濕地治理理論
❶ 節水優先空間均衡系統治理兩手發力中兩手發力是什麼意思
保障水資源安全,要充分發揮市場和政府的作用。
「守」即嚴守生態紅線,依法打擊專流域生態破壞行為;「退屬」即大力實施退耕還林、還濕、退漁還水、退房還岸,盡可能把人類活動侵佔的高價值生態區域退出來;
「補」即加大對自然的生態補償力度,做好流域生態保護與環境承載力監測評價預警、領導幹部自然資源資產離任審計、生態補償等管理制度銜接,探索建立水陸統籌的流域生態保護機制。
(1)濕地治理理論擴展閱讀
2017年,貫徹落實「水十條」仍是主線,嚴格督導考核、嚴格落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仍是重點。對2016年度「水十條」實施情況進行考核,未通過年度考核的,將按有關規定實施約談和建設項目環評限批。
同時,貫徹落實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進一步完善「水十條」配套政策措施及相關標准、規范。
水環境保護任重道遠,流域治污要有定力,馳而不息、久久為功,通過逐年改善、持續進步,最終實現我國水環境質量根本好轉。
❷ 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現狀
煤礦山排出的廢水和煤矸石滲出液,含硫量較高。根據大峪溝礦區的實際情況,即使採用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法,出水的除硫效果並不明顯,水中SO2-4仍高達1994.21~2144.06mg/L。雖然現有的《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20426—2006)對SO2-4的排放濃度沒有明確限制,但高硫酸鹽水對大峪溝的地下水和涼水泉水庫的水質仍有嚴重影響。
目前,去除水中SO2-4的方法主要有中和法、反滲透膜法、生物化學處理法和濕地法。前幾種運行費用高,效果不一,有的還存在二次污染或技術不夠完善等問題,更多地採用廉價、清潔的處理方法,即利用濕地除硫。
一般而言,煤礦開采尤其是井工開采都需疏排地下水,在地表形成小溪或小河進入窪地,形成濕地。濕地具有顯著的生態功能,能夠起到凈化水質,調節空氣濕度、溫度,繁衍各種濕生-水生植物,改善人居環境的作用。據調研,目前煤礦山濕地生態功能常常被忽視,要麼棄置不用要麼受損嚴重。本次研究的目的是試圖利用礦區排水形成的濕地解決終端外排水的去硫問題,使之資源化,可以說是前述綜合一體化處理方案的最終一個環節,同時也是解決煤礦山濕地生態修復和濕地生態利用的專門性課題。
利用人工濕地去除水中硫酸根的研究仍處於探索階段,人工濕地屬於人工構築物的范疇,通常的做法是建幾個處理池,池內鋪蓋底泥並種植植物,依靠植物、底泥等要素的作用達到去硫效果;煤礦山濕地顯然不屬於上述的人工濕地,有關煤礦山濕地的生態功能、除污能力的研究,目前還比較少見。據國內外的相關文獻,人工濕地脫硫效果相差較大,有的可以達91.9%,有的為53%,甚至有的去除率幾乎為零。究其原因,主要是濕地規模、水質、氣候、底泥和水生植被的差異。所以在對煤礦山濕地進行研究時,必須查明生態地質的基本條件。
人工濕地是人對自然濕地系統的模擬,利用生態的方法來去除污染物,以達到凈化污水的目的,它利用自然生態系統中的物理、化學和生物三者的協同作用,通過過濾、吸附、共沉、離子交換、植物吸收和微生物分解來實現對污水的高效凈化(彭超英等,2000)。實踐表明,與其他處理污水的方法相比,人工濕地系統具有高效率、低投資、低運行費、低維護技術、基本不耗電即「一高三低一不」的特點(丁疆華等,2000)。自1974年第一個用於污水處理的人工濕地系統在西德建成以來,因其優越的性能,使它獲得較快的發展(劉自蓮等,2005)。20世紀80年代從歐洲到美洲、澳洲等地區和國家都廣泛開展了這方面的研究工作。目前,在美國有600多處人工濕地工程用於處理市政、工業和農業廢水;在丹麥、德國、英國等國至少有200處人工濕地(主要為地下潛流濕地)系統在運行,紐西蘭也有80多處人工濕地系統投入使用(李麗等,2007)。而且大量的監測表明,濕地凈化污水的效果是顯而易見的。例如,Knight(2000)等對1300多條已報道的數據進行分析,人工濕地對飼養家畜排放水的凈化效率平均為:BOD5,65%;TSS,53%;NH4—N,48%;TN,42%和TP,42%。來自美國環保機構的資料庫資料顯示出了更高的處理效率,BOD5,TSS,TN,NH4—N,NO3—N和TP分別高達95%、88%、67%、61%、72%和76%(Braskerud等,2002)。
我國的濕地研究起步較晚。從「七五」時期開始試驗,取得了人工濕地工藝特徵、技術要點和工程參數等研究成果(胡康萍等,1991)。20世紀90年代以來,我國對人工濕地的研究發現燈心草、香蒲等植物在人工濕地中凈化污水能達到國家二、三級地面水標准,人工濕地可以廣泛應用於工業廢水處理、農業水處理、雨水處理等。在研究利用人工濕地生態系統去除水體中藻類方面,說明人工濕地系統在污水深度處理或減少水體富營養化、抑制藻類生長等方面也具有特色。全國數十個城市開展人工濕地研究,很多已投入生產;已有不少城市建立了蘆葦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系統。這些系統運行以來,產生了良好的經濟和社會效益,為我國環境保護做出了貢獻。廣東韶關市鉛鋅礦廢水治理,在人工濕地中種植香蒲的研究表明(陽承勝等,2000),利用香蒲凈化含鉛、鋅工業廢水的效果非常好,COD、SS、Pb、Zn、Cu和Cd的去除率分別為92.19%、99.62%、93.98%、97.02%、96.87%和96.39%,水質得到明顯改善,主要污染物TSS、Pb、Zn、Cu和Cd等均達到排放標准。此外,人工濕地在處理鐵礦酸性廢水的試驗結果表明(唐述虞,1996),酸水pH值由2.6升高到6.1;銅離子、鐵離子和錳離子去除率分別為99.7%、99.8%、70.9%。在利用濕地去除廢水中常見的硫酸根離子方面,通過查閱國內外文獻發現,前人的研究尚不充分,而且在不多的文獻報道中,脫硫效果相差很大。研究資料表明,經生化預處理的紡織廢水在經過濕地前後SO2-4由1235mg/L變為1244mg/L,去除率幾乎為零(尹軍等,2004);美國佛羅里達州的Hidden River雨水濕地處理系統的SO2-4去除率達到53%(王世和等,2007);另有研究表明,畜禽舍污水經過濕地後,硫化物的降解率可達88.3%(汪植三等,1995);在對濕地凈化養豬場豬糞水的研究時發現,SO2-4去除率達到91.9%(劉開容等,1997);國外學者研究認為,人工濕地對生活污水中無機硫的去除率可達95%(Buisma 等,1990)。
在濕地設計方面,國外學者通過示蹤劑實驗發現,在同樣的濕地面積下,填料深度為0.45m的濕地系統的BOD去除效果比深度為0.3m的濕地系統去除效果稍好(George,2000)。美國環保局在關於構建濕地處理市政廢水的手冊中認為,潛流濕地進水區域水深一般為0.4m,基質深度應比水深深0.1m,即系統總體深度為0.5m(USEPA,2000)。國內有學者研究了20cm、40cm、60cm三個水深條件下COD的去除率,發現水深為60cm時,即使運行的水力負荷較高(433.3cm/d),COD的去除率仍然可達84.9%(王世和等,2003)。另有研究發現,進水負荷的增大引起水力停留時間和出水速率的下降,不利於污水的凈化處理。但另一方面,進水負荷太小又不能充分發揮濕地的凈化潛力,因此濕地系統都存在一個較佳的進水負荷(吳振斌等,2001)。研究表明,低流速和高水力停留時間(HRT)對有機物和TSS(總懸浮固體)有較好的去除作用,過高的HRT會增加人工濕地水分的蒸騰作用。鑒於濕地植物在處理廢水中有機物和重金屬的重要作用,目前國外對人工濕地的植物選擇研究不斷深入,總的來看一般有三種植物較為常用,為風車草、蘆葦和香蒲(Ciria等,2005; Karathanasis 等,2003)。國外有學者研究了人工濕地處理系統中八種植物對污染物的去除效果,發現香蒲的去除能力最強(Klomjek,2005)。國內人工濕地系統植物的應用情況和國外基本相同,在研究香蒲、美人蕉、燈心草、蘆葦、營蒲、茭白和黃花鶯尾這七種武漢地區常見濕地植物對生活污水的處理效果時,發現其中香蒲、美人蕉、黃花鶯尾、茭白和營蒲的處理效果相對較好(魯敏等,2004)。風車草、香根草、香蒲、蘆葦和燈心草是國內人工濕地應用比較多的植物(靖元孝等,2002;廖新梯,2002;成水平等,1997;王全金等,2004)。
