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治理天下
A. 我們班級要搞辯論賽。辯題為:「以孝治理天下 在當今是否適用」我是反方 要說不適用。
晉朝的「以孝治天下」
魏晉相承,以孝治天下。此事沒有引起後世史家關注,許多史書上提都不提,遠不如清談玄言那樣引來議論紛紛。看來既非特點,又無成效,與天下治亂幾乎無關。這是倡導者始料不及的。
魯迅指出:「魏晉,是以孝治天下的,……為什麼要以孝治天下呢?因為天位從禪讓,即巧取豪奪而來,若主張以忠治天下,他們的立腳點便不穩,辦事便棘手,立論也難了,所以一定要以孝治天下。」這是一針見血之論。「以孝治天下」這一思想政策的基礎便是虛偽的,其無助於治國,固宜。
但決不是在當時毫無影響。我們有一條傳統的老規矩:大家明知是演戲,當不得真的,卻必須一本正經地演下去。翻開兩晉史籍,可知當時這出戲談得煞有介事,造成了一定的氣候。
首先是孝子似乎甚多。《晉書•孝友傳》載孝子14人,不算多;而列傳所載,稱「性至孝」「居喪以孝聞」者,筆者略計有55人,超過《孝友傳》三倍。後世列入「二十四孝」的王祥,是晉武帝的元老重臣。膾炙人口的李密《陳情表》,更以其純孝至情感動了後代無數讀書人。以「酌貪泉而覺爽」著名的吳隱之,也是位大孝子。他在後喪期間只吃點鹹菜下飯,鹹菜的味道吃起來特美(那是當然的);他就連鹹菜也扔掉了。殷仲堪瞎了一隻眼,是他大孝的光榮標志,《晉書》本傳:「父病積年,仲堪衣不解帶,躬學醫術,究其精妙,執葯揮淚,遂眇一目。」文學家庾闡守孝更艱苦:他母親和哥哥在項城,石勒破城時都遇難而死,「闡不櫛沐,不婚宦,絕酒肉,垂二十年。」這么多年不梳頭不洗發,真夠受的。
孝既是朝廷倡導的道德規范,不孝當然成了嚴重的罪行。《世說•賞譽》注引陳留董仲道日;「每見國家赦書,謀反大逆皆赦,孫殺王父母、子殺父母,不赦,以為王法所不容也。」可見晉時不孝之罪甚於謀反,可謂重矣。
因此,要整倒一個人,最簡便的辦法就是扣他一頂「不孝」的大帽子。魏時孔融、嵇康被殺,表面的罪狀都是「不孝」。晉明帝司馬紹為太子時,王敦看此人頗有才能,繼位後會礙自己的手腳,「欲誣以不孝而廢焉」。後來謊言被溫嶠當眾戳穿,此事未行。
要搞臭敵人,必揭發其不孝之罪。陶侃平杜弢,與杜的部將王貢對陣,陶向他喊話:「杜弢為益州吏,盜用庫錢,父死不奔喪。卿本佳人,何為隨之也?」吵起架來互相揭短,也少不了揭發不孝。河南尹庾純與司空賈充在宴會上爭吵起來,賈罵庾:「父老不歸供養,將何言也?」庾反罵:「賈充天下凶凶,由爾一人!」「父老不歸供養」屬於不孝,因為按周禮規定:八十者一子不從政;九十者其家不從政。此即「三王養老之制」。
孝的道德約束力量達到了如此強度,連以破壞禮法、放誕不羈著稱的名士胡母輔之、謝鯤等人,可以散發裸裎,可以調戲婦女,但沒有一個負「不孝」之累。
