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治理霧霾需要柴靜

治理霧霾需要柴靜

發布時間: 2020-12-28 03:59:32

① 柴靜霧霾調查為什麼不能看

被封了,柴靜是美國國籍,卻對中國指指點點,她媽漢奸一個 ,國務院不是吃素的,不封才怪

② 有沒有柴靜的霧霾紀錄片103分鍾左右的

現在都被刪除了,她主要講的就是霧霾的危害具體有多大?這在科學界其實並沒有確切的定論。柴靜在片中引用了前衛生部長陳竺的研究,認為每年因空氣污染而早死的中國人約有50萬(其實陳的原文是35-50萬)。但是這只是很粗略的估計,由於缺乏更詳細的研究數據,我們很難知道這樣的結論可靠度究竟有多少。

在整個科學界,對於PM2.5危害的研究也才剛剛有所進展。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人們其實並沒有發現大氣細顆粒漂浮物對於肺癌有什麼關系,2013年,當鍾南山宣稱空氣污染導致肺癌增加的時候,還遭到了方舟子的批駁。直到2013年底,根據幾個最新的調查,國際癌症研究機構(IARC)才首次把大氣污染物列為一級致癌物。

不過,這些調查大多都是在西方國家做出的,而中國的PM2.5濃度往往是這些國家的幾倍甚至十幾倍。按照Turner等人的研究,每增加10微克/立方米的PM2.5濃度,會導致肺癌死亡率上升15%-27%,按照這個演算法,光是大氣污染一項,就能導致中國的肺癌死亡率比歐美高出300%以上。但在實際情況中,中國的肺癌死亡率雖然略高,卻遠未達到如此誇張的程度。所以這些研究中發現的線性關系,能不能簡單地拷貝到中國,還是比較有疑問。

當然,很多人可能要說,知道PM2.5有害不就好了嗎?至於它每年究竟導致10萬人還是50萬人死亡,有多大意義嗎?

但這恰恰是在公共決策層面至關重要的一點。如果不把霧霾當做私人恩怨,我們必須知道我們為霧霾付出的具體成本大約是多少。因為社會的決策,它不是講溫馨講情懷講故事,任何一個社會選擇的背後,往往都是冰冷的經濟學核算。很少有東西是無本萬利的,任何選擇都有得有失,我們要討論的,是它「值不值得」。

柴靜自己曾在博客里寫過一篇關於DDT的故事:當年農葯DDT被發明出來,用來消滅蚊蟲,減少瘧疾。但是1962年,蕾切爾·卡遜發表了著名的《寂靜的春天》,指出DDT致癌,並污染環境。《寂靜的春天》後來幾乎成了環保主義者的聖經,並最終導致了DDT的全面停用。

聽上去棒極了,但可惜,DDT停用之後,又沒有同樣有效的葯物來對付蚊蟲,這使得非洲瘧疾的發病率飆升,僅南非的一次瘧疾大爆發,就導致了至少10萬人的死亡。因為DDT的禁用,到了2000年,世界上至少有3億瘧疾患者,每年導致超過100萬人死亡,相當於每天都有「7架坐滿兒童的波音747失事」。

為此,科學家們開始呼籲重新使用DDT,南非在2003年採納建議,並迅速把瘧疾死亡人數降到50%以下。後來,連世衛組織都開始號召非洲國家重新使用DDT。

但此時,已經有大約2000多萬人死於瘧疾之下。後來著名作家邁克爾·克萊頓曾說,《寂靜的春天》一書所殺的人,大概比希特勒還多。

在這里,我並不是要對環保黨進行什麼非議。把柴靜自己曾講過的這個故事拿出來,無非是想說明,當進行一項公共決策時,我們不能僅僅只是訴諸感情。DDT污染環境好不好?當然不好。但是如果污染環境能夠拯救2000萬條生命呢?我們這里要問的是「值不值」,而不是「好不好」。所以,光是大罵一樣東西「很壞」是不夠的。我們至少應該追問三個問題:它「具體有多壞?」,「有沒有更壞的?」,以及」沒有它會不會更壞?」

霧霾問題也是一樣。但凡是個正常人的,恐怕沒有誰會喜歡霧霾,誰都知道霧霾對健康不好。但只有定量地做出分析,我們才能搞明白,在公共資源投入上,如何分清輕重緩急。比方說,如果要具體地應對空氣對人們的健康影響,我會建議更多地關注吸煙問題。從科學角度來說,吸煙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比PM2.5來得明確,在所有的肺癌中,大約60-80%是由於吸煙所引起,而室外大氣污染恐怕不到10%。實際上,吸煙也是產生PM2.5的過程,一支煙就能產生濃度相當於633微克/立方米的PM2.5。而中國每年因吸煙而致死的人數,在120萬以上。

有人說,吸煙是個人的自由選擇,不能和空氣污染相比。但真的是這樣嗎?中國有88%的人在家裡被動吸煙,60%的人在公共場所被動吸煙,30%的人在工作場所被動吸煙。特別是在不吸煙的婦女當中,因為二手煙而患上肺癌的概率,恐怕還要高於大氣污染。中國每年有約10萬人死於二手煙,光是這一點,就不比燃煤造成大氣污染的危害小多少。

公共場合禁煙在中國難以徹底貫徹實施

可以說,在今天的中國,當你開始擔憂孩子的呼吸時,煙草是遠比霧霾更嚴重,也更緊迫的問題。很多人不知道,中國的PM2.5數值在過去的十年中,其實都是逐漸下降的(之所以最近才鬧得凶,只不過大家以前不知道而已),但吸煙人數卻正好相反,它還在上升,尤其以青少年和女性為甚。

然而在媒體宣傳上,霧霾卻遠比控煙要更受重視。從2012年開始,霧霾就是媒體最喜愛的話題之一,查查網路指數就知道,它受關注的程度遠高於控煙。誠然,煙草也是政府壟斷,且利益牽涉極廣的行業,在現實中也很難一下子改變,但在媒體關注度上有如此巨大的差別,這不免會產生一些誤導作用。這里並不是說不能關注霧霾,只是說當我們把健康問題和霧霾掛鉤起來的時候,最好有一些定量的概念,才能更客觀地進行相關的討論。

