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川河治理
1. 有西川河工業園嗎
有西川工業園。
西川工業園區 位於慶城縣西北川區,按照建成全市裝備製造產業園的發展定位,規劃賀旗-董家灘油煤氣綜合配套裝備製造、馬嶺商貿物流服務和阜城-韓灣輕工建材3大產業聚集區,核心區面積4.41平方公里,總規劃面積13.98平方公里。目前,園區內有各類企業近百戶,年產值20億元,從業人員2000多人,是全市重點工業園區之一。
園區產業培育情況
今年以來,園區發展勢頭強勁。截止目前,共實施重點項目16個,總投資15.69億元,已累計完成投資25198萬元。其中:甘肅衍河油田開發公司投資1.2億元新建的石油抽油管道防腐項目、北京恆信達建材有限公司投資6000萬元新建普通硅酸鹽水泥發泡保溫板生產項目6月份正式投產運營;甘肅虹洋管業公司投資1.8億元續建的2萬噸塑鋼管材生產項目,正在安裝廠房鋼架結構;甘肅坤隆石油機械投資2.3億元抽油桿、抽油泵等系列配套產品生產線項目,已完成方案設計和設備定購;西川葯業、鴻益商貿、恆盛工程等續建項目進展順利。
園區產業發展規劃
基於周邊集中區的產業定位以能源為主導產業,因此,集中區著重發展自身能源產業的同時,注重發展與能源相關的配套產業的引進。形成近期以能源為主導來帶動集中區發展,配套產業逐步開展提供輔助支持。遠期在大力發展配套產業的過程中,逐漸將其做大做強
2. 西寧西川河水綜合治理
解釋一下吧
三河 長江黃河 漢水
西川 秦嶺以西
高罡 南京將淮地區
門朝 京津地區
意思是 大辮子搶不走 也帶不走 中原萬里江山
明朝威嚴尚在 比當源遠流長
3. 西川河工業園區在哪個省
甘肅。西川工業園位於甘肅亞盛集團生地灣農場西北側。(西川工業園區位於慶城縣西北川區)
4. 灞河的開發治理
輞灞渠
無壩引水自流灌溉渠道。從藍田藍關鎮南寨村引灞河水。1857年11月動工修建,1958年5月竣工。1963~1964年整修、擴大斷面,1966年11月~1967年5月建成渠首200米長駝峰壩,灌溉面積2.0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1.65萬畝,灌溉面積中抽水灌溉3400畝,水田1700畝,渠井雙灌1.3萬畝。主要工程:乾渠1條,18.6公里長,襯砌5公里;斗渠40條,36公里長;建築物120座,其中渡槽7座,隧洞2處,抽水站6座,灌區打井106眼。工程總投資56.6萬元,其中國家補助38.9萬元。灌溉藍關、三里鎮、洩湖、華胥、馮家村、孟村等6個鄉鎮的21個行政村、38個自然村的耕地。上游流域面積1460平方公里,渠首建築物為4級建築物,渠首年引水量3000萬立方米以上,年灌溉面積1.7~3.5萬畝(次),渠道利用系數0.56,平均灌溉效率1100畝每晝夜,畝均毛用水量480立方米,灌區糧食平均畝產從80年代始過500公斤,1990年達675公斤。1959年開征水費,1984年調整水費,年徵收水費1.2~2.4萬元。年管理經費支出0.9~1.7萬元,經費基本自給。
1959年成立輞灞渠灌溉管理委員會,1964年11月成立灌溉管理站,並建有灌溉管理,計劃用水、灌溉試驗、財務包乾等制度。灌區田間工程較全,冬、春、夏灌溉順利。曾受到地、市、縣水電部門和西安市人民政府表彰獎勵。
躍進渠
位於藍田縣橫嶺的厚鎮鄉清峪河右,由槐樹溝口無壩引水。1958年8月動工修建,以玉山、厚鎮鄉農民為主施工,灞源、金山、三官廟、華胥、洩湖、三里鎮、普化、城關等8個鄉農民支援。日上民工3000~4000人,1961年1月乾渠竣工,1961年3月試水,因木質倒虹縫隙漏水過多,壓力不足,試水失敗。同年7月開通官道支渠,當年灌秋田1800畝,1962年夏灌玉米2500多畝。乾渠長12.5公里,建築物34座,其中官道木質倒虹800米長。南峪乾渠、北峪乾渠引水量均為1立方米每秒,下游乾渠引水量2立方米每秒。
