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污染治理環保

污染治理環保

發布時間: 2020-12-30 04:23:59

❶ 環境污染治理措施

1、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專害的行為。屬

2、環境保護措施指的是工程開工前,一般由工程技術部負責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計劃,並根據具體的施工計劃制定防止施工環境污染的措施,防止工程施工造成施工區附近地區的環境污染和破壞。

(1)污染治理環保擴展閱讀:

環境污染的危害:

環境污染會給生態系統造成直接的破壞和影響,比如:沙漠化、森林破壞,也會給人類社會造成間接的危害,有時這種間接的環境效應的危害比當時造成的直接危害更大,也更難消除。

在全球范圍內都不同程度地出現了環境污染問題,具有全球影響的方面有大氣環境污染、海洋污染、城市環境問題等。隨著經濟和貿易的全球化,環境污染也日益呈現國際化趨勢,出現的危險廢物越境轉移問題就是這方面的突出表現。

❷ 我國在環境污染治理方面應該採取哪些措施

十屆全國人大四次會議在人民大會堂舉行記者招待會,國務院總理溫同中外記者見面並回答記者提出的問題.溫總理在回答記者關於環保的問題時作上述表示.
溫說,確實環境污染已經成為當前中國發展中的一個重大問題.這個問題至今沒有得到很好的解決.如果說
我們大多數的指標都基本完成了,但是坦白地告訴大家,環境指標沒有完成.
溫表示,中國今後將至少在四個方面採取措施應對環境污染問題:普衛欣美國進口 《天 》貓
第一,我們在制定發展目標當中,不要只看經濟增長,而要看能源節約和環境保護.因此,這次
,我們特別提出了兩項目標,就是在今後五年,單位GDP的增長,能源消耗要降低20%,污染物的排放要降低10%.
第二,要嚴格實行
,特別是基礎設施和企業的准入制度.那些污染環境、浪費資源的企業和基礎設施,一律不能搞.
第三,要加大對於環境污染的專項整治.特別是對重要的水體、空氣和土地的
,要有計劃、有步驟地進行治理.
第四,要嚴格執法,依法保護環境,這是最關鍵的,也是最難的.依法關閉那些高耗能、高污染的企業,依法追究那些製造污染而給群眾、給社會帶來重大損失的企業和個人的責任.

❸ 環境污染治理和環境保護並行如何體現

多年的經驗告訴我們,環境污染治理要防治結合,不但要精心治理現內今存在的問題,容還要未雨綢繆,提早預見、提早預防尚未出現的環境問題,及時採取得力措施防止問題出現。在防治的同時,更要注重對環境的保護,如果保護措施開展得及時有力,則不會出現或者至少能夠降低環境問題的程度。保護好環境就是保護好自然的再生產能量,也就是保護人類社會經濟再生產的基礎。因此,保護環境是關乎人類命運的大事,一定要做好。

