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護治理戰
㈠ 數據時代下的社會治理挑戰有哪些
現在,大數據的運用時代已經到來,所以「數據驅動」已然成為未來的全世界的發展趨勢。現在大數據已經對於全球的生產、分配還有消費活動等等,並且對於國家經濟的運營體制、社會民生和國家的治理生產製造能力等都會產生非常重要的影響。在未來,國家之間的競爭可能會從資本和土地資源等轉移到大數據的爭奪。所以,現在大數據已經成為每個國家的戰略資源的基礎設施,同時,大數據也成為多個國家提升現代治理能力的一個重要的標桿。第一、大數據已經成為社會經濟能力發展的新動力在隨著互聯網、雲計算等網路相關的新技術不斷的完善和知識的普及,我們的社會信息已經進入到了大數據的時代,所有大量的數據產生和流轉都將成為在平常不過的了。在經過20年的發展,那麼全球近50的人口將實現都可以使用互聯網,人人都可以擁有網路終端,隨時隨地都可以上網,實施都可以保持鏈接,所以全球的數據量將會飛速的增長。2020年,預計全球的數據使用量將會達到40ZB,每個行業都將會使用大數據,大數據也將成為發展的新趨勢。第二、大數據將是非常重要的核心資產和戰略資源在這個大數據時代,世界上的各個國家都對於大數據產生依賴,所以都將大數據看做國家的核心資產。所以這樣對大數據的開發和利用還有保護的概念就越來越強,可能還會產生對於大數據的爭奪,大數據概念的出現就使得國家的強弱對比不僅體現在經濟發展上面了,還要看一個國家大數據實力如何。現在,大數據時代已經來臨,所以對於大時代的挑戰也是剛剛開始,所以國家需要全面提升大數據在治理方面的運用。
㈡ 「藍天保衛戰」指的是什麼
」藍天保衛戰「是國家總理李克強於2017年3月5日,在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十二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五次會議上所做的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的。
提出這個詞的前提:2017年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要分別下降3%,重點地區細顆粒物(PM2.5)濃度明顯下降。 2013年「大氣十條」實施以來,各地狠抓大氣污染治理,成效初顯:全國74個重點城市PM2.5平均濃度下降了約三成,酸雨面積下降恢復至20多年前的水平,成績是顯著的,但距老百姓期待還有差距。
隨著治理大氣污染向縱深推進,剩下的都是硬骨頭。但是,無論是為了人民群眾的身體健康,還是著眼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這場藍天保衛戰,都必須打好,堅決打贏,努力向人民群眾交出合格答卷。
(2)保護治理戰擴展閱讀:
治理成果:
2018年7月9日至22日,生態環境部抽調人員組成200個督查組,對京津冀及周邊地區「2+26」城市、377個縣(市、區)開展第三輪次強化督查。督查組共檢查點位(企業)31628個,發現涉氣環境問題1330個。
2019年1月7日,2018年藍天保衛戰「成績單」出爐。全國338個地級及以上城市平均優良天數比例為79.3%,同比上升1.3個百分點。三大重點區域——京津冀及周邊地區、長三角、汾渭平原的PM2.5濃度分別為60微克/立方米、44微克/立方米、58微克/立方米,同比分別下降11.8%、10.2%、10.8%。
㈢ 從全國治理的角度,談中美貿易戰的看法。
中美之間為非敵非友的利益關系。兩國將朝著積極,合作,全面的方向發展。
