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元朝治理行省方針

元朝治理行省方針

發布時間: 2020-12-30 06:42:08

A. 元朝為什麼實行行省制度

1、原因
1)唐朝抄實行的節度使導襲致權利的分散國家動亂、宋朝時期徹掉所有武官官職全部由文官擔任又太過絕對。總結歷史經驗元朝實行了行省制度;
2)符合當時的歷史條件,元朝時期我國疆域空前遼闊,為了更好地管理國家、處理地方與中央的關系,使大權收歸中央。權利不分割,維護國家平穩元朝實行了行省制度。進而更好地對國家進行控制管理。

2、特點
1)行省的雙重性,既是朝廷的派出機構,又是地方的最高行政機構,有利於加強中央與地方的聯系,鞏固了國家的統一和民族的融合;
2)行省制度既有利於中央收集,又給地方留出了部分權力,達到中央與地方勢力的平衡;
3)行省的領導體制是一署多員與長官節制相結合,有利於官員的相互制約,也即可以說是實行集體領導與民主集中相結合的領導方式;
4)行省權力大而不專,較成功地解決了地方勢力坐大的積習。

B. 元朝行省劃界的原則及原因

1、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元朝行省最初只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後期,始基本定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並地方化之後,它仍然帶有中央派出機構、或者說是中書省分支機構的性質。「行省演化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質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後,行省仍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並非純粹的地方官府」(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點,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區關系所不具備的,這種特點使得行省既要服從中書省的制約又共同為元代統治服務
2、中央政府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 「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理財」門引趙天麟奏議)。如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幾無任官和詮調權,在這方面遠不如漢唐地方大員;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所收取的財賦行省必須執行上供中央與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懸殊比例規定,行省還有義務遵照朝廷的命令,額外提供錢谷,以彌補中央財賦支出的不足;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掌握在中央的樞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對行省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典制,不能逾越。
3、行省內部權力的相互牽制有利於中央集權。元代行省內部實行的是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即通過行省官員集體開會共同負責,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每個行省官員都不可能獨立行使權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協助或制約。同時中央在行省也構制了監察行省、防範其擅權坐大的特殊機制。如江南、陝西行御史台的設置及其與二十二道廉訪使司所構成的地方監察網路,是元代地方監察的創舉。終元一代,行省與行御史台及廉訪司大多處於某種程度的彼此對立、相互攻擊的狀態,從而正有效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4、行省大權的歸屬有利於中央集權。作為民族統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員掌握權力,以最關鍵、最敏感的統軍權為例,行省官員中只有平章以上得掌軍權,而平章以上又不準漢人擔任,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 (《元史》卷一八六《成遵傳》),這些人更多地是元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忠實維護者,很難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代表。因為作為一個異族身分、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行省長官,即使大權在握,也很難想像他會策動漢族或者能夠策動漢族搞分裂。總之,元朝統治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而不會走向中央的對立面。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時候,不能完全從漢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趨勢去解釋,而更要從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從蒙古統治集團特有的統治意識當中尋找原因。這就是為什麼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而到了明初朱元璋仍然將其權力一分為三的原因了。
5、行省的劃分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秦漢以來,地力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容易產生割據局面。從元代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採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朝廷就比較容易控制了。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陝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這種劃分行政區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強了中央集權,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
綜上所述,元代的行省制度雖然與唐宋以來漢族社會日益強化的中央集權觀念確實有很大的抵觸,但它作為元代社會發展的產物,還是起到了它在加強中央集權、鞏固統治的目的,同時也對後世的政治制度尤其是地方行政區劃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C. 元朝實行行省制度的原因是什麼