其次,真正關心公共問題的人應當能夠理解,很多事情並不是非白即黑,有百利而無一害。就像DDT的問題上一樣,我們要討論的並不是DDT是否有危害,而應該是DDT帶來的好處是否能夠抵消,甚至超過它的危害。這就是所謂的tradeoff,或者叫做利害權衡。我們歷來的討論中太缺乏這種精神,一件事情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偉大光榮正確,要不就是百分百的十惡不赦。我原本期待《穹頂之下》能夠更深入、更客觀地來比較在霧霾問題上的各種利弊,但是它似乎在這方面並沒有做得太多。

在漫天霧霾的同時,北京也是全國人均壽命最高的地區之一

在片中,我們反復看到對於環境問題單方面的大幅渲染。柴靜把她的女兒關在屋子裡,面對著外麵灰濛蒙的天空:這個城市會傷害我嗎?答案是:會。但問題是,它更會在其它方面補償你。就PM2.5的濃度而言,雲南是全國環境第二好的地方,而北京則是倒數第二。然而,北京和雲南的人均壽命卻恰好倒了個個:北京全國第二長壽,平均壽命80.18歲,雲南則倒數第二,平均壽命只有69.54。這就是經濟發展,醫療資源的增長帶來的好處,它遠遠地抵消了環境帶來的危害。

如果我能夠選擇,我情願讓孩子出生在霧霾蒙蒙的北京,而不是山清水秀的雲南。這樣,如果運氣不是太壞的話,他能陪伴自己的家人多度過十個溫馨的年頭。

而很顯然,大批的人跟我做出了同樣的選擇。他們頂著霧霾,忍受著高房價,源源不斷地從各地向北京涌來,使得北京的總人口在十年內增加了一半。他們是不知道霧霾不好嗎?當然知道,只不過他們做出了自己的tradeoff,他們認為相比於其他好處來說,忍受霧霾的代價是「值得付出」的。

我一直希望能看到公眾進行比較認真的討論,即從定量角度來看,霧霾到底值得用多少GDP去「換取」?而不是永遠單方面的發泄,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發展GDP,要不就不惜一切要環保。在經濟學上,沒有什麼東西是值得「不惜一切」,或者以無窮大的代價去換取的,我們的決策也應當是兩種訴求的平衡。有人說,用健康來換取經濟的發展,又有什麼意義呢?但問題是,不發展經濟,這也是要用健康,甚至生命的代價來換的啊。

正如上面說的,經濟水平是決定人均壽命的最重要因素之一,它對於「健康」的影響要遠遠超出了霧霾的污染值。經濟不發達的省份,哪怕再「環保」,你的平均壽命也要比污染大省低。在中國,東部省份平均每個人能比西部多活十幾歲。事實上,如果做回歸分析的話,各省的PM2.5濃度和人均壽命甚至是正相關的,也就是PM2.5越高的地方,人均壽命反而可能越長。這並不是說PM2.5對健康有好處,而是說在污染高的地方,往往經濟也比較發達,它對你健康的「補償」要大於污染帶來的損害。

關於中國各省經濟和平均壽命的關系,有過一些粗略的分析。有人建立過線性模型,大約認為人均GDP每增長1000元,能換來當地0.3歲的壽命增長。而霧霾造成的健康損失呢?之前有科學家發表論文,認為北方因為供暖燒煤導致平均損失5.5年的壽命,但並未獲得廣泛認可。最近又有人做了推算,認為PM2.5導致了我國74個城市中的居民平均「減壽」1.48歲。

把這兩個數聯系起來,我們會得出很有意思的結論,就是如果我們能以不超過人均5000元GDP的代價消滅「霧霾」的話,那就是劃算的(2014年我國人均GDP約4萬5)。而如果我們為了消滅霧霾,導致GDP的損失超過了人均5000元,那從「健康」角度來看,反而得不償失。因為大量的資源花在了環保上,或許會導致醫療衛生設施的不足,反而導致人均壽命降低。

當然,這只是非常粗略的計算,其中的數字和邏輯顯然是不嚴密的。這里只是想說,霧霾治理問題應當是一個經濟學上的收益-損失分析問題,而不是工業黨和環保小清新們的整天對罵。這里的損失和收益不僅僅只是錢,談錢也許太俗,我們來談命。霧霾會導致人早死,這是命。但是,如果為了消除霧霾造成大面積失業,就不會鬧出人命了嗎?最近《柳葉刀》的精神病學期刊上發表文章,認為失業率是影響自殺的重要因素之一,在63個國家的調查中,每年大約有4萬5千人因為失業而自殺。我們願意以多少命來換多少命?這就是殘酷的現實決策的問題。

再比如,霧霾是中國快速工業化和城鎮化的副產物之一,《穹頂之下》里對如今城鎮化的規模進行了質疑,但是,中國真的已經過分城鎮化了嗎?顯然是沒有嘛。2014年,中國的城鎮化率才54.77%,還遠遠落後於西方國家。城鎮化中涉及的也不僅僅是錢,也有大量的人命。20年前,中國農村女性的自殺率之高,一度引得全球矚目,而隨著快速的城鎮化,中國婦女的自殺率快速下降,從每十萬近30人下降到如今的每十萬不到10人,光這一項,每年就挽救了約6500條生命。當我們抱怨城市化帶來污染的時候,也把這些人加到天平上吧。

還有嗎?有的。如今中國每年出生1600萬人口,而男女比例竟然達到了驚人的1.17:1,導致未來的「光棍」問題成為熱點話題。但在這背後,每年多少女嬰還未降生就離開了人世呢?假設正常的男女比例是1.06:1,很容易得出,每年因為「重男輕女」等觀念而導致的「被殺女嬰」大約有80萬之多(「被殺」也包括提前流產等)。這些人的命應該怎麼辦?慢慢等待觀念的改變和風俗的改變嗎?也許正如柴靜說的那樣,我們不應該再等待,不應該再推諉。城鎮化是最有效地解決男女歧視問題的方案,通過進一步的快速城鎮化,我們可以挽救這每年80萬無辜的女孩。如果這會進一步加深環境的污染,這值不值得?

