倫敦大氣治理
Ⅰ 倫敦靠什麼讓空氣便好
>>控制燃煤污染
倫敦電廠全部遷出城區
1952年12月5日至9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大霧到10日才逐漸散去。此後,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由於電廠是「燃煤大戶」,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此外,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
為了控制空氣污染,1950年至1960年,洛杉磯地區空氣質量管理人員採取了大量的治理措施,包括對含碳氫化合物的石油產品管理,對垃圾填埋場排放的毒氣進行管理,對電廠排放的氮氧化物進行管理,甚至對動物糞便處理廠都進行了管理。
>>治理揚塵污染
倫敦街道用「膠水」吸塵
2012年年初,倫敦交通局宣布開始耗資31萬美元的「污染膠水」計劃,把「污染膠水」噴灑到空氣質量較差區域的15條街道上,以捕集某類污染物,防止它們四處漂浮並進入人們的肺部。這種所謂的「膠水」——更正式點說應該是粉塵抑制劑,是無毒的、可生物降解的醋酸鈣鎂鹽溶液。這種抑制劑無法捕集像一氧化碳這樣的氣體,但可以捕集對呼吸系統非常有害的、來自汽車和工業生產過程的細小微粒,主要為PM10,對PM2.5的作用暫時並不明顯。
Ⅱ 當年號稱霧都的倫敦後來是怎麼治理的
19世紀,英國進入工業急速發展期,倫敦工廠所產生廢氣形成極濃的灰黃色煙霧。20世紀50年代最為嚴重,「霧日」(即指視域不超過1000米的天數)一年裡平均多達50天左右。1952年12月5日至10日,發生了「倫敦煙霧事件」。當時,歌劇院正在上演的《茶花女》因觀眾看不見舞台而中止,歌劇院里的人也被迫散場,出來卻發現,大白天的伸手不見五指,水陸交通幾近癱瘓...........
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為了符合標准,早在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
Ⅲ 倫敦煙霧事件的大氣特徵是什麼
1952 年 12 月 5 日至 9 日,倫敦上空受反氣旋影響,大量工廠生產和居民燃煤取暖排出專的廢氣難以擴散屬,積聚在城市上空。倫敦被有濃厚的煙霧籠罩,交通癱瘓,行人小心翼翼地摸索前進。市民不僅生活被打亂,健康也受到嚴重侵害。許多市民出現胸悶、窒息等不適感,發病率和死亡率急劇增加。直至 12 月 9 日,一股強勁而寒冷的西風吹散了籠罩在倫敦的煙霧。據統計,當月因這場大煙霧而死的人多達 4,000 人。此次事件被稱為「倫敦煙霧事件」,成為 20 世紀十大環境公害事件之一。
Ⅳ 英國倫敦為什麼「大氣污染陰魂不散」
早在13世紀,英國首都倫敦的大氣污染就被記載於冊,當時倫敦大氣污染主要是由於石灰生產業造成的。17世紀工業革命之後,隨著煤、石油等礦物燃料的大量使用,倫敦大氣污染日趨嚴重,終於在1952年12月爆發了有史以來倫敦最嚴重的煙霧污染事件,這次事件持續了整整4天,致使4700多人死亡,造成難以估量的經濟損失。這次煙霧污染事件直接促成了1956年英國《清潔空氣法》的誕生,《清潔空氣法》使得民用污染源同工業污染源一樣受到限制。1972年倫敦政府還規定不準使用含硫量超過1%的煤。經過近半個世紀的努力,曾造成倫敦煙霧事件的煤煙型污染已漸漸隱退,倫敦SO2的排放量大幅度降低,基本達到空氣質量標准。但與此同時汽車尾氣逐漸成為影響倫敦空氣質量的最主要因素。據統計,倫敦道路交通比20年前增加了70%,然而同期道路面積僅增加10%,快速的交通增長不僅引起大氣CO和NO濃度增加,還導致了二次污染物如NO2和O3濃度的增加,尤其在高溫、陽光充足的天氣里,在倫敦市中心臭氧濃度遠遠超過世界衛生組織(WHO)所制定的標准。
