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治理負的外部性
⑴ 對於霧霾污染和雜訊問題 結合微觀外部性理論談談政府該如何治理這些問題
一句話問出的問題,不是一兩句話能回答清楚的:
燃煤、生物質燃料燃燒時,產生顆粒物,簡稱霧霾顆粒,其中pm10,pm2.5為可吸入顆粒,後者直接入肺泡。
霾指的是顆粒物,固體;霧指的是液滴,液體,兩種在大氣中都能起到阻擋光線作用,造成混沌的空氣,在冬季北方乾燥地區,多數情況下霧霾其實專指霾。研究清楚霾有重要意義,有了它形成的機理就可以有針對性的從根本上來防止霾產生。
現在一般認為霾的一個基本來源是不完全燃燒產生的。這個來源和中國國情有直接關系,在
我國有5.9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做飯;4.7億居民在室內直接使用固體燃料取暖。集中供暖也有為數極大的小鍋爐,發電廠也擁有巨量的燃煤鍋爐。鍋爐和普通民居在燃燒產生霾的原因上有一個重要區別,低溫燃燒和高溫燃燒可以產生不同種類的霾。
霾的原始來源之一 用火
以木材為例,燃點300度左右(200-290),起燃後分解為氣體和液體,再被氧氣氧化,火焰溫度升高一倍,水分在干木材中佔15%,在燃燒中起到的作用十分可疑:一方面水分使的稀釋作用燃燒溫度受到限制;在高溫時,水分參與反應:H2O+C----H2+CO----C+H2O,反復發生,其中的碳單質極易被氧化,但在低溫缺氧時也容易聚集,燃料中的雜質都會加速這個過程,如碳繼續凝聚,可以產生多層微晶結構。在低溫下收集這種凝聚顆粒,就是俗稱的碳黑。空氣中的氣體不燃氣體如氮氣,起到稀釋降溫作用,這就是普通燃燒溫度受限的原因。
純的炭黑具有中空多孔結構,表面具有局部氧化的標記:形成內部吸附力強,表面活性高的雙重特點,炭黑顆粒繼續與其他雜質或者吸附或者發生化學反應,直徑不斷增大形成霾顆粒的核心。再由於多孔炭的吸附保護作用,空氣中的有害物質:微生物類,如孢子,衣殼類病毒,重金屬氣體都有可能獲得吸附保護。再有,顆粒物可以形成膠體結構,穩定存在於空氣中,威脅人的呼吸系統。
之二 工業用火
再以熱電廠鍋爐為例。與普通燃燒不同的是,工業鍋爐經過優化,燃燒溫度可以達到千度以上,在大大提高燃煤熱效率的同時,也帶來了副作用。空氣中的氮氣在高溫下與氧氣反應,產生氮氧化物,是一種污染氣體。氮氧化物進而與水分、其他雜質可以產生硝酸鹽,亞硝酸鹽,都可以作為硝酸鹽為主一類霾的核心。燃煤中固有的硫分也被氧化,產生二氧化硫,與氮氧化物互相促進產生酸性氧化性氣體,形成硫酸鹽為主一類霾的核心。值得一提的是,這個過程和汽車發動機燃油的燃燒反應產生的結果類似,都有氮氧化物和二氧化硫導致的霾產生。與普通民居所涉及燃燒不同的是,工業鍋爐和汽車發動機,都有尾氣處理工藝來保證回收大部分的顆粒物,熱電廠的除塵設施可以回收超過99%的顆粒物。但值得痛心的是,個別不負責任的熱電廠其實並不使用除塵設施,造成顆粒物嚴重超排。
對人的影響
霾一旦產生,就很難清除,除非氣象條件許可,否則霧霾天氣會在大氣中形成逆溫效應。比如在北方地面因為霧霾而保持低溫,大氣高層則受陽光作用溫度升高,形成底層大密度高層低密度的穩定結構。正常晴天時,地面吸收熱量多,表層空氣上升可以帶動地面污染物向上擴散,這種擴散被逆溫效應打斷,造成連續不斷的霧霾天。
霧霾天,影響人的心理、身體健康,嚴重降低幸福指數。在病理方面,霧霾對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孕婦的生理、生殖系統,都已經有了被證實的惡劣影響。鍾南山院士關於霧霾的闡述就十分清楚的表達了霧霾對人體具有顯著和慢性影響的特點。從統計意義上來說,嚴重霧霾會增加相當大的早死現象。
