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理論的代表人物

治理理論的代表人物

發布時間: 2020-12-30 19:51:28

治理理論的主要特徵

治理有四大特徵:1、治理不是一套規則條例,也不是一種活動,版而是一個過程;2、治理權的建立不以支配為基礎,而以調和為基礎;3、治理同時涉及公、私部門;4、治理並不意味著一種正式制度,而確實有賴於持續的相互作用 。
當然,對此也有不同的概括。比如,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主體間責任界限的模糊性,主體間權力的互相依賴性和互動性,自主自治的網路體系的建立,政府作用范圍及方式的重新界定。總之,治理是一個內容豐富、包容性很強的概念。

❷ 簡述治理理論的三種研究途徑

治理理論體系有著不同的研究途徑,主要有以下三種:
1.「政府管理」的途徑。這一途徑將治理等同於政府管理,側重從政府部門的角度來理解市場化條件下的公共管理改革,主要包括「最小國家的治理」、「新公共管理」和「善治」等 用法。
2.「公民社會」的途徑。這一途徑認為治理是公民社會的「自組織網路」,是公民社會部門(或稱第三部門)在自主追求共同利益的過程中創造的秩序,在公共資源管理、社區服務與發展、同業協會和跨國性的問題網路中普通存在。
3.合作網路的途徑。這一途徑試圖在「網路管理」的框架內整合上述兩種研究途徑,認為治理是政府與社會力量通過面對面的合作方式組成的網狀管理系統。
我們現在主流的研究方向就是第三種,即網路治理,為了實現與增進公共利益,政府部門和非政府部門(私營部門、第三部門或公民個人)等眾多公共行動主體彼此合作,在相互依存的環境中分享公共權力,共同管理公共事務的過程。

❸ 簡述治理理論的基本涵義和主要內容

作為英語國家的日常用語,治理(governance)概念源自古典拉丁文或古希臘語「引領導航」(steering)一詞,原意是控制、引導和操縱,指的是在特定范圍內行使權威。它隱含著一個政治進程,即在眾多不同利益共同發揮作用的領域建立一致或取得認同,以便實施某項計劃[2] 。
隨著全球對公共治理的關注變得更為廣泛和日益重要,對於這一概念的界定出現了多種說法,直到現在治理仍是一個相對模糊和復雜的概念。「治理」被定義為多種,如「在管理國家經濟和社會發展中權力的行使方式」,如「確定如何行使權力,如何給予公民話語權,以及如何在公共利益上作出決策的慣例、制度和程序「,這些定義有助於我們更加明確治理這一概念的內涵。然而,鑒於關系概念的性質,「治理」永遠不可能被定義成一個具有普遍有效性的通用方式。
在治理的各種定義中,全球治理委員會的表述具有很大的代表性和權威性。該委員會於1995年對治理作出如下界定:治理是或公或私的個人和機構經營管理相同事務的諸多方式的總和。它是使相互沖突或不同的利益得以調和並且採取聯合行動的持續的過程。它包括有權迫使人們服從的正式機構和規章制度,以及種種非正式安排。而凡此種種均由人民和機構或者同意、或者認為符合他們的利益而授予其權力[3] 。

❹ 治理理論的介紹

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隨著志願團體、慈善組織、社區組織、民間互助組織等社會自治組織力量的不斷壯大,它們對公共生活的影響日益重要,理論界開始重新反思政府與市場、政府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如果說新公共管理運動主要關注公共部門對市場機制和企業管理技術的引進,治理理論的興起,則進一步拓展了政府改革的視角,它對現實問題的處理涉及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諸多領域,成為引領公共管理未來發展的潮流1。