可能又有人要說了,《穹頂之下》正是在告訴我們,追求GDP不一定代表污染,追求經濟進步不一定會產生霧霾啊。但正是在這一點上,柴靜並沒有能夠說服我。因為這個口號太誘人了,太理想了,太完美了,太多的人都曾經許諾過這樣的烏托邦,所以我不得不以極為警惕的心態來接受,以極為小心的態度來看待她的論證。歷史已經告訴我們,當極端的理想主義者影響國家決策時,最終會導致什麼樣的結局。

中國要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

但在全片中,我所能歸納出的,無非是這樣幾條提議:首先是明確執法主體,加強環保部職權,有法必依,對此我舉雙手雙腳贊同。但這究竟會對經濟發展造成什麼樣的影響,並不構成論證關系。從片中我所能得到的結論,無非是眾多小鋼鐵廠如今利潤極薄,再一加強環保就要紛紛倒閉了,所以乾脆停止補貼,把這些落後產業淘汰,然後就能自動升級為既不污染環境,又能保持經濟不倒退的高級產業了。至於新的產業是否能容納相同的就業人口,能在多久之內完成,是不是符合經濟需求,這只能靠自己想像。從歐美的轉型歷史來看,我對此是抱有懷疑態度的,當然這又是一個很大的話題,在此不詳細展開。

其次,是能源轉型,這條就把我徹底驚住了。作為一個煤多油少的國家,柴靜居然建議中國放棄煤炭,而轉向需要嚴重依賴進口的石油和天然氣。但這需要多少成本呢?可行性又如何?對此卻隻字未提。當然我承認,這樣龐大的問題不可能在一部短短的紀錄片里說清楚,但《穹頂之下》隨後拋出的兩個說法卻有點匪夷所思。首先是認為只要打破「三桶油」的壟斷,石油產業就能自己進行創新,提高品質,減少成本。我在這里不去揣摩這是不是適應當下形勢的又一盤「大棋」,我也不反對打破石油行業的壟斷,但我強烈懷疑打破壟斷之後,行業就能自動創新的說法。柴靜似乎忘記了,她所反對的煤炭行業,正好是打破壟斷,充分競爭的呀,為什麼質量越來越差,反而不見創新呢?

其次,是說打破壟斷之後,我們很快就能探明更多的油氣儲量,天然氣產量很快就可以翻番。這番聽上去頗有些大躍進氣派的言論究竟有何根據,我無從得知。但《穹》片隨後用了英國作為論據,說英國自從1952年倫敦污染事件之後,很快從煤炭轉型到了石油,並從此實現了環境的改造。事實本身我不否認,但《穹》片沒有提到的是,英國雖然在1956年通過了空氣清潔法,但直到70年代發現了北海油田之後,石油占能源的總比例才飛速上升。而要把我國的未來能源寄託在發現一個新的,未知的大油田或者大氣田之上,我總覺得有些不太可靠。所以不好意思,想要說服大家接受這一點,柴靜恐怕還得再舉出更多的證據才行。

實際上,從現在的情況來看,用煤還是用石油,這並不對空氣污染問題造成本質上的影響。我國的煤電廠,其環評標准本身是極為嚴苛的,只要能夠徹底執行,並不對環境產生大的壓力。事實上,今天在英國,煤炭占能源結構的比例反而又在逐漸上升。所以實際地說,要想治理霧霾,並不意味著一定要放棄煤炭。比較有效的辦法反而是關停更多的小火電廠,留下少數易於監督管理的大電廠,實行嚴格的環保標准和監督。原則上,這仍然是一個成本的問題。至於《穹》片中未提到的更多清潔能源,如水電、風電、核電、太陽能等,自然也都可以在考慮之列。

但這些仍然並沒有解決我之前的疑問,也就是《穹》片中並沒有提出可靠的證據,來證明中國可以很快地邁入又發展經濟,又不產生污染的階段。因此,作為一種呼籲,我認同柴靜的努力,她讓更多人開始關注環保問題,這當然是極好的。但對於她的觀點,我仍然抱有懷疑的態度。作為一個公共政策的討論,我希望能看到更多的,更詳細的關於霧霾治理的成本和收益討論,我希望大家能更多地來權衡其中的利和弊,而不要訴諸沖動,理所當然地把「霧霾應該不惜一切代價治理」作為默認前提。天貓 的美國進口普衛欣 對您出行 會有幫助的

畢竟情感攻勢之後,理性才是實際解決問題的工具。

③ 治理霧霾不需要柴靜

你這話從何而來?從宏觀來看,任何人都是多一個不多,少一個不少。就現在來說,沒有她的紀錄片空前的影響,就沒有這么多人關注,嚴重影響後來的事。

④ 網上《柴靜:霧霾調查報告》被禁播,對此你有什麼想要說的嗎

去看看柴進采訪丁仲禮院士的視頻你就懂了

⑤ 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的即興評述

霧霾之上,穹頂之下,我們同呼吸,共命運。

大霧霾後得知懷孕:女兒健康就好。

2013年1月份北京,一個月里頭25天霧霾。

那個月里頭,我還去了四個地方出差:陝西、河南、江西、浙江。回頭看視頻里的天空,當時的中國正被捲入一場覆蓋了25個省市和6億人的大霧霾,但有我的嗓子有意向,在西安那天晚上咳得睡不著覺,我就切了一隻檸檬放在枕頭邊上。回到北京之後,我知道我懷孕了。

聽到她的心跳的那一瞬間,我覺得我對她沒有任何別的期望了——健康就好。但是,她被診斷為良性腫瘤,在出生之後就要接受手術。我還沒有來得及抱她一下,她就被抱走的。我是一個非常幸運的人,後來我辭職陪伴她、照顧她,只要一家人在一起平安就好、健康就好。

以前我從來沒有對污染感到過害怕,去哪我都沒戴過口罩。現在有生命抱在你懷里,她呼吸、她吃、她喝,都要由你來負責,你才會感到害怕。那場霧霾持續了差不多兩個月(2013年底),它讓我意識到這件事情不是偶然發生,也不可能很快過去了。