倫敦市政府對目前的城市大氣污染問題予以相當的重視,將改善倫敦市空氣質量作為一個長期的發展目標,制定了短期和長期的治理計劃。短期內,目標之一是力爭在20世紀90年代末將倫敦市的NOx排放量較1987年減少30%。同時,在倫敦建設一個戰略性的大氣監測、分析系統,不僅監測倫敦市各種污染物的排放和大氣濃度,而且要統計、評價倫敦市公眾健康、交通效能的狀況,經綜合分析後供政府決策參考。而長期內,倫敦市一方面參考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可持續發展計劃,謀求治理污染和經濟協調發展的出路,另一方面決定對大氣污染的治理措施作長期的評估,以檢驗措施的成效。具體措施有:
(1)監測措施:1993年2月,倫敦建立了大氣質量監測網路,從而更好地對各部門的數據、信息進行統一管理和綜合分析。
(2)工業、生活污染治理:主要通過對這些污染源的持續控制,保證其減少排放污染氣體。對燃煤和燃油的工廠一律採用除塵、脫硫裝置;而對使用替代清潔燃料的居民採取補貼政策予以鼓勵。政府通過逐步提高排放標准來加強對這些污染源的控制。
(3)交通污染治理:1990年的一項調查顯示,如果將技術與減少私人汽車、增加公共交通政策相結合,那麼汽車排污量將會明顯減少。因此倫敦已經計劃改革公共運輸系統,包括增加地鐵和公共汽車,鼓勵騎自行車和步行。同時對機動車採取防治措施,如限制汽油的含鉛量,安裝NOx的催化轉化裝置。
(4)資金投入:《環境法》要求工業部門、交通部門及政府部門都要為大氣污染治理投資。這些資金主要用於改善交通工具技術和燃料?並獎勵使用少污染燃料的企業。
煤煙型大氣污染走了,光化學煙霧來了,大氣污染還是不肯離開倫敦上空。倫敦控制大氣污染的努力也不曾停止。
Ⅳ 英國倫敦霧霾事件採取了什麼措施
1、頒布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還包括要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冬季採取集中供暖。
2、1968年以後,英國又出台了一系列的空氣污染防控法案,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
3、80年代後,交通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為此,政府出台了一系列措施,來抑制交通污染。包括優先發展公共交通網路、抑制私車發展,以及減少汽車尾氣排放、整治交通擁堵等等。
4、1995年起,英國又制定了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2003年,倫敦市政府開始對進入市中心的私家車徵收「擁堵費」,並將此筆收入用來改善公交系統發展。
5、此外,上世紀80年代,倫敦市在城市外圍建有大型環形綠地面積達4434平方公里。政府決定嘗試在街道使用一種鈣基粘合劑治理空氣污染。這種粘合劑類似膠水,可吸附空氣中的塵埃。街道清掃工已將這種新產品用於人口嘈雜、污染嚴重的城區,目前監測結果稱這些區域的微粒已經下降了14%。英國民眾也可以通過網路查詢每日空氣質量的發布情況。
現在中國的霧霾要比倫敦嚴重,新的環境保護法還有什麼法規需要修改重新頒布了,能源標准調控也需要控制,有的地方我看到在使用湖南九九礦安霧炮車治理霧霾,不過也只是污染之後治理的措施,正真的還是要源頭治理。
Ⅵ 霧都倫敦治理大氣污染的經驗對中國有何可借鑒之處
我們不可以沿著倫敦的老路,由於環境修復比破壞更簡單,所以我們要修復的話要花數倍於破壞的精力,所以現在中國一般都是邊治理邊調整,其實就是把對環境的影響降低到環境能夠承受的地步
Ⅶ 霧都倫敦是怎樣治理空氣污染的
霧都倫敦一般指倫敦(英國首都)
倫敦(London),是大不列顛及北愛爾蘭聯合王國專(簡稱英國)首都,歐洲最屬大的城市。與美國紐約並列世界上最大的金融中心。
倫敦位於英格蘭東南部的平原上,跨泰晤士河。16世紀後,隨著大英帝國的快速崛起,倫敦的規模也高速擴大。
