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保障研究
⑴ 為什麼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法治保障 簡答題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以依法治國為主題,對中國的法治建設作出全面部署。在四中全會的指引下,中國的法治建設必將跨入嶄新的歷史階段。要實現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和建設法治中國的目標,必須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創新社會治理體制,必須在依法治國的基本方略下,遵循法治思維,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化軌道,推進社會治理法治化和制度化。實踐證明,社會治理不能僅僅靠行政手段,而要在法治框架下實現規范運作,任何改革和創新都需要法治保障,社會治理體制改革也需要用法律手段推動改革進程、鞏固改革成果。
法治建設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有力保障
法治是社會治理的穩定器,是創新社會治理體制的重要前提和保障。依法管理社會事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中的根本性、全局性和長期性問題需要從法治層面予以解決。實行依法治國有利於維系國家長治久安和社會穩定,有效的法治是實施社會治理的重要保障。
第一,法治可以使社會治理活動更具有可操作性。通過完善社會領域的各項法律制度可以構建各類社會主體的行為規則體系。合理的法律體系和規章制度可以保證社會系統各組成部分的有效運轉,對社會治理對象的組織、協調、監督和控制過程都離不開必要的法制規范。把社會治理納入法治軌道,將社會治理規范上升為法律制度就有了較強的可操作性。
第二,法治可以增強社會治理的合法性和權威性。一方面,所有的社會治理行為都不能突破法律的界限,而必須在尊重法律的前提下進行,另一方面,法律的實施由國家強制力作為保證,在社會治理實踐中可以通過法律的權威性來強化社會成員行使權利、履行義務、承擔責任的法律意識和規則意識,促使政府依法進行社會治理、提供社會服務、維護社會成員合法權益。
第三,法治使社會治理有序化、具有可預期性。良好的社會秩序既需要宗教、倫理、習慣和政策的調控,更需要法律的健全和保障,法治為控制社會無序與混亂提供了制度規范。加強法治建設可以通過增加可預期性和安全感來減少政策風險和人為風險,進而取信於民。通過法治化來明確各個社會主體的行為規范,在不同主體之間形成一種法律上的秩序,可以使各主體的行為具有可預期性。
⑵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有哪些
創新社會治理的主要措施共有以下4點:
(1)改進社會治理方式。堅持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堅持依法治理,加強法治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2)激發社會組織活力。正確處理政府和社會關系,加快實施政社分開,推進社會組織明確權責、依法自治、發揮作用。適合由社會組織提供的公共服務和解決的事項,交由社會組織承擔。支持和發展志願服務組織。
(3)創新有效預防和化解社會矛盾體制。健全重大決策社會穩定風險評估機制。建立暢通有序的訴求表達、心理干預、矛盾調處、權益保障機制,使群眾問題能反映、矛盾能化解、權益有保障。
(4)健全公共安全體系。完善統一權威的食品葯品安全監管機構,建立最嚴格的覆蓋全過程的監管制度,建立食品原產地可追溯制度和質量標識制度,保障食品葯品安全。深化安全生產管理體制改革,建立隱患排查治理體系和安全預防控制體系,遏制重特大安全事故。健全防災減災救災體制。
(2)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保障研究擴展閱讀:
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必須深入研究社會治理規律,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增強社會治理的科學性和有效性,提高社會治理社會化、法治化、智能化、專業化水平。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充分把握我國社會運行條件和機制發生的變化,深刻分析影響社會穩定和社會活力的因素,尋找相應的治理對策和方式方法。
從基於計劃經濟體制的社會治理轉變為面向市場經濟體制的社會治理,從封閉的區域性社會治理轉向開放的系統性社會治理,從人口低流動性的社會治理轉向人口大規模快速不均衡流動的社會治理,從面對低風險的社會治理轉向應對高風險的社會治理,我們黨不斷深入研究社會治理面臨的新形勢新問題新挑戰,不斷創新社會治理方式方法,取得了明顯成效。
把專項治理與系統治理、綜合治理、依法治理、源頭治理緊密結合起來,這是對改革開放以來社會治理實踐的深刻總結,體現了標本兼治、遠近結合、局部與整體相統一的現代社會治理辯證思維。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與時俱進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
⑶ 為什麼加強社會建設和創新社會治理需要法治保障
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社會文明程度的綜合體現,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版保障。眾所周知,我權國目前正處在社會轉型與改革發展的關鍵時期,同時也是矛盾凸顯期,計劃經濟體制下的社會體制、運行機制及管理方法在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下已經不能完全適應。這就需要提高社會治理能力,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作為山西省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的試點區,我們陽泉市礦區在一年多的探索和實踐中,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必須堅持社會主義法治在加強和創新社會治理中的指引和保障地位,努力實現社會治理創新的法治化。
⑷ 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堅持什麼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以下簡稱《決定》)提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重大任務,強調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提高社會治理法治化水平。我們要深入學習領會全會精神,扎實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為推進法治社會建設、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奠定堅實基礎。
⑸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何重大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什麼?