這是2014年整整一年的北京,只有空氣和良的時候,我才能帶她出門,但是這樣的天能有多少呢?污染天數175天,這意味著一年當中有一半的時間我不得不把她像囚徒一樣關在家裡面。十年前那個環保局長對我說了一句話,「孝義是山西的縮影,山西是中國的縮影」。短短十年,我眼睜睜地看著它成為現實。

連續40天空氣影像記錄顯示:

天津2014年空氣污染天數197天,

沈陽2014年空氣污染天數152天,

成都2014年空氣污染天數125天,

蘭州2014年空氣污染天數112天,

石家莊2014年空氣污染天數264天

有的時候早上醒來我會看到女兒站在陽台前面用手拍著玻璃,用這個方式告訴我她想出去。她總有一天會問我,媽媽,為什麼你要把我關起來?外面到底是什麼,它會傷害我嗎?這一年當中我做的所的事情,就是為了回答將來她會問我的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霧霾是什麼: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

霧霾是什麼呢?我有時候會把燈關掉,我想看一看,我知道PM2.5就存在這當中,它們是一些空氣動力學直徑小於2.5微米的顆粒,所以它們才能折射大量的可見光,留給我們一個能見度很低的世界。這是一個看不見敵人的戰爭。

大量的樣本顯示,有很多人比你更高,超標20倍。所有這些致癌物都附著在剛才看到的那個黑色的采樣膜的表面,一種叫做黑炭的物質上,它非常小,只有0.2微米,但是它是一個鎖鏈的結構,所以如果它打開的話,兩克黑炭能有多大?能有整個籃球場那麼大,所以它可以吸附很多的致癌物和重金屬。在中國這樣的黑炭有多少呢?這是2009年NASA(美國航空航天局)做的一個測算,那個紫得發白發亮的地方是中國,(黑炭)它像幽靈一樣在我們的上空飄盪。

在中國每年因為大氣污染過早死亡的人數是50萬人。在這場跟人類的戰爭當中,我們最脆弱和最容易受到傷害的,就是我們的孩子和我們的父母,這些小孩大多才兩個多月大,還沒有出過門,但是已經得了肺炎,他們在接受霧化治療。在2013年1月份,重霧霾期間的時候,我們整個國家,有二十七個城市都出現了急診人數的爆發性增長。

Edward
LagrenceAvol(南加州大學醫學院臨床預防醫學教授):如果讓他們暴露在污染中的第一天,他們受到一部分功能損傷,他們暴露的第二天,他們的損傷沒有第一天那麼多,但這不是因為他們有了「適應性」,而是他們已經失去了這部分功能,損害已經發生。

我就在華北天空下生活,這十年來我怎麼沒有覺察到霧霾的存在?我就去找了我們國家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給了我這條曲線,這是2004年。

11年前,那時候我們還沒有PM2.5的檢測,但是我們有PM10,她是根據當時的估算,那個時候在污染期的話,PM2.5可以達到三百到四百,屬於今天的嚴重污染。但那個時候我們一直認為那是霧,我們一直把它叫做霧。

人們在當年並不是沒有聞到嗆人的味道,但煤炭帶來的溫暖和能量在當時更重要。1980年前後,北京市內有3700家工廠,對一個充滿發展渴望的農業大國來說,煙筒被認為是進步的標志。

過去30年內,我國的肺癌死亡率上升了465%,雖然吸煙和老齡化仍然是這個數字的主要因素,但細顆粒物明確的致癌風險,越來越得到重視。2012年,PM2.5被列入監測范圍,國家《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實施,隨著收入增加,信息透明,人們對環境的期待越來越高。

我戴著口罩逛街,我戴著口罩購物,戴著口罩去跟朋友見面,我用膠條把我們家門窗每個縫都給它粘上,帶著孩子出門打疫苗的時候,她沖我笑我都會感到害怕,說實話我不是多怕死,我是不想這么活。所以每次碰到有人問我說,你到底要幹嘛做這件事情。我只好簡單地告訴他,這是我跟霧霾之間的一場私人恩怨。我要知道它從哪兒來,我要弄明白這一切是怎麼回事。

煤炭:先讓中國騰飛,再讓中國「遭罪」

中國的PM2.5,60%來與燃煤和燃油,也就是化石能源的燃燒。這種燃燒的強度有多大呢?我們可以來看看,在2014年,這個數值可以代表全球化石能源的燃燒強度,可以看看中國有多亮,那個燒得發紅發亮發白的地方就是我們國家。從圖標來看的話,它比歐洲高出三到四倍,我們燒了這么多化石能源。而最讓我感到意外的是,煤和油的污染物之間可以發生大規模的化學反應。

在南威爾士被廢棄的礦坑深處,埋葬著英國工業時代的心臟,它曾經驅動過一個世界上最強大的帝國,也給這個國家帶來一場可怕的黑色災難。在1960年年代,倫敦大煙霧事件發生完之後,其他的國家紛紛開始減少和控制自己的煤炭用量,但當時恰逢中國改革開放的開始,這個已經封閉了多年和落後了多年的國家,迫切地需要一種巨大的能量能讓自己起飛,它的選擇是煤炭。這是它增長的曲線。

那中國這么多煤用在哪兒?2013年這36億噸,我們可以看一下,其中3億8千萬噸燒在京津冀,而這3億8千萬噸當中,有三個億燒在河北。

熊躍輝(國家環保部科技標准司司長,原華北督查中心主任):有60%以上的鋼鐵企業沒有任何審批手續,環評法甩在一邊不用,就是一直通知停止審批,不管你合法的、不合法的都停止審批,真正的破罐子破摔的就是黑戶,監管部門都不想去觸及這一塊,關的了嗎?能取締的了嗎?一千萬噸鋼是多少人就業?10萬人就業,河北的鋼鐵是到了什麼程度?已經到了你取締不了的程度。

中國用三十年的時間走完別人一百年走過的工業華的道路,所以我們煤的污染之上還要再附加油的污染。那麼我們的油怎麼了?我們的油大部分燒在車上,我們的車在十年之間增加了將近一個億。北京本地的污染源當中,最大的就來自機動車。