❹ 環境污染治理的合理化建議有什麼

我國防治環境污染的對策
為了防治環境污染,我國相繼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中華人民共和國水污染防治法》、《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雜訊污染防治法》等一系列法律。1983年,我國政府宣布把環境保護列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出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經濟效益、社會效益和環境效益相統一的戰略方針。1994年,我國政府制定了今後中國環境保護工作的行動指南——《中國21世紀議程》,指出「通過高消耗追求經濟數量增長和『先污染後治理』的傳統發展模式已不再適應當今和未來發展的要求,而必須努力尋求一條人口、經濟、社會、環境和資源相互協調的、既能滿足當代人的需要而又不對滿足後代人需求的能力構成危害的可持續發展的路」。改革開放以來,我國政府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諸如:成立環境保護部;頒布實施政策法規;制定科技標准;控制、治理污染;保護自然生態;進行環境評價;開展宣傳教育;發展國際合作;進行環境監察等等。政府有關部門在防治環境污染方面也做了許多方面的工作,象財政部、化工部、國家海洋局、國務院辦公廳、最高人民法院、環境保護部等部門都頒發過相關法規和規章。例如:2006年6月26日最高人民法院審判委員會第1391次會議通過了《最高人民法院關於審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具體應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行為,規定了 「公私財產遭受重大損失」、「人身傷亡的嚴重後果」或者「嚴重危害人體健康」的處罰。再如:2008年2月6日國家環境保護部向各省、自治區、直轄市環境保護局(廳),副省級城市環境保護局,計劃單列市環境保護局,新疆生產建設兵團環境保護局,解放軍環境保護局頒發了:《國家環境保護總局關於加強防範應對雨雪冰凍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故的緊急通知》;2008年5月13日環境保護部向各有關地區省環境保護(廳)局頒發了:《關於防範和應對地震災害次生環境污染事件的通知》。為了做好環境污染的防治工作,我們每一個公民必須努力增強環境意識:一方面要清醒地認識到人類在開發和利用自然資源的過程中,往往對生態環境造成污染和破壞;另一方面要把這種認識轉變為自己的實際行動,以「保護環境,人人有責」的態度積極參加各項環境保護活動,自覺培養保護環境的道德風尚。防治環境污染的措施很多,其中與生物科學密切相關的有利用生物凈化來消除環境污染和發展綠色食品等。
生物凈化
生物凈化是指生物體通過吸收、分解和轉化作用,使生態環境中污染物的濃度和毒性降低或消失的過程。在生物凈化中,綠色植物和微生物起著重要的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
綠色植物的凈化作用主要體現在以下三個方面:第一,綠色植物能夠在一定濃度范圍內吸收大氣中的有害氣體。例如,1hm2(公頃)柳杉林每個月可以吸收60kg的二氧化硫。第二,綠色植物可以阻滯和吸附大氣中的粉塵和放射性 污染物。例如,1hm2山毛櫸林一年中阻滯和吸附的粉塵達68t;又如,在有放射性污染的廠礦周圍,種植一定寬度的林木,可以減輕放射性污染物對周圍環境的污染。第三,許多綠色植物如懸鈴木、橙、圓柏等,能夠分泌抗生素,殺滅空氣中的病原菌。因此,森林和公園空氣中病原菌的數量比鬧市區明顯減少。總之,綠色植物具有多方面凈化大氣的作用,特別是森林,凈化作用更加明顯,是保護生態環境的綠色屏障。
我國是一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的國家,發展林業有著比較優越的條件,我國古代許多地方都覆蓋著茂密的森林。但是,長期以來,由於人們對森林資源的不合理利用,如亂砍濫伐、毀林開荒等,使我國的森林越來越少。近幾十年來,我國大力開展植樹造林,取得了很大的成績。但是,目前我國的森林覆蓋率仍然很低,按人均計算,我國是世界上森林最少的國家之一。因此,我們每一個公民,都應該從我做起,愛護周圍的一草一木,積極參加植樹造林活動,努力提高我國的森林覆蓋率。