綜上可見,「以孝治天下」確實造成了一定的氣候。
為貫徹「以孝治天下」的方針,兩晉統治者有不少動作。
太始四年六月丙申,武帝有詔:「士庶有好學篤道,孝悌忠信,清白異行者,舉而進之;有不孝敬於父母,不長悌於族黨,悖禮棄常,不率法令者,糾而罪之。」皇帝還親自講《孝經》,《穆帝紀》:「永和十二年二月辛丑,帝講《孝經》。昇平元年三月,帝講《孝經》。」《孝武帝紀》:「寧康三年九月,帝講《孝經》。」《車胤傳》:「孝武帝嘗講《孝經》,僕射謝安侍坐,尚書陸納侍講,侍中卞眈執讀,黃門侍郎謝石、吏部郎袁宏執經,胤與丹楊尹王混摘句,時論榮之。」可見這個活動相當隆重。
朝廷議禮,特別是喪禮,更為頻繁,《晉書禮志》有集中的記載,散見於諸傳者亦多。因喪禮與孝道直接相關,故十分重視。「梁州刺史楊欣有姊喪,未經旬,車騎長史韓預強聘其女為妻。(張)輔為中正,貶預以清風俗。」(張輔傳)有的問題處理過嚴,到了苛刻、迂腐的地步。司馬睿為丞相時,「廬江太守梁龕明日當除婦服,今日請客奏伎。丞相長史周頻等三十餘人同會。」這個宴會遲一天舉辦就沒事了,現在提早一天,論起來還在婦服期內,就違反了禮制。以「刻碎」著稱的丞相司直劉隗,居然提出彈劾;丞相作出處理:梁龕免官、削爵;參加「非禮」宴會的周頡等三十餘人都奪俸一月(《劉隗傳》)。
相當有力的一項措施是中正把關,即所謂「鄉邑清議」。士人入仕必先經中正評品,如果有不孝的污點,中正這一關就通不過。《世說•任誕》註:「(阮)簡亦以曠達自居。父喪,行遇大雪寒凍,遂詣浚儀令。令為他賓設黍臛,簡食之,以致清議,廢頓幾三十年。」如此特殊的情況下吃了一點肉羹,因在父喪期內,就被中正卡住,近三十年不得敘用。《三國志》作者陳壽,「遭父喪,有疾,使婢丸葯,客往見之,鄉黨以為貶議。及蜀平,坐是沈滯者累年。」閻纘是位忠直之士,少時父親去世,繼母誣陷他盜竊了父親遺留的金寶,告到官府,遂「被清議十餘年」。此類事例還有王式、周勰等。中正把關,可以說是晉朝貫徹以孝治天下的組織措施。
然而司馬氏辦事仍難免棘手,因為碰上了孝與忠的矛盾。
魏晉君王背叛了各自的主子,做了主子之後卻很需要臣民對自己的忠誠。羞於言忠而倡孝,其本意在求孝與忠的一致:「求忠臣必於孝子」,「資於事父以事君」。武帝時劉斌論曰:「為臣者必以義斷其恩,為子也必以情割其義。在朝則從君之命,在家則隨父之制,然後君父兩濟,忠孝各序」(《晉書•庾純傳》)。
談起來可以一致,行起來卻難以兩全。周處慨嘆;「忠孝之道,安得兩全?既辭親事君,父母復安得而子乎?」
溫嶠就是讓皇帝難以處理的典型一例。二京淪陷,司馬睿鎮江左。劉琨在河朔擁戴司馬睿稱帝,派溫嶠奉表勸進,出使江南。這對元帝是大忠。而溫嶠的老母拽住兒子不讓走,溫嶠只好掙斷衣袖毅然離去。這就違忤了母命,不孝。中正堅決把關,「迄於崇貴,鄉品猶不過也。」而溫嶠效忠朝廷,屢建大功,不陞官又不行,怎麼辦呢?皇帝只好「特殊情況特殊處理」:「每爵,皆發詔」(《世說•尤悔篇》)。
