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渭河治理工程

渭河治理工程

發布時間: 2020-12-31 06:02:08

A. 涇渭分明是什麼原因造成的應該怎麼治理

原因:涇、渭河河流受鋒面雨的推移規律,先後錯開了雨季和訊期。(當鋒面雨版帶北移時,渭河首先進權入雨季時,水渾,而涇河水清;及後涇河進入雨季水渾,而渭河則水清。當鋒面雨帶南移時,涇河先進入雨季,及後渭河進入雨季。)"

B. 渭河被稱為「陝西的母親河」.長期以來,渭河的污染情況嚴重,如今政府已投入大量資金進行綜合治理.下列

A、大量使用農抄葯和化肥在一定程度上會造成土地、水資源的污染,但就此堅決杜絕使用農葯和化肥是不合理的,符合題意;
B、工業廢水經過處理,達到標准後再排放,可以減少污染不符合題意;
C、嚴禁在河邊隨意堆放生活垃圾,可以減少污染不符合題意;
D、嚴禁在河兩岸新建化工、造紙等重污染工廠,可以保護水資源,不符合題意.
故選A.

C. 陝西渭河治理近況

前幾天到公路大修工地幹活路過渭南渭河,我發現渭河水好像變清了一些,地震後為了檢查渭河大橋的安全情況,我還下到渭河河床上去過,發現河水聞起來幾乎沒有什麼異味了,考慮到當時剛剛下過雨,我不認為渭河水質有了明顯好轉,因為渭河上的一條小支流——尤河上的排水孔並沒有像報紙上說的那樣得到徹底封堵和改道

幾年沒有去過楊凌了,對那裡的情況也只能依靠報紙電視和網路去了解,都說是改善了,但實際上是不是那樣,真的說不好。

老百姓對環境問題什麼時候有決定權了,渭河才能得到徹底的治理,才能重現山清水秀的田園風光

本人在渭南公路局下屬單位幹活,平時比較關心環境,

D. 陝西渭河流域綜合治理生態為什麼會紅利顯現

據了解,近年來陝西省渭河流域綜合治理和生態保護成效明顯。截至2019年底,陝西省渭河流專域綜合治理屬已累計完成投資215億元,新建和加固堤防630公里,建成支流入渭口交通橋54座,退建加固渭河下游南山支流堤防103公里,建成5個支流蓄滯洪區和3個支流防倒灌工程,出境斷面水質穩定在Ⅳ類。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找誰?
座談會上,與會專家重點從渭河流域暨渭河生態區水資源節約開發利用、生態保護修復、生態區空間管控、水土保持、渭河生物多樣性保護等方面進行了研討,並就陝西省渭河流域暨生態區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提出具體建議。環保除垢劑十分重要,除垢劑找誰?
下一步,陝西省將繼續深化河長制和湖長制,建立協調解決跨區域重大問題機制,組建科技創新聯盟,推進水生態修復保護和水資源節約利用工作。

E. 環保部門如何加強節能減排和生態環保工作完成十一五環保目標

2月4日,陝西省2010年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

咸陽渭河灘景色秀麗。

陝西省鳳縣重視水污染治理,圖為鳳縣污水處理廠全景

省長批示
「所取得的成績實屬不易,應予高度肯定,感謝為之付出的努力。」
——陝西省省長袁純清
成果
截至2009年底,列入「十一五」計劃的17台484.5萬千瓦現役機組全部建成脫硫設施,建成並實現投運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62座,陝西省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80.44萬噸和31.81萬噸,完成「十一五」兩項減排計劃的105.97%和91.23%。
目標
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同比削減3%,設區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以上天數陝北不少於270天,關中不少於280天,陝南不少於300天;6條主要河流綜合污染指數平均同比下降1%,漢、丹江出境水質分別保持在Ⅱ、Ⅲ類標准。

陝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

中國環境報記者 馮永強 見習記者 肖穎
2月4日,陝西省2010年環境保護工作會議在西安召開,陝西省環保廳廳長何發理傳達了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精神,總結去年全省環保工作,分析當前面臨的形勢,安排部署2010年工作任務。會議期間,記者采訪了何發理廳長。

