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沙塵暴的建議
㈠ 我國是如何治理沙塵暴的
面對我國中西部沙塵暴的日益頻繁發生和各地旱情的不斷出現,專家們一致
提出:發展保護性耕作,是中西部農業乾旱缺水和日益猖獗的沙塵暴的治本措
施,大力發展這一先進的農業生產技術刻不容緩。西北農林科技大學旱地農業研
究員、陝西省農業顧問李立科說:「我國目前正在建設的三北防護林、環北京防
沙林以及退耕造林等等,都是採取堵和擋的辦法防止沙塵暴和土地沙漠化,不能
治本。另外,由於不少地區極度乾旱,造林的成活率也是問題。而在三北地區推
廣機械化保護性耕作,通過秸稈還田涵養水源,增加有機肥力,可以留住60%
的降雨蒸發水,是節水灌溉的6倍,堅持十幾年,就可解決乾旱問題,植樹造林
的成活率有了保障。土地越種越肥,糧食也就增產了,中國人的吃飯問題也就解
決了。」河北省農科院糧油作物研究員、河北省小麥專家顧問組組長李晉生說:
「河北省張家口、承德地區是形成京津沙塵暴天氣的主要農田沙塵源區和風道
口,有1600萬人口和3450萬畝農田受到威脅和危害,並直接影響到北京
2008年奧運會的成功舉辦。這些生態環保問題的解決,除了退耕還林,廣造
防風林以外,採取保護性農業耕作才能徹底根除。而且每畝只需投入30元左右
(傳統農業耕作農民每畝投資約50元),就可以減少水分流失60%,減少土
壤流失80%,抑制沙塵暴,同時提高小麥產量,增加農民收入20--30
%。」
發展保護性耕作,專家們建議:從中央到地方,都要切實提高認識,政府部
門和科研機構共同努力,才能把這項技術推廣開來。保護性耕作是一項全新技
術,甚至可以說是農業耕作技術的一次革命,單靠農機或者農業部門是不夠的,
必須形成合力。中國農業大學博士生導師、農業部保護性耕作研究中心主任高煥
文建議說:「國家應該設立「保護性耕作開發工程」,把山西、陝西、河北、內
蒙古、遼寧、甘肅在內廣大中西部的,適合開展保護性耕作的旱作農田都包括進
來。」他又說:「我國中西部,包括南方一些省份,適合保護性耕作的農田約有
6、7億畝,增產和環保的潛力是非常大的。」
發展保護性耕作,專家們建議:必須大力建設示範農業區,以點帶面,用活
生生的事實教育廣大農民。臨汾市農機局局長、農藝師曹連生說:「臨汾市用了
十幾年才推廣了40萬畝耕地。農民要接受一種新型的耕作方式需要個過程。幾
千年的傳統不好改啊。這就需要各方面去營造一種社會氛圍,還要派大批的技術
人員深入村村寨寨,手把手親自示範才行。農民看到了兩者的差別,尤其是20
00年大旱,傳統耕作幾乎絕收,而保護性耕作由於涵養了水源,增加了土壤肥
力,莊稼一片蔥綠,因此大家要求政府幫助實行保護性耕作的積極性很高。」
發展保護性耕作,專家們建議:技術配套、機具配套的研製開發一定要跟
上,國家應在銀行貸款、項目設立以及政府財政上予以傾斜。李立科研究員說:
「陝西省戶縣的一家農機廠在我們指導下,開發了一種新型農機,需要100萬
元生產資金,卻貸不到款,只好被閑置起來;就農民而言,要買農機和化肥,又
要接受培訓,資金哪裡來?這些問題,政府必須盡快解決。
沙塵暴是一種自然現象,又由於人為因素使之加劇,目前人類尚無法預防沙塵暴災害的發生,但可以減輕它的危害程度。
沙塵暴預防措施
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第39屆世界廣告大會 迷住男人的數碼武器
命運我把握 好運不錯過 注冊財富會員人人得獎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6.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四道防線阻擊沙塵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邊地區建立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
第二,在內蒙古渾善達克中西部地區建起以退耕還林為中心的生態恢復保護帶;
第三,在河套和黃沙地區建起以黃灌帶和毛烏素沙地為中心的鄂爾多斯生態屏障;
第四,盡快與蒙古國建立長期合作防治沙塵暴的計劃框架,設置到蒙古國的保護屏障。
㈡ 治理沙塵暴的方法
種植樹木。退耕還林。還草。會降低沙塵暴來臨的幾率。
㈢ 對沙塵暴的防治提出一些合理化的建議
、沙塵暴的抄治理和預防措施襲
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6.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㈣ 治理"沙塵暴"的方法是什麼
國外治理沙塵暴的方法
美國五招降服「黑風暴」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小麥價格昂貴,開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進行農墾旱作。農場主大肆開墾這片廣袤的處女地,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開墾地的肥力耗盡後,他們馬上撂荒,轉而開墾新的生疏地。結果,伴隨著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連年乾旱而發生的風蝕作用,墾區沙漠化過程異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為沙塵暴頻發的「沙窩」,2000萬公頃的草原土壤被颳走了1米厚的沙土層。
1934年5月的沙塵暴是美國歷史上最強勁的沙塵暴。那年5月12日,美國堪薩斯、阿克拉何馬、科羅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風暴,塵霾蔽天不見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長1440000米、寬400000米的沙塵帶,影響范圍遍及美國本土三分之二的區域。3億多噸土壤被吹進了大西洋數百公里外,16萬農民傾家盪產被迫離開了大平原。
據美國土壤保持局的統計資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間,美國大平原地區每年被沙塵暴破壞的面積達到了40萬公頃,最多達到60萬公頃,南部棉田因風沙問題每年的重播面積為80%,載畜量由剛開始的2000萬頭降到了後來的1100多萬頭。