1961年,設躍進渠管理處,內有幹部1人,鄉村管理工人20人,1962年工人因生活困難回家,至1972年,10年期間渠道工程無人管理,損毀者多。
1972年冬季,第二次修建躍進渠,修復加固渠道建築物12座,改建官道木質倒虹為鋼筋混凝土管,1973年5月1日試水成功,並由2名幹部、20名農民工人管理渠道。1984年秋,陰雨連綿,環山渠道滑塌,大部破壞,不能通水灌溉。
藍橋渠
位於藍田縣南大寨鄉。民國24年(1935)縣長郝兆先組織修建。1956年重建,無壩引水自流灌溉,從馮林寨村東引藍橋河水西流,灌馮林寨、蔣寨、洛寨、新寨、張寨、胡家巷、圪塔、、大寨9個行政村,34個自然村,5630畝耕地。重建工程1958年竣工,投工3.3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86萬立方米,修建建築物13座。1964年,因渠道工程不配套,灌溉面積降至800畝。同年冬季,灌區農民施工160天,修建長33米,高1.35米底欄柵壩1座,暗洞80米,4孔節制閘1座,槳砌渠道300米,投工9075個工日,渠灌面積恢復到5600畝。1987年以後,渠道未設管理機構與管理人員,工程老化、淤積、損壞嚴重。
普惠渠
位於藍田縣東馬樓、普化鄉,從窯溝河口灞河北岸引灞河水,由鐵瓦溝退入灞河。1957年12月動工修建,1958年6月建成。渠長7.9公里,引水流量1立方米每秒,設計灌溉5500畝。工程投工5.2萬個工日,動用土石1.78萬立方米,1984年7月18日第二次整修,8月27日竣工。磣成石拱渡槽、清涼寺排洪橋及進水閘各1座,投資4000元,投工4636個工日,補助糧食305公斤。渠灌秋樹廟、石頭灘、景靳村、石韋和清涼寺5個行政村耕地,鄉管工程,管理站設於石頭灘村,兼管人員5人。
灞惠渠
灞惠渠原名「西長臨」合作渠。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灞橋鎮西渠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設計引水流量4萬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縣(區)7鄉,耕地面積4.97萬畝。其中:灞橋區1鄉0.99萬畝;長安縣3鄉2.91萬畝(1958年10月劃歸灞橋區);臨潼縣3鄉1.07萬畝。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2.57公里,渠底寬2米,渠深1.80米,邊坡比1:1,比降1/2500。支渠2條長16.7公里,渠底寬1米,渠深1.56米,邊坡比1:1,比降1/2000,輸水流量各2立方米/秒,各類配套建築物57座。工程設計考慮到灞河流量不足,確定運用方案以冬、春灌為主,爭取引洪灌溉秋田,設施面積4.47萬畝。
1957年9月16日,陝西省水利局召開座談會,決定成立「西長臨合作渠工程委員會」。主任由灞橋區副區長擔任、副主任由長安縣、臨潼縣副縣長擔任,下設辦公室,負責組織施工。建設資金採取民辦國助方式解決,凡灌區鄉村按受益面積每畝負擔2.29元。總投資14.90萬元,其中國家9.70萬元,鄉村自籌5.20萬元。
灌區由3縣(區)抽調專人組成管理機構,負責灌溉管理和工程維護。1959年,實灌面積3.30萬畝,引水量約300萬立方米。1965年後,由於灞河采沙和城市水源地影響,河床下切,地下水位下降,渠首不能正常引水,灌溉面積逐年下降,臨潼縣3鄉停灌,渠道失修報廢。1973年3月,郊區革委會決定,由灞橋人民公社組成「灞惠渠管理站」。1980年,僅存干支渠5公里,灌溉灞橋鎮耕地0.05萬畝。1984年,因河床下切1.5米,無法引水而廢棄。
團結渠