歷史性突破
污染減排: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80.44萬噸和31.81萬噸
重點區域:渭河綜合污染指數同比下降15.1%
農村環保:230多個村啟動生態村創建
記者:何廳長,2月4日,在2010年陝西省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您做了一份《全省環境保護工作報告》。這份報告內容十分充實,包含了2009年工作進展和2010年重點工作安排。但是我想廣大讀者從新聞報道中了解到的只是只言片語,所以首先請您帶我們詳細回顧一下2009年陝西省環保工作的進展。
何發理:2009年,面對國際金融危機和保增長、保發展的雙重壓力,陝西省環保系統主動調整,積極適應宏觀經濟形勢變化,應對環保工作面臨的新情況、新問題,繼續以主要污染物減排和改善環境為目標,克難攻堅,勵精圖治,各項工作都取得了明顯成效。正如陝西省委常委、副省長洪峰所說,2009年陝西省的環保工作實現了歷史性突破。主要體現在3個重要方面:
污染減排工作實現新突破。2009年初,針對陝西省兩項減排嚴重滯後於全國進度的實際,在管理減排和結構減排空間十分有限的情況下,我們及時把主要精力和工作重點放在抓城鎮污水處理廠、電廠脫硫設施建設和運行上。截至2009年底,列入「十一五」計劃的17台484.5萬千瓦現役機組全部建成脫硫設施,提前一年完成國家下達的目標任務,建成並實現投運縣級以上城鎮污水處理廠62座,一年增加污水處理量73萬噸,是2005年底的4.8倍,城鎮污水處理率超過60%。這些工程減排體現在總量減排數據上,據環境保護部初步核查結果,陝西省兩項主要污染物排放量分別控制在80.44萬噸和31.81萬噸,比2008年下降9.56%和4.23%,完成「十一五」兩項減排計劃的105.97%和91.23%,可以說是扭轉了被動局面,大踏步前進。為此,陝西省省長袁純清在環保廳呈送的送閱件上批示:「所取得的成績實屬不易,應予高度肯定,感謝為之付出的努力。」這既是對我們工作的充分肯定,也是鼓勵和鞭策。
重點區域環境治理取得明顯成效。統計數據顯示,10個地級城市空氣環境質量優良天數全部超過了300天。特別是大家關注的渭河,通過連續幾年「關、建、治」三大措施的實施,渭河水質在2009年有了實質性變化,綜合污染指數同比下降15.1%,化學需氧量同比下降18.2%,渭河潼關出境斷面化學需氧量、高錳酸鹽指數達到Ⅴ類水質標准,在國家組織的黃河流域水質斷面考核中位列第二,提前一年實現了國家下達的「十一五」水質控制目標。陝南地區的漢江、丹江出境水質分別保持在Ⅱ類和Ⅲ類的國家考核標准。陝北能源化工基地和渭北地區通過污染治理、關小上大、技術改造等綜合整治,改善了環境質量,提升了產業。比如府谷縣從「黑三角」向「金三角」轉變,被環境保護部列為資源富集區探索環保新道路的典型。銅川成為全省率先實現水泥生產無立、旋窯落後工藝的設區市。
農村環保和生態保護得到加強。我們把農村環保工作為保障和改善民生的惠民工程來抓。省政府召開了第一次全省農村環保暨生態創建現場會,明確了陝西省農村環保和生態創建的目標任務。全年中全省安排「以獎促治」獎金5197萬元,支持了83個村和7個規模化養殖企業開展污染治理和畜禽養殖污染防治示範,建設了一批集物理、生態為一體的污水收集處理模式,推廣了千陽等縣農村生活垃圾「村收集、鄉轉運、縣處理」的做法。啟動實施「十百千」生態創建活動,曲江新區、千陽、吳起、宜君等10個縣(區)啟動了國家級生態縣(區)創建,110個鄉鎮啟動環境優美鄉鎮創建,230多個村啟動生態村創建。
當然,這3個方面只是我們工作的一部分,去年我們還在保增長、調結構中加強了環境管理,核與輻射安全監管、收貯能力大大加強,環境執法監督力度進一步加大,環保產業和環保科技標准進一步加強,環保投入、設施和三大體系建設再上台階。全省環保機構和隊伍建設取得重要突破,2009年,在省政府機構改革中,組建了省環境保護廳,各市、縣也都進一步加強了環保機構和編制,環保隊伍和能力建設取得積極進展。不斷深入環境宣傳教育,組織開展了「6·5」世界環境日等系列宣傳活動,為推進污染減排、建設生態文明營造了良好的輿論氛圍。
把握四點
觀念: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
宗旨:環保為民
預防體系: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污染
管理體系:建立「環保統一戰線」
記者:能夠取得這樣的成績,我想您一定有些什麼體會可以跟大家分享一下?
何發理:當前,國家和陝西省都已經進入矛盾的凸顯期、污染事故的多發期和各種利益團體的沖撞期,環境保護工作正處在保護與破壞,改善與惡化相持階段,猶如逆水行舟,不進則退。面對這樣的新形勢、新特徵,我想我們必須牢牢把握四點,才能使環保工作不斷上台階。
第一,樹立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的觀念,大力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遏制排放總量上升。我們要學會在保發展中發揮環保參與宏觀調控,使用倒逼機制,圍繞推進發展方式轉變和經濟結構調整,以環境容量優化區域布局,以環境管理優化產業結構,以環境成本優化增長方式,實現全省經濟社會持續發展,環境質量持續改善,排放總量持續下降。
第二,樹立環保為民的根本宗旨,切實解決關系民生的突出環境問題。「國以民為上,民以生為先」。環境保護是重大的民生問題,關系群眾的健康和福祉,是環保工作者的重任所在。我們必須學會綜合運用經濟社會發展規律和自然規律指導環保工作,注意採取法律、經濟、技術和必要的行政手段,既揚湯止沸,又釜底抽薪,解決好各類影響可持續發展、損害群眾健康、侵犯群眾環境權益的問題,推進環境質量的總體改善。
第三,正確處理預防與控制的關系,建立全防全控的環境防範體系。環保工作涉及政治經濟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各個領域、各個方面。這就需要建立起覆蓋這些環節、領域和方面的污染防控體系,從生產源頭和全過程減輕污染,把環境保護的全過程監管作為工作的重中之重,努力避免「先污染、後治理」的復轍重蹈。
第四,正確處理統一監管與分工負責的關系,構建完備的環境管理體系。我們應當建立最廣泛的「環保統一戰線」,不斷促使完善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環保部門統一監管、有關部門協調配合、全社會共同參與的環境管理體系。在落實環境保護問責制和各級政府對區域環境質量負總責的同時,強化環保部門監管能力、執行能力建設,推進環保管理躍上新台階。

