939公頃已於2009年第一批城市建設用地報批了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徵收;中牟人民醫院14.2197公頃已於2009年第二批鄉鎮建設用地報批了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徵收;白沙鎮供水廠3.1602公頃以單選址報批了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徵收;華豐鋼鐵92.8205公頃已於2010年第四、五、二十批次鄉鎮建設用地報批了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徵收;綠博園17.27公頃已於2010年第十九批鄉鎮建設用地報批了農用地轉用及土地徵收,上述項目的落地有力促進本縣經濟發展,為本縣由農業強縣邁向工業強縣打下堅實基礎。
【土地利用管理】一是開展批而未供低效閑置土地和重點項目用地清查工作,逐宗查清批而未供、低效閑置土地的成因,界定違法、違規用地類型後向縣政府寫出專題報告,明確處置方式、整治期限和責任單位及責任人。二是加強對保障性住房用地的供應,確保保障性住房、棚戶區改造和自主性中小型商品房建設用地不低於住房建設用地供應總量的70%。三是認真落實保障性住房支持政策,凡在城市規劃區范圍建設的經濟適用房、廉租房,一律以劃撥方式供地,將地塊位置、面積用途、規劃指標等信息予以公開,接受社會監督。四是注重供後監管,加強對保障性住房用地開發利用的動態監測。
2010年,全縣應處置批而未用責任目標土地195.09公頃,其中,應完成征地面積195.09公頃,已完成征地面積59.53公頃;應完成供地面積59.53公頃,已完成供地面積42.15公頃,完成率為70.80%;已實施土地徵收面積474.7577公頃,已完成供地面積149.1092公頃,供地率為31.41%;上報市局保障性住房計劃供應面積3.33公頃。
【土地整理】完成了中牟縣2009年度黃河灘區9個批次土地整理項目的竣工驗收工作,該批項目總規模1274.54公頃,總投資額為5151.24萬元,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1252.22公頃;完成了中牟縣劉集朱溏池土地開發項目的工程施工任務並通過上級部門驗收,該項目總投資76.39萬元,總規模為8.76公頃,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8.54公頃;完成了中牟縣刁家鄉等兩鄉(鎮)土地整理項目的工程施工任務,該項目總投資1002.25萬元,總規模為225.63公頃,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78.87公頃;完成了中牟縣2009年度刁家鄉土地整理項目的工程施工任務,並通過上級部門驗收,該項目總投資473.87萬元,總規模為107.79公頃,項目實施後新增耕地20.51公頃;完成了鄭州市投資中牟縣韓寺鎮基本農田保護示範區土地整理項目(一期)的招投標工作,並已開工建設,該項目總規模979.08公頃,總投資4043.58萬元,新增耕地93.27公頃。
【地籍管理】全年辦理國有土地登記發證158宗,面積5852.24畝;辦理集體使用權證共228宗,面積69.42畝(其中農村宅基地130宗,面積34.76畝;集體建設用地98宗,面積34.66畝;辦理抵押登記182宗,面積7697.94畝。
【測繪工作】加大《測繪法》宣傳力度,製作宣傳展板6塊,懸掛橫幅8條,散發宣傳材料1000餘份,宣傳效果明顯。全年測繪各類土地面積2532公頃,參與報批各類建設用地測繪任務共計74個批次,面積1952公頃,編制勘測定界報告449宗。