中美兩國,一個是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明顯的成本優勢,廣 闊的市場和無可限量的發展潛力; 一個是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經濟, 科技實力的世界上最大的發達國家。中美兩國的關系,直接影響到世界經濟的發展。就中美當前的關系來說,問題與沖突同樣存在。就中美目前的情況來看,還在意識形態,政治影響,經貿摩擦等方面存在問題。在現代國家的發展進程中,經濟是一個國家強大的物質條件,是最核心,最現實也是最切實的國家利益,直接決定著國家的地位與影響力。所以經貿是國家間關系的晴雨表。中美兩國處於不同的經濟發展階段,隨著經濟全球化的深入,兩國之間的經濟關系具有很強的互利性和互補性。同時,在互相競爭中,又存在著各種各樣的摩擦。中美在經貿中存在的摩擦 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貿易差額,人民幣匯率,知識產權保護。 不斷擴大的中美貿易逆差是中美關系動盪的一個決定因素。中美之間存在很大的貿易差額,一方面與中美雙方採取的統計方法有關,另一方面又與美國將經濟問題政治化有關。
中國向美國的出口產品以勞動密集型產品為主,主要是農產品,附加值低,滿足了美國一般消費者的需要。而美國向中國的出口產品以資本與技術密集型產品為主。 但美國把經貿政治化,以安全為由拒絕向中國 出口高新技術。 美國的高新技術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技術產品在美國對外出口中也佔有舉足輕重的地位;而處於現代化進程中的中國,對技術產品的需求不斷擴大。美國的這種經貿限 制,嚴重影響了貿易的互補性,導致貿易差額進一步擴大。由中美貿易逆差這問題來看,中美缺失的是一種理解,信任。正是這種不理解,不信任,造成了貿易摩擦。中美雙方只有靜下心來,加強了解,信任,才是更好的解決方法,而不是直接對抗。 中美雙方只有在實事求是的精神指導下,加強對話,加強監督與合作,才能有效地保護知識產權,保證充分的自由競爭,最終解決知識產權紛爭。 在相互依存的世界裡,在經濟全球化的世界裡,摩擦是正常的,也是無法避免的,這並不可怕。中美經常性的經貿摩擦,反映兩國經濟關系的密切。中美經濟對雙方的重要性與俱增。 貿易中產生的問題,雙方只有理性面對,在經常性的協調和合作機制中,通過平等協商的辦 法加以妥善處理。從中美貿易摩擦來看,都是因為中美雙方的意識形態不同,國情不同,相 互不了解,不信任等原因引起的。中美雙方都應該擺正心態,採取合作,尊重的態度,才能 更切實地找到兩國利益的平衡點,才能達到雙羸。 為了改善中美貿易關系,消除貿易摩擦,我們中國可以在以下方面採取措施:繼續深化 經濟體制改革,完善市場經濟運作方式,使中國最終成為一個真正的市場經濟體。在處理中 美貿易逆差與具體的貿易摩擦中, 中國有必要採取國際上常用的自動出口限制等貿易政策措 施。這樣既起到了安撫的作用,又減少了貿易摩擦的代價。積極籌劃、組織、實施對美國的 直接投資。這樣不僅可以避開貿易壁壘,大大減少貿易摩擦,而且通過投資設廠可以更有效 地引進先進的技術與管理經驗,提高中國企業的綜合國際競爭能力。中國還應該在政治、經 濟、社會和文化等諸多方面對美國進行深入而全面的了解。為了維護自己的利益,中國必須 學會站在美國人的角度認識與思考中美之間的問題,並提出相應的對美貿易政策和運作技 巧。通過這種了解的增進,以使對美貿易政策與對策更具有針對性和有效性。 貿易戰並不是出路,中美雙方誰也打不起貿易戰。只有雙方妥善處理好貿易關系,才 能更好地鞏固雙方的關系,才能更好使意識形態,政治問題得到解決。處理好一個地區發展 大國與一個世界強國的關系,不但對兩國有益,達到雙羸;而且對世界的和平發展,持續發 展也有重要的積極作用。 中美關系錯綜復雜,並不是一兩天能全部解決的。但只要本著接觸、了解、信任、尊 重、合作的原則,就能把這些問題逐步理清,並逐步解決。
㈣ 環境治理三大戰役的內涵
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三大戰役」:要深入推進「藍天行動」,重點抓好工業廢氣排放、揚塵整治、餐飲油煙治理、秸稈禁燒和還田利用、輸入性污染控制等工作;要持續實施「碧水行動」,重點抓好黑臭水體整治、「兩湖」流域綜合治理、飲用水水源保護、污水處理設施建設等工作;要扎實開展「凈土行動」,弄清楚現狀、摸清楚風險,分類施策,分類施治,認真落實關於廢棄農膜收集處理體系建設、飼料清潔化行動、糞污治理專項行動要求;要強化執法,對環保違法違規項目和多次違法排污的企業,該關的關、該停的停、該罰的罰,始終保持對環境違法行為「零容忍」;要劃定全市生態保護紅線,運用環境影響評價、排污許可等多種手段,推動產業轉型升級,實現環境保護和產業發展相協同。