2010,「雙提升」
新思路:轉方式、促發展
目標:完成「十一五」各項環保目標任務
措施:部署11項工作落實目標
記者:2010年,陝西省的環保工作有什麼新的思路?
何發理:我想今年,我們要緊緊圍繞國家和陝西省提出的經濟平穩較快發展、轉變發展方式和優化經濟結構這個大局,發展綠色經濟、低碳經濟、循環經濟,把握「在發展中解決環境問題,通過解決環境問題促進科學發展」的主線,圓滿實現「十一五」環保規劃,完成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減排目標,確保縣縣建成污水、垃圾處理設施,把確保渭河和漢、丹江出境水質達標作為工作重點,繼續開展城市創模、生態創建、農村環保、「一山兩水一基地」環境治理、環境監管三大體系建設和發展環保產業,實現環境質量和環境監管水平的「雙提升」,為全省經濟社會又好又快發展做出新貢獻。
記者:有沒有一些具體目標呢?
何發理:有的。我們要求:二氧化硫和化學需氧量同比削減3%,確保「十一五」兩項主要污染物削減目標超額完成,實現西部領先;列入環境統計的設區市空氣質量二級和好於二級以上天數,陝北不少於270天,關中不少於280天,陝南不少於300天;設區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在98%以上,城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水質達標率保持上年水平,農村飲用水安全率有較大幅度提高;6條主要河流綜合污染指數平均同比下降1%,其中渭河及主要支流化學需氧量濃度平均下降10%以上;漢、丹江出境水質分別保持在Ⅱ、Ⅲ類標准,城鄉環境安全處於可控狀態,全面完成「十一五」各項環保目標任務。
記者:會採取哪些措施落實上述這些目標?
何發理:今年我們共部署了11項工作來落實上述目標。我們提出了:
繼續把主要污染物減排作為硬仗打,做到工作不能松,力度不能減,措施不能少,考核不能軟。強力推進工程減排,突出抓好城鎮污水、垃圾處理廠建設與運營監管;強化結構減排。嚴格控制新上「兩高一資」項目,強化「上大壓小」力度;加快推進管理減排。將「保運行」作為管理減排的重點來抓。
繼續推進重點區域流域環境治理。積極開展省級環保模範城市創建活動,全面提升城市環境質量。加強秦嶺生態環境保護。渭河污染治理抓支流、抓源頭、抓面源、防反彈,突出城市段綜合整治和市界斷面水質目標考核補償工作,確保渭河水質進一步改善。以高度的責任感切實保護好漢、丹江水質。抓好陝北能源化工基地生態保護和環境治理。嚴格控制新增水泥產能,執行等量淘汰落後產能的原則,不再審批日產5000噸以下熟料的水泥生產項目。
進一步加大環境執法監督力度。緊貼「一個行業四個重點」展開。即重金屬污染行業、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保護、污水垃圾處理設施建設和運行,電廠脫硫設施建設與運行、危險固體廢棄物處置等4個重點,要組織力量,對上述問題,全面排查,集中整治,加大典型案件掛牌督辦、責任追究和後督察力度,確保違法行為整改查處到位。
扎實推進農村環境保護工作,以實施生態創建為抓手,繼續開展「十百千」創建活動,堅持點線面結合,做到「抓點、帶線、促面」;大力發展環保產業,扶持一批環保骨幹企業,打造一批環保品牌,啟動一批環保科研項目,加快實施振興環保產業,確保到2010年環保產業年產值實現500億元;嚴格環境准入,促進發展方式轉變,抓好規劃環評,深化建設項目環評,強化建設項目環境監管,堅持關口前移。
今年是「十一五」規劃的收官之年,國家將對陝西省「十一五」環保規劃執行、重點流域跨界斷面水質和主要污染物減排指標完成情況,進行綜合或單項考核。因此,我們將會嚴格考核問責,集中精力解決如重金屬污染等一批危害群眾健康的突出環境問題。同時,會提前謀劃「十二五」環保規劃和相關規劃的編制工作,逐步形成以環境要素規劃為主線的「十二五」環保規劃體系。要夯實環境監測、監察和環評工作基礎,加強環境監測、監察能力建設,提高日常監管水平。繼續組織開展「6·5」世界環境日等系列宣傳活動,多形式、多方位、多層面加強環境宣傳,營造全社會關心、支持、參與環境保護的濃厚氛圍。加強制度和隊伍建設,重點做好一線環保幹部執法能力和監測技術培訓,不斷提高環保隊伍的整體業務水平,打造一支思想解放、銳意創新、奮發有為的環保隊伍。

F. 渭河治理是任留鄉周華村村民關心的問題,十年來渭河吞掉了我們千畝土地,群眾拉沙成風,治渭辦拿錢放車,

建議盡快向相關區縣或市部門反映該問題,土地是咱老百姓的命,相信政府會給解決的,如果不解決也會給個合理解釋的。

G. 渭南市城市段渭河綜合治理工程項目辦公室在哪

渭南市東風街中段15號

H. 渭河治理要怎樣才行之有效

1.以小流域為單元進行綜合治理是一項根本途徑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惡化趨勢,具體反映是嚴重的水土流失。由於水土流失不僅造成土地資源破壞、生態平衡失調、農業生態環境惡化,而且導致渭河下游嚴重淤積、洪澇災害頻繁發生,形成了集中大范圍的貧困地區,嚴重製約了社會經濟的全面發展。因此,要從根本上改善生態環境,只有以小流域為治理基礎,在千萬條小流域范圍內,工程措施、植物措施與蓄水保土耕作措施緊密結合配套,山、水、田、林、路綜合治理,各種措施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就地就近攔蓄降水,鏟除洪水之源,從根本上遏制水土流失。流域內水文狀況改善了,泥沙得到控制或最大限度減少了,河流生態系統與水文狀況才能從根本上得到好轉,生態環境才能逐步得到改善。