自1978年起,我國先後確立了以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實現資源永續利用為主要目標的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這十大林業工程是:三北(東北西部、華北北部、西北地區)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長江中上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沿海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平原農田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太行山綠化工程;全國防沙治沙工程;淮河太湖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珠江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遼河流域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和黃河中游防護林體系建設工程,共規劃造林1.2億公頃。十大林業生態體系建設工程的實施,使我國相當大一部分地區的生態環境開始逐步得到改善。
微生物的凈化作用
污染物中往往含有大量的有機物。土壤和水體中有大量的細菌和真菌,這些微生物能夠將許多有機污染物逐漸分解成無機物,從而起到生物凈化作用。 自然界中不同的有機污染物,被微生物分解的情況不同: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容易分解,如人畜糞尿等;有些有機污染物比較難分解,如纖維素、農葯等;有些有機污染物則不能被微生物分解,如塑料、尼龍。
農葯的化學性質一般比較穩定,能夠在土壤中殘留較長的時間。農葯能不能被土壤微生物分解呢?對此,科學家們進行了實驗。他們選取幾種有代表性的土壤,將土壤混合均勻,並等量地分裝在一些相同的容器中。容器分成兩組:一組進行高壓滅菌;另一組作為對照不滅菌。接著,分別向兩組容器內的土壤上噴施等量的「敵草隆」①,然後把兩組容器放入溫箱中培養。六周以後,檢測兩組容器中「敵草隆」消失的情況,發現經滅菌處理過的土壤中「敵草隆」只被分解了10%,而對照組土壤中的「敵草隆」則被分解了近50%。科學家們通過多種實驗得出結論,土壤中農葯的消失,微生物的分解作用是一個重要的原因。
利用微生物凈化污水 污水處理廠對污水進行處理時,一方面利用過濾、沉澱等方法,除去工業污水②和生活污水中個體比較大的固體污染物;另一方面利用污水中的多種需氧微生物,把污水中的有機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以及含氮的和含磷的無機鹽等,使污水得到凈化(如圖)。污水經過凈化處理以後,達到國家規定的排放標准,就可以用於農田灌溉和工廠的冷卻用水。
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是指按照特定的生產方式生產,經過專門機構認定和許可後,使用綠色食品標志的無污染、安全、優質的營養食品。由於與環境保護有關的事物通常都冠有「綠色」二字,為了突出這類食品產自良好的生態環境,人們將這類食品叫做綠色食品。
綠色食品的開發包括產地的選擇,以及產品的生產、加工、包裝和儲運等一系列環節。每一個環節都有嚴格的標准和要求,以便防止和減少污染。例如,農田的大氣、土壤、水質都必須符合綠色食品生態環境標准;包裝時不能對食品造成污染,食品要密封。
綠色食品標志由上方的太陽、下方的葉片和中心的蓓蕾組成,象徵和諧的生態系統。整個標志為正圓形,寓意為保護,綠色食品分為A級和AA級兩類,這兩類的主要區別是: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允許限量使用限定的有機化學合成物質;AA級綠色食品在生產過程中不允許使用任何有機化學合成物質。1999年,我國生產出七百多種綠色食品,有些已經進入國際市場,並且使一百多萬公頃的農田受到了良好的保護。
總之,開發綠色食品,是我國重視保護生態環境的產物,是我國社會進步和經濟發展的產物,也是我國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和消費觀念改變的產物。綠色食品的開發,不僅有利於提高我國人民的身體素質,而且能夠促進我國生態環境的改善。