在霧霾環境中,外出有效防護pm2.5的口罩, PuraVation JD/USA 對居室、教室環境來說,空氣凈化器可以起到過濾pm2.5的作用,其中起作用的就是一層濾網。DIY自製空氣凈化器和商用凈化器都採用同樣的濾網,起到同樣的作用,在這方面可以預期空氣凈化器會有一個低價化的趨勢。家用的吸塵器中也採用過濾裝置,可以防止PM0.2-pm1的顆粒物泄露,原理其實是一樣的通過過濾網這樣的耗材來實現。
對個人來說盡可能避免暴露在霧霾中、暴露後及時洗凈皮膚、沖洗鼻腔都是有用的。
最終解決霧霾問題,需要大力壓減燃煤消耗,提高車輛用油的品質,盡可能利用其他能源如太陽能、風能、生物質能;另一方面在壓減的同時,對已有的設備進行嚴格控制顆粒物排放,才能從源頭上解決霧霾的產生。
⑵ 試用外部性理論論述排污權有償使用的原理。
所謂「外部性」也稱外在效應或溢出效應,主要是指一個經濟主體的活動對旁觀者福利的影響回,這種影響並答不是在有關各方以價格為基礎的交換中發生的,因此其影響是外在的;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損失(成本),可稱之為「負外部性」;反之,如果給旁觀者帶來的是福利增加(收益),則可稱之為「正外部性」。經濟生活中的外部性是廣泛存在的。化工廠向江河排放污水會對環境造成污染,影響第三方的正常生活,有負外部性。完全自由的市場經濟對外部性是無效率的,資源並不會得到有效率的配置。所以一般都會有政府進行干預,讓外部性內部化,即通過制度安排經濟主體經濟活動所產生的社會收益或社會成本,轉為私人收益或私人成本,是技術上的外部性轉為金錢上的外部性,在某種程度上強制實現原來並不存在的貨幣轉讓。最典型的方法就是征稅,排污權的有償使用便屬於這一類型。通過有償使用,可以達到兩個目的,一方面促使企業重視排污治理,使排污減少,另一方面政府通過收上來的錢用做污染的治理,或者是對受污染者的補償,使資源得到有效地配置。
⑶ 外部性的特徵有哪些如何治理外部性
外部性的特徵:
1.行為性
所謂行為性,就是指外部效應是由經濟主體的經濟行為(經濟活動)引起。
2.市場性
主要是指,在一般條件下的非市場性和特定條件下的市場性。
3.外侵性
所謂外侵性,就是指外部效應是一種外侵的、強加的影響,即是沒有參與決策的人或不完全參與決策的人所承受的影響。
4.影響性
即一個當事者(影響者)必須對另一個人(被影響者)產生一定的影響,不但要有一個影響,而且這種影響必須具備一定的(正的或負的)福利意義。
5.不可賠付性
這里指的是不可(或難以)賠付(追索)性。這個特徵是指外部效應一般無法追尋到個人,特別是受損者一方無法追索到其損害者並獲得補償,其根源在於一般條件下的非市場性及特定條件下的市場性。
6.伴隨性
外部效應應該是有意或無意的伴隨效應,而本原性的、預謀性的影響不屬於外部效應。也就是說,外部效應是經濟活動的「附屬品」。
7.相互性
相互性的特徵是指產生外部效應的主體與接受外部效應的主體之間的關系是相互依存的。
解決外部性:
解決外部性的主要方法是將外部性內部化。解決公共物品外部性問題的方法有政府方法和市場方法。
政府手段一,加強政策管制,強化政府的監管職能;
政府手段二,運用財政手段,促使外部效應內部化;
市場手段一:健全市場交易制度,促進經濟效率的提高;
市場手段二:公共物品的提供引進競爭。
⑷ 以治理環境污染為例,簡述解決外部性的基本方法有哪些
環境污染問題在經濟學理論中被描述為外部性問題(Externality),並且是負的外部性。網路知道的定義:外部性又稱為溢出效應、外部影響或外差效應,指一個人或一群人的行動和決策使另一個人或一群人受損或受益的情況。經濟外部性是經濟主體(包括廠商或個人)的經濟活動對他人和社會造成的非市場化的影響。即社會成員(包括組織和個人)從事經濟活動時其成本與後果不完全由該行為人承擔。分為正外部性(positiveexternality)和負外部性(negativeexternality)。正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益,而受益者無須花費代價,負外部性是某個經濟行為個體的活動使他人或社會受損,而造成外部不經濟的人卻沒有為此承擔成本。