2.人工培育與自然修復相結合

加大和恢復植被是生態環境建設的一項重要內容。目前實施的退耕還林、人工造林種草,對遏制水土流失和改善生態環境起到了一定作用。但渭河流域水土流失面積大,范圍廣,完全依靠人工措施,很難做到短期內的有效遏制,更難以實現規模性治理。而實施生態修復能夠在很大程度上發揮大自然繁衍生息能力,加速林草植被的恢復和生態系統的順向演替進程,其單位治理費用低,勞力投入較少,而且生態效益十分可觀。因此,在治理思路上要樹立全面生態觀念,一方面建立起因地制宜,因害設防的措施控制體系,另一方面要充分利用大自然的自我修復能力,合理布局,綜合應用,加快治理步伐和生態系統的改善。在治理過程中,要針對一個地區、一條流域水土資源實際,根據人們的需要,合理劃分生產用地和生態用地,將工作重點和資金的投入放到生產用地的改造和生產力的提高上;生態用地的治理應發揮人工治理與自然修復的雙重作用,遵循自然規律,促進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最終實現生態環境的全面改善。

3.工程措施相配套,建立科學完整的綜合防護體系

林草措施是生態環境建設的重要手段,它與工程措施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促進。林草措施為工程措施提供了良好的運行條件,同時工程措施也為林草措施的運行提供了保證。多年來的水保治理實踐表明,離開工程搞林草措施,林草生長所需的水分得不到保證,不但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而且植物正常生長發育也會受到較大的影響;同樣,離開林草搞工程,大量的泥沙淤積使工程壽命大大縮短,甚至還會存在因泥沙無限而工程容量有限,造成洪水摧毀水利工程的惡化現象。只有林草措施與工程措施相結合,從上游到下游、從坡面到溝道,因地制宜,合理配置治理框架,各種措施互相依存,互為補充,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綜合防禦體系,才能大幅度減少入渭泥沙。在渭河流域的綜合治理中,則應根據不同地型地貌特徵,以小流域為單位,按照梁峁坡、溝谷坡、溝道三個地貌單元,配置各自適宜的水保治理措施。梁峁坡多為坡耕地,除緩坡修築梯田外,其餘坡面可推行等高灌木帶、林草間作及保土耕作措施等;溝谷坡侵蝕破碎,坡度在25°以上,實行退耕還林(草),發展以灌木為主的水土保持林;溝道以支毛溝為主,大力發展壩系工程建設,做到支毛溝小壩與骨幹壩有機結合;另外,還應在渭河一、二級支流上部署小型水庫、河道整治等工程,治標與治本同步進行,形成節節攔蓄降水,層層開發利用的良好布局,逐步建立起科學完善的綜合防禦體系。

4.治理與開發相結合,促進農村經濟持續健康發展

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的目的是要獲得更大的生態效益,為西部發展創造一個比較好的生態環境和投資環境。但是,生態環境要搞好,加大投入只是一個方面,另一方面是要調動廣大群眾和社會力量參與的積極性。在治理過程中,如若一味強調長遠的生態效益,而忽視群眾的近期利益,那麼,群眾和社會參與的積極性就會大打折扣,治理成果也難以鞏固。因此,在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中,客觀生態效益必須與群眾的微觀經濟效益緊密結合起來,以市場為導向,結合重點治理工程建設和小流域綜合治理開發,因地制宜,發揮資源優勢,宜農則農,宜林則林,宜牧則牧,實行綜合開發利用。在注重生態效益的同時,要適當發展具有特色的主導產業和支柱產業,以市場連接企業,以企業連接生產基地和農戶,逐步形成規模化治理,區域化開發,集約化經營,專業化生產,社會化服務,產業化發展的格局。通過綜合治理開發,不斷開拓自然資源的利用空間,不斷培育新的經濟增長點,促進高產穩產、優質高效的生態農業的發展。只有這樣,才能真正做到長遠與近期、生態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最終實現改善生態環境、促進區域經濟全面發展的良好格局。

5.加大科技含量,積極推廣水土保持科技成果

生態環境建設涉及農、林、水、牧各個方面,是一項科學性較強的系統工程。在治理中,必須堅持科學的發展觀,注重理論與實踐、科技與生產的有機結合,充分發揮科學技術在生產中的先導作用,引進先進理念,學習先進經驗,推廣先進技術,轉化科技成果,開展科普教育,不斷提高治理水平。陝西是一個科技大省,具有雄厚的技術力量和豐富的人才資源,多年來,各科研單位、大專院校及地方水保科技工作者在實際工作中潛心研究,從中總結了一大批具有實際價值的科技成果。其中,許多科技成果先後在實踐中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推廣和應用,已成為水保綜合治理的動力和保障。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亦應跳出傳統的治理模式,增加科技含量,將目前一些行之有效的治理技術成果,如等高灌木帶、檸條植苗造林、坡耕地治理技術及一些先進的施工經驗、工程材料、測試方法和工程管理技術,逐步在治理中加以推廣和應用,提高治理水平,走科技發展之路。