❺ 治理保護環境措施有哪些

一、水源保護
1、建設生活用水設施,生活供水系統按照衛生標准進行凈化,為施工人員提供符合國家生活飲用水標準的飲用水。
2、水池附近不準堆放垃圾等廢棄物,不準修建滲水坑、滲水廁所,不準鋪設污水管道,不準居住人員等。

二、施工廢水處理
1、施工場地修建截排水溝、沉沙池。施工前制定施工措施,做到有組織的排水,並採取治理措施,保證排水達標。
2、土方開挖施工過程中,保護開挖鄰近建築物和邊坡的穩定。施工機械、車輛定時集中清洗。清洗水經集水池沉澱處理後再向外排放。
3、經處理後排出的施工廢水不得超過《污水綜合排放標准》GB8978-1996或地方環保部門的有關規定。發現排放污水超標,或排污造成水域功能受到實質性影響,立即採取必要治理措施進行糾正處理。
4、《醫療機構水污染物排放標准》GB18466-2005部分代替GB
8978-1996、《煤炭工業污染物排放標准》GB 20426-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皂素工業水污染排放標准》GB
20425-2006 部分代替GB 8978—1996。

三、生活污水處理
生活污水先經化糞池發酵殺菌後,按規定集中處理或由專用管道輸送到無危害水域。化糞池的有效容積滿足生活污水停留一天以上,並定期清理,以保證處理效果。

四、廢棄物處理
1、施工棄渣和固體廢棄物以國家《固體廢棄物污染環境防治法》為依據,按設計和合同文件要求送至指定棄渣場。
2、做好棄渣場的綜合治理,按照設計要求採取工程保護措施,避免邊坡失穩和棄渣流失。
3、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營地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垃圾貯存設施,防止垃圾流失,定期將垃圾送至指定垃圾場,按要求進行覆土填埋。
4、遇有含鉛、鉻、砷、汞、氰、硫、銅、病原體等有害成份的廢渣,經報請當地環保部門批准,在環保人員和監理工程師指導下進行處理。
5、保持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衛生,在施工區和生活區設置足夠數量的臨時衛生設施,定時清除垃圾,並將其運至指定地點堆放或掩埋、焚燒處理。
6、完善渣場地表截排水規劃措施,確保開挖和渣場邊坡穩定。