通過以上總結,可以發現,目前針對濕地處理廢水的研究和應用在國內外均是一個熱點問題,取得了一定的理論和實踐成果,但是,由於濕地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有其自身的復雜性,加之廢水類型的復雜多樣,具體的情況千差萬別,所以,在利用濕地凈化廢水特別是煤礦山廢水方面,還有著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可以說還在「摸著石頭過河」。目前國內外對於濕地凈化污染物能力的評估,多是根據溶質平衡的原理,將濕地進水口與出水口的溶質量相減,認為其結果就是濕地的凈化能力。這種評價方法有許多弊端,一是必須依賴於長期、大量的監測數據作為基礎,二是不能給出較為准確的單位面積的凈化效率數據,三是只能在濕地建成後進行評估,而想要更科學地進行濕地設計,在建設之前就必須對濕地凈化能力進行合理的預測。目前,國內外的濕地設計往往多著眼於水力學參數和化學指標,對於影響凈化效果的關鍵因素例如植物、底泥等涉及較少,特別是缺少對濕地各要素研究成果的綜合分析,現有的很多研究,實際上,或是將濕地看做是常有植物,鋪有底泥的「反應釜」,或是僅從植物、化學等單一學科角度出發來研究濕地凈化這種多學科問題。
另外,國內外的研究雖已證明了濕地處理廢水的有效性和實用性,然而多數研究都注重於濕地對廢水中氮、磷、pH值和金屬離子去除的研究,很少有針對酸性廢水中含量相當高的硫酸根離子去除情況的研究。高硫廢水是工業生產特別是煤礦開采中大量產生的一類污染,在利用濕地來去除水中的硫酸根離子方面,國內外研究不多,並且所得的結論也是差異較大。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是,前人所研究的各個濕地的環境,包括氣候、底泥、面積、植物種類、數量等,以及所排放廢水的性質包括水量、pH值、硫酸根濃度、COD、BOD5等都差異較大。因此,在對具體某處濕地進行研究時,應該實地展開調查取樣,來評價該處濕地對SO2-4的去除作用。從根本上說,正是由於對濕地生態系統結構的生態地質學研究不夠,才導致了濕地凈化廢水研究方面的欠缺,使其功能沒有得到充分發揮。
❸ 人工濕地污水處理理論與技術,哪裡能下載
你去中國污水處理工程網的技術欄目看看,那有關於人工濕地的技術文章,你搜索下就出來了
❹ 人工濕地處理後的污水能達到什麼排放標准能不能一級A標
理論上是可以的;關鍵是進水條件,前處理工藝以及人工濕地的設計參數。簡單來說,一般的生活污水經過簡單的預處理,在人工濕地里停留足夠長的時間是一定能達到標準的。當然經濟性就不好說了!
❺ 朱偉的研究領域
主要圍繞河流、湖泊的水環境問題開展研究工作,研究領域涉及到河湖污染控制、水質改善以及生態修復理論與技術。在城市河流評價與診斷、生態護坡技術、人工濕地技術、河湖底泥資源化利用技術、污水廠污泥處理技術方面展開研究工作。同時課題組也開展盾構隧道施工中的土質改良、泥膜控制等技術的研究工作。近些年承擔了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863《鎮江水環境質量改善與生態修復技術研究及示範》,國家十二五重大科技專項——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計劃973《城市固體廢棄物填埋孕育環境災害與可持續防控的基礎研究》第四子課題《填埋場滲瀝液污染地下環境及防污屏障》,參加了《五里湖底泥疏浚與生態修復技術及示範》、《深圳市河道底泥福永填埋場工程試驗研究》,江蘇省重點基金《防治淤堵、補充碳源的人工濕地技術》、《廢棄生物質(污水廠污泥)超臨界水氣化產氫能源利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從土中水的轉化特徵定量研究疏浚淤泥的固化機理》、《污染淤泥固化後重金屬的形態變化及溶出規律》等課題的研究工作。
(1) 河、湖水環境治理理論與技術
在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問題上,結合我國城市水體存在的具體問題構建了相關的理論體系和技術體系,形成因地制宜、適合我國國情的水環境診斷體系和水環境質量改善技術體系。在國家「十五」重大科技專項—鎮江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蘇州城市水環境質量改善2個「863」課題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在水環境治理及生態修復技術研究方面,開發了一系列的新技術、新方法,有水生態修復中的生態操縱技術、硬質護坡護岸的生態型改建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已在鎮江、蘇州、甪直等地得到示範應用並取得了初步效果,在河、湖水環境治理理論與技術方面在人工濕地處理農村生活污水技術以及藍藻爆發機理上開展相關研究工作。
(2) 疏浚淤泥的資源化利用理論與技術
針對我國湖泊、河流環境治理中產生的大量淤泥難以處理的問題,在國內率先研究固化處理再生資源化利用技術、淤泥與廢棄EPS顆粒混合製取高價值輕質土技術方面的研究工作,形成了多項專利和獨特的技術體系。已在無錫長廣溪堆場淤泥處理、管社山底泥清淤工程中得到了成功的應用。得到了南水北調東線清淤工程、多項水庫清淤工程的重視。
(3) 污水廠污泥的處理理論與技術
針對我國污水廠污泥大量發生但沒有適合國情的處理方法和二次污染等問題,研究污水廠污泥固化/穩定化技術。對於含水率在80%左右的污泥,通過研究改變其物理性質和重金屬形態變化等特點,開發出基於骨架構建的污泥固化/穩定化技術,在蘇州甪直污水廠得到成功應用。結合深圳下坪垃圾填埋場開展得污泥預處理填埋工程,深圳福永淤泥處理場工程,正在開展進一步的技術研究和工程應用。
(4) 盾構隧道施工技術與設計理論
另外,結合我國大規模開展地鐵隧道建設的背景,對於盾構隧道技術相關問題進行研究。開發了獨自的設計軟體和氣泡材料,提出了盾構壓力艙的噴涌模型和閉塞模型,在盾構壓力艙土質改良、泥膜形成機理方面開展研究工作,解決了很多工程實際問題。其中自主開發的氣泡劑已得到工程界的廣泛接受,初步取得較好的效益。
❻ 我國應該採取哪些措施來保護濕地
我也在找,給你一點我找到的資料吧~
我國濕地面臨的問題
4.1 城市化對濕地的影響
隨著社會的發展城市化急劇,城市人口迅速增長,對濕地的影響不容忽視。在城市化過程中,城市水面率逐步降低,不透水面積逐步擴大,導致城市濕地系統逐步消失[4]。濕地面積逐步減少。同時人口增加,大量的生產生活用水未經處理排入濕地,超出其自凈能力,是濕地水體、土壤受到嚴重污染。據統計,長江每年接受的廢水、污水量,是20 世紀70 年代的3 倍。我國沿海地區累計已喪失濱海灘除濕地約119 萬公頃,有因經濟建設佔用濕地約100 萬公頃,也就是說,相當於沿海濕地總面積的50%被毀掉了。
4.2 生態環境變化的影響
環境的污染、溫室氣體無休止的排放以及等等一些其他因素,導致生態環境變化嚴重,氣候暖干化,冰川消減,風蝕、凍蝕,雪線上升,鼠害、蟲害,地溫升高,凍土退化,降水減少,草場破壞,水土流失,沙漠化等,都對濕地產生了嚴重的影響。我國西部地區干化趨勢明顯,濕地生態退化不可迴避。
5 濕地的保護措施
濕地生態系統是獨特結構和功能的生態系統,同時也是個極為脆弱的生態系統,容易受到自然因素和認為活動的破壞,並且破壞後的系統在短時間內很難恢復。鑒於我國濕地生態系統現狀,濕地保護刻不容緩。
5.1 法律手段
法律是最有力最強制的措施,濕地治理也應做到有法可依,為了防止我國濕地生態環境繼續惡化,濕地立法刻不容緩,通過有關法律程序,如民事、刑事等等來進行濕地保護,加快濕地保護方面立法步伐。
5.2 行政手段
制定有關行政部門的濕地保護政策,在濕地生態管理中要建立和完善科學的濕地監控和功能評價體系,對已有的濕地進行長年的追蹤測定和調控,並且強制執行濕地保護政策,克服形式主義、官僚主義。
5.3 濕地污染要防治、治理統籌兼顧
濕地管理要貫徹執行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綜合治理的原則。濕地污染主要來自工農業的生產和城市居民生活中的污水和廢棄物的排放,要嚴格加強對城市排污場所的管理。嚴禁在濕地附近進行大型農業生產、建設重污染工業園,已建的工業基地要強行遷走。對已經污染的濕地,通過一些工程和非工程措施對退化或者消失的城市濕地進行修復或者重建,逐步恢復濕地受干擾前的結構、功能及相關的物理、化學和生物特性.最終達到城市濕地生態系統的自我維持狀態[5]。嚴格做到治理和防治統籌兼顧。
5.4 技術手段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學習、開發先進的濕地污染治理技術,做到高效治理,低成本治理。貫徹執行濕地生態系統可持續性研究,運用可持續性發展的理論來解決濕地結構可持續性、功能可持續性等方面的科學問題。
5.5 宣傳教育方面
實施濕地保護教育,普及濕地知識,樹立全民環保意識,充分利用新聞媒體,計算機網路,加強宣傳教育,提高全民素質。讓更多群眾參加到濕地保護中來。
❼ (一)河流濕地修復工程生態學原理
濕地修復工程是利用生態學原理,應用自然界中物質循環轉化並最終得以凈化的一些規律,輔以少量人為強化的工程措施對工程進行調整,以少花費來達到防治環境污染的目的。所參考的生態學原理主要有:
1.生態適宜性原理和生態位理論
在工程設計時先調查區域內的自然生態條件,如土壤性狀、光照特性、溫度等,根據生態環境因子選擇適當的生物種類,讓最適應的植物或動物生長在最適宜的環境中,以發揮其最大的凈化功能和景觀效益。同時又要避免引進生態位相同的物種,盡可能使各物種的生態位錯開,使各種群在群落中具有各自的生態位,避免種群之間的直接競爭,保持群落的穩定。
2.生物多樣性原理
根據生物多樣性和環境污染狀況存在著對應的關系,利用生物多樣性指數來對環境的污染狀況作生物學的監測。在水體治理中,通過投放、放養布置適當的各類生物,通過各種措施為生物創造適宜的環境條件,最終使生物恢復到種類繁多而均衡,物流能留暢通,自我凈化修復能力極強的潔凈狀態下的生態體系。
3.食物鏈原理
通過放養濾食性生物、食草魚、布置合適的水生植物種群體系,使水體中的有機污染物大部分被降解轉化成穩定的無機物,一小部分被同化合成為水生生物以水產品的形式從水體中捕獲採收取走,以達到降低污染物濃度的目的。
4.生物間互利共生原理
利用生態系統中生物之間的相生、相剋關系,促使清潔狀態良性循環系統中出現的生物種類生長,通過捕食作用使種群內生物的數量保持在一個合適的范圍內,並使生物多樣性保持在一個較高的水平上。
❽ 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研究
黨的十八大報告中以「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為小標題,獨立成篇地系統論述了生態文明建設,將生態文明建設提高到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報告明確指出:生態文明建設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要求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國內許多學者分別對生態文明建設的概念、內涵、特徵等問題進行了研究,但針對生態文明如何同中國現實國情相結合,生態文明理念如何轉化為行動的研究較少。本書將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相關理論進行研究,以期為扎實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提供指導。
1.3.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內涵
生態文明是人們在對傳統工業文明進行反思的基礎上,探索建立一種可持續發展的理論及其實踐成果,生態文明的核心是人與自然的和諧。生態文明建設是人類在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遵循人與自然、人與人、人與社會和諧共生、良性循環、全面發展、持續繁榮的宗旨,尋求經濟社會協調發展與保護環境的最佳結合點,徹底改變資源和環境無價值、自然界可以任意索取和利用的觀念,不斷克服人類活動的負面效應,建設有序的生態運行機制和良好的生態環境的實踐過程(劉靜,2011)。
當前,我國正處在經濟高速發展的工業化、城鎮化的進程中,發達國家在過去遇到的各種生態環境問題,在我國改革開放的30年中也同樣發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正是針對我國經濟社會發展中日益嚴重的生態環境問題提出的,它涵蓋了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和社會領域。人與自然的和諧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它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與生態保護相協調,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的生態文明建設,必須立足於我國現階段特殊的國情。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生態文明在實踐過程中力求取得的成果,應包括生態文明軟體建設和生態文明硬體建設兩個方面。生態文明軟體建設包括人的生態意識的轉變、生態素質的培養、生態文化的發展、生態教育、生態相關法律制度和規范的制定等方面的內容;生態文明硬體建設包括生態產業、生態設施、環境保護等硬體建設。
1.3.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原則
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涉及經濟、社會與資源環境等方方面面。在生態文明建設中,應遵循生態性(綠色)原則、公平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原則。
(1)生態性(綠色)原則
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相和諧與共、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新的文明,是綠色文明。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性原則體現在人類的生產、生活等各個方面。生態性原則體現在人類的經濟方面就是生態經濟,生態經濟探討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並繼而探究能夠維系兩者之間達到長期動態平衡的關鍵所在。生態經濟通過提供能滿足人類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商品與服務,同時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態影響和資源強度逐漸降低到與地球的承載力一致的水平,並同時達到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目標。生態性原則體現在消費方面即綠色消費,要求我們摒棄過去的「消費理念至上」的消費主義、享受主義價值觀,建立從資源環境實際出發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等生態消費觀。生態性原則體現在創新方面即生態-技術創新,生態-技術創新是從可持續發展的角度出發,由政府、企業和公眾採用綠色技術及相應的管理手段,追求自然生態平衡、社會生態和諧有序和人的全面發展,將自然技術、社會技術和人文技術成果轉化為經濟、社會、生態等價值的動態過程(索貴彬,2014)。
(2)公平性原則
生態文明建設既要滿足全體人民的基本需求,還要給全體人民機會以滿足他們要求美好生活的願望。公平性原則包括四個層次:一是代內的橫向公平。包括一國之內的地區間公平、城鄉間公平和階層間公平等,還包括給世界人民以公平的發展權。二是代際的縱向公平。三是公平分配有限資源,即各個國家、地區之間的公正,尤其是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公正。四是人與自然之間的公平。表現為遵循人與自然協調發展的原則來滿足生態系統和經濟、社會系統的需要。
(3)可持續性原則
可持續性體現在三個方面,即經濟可持續、社會可持續和生態可持續。生態文明建設的可持續性原則要求以保護自然為基礎,與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相協調,以實現經濟、社會和自然的協同發展為目標。只有建設生態文明,才能使人口、環境與社會生產力發展相適應,使經濟建設與資源、環境相協調,實現良性循環,保證世世代代永續發展。
(4)共同性原則
地球是一個整體,任何一個國家和地區都不可能單獨解決人類所面臨的環境問題。堅持共同性原則,對於世界各國而言,就是要遵循《里約宣言》提出的「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存性」原則。只有全球認識到地球的整體性和相互依賴性,採取聯合行動,生態文明建設才能取得成功。
1.3.3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目標