溫嶠是忠而不孝;有個沈勁,則是孝而不忠。沈勁之父沈充是王敦黨羽,是叛臣。沈充是被吳儒抓住殺掉的,吳儒應是忠臣。沈勁卻要做孝子,為父報仇,「竟滅吳氏」。沈勁為叛臣而殺忠臣,理應是叛臣,卻因為符合孝道,竟得到肯定。
既然以孝為重,不忠無損大節,於是我們驚訝地看到:《孝友傳》中的劉殷、王延,都背晉事敵,做了劉聰的高官,仍名列青史。望族名門之士清河崔悅、穎川苟綽、河東裴憲、北地傅暢、范陽盧諶,「俱顯於石氏」,做了後趙的官。劉暾是西晉名臣劉毅之子,官司隸校尉,「正直有父風」;而當劉淵部將王彌攻陷洛陽,他立即為王彌效勞。更荒唐的是王育、韋忠、劉敏元都背晉投敵,卻因忠於頂頭上司或救助鄉親的義氣,而仍在《忠義傳》中立傳。「板盪識忠臣」,晉朝「板盪」可謂極矣,而背思忘義之徒不可勝數。司馬氏輕忠而重孝,難免自食苦果。
又何況司馬氏倡孝道又是那麼虛偽!看看皇室的所作所為,他們做出了孝的榜樣嗎?否!他們做了不孝的壞榜樣。八王之亂中互相殘殺,是兄弟相殺,叔侄相殺,祖孫相殺。按前引董仲道之言,他們犯的是萬惡不赦的罪行。懷帝司馬熾被俘後,劉聰當面問他;「卿家骨肉相殘,何其甚也?」司馬熾只好回答:「為陛下自相驅除」。對於以孝治天下的司馬氏,這真是錐心的諷刺。
倡孝的虛偽性還表現在欺軟怕硬,自相矛盾。上引阮簡父喪中食肉,廢頓近三十年。阮簡是阮籍的侄孫。當年阮籍居母喪時在司馬昭座上公開飲酒食肉,司隸校尉何曾對司馬昭說:「公方以孝治天下,而聽阮籍以重哀飲酒食肉於公座!宜擯四裔,無令污染華夏!」司馬昭卻說:「此子贏病若此,君不能為吾忍邪?」(《晉書•何曾傳》)阮簡沒了保護傘,只得挨整了。
居喪是不能作樂的。明帝剛死,國喪未期,尚書梅陶私奏女伎,遭到御史中丞鍾雅的彈劾。而到謝安執政,「期喪不廢樂。王坦之書喻之,不從。衣冠效之,遂以成俗。」為什麼無人彈劾?因為謝安已登台輔,位尊權大,沒人敢碰了。
上文說過《晉書》列傳中有孝子55人,其中恐亦有假。《晉書•孝友傳》序雲:「晉氏始自中朝,逮於江左,雖百六之災遄及,而君子之道未消,孝悌名流,猶為繼踵。」這話顯示,修撰《晉書》的初唐史家,覺得晉代孝悌名流不夠多。相比之下,《南齊書•孝義傳》16人,《梁書•孝行傳》16人,晉朝百年,14人確實少了點兒。當然,體例有關,不能說《孝友傳》外無孝子;但傳外諸傳中55人以孝聞,必有諛詞。特別是地位顯赫而又僅僅「居喪以孝聞」的諸公。如高密王司馬泰、新野王司馬歆、賈充、陸曄等,實際上恐難稱孝子,頂多說得過去而已。朝廷重孝,寫上這么一筆,顯得好看。沈約《宋書•孝義傳》贊雲:「漢世士務治身,故忠孝成俗,至采乘軒服冕,非此莫由。晉、宋以來,風衰義缺,刻身厲行,事薄膏腴。」這是隔代史家較客觀的評論,可見晉代孝子不多,才是實情。
那麼,「中正把關」又當如何評斷呢?
