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治理鼠疫
1.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生鼠疫
中國鼠疫發病高峰期為1860—1949年間,其中1890年至1909年達到最高峰。1910—1919年發生的鼠疫影響中國240個縣,是流行范圍最大的一次。1967年以來鼠疫呈上升趨勢。
2. 古代鼠疫根源是什麼
1.鼠蚤叮咬
經鼠蚤傳播,鼠蚤叮咬是主要的傳播途徑,嚙齒動物→蚤→人內的傳播是腺容鼠疫的主要傳播方式。
2.呼吸道感染
經呼吸道飛沫傳播,通過呼吸、談話、咳嗽等,借飛沫形成「人→人」的方式傳播,並可造成人間鼠疫的大流行。
3.皮膚感染
經皮膚傳播,剝食患病嚙齒動物的皮、肉或直接接觸患者的膿血或痰,經皮膚傷口而感染。
4.消化道感染
人吃了未徹底煮熟的染菌肉而感染。
3. 古代醫學,有沒有治療鼠疫的辦法
(1)腺鼠疫:寒戰高熱、淋巴結腫大、面紅耳赤、煩渴欲飲、甚或神識模糊,苔黃,脈弦數。
治法:解表清熱,解毒消腫。
方葯:黃芩10克、黃連10克、板藍根30克、連翹18克、元參15克、生石膏(先煎)60克、知母10克、薄荷10克、赤芍15克、大貝母10克、夏枯草15克、生地30克、馬勃10克,生甘草6克。
(2)肺鼠疫:高熱煩渴,咳嗽氣急,胸痛,咯血或咯血痰,面紅目赤,苔黃舌紅紫,脈滑數。
治法:清熱解毒,化痰散結,涼血止血。
方葯:生石膏(先煎)60克、大黃15克、知母10克、水牛角(先煎)15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生地30克、黃連10克、黃芩10克、全瓜蔞30克、半夏10克、連翹15克、白茅根30克、仙鶴草30克、三七粉(沖)3克。
(3)敗血型鼠疫:高熱神昏,斑疹紫黑,鼻衄嘔血,便血尿血,舌絳,脈細數,或體溫驟降,面白肢冷,脈微欲絕。
治法:清營解毒,涼血止血。
方葯:生石膏(先)60克、水牛角(先煎)15克、生地30克、丹皮10克、赤芍15克、淡竹葉15克、連翹15克、黃連10克、元參30克、麥冬15克、白茅根30克、紫草15克、側柏葉10克。氣血暴脫者,參附龍牡湯合安宮牛黃丸,固脫、並竅並用。
4. 黑死病古代怎麼治療
中世紀時,黑死病橫行歐洲,當時的醫生為了杜絕感染,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戴著黑帽,戴上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深深地相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1. 古代鼠疫病理學及對鼠疫的控制中世紀時,為治療黑死病,人們用盡一切稀奇古怪的治療方法。有的人吃下糞便和灰燼,有的人將黑色腫塊切除,有的人甚至把活蟾蜍放到胸前。1348年由一位名叫博卡奇奧的佛羅倫薩人最早記錄下來鼠疫的症狀:最初是腹股溝或腋下的淋巴腫塊,然後,胳膊上和大腿上以及身體其他部分會出現青黑色的皰疹,這也是黑死病得名的源由。崇禎時人劉尚友追述北京城中的情況時說:「夏秋大疫,人偶生一贅肉隆起,數刻立死,謂之疙瘩瘟,都人患此者十四五。至春間又有嘔血者,亦半日死,或一家數人並死。」「疙瘩」是對腺鼠疫患者的淋巴結腫大的稱呼。疫情發生時,「人腫頸,一二日即死,名大頭瘟」,「病者先於腋下股間生核,或吐淡血即死」。1823年,德國化學家契弗爾發現脂肪酸的結構和特性,肥皂即是脂肪酸的一種。19世紀末,制皂工業由手工作坊最終轉化為工業化生產。黑死病盛行的後期,由於肥皂的發明,使其感染幾率下降,最後直到滅絕。
2. 19世紀中醫防治鼠疫概況1890年-1894年的甲午鼠疫大流行,主要是民間自救,中醫為當時的主流醫學,勇敢站出來應付這種未識的烈性傳染病,陸續出現一系列鼠疫中醫防治專著,如吳宣崇《治鼠疫法》)、陳兆祥《急救鼠疫傳染良方》、羅芝園《鼠疫匯編》、黎佩蘭《時症良方釋疑》、鄭肖岩《鼠疫約編》、余伯陶《鼠疫抉微》等數部相關的鼠疫防治專著。