6.建管並重,確保治理成果長期發揮效益

生態環境建設實施多年來,由於重建設輕管護,人為破壞嚴重,導致邊治理邊破壞,甚至一方治理多方破壞的現象普遍發生,大大抵消了治理效果。因此,渭河流域生態環境建設必須堅持建管結合、建管並重,把管護和建設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重視自然資源和治理成果的管護。首先,抓好流域區內現有林草的保護,實施封山育林、封山綠化、封山育草,這是管護工作最重要的一項,也是水土流失區恢復植被的有效途徑;其次,保護好現有梯田、淤地壩、治溝骨幹工程、小型水庫等工程設施。尤其對已成工程,應及時移交當地政府部門,制訂規章制度,加強管理,確保各項工程正常運行;其次,依法保護生態環境,制止新的資源破壞。隨著經濟建設快速發展,一些基本建設單位亂墾亂伐、亂挖亂採的現象十分嚴重。因此,要特別注意在生產活動和經濟建設發展的同時,運用法律手段,堅決防止新的水土流失的發生。同時,深入貫徹落實《水法》、《水保法》、《森林法》等相關法律法規,加大監督力度,進一步提高社會各界的環保意識,依法保護生態環境。

I. 渭河的開發治理

渭河流域的水利事業歷史悠久,在陝西境內,除了前已論述的龍首渠、鄭白渠外,較大的古代水利工程還有成國渠、漕渠等。
成國渠,修建於公元233年,從眉縣杜家村附近引渭水向東流,過漆水河至今興平縣境入蒙蘢渠,它是渭惠渠的前身。灌溉今眉縣、扶風、武功、興平、咸陽一帶70萬畝田地。該渠修於漢武帝時期,後來失修淤廢。三國時魏衛臻又重新整修,向西延長近150公里,同時自興平開渠東行,至涇渭交匯處以西注入渭水,使成國渠向東又延伸了50多公里。西魏大統十三年(547年),在成國渠築堰,建六斗門。唐代又進一步發展,咸通十三年(872年),又匯集了葦谷、莫谷、香谷、武安四水,增加了水源,灌溉武功、興平、咸陽、高陵等縣2萬余頃土地,其效益可與涇白渠相當,稱為渭白渠。唐以後成國渠始終延續,其利不斷。
漕渠,公元前129年開挖,是關中古代的人工運河。漢武帝時,為把黃河下游出產的物資,源源不斷地運往長安,供京城的需要而修築。渠道從長安城西南昆明池起,東北流經今臨潼、渭南、華縣、華陰至潼關,直通黃河,長150餘公里,沿途接納滻、灞、沋、赤水等河流,水量充足,航運便利,成為當時重要的運輸線,而且可灌溉漕渠兩岸1萬多頃農田。
到解放時,除洛惠渠、涇惠渠外,關中地區的主要灌溉工程有:
渭惠渠,1935~1937年修,自眉縣引渭河水向東灌溉武功、興平、咸陽等狹長地帶的60萬畝土地;
梅惠渠,1936~1939年修,自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斜峪關引石頭河水,灌溉歧山、眉縣9萬畝田地;
黑惠渠,1938~1942年修,自周至縣黑峪口引黑河水灌溉周至縣8萬畝農田;
灃惠渠,1941~1947年修,引灃河水,灌溉灃、渭三角地帶4萬畝農田;
澇惠渠,1943~1947年修,灌溉戶縣境入灃河兩岸2萬畝農田。
據統計,到20世紀末,關中地區設施面積萬畝以上的灌區有108個,有效灌溉面積在萬畝以上的有88個,其中1萬~10萬畝的灌區有78個;10萬~30萬畝的中型灌區有羊毛灣水庫灌區、灃惠渠灌區、梅惠渠灌區、石川河灌區及黑惠渠等五個灌區。面積在50萬畝以上的大型灌區有:涇惠灌區、寶雞峽灌區、洛惠渠灌區、交口抽渭灌區及馮家山水庫灌區等五大灌區,它們均分布在渭河北岸,自西而東連成一片。涇惠渠、洛惠渠前已論述,其餘三大灌區介紹如下:
寶雞峽灌區,分塬上灌區和塬下灌區兩部分。塬下灌於區即原渭惠渠灌區,於1935年開工修建,1938年正式投入灌溉,1949年僅灌農田27萬畝。建國後整修擴展,灌溉面積為57萬畝。1958年修建了渭高抽工程,灌溉面積發展到53萬畝。塬上灌區於1956年修建,1962年停工,1968年1月復工,1971年竣工通水。塬上與塬下兩灌區於1975年4月合並,統稱寶雞峽引渭灌區。
塬上引水樞紐工程,在寶雞市西11公里處,即從林家村渭河峽谷口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為50立米/秒,校核流量60立方米/秒。總乾渠長170.2公里,沿渭河北岸黃土塬坡蜿蜒東行至眉縣上塬,此段長98公里,稱為塬邊渠道。渠道從常興上塬後,跨越水、信儀溝、漆水河、大北溝、南溝至乾縣壇子坊,分東西兩乾渠,東乾渠長26.3公里,西乾渠長18.5公里,均延伸到泔河畔上,可控制191萬畝面積。
塬下引水樞紐工程,從眉縣魏家堡築坎設閘,攔河引水,總乾渠設計引水流量45立方米/秒,可加大55立方米/秒。總乾渠全長17公里,到扶風的孝母村,分南北兩乾渠,南乾渠長67公里,至咸陽市西郊入渭河,北乾渠長105.4公里,至涇陽狼溝入涇河,可挖制109萬畝面積。