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
元朝行省最初只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後期,始基本定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並地方化之後,它仍然帶有中央派出機構、或者說是中書省分支機構的性質。「行省演化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質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後,行省仍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並非純粹的地方官府」(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點,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區關系所不具備的,這種特點使得行省既要服從中書省的制約又共同為元代統治服務。
2中央政府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 「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理財」門引趙天麟奏議)。如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幾無任官和詮調權,在這方面遠不如漢唐地方大員;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所收取的財賦行省必須執行上供中央與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懸殊比例規定,行省還有義務遵照朝廷的命令,額外提供錢谷,以彌補中央財賦支出的不足;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掌握在中央的樞密院;在司法方面,朝廷也對行省制定了嚴格的規則典制,不能逾越。
3行省內部權力的相互牽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行省內部權力的
相互牽制有利於中央集權 元代行省內部實行的是群官負責和圓署會議制,即通過行省官員集體開會共同負責,各官員之間既有所分工、互相配合又互相牽制,每個行省官員都不可能獨立行使權力,而要受到其他同僚的協助或制約。同時中央在行省也構制了監察行省、防範其擅權坐大的特殊機制。如江南、陝西行御史台的設置及其與二十二道廉訪使司所構成的地方監察網路,是元代地方監察的創舉。終元一代,行省與行御史台及廉訪司大多處於某種程度的彼此對立、相互攻擊的狀態,從而正有效的起到了加強中央集權的作用。
4行省大權的歸屬有利於中央集權
作為民族統治的得力工具,元朝行省主要由蒙古、色目官員掌握權力,以最關鍵、最敏感的統軍權為例,行省官員中只有平章以上得掌軍權,而平章以上又不準漢人擔任,通常只能由蒙古、色目貴族擔任,「雖德望漢人,抑而不與」 (《元史》卷一八六《成遵傳》),這些人更多地是元朝中央集權統治的忠實維護者,很難成為地方割據勢力的代表。因為作為一個異族身分、文化背景迥然不同的行省長官,即使大權在握,也很難想像他會策動漢族或者能夠策動漢族搞分裂。總之,元朝統治的民族色彩,在很大程度上決定了行省主要代表朝廷的意志和利益行事,成為中央控制地方的得力工具,而不會走向中央的對立面。所以在理解元朝行省制度的時候,不能完全從漢族社會歷史發展的自然趨勢去解釋,而更要從當時特殊的歷史環境、從蒙古統治集團特有的統治意識當中尋找原因。這就是為什麼元代行省制度起到了鞏固統治的作用而到了明初朱元璋仍然
將其權力一分為三的原因了。
5行省的劃分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
秦漢以來,地力行政區劃大抵依山川地形的自然界限或歷史傳統等因素來確定,政區的自然屬性與經濟、文化一體化趨勢較強,容易產生割據局面。從元代開始,行省區劃主要以中央軍事控制為目的,採取「犬牙交錯」的原則,任意將自然環境差異極大的地區拼成一個省級行政區,削弱地方的經濟、文化認同感,人為地造成犬牙交錯和以北制南的局面。從而使行省官失去了扼險而守、割據稱雄的地理條件,朝廷就比較容易控制了。如:秦嶺以南的漢中地區被劃歸陝西行省,使四川盆地的北向門戶洞開,無險可守。這種劃分行政區域的方法自然就加強了中央集權,客觀上也促進了各族人民之間在經濟、政治與文化方面的交流。

D. 元朝實行的行省制度有何歷史意義

元朝的行省制度是秦以來郡縣制的一大發展,它有利於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專,對明清以及後來政治制度屬有深遠影響,行省從此成為我國的地方行政機構,一直保留至今天。在統一的多民族國家裡,各民族的接觸和聯系進一步加強,出現了我國歷史上又一次民族融合的局面.。。採納吧!!在考試吧?

E. 元朝的行省制的具體內容是什麼

元朝在全國實行行省制,在邊疆地區則根據情況既設行省,又設有宣慰司、都元帥府等地方機構。元代的「行省」是「行中書省」的簡稱,中書省是元朝時期的全國最高行政管理機關,行省掌管全省政務,是地方上最高的行政機構。元朝在邊疆地區設立的行省包括東北的遼陽行省,管轄著東到庫頁島、北到北冰洋,包括今天我國東北在內的廣大地區;東南的江浙行省,管轄著包括今江蘇南部、浙江和福建的東南沿海地區,所屬的澎湖巡檢司管轄著琉球(今台灣)和澎湖列島;江西行省和湖廣行省的南部包括今天的廣東、廣西、海南等地區,所屬的海北海南道宣慰司就管轄著海南島上的黎族居民;西南的雲南行省不僅管轄著今天的雲南地區,還包括今越南、寮國、泰國和緬甸的一部分;北部的嶺北行省則管轄著今鄂爾齊斯河以東、大興安嶺以西、北冰洋以南,包括今蒙古國及其以北的廣大地區。每個行省設有丞相、平章、左丞、右丞、參知政事、郎中等官員,下設檢校所、照磨所、理問所等機構。

此外,在南部、西南邊疆地區,即當時湖廣南部和雲南地區實行土司制度,任命少數民族首領為宣撫司、安撫司、招討司、長官司等機構的長官,隸屬於行省,從而加強了對邊疆民族的管轄。在今廣西設立了廣西兩江道宣慰司都元帥府,在雲南設立了大理金齒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下設大理路軍民總管府和蒙憐路宣慰司、木邦路宣慰司等機構,管理這些地區的各民族。在吐蕃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元朝還有三個都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吐蕃等處都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著今天甘肅、青海、四川境內的藏族居住區,吐蕃等路都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今天四川、雲南境內的藏族居住區,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都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著與今西藏自治區大致相近的范圍。在西北地區,蒙古汗國時期今天天山南北地區被分封給了察合台汗國和窩闊台汗國,元朝建立後逐步設立機構進行管理,1280年在高昌設立北庭都護府,1282年、1286年分別在阿力麻里、別失八里設立元帥府,1276年~1289年曾在斡端設立都元帥府,另外還設立了哈刺火州宣慰司都元帥府、曲先元帥府、北庭都元帥府、西域親軍都指揮使司等軍政機構。