五、大氣污染防治
1、機械車輛使用過程中,加強維修和保養,防止汽油、柴油、機油的泄露,保證進氣、排氣系統暢通。
2、運輸車輛及施工機械,使用0柴油和無鉛汽油等優質燃料,減少有毒、有害氣體的排放量。
3、採取一切措施盡可能防止運輸車輛將石渣等撒落在施工道路及工區場地上,安排專人及時進行清掃。場內施工道路保持路面平整,排水暢通,並經常檢查、維護及保養。晴天灑水除塵,道路每天灑水不少於4次,施工現場不少於2次。
4、不在施工區內焚燒會產生有毒或惡臭氣體的物質。因工作需要時,報請當地環境行政主管部門同意,採取防治措施,在監理工程師監督下實施。
5、運輸可能產生粉塵物料的敞蓬車,車廂兩側和尾部配備擋板,控制物料的堆高不超過擋板,並用干凈的雨布覆蓋。
6、在現場安裝沖洗車輪設施並沖洗工地的車輛,確保工地的車輛不將泥土、碎屑及粉塵等類似物體帶到公共道路路面及施工場地上,在沖洗設施和公共道路之間設置一段過渡的硬地路面。

六、雜訊控制
1、加強交通雜訊的控制和管理。合理安排運輸時間,避免車輛雜訊污染對敏感區影響。
2、調整施工時段:晚間控制高雜訊機械的設備運行、作業,雜訊較大的施工機械設備操作人員實行輪班制,控制工作時間;並為相應機械設備操作人員配發雜訊防護用品。
3、選用低雜訊設備,加強機械設備的維護和保養,降低施工雜訊。
4、進入生活營地和其它非施工作業區的車輛,不使用高音和怪音喇叭,盡量減少鳴笛次數,最好以燈光代替喇叭;廣播宣傳、音響設備合理安排時間,不影響公眾辦公、學習和休息。

七、人群健康保護
遵守並執行國家或當地醫療部門制定的有關規定、條例和要求,採取合理有效的預防措施預防傳染病,並定期進行滅蚊、滅鼠、滅蠅等工作。

八、綠色植被保護
1、搞好生活營地的綠化、美化工作,臨時住房、倉庫、廠房等臨時施工設施,在設計及建造時,考慮美觀和與周圍環境協調的要求。
2、在每個施工區和工程施工完成後,及時拆除各種臨時設施,施工臨時佔地及時恢復植被或本來用途。
3、按施工設計要求,認真及時地完成工地綠化工作。

九、資源保護
1、在施工過程中,對全體員工加強然資源保護的宣傳教育,盡量減輕對現有生態環境的破壞,創造一個新的良性循環的生態環境,不在施工區捕撈任何水生動物。
2、在工程完工後,按要求拆除的監理工程師認為有必要保留的設施外的施工臨時設施,清除施工區和生活區及其附近的的施工廢棄物,並按監理工程師批準的環境保護措施、計劃完成環境恢復。

十、水土保持措施
1、做好棄渣場的治理措施,按照監理工程師批準的棄渣規劃有序地堆放和利用棄渣,防止任意倒放棄渣阻礙河、溝等水道,降低水道的行洪能力。
2、進行土方明挖和臨時道路施工時,根據地形、地質採取工程或生物防護措施,防止邊坡失穩、滑坡、坍塌或水土流失;按設計和合同要求合理利用土地。
3、不得因堆料、運輸或臨時建築而佔用合同規定以外的土地,如情況特殊,需向監理工程師提出申請,批准後方可使用。施工作業時表面土壤妥善保存,臨時施工完成後,恢復原來地表面貌或覆土。
4、施工活動中嚴格按合同要求採取設置截排水溝和完善排水系統等措施,防止水土流失;防止破壞植被和其它環境資源,造成水土流失;採取一切必要的手段防止運輸的物料進入場區道路,並安排專人及時清理。