說中正不把關,不符合事實;只是怎樣把關,頗有奧妙。透露這奧妙的典型事例,是曹魏末年司馬昭掛著相國頭銜做皇帝時,他的世子司馬炎需要辦一下鄉邑評品的手續。此事使司州大中正很傷腦筋。給司馬炎評幾品,無須討論;煩心的是如果全州只評司馬炎一個上上品,未免太暴露}而要找個可以跟他並肩同等的人,又有誰敢當得起?結果全州十二郡的中正共同計議,推舉鄭默出來「陪品」。司馬昭還特地致書鄭默之父鄭袤,說:「小兒得廁賢子之流,愧有竊賢之累!」(《鄭默傳》)這話說得真有技巧,應收入權術教科書。
此後二十多年,武帝太康初,劉毅上書揭露九品中正之弊,有雲:「今立中正,定九品,高下任意,榮辱在手;愛憎決於心,情偽由於己。公無考校之負,私無告訐之忌。用心百態,求者萬端。廉讓之風滅,苟且之俗成。」「況今九品,所疏削其長,所親則飾其短,徒結白論,以為虛譽。」可見其時的中正,已經既不「中」,也不「正」了。上述阮簡之例,可見一斑。
千載之後,趙翼在《甘二史札記》中論九品中正,有「法立弊生」之語。原來制度是死的,人是活的。不管多高的標准,多嚴的要求,只要權勢一介入,無不通過。而到了這種地步,這個制度的生命力也就完了。
演戲終歸是演戲。晉朝以孝治天下這出戲,當時縱有一定影響,卻終未能治天下。人民的命運,歷史的命運,從來不是演戲可以左右的。
B. 怎樣評價儒家思想
儒家是中國文化的主流,進入日常生活的每一角落,儒家思想體現在傳統中國各種制度中,上自朝廷的典章禮儀、國家的組織和法律、朝廷禮樂,下至學校組織、社會禮俗、族規家法、人際關系、個人道德。歷史上,對中國人思想行為影響最深遠的是孔子。他為知識分子樹立榜樣,普通人透過教育與改善,可以達到完美,成為聖人。傳統中國政治儒法互補,儒家有制衡皇權的作用,正如漢宣帝所指責「俗儒不達時宜,好是古非今」。從東漢初年起,儒家廣泛滲透進官僚階層,成為國家最主要的政治理論,中國成為「儒教國家」。漢代獨尊儒術之後,歷代禮法、禮律並稱,禮教與法律關系密切,審判決獄上,受董仲舒《春秋》斷獄影響,常於法律條文以外,取決於儒家思想,以儒家思想為法律的最高原則。儒家編纂的禮書,則成為國家法律的基礎。
儒家倫理深植於中國社會中,當作是自明之理,成為一種生活方式,禮教深入民間,與風俗習慣合流,成為日常生活的規范和准繩,在農村地區,一切人倫關系,從婚喪禮俗到歲時節慶,大體上都遵循儒家規范,而輔之以佛、道二教。明清兩代,儒家亦影響了商業倫理,《商賈便覽》、《工商紀要》等商業書,強調以儒家倫理作為待人接物及處事准則,入門學徒除了學習做生意的技巧,也要受性格訓練,強調個人修養;在商場中做個正人君子,不單可以避過重重陷阱,也可以贏得社會尊重。不少商賈模仿儒士的作風,張謇、經元善等,都是近代賈而好儒的紳商。現代華人商人未必熟習儒家經典,卻往往實踐出流入民間的儒家倫理精神,企業管理以人為本,人治色彩濃厚,不太措意於制度建設,強調員工的道德操守,著重情義,與員工感情較深。民間宗教如一貫道、慈惠堂、儒宗神教等,也實踐儒家倫理思想,在台灣登記為「中國儒教會」的其實是鸞堂組織。
擴展閱讀:
儒家,又稱儒學、孔孟思想、孔儒思想,是起源於中國並同時影響及流傳至其他周遭東亞地區國家的文化主流思想、哲理與宗教體系。前5世紀由孔子振興、集大成而非原創,脫胎自周朝禮樂傳統,以仁、恕、誠、孝為核心價值,著重君子的品德修養,強調仁與禮相輔相成,重視五倫與家族倫理,提倡教化和仁政,輕徭薄賦,抨擊暴政,力圖重建禮樂秩序,移風易俗,保國安民,富於入世理想與人文主義精神。