尷尬的不止環保部門,空氣中都是錢的味道

車多就污染嗎?北京市交通委給我的解釋是這樣的我,東京90%以上的人在坐軌道交通,他們只有不到6%的人在開車。北京有多少呢?北京34%的人開車。北京每天高峰期的時候,六環以內,每個小時的PM2.5排放量是多少?——1噸。北京人在5公里以內開車的有多少?將近一半。

在北京每天一天凌晨的時候都會出現污染的峰值,而且是每天恆定出現,永遠比當天下午有機碳的排放大概要高出兩倍。這到底是什麼東西?我也想知道這個答案,我們就去了延慶。

(隨機抽查一輛車)

司機:這是國一之前的。

柴靜:那就是意味著沒有任何排放設施。

司機:沒有,基本沒有排放控制措施。

警察:綠標。

司機:國三。

柴靜:是哪兒發的?河北省環保廳。

司機:買的時候他說是國三的,咱又不懂,對不對,咱只是買車的。

李昆生(北京是環保局機動車排放管理處處長):大面積造假,或者說說得更嚴重一點,全面造假,這是行業內的秘密,90%基本配置都不在。如果有三萬輛車進城,那就相當於幾百萬輛車在夜裡還在跑。

沒有任何排放設施的時候,它的排放會是一個什麼結果?只這一輛車,只一項顆粒物的排放,它就是國IV車的五百倍。它的氮氧化物的排放,要佔所有機動車的70%,它的一次性顆粒物的排放要佔到多少呢?99%。還有更可怕的事情是,柴油車的尾氣排放出來的顆粒物毒性遠比一般的大。如果要問責的話,首先應該問的是造假車企的負責人吧?

十幾年來,如果說這種全面造假、普遍造假都存在,而且監管部門知道的話,為什麼不去處理他們呢?我們不是有法律嗎?你這樣的產品是可以召回的呀。但是從2004年到現在,這個法律在這類車輛上用過多少次呢?一次都沒有。

丁焰(環保部車輛污染研究處主任):當然我們問過,你大氣法為什麼要這么寫,為什麼不直接寫我們。人家說了,就是因為當時定這條的時候,很多部門反對,不能你環保管。但最後這個法就過不去,過不去最後等於就用了一個模糊的寫法,就是叫有執法權的去做。

丁焰:但是實際上還是沒管住啊,合格證全是真的,車型也全是真的,環保部門也發了那個綠標了,也是國四的。沒有一個部門去看那個車到底是什麼,只有那個車是國一的。

尷尬的不光是環保部門,車企業也挺尷尬的,那個造假的老闆後來就跟我說,如果環保部能夠去執法,去抓那些造假的車輛的話,我保證第二天就生產真的。在延慶的時候,隨機抽查了這輛柴油車,這是在北京加的柴油,已經是非常好的,全國最高的水平了,但是它的柴油測出來之後,是歐盟和日本包括美國的二十五倍。

全世界的石油企業都會去盡量維護自己的行業利益,這是一個公司的天性,這無可厚非。我們很想知道其他國家到底是誰在制訂這個標准,這是我們目前為止調查到的結論—澳大利亞:環保部;韓國:環境部;日本:日本環境省;墨西哥:環境和自然資源部與能源部;加拿大:環境部;歐洲標准委員會。澳大利亞、韓國、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基本都是環境部在主導標准。即使是歐盟這樣的歐洲標准委員會來定的時候,它會有行業協會的聲音,但是也沒有出現過由石化行業來主導標准制定的情況。

那為什麼在我國,國家車用燃油質量標準是由石化行業主導的呢?一個國家的選擇有它的歷史原因。上世紀六十年代,我國石油處於極度緊缺狀態,長安街上的公交車需要頭頂一個煤氣包行使,遠未到考慮燃油環保指標的時候,環保部門也未成立,所以標準的制定,是由當時石油部下屬的石油化工科學研究院負責。

在中國,除了我們的油品標准低之外,我們還有另外一個,在我出發之前遠遠沒有想到的問題,就是我們有一半的油是完全失控,全球十大港口,現在有七個在中國。遠洋貨輪帶來的污染之大,在靠近海岸線四百米的地方,它排放的污染相當於五十萬輛大卡車。所以在深圳,百分之六十的二氧化硫是來自輪船的。

也許你既不生活在港口邊上,也不生活在河的邊上,也不生活在機場的邊上,但是你一定遇到過這些車。這些是工程的施工車輛,有一次我在河北看到它們的時候,我以為前面失火了,繞到前面一看,是它在排放黑煙。我們跟環保部一起,環保部門的人就說「那這樣,我們去查一下,看看吧」。他們就現成買了一個柴油壺,然後就進了最近的一家民營加油站,我是最後一個下車的,那麼等我下去的時候,我發現他的證已經被老闆奪走了。

老闆:大氣防治法?

柴靜:「環保部門有這義務權力」。

老闆:你有義務,你有義務,沒這權力。

這老闆說完這句話之後,我們每個人都默默無語,然後就拎著柴油壺就都散了。他說得太狠了,從煤到油一項一項下來,煤和油的消耗都這么大,我們的品質相對低劣,我們缺少清潔,我們還在排放的時候缺乏控制,我一直想知道為什麼,一直到這個老闆,這句話我覺得他莫名其妙地道出了某種事物的本質。

一噸鋼,如果把它所有的環保成本省下來,不去裝的話,它能夠省一百塊錢,一噸煤能夠省一百五十六塊錢,一輛車如果不裝環保設施的話能夠大概省兩萬,油品少升級一次,能夠省五百個億。十年前,我問空氣中是什麼味道,我沒有得到答案。現在我知道了,空氣中是錢的味道。

借鑒經驗,創造未來:英國美國是如何治理空氣污染的?