團結渠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洪慶鎮。1957年8月,由原豁口鄉組織2800名民工修建,投資0.16萬元,同年12月建成並引水冬灌。渠首位於灞河右岸的惠東村,設計引水量1.5立方米/秒。有乾渠1條長3公里,支渠8條長5公里,灌溉惠東、惠西、田王3村的河岸耕地0.50萬畝,其中新增灌溉面積0.33萬畝,渠井雙灌0.17萬畝。經過長期運行,渠道淤積失修,1978年,實灌面積下降到0.16萬畝。1989年,河床取沙下切,將渠首移至上游燎原村,無壩引水,設進水閘1座,並對灌區重新進行規劃,干支渠長11.2公里,設施面積1.80萬畝。1991年,對渠首1公里乾渠進行漿砌石防滲。1993年,有效灌溉面積0.30萬畝,年引水量約100萬立方米。
立新渠
立新渠位於灞河左岸灞橋區霸陵鄉。1972年12月開工,1973年5月竣工。渠首位於馬渡王村,設計水流量1.5立方米/秒。灌區包括霸陵鄉13村36個村民小組。渠系工程有乾渠1條長11.5公里,已襯砌8.5公里,支渠5條長13.5公里,分渠51條長25.5公里。設施面積0.67萬畝,有效灌溉面積0.56萬畝。旱澇保收面積0.30萬畝。
污水過灞工程
污水過灞工程位於灞河右岸灞橋區新築鄉。國有工程。引用西安市城市污水(灃惠渠),設計灌溉面積11萬畝,其中自流6萬畝,提灌5萬畝。1975年3月,由郊區革委會組織施工,1978年5月,基本完成自流灌區渠系工程。渠首位於灞河左岸未央區潭家鄉下水腰村,灃惠渠勝利一支渠末端,通過渡槽引入右岸。設計流量3立方米/秒。灌區包括灞橋、新築、水流、新合4鄉(鎮)、24村、254個村民小組,有6.34萬人,耕地11.39萬畝。建成乾渠3條長26.41公里,襯砌12.5公里;支渠8條長32.4公里,各類建築物106座。主要有灞河渡槽1座,長500米,寬3.5米,為箱形雙懸臂鋼筋混凝土薄殼結構,槽上設便橋,荷載3噸;雙曲拱斜拱渡橋2座,凈跨度6米,橋面荷載3噸,渡槽側牆採用無筋肋板結構,支承部分採用空腹雙曲拱結構;新合輸水隧洞,長360米,高2米,寬1.2米,採用裝配式施工方法,側牆用水泥塊砌築。國家投資137萬元。污水過灞自流灌區,主要利用城市污水資源,進行冬春施肥灌溉,設施面積6.64萬畝,有效灌溉面積1.67萬畝。1977~1982年,最大灌溉面積1.68萬畝,最大引水量352萬立方米(1980年)。1983年後,因供水不足和引起地下水污染等原因而停灌。1985年,灞橋區人民政府決定廢棄,管理機構撤並,渠道工程報廢。 灞河治理
灞河流經藍田縣13個鄉(鎮),66個行政村,273個村民小組。河床比降大,洪水期水流湍急,河床左右擺動,河道彎曲甚多。60年代,上游斷面150~200米,下游250~400米,少數河段達700米。
1961年11月,縣水利站規劃設計,華胥公社惠家斜大隊修建70米混凝土砌石河堰,堤河灘地700多畝。接著張家斜、惠家斜、張河灣、拾旗寨4個大隊聯合修建7公里防洪堤,堤內拾河灘地1100多畝。1963年,洩湖公社漫道、薛家河、十里鋪,三里鎮公社青羊庄、白羊寨,普化公社馬灣,李後公社羅李村,馬樓公社馬樓、安溝,玉山公社玉山、尚寺、閻河等大隊修建河堤。1965年,上下游修建重點防洪堤17處,群眾自蜣石灰2000多噸,挖基礎8.8萬立方米,砌石5.7萬立方米,堆砂堤31萬立方米,投資31.6萬元(其中國家投資26.4萬元,群眾自籌5.2萬元),投工70多萬個工日,修建沉捆壩、鉛絲籠壩、干砌石壩14.5公里,拾河灘地2730畝,保護耕地6700多畝。「文革」期間,治河無人問津,群眾自發進行補修。1977年10月下旬,縣委、縣革命委員會成立治理灞河總指揮部,下設東川、城關、西川三個戰區,組織沿河玉山、九間房、馬樓、普化、李後、大寨、城關、三里鎮、洩湖、安村、孟村、華胥等12個公社社員開展治理「百里灞河」大會戰。先後有51個大隊,244個生產隊的3萬多名男女社員,在41.6公里長的灞河兩岸開展治河工程。到1978年春季,治河5個多月,投工382.82萬個工日,投資100多萬元(其中國家投資34萬元),移動土石593.12萬立方米,修建河堤67公里,修丁壩345個,加厚土層改造低產田6536畝,新拾河灘地1856畝,修建田間道路35公里,植樹41.55萬株。這次治理灞河指導施工中強調「百里灞河一條線」,一些河段違背自然規律,縮窄了河道行洪斷面,一些新修工程質量不高。到1983年,新修河堤一半沖毀,損失很大。