儒家尊崇孔子為聖人,以四書五經為經典,得孟子、荀子、董仲舒、韓愈、二程、朱熹、王陽明、顧炎武、朝鮮李退溪、日本山崎闇齋等等大儒加以發揚,歷久而猶新,對東亞政治文化與道德教育都有重大貢獻。20世紀中國內憂外患,國力衰弱,儒家普遍受到知識分子及一般民眾的批評和唾棄,遭受前所未有的打擊和破壞。儒家失去可供託身的制度或組織,脫離於平民百姓的生活,僅獲新儒家等少數學者仍獻身和發揚。這也導致現代中國人在生活經驗中實際甚少接觸儒家價值,也很難有參與儒學的機會,使得相關教育沒有寄身之所,其價值觀也和日常生活越來越疏遠。海外華人接觸儒家,來自書本亦遠多於來自生活經驗。現代儒家趨向學術轉型,學者多著重探討儒家究竟屬於什麼形態的宗教或哲學,以及現代人怎樣才能在儒學中安身立命。學者一般推斷儒家在現代世界中勢必難以重拾昔日光輝,但其倫理思想對東亞乃至世界的文化教育經濟發展仍將有所貢獻。 主要負責推動執行教育 《漢書藝文志》記載:「儒家者流,蓋出於司徒之官,助人君順陰陽明教化者也。游文於六經之中,留意於仁義之際,祖述堯舜,憲章文武,宗師仲尼,以重其言,於道最為高。」儒家初出現時聲勢微弱,起初僅是諸子百家中不甚起眼的學派,經過幾百年的發展,自百家中脫穎而出,成為中國學術思想主流和官方意識形態,逐漸滲透到專制政治的各個層面和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此段說明正可代表其發展歷程。
儒家在秦代大受迫害,自漢代起卻得到朝廷獨尊,成為官學與國教,掌握文化教育與入仕之途,奠定儒家在中國歷史文化的崇高地位。在兩晉南北朝和唐代,儒家與佛、道二家並稱三教,儒學一度失去在哲理思想領域的領導地位,繼後經宋儒重新闡釋,形成理學,發展心性之學,儒家得以重振聲勢,倫理思想滲透到中國社會各個層面,並流傳到朝鮮、日本、越南、琉球等地,大受尊崇,成為東亞一大學術思想體系,在朝鮮尤其深入民心,其流布較在中國本土更為普及。
C. 儒家對孝道的解釋
孝是天道的要求。基督教摩西十誡這要求的是人要孝順父母。所以人道就必須孝順,如果不孝順的人無法投人。
當然,非要從理論上來論述,孝產生於仁。因仁而孝。所以以前經常說慈孝,慈孝,就是這個原因。孝也是產生福報非常大的一個德行。
五德行忠孝廉恥謙,忠來自於義,孝順來自於仁,廉潔來自於義,謙虛來自於禮。所以仁義禮智信忠孝廉恥謙至關重要。
孝順父母,是我們的傳統美德。從佛家的觀點來說,孝順是向善的起點。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像對待自己父母一樣對待天下的老人,這個世界真的就是一個美好的人間。而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主要包含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儒家對中國傳統孝道的解釋
一、精神上敬愛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精髓在於提倡對父母首先要「敬」和「愛」,沒有敬和愛,就淡不上孝。孔子曰:「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這也就是說,對待父母不僅僅是物質供養,關鍵在於要有對父母的愛,而且這種愛是發自內心的真摯的愛。沒有這種愛,不僅談不上對父母孝敬,而且和飼養犬馬沒有什麼兩樣。同時,孔子認為,子女履行孝道最困難的就是時刻保持這種「愛」,即心情愉悅地對待父母。
二、物質上奉養父母親
中國傳統孝道的物質基礎就是要從物質上供養父母,即贍養父母,「生則養」,這是孝敬父母的最低綱領。儒家提倡在物質生活上要首先保障父母,有什麼好吃的,一定要首先讓老年人吃。這一點非常重要,孝道強調老年父母在物質生活上的優先性。
三、父母身體不好時要照顧好
老年人年老體弱,容易得病,因此,中國傳統孝道把「侍疾」作為重要內容。侍疾就是指父母生病後,子女要及時請醫生診治,並精心照料,伺候父母飲食起居,多給父母生活和精神上的關懷。
四、事業有成可以滿足父母的成就感
《孝經》雲:「安身行道,揚名於世,孝之終也」。這就是說,做子女的要「立身」並成就一番事業。兒女事業上有了成就,父母就會感到高興,感到光榮,感到自豪。