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美國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態保衛戰,從多年的慘痛摸索中,美國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業的防沙經驗,並成功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總的說來,美國治理沙塵暴主要有「五招」:
招數一:「天地結合」。將天氣預報和地面治理結合起來。每次強風到來之前,氣象部門提前48小時准確預測強風的行走路徑,然後在其經過的地區對裸露的耕地進行噴灌,使之濕潤結實,切斷風沙源。
招數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纖維、舊報紙紙漿與粘性物質攪拌在一起,與綠色染料混合噴灑在沙塵表面,既固定了沙塵,又可美化環境。另外可將粘性的沙塵固化劑噴在沙漠上,其滲透可達1厘米,且表層不怕壓,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車,非常結實,噴灑一次可鎖沙塵一到兩年,且成本比植樹種草要低得多。
招數三:嚴懲不貸。沙漠土地擁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圍人為製造沙塵或不採取措施控制沙塵,每天罰款500美元。如拒不執行,每天增罰2000美元。對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單位負責人和員工在開工前至少上4個小時的環境課,要求他們一邊施工一邊用水消塵。如果達不到要求,將勒令其停工或給予罰款。
招數四:提高農耕技術。採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並使用特殊的農機具淺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塵暴。
招數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勵農戶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返林面積達1500萬公頃,約佔全國耕地總數的10%,全美土壤侵蝕面積約減少了40%。
中亞地區播綠治沙
前蘇聯的北哈薩克草原佔了哈薩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與我國東北大草原和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並稱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該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並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發量卻在650到750毫米之間,幾乎沒有無風天。
1954年以前,北哈薩克草原人口還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塵暴發生。1954年以後,前蘇聯提出要在這里建立「東方商品糧基地」,開始大量向這里移民開荒。1954年到1961年間,從烏拉爾河流域到西伯利亞西部一帶共開墾草原4150萬公頃,1963年又開墾了617萬公頃。
1959年,北哈薩克草原的人口就劇增到了275.3萬人,隨後更是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增加,他們大量伐木墾草作為燃料,進行深翻耕。對大自然的掠奪,終於使這片水草豐美的草原變成了世界四大沙塵策源地之一。剛開始,這里被捲起來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長時間風蝕鹽鹼化後,則形成了獨特的白色沙塵暴。
為了治理沙塵源區,前蘇聯政府開始採取植樹造林、退耕還草以及調整農業結構的方式治理沙塵暴,他們沿著草原區和森林草原區,營造規模巨大的防護林帶。到1985年,已營造防護林約550萬公頃。同時,前蘇聯政府還採取飛機播綠、調整農業結構等方式進行沙塵暴的治理。
經過這么多年的治理後,現在北哈薩克草原雖然還有沙塵暴,但與大開荒時相比,沙塵暴發生的次數和規模都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亞圍繞牧場治沙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主要是畜牧業,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廣大的平原地區也是澳大利亞的沙塵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沙塵暴專家楊根生介紹,澳大利亞對牧區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嚴格實行輪牧。楊根生告訴記者,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就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二、大力推廣圈養。楊根生說,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在生態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楊根生告訴記者,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的法制很健全,執法也非常嚴格,對違反法規的人一向是嚴懲不貸,從而保證了上述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中東黃金鋪就綠色