對資源配置的影響外部性會使市場機制失靈,激勵扭曲:正外部性會造成應受到支付的報酬未得到支付,導致供給不足,而負外部性則是社會成本大於個人成本,導致過度供給,成本加劇。對外部性進行糾正,才能恢復市場機制合理配置資源的能力。經濟學家針對這一問題也想出了一系列解決法。庇古比較早地研究了負外部性這個問題,並提出對廠商征稅從而抑制其環境污染的做法,這種稅又得名「庇古稅」。當然,對於產生正外部性的行為,要反其道而行之,由政府進行補貼而非征稅。此外,科斯在後來提出了著名的科斯定理,從產權界定的角度對這個問題提出了解決方法。大概就是這樣,內容詳見網路,說得特別明白。
⑸ 什麼是外部性 談談如何治理環境污染
治理城市環境污染的建議
改革開放以來, 隨著國民經濟的快速增長和社會全面進步, 城市化進程加快。1978 年到2004 年, 城市數量由193 個增加到661 個, 建制鎮由2173 個增加到20312 個, 市鎮總人口由1.7 億人增加到5.4 億人, 佔全國總人口的比重由17.9%提高到41.8%。如此迅速的城市化, 必將對我國脆弱的生態環境構成更大的沖擊。巨大的人口壓力、日益緊缺的資源和環境質量的惡化, 已經成為城市發展的制約因素。隨著城市化模式在全球范圍的迅速發展, 城市作為一個特殊的生態系統, 在顯示對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巨大推動作用的同時,也不斷出現了嚴重的環境問題。
一、存在的主要污染問題
一是城市水污染仍十分突出。隨著城市規模的擴大, 生活污水排放量迅速增長,1998 年首次超過工業廢水排放量。2001年, 全國工業廢水排放量為200.7 億噸, 城鎮生活污水排放量為227.7 億噸, 其中生活污水COD 排放量比上年增長8%, 而同期工業廢水COD 排放量則減少13.8%。目前, 全國城市污水處理率只有34.3%。城市河道成了納污溝。大量生活污水直接排放使城市水環境惡化, 七大流域城市河段都形成明顯污染帶,還有一些城市的飲用水源也受到污染。
二是以北方城市顆粒物和南方城市酸雨為特徵的城市大氣污染依然比較嚴重。全國城市居民燃氣普及率只有60.2%, 相當多的城市仍以煤炭為主要民用燃料, 大量燃煤造成煤煙型污染, 二氧化硫濃度年均值達不到國家二級標準的城市佔21%。許多城市受到酸雨侵害, 城市裸露地面多、建築施工現場管理不規范、渣土垃圾粗放收運使得城市空氣中顆粒物常年居高不下。在全國重點監測的338 個城市中,63.5%的城市達不到國家空氣質量二級標准。
三是生活垃圾未得到妥善處置, 嚴重影響地表水、地下水的環境質量。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年清運量約1.18 億噸, 僅有60%得到不同程度的處理處置, 每年有7900 萬噸生活垃圾簡易填埋或露天堆放在城市郊區、江河沿岸, 破壞城市( 特別是城鄉結合部) 的自然景觀。另外, 各城市第三產業、居民生活產生的各類廢物都是混合收集的,醫療垃圾等特殊廢物多沒有專門的集中處理設施, 普通生活垃圾的處理或堆放, 成為傳播疾病和污染環境的隱患。
四是大城市機動車尾氣污染越來越突出。我國已成為世界汽車第四大生產國和第三大消費國, 2004 年汽車保有量達到2742 萬輛。近幾年, 雖然採取了淘汰含鉛汽油、限制汽油中其他有害物質含量、新車採用電噴加三元催化、出台新的排放標准等措施, 單車污染物排放量有所減少。但由於機動車數量上漲很快, 污染物排放總量仍在增加。北京、上海、廣州、武漢、鄭州、沈陽等城市氮氧化物污染較重, 交通干線兩側一氧化碳嚴重超標, 部分城市的大氣污染類型已經由煤煙型轉變為復合型。此外,道路增長與車輛增長不匹配, 現代化交通管理手段不足, 機動車行駛常處怠速狀況,也是造成機動車污染加劇的重要原因。