城市給了我們個人的自由,也給了這個國家三十年來的繁榮,未來還會有三四億人要進城,這個必然到來,不可避免。他們會給這個國家帶來不可思議的文明和財富,但是假如用投資拉動工業和拉動城市發展的模式不改變的話,結果會是什麼?這意味著我們將在用光所有的資源之前,我們就用光所有的環境容量。

之前我很擔心,北京還在擴張,它的汽車的量還在增加,它的污染能降低嗎?但是這是洛杉磯,一個跟北京非常像的地方。它也是三面環山,空氣擴散條件很不好,所以它曾經發生過大規模的光化學污染煙霧事件。但是從1970年以來,洛杉磯的車輛還在上升,上升了這么多,三倍,但它們排放呢?降低了百分之七十五,他們怎麼做到的?我就去趟洛杉磯在那裡觀察。

洛杉磯這種攤大餅的城市規劃,被認為是典型的失敗案例,它的公交系統也遠沒有有效地建立起來,造成車輛毫無約束的發展。

一千七百多完人差不多一千三百多萬輛車。都快人手一輛了,整個加州,一天之內,8.5億的形成,所有的燃料加起來,都夠來回月球一千六百趟。

根據加州空氣資源部的估計,南加州空氣中71%的致癌物質,都由柴油車產生,所以所有的柴油車都被要求安裝DPF,這種顆粒過濾器,相當於給車戴上口罩,可以過濾掉99%的顆粒物。

為了治理污染,加州不得不制定最嚴格的新車機動車標准,環保部門有權力抽查任何新車,可從用戶手中直接抽查十二萬英里之內的在用車,一旦發現廠家違規,要從出廠當天開始,每一天罰兩萬五千美元。環保部門有權力要求車企,召回全部問題車輛。

中國是一個煤炭的消費量,佔百份之七十的國家,在我們國家能源結構裡面,我們怎麼才能減掉煤呢?很多人都跟我講說,倫敦要等了四十年,五十年才把污染治好,我們也得等這么久。但真的是這樣嗎?看看這兒,從他們開始治理污染的前十年,他們就把污染物降低了百分之八十,這是一個極大的改善,我們來看看倫敦是怎麼做的。

倫敦大煙霧事件發生的時候,英國的能源結構中,將近百分之九十是煤炭,1953年,顆粒物的平均濃度,超過歐盟標準的十倍,他們控制污染的壓力,比我國當前更大,英國人在1956年通過了《清潔空氣法》。

JohnMurlis(英國倫敦前環保督察員):每一個煤礦都在地上有洗煤的設施,在賣給用戶之前,煤炭先要被洗干凈,在開放式的壁爐里燃燒煤是違法的,這就是壁爐。(無煙區內)任何排放煤煙的設施,都是被嚴令禁止的。治污監察員可以檢查店鋪,檢查是否在售買違法的燃料。

政府出錢,承擔家庭壁爐改造百分之七十的費用,但懲罰同樣嚴格,違反者可以處以一百英鎊罰款,甚至坐牢。

煙霧事件發生後二十年中,石油替代了百分之二十以上的煤炭,天然氣替代了百分之三十以上的煤炭,煤炭在整個國家的能源結構中,從百分之九十下降到百分之三十,而重工業佔GDP的比例也下降了百分之十。很多煤礦和燃煤的工廠關停,又一個倫敦的地標消失了。這里曾經有上百萬人就業,現在你們(礦工)怎麼掙錢生活呢?

EdDavey(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一百多年前,我們英國有幾百萬礦工,現在只剩下幾萬人了,但我們的就業人數是歷史最高的。當一個產業正在被淘汰的時候,會有另外一個產業冉冉升起。

開放市場,才能有更清潔的天空

1960到1970,英國治污的前十年,經濟並沒有倒退,GDP反而增加了一倍。之後十年中,英國進入油氣時代,他們的經濟總量翻了四倍。英國是用更清潔的能源,石油和天然氣,尤其是天然氣來替代了煤炭,他們才取得了藍天和白雲。那時候人均GDP跟中國是一樣的,政府最重要的是不要去補貼那些已經要被時代淘汰掉的落後和污染還有虧損的產業,你要給新興的產業,給它們公平競爭的機會。它們會帶給你驚喜。倫敦的經驗告訴我們,中國要從煤炭時代進入油氣時代,我們才能夠得到更清潔的天空。

我們的天然氣探明是多少呢?百分之二十二。那我們的石油探明率是多少呢?百分之三十八,而且每年開采量只佔探明量的1/9。有大量的資源,我們知道在哪兒,但卻沒有去開采?世界上最大的天然氣生產國,美國來說,它們有六千三百家天然氣石油公司,我們有幾家呢?三家,其中百分之七十集中在一家手裡,中石油。美國有一百六十家天然氣管道公司,我們(主體管道)有幾家呢?三家,其中百分之七十集中在一家手裡,中石油。

Edward
Davey(英國能源與氣候變化大臣):我認為只有開放市場,才能分享智慧,尋求創新,才能得到世上最好的東西。

重返蔚藍地圖,需要我們共同參與

做這次演講,我才第一次接觸到中國的能源問題。這兩年的腐敗圖,它是一個腐敗高發的區域,能源局前局長劉鐵男在接受庭審的時候說過一句話,要想遏制高發的腐敗,就要把本來應該屬於市場的權力,還給市場。2014年6月份的時候,我們中國的能源國家安全戰略,已經明確,能源是一種商品,我們要建構有效的市場結構和市場體系,而且要改變政府對於能源的監管方式。但是在等待一個國家,建立和完善一個龐大的體系之前,我們究竟能夠做什麼?

世界上再強大的政府,也沒有辦法獨立治理好污染,它要依靠的就是每一個,像你我這樣的普通人。我們的選擇,我們的意志。只有信息公開,才是一切公眾參與的基礎。你可以猜猜看,今年之前有多少家中國的公益組織是具備司法訴訟主體資格的?一家都沒有,就是因為當時我們的《民事訴訟法》規定,只有有關組織才可以提起訴訟,至於誰是這個有關組織,沒人知道。但是1月1日開始,新環保法已經規定了,只要你從事環境公益活動五年以上,沒有違法記錄,你就可以承擔這個訴訟主體的資格,現在七百多家環保組織。

我們可以記住這幾個數字,12369。如果你不打,它就永遠只是一個數字。霧霾天一來我就不知道我,明天在哪兒,或者未來在哪兒。
天貓美國普衛欣提示:霧霾天氣出行記得做好防護。