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七大上明確提出要「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堅持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總要求和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原則,到2020年,「基本形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循環經濟形成較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比重顯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在全社會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作為黨的十七大提出的一個重大戰略,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新要求。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建設生態文明,是關系人民福祉、關乎民族未來的長遠大計。面對資源約束趨緊、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系統退化的嚴峻形勢,必須樹立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把生態文明建設放在突出地位,融入經濟建設、政治建設、文化建設、社會建設各方面和全過程,努力建設美麗中國,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這兩句話系統表述了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綜上,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具體目標是:建成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生態環境質量明顯改善,生態文明觀念牢固樹立。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的根本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增進人民福祉和實現民族的永續發展。
1.3.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內容和建設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以人與自然相和諧為核心,遵循生態性(綠色)原則、公平性原則、可持續性原則和共同性等原則,強調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在資源環境的承載力范圍內,與生態保護相協調,以實現經濟、社會和生態的可持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涵蓋了經濟領域、政治領域、文化領域和社會領域,與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五位一體、相輔相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須貫穿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政治建設和文化建設的各方面和全過程。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系見圖1.1。
圖1.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體系圖
(1)建設主體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具有豐富的內容。從建設主體看,需要全社會的廣泛參與,建設主體包括:企業、政府、科研院所、社會團體和居民。企業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核心主體,是綠色經濟發展的主導力量;政府是相關政策和規劃的制定者、建設的推動者和公共環境服務的提供者;科研院所是生態文明建設所需科學技術的研發基地,生態文明建設人才培養基地和生態文明宣傳教育基地;社會團體在生態文明建設中要發揮咨詢、監督作用;廣大居民是最廣泛的參與者、推動者和監督者。
(2)建設領域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建設領域看,包括生態系統的各種類型,分為水域(海洋、淡水)生態文明建設、濕地(湖泊、沼澤、海濱濕地)生態文明建設、陸地(森林、草原、荒漠)生態文明建設、農業(農村、農田)生態文明建設和城市生態文明建設等。各種生態系統的生態文明建設都應遵循人與自然和諧的理念,遵守經濟、社會的發展必須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與生態保護相協調的原則,發揮各種經濟機理(如企業利潤最大化、消費者效用最大化和社會福利最大化等)和生態機理(如生態位、相互依存與相互制約、物質輸入輸出的動態平衡、相互適應與補償的協同進化、環境資源的有效極限規律等),以科學規劃、制度創新和科技支撐作為保障。水域生態文明建設以海洋和淡水資源的科學規劃、開發、利用為核心,實現水資源的可持續利用,保障經濟、社會的可持續發展;濕地(湖泊、沼澤、海濱濕地)和陸地(森林、草原、荒漠)生態文明建設以保護生態系統穩定、平衡和維護生物多樣性為重點,實施好天然林資源保護、退耕還林、濕地保護、荒漠治理、生態修復等重大生態工程,構築國土生態安全屏障;農業(農村、農田)生態文明建設以新農村建設為抓手,做好農村住房規劃和建設,生活垃圾的無害化處理,以維持穩定持續的農田生態系統為目標,利用生態學的原理和方法,建立遵循自然規律的農業生產體系;城市生態文明建設以生態城市建設為目標,生態城市是社會、經濟、文化和自然高度協同和諧的復合生態系統,具備高質量的環保系統、高效能的運轉系統、高水平的管理系統、完善的綠地生態系統、高度的社會文明和生態環境意識,要把城市建設成宜業、宜居、宜游的生態空間(谷樹忠等,2013)。
(3)建設內容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建設內容看,包括生態經濟建設、生態政治建設、生態文化建設和生態社會建設四個層面。
1)生態經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經濟層面,是指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過程中所有經濟方面的活動都要貫穿生態文明的思想,符合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要求。生態經濟探討自然生態系統和人類經濟活動之間的相互作用與影響,以維系兩者之間達到長期動態平衡,使人類的經濟活動在生態承載力范圍內,實現經濟建設和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生態經濟具有深綠色、大循環、超低碳的特點。
a.生態經濟是一種深綠色經濟。生態經濟通過提供能滿足人類需要和提高生活質量的商品與服務,同時使整個生命周期的生態影響和資源強度逐漸降低到與地球承載力一致的水平,並實現環境與社會發展的目標。按照科學史家庫恩(1962)的科學範式理論,對於傳統工業文明的增長模式造成的資源環境問題,可以有兩種不同的調整方式。一種是修補式、應對式的反思和調整,例如在污染造成以後進行治理。另一種則是變革式、預防式的反思和調整,例如通過變革生產和生活模式,使得污染較少產生甚至不再產生。褚大建(2008)將兩種模式分別稱為淺綠色和深綠色,而只有深綠色才是生態經濟的真正內涵。
b.生態經濟是一種大循環經濟。循環經濟按其產業類型劃分為三個層次:單個企業的循環經濟(也稱為杜邦化學公司模式)(企業層次)。組織內物料循環是循環經濟在微觀層次的基本表現,其實質是組織內各工藝之間的物料循環。面向共生企業的循環經濟(也稱為卡倫堡生態工業園區模式)(產業層次)。針對消費後排放的循環經濟(社會層次)從社會整體循環的角度大力發展舊物調劑和資源回收等靜脈產業,只有這樣才能在整體社會的范圍內形成「自然資源—產品—再生資源」的循環經濟環路。生態經濟應是包括企業層次、產業層次和社會層次在內的大循環經濟。