五是雜訊污染已成為影響城市居民生活質量的重要環境問題。交通、社會生活、建築施工是主要的雜訊污染源, 目前, 交通對城市雜訊污染佔70- 80%。在開展交通雜訊監測的214 個城市中, 31.3%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在開展區域環境雜訊監測的176 個城市中, 55.6%的城市處於中度或較重污染水平。一些城市在建設高架路橋改善交通狀況時, 卻往往未能很好解決高架路兩側的降噪隔聲問題, 交通干線兩側居民生活受到很大影響。
除此之外, 城市綠化、城市人口等方面因素也是城市環境面臨的重大問題, 城市生態失衡問題不斷嚴重, 「城市熱島」、「城市荒漠」等問題突出。同時, 城市自然生態系統的退化, 加劇了資源環境供給和城市經濟社會發展的矛盾。這些城市環境問題不解決, 將嚴重製約城市經濟社會的健康發展。
二、解決城市污染的主要建議
城市環境綜合整治要從最大限度地發揮城市整體功能出發, 運用綜合的對策、措施來整治、保護和塑造城市環境, 以達到保護和改善環境質量的目的。採取行政的、法律的、經濟的和科學技術的多方面措施, 合理地利用自然資源, 防止環境污染和破壞,以求保持生態平衡, 擴大有用自然資源的再生產, 保障人類社會的發展, 以協調經濟建設、城鄉建設和環境建設之間的關系,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
1、合理規劃, 完善城市功能。遵循生態規律, 從城市環境容量和資源保證能力出發, 制定和實施城市總體規劃, 合理確定城市規模和發展方向, 調整城市產業結構和空間布局, 逐步解決城市功能區混雜問題,加快城市環境基礎設施建設, 改善城市生態環境。
2、治理城市水污染。所有城市都要制定改善水質的計劃, 重點保護城市飲用水源。20 萬人口以上城市要建立水源地水質旬報制度, 環保重點城市要實施生活飲用水源水環境質量報告制度。採用截污、治污、清淤、保證城市河湖用水、加快水體交換、維護城市濕地等措施, 使城市地表水按功能達標。綜合運用價格、行政、科技和工程措施, 推行城市節水、污水處理及其資源化, 創建節水型城市。嚴格控制地下水開采量, 嚴禁超采地下水。
3、治理城市大氣污染。提高城市清潔能源比例, 改善能源結構, 大中城市要建設高污染燃料禁燃區, 在人口稠密的市區逐步取消直接燃用原煤。促進西氣東輸沿線城市積極利用天然氣。加快城市供熱、供氣能力建設。禁止在城市的近郊區內新建燃煤電廠和其它嚴重污染大氣環境的企業。大力發展公共交通, 鼓勵開發和使用清潔燃料車輛, 逐步提高並嚴格執行機動車污染物排放標准。大中城市以及城市群地區要綜合控制城市大氣污染物的相互影響。按照生態要求進行綠化、美化、硬化, 加強建築施工及道路運輸環境管理, 有效控制城市揚塵。建立城市空氣質量日報和重點城市空氣質量預報制度。
4、治理城市垃圾污染。加快城市生活垃圾處理及綜合利用、危險廢物安全處置等城市環保基礎設施建設。建立垃圾分類收集、儲運和處理系統, 在優先進行垃圾、固體廢物的減量化和資源化的基礎上, 推行垃圾無害化與危險廢棄物集中安全處置。建立廢舊電池回收處理體系。20 萬人口以上的城市醫療廢物必須全部實現安全處置,鼓勵醫療廢物集中處置。
5、治理城市雜訊污染。加強對建築施工、工業生產和社會生活雜訊的監督管理。限制機動車、火車市區鳴笛, 對造成敏感建築物聲環境超標的交通重負荷路段, 採取降噪措施, 控制交通雜訊污染。
6、做好重點城市環境保護工作。綜合考慮城市規模、性質、區域分布和環境狀況等因素, 把國家環境保護重點城市擴大到113 個, 加大環境綜合整治力度。繼續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 提升模範城市的可持續發展綜合能力。完善公眾、社區和媒體參與城市環境管理的機制, 建立城市環境污染應急響應系統。
⑹ 負外部性的解決措施
負外部性的解決措施:
1、在多種用途和使用方式的情況下,使用雙方相互妥協直至達到能夠相互接受對方的最低程度。但這種方法的前提是二者的用途和使用方式能夠兼容。比如在同一空間內有人放音樂有人想看書。