五、父母去世後要安排好後事
養老送終是為人子女的義務。《孝經》指出:「孝子之事親也,居則致其敬,養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喪則致其哀,祭則致其嚴,五者備矣,然後能事親」。
儒家的孝道把送葬看得很重,在喪禮時要盡各種禮儀,辦理好父母的後事也是盡孝的一種。
D. 大禹治水成功了,人們會怎樣贊頌他
大禹是治理洪水的最高領導人,但他為天下萬民興利除害,躬親勞苦,手執工具,與下民一起櫛風沐雨,同洪水搏鬥。
大禹治水在中華文明發展史上起重要作用。在治水過程中,大禹依靠艱苦奮斗、因勢利導、科學治水、以人為本的理念,克服重重困難,終於取得了治水的成功。由此形成以公而忘私、民族至上、民為邦本、科學創新等為內涵的大禹治水精神。大禹治水精神是中華民族精神的源頭和象徵。
(4)孝治理天下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神話傳說: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
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
E. 形容公正的詩句有哪些
形容公正的詩句有:
1、《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戰國政治家 呂不韋
原文:平出於公,公出於道。
譯文:和平源於公正,公正源於道德(的培養)。
2、《杜袁州墓誌銘》唐代詩人 楊炯
原文:言非法度不出於口,行非公道不萌於心。
釋文:不合乎規矩制度的話語不回說出口,不合乎公正道理的行為不會想。
3、《呂氏春秋·孟春紀·貴公》戰國政治家 呂不韋
原文:甘露時雨,不私一物。
譯文:甘霖雨露對天下萬物都是公平的,它不因偏愛而獨降於某一物上。
4、《荀子·不苟》戰國思想家愛家 荀子
原文:公生明,偏生暗。
譯文:公正就政治清明,偏私則政治黑暗。
(5)孝治理天下擴展閱讀:
形容公正的詞語有:不偏不倚、一視同仁、秉公無私。
1、不偏不倚
拼音:[bù piān bù yǐ]
釋義:倚:偏。不偏向任何一方。表示中立或公正。
例句:在處理所有問題上,都要做到不偏不倚的公道,不過是一種幻想。
2、一視同仁
拼音:[yī shì tóng rén]
釋義:原指聖人對百姓一樣看待,同施仁愛。後多表示對人同樣看待,不分厚薄。
例句:感冒病菌肆虐真是一視同仁,我們一家五口無一倖免於感染。
3、秉公無私
拼音:[bǐng gōng wú sī]
釋義:秉公:主持公道。 指做事公道不摻雜私念。
例句:林君義正言辭的說道,他那大偷大摸的行為被他這么一講到時變得秉公無私了。
F. 孝文帝拓跋宏被稱為北魏最偉大的統治者之一,他是怎麼治理天下的
漢化改革、均田制、遷都洛陽
說起少數民族改革最好的,除了清朝入關之外,北魏的鮮卑族孝文帝也是一個非常好的政治人物,他的政績不可謂不高,將整個鮮卑族的文化提前了差不多幾十年,也促進了整個民族的融合,也是第一個獲勝的少數民族,主動去學習漢族文化的國度,讓整個的鮮卑族政權牢牢穩固下來。
遷都洛陽,遷都是孝文帝做得最大膽的一件事,也是非常危險的一件事,因為一旦遷都失敗,意味著整個鮮卑族就毀於一旦,在一開始他提出遷都的時候,整個大臣都是持反對意見,因為遷都意味著把全部的東西都要推倒重來,這是沒有魄力是做大不到,而孝文帝遷都的主要目的就是讓文化融合更加深入人心,真正成為一個民族團結的國度,最後證明他的選擇是對,遷都不僅鞏固了政權,也讓經濟文化得到了空前的發展。
G. 北魏最偉大的帝王之一,孝文帝拓跋宏是如何治理天下的