倫敦是英國的政治、經濟、文化、金融中心和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有數量眾多的名勝景點與博物館。倫敦是多元化的大都市,居民來自世界各地,一座種族、宗教與文化的大熔爐城市。使用的語言超過300多種。
Ⅷ 倫敦歷史上有過污染嚴重的時期嗎
當然。
英國倫敦曾是有名的「霧都」,19世紀末期,倫敦每年的霧日長達90天左右。由於倫敦屬於溫帶海洋性氣候,空氣濕度大,容易產生霧氣。而19世紀中後期正好是英國工業大發展的年代,工業污染加上居民燒煤,在無風的季節,煙塵與霧混合變成黃黑色,使得倫敦常常煙霧彌漫,白天行車也要開燈。
20世紀以後,倫敦人發誓摘掉「霧都」的帽子,為此展開了一系列治理空氣污染的行動,現在倫敦已經很少有那樣的大霧天氣,「霧都」稱號已經名不符實。倫敦所採取的清潔空氣的措施,中國可以借鑒,有些已經在實施。
1956年,英國政府首次頒布「清潔空氣法案」,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冬季採取集中供暖;在城市裡設立無煙區,區內禁止使用產生煙霧的燃料;煤煙污染的大戶———發電廠和重工業設施被遷到郊區。1968年又頒布了一項清潔空氣法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1974年出台「空氣污染控製法案」,規定工業燃料里的含硫上限。這些措施有效地減少了燒煤產生的煙塵和二氧化硫污染。1975年,倫敦的霧日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降到5天。
但是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數量持續增加的汽車取代煤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起初人們主要關注汽油的鉛污染對人體健康的影響,無鉛汽油逐漸受到重視。到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汽車排放的其他污染物如氮氧化物、一氧化碳、不穩定有機化合物也成為密切關注的對象。這些物質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稱為「光化學煙霧」。
從1993年1月開始,所有在英國出售的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英國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標,要求減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8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
目前倫敦大氣中的可吸入顆粒物和氮氧化物含量仍高於英國國家空氣質量目標限定的最高含量,這些污染物主要來自交通工具。倫敦市政府將大力扶持公共交通,目標是到2010年把市中心的交通流量減少10%到15%。倫敦還將鼓勵居民購買排氣量小的汽車,推廣高效率、清潔的發動機技術以及使用天然氣、電力或燃料電池的低污染汽車。
Ⅸ 國外治理空氣污染出哪些重拳:倫敦限制私家車進市區
新年裡延續最長時間的一場霧霾終於飄散。對於霧霾的成因,相關部門給出各自的解內讀。了解成因之後容,面對重污染天氣,關鍵在於行動。
北京市委副書記、代市長蔡奇周末與媒體和市民代表座談時表示,今年北京將出台一系列鐵腕治霾舉措。北京將強化督察問責,組建環保警察隊伍,對環境領域違法犯罪活動予以嚴厲打擊,形成震懾。
北京將參考借鑒環保部督查模式,對16個區開展市級環保督察,強化環保責任,著力解決「最後一公里」的執行力問題。對於露天燒烤、焚燒垃圾、燒秸稈和道路揚塵等問題,有關部門坦誠表面看是施工單位不遵守法規,實際是監督監管不夠嚴格,倒逼力度不足。