包括西亞和北非在內的中東地區,也是世界四大沙塵暴活躍區之一。由於人口增加,本來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東地區,開始大量開墾牧場。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以及大面積墾荒,導致那裡天然植被的破壞,荒漠化加速,沙塵暴經常發生。
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中東各國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採取了一些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開墾牧場的法律法規,建立牧場保護區。目前,僅在敘利亞和約旦,這種牧場保護區就超過60個,但是這些計劃大多沒有顯著效果,牧場還在繼續惡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生態系統極易受到破壞,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這一地區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資綠化城市,這主要聚集在盛產石油的海灣國家。據了解,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最近幾年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城市內外建造花園和綠地,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用於綠化項目的費用居世界之最。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人均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綠化都非常好,而綠化和護理費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海灣國家每一塊綠色就是一塊黃金。
三、進行植樹造林。阿爾及利亞的"綠色壩計劃"就是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建設工程。上世紀70年代初,這項規模浩大的綠色壩工程開始動工興建。這條綠化帶的主要工程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東北部,同時也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五國的跨國工程。截至1986年,綠色壩工程已種植了70多億株松樹,總面積達35萬公頃,整個工程將延續到21世紀。
四、節水保護生態,這主要是在以色列。與海灣國家不同,以色列不盛產石油,但這個沙漠國家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尖端的農業技術,大力推行滴灌等節水技術,進
㈤ 防治沙塵暴有哪些措施
人們防治沙塵暴採取的措施主要是通過減少沙塵物質的來源,例如整治沙漠化土地,植樹種草以擴大植被的覆蓋度,建立綠洲防護林體系等。同時還需要建立沙塵暴監測預警系統。
㈥ 沙塵暴的治理和預防措施有哪些
(1)加強環抄境的保護襲,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保護自然生態環境與資源。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和環境的壓力。
(6)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㈦ 怎樣治理沙塵暴
增加植被,把沙漠變成綠地或是良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
㈧ 防止沙塵暴的方法
一、植樹造林、建立生態屏障
在每個城市的周圍植樹造林,根據當專地的氣候特屬點選擇適宜的植物,建立生態屏障,有效地防止沙塵暴的入侵!
二、退耕還林、還草,恢復自然生態保護帶;
自然界的每種生物都是經過長期的進化才適應了現在的生活環境的,它們在自然界中都有著自己不可替代的作用。所以我們人類不能隨意改變它們的生態環境,已經被破壞的自然生態環境必須盡快得到恢復。
三、在沙漠地帶建立防治沙塵暴的生態屏障
沙漠生態系統中的各種生物有自己的獨特的適應在沙漠環境的生存能力,是防禦沙塵暴的有效屏障,我們應該探索規律,在沙漠地帶建立防治沙塵暴的沙漠生態體統;
四、有制度的控制草原上居民發展畜牧業
據調查了解,目前有許多草原居民為了眼前的經濟利益而過度放牧,導致草原急劇退化和減少,所以應該控制草原上居民發展畜牧業,讓草原得以修養生息,減少土地沙漠化。
五、要提高牧民的環境道德意識
只要防止沙塵暴「從每個人做起,人人想辦法,個個見行動。」每個人都進入到保護環境的行列中,不亂砍亂伐、隨便採集草原上的固沙植物、不隨意打獵等等,維護生態平衡。這樣才能有效的防止沙塵暴的襲擊!
㈨ 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1、加強環境的保護。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
4、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
5、加強科普宣傳。
6、在沙漠地區種植適宜沙漠乾旱地區生長的植物。
7、在沙漠邊緣種植鄉土品種的低矮灌木和小喬木。
(9)治理沙塵暴的建議擴展閱讀:
沙塵暴的個人防護要點:
1、及時關閉門窗,必要時可用膠條對門窗進行密封。
2、外出時要戴口罩,用紗巾蒙住頭,以免沙塵侵害眼睛和呼吸道而造成損傷。應特別注意交通安全。
3、機動車和非機動車應減速慢行,密切注意路況,謹慎駕駛。
4、妥善安置易受沙塵暴損壞的室外物品。5.發生強沙塵暴天氣時不宜出門,尤其是老人、兒童及患有呼吸道過敏性疾病的人。
㈩ 沙塵暴的危害;治理沙塵暴可行的建議
可以淹沒整個城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