寶雞峽引渭工程,是關中地區灌溉面積最大的工程,灌溉咸陽市、寶雞市和金台、寶雞、岐山、眉縣、扶風、楊陵、武功、興平、秦都、乾縣、禮泉、涇陽、高陵等十三個縣區的300萬畝土地。其中自流灌溉214萬畝,抽水灌溉86萬畝(包括群眾抽灌26萬畝,水庫周圍抽灌10萬畝)。全灌區有總乾渠二條,乾渠4條,支渠和支分渠68條,斗渠1643條,有渠庫結合工程——水庫5座,總庫容1.9億立方米;有陂塘756座,總蓄水能力3032萬立方米;機電井11000多眼,已初步形成引、蓄、提相結合的水利灌溉網,從根本上改變了千古旱原的自然面貌和農業生產的基本條件,使渭北旱原成為陝西糧棉生產的重要基地之一。
交口抽渭灌區,是1960~1970年分兩期建成的一個大型電力抽水灌區。1984年1月,把原來的東方紅灌區改為此名稱。渠首在臨潼縣油槐鄉西樓子附近,由渭河北岸抽水。全灌區共有28處抽水站,分八級抽水,平均凈揚程35.2米,最高累計凈揚程86米。乾渠5條,支渠31條。灌溉渭南、臨潼、蒲城、富平、大荔等5縣的126.08萬畝田地。排水干溝4條,支溝38條,控制面積79.8萬畝。
馮家山水庫灌區,於1970年7月開工,1975年完成第一期工程,1979年底全部竣工。它是一座以蓄水灌溉為主,兼作防洪、發電、養殖等綜合利用的大型水利工程。水庫樞紐工程在千河下游寶雞縣橋鎮馮家村下,築坎攔河蓄水,坎高73米,總庫容3.89億立方米,其中有效庫容2.86億立方米。修渠引水灌溉,設計引水能力36立方米/秒,加大引水流量為47立方米/秒。總乾渠長39.1公里。北乾渠長50.8公里,南乾渠全長27.8公里,均由混凝土襯砌。東灌區共有支渠29條,斗渠28條,西灌渠長2.25公里。渠庫結合工程6座,總庫容2133.5萬立方米。灌溉寶雞、鳳翔、岐山、扶風、眉縣、永壽、乾縣等7縣136萬畝土地。灌區以千河為界,分東、西兩灌區,東灌區有121萬畝土地,西灌區僅有15萬畝土地。自流灌溉面積65.33萬畝,約占灌渠面積的一半。 (一)歷代堤防
渭河堤防工程始於唐代咸陽柳堤。據《重修咸陽縣志·古跡》載:唐時咸陽築堤防渭水潰決,植柳逾萬,故名柳堤。清代華縣、寶雞等地築堤防水。《續修陝西通志稿》載:乾隆二十一年(1756)八月,渭水溢岸,危及田舍,華州牧席紹葆勸民於沿河低窪處築堤捍水,居然無恙。乾隆二十五年(1760)夏,淫雨多,渭河漲,水從無堤段漫出,州牧聞訊後親赴華縣侯坊、吳家橋和大荔胡村等處,與各村耆老共謀接築渭堤,數千人費工一月,增新補舊,接築赤水以東、方山以西渭河大堤50餘里,民樂安堵,齊頌席功。
清宣統年間,寶雞縣曾請准撥款在陽平鎮修築河堤。民國24年(1935)陝西省水利局會同寶雞縣在陽平鎮南修建丁壩5座,全長1145米,壩體以直徑約0.2米、長約6米的木樁排成兩行,插於河內,排距2米,樁跨0.7米,排樁之間縱橫平鋪梢料,上壓石子。5壩成後,河泓流勢已見南遷,北岸各壩間河床逐漸淤高,使陽平鎮得到保護。民國25年(1936)渭惠渠攔河大壩建成後,先後在大壩上下游兩岸建丁壩34座,並建起了護岸防護林帶,用以穩定河勢,防止塌岸,保證引水。
(二)當代堤防
963年,陝西省人民委員會成立由水利、農業、林業、畜牧、交通等部門和沿河各專區、市、縣(區)領導組成的渭河治理領導小組,1972年在領導小組下專設治渭辦公室。1973年,周至、武功、興平、咸陽、西安、高陵等縣市成立渭河管理站。至1995年,渭河共有管理機構15個,管理人員169名。
1954年渭河洪水(簡稱「54型」洪水)以後,開始對渭河進行全面規劃治理,並採取統一目標,分段設防,縣(市)包干,逐步實施,集中會戰與經常維修相結合的辦法進行治理。至1995年,中游段的堤防基本建成,下游包括南山支流的治理逐步得到加強,並初步建成了防洪搶險通訊預警系統。
1.中游段治理
1954年陝西省水利局提出整治河道、利用灘地為目的的防洪工程規劃,由國家投資,組織沿河社隊開展重點治理。到1963年,共建成砌石護岸、壩垛、丁壩等重點工程44處,總長50公里。由於工程標准和質量較低,建成不久大都被洪水沖毀。
1965年,省治渭領導小組制定《渭河中遊河道治理規劃報告》,提出以防禦5年~10年一遇洪水為主,遠期穩定中水河床,以防禦「54型」洪水為目標,布設生產堤和防護堤兩道防線。生產堤以防禦3年~5年一遇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床寬500米~1500米,堤外布設固灘生物帶,以保護、改良灘地;防護堤以防禦「54型」洪水為標准,堤內河寬1000米~1500米。1965年~1972年新建堤防45處,總長190公里,初步穩定了中遊河道,改變了「三十年河南,三十年河北」的局面。