若二者可以妥協,放音樂的人可以把音量調低,或者放讀書的人能夠接受的音樂,二者就能夠共存。但這種解決方案只能是在成員只有少量的情況下才能夠進行,若成員很多,相互之間的交易成本將會很大。
2、置換主體。當有多個同等條件的公共資源時,可以把相同使用方式的各方置於同一公共資源下,或者說在專用的場所內用途和使用方式只有一種,並不能用來做他用。拿排污和養魚的例子來說。可以規定某個專用的池塘用來養魚,另一個專門用來排污。這不完全等於產權的私有化。
3、規定一定條件下規定用途和使用方式。即把該公共資源的用途和使用方式做出規定,某種條件下只能有一種用途。比如在道路擁擠地段汽車按牌號的單雙分時段行駛。
但該方法的缺點是所有的用途都會帶來負外部性,倘若有一種不能帶來負外部性,就會給另一種帶來不公平。放音樂和看書就是如此。看書不礙放音樂的人事,但放音樂會對看書的人產生影響。
(6)如何治理負的外部性擴展閱讀:
負外部性的特點:
1、庇古理論的前提是存在所謂的「社會福利函數」,政府是公共利益的天然代表者,並能自覺按公共利益對產生外部性的經濟活動進行干預。然而,事實上,公共決策存在很大的局限性。
2、庇古稅運用的前提是政府必須知道引起外部性和受它影響的所有個人的邊際成本或收益,擁有與決定帕累托最優資源配置相關的所有信息,只有這樣政府才能定出最優的稅率和補貼。但是,現實中政府並不是萬能的,它不可能擁有足夠的信息,因此從理論上講,庇古稅是完美的,但實際的執行效果與預期存在相當大的偏差。
3、政府幹預本身也是要花費成本的。如果政府幹預的成本支出大於外部性所造成的損失,從經濟效率角度看消除外部性就不值得了。
4、庇古稅使用過程中可能出現尋租活動,會導致資源的浪費和資源配置的扭曲。
⑺ 外部性治理理論中,公共物品說明了什麼樣的問題
外部性也稱作外部效應,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社會上其他成員造成影響而又不承擔這些影響所帶來的成本或利益。外部性分為正的外部性和負的外部性。正的外部性也稱作外部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給其他社會成員帶來好處,但他自己卻不能得到相應的補償。負的外部性也稱外部不經濟,指的是個體的經濟活動或行為使其他社會成員受損,但他自己卻沒有承擔相應的成本。 外部性在現實經濟中廣泛存在。無論是正的外部性還是負的外部性,都會導致市場失靈,影響市場對資源的配置。
由於外部性使得資源配置缺乏效率,在現實經濟中,市場參與者和公共部門都以各種方式對外部性進行治理,從而使資源配置達到或接近社會要求的最優水平。
政府可以採用直接管制、稅收和補貼等方式來解決外部性問題。對於具有負的外部性的行為,政府可以征稅,稅額的大小應該等於該行為給社會帶來的損失。對於具有正的外部性的行為,政府可以給予補貼。
供參考。
⑻ 如何用外部性理論解釋環境治理問題
經濟活動的外部化(外部的不經濟性)是指人們從事經濟活動時不注意到對環境內造成的容影響,造成的環境成本不計算入產品和交易的成本中去。這是導致環境污染問題產生的主要動因,也是發展與環境問題產生的症結所在。現在普遍認為市場失靈與政府失靈是環境成本外部化的原因,所以解決的最直接的辦法就是把環境成本內部化。
比如說,肉聯廠或造紙廠將污水排入河流中,無意識地提高了下游釀酒廠的生產成本或居民的生活成本。與正常的市場交易相比,如果某一河流是私有的,那麼它可以通過禁止向其中排污或索取補償的方式來有效的解決這一問題。而在不存在明確的產權或產權所有人不到位的情況下,就不存在流水質量的市場,因而也就沒有協調個人行為的價格機制。因此,在存在外部性的情況下,常常會導致一種非帕累托最優的資源配置,外部性的存在是對政府幹預的一種傳統解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