吳宣崇與《治鼠疫法》,在病原學方面,他認為疫氣來自地氣,提出同一地區城市多死而山林可免;同一居宅泥地黑濕多死而鋪磚築灰可免;暗室避風多死而居廳居樓可免。同一家宅婢女小兒多死,是因為她們經常貼地而坐或赤足踏地;其次為婦人,因為她們經常居室地,再次為靜坐寡出的男子。可見他已經看出陰暗潮濕處易於染病的特點。吳宣崇提出一些可行的防避之法和生葯方、熟葯方、治出斑方、治疔瘡方等。今保留的熟葯方葯味為:大黃、朴硝、枳實、川朴、犀角、羚羊角、黃連、黃芩、車前、澤瀉、連翹、牛子、桃仁、紅花、紫草茸、紫花地丁、紫背天葵等。
羅汝蘭(即羅芝園)的《鼠疫匯編》改用解毒活血湯加減。主方是連翹三錢,柴胡二錢,葛根二錢,生地五錢,當歸錢半,赤芍三錢,桃仁八錢,紅花五錢,川朴一錢,甘草二錢。羅氏還考慮以生葯代替熟葯之法。如犀角、羚羊角被植物葯替代後,植物佔中醫鼠疫葯的絕大部分。
余伯陶的《鼠疫抉微》中記錄:「鼠疫又名核瘟,言是症之必見結核也。」清代鄭肖岩著《鼠疫約編》八篇,介紹鼠疫的預防,辨證及治法,並附醫案及驗方。
5. 中國古代什麼時候發生鼠疫
宋末元初
12~14世紀是一個血與火交織的世紀,宋金之間、金元之間、宋元之間進行的戰爭貫穿始終。蒙古軍隊帶來了鼠疫。
粗略估計,在從金泰和七年(1207年)至蒙元至元七年(1270年)或稍後的大約七八十年間,北方河南等七區人口損失2500萬,南方四川、江西贛州、福建損失人口約1070萬,假如廣東人口損失為100萬,合計上述各區人口死亡約3670萬。其中應有70%左右的人口死於鼠疫,即疫死人口多達2570萬,占金泰定七年全國14500萬人口的17.7%。這一數據表明,金元之際的鼠疫流行對於人口的影響巨大,全國接近五分之一的人口死於是疫。
蒙古鐵騎馳騁歐亞大陸,重要的不僅是軍事上的征服,而是生態的巨大擾動。草原上的平靜被打破了,馬蹄,車輪滾滾,大量的人口往來穿梭,大批的物質南下北上。人與草原上的各種嚙齒動物有了更多的親密接觸,蚤類也找到更多的寄主。於是,帶有鼠疫菌的老鼠或者跳蚤,或躲藏在馬車上的谷堆里,或夾雜在戰士們的皮襖里,隨著蒙古戰士的馬隊,開始了長長的征途。另外一種可能則是,廣泛分布的鼠疫自然疫源地,星星點點,不計其數,鐵騎所至,踏起一片煙塵,在戰場,在宿營地,在避難所,人與染疫的鼠蚤有更多的接觸。隨著戰事的進展和軍隊的移動,區域性的動物鼠疫流行轉變為跨區域的人間疫情。於是,在華北,在嶺南,在江南,在西南,在中亞,到處都有人間鼠疫的流行,到處都有死亡者的呻吟。一系列的重大疫情改變了各個區域的歷史進程,也改變了世界歷史的進程。從鼠疫史的角度看,元帝國的歷史,是世界歷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無論是站在歐洲看中國,還是站在中國看歐洲,都是如此。
元帝國的征戰結束以後,中國境內的鼠疫流行,重新成為區域性的了。下一次世界范圍的鼠疫菌之傳播動力,不再是草原騎兵的馬隊和車隊,而是中國海、太平洋、印度洋上往來的貨船。中國境內的長距離疫情傳播,也主要依靠沿海港口的海上航船。內陸地區的傳播,在以步行為主要交通方式的時代,傳播的范圍有限。生態變遷與社會變遷互為條件,共同構造鼠與跳蚤的歷史以及人類社會的歷史。
6. 古代也爆發過很多次鼠疫,為什麼沒有留下像歐洲那樣的
據史料記載,漢代是中國瘟疫頻發的階段,但到了唐代,情況有所好轉,學者於賡哲發現,唐朝首都長安人口多達70—100萬,是當時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可從史料看,卻未有發生瘟疫的記載,整個唐朝,被記錄在案的大瘟疫也只有3次。唐朝人均壽命達50歲以上,排在歷代前列。
當時來華的阿拉伯商人曾說:「中國人比印度人更為健康。在中國,疾病較少,中國人看上去較為健壯,很少看到一個盲人或者獨目失明的人,也很少看到一個殘廢人,而在印度,這一類的人則是屢見不鮮的。」
據《中國中古時期城市衛生狀況考》的研究成果:傳播鼠疫能力最強的黑鼠主要分布在熱帶和亞熱帶,中國家鼠以褐家鼠、黃胸鼠、小家鼠為主,前兩者活動范圍為100—150米,褐家鼠傳播鼠疫能力差,黃胸鼠在北方較少見到,而小家鼠活動范圍只有30—50米,當時長安街道一般為69—147米寬,不利於老鼠活動,這就限制了鼠疫的傳播。