F. 元朝行省制用什麼歷史意義

元世祖忽抄必烈統一全國後,國家規模超襲過中原的漢唐,蒙古汗國原來的官制已不適應變化了的形勢?為了行使有效的國家管理,元代統治者對中原歷代王朝的官制多有借鑒,形成了頗具特色的元代官制?元朝不採用隋唐確立的三省制度,而是沿用金朝尚書省制度,更名為中書省,後簡稱為行省?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

忽必烈

G. 元朝的行省制度

行中書省 元朝地方最高行政機構,並為一級政區名稱.簡稱行省,或只稱省.元置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回,也稱都答省;因元朝幅員遼闊,除腹里地區直隸於中書省、西藏地區由宣政院管轄外,又於諸路重要都會設立十個行中書省,以分管各地區.在世祖、武宗朝三次短期設立尚書省主管政務期間,行中書省也相應改稱行尚書省.元人稱其制為:「都省握天下之機,十省分天下之治.」

H. 元朝設置行省制的目的和影響各是什麼

行省一詞,源於金。金因地方上戰爭的需要,設行尚書省以分任軍民之事,非定製。元世祖時,開始設置中書省。中統、至元年間,在各地分置行中書省,作為中書省的派出機構。後逐漸成為固定的地方行政機構,掌管轄內軍政要務。行省制,就是在中央設中書省總理全國政務,樞密院掌管軍事,御史台負責監察;在地方設行中書省,行省設丞相一人,掌管全省軍政大事。行省下設路、府、州、縣。元朝在全國共設10個行省,即嶺北、遼陽、河南江北、陝西、四川、甘肅、雲南、江浙省、江西、湖廣。而山東、山西、河北和內蒙古等地則稱為「腹里」,由中書省直轄。 行省制的確立,從政治上鞏固了國家統一,使中央集權在行政體制方面得到保證。這是中國行政制度的一大變革,對後世影響巨大。省作為地方一級行政區的名稱,一直沿用至今。 行省制 源於魏晉時的行台,當時為中央政權處理軍國大事時的臨時派出機構。金朝曾在邊境廣置行台尚書省。蒙古人入主中原時仿金制,設行尚書省統轄一個大區的路府州縣,演變成地方最高政治機構。元世祖中 統年間,尚書省並入中書省,地方機構也改稱行中書省,簡稱行省。從此,地方政治制度進入劃省而治的階段。 元代行省置丞相、平章、左右丞、參知政事,其行政機構名稱和官吏品秩與中樞相等,凡一省軍國大事無 所不領。行省轄區不僅地域遼闊,且省界犬牙交錯,使 其無山川險阻可依,北向門戶洞開,形成以北制南的軍 事控制局面。因這一措施有助於防止地方割據,故為明、清所繼承。元行省所轄路府州縣無固定統屬關系,隨意性很大。有些行省與路之間還設道,屬監察性質。為加強控制,元在路府州縣均設蒙古事務官「達魯花赤」,監 督各級官吏,執掌最高權力。縣以下設村社和里甲,常由蒙軍駐村社實行軍事統治。里長通常為蒙古人、色目人,衣食用度悉由居民供應,成為當地的最高主宰。由 此使民族矛盾與階級矛盾更加激化,導致元末農民大起義 1、行省的二元化特點有利於中央集權。元朝行省最初只是臨時性的中央派出機構,到元世祖忽必烈在位後期,始基本定型,轉變為常設的地方大行政區。但即使在行省完全定型並地方化之後,它仍然帶有中央派出機構、或者說是中書省分支機構的性質。「行省演化為地方最高官府,只是言其性質的基本方面」;「即使上述演化完成以後,行省仍長期保留著朝廷派出機構的某些原有性質,……並非純粹的地方官府」(李治安《行省制度研究》),這就使得行省具有二元化的特點,這是其他朝代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區關系所不具備的,這種特點使得行省既要服從中書省的制約又共同為元代統治服務。 2、中央政府對行省的有效控制有利於中央集權。行省雖然「軍國重事,無不領之」,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無不受到中央政府各方面的牽制與制約,故 「有諸侯之鎮,而無諸侯之權」(《歷代名臣奏議》卷二七三「理財」門引趙天麟奏議)。如在人事權方面,元代地方官吏的選用主要由中書省和吏部負責,行省幾無任官和詮調權,在這方面遠不如漢唐地方大員;在財政方面,行省只是充當了朝廷集中財賦的工具,所收取的財賦行省必須執行上供中央與地方留用七三分成的懸殊比例規定,行省還有義務遵照朝廷的命令,額外提供錢谷,以彌補中央財賦支出的不足;在軍事方面,行省不能獨立行使軍權,軍權掌握在中央的樞密院;在司法

I. 元朝關於行省的劃分是什麼

行省就是行中書省,也簡稱省。元朝以大都為都城,稱河北、山東、山西之地為「腹里」,直屬中書省管轄。腹里之外,分設嶺北、遼陽、河南、陝西、甘肅、四川、雲南、湖廣、江西、江浙等10個行省。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