c.生態經濟是一種超低碳經濟。低碳概念是在應對全球氣候變化、提倡減少人類生產生活活動中溫室氣體排放的背景下提出的(辛章平等,2008)。英國在其2003年《能源白皮書》中首次正式提出「低碳經濟」的概念,指出低碳經濟是通過更少的自然資源消耗和環境污染,獲得更多的經濟產出,通過創造更高的生活標准和更好的生活質量的途徑和機會,為發展、應用和輸出先進技術創造新的商機和更多的就業機會。隨後,低碳的理念由經濟發展領域擴展到社會生活領域。諸大建教授認為,低碳城市內涵包括兩方面的含義,從宏觀層面講指的是經濟增長與能源消耗增長及CO2排放相脫鉤。從微觀上的物質流過程來看,低碳經濟包括下列三個方面的經濟活動,在經濟過程的進口環節,要用可再生能源替代化石能源等高碳性的能源;在經濟過程的轉化環節,要大幅度提高化石能源的利用效率;在經濟過程的出口環節,要通過植樹造林、保護濕地等措施增加地球的綠色面積,吸收經濟活動所排放的CO2,即所謂碳匯(褚大建,2009)。關於如何評價經濟發展是否低碳,可採用年CO2排放增長率和人均GDP增長率的比率,即彈性系數來進行評價,可分為三種情況:一般情景、相對脫鉤情景(0.5情景)和絕對脫鉤情景(0情景)(圖1.2)。本書將彈性系數小於等於0.25的相對脫鉤情景下的經濟稱為超低碳經濟,而超低碳經濟應是目前人類經濟活動所追求的目標。
圖1.2 低碳經濟發展模式
2)生態政治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政治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把生態文明建設問題作為國家重大的政治問題,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內容,明確各級領導幹部的責任,調整人與自然的關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要求我們第一要樹立正確的發展觀和生態觀。把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人民群眾根本利益的一項重要任務;第二要加強生態法制建設,完善相關法律法規;第三要重視生態行政建設,提高各級領導幹部建設生態文明的自覺性和主動性;第四要推進生態民主建設,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的主體作用。
3)生態文化建設。生態文化廣義理解是人類新的生存方式,即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生存方式。狹義理解是以生態價值觀為指導的社會意識形態、人類精神和社會制度,又稱為綠色文化。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化建設,要求我們要樹立生態文化意識;注重生態道德教育,使人們自覺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的責任和義務;加強生態文化建設,摒棄人類自我中心的思想,按照尊重自然、人與自然相和諧的要求賦予文化以生態建設的含義。
4)生態社會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生態社會層面,是指黨和政府要重視和加強社會事業建設,處理好社會發展中的各種問題,推動人們生活方式的革新,引導人們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生態意識。具體要求:一要創造良好的社會生活環境,樹立文明、健康、科學、和諧的社會風氣;二要優化「人居」生活環境,建設「綠色居住區」;三要實現人口良性發展,提高人口素質;四要實現消費方式的生態化,形成有利於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適度消費、綠色消費的生活方式。
(4)建設路徑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目標是建設美麗中國,增進人民福祉和實現民族的永續發展。為了實現該目標,就要正確理解人與自然的關系,科學制定生態文明建設的基本路徑。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從建設路徑看,可以分為生態文明意識導向、生態文明行為建設和生態文明制度創新。
1)生態文明意識導向。生態文明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文明,生態文明意識包括進步的生態意識、生態心理、生態道德以及生態價值取向等。人類如果沒有對待自然的正確態度,就必然缺乏對待自然的合理行為。建設生態文明必須樹立正確的生態倫理觀,這是指導人們進行自然實踐的基礎。在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過程中要堅持全民的生態文明意識導向,在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時,包括進行生態環境保護的一切思想、方法、規劃等意識和行為都必須符合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的要求。
2)生態文明行為建設。生態文明行為建設是指人類的各種實踐活動包括生產活動和社會活動都需在生態承載力的范圍內進行,同時要與環境保護協同發展。生態文明行為建設可分為三個領域。一是生產領域。在生產領域,人們通過模仿自然生態系統的物質循環、能量流動和信息傳遞模式來實施生態經濟、循環經濟,採用生態-技術創新來進行清潔生產,發展環保產業。同時,做好資源開發和利用、環境保護與治理、生態保護與修復工作。二是生活領域。在生活領域,應當踐行合理的生活方式,追求「綠色」消費、合理消費、健康消費,改變「消費社會」不合理的現狀。人們消費方式發生變化,必然反饋給生產環節,從而帶動生產向綠色、循環、低碳發展。三是規劃建設領域。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是一個長期性、持續性工作,必須以科學規劃為指導。目前我國基本建立了由主體功能區規劃、環境規劃與各專項資源規劃構成的規劃體系,應加強規劃的實施管理。要做好國土資源規劃,劃定「生存線」、「生態線」,統籌國土資源開發、利用和保護。另外,應編制生態文明建設規劃來統領資源環境生態規劃體系。
3)生態文明制度創新。建設生態文明必須依靠制度創新,要對生態文明建設相關制度進行深化研究。與生態文明建設要求和目標相比,我國現行制度還存在諸多問題和缺陷。資源制度方面,資源性產品價格不反映其稀缺程度,資源產權邊界不明晰、流轉不順暢,資源稅費結構不科學。環境制度方面,環境污染付費制度仍未全面落實,環境信息公開機制仍不健全。生態制度方面,生態補償制度尚未全面建立。國土管理方面,制度缺失或落實不到位,國土開發失序、開發強度失當、整治格局失衡等問題突出。為此,迫切需要加大制度創新力度,以保障生態文明建設的持續、有序、健康、有效地推進(谷樹忠等,2013)。
1.3.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
(1)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構建
從生態文明建設被提出以來,我國許多省市都積極參與到了生態文明的建設中,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地方發展目標,並制定了建設規劃。但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成效如何評價,是當前亟待解決的問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是為了客觀、准確地評價人與自然和諧程度及文明水平而制定的指標體系,是對我國的生態文明建設進行准確評價、科學規劃、定量考核和具體實施的依據。本書研究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在綜合借鑒相關研究成果的基礎上,採用理論分析法、頻度統計法和專家咨詢法,遵循科學性、系統性、可行性等原則,構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表1.1)。
表1.1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指標體系
(2)基於SPSS的實證分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是一項龐大的系統工程,包括經濟、社會和自然三個子系統,涉及水域、濕地、陸地、農業和城市等領域,涵蓋經濟、政治、文化和社會建設等內容,構成要素眾多,結構和功能復雜,必須採取綜合評價方法對其進行分析。為解決多指標綜合評價中的評價指標賦權問題和指標之間的相關性問題,本書採用因子分析法,運用SPSS軟體,計算出我國從2004~2013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各個因子上的得分以及綜合得分。評價數據來源於國家統計局網站,在進行評價時,考慮到數據的可得性和指標內涵的准確性,對表1.1中的個別指標進行了調整。原始數據見表1.2。