一要強化組織領導。按照中央和省上要求,在市縣兩級成立環境保護委員會,建立完善污染防治「三大戰役」領導小組,有序啟動和推進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改革,加快在鄉鎮(街道)設立環保機構,健全完善市縣鄉村四級網格化環境監管體系,統籌推進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和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對開展「三大戰役」涉及的機構、編制、經費等問題,要認真研究解決,確保工作有序推進。要強化投入,推進重點區域(流域)、重點行業(領域)和重點項目治理。
二要強化環保考核。要進一步加大環保工作在目標考核中的權重,適當增加分值,依據不同主體功能定位,實行差異化績效評價考核,對環境質量不升反降、發生重大污染事故的地區,取消優秀等次。省上在我市試點推行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我們要在總結經驗的基礎上,盡快在全市推行,對在任職期間造成資源環境生態嚴重破壞並負有責任的,即使已經調離崗位也要嚴肅追責。
三要加強環保問責。中央、省上對加強環保問責的要求非常明確,表明了抓好環保工作、嚴肅追責問責的堅定決心。我市紀檢監察部門、督察部門、環保部門要加強跟蹤督察督辦,對責任不落實、工作不到位的堅決問責,工作沒完成的實行「一票否決」,不作為、亂作為造成生態環境惡化的依法依紀堅決查處。
㈤ 中國參與全球治理面臨的挑戰有哪些
首先,治理體系有失均衡。發達國家的經濟模式在金融危機中雖受到沖擊,但以美國為代表的發達國家掌握著全球治理機制,主導國際規則制定權和解釋權,壟斷著全球化進程和利益分配的主動權,因而可望通過資本鏈與貨物鏈向下游國家轉嫁危機。危機發生以來,20國集團成為全球治理的主要載體,以中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首次以平等地位在全球治理進程中嶄露頭角,但仍不足以抗衡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
第二,治理主體存在缺失。全球范圍逐漸形成了數以百計的政府間組織,這些組織從不同領域、不同層次推進國際治理。但是,現行由主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缺乏主權國家享有的排他性公共權力,因而無法有效行使話語權。
第三,治理機制缺乏彈性。此次國際金融危機表明,聯合國、世界銀行和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等國際治理機制均有待於適應全球治理新形勢。20國集團雖已成為全球經濟治理的主要平台,但仍停留在「臨時性政治俱樂部」階段,尚待建立和完善全球化監管機制、政策執行機制、治理主體結構,等等。
第四,治理客體存在爭議。後金融危機時期,世界各國面臨各種不同的問題,因而需要通過國際制度或非制度安排,就需要治理的領域和具體問題達成一致。然而,世界各國對各類問題的關切度不同,因而圍繞全球治理的議題設定展開激烈的博弈,圍繞治理規則展開較量。
第五,治理效果有待彰顯。缺乏監管機制的經濟全球化不具有可持續性,同樣,缺乏「同舟共濟」精神的全球治理也不具有可持續性。長期以來,發達國家受國內政治或本國利益驅使,紛紛利用其政治和經濟優勢,利用全球治理推銷西式政治體制和價值觀,維護本國既得利益,而置他國利益於不顧。
第六,治理理論存在爭議。回顧歷史,全球化主要由跨國公司推動。然而,迄今為止,全球經濟治理的理論主要停留在國家層面。進而言之,現行全球治理理論由發達國家學術界率先提出,因而有悖於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經濟與社會發展的實際狀況。
第七,需要適應國際法規。全球治理需要各主權行為體依法讓渡一定的主權,並容納更多的非主權行為體成為全球治理的夥伴。顯然,上述行為直接與聯合國憲章關於主權獨立的原則相違背。如何處理好國際法和全球治理之間的關系,已構成各利益攸關方必須解決的重大問題。