城市如此,農村亦如此。
中國農村一直以小農為主,即農民以戶為單位各自經營,少有大庄園,彼此配合少,而西方農業源於中亞新月地區,缺乏水源,各農戶需聯合建設、維護溝渠,因而多大庄園,強調彼此配合。小農制用土牆分開彼此,居住相對分散,故在抵抗鼠疫方面有一定優勢。與英國貴族死亡率低不同,古代中國發生瘟疫,鄉村中居住的退休官員、富人的死亡率並不低,這體現出小農經濟中相對平均的特點。
明清中國為何多瘟疫
然而,明清時期中國瘟疫數量卻明顯增加,特別是清末,1910年爆發的哈爾濱鼠疫造成6萬多人死亡。
明清瘟疫增加,可能與歷史記載更詳細有關,但也可能與明清城市格局發生重大變化有關,唐代中國城市多採用坊牆制,長安城內部分成100多個坊,每個坊有高牆,夜間坊門關閉,居民無事不得外出。到了宋代,由於商業發展,坊牆被打破,逐漸向街市制轉化。
街市制初期街道尚寬,但小商小販「侵街」不已,以清代北京為例,前門外原本道路寬闊,但兩邊商販占街經營,初期還只是游動攤位,繼而蓋房長期經營,道路寬度變得只有原來的一半左右。
傳統城市多是軍事、交通要地,宋代以後,商業城市漸多,其中人口增加較快,致使居住環境、居住條件日漸惡化。
明清時代中國人口增長迅猛,特別是美洲物種(玉米、紅薯、土豆、南瓜)被引種到中國後,由於這些物種產量大,進一步刺激了人口增長,康雍乾三代百餘年間,中國人口增加了近2倍。
人口增加,而城市基礎設施卻未見改善,據西方外交官記載,清末北京城臭氣四溢,城內到處是幾十年堆成的垃圾山,原來由明溝構成的下水系統也因近百年未清理而淤死,其中不少被人上蓋石板,建成房屋,以補土地不足,致明溝成了暗溝,基本喪失排污功能。
好在明清時期磚房漸多,抵消了一部分鼠疫隱患。此外,清代防疫體系較嚴密,政府與社會分工明確,也減少了大疫造成的傷亡。
7. 中國歷史上發生過的鼠疫有哪些
1、東北鼠疫
東北鼠疫,又稱1910年鼠疫事件,指的是1910年10月25日,滿洲里首發鼠疫,11月8日即傳至北滿中心哈爾濱。之後疫情如江河決堤般蔓延開來,不僅橫掃東北平原,而且波及河北、山東等地。
鼠疫出現後,清政府下令各處嚴防。1910年12月,指派天津北洋陸軍醫學院副監督伍連德為全權總醫官赴哈爾濱,開始了大規模的鼠疫防疫工作,隨後抽調所能調動的北洋軍醫學堂、北洋醫學堂和協和醫學院的醫護人員以及直隸、山東等地方的一些醫生,陸續前往東北。
在伍連德等專家的建議下,清政府及各地方當局對疫情採取了科學而有效的防疫措施,比如組建各級防疫組織、頒布各種防疫法規,以及採取了隔斷交通、對病人及疑似病人實施隔離、焚化屍體、對疫區嚴格消毒等具體防疫措施。
2、明末大鼠疫
末大鼠疫開始於崇禎六年(1633年),地點是山西。崇禎十四年傳到河北,並隨著李自成和清朝的軍隊傳到更多的地區。崇禎十四年(1641年),鼠疫傳到北京,造成北京人口的大批死亡。
明末鼠疫這場大鼠疫是的「街坊間小兒為之絕影,有棺、無棺,九門計數已二十餘萬。」
北京在1643年的8月到12月間,保守估計死亡人數已高達全城的五分之一。所以當次年的4月,李自成攻進大明帝國的都城北京時,他面對的是一座「人鬼錯雜,日暮人不敢行」的死城。
3、1910年鼠疫事件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隨後一場大瘟疫席捲整個東北。這場大瘟疫持續了6個多月,席捲半個中國,造成了6萬多人死亡。
1910年11月9日,哈爾濱地區突發鼠疫,災禍首發於傅家甸(今道外區)。鼠疫由沙俄西伯利亞傳入滿洲里,很快延及哈爾濱,危及東北全境,疫情嚴重,蔓延迅速,市內每天平均死亡50餘人,最多一天死亡183人。這是發生在哈爾濱的第一次大鼠疫。
1910年11月9日,鼠疫由中東鐵路經滿洲里傳入哈爾濱,哈爾濱租界華俄公議事會立即召開會議研究嚴防疫病傳染的辦法。
當晚參加會議的有俄提督羅柏,中東鐵路醫官、巡警總辦自治會議長畢爾克,華董張伯源、馮雲祥等。畢爾克首先通報了鼠疫傳播情況。
4、1894年香港鼠疫
1894年5至10月,在香港大流行的鼠疫導致2千人以上喪生,成為香港開埠甚至有記錄至今最多人死亡的瘟疫,香港三分之一的人口逃離香港。