針對機動車排放污染,北京將全面供應「京六」汽柴油,2月15日起實施國Ⅰ、國Ⅱ輕型汽油車五環路內限行,全年淘汰30萬輛老舊機動車,新增重型柴油車全部「戴口罩」——安裝顆粒捕集器,嚴厲查處超標排放的重型柴油車、整治渣土車等。
Ⅹ 倫敦霧霾政府如何冶理人民如何應對
「倫敦霧霾事件」發生在1952年12月。12月5日到12月9日,含有多種有毒氣體和固體顆粒的厚重霧霾籠罩倫敦長達5天造成多達12000人因為空氣污染而喪生,史稱1952年倫敦煙霧事件。這成為了英國人大規模保護環境凈化空氣的開端。倫敦霧霾治理過程中採取的措施有以下幾點:
首先:政府採取立法手段來約束工業及居民行為。倫敦煙霧事件使英國人開始反思空氣污染造成的苦果,並催生了世界上第一部空氣污染防治法案《清潔空氣法》的出台。法律規定在倫敦城內的電廠都必須關閉,只能在大倫敦區重建。同時,大規模改造城市居民的傳統爐灶,減少煤炭用量,逐步實現居民生活天然氣化;在冬季則採取集中供暖,用系統化的方式減少取暖時的燃料使用總量。1968年,上一個《清潔空氣法案》到期,新的《清潔空氣法案》出台,新法案又要求工業企業建造高大的煙囪,加強疏散大氣污染物。1974年英國政府頒布實施了《控制公害法》。該法全面、系統地規定了對空氣、土地、河流、湖泊、海洋等方面的保護以及對噪音的控制條款。政府頒布的關於控制大氣污染的法令還有《公共衛生法》、《放射性物質法》、《汽車使用條例》和《能源法》等。上述各種法令、通告的頒布,對控制倫敦的大氣污染和保護城市環境發揮了重要作用。依法治理污染已成為英國政府實現長治久安的根本,政府發布的各種相應的法律、通告,為成功控制大氣污染奠定了基礎。這些法案針對各種廢氣排放進行了嚴格約束,並制定了明確的處罰措施,有效減少了煙塵和顆粒物。到了1975年,倫敦的霧日已由每年幾十天減少到了15天,1980年則進一步降到5天。
其次:政府大力通過發展公共交通設施,及對私家車的高壓控制,來減少私家車數量。上世紀80年代後,交通污染取代工業污染成為倫敦空氣質量的首要威脅。數量持續增加的汽車取代燃煤成為英國大氣的主要污染源。這些物質在陽光中的紫外線作用下發生復雜的光化學反應,產生以臭氧為主的多種二次污染物,就是所謂的「光化學煙霧」。對於這一趨勢,英國自1993年起要求所有出售的新車必須加裝催化器,以減少氮氧化物污染。1995年英國通過了《環境法》,要求制定一個治理污染的全國戰略。根據英國國內、歐盟及世界衛生組織的標准,設立了必須在2005年前實現的污染控制定量目標,要求工業部門、交通管理部門和地方政府共同努力,減少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種常見污染物的排放量。同時,發展公共交通,減少私家車數量也是配套的手段。倫敦有著強大的公共交通系統。有140多年歷史的地鐵是大多倫敦人出行首選,密如蛛網的線路覆蓋整個倫敦。除了地下鐵,還有城市火車、港區輕軌和幾百條公交線路分流路面人群。發達的公眾交通以及政府對非公交系統用車的高壓手段,讓公眾更樂意選擇地鐵或公交系統出行。英國一直致力於控制市區內的汽車數量,在2003年更是用收取交通堵塞費的手段限制私家車進入市區。到2008年2月,倫敦針對大排量汽車的進城費已升至25英鎊/天,摺合人民幣350元/天。這大筆收入都花在了公共交通上面。對擁堵費制度雖然抱怨挺多,但事實是收費地區交通擁堵程度減少了30%。倫敦正計劃在今後20年裡,把倫敦的私車流量減少9%。
其次:制定環境衛生標准,對標准線下的集體或個人處以重罰。1973年《歐共體環境行動計劃》法案,歐共體委員會建立了一項程序,要求成員國在設定的截止日期前就環境空氣中污染物濃度不能超過的水平達成一致。英國關於空氣質量的第一項指南於1980年產生,當時僅涵蓋了煙塵和二氧化硫。1995年《環境法》首次要求政府制訂國家空氣質量戰略,規定各個城市都要進行空氣質量的評價與回顧,對達不到標準的地區,政府必須劃出空氣質量管理區域,並強制在規定期限內達標。此時的新標准已經涵蓋了一氧化碳、氮氧化物、二氧化硫等多種常見污染物。歐盟要求其成員國2012年空氣不達標的天數不能超過35天,不然將面臨4.5億美元的巨額罰款。目前英國空氣質量標准和目標取自於歐盟《空氣質量框架指南》及其子指南,明確了12項污染物的限值或目標值。包括二氧化硫、二氧化氮、顆粒物、鉛等。