但是呢就在那個餐館老闆,把那個油煙(回收裝置)裝好的那一會兒,我突然覺得我好像腳落實地,這種感覺很難說清楚。你明明知道說它對於改善大氣污染的作用,是非常微乎其微的。但就是因為一個人,知道了自己做的一點點事情,可以讓事情本身變得更好,他心裏面就能夠踏實了。

所以回頭來看,人類與污染之間的戰爭,歷史就是這樣創造的,就是千千萬萬個普通人,有一天他們會說不,我不滿意。我不想等待,我也不再退位,我要站出來做一點什麼,我要做的事情,就在此時,就在此刻,就在此地,就是此身。

成千上萬的孩子正在孕育,正在出生,這些河流,天空、大地是應該屬於他們的,我們沒有權利只知消費不知可知,我們有責任向他們證明一個被能源照亮的世界,同時可以是潔凈和美好的。在霧霾嚴重的時候,我們至少有一件事情可以做,就是保護好你自己,和你愛的人。

⑥ 柴靜霧霾調查》為什麼被封

柴靜霧霾調查被封有關部門並沒有給出解釋,

具體內容參見網路:http://ke..com/item/%E7%A9%B9%E9%A1%B6%E4%B9%8B%E4%B8%8B/16831575#viewPageContent

《穹頂之下回》是由柴靜自費拍攝的答霧霾深度調查紀錄片,於2015年2月28日播出。其製作費用全部來自於柴靜2013年1月出版的自傳性作品《看見》一書的版稅。該片通過現場調研、查閱文獻和拜訪專家的方式,形象化地對霧霾的構成與危害做了解讀,而且通過柴靜的行為來告訴我們自己可以為治理霧霾做些什麼。