❻ 美國是怎麼治理環境污染的

二戰以後,美國工業及交通業迅猛發展,能源消耗量激增,大氣污染嚴重,當時不吸煙的人也會患上嚴重肺部疾病。自此,美國開始防治大氣污染的進程,通過制定法律、建立監管機構、提高技術水平、採用經濟激勵、調動公眾參與等措施逐步改善了大氣環境。
完善法律框架,權責明晰
美國為了防治大氣污染制定了非常完善的法律框架。美國大氣污染防治的法律法規包括聯邦、州、地區、地方政府四個層次,每一層次的法律法規都明確規定了各級政府在治理空氣上的許可權和職責,各有側重,層層銜接,形成了一套完整、全面、適用於空氣治理的法律體系。
美國針對大氣污染頒布了多項立法和修正案,是防治大氣污染的基本依據。1955年制定了第一部聯邦大氣污染控製法規《空氣污染控製法》,之後又出台了《1960年空氣污染控製法》《1963年清潔空氣法》《1965年機動車空氣污染控製法》《1967年空氣質量法》,1970年出台了具有重大意義的《清潔空氣法》,1977年、1990年又對其進行了兩次修正。《清潔空氣法》是一項全國性的立法,具有廣泛的約束力,由聯邦政府制定空氣質量標准,制定車輛的認證、檢測、減排配件應用、燃料生產標准等多項制度。該法案是環境保護署開展行政管理的依據,賦予了環境保護署對污染大氣的行為提起民事和刑事訴訟的權利。
建立機構機制,進行聯防聯控
美國成立專門監管機構進行大氣污染防治。1970年出台《清潔環境法》的同時,聯邦政府層面成立了環境保護署(EPA)。環境保護署通過制定全國的環保法規,提供資金和技術支持等,致力於環境問題的改善。每個州和地區按照環境保護署法律政策的規定,都有清潔空氣的標准,定期提交空氣質量「達標」的詳細實施計劃。如果有州政府沒有完成計劃,環境保護署將採取強制性措施,確保空氣質量達標。
美國搭建聯防聯控管理機制,對大氣污染進行全盤整合式管理。首先,聯邦政府部門之間相互協調配合,進行空氣治理。如能源部、環境保護署等不同的機構和部門會推出各具特色的空氣污染治理項目,相互配合進行空氣治理。其次,構築大氣跨界污染治理體系。環境保護署將美國各州劃分成10個大區,每個大區設立區域環境辦公室,對所轄大區的綜合性環保工作進行監督,執行聯邦的環境法律、實施環境保護署的空氣治理項目,協調州與聯邦政府的關系,以促進跨州的區域性環境問題的解決。再次,建立跨區域空氣質量管理機構,共同應對空氣污染。加州成立的南海岸空氣質量管理局(SCAQMD)具有立法、執法、監督、處罰等職權,通過強制執行和監控、技術改進、宣傳教育等多種方式協調開展工作,保障了南海岸的空氣質量達標。
採用經濟手段,建立排污權交易體系
美國在大氣污染防治過程中,最有特色的是利用市場經濟手段控制污染排放,建立了排污權交易體系。美國是一個市場經濟高度發達的國家,20世紀70年代以來,環境保護署借鑒了水污染治理的排污許可證制度,對大氣污染企業進行管理,因不同所有者之間排污權的交易必須是有償的,排污權交易市場應運而生,逐步建立起以氣泡、補償、銀行、容量節余為核心內容的排污權交易體系。
最初,一個工廠內部的多個排污口之間可以相互調配,只要工廠的排污總量未超過規定標准就不算違規,後來范圍擴大到同一公司不同工廠之間,甚至同一地區的不同工廠。最開始,排污交易只在部分地區進行,涉及二氧化硫、氮氧化物、顆粒物、一氧化碳和消耗臭氧層物質等多種大氣污染物,交易形式也是多樣的,為後來全面實施排污權交易奠定了基礎。1990年《清潔大氣法修正案》通過後,聯邦政府開始實施酸雨控制計劃,排污交易主要集中於二氧化硫,在全國范圍的電力行業實施,並制定了可靠的法律依據和詳細的實施方案,成為迄今為止最廣泛的排污權交易實踐。
排污權交易制度充分發揮了市場的功能,既可以刺激技術落後的企業努力改進技術,減少排污量,又可以給治理成本比較高的企業留出交易空間,通過排污權交易體系獲得排污配額,滿足排污需求。
提高技術水平,轉變生產方式
加強科學研究,提高認識和治理大氣污染的水平。科學研究不僅是科學制定大氣污染防治法律和政策的需要,也
是順利、有效實施相應法律和政策的需要。環境保護署的主要任務之一就是研究造成空氣污染的原因及應對方案,科學家的研究讓公眾日益了解到大氣污染的危害和真正成因。人們逐步達成共識,工業文明下的生產和生活方式造成了大氣污染,從而開始對汽車尾氣排放和燃料生產進行限制。此外,針對各種污染大氣的污染源都具有較為成熟的處理技術,如燃煤電廠的脫硫、脫硝、除塵等,先進的機動車排放控制技術結合清潔的燃油,能去除機動車尾氣中的絕大部分污染物。
提高技術水平,提高大氣污染監測標准。伴隨著技術水平的提高,對於大氣環境的監測標准也相應提高。針對pm2.5等空氣污染物的標准制定是美國治理空氣污染的科學保障,自1997年開始,美國開始將顆粒物細分為細顆粒和粗顆粒分別監測。因為pm2.5屬於可吸入肺的顆粒物,對人體健康影響很大,美國於2006年還更新了pm2.5含量的新標准,由先前的每立方米65微克下降為每立方米35微克。
轉變生產方式,經濟轉型升級。奧巴馬政府積極推出「清潔能源和安全法案」,鼓勵資本投資清潔能源和可再生能源的開發和利用,提高能源使用效率,逐步轉變依賴石油煤炭的生產方式。
信息公開,公眾積極參與
首先,政府信息公開,公眾可以隨時獲得關於空氣質量的信息。環境保護署在網站上適時公布空氣質量指數,環境信息的公開給了民間組織推動監測標准提高的機會。環保局和其他機構合作設立了「空氣質量指數」,向公眾提供有關地方空氣質量以及空氣污染水平是否達到威脅公眾健康的及時、易懂信息
其次,公眾環保意識增強,對大氣質量有更高的要求。在經濟快速發展基礎上,公眾開始對生存環境更加關注,對大氣質量有更高要求。1970年4月22日,2000萬民眾在全美各地舉行了聲勢浩大的遊行,促成了1970年聯邦《清潔空氣法》的出台。
再次,公眾積極參與民間訴訟,環保型公益組織發揮重要作用。20世紀60年代,生態危機的加劇、民權運動的興起讓美國公眾的環境保護意識空前覺醒,70年代以來,美國公眾參與空氣質量訴訟案件有幾百例,環保型公益組織發揮了日益重要的作用,每一次空氣質量監測標準的提升,背後都有民間組織和公眾起訴政府的司法推動。