再次,堅持長期監督檢測PM10和PM2.5指標。倫敦從1994年開始監測PM10,倫敦市僅有郊區環境站年均濃度達標,城區環境站和路邊站均不達標。(郊區環境站濃度范圍為25—45μg/立方米,98年以後實現達標;城區環境站年均濃度為40—60μg/立方米;路邊站年均濃度為70—80μg/立方米)。經過十餘年的治理,根據英國2010年空氣污染年報,2010年大倫敦城市區PM10年均值達標,是英國43個空氣質量考核區唯一一個日均值超標的地區,但日均值達到寬限期要求。PM2.5的檢測要晚於PM10。倫敦市1999年建立了第一個PM2.5監測站。該站1999至2000年期間,PM2.5年均濃度值在13—16 μg/立方米的范圍內波動。隨後陸續建立郊區、城市及路邊PM2.5監測站,目前有17個監測站在運行。2010年,大倫敦城市區PM2.5年均值為16μg/立方米達標,達到歐盟和英國的標准。
第五,保持已有戰績,持續加強治理。即使倫敦的空氣污染治理在過去的半個世紀取得了如此大的進步,但對倫敦空氣現狀表示不樂觀的依然大有人在。根據歐盟委員會最近幾年所作的報告,倫敦城的空氣污染指標既不符合歐盟指標,也與世界衛生組織建議標准相去甚遠。2010年,一份由倫敦市政府主導的空氣質量報告顯示,每年大約有4267名倫敦居民因長期暴露在倫敦糟糕的空氣中導致死亡。甚至,倫敦「糟糕」的空氣質量,還一度成為2012年倫敦奧運會開幕前媒體報道中的主要話題。英國肺臟基金會呼吸病學顧問基斯•普勞斯就曾表示,倫敦夏季時常出現的煙霧污染可能會引起一些運動員喉嚨和胸口的疼痛,令他們的呼吸急促,選手們甚至只能藉助一些葯物來緩解這些不良症狀。盡管已不再有半個世紀前的嚴重污染,但面對這些指責和質疑,倫敦市政府能做的唯有繼續治理空氣污染。「先污染,後治理」的治污模式已經被唾棄。
第六:與時俱進,採用新型清潔空氣手段。隨著時間的推移,一些新的技術開始被應用於治理空氣污染,不過其主要方向仍然是工業污染和交通污染。倫敦市政府現在提出的目標是:短期內,削減污染最嚴重的機動車的排放;提高新型、清潔機動車和技術的使用率;提高清潔燃料的使用率;長期內,提高交通「零排放」模式的使用率(氫氣燃料電池和電動車)。同時,倫敦市政府正大力採用灰塵抑制劑這類的化學手段清潔空氣,醋酸鎂和醋酸鈣在2011年被首先投放在了倫敦市內污染最嚴重的瑪麗勒博路與上泰晤士街。實驗表明,抑制劑可以減少高達14%的污染水平,鮑里斯後於2011年底宣布,該方案將進一步擴展到倫敦其他十幾個監測站點。
第七:將抗霾培養為全民生活方式。改善倫敦的空氣狀況不僅有政府的努力,英國各大高校、環保組織與媒體也在形成合力,全民都是治理空氣污染的踐行者。今年1月16日,倫敦國王學院、倫敦蓋伊醫院與倫敦聖托馬斯醫院聯合組建的國民健康保險制度基金會將聯合主辦一個有關「如何降低空氣污染對個人影響」的研討會,專門探討的是倫敦市每一位居民如何從自身做起改善空氣質量。為了讓倫敦居民對城市空氣質量有進一步了解,倫敦國王學院於2010年3月12日在多個手機操作系統平台上推出了一款名為「倫敦空氣」的手機軟體,每小時向用戶免費推送倫敦空氣質量,該軟體數據基於的是設於大倫敦地區100個觀察站的數據。北京時間2013年1月13日21時的倫敦空氣質量為「低污染」,其中氮氧化物1級、臭氧1級、可吸入顆粒物(PM10)2級、可入肺顆粒物(PM2.5)2級、硫化物1級(數字越低表示污染越輕)。一名用戶在評論中寫道:「數據的上下起伏都在督促我過更環保的生活。」環保不再是對短時間重度污染的反應,而是一種健康的生活方式。
由倫敦抗霾經驗可以看出,抗霾不僅是一項政府工作,更重要的是它存在於每個人每一天的生活當中。出行時盡量採用綠色方式,抗拒或者不支持污染大氣的行為,在霧霾天學會保護自己等等。只要我們每個人都投入到這場抗霾戰役當中,相信藍天白雲,青山碧水,以後在中國輕松可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