【第二次全國土地調查】農村部分:全面完成中牟縣農村外業調查和資料庫建設工作,2010年11月17日省廳預檢小組對中牟縣第二次土地調查工作進行了預檢;城鎮部分:全面完成縣城25平方公里和建制鎮19.4平方公里的土地調查工作。省廳、市局預檢小組分別對中牟縣農村、城區地籍更新調查成果和建制鎮地籍更新調查成果進行預檢,其成果符合技術規程要求。12月8日本局向市局調查辦遞交了關於城鎮資料庫復檢的請示。
【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細化調查】根據村莊地籍調查要求,制定《中牟縣集體土地頒證工作經費預算》(牟國土資文[2010]514號),全部完成村莊地籍調查的有91個,其餘涉及中牟縣其他行政村部分村莊,共登記發證138958宗。
【執法監察】認真開展土地動態巡查,及時發現和制止土地違法行為。2010年本級發現國土資源違規違法案件121起,全部立案、結案,立案結案率均為100%。上級交辦國土資源違法違規案件10起,全部結案,結案率100%。第十次衛片執法檢查工作中,涉及中牟縣衛片圖斑174個,分為236個地塊,總面積4050.65畝,其中合法用地地塊數34個,面積2316.44畝,耕地面積為1980.73畝;違法用地地塊數為98個,面積為1000.9畝,耕地面積為762.77畝(違法類型中未報即用佔用耕地147.66畝,邊報邊用佔用耕地141.16畝,未供即用佔用耕地536.59畝),實地偽變地塊數104個,違法佔用耕地面積762.77畝。經過調查取證,共排除138塊,確認98個違法地塊,立案率為100%,並及時下達了行政處罰決定書,其中拆除面積為62149.8平方米,沒收建築物面積62336平方米,罰款總額2262537元,並對兩人(科級以下)給予了黨政處分,結案率為100%。
【信訪工作】嚴格落實矛盾排查、領導幹部接訪、首辦負責、領導幹部下訪、領導包案和責任倒查等制度,抓好「三個結合」,即思想疏導與解決實際問題相結合,處理問題與法制宣傳相結合,領導帶頭與分工負責相結合。全年受理上級轉辦交辦案件29宗,其中國家級轉辦案件2宗,省級轉辦4宗,市級批轉6宗,縣信訪局交辦17宗,全部結案,結案率100%。接待群眾來信來訪60起200多人次。另外,自行受理案件21宗,基本做到了件件有落實,事事有迴音。
【集中整治違法違規用地專項行動】2010年8月25日中牟縣召開「集中整治違法違規用地專項行動」會議,以鄉(鎮)為單位統一行動對全縣違法違規用地進行了拉網式全面清查。2010年,全縣共排查出新增違法違規用地183宗,涉及違法用地面積2656.97畝,其中耕地面積1281.21畝。通過此次「專項行動」,徹底查清了違法違規用地底數,建立了違法違規台賬,專項整治工作成效明顯。對排查出的違法違規用地行為,都進行了立案查處,立案率和結案率均達到了100%。
【信息化建設】按照《2010年中牟縣國土資源信息化建設工作方案》的統一部署,主要完成了三項信息化建設項目:一是通過網通公司接入光纖,引入了政府內網,實現了政府財政稅收、土地市場動態監測和建設用地審批備案系統由外網向內網轉網工作,確保了省、市、縣國土資源主幹網的安全暢通;二是投資2萬元升級改造了中牟縣國土資源局門戶網站;三是啟動中牟縣「國土資源管理綜合監管平台」建設項目可行性研究,主要任務是以中牟國土資源各類調查數據成果為基礎,匯集其他各類土地、礦產、基礎地質和地質環境等信息,形成國土資源核心資料庫,利用電子信息、地理信息系統、測繪和系統集成開發技術,開發構建不同功能的國土資源管理應用模塊,形成一套具有「編、匯、審、批、供、用、補、查」等功能的國土資源管理圖數化綜合監管平台。