表1.2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評價原始數據表
續表
本書研究採用因子分析法,運用SPSS軟體,對2004~2013年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綜合評價。評價結果如下:
表1.3是總方差解釋表,表中描述提取四個公因子對原始變數的解釋情況,從表1.3可以看出,在對中國生態文明建設情況進行評價時,提取四個公因子可以解釋原始變數96%的信息,這是非常理想的。
表1.3 總方差解釋表
註: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
圖1.3為碎石圖,可以顯示因子的重要程度,根據點間連線坡度的陡緩程度可以直觀看出因子的重要程度。由圖1.3可以看出,提取四個因子是比較合適的。
表1.4是因子載荷矩陣表,從表中可以看出,在對中國特色生態文明建設進行評價時,共提取了四個公因子,累計方差貢獻率達到96%,非常理想。第一個公因子主要包括人均GDP、固定資產投資佔GDP比重、人均財政收入、居民消費水平指數、城鎮化水平、高校在校生數量、養老保險覆蓋率、環境污染治理投資比重、社會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指標,可命名為綜合發展因子;第二個公因子主要包括單位GDP能耗、第三產業比重等指標,可命名為發展模式因子;第三公因子主要包括城鎮登記失業率等指標,可命名為發展目標因子;第四公因子主要包括森林覆蓋率、自然保護區占轄區面積比重等指標,可命名為和諧發展因子。
圖1.3 碎石圖(可以顯示因子的重要程度)
表1.4 因子載荷矩陣表(方差最大化旋轉)
註:提取方法:主成分分析法。
旋轉法:具有Kaiser標准化的正交旋轉法。
旋轉在六次迭代後收斂。
表1.5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評價表,表中顯示自2004~2013年10年間我國生態文明建設在四個公因子的得分和綜合得分情況,從中可以看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在綜合發展、發展模式、發展目標、和諧發展等方面的情況以及整體建設狀況。
表1.5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效果評價表
進一步對我國10年間的生態文明建設歷程進行分析,以時間為橫坐標,以四個公因子和綜合得分為縱坐標,作圖1.4。從圖1.4中可以看出,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總體狀況處於穩步上升狀態,發展情況趨好,在2004~2007年出現小幅波動。從五條曲線的形狀分析,綜合得分曲線與綜合發展因子曲線高度關聯,說明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綜合發展情況良好。而發展模式因子、發展目標因子以及和諧發展因子則顯示出較大的波動性。發展模式因子自2010年後呈現穩步上升的態勢,和諧發展因子從2011年開始好轉,而發展目標因子以2009年為轉折點開始趨穩,但發展趨勢不容樂觀,顯示出以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導向作用還沒有得到有效發揮。
圖1.4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歷程圖
❾ 濕地事物為什麼可以凈化污水
濕地生態系統、多樣的動植物群落、瀕危物種等,在科研中都有重要地位,它們為教育和科學研究提供了對象、材料和試驗基地。一些濕地中保留著過去和現在的生物、地理等方面演化進程的信息,在研究環境演化,古地理方面有著重要價值。
1.提供水源:濕地常常作為居民生活用水、工業生產用水和農業灌溉用水的水源。溪流、河流、池塘、湖泊中都有可以直接利用的水。其它濕地,如泥炭沼澤森林可以成為淺水水井的水源。
2.補充地下水:我們平時所用的水有很多是從地下開采出來的,而濕地可以為地下蓄水層補充水源。從濕地到蓄水層的水可以成為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又可以為周圍地區的工農生產提供水源。如果濕地受到破壞或消失,就無法為地下蓄水層供水,地下水資源就會減少。
3.調節流量,控制洪水:濕地是一個巨大的蓄水庫,可以在暴雨和河流漲水期儲存過量的降水,均勻地把徑流放出,減弱危害下游的洪水,因此保護濕地就是保護天然儲水系統。
4.保護堤岸,防風:濕地中生長著多種多樣的植物,這些濕地植被可以抵禦海浪、台風和風暴的沖擊力,防止對海岸的侵蝕,同時它們的根系可以固定、穩定堤岸和海岸,保護沿海工農業生產。如果沒有濕地,海岸和河流堤岸就會遭到海浪的破壞。
5.清除和轉化毒物和雜質:濕地有助於減緩水流的速度,當含有毒物和雜質(農葯、生活污水和工業排放物)的流水經過濕地時,流速減慢,有利於毒物和雜質的沉澱和排除。此外,一些濕地植物像蘆葦、水湖蓮能有效地吸收有毒物質。再現實生活中,不少濕地可以用做小型生活污水處理地,這一過程能夠提高水的質量,有益於人們的生活和生產。
6.保留營養物質:流水流經濕地時,其中所含的營養成分被濕地植被吸收,或者積累在濕地泥層之中,凈化了下游水源。濕地中的營養物質養育了魚蝦、樹林、野生動物和濕地農作物。
7.防止鹽水入侵:沼澤、河流、小溪等濕地向外流出的淡水限制了海水的回灌,延安植被也有助於防止潮水流入河流。但是如果過多抽取或排干濕地,破壞植被,淡水流量就會減少,海水可大量入侵河流,減少了人們生活、工農業生產及生態系統的淡水供應。
8.提供可利用的資源:濕地可以給我們多種多樣的產物,包括木材、葯材、動物皮革、肉蛋、魚蝦、牧草、水果、蘆葦等,還可以提供水電、泥炭薪柴等多種能源利用。
9.保持小氣候:濕地可以影響小氣候。濕地水分通過蒸發成為水蒸氣,然後又以降水的形式降到周圍地區,保持當地的濕度和降雨量,影響當地人民的生活和工農業生產。
10.野生動物的棲息地:濕地是鳥類、魚類、兩棲動物的繁殖、棲息、遷徒、越冬的場所,其中有許多是珍稀、瀕危物種。
11.航運:濕地的開闊水域為航運提供了條件,具有重要的航運價值,沿海沿江地區經濟的迅速發展主要依賴於此。
12.旅遊休閑:濕地具有自然觀光、旅遊、娛樂等美學方面的功能,蘊涵著豐富秀麗的自然風光,成為人們觀光旅遊的好地方。
13.教育和科研價值:復雜的濕地生態系統、豐富的動植物群落、珍貴的瀕危物種等,在自然科學教育和研究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有些濕地還保留了具有寶貴歷史價值的文化遺址,是歷史文化研究的重要場所。
濕地類型
(1)沼澤濕地。中國的沼澤約1197萬公頃,主要分布於東北的三江平原、大小興安嶺、若爾蓋高原及海濱、湖濱、河流沿岸等,山區多木本沼澤,平原為草本沼澤。?三江平原位於黑龍江省東北部,是由黑龍江、松花江和烏蘇里江沖積形成的低平原,是我國面積最大的淡水沼澤分布區,1990年尚存沼澤約113萬公頃。三江平原無泥炭積累的潛育沼澤居多,泥炭沼澤較少。沼澤普遍有明顯的草根層,呈海綿狀,孔隙度大,保持水分能力強。本區資源利用以農業開墾,商品糧產出為主。大、小興安嶺沼澤分布廣而集中,大興安嶺北段沼澤率為9%,小興安嶺沼澤率為6%,該區沼澤類型復雜,泥炭沼澤發育,以森林沼澤化、草甸沼澤化為主,是我國泥炭資源豐富地區之一。?若爾蓋高原位於青藏高原東北邊緣,是我國面積最大、分布集中的泥炭沼澤區。特別市黑河中、下游閉流和伏流寬谷,沼澤布滿整個谷底,泥炭層深厚,沼澤率達20%--30%。本區以富營養草本泥炭沼澤為主,復合沼澤體發育。若爾蓋高原是我國重要的草場。?海濱、湖濱、河流沿岸主要為蘆葦沼澤分布區。濱海地區的蘆葦沼澤,主要分布在長江以北至鴨綠江口的淤泥質海岸,集中分布在河流入海的沖積三角洲地區。我國較大湖泊周圍,一般都有寬窄不等的蘆葦沼澤分布。另外,無論是外流河還是內流河,在中下遊河段往往有蘆葦沼澤分布。