❼ 2018年環保治理什麼時候開始

2018年環保「最嚴模式」將啟動
2017年的「嚴冬」讓造紙企業深有體會,這樣的寒冷已經持續了好長時間,更有一批小企業直接倒在了路上,大家都在問自己還能堅持多久。好多的企業已經服了,這環保還要查多久?
那麼2018年環保還會這么嚴嗎?
嚴,肯定嚴,會越來越嚴。那麼擺在造紙企業面前的只有兩條路:
一,早日轉正,早日解脫。企業要完成轉型,證件齊全,環保達標,不僅不會嚴查企業,甚至還會扶持企業成為當地模範,成就龍頭企業。
二,目前沒有能力的小企業,無證無規模,長時間將受到影響。想要不歇業,只能躲開嚴查區域,向西轉移。或者有資金的在海外建廠。
多部重量級環保文件將於2018年正式生效
為什麼說2018年環保要更加嚴格呢?據悉,從2018年1月1日開始,將有多部環境法與環境保護方案將正式開始實行,讓我們一起來看看究竟是哪些吧。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稅法》將於2018年1月1日實行,這是我國第一部專門體現「綠色稅制」、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單行稅法,目前,各地基本上已明確環保稅適用稅額標准,做好開征准備工作。環保稅實行的是定額稅率,即多排多繳,少排少繳。環保稅負的差異,最終將帶來產品價格、生產規模等差異,倒逼企業轉型升級。環保稅開征之後,大氣和水污染物排放企業受影響最大。根據環保稅法要求,應稅大氣污染物的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2元至12元,水污染物的稅額幅度為每污染當量1.4元至14元。
《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改革方案》
《改革方案》規定,從2018年1月1日起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生態環境損害往往具有長期性、潛伏性,尤其是具有污染易、修復難的特點,很多污染一旦造成,罰再多錢也沒法徹底修復。有鑒於此,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成了一種有效的兜底措施。在全國試行生態環境損害賠償制度的目的首先就是實現損害擔責的需要。
《水污染防治法》
2018年1月1日,新修訂的《水污染防治法》也將正式施行。與以往相比,此次《水污染防治法》明確了許多比較具體的工作要求,例如,要求加油站等的地下油罐應當使用雙層罐或者採取建造防滲池等其他有效措施,並進行防滲漏監測,防止地下水污染;並且,新《水污染防治法》還加大了水環境違法行為的懲罰力度,在增加按日連續處罰的基礎上,提高了罰款幅度,比如將對企業超標、超總量的罰款由「排污費數額兩倍以上五倍以下」改為「十萬元以上一百萬元以下」等。
《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
環境保護部於2017年11月6日通過了《排污許可管理辦法(試行)》,《辦法》作為推動排污許可制實施的基礎性文件,十分重要,要對各項規定進行深入研究、周密考慮、審慎處理,並加快推動出台實施。實施排污許可制對實現工業污染源全面達標排放、落實重點地區空氣質量改善目標等工作具有重要意義。要服務好中心工作,進一步加大對無證排污和不按證排污的檢查處罰力度,加大對違規項目清理整頓力度,為中心任務的完成提供有力支撐。
環保部六大「督察局」正式亮相
六個區域督察局,由環保部原六大區域環保督查中心「升級」而來。
經中央編辦批復,環保部華北、華東、華南、西北、西南、東北環境保護督查中心由事業單位轉為環保部派出行政機構,正式更名為「督察局」。
「督察局」的一大新增職能是承擔中央環保督察相關工作,進一步強化督政。這也意味著,中央環保督察將成為常態。

❽ 我國環境保護的基本原則是什麼

環境保護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指為我國有關環境保護法律所確認的、體現環境保護工作基本方針、政策,並為國家環境管理所遵循的基本准則。具體包括:

1、環境保護同經濟建設、社會發展相協調的原則。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國家制定的環境保護規劃必須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採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經濟技術政策和措施,使環境保護工作同經濟建設和社會發展相協調。」這一原則和國際環境組織提出的「可持續發展」的指導思想是一致的。

「協調發展」著重從橫向關繫上,即制約發展的基本因素的相互關繫上對發展提出要求,「可持續發展」則是從縱向歷史發展過程,即當前需要與未來需要的關繫上提出要求。兩者的目的都是為了保證社會的持續發展,既滿足當代人的需要,又不對後代人構成危害。

2、預防為主、防治結合的原則。這是針對環境問題的特點和國內外環境管理的主要經驗和教訓提出的。這一原則在各部環境法律中均有體現。

3、鼓勵綜合利用的原則。綜合利用是指把物質生產過程和消費過程中排放的各種廢棄物最大限度地利用起來,做到物盡其用,以便使整個社會生產和消費的排泄物,減少到最低限度,從而達到最好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

4、開發者養護、污染者治理的原則。開發者養護,是指對環境和自然資源進行開發利用的組織或者個人,有責任對其進行恢復、整治和養護。污染者治理,是指對環境造成污染的組織或者個人,有責任對其污染源和被污染的環境進行治理。