【政務公開工作】2010年,中牟縣國土資源局高度重視政府信息公開工作,局黨組充分認識到做好政府信息公開工作的重要性,編制了《中牟縣國土資源局信息公開目錄》和《中牟縣國土資源局信息公開指南》,下發了《關於加強國土資源政務信息網上公開工作的通知》,成立了以主管領導任組長、各科室主要負責人為成員的信息公開工作領導小組,將任務分解落實到科室和個人。2010年,全縣在網上主動公開覆蓋國土資源管理領域45大項,共612條國土資源相關信息。
【兩整治一改革】堅持「教育、制度、科技」三管齊下,採取「一網、一篇、一刻鍾」的措施,抓好具有國土資源系統特色的反腐倡廉工作。「一網」就是依靠信息科技手段,開通區域網,實現網上宣傳、網上審批和信息公開;「一篇」就是要求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每月堅持撰寫一篇有關「兩整治一改革」或反腐倡廉工作心得體會,築牢反腐倡廉的思想道德基礎;「一刻鍾」就是要求全縣國土資源系統幹部職工做到警鍾長鳴,在結束一天的工作之後,擠出一刻鍾的時間像放電影一樣來仔細回憶一下一天的工作,認真查擺一下存在不存在廉政風險點疏漏的情況,有則改之,無則加勉。堅持組織每月2次集中學習和2次分散學習,每月一篇心得體會,並且實行月底統一檢查學習筆記,還組織了以「廉潔從政、執政為民」為主題的演講活動。
【國土資源所建設】2010年4月,中牟縣撤銷城關鎮設立青年路和東風路兩個街道辦事處,縣國土資源局撤銷了城關國土資源所,隨後增設了青年路國土資源所和東風路國土資源所,現全縣按鄉鎮和街道辦事處共設置了18個國土資源所。縣局為各所統一配備了車輛,各所辦公桌、檔案櫃、測量工具等辦公設備齊全。根據對全縣18個國土資源所的檢查評比,有16個所達到了標准化鄉所的要求,達標率為88%。
(段軍領)
㈥ 西安市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面積多大
西安市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總面積為660畝。
西安市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回園答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於2016年6月建成,位於滻河西路與東月路交匯處。公園北起東月路,南至南三環以南100米,東起滻河,西至白龍池路,總面積660畝,其中水域面積345畝,綠化面積220畝。
(6)雁鳴湖整治擴展閱讀:
雁鳴湖濕地生態公園2個項目:
1、「八水潤西安」工程重點項目
滻灞雁鳴湖生態濕地公園的建設,是滻河城市段綜合治理工程和雁鳴湖提升整治工作的重要組成部分。
滻河城市段綜合整治提升工程是西安市「八水潤西安」工程的重點項目,將被打造成集濱河大道、城市景觀、水面濕地與綠化景觀為一體的生態景觀廊道,成為古城西安重要的「生態帶、景觀帶、休閑帶、文化帶、產業帶」。
2、生態城市的區域樣本
雁鳴湖休閑公園因地制宜,在公園的規劃方面,注重與自然生態環境和諧共生,園內強調設計,千米有氧步行道要做到圍湖而建,親水台階盡量延伸到水上的休息區,體現為周邊市民和西安市民服務休閑的綜合功能,2016年6月盛大開園後,古城西安的「肺葉」更加完備。
㈦ 鄭州新區的管理體制
機關事業單位招人新區說了算:在幹部和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調配和任用上,省政府和鄭州市對新區也是特別「照顧」。新區內副縣級以上黨政領導幹部(除省管幹部),由鄭州市市委組織部牽頭會同新區工委推薦考察,提出任免意見。