(2)湖泊濕地。中國的湖泊具有多種多樣的類型並顯示出不同的區域特點。據統計,全國有大於1平方公里的天然湖泊2711個,總面積約90864平方公里。根據自然條件差異和資源利用、生態治理的區域特點,中國湖泊劃分為五個自然區域。?東部平原地區湖泊,主要指分布於長江及淮河中下游、黃河及海河下游和大運河沿岸的大小湖泊。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有696個,面積21171.6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23.3%。著名的五大淡水湖-鄱陽湖、洞庭湖、太湖、洪澤湖和巢湖即位於本區。該區湖泊水情變化顯著,生物生產力較高,人類活動影響強烈。資源利用以調蓄滯洪、供水、水產業、圍墾種植和航運為主。?蒙新高原地區湖泊。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724個,面積19544.6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21.5%。本區氣候乾旱,湖泊蒸發超過湖水補給量,多為鹹水湖和 鹽湖。資源利用以鹽湖礦產為主。?雲貴高原地區湖泊。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60個,面積1199.4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1.3%,全系淡水湖。該區湖泊換水周期長,生態系統較脆弱。資源利用以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水電能源和旅遊景觀為主。?青藏高原地區湖泊。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個,面積44993.3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9.5%,本區為黃河、長江水系和雅魯藏布江的河源區,湖泊補水以冰雪融水為主,湖水入不敷出,干化現象顯著,近期多處於萎縮狀態。該區以鹹水湖和鹽湖為主,資源利用以湖泊的鹽、鹼等礦產開發為主。?東北平原地區與山區湖泊。面積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40個,面積3955.3平方公里,約佔全國湖泊總面積的4.4%。本區湖泊汛期(6-9月)入湖水量為全年水量的70-80%,水位高漲;冬季水位低枯,封凍期長。資源利用以灌溉、水產為主,並兼有航運發電和觀光旅遊之用。
(3)河流濕地。中國流域面積在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有50000多條,流域面積在10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約1500條。因受地形、氣候影響,河流在地域上的分布很不均勻。絕大多數河流分布在東部氣候濕潤多雨的季風區,西北內陸氣候乾旱少雨,河流較少,並有大面積的無流區。從大興安嶺西麓起,沿東北、西南向,經陰山、賀蘭山、祁連山、巴顏喀拉山、念青唐古拉山、岡底斯山,直到中國西端的國境,為中國外流河與內陸河的分界線。分界線以東以南,都是外流河,面積約佔全國總面積的65.2%,其中流入太平洋的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58.2%,流入印度洋的佔6.4%,流入北冰洋的佔0.6%。分界線以西以北,除額爾齊斯河流入北冰洋外,均屬內陸河,面積佔全國總面積的34.8%。在外流河中,發源於青藏高原的河流,都是源遠流長、水量很大、蘊藏巨大水利資源的大江大河,主要有長江、黃河、瀾滄江、怒江、雅魯藏布江等;發源於內蒙古高原、黃土高原、豫西山地、雲貴高原的河流,主要有黑龍江、遼河、灤海河、淮河、珠江、元江等;發源於東部沿海山地的河流,主要有圖們江、鴨綠江、錢塘江、甌江、閩江、贛江等,這些河流逼近海岸,流程短、落差大,水量和水力資源比較豐富。我國的內陸河劃分為新疆內陸諸河、青海內陸諸河、河西內陸諸河、羌塘內陸諸河和內蒙古內陸諸河五大區域。內陸河的共同特點是徑流產生於山區,消失於山前平原或流入內陸湖泊。在內陸河區內有大片的無流區,不產流的面積共約160萬平方公里。中國的跨國境線河流有:額爾古納河、黑龍江幹流、烏蘇里江流經中俄邊境;圖們江、鴨綠江流經中朝邊境;黑龍江下游經俄羅斯流入鄂霍次克海;額爾齊斯河匯入俄境內的鄂畢河;伊犁河下游流入哈薩克境內的巴爾喀什湖;綏芬河下游流入俄境內經海參崴入海;西南地區的元江、李仙江和盤龍江等為越南紅河的上源,瀾滄江出境後稱湄公河,怒江流入緬甸後稱薩爾溫江,雅魯藏布江流入印度稱布拉馬普特拉河,藏西的朗欽藏布、森格藏布和新疆的奇普恰普河都是印度河的上源,流經印度、巴基斯坦入印度洋。還有上游不在中國境內的如克魯倫河自蒙古境內流入中國的呼倫湖等。
(4)淺海、灘塗濕地。中國濱海濕地主要分布於沿海的11個省區和港澳台地區。海域沿岸約有1500多條大中河流入海,形成淺海灘塗生態系統、河口灣生態系統、海岸濕地生態系統、紅樹林生態系統、珊瑚礁生態系統、海島生態系統等六大類、30多個類型。濱海濕地以杭州灣為界,分成杭州灣以北和杭州灣以南的兩個部分。?杭州灣以北的濱海濕地除山東半島、遼東半島的部分地區為岩石性海灘外,多為沙質和淤泥質型海灘,由環渤海濱海和江蘇濱海濕地組成。黃河三角洲和遼河三角洲是環渤海的重要濱海濕地區域,其中遼河三角洲有集中分布的世界第二大葦田--盤錦葦田,面積約7萬公頃。環渤海濱海尚有萊州灣濕地、馬棚口濕地、北大港濕地和北塘濕地,環渤海濕地總面積約600萬公頃。江蘇濱海濕地主要由長江三角洲和黃河三角洲的一部分構成,僅海灘面積就達55萬公頃,主要有鹽城地區濕地、南通地區濕地和連雲港地區濕地。杭州灣以南的濱海濕地以岩石性海灘為主。其主要河口及海灣有錢塘江口-杭州灣、晉江口-泉州灣、珠江口河口灣和北部灣等。在海灣、河口的淤泥質海灘上分布有紅樹林,在海南至福建北部沿海灘塗及台灣島西海岸都有天然紅樹林分布區。熱帶珊瑚礁主要分布在西沙和南沙群島及台灣、海南沿海,其北緣可達北回歸線附近。目前對淺海灘塗濕地開發利用的主要方式有:灘塗濕地圍墾、海水養殖、鹽業生產和油氣資源開發等。
(5)人工濕地。中國的稻田廣布亞熱帶與熱帶地區,淮河以南廣大地區的稻田約佔全國稻田總面積的90%。近年來北方稻區不斷發展,稻田面積有所擴大。全國現有大中型水庫2903座,蓄水總量1805億立方米。另外,人工濕地還包括渠道、塘堰、精養魚池等。
中國濕地特點
中國濕地可分為8個主要區域,即:東北濕地,長江中下游濕地,杭州灣北濱海濕地,杭州灣以南沿海濕地,雲貴高原濕地,蒙新乾旱、半乾旱濕地和青藏高原高寒濕地。據最新統計顯示,中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60處,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中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擁有濕地面積6594多萬公頃(其中還不包括江河、池塘等),葯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0%,居亞洲第一位,位居世界第四位。其中天然濕地約為2594萬公頃,包括沼澤約1197萬公頃,天然湖泊約910萬公頃,潮間帶灘塗約217萬公頃,淺海水域270萬公頃;人工濕地約4000萬公頃,包括水庫水面約200萬公頃,稻田約3800萬公頃。目前,青海湖的鳥島、湖南省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已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中國濕地特點類型多、絕對數量大、分布廣、區域差異顯著、生物多樣性豐富。
按照濕地公約對濕地類型的劃分,31類天然濕地和9類人工濕地在中國均有分布。中國濕地的主要類型包括沼澤濕地、湖泊濕地、河流濕地、河口濕地、海岸灘塗、淺海水域、水庫、池塘、稻甲等自然濕地和人工濕地。
在中國境內,從寒溫帶到熱帶、從沿海到內陸、從平原到高原山區都有濕地分布,而且還表現為一個地區內有多種濕地類型和一種濕地類型分布於多個地區的特點,構成了豐富多樣的組合類型。
中國東部地區河流濕地多,東北部地區沼澤濕地多,而西部乾旱地區濕地明顯偏少;長江中下游地區和青藏高原湖泊濕地多,青藏高原和西北部乾旱地區又多為鹹水湖和鹽湖;海南島至福建北部的沿海地區分布著獨特的紅樹林和亞熱帶和熱帶地區人工濕地。青藏高原具有世界海拔最高的大面積高原沼澤和湖群,形成了獨特的生態環境。
中國的濕地生境類型眾多,其間生長著多種多樣的生物物種,不僅物種數量多,而且有很多是中國所特有,具有重大的科研價值和經濟價值。據初步統計,中國濕地植被約有101科,其中維管束植物約有94科,中國濕地的高等植物中屬瀕危種類的有100多種。中國海岸帶濕地生物種類約有8200種,其中植物5000種,動物3200種。中國的內陸濕地高等植物約1548種、高等動物1500多種。中國有淡水魚類770多種或亞種,其中包括許多洄遊魚類,它們藉助濕地系統提供的特殊環境產卵繁殖。中國濕地的鳥類種類繁多,在亞洲57種瀕危鳥類中,中國濕地內就有31種,佔54O%;全世界雁鴨類有166種,中國濕地就有50種,佔30%;全世界鶴類有15種,中國僅記錄到的就有9種;此外,還有許多是屬於跨國迂徙的鳥類。在中國濕地中,有的是世界某些鳥類唯一的越冬地或迂徙的必經之地,如:在鄱陽湖越冬的白鶴佔世界總數的95%以上。
三:濕地正在發生什麼?