1972年,省水電局制定《渭河中下游主河道治理規劃》,以穩定河槽,縮窄河寬,實現河道渠槽化為目標,歸並生產堤和防護堤,重新劃定洪水防護線。防禦標准仍按「54型」洪水分成4段,過水流量林家村—千河口—漆水河口—黑河口—咸陽鐵路橋分別為5030立方米每秒、5780立方米每秒、6200立方米每秒、7220立方米每秒;林家村一渭惠渠大壩一黑河口一咸陽鐵路橋劃分3段,各段堤距分別為600米、700米、1000米。其中眉縣種馬場以上、八一抽水站、黑河口等處因有夾心灘或支流匯入放寬至1700米左右。主要工程有砌石護岸、短壩、輕型工程等38處,長120.6公里。截至1986年,新建堤防及護岸工程180公里,連同加固利用原有堤防,渭河中游堤防累計達到256公里,約占需要治理河段的78%。其中護岸壩垛3013座,護岸林帶220公里。計完成工程投資2760萬元,土方2100多萬立方米,石方220萬立方米。從1987年起,每年投入數百萬元資金,以建立河堤化為目標,對渭河中下游段連年進行集中治理會戰。經過6年艱苦奮戰,累計投資6856萬元,共移動土方1866萬立方米,石方123.4萬立方米,加高培厚原堤段152.4公里,加固壩垛1088座,新建河堤88.4公里,壩垛3300座,新修淤背埂120.8公里,大部土堤內坡作了砌石處理,新修防汛路8條,改善防汛路50條,在三門峽庫區修建避水樓6466座。至1995年,渭河中游段西起寶雞市,東至咸陽市,南岸河堤基本貫通聯成一體,北岸河堤伸至興平田阜,中游段堤防總長約300公里,防洪標准已由過去的5年左右提高到15年~20年。
2.下游段治理
渭河下游指咸陽鐵橋至潼關卡口共208公里。渭南以下過去一直是地下河,華縣站平槽過水能力約在5000立方米每秒~5500立方米每秒,自流排水暢通。新中國成立初除在槐衙渡口、華縣水文站和樹園修建共計3公里護岸工程外,其它河段均未設防。
1958年,陝西省入民委員會為減少陝西三門峽庫區移民搬遷,降低淹沒損失,決定按渭河兩岸地面335米至338米高程和三門峽水庫壩前340米水位修築防護堤。防護堤由黃委會西北黃河工程局設計,陝西省水利廳、省三門峽庫區管理局和沿渭各縣分期組織實施。到1978年,在渭河北岸建成大荔拜家至渭南姜郭60公里、臨潼三王至高陵吳村楊10公里堤防,在南岸建成方山至渭南田家90公里(其中包括支流50公里)和渭南孟家至白楊寨20公里堤防,總長180公里,堤頂寬6米,臨、背邊坡分別為1∶2.5和1∶2,初步形成庫區渭河堤防,可防禦渭河7000立方米每秒~8000立方米每秒洪水。
1960年三門峽水庫建成蓄水以後,渭河下游發生了歷史性變化,至1964年黃河淤積,潼關卡口抬高4.6米,形成攔門沙,渭河入黃口上移5公里,渭河變成地上懸河,導致12條南山支流入渭不暢,洪澇災害頻生。1964年,國務院總理周恩來主持召開陝、晉、豫、魯4省治黃會議,提出「確保西安、確保下游」治理原則。1965年、1969年,國家對三門峽水庫樞紐進行了兩次改建,並改變運用方式,但三門峽庫區泥沙淤積仍在發展,至1991年已達51.41億噸,其中渭河下游15億噸。
1967年8月、9月,黃河龍門至潼關間豐水豐沙,形成對渭河涌水倒灌,渭河尾閭倉西至西楊8.8公里河道全部淤積,水流分股,農田受淹面積達70多萬畝,威脅10多萬群眾生命財產安全。同年12月,由黃委會和陝西省水電廳組織西北水科所、三管局、地質部地質5大隊、渭南地區水電局和陝西農建師等單位進行勘測規劃後,提出了開挖深1.5米、寬20米~30米、比降0.12‰的引河,堵復西楊村土堤的疏流方案。經國務院批准,工程於1968年4月開工,由渭南、臨潼、華陰、華縣、大荔、潼關6縣和省農建師組織6400人施工,至7月底完成引水歸流河道工程,總計投資30萬元,開挖土方16萬立方米。
渭河仁義灣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形成,河灣平面呈環形,曲線總長12公里,直線距離僅2.5公里,彎曲系數4.8,嚴重淤積阻水。1969年由省三管局設計裁彎工程,引河長3.05公里,底寬30米,平均深5.5米。1973年由省農建師施工,1974年8月挖成小斷面引河,經4次洪水擴沖,於1975年形成寬380米的新河道。工程總用工12萬個,機械台班5000個,開挖土方48萬立方米。裁彎後河道縮短9公里,泄洪暢通,擴大耕地6000畝。
1969年三門峽水庫樞紐完成一期改建以後,臨潼、渭南等地群眾按「54型」洪水標准於耿鎮橋上下正常水位335米以上修建生產堤130公里,其中橋以上長20公里,以下110公里,可保護耕地19.9萬畝。同年,陝西農建師和駐軍在三門峽庫區335米高程以下沿渭河北岸仁義村至果園、南岸方山村至潼關龔庄渡口分別修建20多公里生產堤,保護耕地30萬畝。1972年,在耿鎮橋至咸陽鐵路橋間又按防禦7220立方米每秒洪水修建生產堤30公里,生產堤增至160公里。
