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入整治三害
Ⅰ 通過焦裕祿的具體事例表現人物的品質
默默無聞 勇於奉獻 不求回報 愛崗敬業 無私奉獻好多
Ⅱ 蘭考縣治理三害綜從了什麼原則
蘭考縣治理三中海的原則就是不拋棄不放棄。
Ⅲ 結合焦裕祿治理三害的事跡,談談什麼是焦裕祿精神
裕祿(1922.8.16 - 1964.5.14),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村人,革命烈士,幹部楷模。1946年加入中國共產黨,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時值該縣遭受嚴重的內澇、風沙、鹽鹼三害,他堅持實事求是、群眾路線的領導工作方法,同全縣幹部和群眾一起,與深重的自然災害進行頑強斗爭,努力改變蘭考面貌。他身患肝癌,依舊忍著劇痛,堅持工作,被譽為「黨的好乾部」、「人民的好公僕」。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勤政為民中。要對著焦裕祿精神,「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自覺對作風之弊、行為之垢進行大排查、大檢修、大掃除,始終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弘揚要堅持深入基層、深入實際、深入群眾,察實情、出實招,千方百計解決好群眾的困難。要像焦裕祿那樣,竭誠奉獻,勤政廉政,鞠躬盡瘁,不辱使命。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艱苦奮斗中。改革開放以來,人民群眾的生活水平不斷提高,但現在和相當長的時期內,中國仍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生於憂患,死於安樂。」發展無止境,不斷向著更高目標邁進,需要艱苦奮斗的作風,即使到了宏偉目標實現的那一天,艱苦奮斗的作風也不能丟。黨員幹部要補足理想信念的「鈣」,增強歷史使命感和緊迫感,永葆自強不息、奮發圖強的精神狀態。
繼續學習焦裕祿精神,要體現在深化改革中。目前,帶有全局性的、群眾迫切需要解決的方方面面的問題很多,改革面臨復雜局面、處於關鍵時期。「四風」如鹽鹼,民生問題如內澇,既得利益集團如沙丘。要充分利用條件、創造條件,根治「四風」之鹽鹼,排除民怨之旱澇、鏟除既得利益之沙丘,科學求真、蹄疾步穩地全面深化改革。黨員幹部要做「馬前卒」,在改革發展中干出新的業績。弘揚兩袖清風一心為民的黨風正氣。
評論 | 0 0
自薦為優質答案
Ⅳ 焦裕祿是怎樣治理蘭考三害的
治沙——
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
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絮亂,這是客觀情況;一排為主,排、灌、滯、澇、台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鹼——
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太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
Ⅳ 焦裕祿生前所治理的三害是哪三害
「三害」(風沙、鹽鹼、內澇)
Ⅵ 焦裕祿給蘭考帶來了什麼
治理內澇、風沙、鹽鹼三害。
1962年冬,焦裕祿來到蘭考,蘭考遭遇嚴重的災荒,全縣的糧食產量下降到歷史的最低水平。
在除「三害」的斗爭中,為了取得經驗,焦裕祿同志親自率領幹部、群眾進行了小面積翻淤壓沙、翻淤壓鹼、封閉沙丘試驗。然後以點帶面,全面鋪開,總結出了整治三害的具體策略,探索出了大規模栽種泡桐的辦法。
蘭考縣的幹部群眾在焦裕祿精神的鼓舞下,蘭考三害「內澇、風沙、鹽鹼」得到有效治理。
焦裕祿帶領群眾為了防風固沙栽種的泡桐樹,已培植成了河南的一個特色產業,截至2014年,蘭考泡桐產業年產值已達60多億元,全縣泡桐從業人員達6萬多人。
(6)深入整治三害擴展閱讀:
焦裕祿在蘭考一共工作了470多天。在這470多天里,焦裕祿帶領群眾沒日沒夜、爭分奪秒地艱苦奮斗,一改蘭考貧瘠舊貌。