普通機關事業單位的人員調配、招錄、任免、獎懲、考核、工資審批等,則由新區組織人事部門說了算,報鄭州市人事部門備案即可。 鄭州至汴焦新許城際軌道:新區將以客運「零距離換乘」、貨運「無縫對接」為目標,打造連通全國、溝通世界的外部交通網路。鐵路方面,將加緊建設鄭西、石武和鄭徐客運專線,積極推進鄭渝鐵路前期工作。城際軌道方面,優先建設鄭州至開封、鄭州至新鄉、鄭州至焦作、鄭州至許昌等城市的交通。航空方面,加強航空港建設,著力推進第二跑道和航站樓的規劃工作。
此外,還要抓好鄭民高速、安信公路、四港聯動大道、南三環東延、航海東路東延、鄭汴物流通道和鄭新路拓寬等工程建設。 至2015年,鄭州新區人均GDP達到8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3:47:50,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至2:1;
至2020年,鄭州新區人均GDP超過10萬元,三次產業結構調整為2:38:60,城鄉居民收入比下降至1.7:1。 通過「組團型全域城鎮化」發展戰略,促進鄭州新區作為高水平城鎮化地區的迅速發展。對應城鄉關系的不同發展階段,針對城區組團和外圍小城鎮採取不同的城鎮化策略。
1、遠期:極化發展城區組團,城市反哺鄉村
2、遠景:城鄉融合。詳情請看鄭州市規劃局文件。
人口與城鎮化發展戰略:人口規模。規劃到2015年,鄭州新區人口達到270萬人,其中城區達到200萬人,小城鎮鎮區達到30萬人,農村人口減少至40萬人;
規劃遠期2020年,鄭州新區人口達到400萬人,其中城區達到323萬人,小城鎮鎮區達到45萬人,農村人口減少至32萬人。
城鎮化水平。規劃到2015年,鄭州新區城鎮化率達到85%左右;規劃遠期2020年,鄭州新區城鎮化率達到92%左右。 規劃城區為城區八個組團,人口規模為323萬人;規劃新市鎮為雁鳴湖、黃店兩遠郊新市鎮及白沙、花園口、柳林、姚家四個近郊新市鎮,人口規模合計27萬人;規劃祭城、韓寺等10個鎮為一般鎮,人口規模合計18萬人。
城區人口規模為490萬人;規劃城區外圍組團為雁鳴湖、黃店,人口規模分別為20萬人、15萬人;規劃小城鎮為花園口、柳林等10個鎮,人口規模合計45萬人。
城鎮職能結構規劃。城鎮職能分為農業、農產品精深加工、配套工業、農業物流、商貿服務、鄉村旅遊、生態旅遊八個類型。 1、生態優先。引導農村居民點向生態環境相對良好的地區集聚,減輕農村生活方式對生態環境的壓力。
2、交通引導。引導農村居民點向交通線沿線集聚,增強農村居民點與各等級發展極點聯系的便捷程度。
3、凸顯優勢。原則上不再保留規模小、經濟發展相對緩慢、發展潛力不佳的農村居民點。
4、分區引導。根據農村居民點所處功能片區進行建設引導。
遷村並點方案。按照農村居民點現狀及總體規劃,確定撤銷、整治、遷建、合並等規劃對策,具體如下:
1、規劃遠期城區范圍內村莊。撤銷,農村居民就地城市化。
2、城郊生態綠帶內村莊。降低村莊密度,引導人口向城區集聚。對保留少量一般村進行整治,改善居住環境,完善配套設施。
3、沿黃生態旅遊發展帶及高效生態農業區內村莊。合並與整治。通過搬遷、合並等方式實現遷村並點,引導人口向中心村及小城鎮集中,提高農村建設用地利用的集約性。提高中心村服務水平,對保留的一般村進行整治,改善居住環境、完善配套設施。
村莊體系規劃。規劃形成「中心村——一般村」兩級村莊體系。中心村為一定農村地域內的中心,人口規模大於一般村,服務設施配置標准高於一般村。規劃中心村與一般村按1:2配置。規劃設置中心村58個,平均人口規模3000人;規劃保留一般村142個,平均人口規模1000人。
㈧ 關於長春雁鳴湖-新月水庫污染治理問題
是啊,味道特別難聞,真心希望政府好好治理治理這的污染問題,不過據說大成飼料搬走正計劃搬遷,之後可能好很多,希望政府重視這個問題。
㈨ 請問梅州歷史發展重要階段的建置沿革和一些重大歷史事件、著名的歷史人物、突出的風景名勝等(緊急~!)