部份港口在1894年香港爆發鼠疫後已採取措施,以防鼠疫傳入。然而這些措施最終並未能完全防止鼠疫的擴散。
事實上,西方醫學在1898年以前對鼠及虱在鼠疫散布所起的作用仍未有充份的了解,最初大部份的防疫措施方法上皆有問題,因而成效不彰。1894年以後,鼠疫在香港幾乎每年皆有出現,成為風土病,直至1926年方才完結。
5、1949年張家口鼠疫
1949年張家口鼠疫是指在1949年10月至11月間,爆發於中國境內察哈爾省省會張家口(今河北省省轄市)的一次鼠疫病。
至11月8日,察哈盟和察哈爾省共因鼠疫死亡75人,其它地區沒有發現因鼠疫死亡人員,同日,中央防疫委員會估計今後疫情不會繼續過大蔓延,但是要消滅疫症,仍然「尚需相當時日」。至12月初,疫情被控制並最終消滅。
8. 鼠疫從古代流傳到現代依舊存在,如今存在的鼠疫我們該怎麼治療
既然是一種傳染病,那麼還是回歸根本,從傳染病的三個途徑入手:傳染源、傳播途徑和易感動物。
第一,要控制傳染源。
鼠疫的傳染源自然就是感染動物,還有肺鼠疫患者。一般來說,嚙齒類動物和野生食肉動物是最容易被感染的。
所以,在鼠疫發生的時間內,要注意避免到疫區郊遊或者是活動。對於嚙齒類的動物,最好也都盡量遠離,不要靠近它們。至於野生食肉動物,大家一般來說是不會去靠近的,這還比較安全。
外出時包里可以備一些預防蚊蟲叮咬的葯物,如果曾經去過疫區或者是接觸過病人,那要特別留心自己身體的變化。要注意定時測量體溫,對於一些要吃的預防用葯也要遵循醫囑按時吃。
9. 醫生治療古代黑死病(鼠疫)的時候需要穿什麼
請檢索:鳥嘴醫生 Doctor Schnabel。中世紀時,黑死病橫行歐洲,當時的醫生為了杜絕感染,身穿泡過蠟的亞麻或帆布衫,頭頂戴著黑帽,戴上可過濾空氣、狀如鳥嘴般的面具,眼睛由透明的玻璃護著,手著白手套,持一木棍,用來掀開病患的被單或衣物、或指揮病人如何療病,他們深深地相信這樣的裝備可以保護自己免於黑死病的感染。
A plague doctor (Italian: medico della peste, Dutch: pestmeester, German: Pestarzt) was a special medical physician who saw those who had the plague[1] They were specifically hired by towns that had many plague victims in times of plague epidemics. Since the city was paying their salary, they treated everyone: both the rich and the poor.[2] They were not normally professionally trained experienced physicians or surgeons, and often were second-rate doctors not able to otherwise run a successful medical business or young physicians trying to establish themselves.[1]
10. 現代鼠疫已經徹底消失了,在古代沒有防護措施的時候,鼠疫有多可怕
鼠疫可以直接導致一個朝代的滅亡,明朝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明崇禎年間爆發的鼠疫,從西北蔓延到全國,造成了上千萬人口的死亡,僅京師一城就喪失了20萬以上的人口,大約占當時城中人口的四分之一,這在古代是難以想像的。這使得明朝後期的軍隊根本沒有能力同李自成和入關的滿清軍隊戰斗,明朝覆滅也就是必然的事情了。
一定程度上說,明朝不是敗給了李自成和滿清,而是輸給了這場蔓延數年的鼠疫災害。在古代沒有鼠疫專用葯,也不可能接種疫苗,人在鼠疫面前不堪一擊。要知道只有十萬的清軍能夠輕松入關,可不僅僅是吳三桂從中作梗,明朝因為天災而造成的非戰斗減員可能是更加致命的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