這470多天,是焦裕祿生命最後的470多天,它駐留在蘭考兩條黃河故道旁,在綠油油的麥田間,在泡桐樹林的年輪里,在蘭考老鄉的心坎上。
在工作之餘,焦裕祿的時間,大都跟群眾泡在一起。在蘭考的日子裡,焦裕祿與群眾結下深厚的血肉之情,當地一些上了年紀的人提起焦裕祿,依然親切地稱他為「老焦」。
1964年春天,焦裕祿病情惡化,地委負責同志勸他住院治療,他強調工作忙離不開不去住院。醫生開了葯方,他嫌葯貴不肯買,繼續堅持下鄉工作。
當他不得不躺在病床上時,仍在思考如何撰寫改變蘭考面貌的文章。在生命的最後日子裡,他仍然惦記著張庄的沙丘封住了沒有,趙家樓的莊稼淹了沒有,秦寨的鹽鹼地上麥子長得怎麼樣,老韓陵地里的泡桐樹栽了多少……
也就在那年,正當蘭考的封沙、治水、改地斗爭節節勝利的時候,焦裕祿永遠地離開了。
Ⅶ 有關焦裕祿的故事150字
1962年冬,焦裕祿受黨的委派來到了蘭考,當時,正是中國國民經濟處於暫時困難時期,蘭考的風沙、內澇、鹽鹼等自然災害很嚴重,農業產量很低,群眾生活很苦,焦裕祿同志以高度的革命精神,對幹部和群眾進行思想教育、階級教育和革命傳統教育,激起縣委領導班子和人民群眾抗災自救的鬥志,掀起了挖河排澇、封閉沙丘、根治鹽鹼的除「三害」斗爭高潮。
在除「三害」斗爭和各項工作中,焦裕祿以身作則、帶病實干、嚴於律己、關心群眾。後來,因積勞成疾,1964年5月14日,因肝癌不幸去世。年僅42歲。
(7)深入整治三害擴展閱讀
1、焦裕祿熱愛本職
焦裕祿同志,無論是在廠礦企業工作,還是在黨政機關工作,他都能做到干一行、愛一行、專一行、精一行,勤勤懇懇,兢兢業業,表現出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質。
2、焦裕祿甘於吃苦、甘於奉獻的精神
當組織上安排焦裕祿同志到環境、條件較差的蘭考縣任縣委書記時,他沒有任何抱怨,沒有任何要求條件,而是積極主動地投入了工作,很快與當地群眾打成一片。
為了盡快改變蘭考的貧困落後面貌,他以身作則,身先士卒,吃苦在前,積極帶領蘭考人民,同內澇、風沙、鹽鹼三大自然災害作斗爭,一直堅持帶病工作到生命的最後一刻。可以說,焦裕祿同志用自身的實際行動做到了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3、焦裕祿全心全意為群眾謀利益
作為一名共產黨員,焦裕祿同志對人民群眾懷有非常深厚的感情,他心裡時刻裝著老百姓,在工作中認真履行職責,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以自己的實際行動,努力為群眾辦實事、辦好事。
Ⅷ 焦裕祿是怎樣治理蘭考三害
治沙——
沙區沒有林,有地不養人,這是基本情況;有林就有糧,沒林餓斷腸,這是重要性;以林促農,以農養林,農林相依,密切配合,這是方針。造林防沙,百年大計,育草封沙,當年見效,翻淤壓沙,立竿見影,三管齊下,效果良好,這是方法。
治水——
蘭考地形復雜,坡窪相連,河系絮亂,這是客觀情況;一排為主,排、灌、滯、澇、台改兼施,這是方針;舍少救多,舍壞救好,充分協商,互為有利,上下游兼顧,不使水害搬家,這是政策;夏秋兩季觀察,冬春乾燥治理,再觀察再治理,觀察治理相結合,這是方法。
治鹼——
分清輕重,區別對待,這是方針;翻淤壓鹼,開溝淋鹼,打埂躲鹼,太田試種,引進耐鹼作物,這是方法。
焦裕祿(1922年8月16日-1964年5月14日),山東淄博博山縣北崮山村人,原蘭考縣委書記,幹部楷模,中國共產黨革命烈士。在蘭考擔任縣委書記時所表現出來的「親民愛民、艱苦奮斗、科學求實、迎難而上、無私奉獻」的精神,被後人稱之為「焦裕祿精神」。
1922年8月16日,焦裕祿出生在一個貧苦家庭,1946年加入了中國共產黨,1950年,被任命為尉氏縣大營區委副書記兼區長,1954年8月相繼在哈爾濱工業大學、大連起重機廠機械加工車間進修,1962年被調到河南省蘭考縣擔任縣委書記,1964年因肝癌病逝於鄭州,終年42歲。
2009年9月10日,在中央宣傳部、中央組織部等11個部門聯合組織的評選活動中,焦裕祿被評為「100位新中國成立以來感動中國人物」。
Ⅸ 歷史人物中為治理蘭州的「三害」而獻出寶貴的生命的是誰
是周處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