梅州地方一級的行政區劃建置,始於五代十國南漢乾和三年(945)即後晉開運二年,升程鄉為敬州,領程鄉縣。宋開寶四年(971)因避宋太祖祖父趙敬之諱,改敬州為梅州。熙寧六年(1073)廢梅州復置程鄉縣,隸屬潮州。元豐五年(1082)復置梅州,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紹興六年(1136)廢梅州復設程鄉縣,隸屬湖州。紹興十四年又復置梅州,仍領程鄉縣,屬廣南東路。元至元十六年(1279),梅州升為梅州路總管府,至元二十三年,復隆為梅州,領程鄉縣,屬江西行中書省廣東道宣尉使司。元貞元年(1295),梅州隸屬潮州路,延祜五年(1318),改直隸廣東道宣慰司。明洪武二年(1369),廢梅州復置程鄉縣,屬廣東布政使司潮州府。清雍正十一年(1733),程鄉升格為直隸嘉應州,統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4縣加上本屬的程鄉縣稱「嘉應五屬」,直屬廣東省轄。嘉慶十二年(1807)升嘉應州為嘉應府。嘉慶十七年復為嘉應州,仍領興寧、長樂、平遠、鎮平四縣。宣統三年(1911),嘉應州復名梅州。民國3年(1914)廢州府制,梅州改名梅縣。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先後於1949年10月設置興梅專區,1950年1月26日,國務院發文成立興梅行政督察專員公署,轄梅縣、興寧、五華、大埔、豐順、蕉嶺、平遠7縣。1952年底撤銷興梅專區,興梅7縣改隸粵東行政區。1956年2月,粵東行政區分為惠陽、汕頭兩專區,興梅7縣屬汕頭專區。 1965年7月設立梅縣專區,原興梅7縣從汕頭專區分出,歸屬梅縣專區,後改為梅縣地區。1979年3月,原梅縣所轄梅州鎮由區級升格為縣級稱梅州市後,梅肥地區轄7縣1市。1983年6月,梅州市與梅縣合並改為梅縣市後,梅縣地區由所轄7縣1市改為6縣1市。 1988年1月,廣東實行市管縣體制,梅縣地區改為梅州市(3月正式掛牌),轄原興梅7縣及新劃縣級區梅江區,共7縣1區。1994年6月,興寧縣撤縣設市(縣級),梅州市即轄6縣1區,並代管興寧市。
景點有:梅城的千佛塔、人境廬、東山教育基地、中國客家博物館,梅縣的雁南飛茶田旅遊度假村(國家5A級景區)、雁鳴湖旅遊度假村(國家4A級景區)、陰那山省級風景區(國家4A級景區)、葉劍英紀念園(國家4A級景區)、客天下旅遊產業園、聯芳樓、洞天湖旅遊度假區,平遠縣的五指石省級風景名勝區(國家3A級景區),世界第一天然卧佛——南台山天然卧佛(石正鎮),明、清時期粵贛閩著名「鹽道」要沖,廣東平遠龍文——黃田省級自然保護區,粵東最佳礦物質浴療保健溫泉熱柘溫泉;豐順縣的豐順溫泉省級旅遊度假區、龍鯨河漂流、龍歸寨瀑布,蕉嶺縣的長潭旅遊度假區(4A),五華縣的湯湖熱礦泥山莊(國家3A級景區),興寧市的合水旅遊區、神光山國家森林公園,石馬鎮民國開國元老何子淵故居——光裕廬,大埔縣的客家土圍樓-花萼樓,大埔三河鎮旅遊景區等。其中,大埔三河鎮在2008年9月被確認為廣東省第一批歷史文化名鎮之一。
㈩ 西安市燕明湖在哪裡
雁鳴湖休閑公園位於滻河西路與東月路交匯處,該公園是西安市「八水潤西安」規劃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滻河沿河景觀提升整治及生態治理的重要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