公元490年,馮太後去世,留下了年僅23歲的拓跋宏。但是,在我們普通人剛大學畢業還懵懵懂懂的年紀,拓跋宏經過馮太後的精心培育,已經成為一個老道的政治家了。盡管親生父親被馮太後迫害、自己年幼時也險些被馮太後迫害,但後來馮太後在拓跋宏的孝順恭敬之下,對他十分呵護。更重要的是,拓跋宏親眼看到了北魏是如何在風雨飄搖中被馮太後扶起來、站穩腳跟,他知道,馮太後的決策是對的。因此,拓跋宏堅定不移地決定:貫徹馮太後的一貫方針,實行漢化。
可以說,元宏是中國歷史上非常具有魄力的改革家,他的改革給北魏帶來了命運的轉變。短期來看,元宏的改革大大提升的北魏的國力,也緩解了鮮卑族和漢族的民族矛盾,可以說是極有成效。
H. 求問電視劇《陸貞傳奇》玲瓏結局是什麼
《陸貞傳奇》玲瓏在最後,被婁太後威脅,被迫幫助她把馬錢子毒放入蕭貴妃的金庫里,但後來自己覺著眛了良心,就去把這些事情告訴長廣王高湛,長廣王把這些事情告訴了皇上,玲瓏就出宮了,而高湛騙了陸貞,說,玲瓏出宮回家了。最後陸貞也不知道玲瓏背叛了她。
相關劇情在第52集。
劇情內容:
陸貞碰到玲瓏無助的走在街上,得知她剛拿了一些葯回來,不禁關心起她來,而且說回頭讓司膳司每天給她煮一些養生葯膳。陸貞走後,玲瓏躲在暗處哭了起來,嘴裡不停的說著對不起。得知太後生病,高湛猜想她肯定是用苦肉計故意想讓皇上解除對她的軟禁。
太醫向皇上說起,太後好像是得了馬錢子毒。皇上說是誰敢對自己的母後下毒?所以他下令搜宮。丹娘跑去玲瓏那裡,並說皇上命人搜宮,有人想栽臟給殿下,不過他們早有防備了。玲瓏一聽覺得事態怎麼越鬧越大,而且牽扯到殿下了,於是她便去找高湛請罪。
(8)孝治理天下擴展閱讀:
影視評價:
電視熒幕上的歷史劇不是清宮戲就是漢唐劇,以南北朝、五代十國等亂世歷史為背景的劇作不多的電視市場背景下,一部被譽為「古裝版杜拉拉」的古裝女性勵志大戲《陸貞傳奇》掀起收視熱潮。
由完美世界影視、希世紀影視等聯合出品,於正工作室承製的《陸貞傳奇》,是的故事發生在著名的「禽獸王朝」北齊,荒淫殘暴是北齊皇帝的通用特徵;而在《陸貞傳奇》編劇、北影副教授張巍的筆下,北齊卻是個擁有明君賢臣的強盛時代,服飾造型都十分精緻很有特色。
I. 姓氏 曾的來源
曾氏源於「鄫」或「繒」,根據《辭海》中記載:「鄫,古國名,姒姓,在今山東蒼山西北,公元前567年為莒所滅。」曾氏源自春秋時代鄫國的太子巫,系出上古的聖君夏禹。相傳帝舜時,夏禹的母親因在夢境中食薏苡而誕下了他,故此帝舜便賜予夏禹姒姓。
據古老的姓氏傳書《世本》記載:「系出姒姓,夏少康封少子曲烈於鄫,後為莒滅,鄫太子巫仕魯,去邑為曾氏。」夏禹的第五代孫少康得賢人相助下,使夏室中興,分封其幼兒曲烈於鄫(今山東省蒼山縣西北)。後來,於公元前567年鄫國被莒所滅,太子巫逃亡到鄰近的魯國,他嘆曰:「城邑已失,留邑何在。」他本欲以故國「鄫」為姓,但感嘆封邑已失,故刪去邑部(邑部為「」),改姓為「曾」。這一段歷史緣由在其他姓氏古籍,如《姓纂》、《姓氏考略》等,也有相同的記載。
純粹的宗族源流
「天下一曾無二曾」,曾氏只有一個祖宗——曾巫。然而,在中華民族中,許多姓氏雖然同字,但也可能源自不同地方或直系不同的祖宗,有些更無法確實地追查祖源。但經專家及學者的考證,長久以來曾姓從未發現經其他姓氏改姓或冒姓,姓氏來源既清楚且純正。曾氏後人對其祖籍深感認同,無論遷移到何處,也會自稱為山東人士,更於祖宗牌位及祠堂宗廟上列明「山東武城」或「魯國堂」,而且在堂聯上亦清晰寫上祖籍於鄫國,如「望居魯郡,源起鄫國」。
儒家宗師為曾族添榮
曾氏自古以來具有崇高地位,成為名門大族,歷史當中出現過不少傑出人士,為氏族贏到榮譽。曾氏出現一位儒家宗師——曾子,是孔子的高徒,曾氏的代表人物,故此曾氏多自稱為曾子的後裔。《辭海》記載「曾子,春秋末魯國南武城,名參,字子與,孔子學生,以孝著稱。」他曾著書《孝經》,被歷代君主封為「宗聖」。
在封建社會,統治者提倡「以孝治天下」,因此曾子思想影響不斷擴大,地位亦因此提高。曾氏家族與孔、孟、顏三大家族,獲得歷代統治者的尊重及贊賞,被表揚為「四聖」。「四聖」之嫡繫世代封襲,能享有朝廷的優惠和特權。
排行38
人口六百萬