輞川河治理
1953年支流輞川河上游東、西采峪遭受洪水災害後,沿河葛牌街、鐵索橋、白家村、草坪、陰坡等村採取隨彎就勢,壘石砌堰,修拾河灘地。1962年冬季,草坪街投資9400元,用工1.2萬個工日,修建漿砌石河堤450米,保護了街鎮安全,拾河灘地150畝。1963年冬至1965年春,大寨公社薛家村、營上、大寨、榆林等大隊對河口以下河道進行治理。工程分為兩期進行,投工10.2萬個工日,投資3.11萬元(其中國家補助2.7萬元),移動土石6.94萬立方米,共修防洪堤7.5公里,修拾河灘地3100多畝,保護堤內耕地5800畝。70年代後期,西采峪甘家坪、板廠、龍王廟、獅子溝、紅門寺、玉川、兩河橋、董家崖和官上、閻家村動工治河修堤,拾河灘地。
5. 西川河有魚嗎
西川個有魚的,現在河裡都會有魚存在的只是不是太多
6. 西寧西川河生態治理工程
dsfsdfnm,n,n,n,n,nm,
7. 宋代對地方治理的特點
首先削減州郡(府、州、軍、監)長官的權力,不許他們兼任一個州郡以上的職務.州郡的兵權、財權和司法權也都收歸朝廷.又規定州郡長官由文臣擔任,長官之外另設「通判」,使其互相牽制.後來,又把全國州郡劃分為十五路,陸續在各路設轉運使、提點刑獄、安撫使、提舉常平四司.除安撫使用武人外,其他也都由文臣擔任.路、州、縣的官員都由中央官兼攝,屬於臨時指派的性質,「三年一替」.此外,南方各州郡的城牆和護城河,絕大部分被毀填為平地,例如西川路共29個州郡,只留下益州(成都)、梓州(三台)、眉州(眉山)、遂州(遂寧)四座城隘.這樣,地方長官的權力被分散,任期短暫,武力削弱,就不能與朝廷對抗.
其次,分割宰相的權力.不但在宰相之下增設「參知政事」作為副職,而且還把在唐末五代設置過的樞密使和三司使定為常員,以樞密使分取宰相的軍政大權,以三司使分取宰相的財政大權.樞密使、三司使的權力是和宰相不相上下的.本來是「事無不統」的宰相,經過這番改革,只剩下有限的權力.這樣,皇帝便可以總攬大權、操縱自如了.
其三,禁軍不再設置最高統帥,罷去殿前都檢點、副都檢點及侍衛馬步軍正副都指揮使的職位,而且把禁軍兩司分為三衙,即殿前司與侍衛馬軍司、侍衛步軍司鼎足而立.建隆二年(公元961年)趙匡胤奪取了禁軍主要將領石守信、王審琦、高懷德等人的兵權後,三衙的將領則起用一些資歷較淺,容易駕馭的人來擔任,但就是對這些人,也是嚴加控制,處處防範,時常加以調動.這些將領雖統率軍隊,而軍隊的調遣和移防等事則須聽命於樞密院.同時,還實行「更戍法」.禁軍的駐屯地點,每隔幾年更調一次,而將領卻不隨之更動,使得「兵無常將,將無常師」,以防止軍隊兵變和武人擁兵自立.
其四,發展了隋唐以來的科舉制度,增加錄取名額,放寬錄取標准,提高被錄取人的待遇,廣泛地吸收地主階級的知識分子參加政權.宋太宗在位二十一年,通過科舉而得官的將近一萬人.宋仁宗在位四十年,單由進士一科而得官的就有4,517人.這批知識分子成為封建國家的忠順奴僕和統治人民的得力工具.從宋太祖後期起,舉人經禮部考試後,還必須通過殿試才合格.這樣,被錄取的人便成為「天子門生」了.
其五,北宋統治者按照「守內虛外」的政策進行軍事部署,禁軍有一半駐防在京師及其附近,其餘分戍全國各重要地區.邊境上只屯駐少量的禁軍,對遼、西夏的貴族勢力採取了被動的守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