(8)污染治理環保擴展閱讀

中國環境保護事業自20世紀70年代起步,其歷程可以大體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階段(1973-1993年):點源治理、制度建設

這一階段,通過不斷加強制度建設和開展重點地區污染治理,我國環境保護事業逐漸走上法制化軌道。

第二階段(1994—2004年):流域整治、強化執法

這一階段是強化執法、全面治理污染和保護生態的重要時期。在1992年開始正式編制全國環境保護年度工作計劃的基礎上,從「九五」時期正式開始編制國家環境保護五年規劃,將環境保護規劃納入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總體規劃中。

環境保護由單純工業污染治理擴展到生活污染治理、生態保護、農村環境保護、核安全監管、突發環境事件應急等各個重要領域,並逐步參與到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的綜合決策中。

第三階段(2005—至今):全防全控、優化增長

2005年12月,國務院發布《關於落實科學發展觀加強環境保護的決定》,確立了以人為本、環保為民的環保宗旨,成為指導我國經濟社會與環境協調發展的綱領性文件。「十一五」規劃綱要針對我國資源環境壓力不斷加大的形勢,提出了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戰略任務和具體措施。

❾ 環境污染的原因有哪些,有哪些改進的措施或建議

分析如下:

1、按環境要素分:大氣污染、水體污染、土壤污染。

2、按人類活動分:工業環境污染、城市環境污染、農業環境污染。

3、按造成環境污染的性質、來源分:化學污染、生物污染、物理污染(雜訊污染、放射性、電磁波)固體廢物污染、能源污染。

改進措施及建議:

1、提倡清潔生產,資源循環利用,污染零排放等。

2、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等。

3、邊控制污染邊治理:控制污染就是設排放標准,同時對排放物進行收集處理,包括污水處理,尾氣治理,固廢垃圾處置等。

拓展資料:

由於人們對工業高度發達的負面影響預料不夠,預防不利,導致了全球性的三大危機:資源短缺、環境污染、生態破壞。環境污染指自然的或人為的破壞,向環境中添加某種物質而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而產生危害的行為。(或由於人為的因素,環境受到有害物質的污染,使生物的生長繁殖和人類的正常生活受到有害影響。)由於人為因素使環境的構成或狀態發生變化,環境素質下降,從而擾亂和破壞了生態系統和人類的正常生產和生活條件的現象。

針對環境污染刑事案件辦理中的取證難、鑒定難、認定難等問題,最高人民法院、最高人民檢察院發布司法解釋《關於辦理環境污染刑事案件適用法律若干問題的解釋》,對有關環境污染犯罪的定罪量刑標准作出了新的規定,以從嚴懲治和防範環境污染。根據《解釋》,致使一人以上重傷或者三人以上輕傷即構成「嚴重污染環境」,將被以污染環境罪追究刑事責任。

(資料來源:網路:環境污染)

❿ 環境保護的意義有那些

1、環境保護能夠更好地利用自然資源的同時,深入認識污染和破壞環境的根源及危害,有計劃地保護環境,預防環境質量惡化,控制環境污染,促進人類與環境協調發展,提高人類生活質量,保護人類健康,造福子孫後代。

2、維護生態平衡,保護環境是關繫到人類生存、社會發展的根本性問題。

3、提升環保的政策力度,從而更好地採取治理和應對突發環境事故,是當前急不可待的任務。

4、能夠借鑒國際最佳實踐和企業成功經驗,從而進一步推動中國的可持續發展,發展國民經濟建設時要把保護環境放在首要位置。

5、提升地方政府和企業的環保意識和能力。

(10)污染治理環保擴展閱讀:

環境保護通過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科學技術等多方面的措施,保護人類生存的環境不受污染和破壞。

還要依據人類的意願,保護和改善環境,使它更好地適合於人類勞動和生活以及自然界中生物的生存,消除那些破壞環境並危及人類生活和生存的不利因素。

環境保護所要解決的問題大致包括兩個方面的內容,一是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保護人類身心的健康,防止機體在環境的影響下變異和退化。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