字輩是輩份的代表字,輩份標志世系次序及宗族內部等級身份高低,故此古時每個家族對字輩均十分講究。特別是名門望族,要求更為嚴格,家中子孫取名,必定按照族中字輩排列,以識別其出身。自孔子被封為「至聖先師」,其後人均可獲封為「衍聖公」,歷朝皇帝亦偶有賜名。直至清高宗愛新覺羅.弘歷於乾隆九年下旨,賜孟、曾、顏的後人,可與孔府子孫共同沿用統一的五十個字輩,地位顯赫。
曾氏家族的子嗣散播到世界各地,自曲烈封於鄫國至今,已持續4600多年,全球的曾姓人士約有650萬人,在中華民族22000個姓氏中,人數占第38位。
J.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怎麼斷句
【斷句】: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
【出處】:東周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宋國墨子的《兼愛上》
【原文】:
若使天下兼相愛,愛人若愛其身,猶有不孝者乎?視父兄與君若其身,惡施不孝?猶有不慈者乎?視弟子與臣若其身,惡施不慈?故不孝不慈亡有。猶有盜賊乎?故視人之室若其室,誰竊?視人身若其身,誰賊?故盜賊亡有。
猶有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乎?視人家若其家,誰亂?視人國若其國,誰攻?故大夫之相亂家,諸侯之相攻國者亡有。若使天下兼相愛,國與國不相攻,家與家不相亂,盜賊無有,君臣父子皆能孝慈,若此,則天下治。」。
【譯文】:
假若天下都能相親相愛,愛別人就象愛自己,還能有不孝的嗎?看待父親、兄弟和君上象自己一樣,怎麼會做出不孝的事呢?還會有不慈愛的嗎?看待弟弟、兒子與臣下象自己一樣,怎麼會做出不慈的事呢?所以不孝不慈都沒有了。
還有盜賊嗎?看待別人的家象自己的家一樣,誰會盜竊?看待別人就象自己一樣,誰會害人?所以盜賊沒有了。還有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嗎?看待別人的家族就象自己的家族,誰會侵犯?看待別人的封國就象自己的封國,誰會攻伐?
所以大夫相互侵擾家族,諸侯相互攻伐封國,都沒有了。假若天下的人都相親相愛,國家之間不相互攻伐,家族之間不相互侵擾,盜賊沒有了,君臣父子間都能孝敬慈愛,這樣,天下也就治理了。
(10)孝治理天下擴展閱讀
所謂「兼愛」,就是要人們都視人如己,愛人如己,相親相愛,無所偏私。「兼」,有「兼顧」,「無差等」之意,「兼愛」就是普遍平等的愛,不分貴賤、無差別的愛。
先用打個比喻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亂的狀況,就要知道發生混亂的原因,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把病治好一樣。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說明「治理天下」,」必知亂之所自起」的重要性。分三個層次來闡述,條理清晰,脈絡分明。
第一層,先用打個比喻的方法,提出要治理好天下混亂的狀況,就要知道發生混亂的原因,就像醫生要知道病人的病根,才能對症下葯,把病治好樣。用形象、易懂的比喻,說明「治理天下」,「必知亂之所自起」的重要性,以此來引起下文。
第二層,論述了社會混亂的原因是由什麼引起的?「起不相愛」 。正是由於人們的「不相愛」,產生損人利己,無惡不作,小至強盜小偷搶劫偷盜,大至諸侯大夫互相攻戰。
第三層,提出補救的辦法,就是要人們「兼相愛」,這樣就「君臣父子皆能孝慈」, 而天下能得到治理。因此墨子主張治理天下的人一定要提倡「愛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