第八,國際社會亟待培植集體行動意識。從全球范圍看,受政治周期和經濟周期影響,各主要大國在全球治理領域各行其是傾向愈益明顯。未來,南北國家之間在國際政治和經濟體系中地位失衡的狀態均難有改觀,任何新的治理機制和規則的創立,只要無法得到美國和主要發達國家的認可和支持,只得「繞道走」。
㈥ 軍事謀劃我不如張良;治理國家,我不如蕭何;統軍作戰,我不如韓非的原句是什麼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版饋(糧)權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其所以為我擒也。
翻譯過來是:如果說運籌帷幄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我比不上張子房;鎮守國家,安撫百姓,供給糧餉,保證運糧道路不被阻斷,我比不上蕭何;統率百萬大軍,戰則必勝,攻則必取,我比不上韓信。這三個人都是人中的俊傑,我卻能夠使用他們,這就是我能夠取得天下的原因所在。項羽雖然有一位范增卻不信用,這就是他被我擒獲的原因。」
㈦ 先污染後治理,是否是一個國家的必經階段
雖說理論上不一定是 但實際上所有國家都是這樣發展的.因為當一個國家初步發展時 它沒有治理污染的能力與意識 要治理污染就必須放緩發展速度 投入大量人力物力 發展中國家根本負擔不起 也沒有國家願意 再加上經濟決定文化 物質決定意識 只有發展起來了 人們的認識水平才能提高 中國也是一樣 盡管情況較好 所以先污染後治理貌似不合理實則是必然
㈧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面臨什麼新挑戰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的特徵事實正在發生深刻變革。與工業時代的傳統政府治理習慣以部門為中心來解決問題、各部門獨立辦事的行政模式不同,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模式必須與大數據、時效性等緊密結合。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的特徵
政府治理對象的雙重性
個人既是公民也可能是網民,組織既是實體的也可能是虛擬的,社會形態隨之分化為現實社會和網路社會。
政府治理的精細化和精準化
利用大數據技術,對這些數據進行深度挖掘和關聯處理,能夠准確識別個人、組織、社群的行為特性和活動規律。政府作為「權威的一般性履行」的主體,可以制定並實施「量身定製」的公共政策,從而實現政府治理的精細化和精準化。
政府治理的多中心性和參與性
政府治理的多中心性和參與性。伴隨著互聯網的加速普及,很多人通過互聯網行使知情權、參與權、表達權和監督權,越來越多的政府部門意識到需要運用視頻訪談、社區論壇、微博、微信等新的網路渠道與民眾直接溝通,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建議。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面臨的新挑戰
互聯網重構了個人、組織、社會與國家之間的關系,顛覆了傳統的治理模式和方式,給政府治理帶來了無法迴避的挑戰。這些挑戰包括:
時效性
互聯網擴大了政府治理的邊界,要求政府對公眾需求作出即時或瞬時回應。互聯網不受時間和空間的束縛,按照7×24×365(7個工作日、24小時、一年365天)的時間維度運行,人們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都可以表達訴求和期待,甚至可以發泄不滿和抗議。他們隨時隨地將自己的所見所聞發布於網路。那些可能讓公眾感同身受的信息,依託互聯網傳播的放大效應引發強烈的社會共鳴,從而要求政府部門及時作出回應。如果政府部門仍然墨守繁文縟節、久拖不決等陳規,或者抱有「事不關己、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心態,最終就有可能導致事態的演變超出各方當事人的預期。
復雜性