第一,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黨和國家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有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能否定和丟棄我們制度的優勢,恰恰相反,是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方面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第二,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將是意義更為深遠的歷史性轉變。
第三,意味著我們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人類社會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一樣,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之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一、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就是黨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託。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能力的關鍵是人的素質,特別是幹部素質。提高治理能力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是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其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
國家治理能力=制度執行力=改革發展穩定能力+內政外交國防能力+治黨治國治軍能力等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依照我國憲法,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擔負著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使命,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是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是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三是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四是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⑹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轉變我國社會治理體制有什麼進步的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對於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利於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使法治在國家治理體系中的重要性更加凸顯;有利於提高科學立法、民主立法水平,實現良法善治;有利於提高嚴格執法、公正司法水平,通過法律的統一正確實施促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利於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增強各級領導幹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能力。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在維護憲法法律權威過程中,更好地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引領信法、尊法、守法、用法的社會風尚,使法治信仰上升為國家信仰、紮根於全體人民;可以更好地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調動各類主體的積極性、創造性,搭建起更牢固的框架、更規范的軌道,使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可以保證國家和社會的長治久安。法治是改革發展穩定的壓倉石。在改革攻堅期、發展機遇期、社會風險期「三期疊加」的今天,只有依靠法治、踐行法治、充分發揮法治的保障作用,才能有效維護人民權益、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國家安全穩定,才能讓各項改革蹄疾而步穩地前行,才能讓各項事業行穩而致遠的發展
⑺ 黨的19大報告強調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文什麼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系
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會治理格局,加強社會治理制度建設, 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法治保障】的社會治理體制
⑻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
國家治理體系與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中國共產黨致力於全面深化改革而提出的總目標之一,是立足於中國實踐與國情而提出的自身話語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
國家治理體系是在黨領導下管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包括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安排,也就是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
國家治理能力則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社會各方面事務的能力,包括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
(8)市域社會治理現代化法治保障研究擴展閱讀:
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的生動實踐
在明確的國家治理思想指導下,我國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面臨著增強國家統一性、推進國家均等化、提高國家創新性、促進國家法治化和基層社會自治等多項重點任務。為此,黨的十八大以來的國家治理實踐,集中體現為整合條塊、化解失衡、供給動力、克服阻力、提高活力和參與全球治理的過程。
一是加強國家整合。
強有力的國家整合能力,是實現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重要基礎,也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題中應有之義。國家整合,既包括實現、維護主權和領土完整,也包括建立健全全國統一的交通體系、統一的市場體系、統一的司法制度,形成一整套標准統一的規則體系和治理體系。實現這些領域的有效整合,需要在黨的堅強領導下,建設一支穩定的軍事力量,凝聚社會共識的主流意識形態,同時增強國家硬實力和軟實力。
二是促進均衡發展。
從社會層面而言,國家治理的目標就是實現和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為社會成員提供均衡普惠的社會服務和良好秩序。十八大以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的新發展理念成為經濟社會發展的重要原則和國家治理的重要原則。在國家治理的制度和能力建設過程中,我國將進一步引導和協調更多的資源、人才、資金、管理、技術等要素投入到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中去,努力縮小不同群體間的實質性差距,努力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三是推動法治建設。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理的基本方式和現代國家的主要標志,體現為現代國家治理的一整套規則體系和有效治理能力,具有運行成本低、實施效果好的特點。通過不斷完善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的現代法治體系,建立健全統一的信用信息平台,有力提升社會整體法治意識,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進程。
四是釋放社會活力。
解放和增強社會活力,是國家治理現代化的顯著標志。十八大以來,各級政府不斷加大簡政放權力度,「放管服」改革持續推進,其本質在於政府向社會放權,釋放社會自我調節、自我約束的活力。在社會基層,網路化的社會治理模式不斷涌現,社會企業、非營利性組織成為參與公共事務、提供公共服務的重要力量,社工、社區、社會聯動格局正在形成。
五是創造多種民主形式。
十八大以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以完善發展,權力監督與制約實效明顯增強,地方被賦予更多的立法許可權;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的制度平台和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在加強政治協商、民主監督方面進一步完善制度規定,提高各個界別參政議政的能力和實效;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在維護團結進步、促進共同發展中的作用更加突出。
六是廣泛參與全球治理。
習全球化和科技革命使世界成為一個日益緊密聯系的整體,中國在國際舞台上正在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中國國家治理的持續有效,為參與全球治理提供了更加雄厚的基礎;而參與全球治理所帶來的紅利,成為中國國家治理不斷改善的動力。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