❺ 請問有什麼主要講述治理理論的書

環保學污染控制概論

❻ 治理理論的啟示

治理理論要想在中國實現其善治的目標,除去其本身理論的不足,同時還要受到我國現有國情的影響。中國傳統政治文化根深蒂固,官本位思想嚴重,全能政府色彩濃重,較少採取合作、互動的方式。同時,中國民間組織對政府的依賴性較強,政治參與意識和能力較弱。但是治理理論提出的「善治」模式,從某種角度講可以成為中國政府改革的參照。
1.轉變政府職能,樹立有限、責任、法治、服務政府的觀念。治理理論強調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但並不否定政府在公共事務治理中的主導地位和重要作用。
2.充分發揮黨組織和人大、政協的整合、啟蒙作用,增強治理能力。黨的組織、人大、政協是我國政治體制中的一大特色。首先是黨的角色和職能的轉變,從行政主體的二元結構中撤出,專門從事對政府權力的控制、監督和調節。其次,人民代表大會是我國的權力機關,我國這種議行合一的結構決定了人大是政府與公民社會之間的一座橋梁,既能整合民意,又能監督政府。再次,政協發揮著政治協商和民主監督的作用,其成員是我國當前公民社會中最有影響力的組成部分,大多數人擁有較高的科學文化水平和參政議政能力,能夠了解民情反映民意,有利於政策的科學性和回應性。但現實中人大、政協的作用往往流於形式,因此充分發揮人大、政協的作用,對市民社會的發展和政府與市民社會兩者關系的整合將起到巨大的推動作用。
3.建立政府與公民之間的合作與互動關系,促進公民社會成長。需要政府必須堅持執政為民的理念,以建立民主政府為目標,大力發展和推進政務公開,拓展渠道,使公民更便利更直接地表達自己的意願,影響政策的制定和執行。其中,重視教育,提高公民的素質也是促進公民參與的一條重要途徑。
4.培育和完善獨立性強的民間組織。我國的民間組織對政府依賴性太強,要逐步授權給民間組織,使之擺脫政府的主導,充分發揮應有的作用。同時,要用法律對其進行制約,提高自治與自律能力,建立政府與社會的相互協作的互動關系。
善治的出現和發展在當今的發達國家顯得很緩慢,往往是幾代人才能實現。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必須准備好面對長期的、緩慢的、可逆的、令人沮喪的道路來通向更好績效的政府。

❼ 情緒治理理論是誰提出的

為了父母?抄 父母給你的愛襲是不平等的愛,什麼養育之恩都是為了自己啊?!而且你有選擇出生的權利么?沒有!於此同時痛苦你就不可能避免,也不要把愛想得那麼偉大,這只是依存關系。

為了愛情? 愛情只是一時,我們只是沉浸在這里,你愛的是一類人,不是那個人,沒有什麼人不可以替代,真的挺悲涼。

為了功名? 多少年後都不復存在,我們人類沒准都不存在,在這個小小地球上有什麼意思呢?

為了什麼理想? 理想也只是我們小小人類的思想。終究逃不過滅亡,別說什麼永久存留在這個永恆的世界上?扯這么老遠有現實的意義么?

所以,別說什麼心理脆弱,辜負誰的期望。
想活著就活,想死就死,我們只是生物,沒有那麼高傲。

❽ 治理理論的應用

針對如何克服治理的失效,不少學者和國際組織提出了「善治」(good governance)概念。「善治」是使公共利益最大化的社會管理過程。它的本質特徵在於是政府與公民對公共生活的合作管理。它強調政府與公民的良好合作以及公民的積極參與,實現管理的民主化。
善政被普遍認為是減緩貧困的一個關鍵因素(世界銀行,2001)。西方學者Grindle認為,對許多發展中國家的具有改革思想的公民,以及國際發展社會的學者和從業人員來說,善政不僅已經成為減少貧困的當務之急,也已成為發展的當務之急。在他的文章中,向我們展示了詳細的善治議程。
從政治傾向上看,治理理論雖然主要是一種公共管理理論,但具有強烈的意識形態傾向,這就決定了我們在借鑒治理理論時,必須有所鑒別。盡管如此,治理理論對我國的政府體制改革仍然具有極其重要的啟示意義。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