互聯網的普及喚醒了人們的權利意識,相應地增加了政府治理的難度。比如在個人信息泄露及其所對應的個人隱私保護方面,根據中國消費者協會2015年3月發布的《2014年度消費者個人信息網路安全報告》,約三分之二的受訪消費者在過去一年裡曾遭遇過個人信息被泄露或被竊取。對此,受訪消費者普遍認為政府部門應該承擔相關責任。
信息不對稱性
海量數據催生了信息冗餘,信息冗餘並不意味著能夠消除信息不對稱,相反,信息越充裕,信息處理成本就越高,信息不對稱性問題往往也就越凸顯。在這種情況下,政府需要配置更多的資源去篩選和處理各類數據,以甄別公共政策制定過程中的條件變數和約束變數。
隨機因素干擾
政府治理面臨的隨機因素不斷增加,放大了治理機制缺失的弊端,進而嚴重影響了公共政策和政府的權威性。互聯網所構建的開放環境一般是在「匿名」狀態下運行的,其本身無法排除魚龍混雜、泥沙俱下的不良和不實信息,這使得政府治理面臨著很多隨機因素。如果不能及時澄清並清除這些隨機因素,很可能會釀成事端。
身份認同危機
近年來,中國的數字鴻溝一直呈擴大趨勢。中國城鄉間、地區間等的數字鴻溝,正逐步表現為寬頻鴻溝、應用鴻溝、技能鴻溝以及知識鴻溝,以至其所可能引發的身份認同危機,會嚴重影響治理的公平性和包容性,從而使經濟社會發展產生不可逆轉的「馬太效應」,影響政府治理的效果。
互聯網時代政府治理新思維——三個「必須認識到」
首先,必須認識到互聯網是一個廣泛的利益相關者平等參與的平台。互聯網就如同一個政策對話場和治理論壇,人們可以直接表達自己的訴求和不滿。而且更為重要的是,互聯網為政府提供了聽取社情民意的直接渠道。中國政府網開設的「我向總理說句話」的常設窗口,從2014年3月到2015年2月27日共收到超過12萬條網民留言,其中很多建議成為政府制定公共政策依據和民意基礎。
其次,必須認識到互聯網是一個多中心的、具有自組織功能的社會化網路。多中心特性就意味著無論是言論還是權威都帶有「去中心」「碎片化」和「去行政化」的色彩,公信力必須建立在整個社會話語和共識的基礎上,因而政府治理必須與多中心密切互動。同時,行為當事人的話語往往更加能夠引發社會共鳴和共振,因此,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有了自主治理、協商治理和闡釋治理等多元趨向。
最後,必須認識到互聯網所及之處就是治理所及之處。隨著移動互聯網、雲計算等新興信息通信技術的創新應用,網路幾乎覆蓋了物理世界的各個角落,基於大數據的分析,基本上描繪了經濟社會運行的一幅全息圖。
互聯網的出現,促進了公眾對公共產品和服務的期望值的提升,不斷對政府治理提出了新的要求。在全球范圍內,面向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轉型正在逐步展開。人們往往認為,互聯網所帶來的未知因素遠遠多於已知因素,而實際上,互聯網真正帶來的是探索未知因素的無窮可能性。我們既不能將現實社會的治理困境和尷尬歸咎於互聯網,也不能對互聯網所「賦予」的效率抱以幻想,畢竟互聯網治理是政府治理的重要組成部分,互聯網本身也是政府治理的重要對象。
互聯網時代的政府治理創新永無止境。
(作者系北京師范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博導)
㈨ 公元前2世紀漢武帝在邊疆治理上發動哪一戰爭
一、漢武帝對匈奴的反擊戰:
漢武帝時反擊匈奴的戰役主要有三內次。
第一次在公容元前127年,漢武帝派車騎將軍衛青、將軍李息率兵出雲中,沿黃河北岸前進,採取避實擊虛的戰略,迂迴到隴西,對河套及其以南的匈奴軍進行了包圍,完全收復了河南地區,解除匈奴對長安的威脅。
第二次在公元前121年,漢武帝派霍去病入匈奴境千餘里,和匈奴兵短兵相接,大獲全勝,並攻到祁連山,再次大破匈奴軍,俘虜3萬多人,河西的匈奴貴族損失慘重。
第三次在公元前119年,衛青和霍去病分東西兩路進軍,深入到漠北作戰,這是規模最大的一次遠征。衛青北進千餘里,霍去病深入2000餘里,跨越沙漠,同匈奴的左賢王接戰,大敗匈奴,凱旋而歸。
二、漢對匈奴戰爭的意義:
1、制止了匈奴貴族的殘殺掠奪,保護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2、使北方邊境進一步開發,便利了漢與西域的交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