濕地是地球生態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與森林、海洋一起並稱為全球三大生態系統。但由於人民對濕地的認識和了解很少,忽視了濕地的功能和效益,造成對濕地的盲目開發,大面積濕地退化和消失,野生生物棲息地遭到破壞,人類賴以生存的濕地資源正在逐漸的喪失和破壞,極大的威脅著人類的生存、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四:濕地公約
《濕地公約》是一個保護和合理利用濕地資源的政府間國際條約,於1971年在伊朗拉姆薩爾正式通過。《濕地公約》的宗旨是通過國家行動和國際合作來保護與合理利用濕地。到目前為止已有122個國家成為《濕地公約》的締約國,我國於1992年加入《濕地公約》。為了提高人們對濕地的認識,促進濕地保護,濕地公約常委會決定每年2月2日定為世界濕地日,利用這一天組織多種多樣的教育活動,提高公眾的濕地保護意識。
我們不能沒有濕地什麼是濕地?
濕地就是清波盪漾的河流、煙波浩瀚的湖泊、金黃無垠的稻由、野生動物聚集的沼澤地以及退潮時水深不超過6米的海水區。
我們不能沒有濕地。濕地在防止水土流失、保護環境方面起著極其重要的作用。
濕地可以將過多的降雨和來水存儲、緩沖,然後逐步放出,發揮著蓄洪抗旱的功能;濕地所擁有的大量水面及其水生植物可以便周圍地區的酷熱降溫,空氣濕度增加;濕地植被可以完全防止水土流失,在地勢較低氏的沿海地區,濕地可以防止海水入侵,防止土地鹽鹼化;濕地蓄水層的水是淺層地下水系統的一部分。與地下水互為保存和補 充;我國一級保護的珍稀鳥類,約有一半生活在濕地中,濕地保持生物多樣性的功能,是其他任何生態系統無法代替的;濕地植物能夠對污染物質進行吸收、代謝、分解,起到降解環境污染的作用。
國家林業局副局長馬福說,我國是一個濕地資源大國,是世界上濕地生物多樣性最豐富的國家之一,共擁有濕地面積6594萬公頃,約佔世界濕地面積的10%,類型多,面積大,分布廣。我國濕地自然保護區的數量已經增加到260處,總面積達1600多萬公頃。目前,青海湖的鳥島、湖南省東洞庭湖和香港米浦等7處濕地己被列入「國際重要濕地名錄」。
但是,由於我國人口眾多,對濕地保護認識不夠,長期以來對濕地持續的開發利用,使濕地面積迅速減少,濕地的生態功能不斷下降。據估計,有40%的重要濕地受到中等和嚴重威脅,而且隨著經濟和人口增長,濕地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遭受破壞,許多濕地物種、景觀、生態功能正逐漸消失,有的已經完全喪失了濕地的功能。目前,濕地資源喪失和退化的速度仍未得到有效遏制,各種濕地資源仍處於嚴重的威脅之中,合理保護利用濕地已是我們當前一個非常緊迫的任務。
國家林業局保護司司長張建龍說,人口增加與人類活動的加劇是現在濕地銳減的一個重要原因。
50年代至70年代的圍湖、圍海、造田,使長江中下游地區喪失湖泊12000平方公里;洞庭湖和鄱陽湖因農業開發縮小三分之一,洪湖縮小42%洪湖70年代前有水禽112種和5個亞種,其中一、二類保護珍禽15種,70年代後8種珍禽不再出現,魚類種類由40年代的100餘種下降到50餘種,魚類產量下降並小型化,水生植被由1961年的92種下降到80年代的68種,水生植被生物量也有大幅度的減少。青海湖區建國以來人口增加了4倍,環湖區開墾20萬公頃濕地,濕地灌木被砍伐殆盡,原生植物慘遭破壞,加之過度捕撈,魚類種類和數量銳減,已有34種野生動物不見其蹤跡,生態環境發生了很大變化。據統計,40多年來,我國沿海已累計喪失濕地219萬公頃,相當於沿海濕地的50%。全國圍墾湖泊面積已達130萬公頃以上,因圍墾而消亡的天然湖泊近1000個。
此外,過度放牧和荒漠化嚴重也會破壞濕地植被和環境,現在有很多濕地的實際載畜量為理論承載容量的數倍,鼠、蟲害日益嚴重,草地退化、荒漠化嚴重,導致濕地面積急劇縮小。
環境污染對濕地的影響正隨著工業化進程而迅速增大。我國湖泊己有三分之二受到不同程度的富營養化污染,水質不斷惡化,破壞了濕地生物的多樣性。同時,氣候乾旱與水資源浪費,使湖泊面積不斷萎縮,嚴重威脅著我國生態環境。
對此,有關人士呼籲,必須加大對濕地保護的宣傳,加強濕地保護立法和執法,建立健全濕地保護協調機制;建立濕地保護資金投入機制,加強濕地調查與監測工作,實施好《中國濕地保護行動計劃》,規范與濕地保護利用有關的各種活動。
五:我們應該為保護環境做些什麼?
濕地正在面臨嚴重的威脅,我們不能讓寶貴的濕地資源喪失,不能讓美麗的鳥兒失去家園,保護濕地是全社會的責任。
每一個人都要通過自己的雙手為環境保護做些事情。讓我們從一點一滴做起,保護地球母親,保護美麗的家園。
愛護濕地,愛護森林,愛護鳥類要靠我們大家的共同努力。我們要從一點一滴的小事做起,把學到的知識告訴自己的父母、親戚和周圍的朋友,讓他們和我們一起行動起來保護濕地和環境。
參考資料:http://61.154.121.226/huanbao/ReadNews.asp?NewsID=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