1985年5月中共中央、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陝西省三門峽庫區移民安置問題的會議紀要》,近10萬名移民返庫安家落戶,庫區防洪形勢更為嚴峻,成為陝西心腹之患。1986年國家撥專款1.2億元安置返庫移民,至1994年規劃工程基本完成,其中建有防洪設施村台67個,加固朝邑圍堤35公里,避水台63座,防汛撤退道路60.73公里。
1964年至80年代末,渭河下游干、支流上共建堤防178公里。1990年,陝西省人民政府制定了《渭洛河下游治理規劃》,1991年由水利部、黃委會審查通過並報國家計委待批。1992年至1993年加高培厚渭河圍堤工程55公里,之後,又對柳葉河、羅敷河、長澗河等南山支流堤防進行加高培厚和拓寬疏浚。
二、支流
陝境渭河幹流南北兩岸15條主要支流已建堤防工程443.24公里,其中50公里以上的有灃河103公里,灞河66公里,澇河63公里;10公里~50公里的有千河47公里,黑河44公里,漆水河40公里,滻河38公里,太平河14公里;10公里以下的有王家河8公里,涇河6公里,沮河5公里,北洛河4公里,金陵河3公里,清姜河與石頭河各1公里。以上堤防共保護45.86萬畝耕地、79.96萬人口和36座城鎮。
灞河平原段河流彎曲擺動,洪水災害頻繁,堤防工程自清末增多。清光緒二年(1876),李有成主持修建了紅岩子至楊家村馬家堰堤防,長3219米,堤頂寬1.53米,可保護農田2212畝。民國時期專門成立灞河堤防協會負責工程維修。民國6年(1917),修建了沙河滄堤8公里。民國10年~15年(1921~1926),多次堵復沖決,至16年(1927)築堰堵復決口267米,耗大洋6934元。民國26年(1937)5月,右岸香湖灣河堤決口21米,省水利局征工搶修,修成土堤105米,丁壩3座長45米。同年8月,申家村、毛家灣決口,省水利局徵集民工,開挖引河修築阻水壩埝300餘米,大堤護岸300米,以月堤連接上下堤防,長約70米,高出原河床1米。民國27年(1938)8月,灞河讀書村附近隴海鐵路橋下右岸堤防決口,省水利局派員搶修,開挖引河1100米,修築導水壩200米,築壩護岸1000米,次年5月完工。民國28年(1939),省水利局擬定了灞河上下游防洪治理甲乙兩種規劃,陝西省政府批准甲種計劃,並於民國28年、29年先後撥款2.47萬元和5萬元,對河堤作了一次較大的加固改善。
新中國成立以後,灞河堤防建設仍以中下游為重點。1949年秋,安家村、將軍廟、安邸村等河堤多處決口,灞河奪滻、滻河復決。1949年12月至1950年4月,人民政府撥小麥3000石(1石摺合300斤),修丁壩15座、土堤4公里和護岸工程90米。1951年至1954年,按防禦1949年1000立方米每秒的洪水流量,對堤防進行了全面改建與加高培厚,累計新建和加固堤防70公里,修建丁壩107座,護岸工程165米,完成土方60萬立方米,石方0.9萬立方米。至1973年累計完成土方120萬立方米,石方20萬立方米,改造灘地1.58萬畝。1975年1月省水電局擬定了灞河中下遊河道全面治理規劃,計劃對藍田固京至灞河入渭口34公里河段,按20年一遇洪水布設工程,新修加固堤防58公里,堤頂寬3米~6米,堤距300米~500米。工程由灞橋區與未央區負責建設,1988年全部完工。
1962年11月,灞河上游沿河社隊聯合修建了惠家斜段70米挑流壩,改造灘地700多畝。後張家斜、張家灣、拾旗寨等村又聯合修堤7公里,改造灘地1100餘畝。1963年至1965年,泄湖、三里鎮、普化、李後、馬樓、玉山等鄉村,採取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等形式,對17處河道進行了治理,完成土方40多萬立方米,砌石6萬立方米,共用工70多萬個,投資31萬元(其中群眾集資5萬元),修築堤防15公里,保護村鎮10多個,改造灘地3000多畝,保護耕地7000多畝。1977年10月,藍田縣成立灞河治理臨時指揮部,組織沿河的九間房、玉山、馬樓、普化、大寨、城關、三里鎮、泄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日上勞3萬多人開展治河工程。至1978年春,共建干砌石堤50多公里,漿砌石堤15公里,丁壩350座,植樹40萬株,總計投資100多萬元(其中群眾集資66萬元)。但由於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1980年大寨鄉清河改道工程即被沖毀,河水復歸故道,淹沒農田100多畝。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