⑦ 閱讀,柴靜在人民網訪談錄.柴靜為什麼要拍攝霧霾深度調查

2015年2月28日,從央視辭職的記者柴靜推出了她自費拍攝的霧霾深度調查《穹頂之下》,柴靜一度成為了2015年初網路上的熱議話題,有網友說「這幾天,柴靜刷屏了!」
霧霾調查視頻《穹頂之下》播出後,柴靜接受人民網采訪時的采訪,訪談中,柴靜說「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以下是柴靜接受人民網采訪是的訪談內容全文:
問:你告別央視之後,為什麼選了霧霾這么一個題材?
柴靜:這不是一個計劃中的作品,當時因為孩子生病,我辭職後打算用相當的一段時間陪伴她,照顧她,所以謝絕了一切工作邀請。照顧她過程中,對霧霾的感受變得越來越強烈,整個生活都被它影響了,加上全社會對空氣污染問題也越來越關心,職業訓練和母親本能都讓我覺得應該回答這些問題:霧霾是什麼?從哪兒來?該怎麼辦?所以就做了這個調查。
問:你怎麼想到公之於眾的?
柴靜:一開始沒有想要公開,只是自己找資料,找專家問,想解開一些迷惑。我調取了十年來華北上空的衛星圖片,可以看到空氣污染早已存在。我就在北京生活,怎麼沒意識到?我找了奧運空氣質量保障小組組長唐孝炎院士,她提供給我2004某個月的PM2.5數據曲線,相當於今天的嚴重污染,首都機場也關閉了,只是當天新聞報道是霧。可見當時整個社會對空氣污染缺乏認識。
我深感作為傳媒人的一員,也有責任,因為當時我在北京,但我渾然不覺。我做過不少污染報道,總覺得好象看到煙筒,看到廠礦才會有污染,所以生活在一個大城市裡就無知無覺。
人都是從無知到有知,但既然認識到了,又是一個傳媒人,就有責任向大家說清楚。不聳動,也不迴避,就是盡量說明白。因為如果大家低估了治理的艱巨和復雜,容易急,產生無望的情緒。如果太輕慢,不當回事,聽之任之,更不行。所以盡可能公開地去說明白,也許可以有很多人象我一樣有改變,為治理大氣污染做一點事。
問:這一年你都去了哪裡?
柴靜:我拜訪了國內外多家研究大氣污染的學術機構,去了一些污染嚴重的現場調研,調查了背後的執法困境。接觸了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發改委能源所、工信部產業司、環保部等職能機構,也去了倫敦、洛杉磯這些曾經污染嚴重的城市,想找到一些空氣污染治理的教訓與經驗。
問:發現了什麼?
柴靜:我想回答三個問題:霧霾是什麼?它從哪兒來?我們怎麼辦?
以PM2.5之微小,人眼無法看到,這是一場看不見敵人的戰爭。所以這次我攜帶儀器,做霧霾健康測試,作為志願者參與人體實驗,分析呼吸成份,拍攝肺部深處碳素沉澱的後果,想向大家解釋「霧霾是什麼」,性質、危害、構成。
通過科學家向我展示的源解析結果,可以回答「霧霾從哪兒來」。我國的空氣污染60%以上來自煤和油的燃燒,霧霾問題很大程度上是能源問題。中國煤炭消費量在2013年就超過了全世界其他國家用煤量的總和。車的增速也是歷史罕見。作為世界上發展最快的發展中國家,中國不得不同時面對數量和質量要求這兩大挑戰。通過調研,我發現我國燃煤和燃油大概存在「消耗量大」、「相對低質」、「前端缺少清潔」、「末端排放缺乏控制」四大問題。我也嘗試揭示這幾大問題背後的管理與執法困境。
「我們怎麼辦」是有路可尋的。從英美的治理經驗可以看到,發生過「大煙霧事件」的倫敦當時的污染比當下中國更嚴重,但在治理污染的前20年,污染物下降了80%。發生過嚴重「光化學煙霧」事件的洛杉磯,車輛比上世紀七十年代增加了3倍,但排放低了75%。就象解振華主任所說,人類的教訓和經驗放在那裡,證明污染可以解決,而且不必那麼久,中國已經承諾2030年左右碳排放到峰值,碳排放與霧霾同源,有協同減排效應,這個峰值的倒逼,意味著未來只能向綠色、低碳、循環經濟的方向去,不走唯GDP道路,整個國家的治理體系、能源戰略、產業結構都會隨之改變,會對普通人的生活產生巨大影響,未來的創造者是抓住先機的人。
問:是什麼讓你覺得大氣污染治理有希望?
柴靜:這一年我都是以個人身份去拜訪他人,包括職能部門。沒人拒絕提問,在回答時都毫無保留,直面問題。我覺得他們都希望能公開地討論問題,因為問題呈現就是解決的希望,而且認識的深度決定解決問題的速度。
一年中我建立了十幾個微信群,是與體制內外專家共建的,這么長的時間里,他們毫無回報地提供支持,其中北京市環保局機動車處的處長李昆生給我印象很深。我跟朋友說過,這個人讓我很慚愧,有時候我都覺得某件事做不下去,不太可能,他還在繼續發表文章,不斷往前推進。深夜有時會收到他的兩三篇文章,文中的急切之情和為公之心對我是一個感染。即使他批評的人也很尊重他,因為這個人出自誠意。
去拜訪石化行業的有關專家時,我說問題如果您覺得尖銳,請不要介意。他說沒關系,你問的都是媒體和大眾關心的,應該向大家公開,他也很坦誠。任何一個國家都需要在環保與經濟之間尋找到最佳平衡點,能公開討論是前提,在這次我深切感受到了這點。
中國有很多人希望把這件事改善,在為此努力。簡單地說,每個人都希望空氣清新。什麼是社會共識?再沒有比這個更強烈的社會共識了。這是我的信心。
問:除了這次演講,你還做了什麼?
柴靜:當前《大氣防治法》正在修訂,我將采訪的資料和稿件都發給了全國人大法工委,希望能為法律修訂帶來一點參照。他們逐字看完,附上建議,返還給我,並打電話表示感謝,說會在修訂時考慮相關問題。
我將稿件也發給了正在制訂國家油氣體制改革方案的小組成員,得到的反饋也讓我很意外。他們提出的唯一意見是,如果篇幅不限,可以談得更多。
我想立法者和政策制訂者的態度是因為,改革在中國適逢其時,需要讓大眾更多地知情參與,更多地討論,形成共識。公眾是空氣污染治理的核心力量之一,沒人比普通人更清楚自己身邊的污染源,也沒人比我們更愛護自己的家園。
問:一個母親這個身份切入,我是覺得特別親切,但是你有顧慮嗎?
柴靜:我有一個很大的顧慮,就是說我有沒有權力說到她?因為那是她的生命和她的生活,我必須要考慮說出來之後她將來可能會承受什麼,這種壓力最大。後來我先生說,你還是說吧,我最深刻地感覺到你在有孩子,尤其她生病後,才會對空氣污染這件事有了完全不同的態度。他說,這是你迴避不了的一個基本動機。 他說,如果你迴避了她生病,這種態度裡面其實隱含著一個問題,就是說好像生病本身是不好的,或者是羞恥的。不用太顧慮和緊張,要相信這個社會的基本善意。這句話對我有說服力。
問:我不僅是理解,而且能夠強烈地帶著情感感受到。
柴靜:一個人沒有當媽媽之前,這個世界只跟你有幾十年的關系,到此為止,我對我的一生負責任就可以了。但確實有了她之後,你跟未來世界有了關聯,有了責任。如果沒有這樣的一個情感的驅動,我確實很難去用這么長時間做完這件事。
問:遇到最大困難是什麼?
柴靜:應該是自己認識的局限吧。大氣污染是個非常復雜的系統工程。我剛做的時候,有人說這個問題跨領域太多,不容易弄清楚。我深深感覺到了這點,擔心如果說得不準確,對現實會有妨害,找了很多專家審校,但也無法保證精準,只能盡力而為。錯了的地方,修正就好。不足的地方,會有更多人做得更好。
問:這次的拍攝費用大概多少?是誰投資的?
柴靜:差不多一百萬吧,因為有國內外的拍攝和後期製作的費用。錢是我自己投的,國內一些基金會聯系過我,願意資助,但我當時完全不知道自己會做成什麼樣子,又要照顧孩子,不知道什麼時候才能做完,就沒接受,非常感謝他們。我兩年前出過書,用稿費負擔的。
問:你是成立了個人公司製作節目嗎?
柴靜:沒有,這次只是個人調研,播出也是公益的。跟我一起做這件事情的,是我的幾位朋友,老范、番茄、螞蟻、三三、席大、晨超、五號、子雄、家賢、念念、小米,十人左右,甘苦與共。沒有他們,就不會有這件事,我非常幸運。如果將來有機會,希望仍能與他們一起,為轉型中的社會做一點紀錄和分析的工作
柴靜簡介:
柴靜,著名傳媒人,前央視主持人,記者。北京大學藝術碩士,曾長期製作污染治理報道如《山西:斷臂治污》《事故的背後》《塵肺病人維權調查》等,獲選2007「綠色中國年度人物」,中國環境文化促進會理事。2014年初從央視辭職,2015年初推出空氣污染深度調查《穹頂之下》。美國進口普衛欣天 貓

⑧ 柴靜關於霧霾所做的貢獻有什麼

中國需要這樣的人,治理霧霾必須全民參與
「我們每個人都討厭霧霾,但每個人同時又是霧霾的製造者。」全國政協委員、省工商聯副主席、河南弘昌集團公司董事長陳世強說。
「治理霧霾不僅是政府和企業的事兒,必須全民參與。」陳世強認為,治理霧霾和節能減排息息相關,體現在個人生活上,要養成節約的生活習慣,盡量購買節能家電,減少家用電器的使用;體現在企業生產上,要提升和改進生產技術,少耗能源,多用清潔能源;體現在交通上,就是要少開車,推廣使用天然氣等清潔燃料,提高汽車排放標准和燃油標准等。
嚴控小汽車增長速度
全國政協委員、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法學院院長邸瑛琪說,統計顯示,建築揚塵、土壤塵及道路揚塵等占鄭州市PM2.5的28%,機動車尾氣排放佔36%;源炭及生物質燃燒源、二次大氣污染物約為21%;來自區域傳輸的約為15%。
「由此可見,小汽車大規模的增長是造成霧霾天氣加重的主因之一。 制定重污染天氣情況下的應急預案,明確應急響應啟動的條件、程序和政府部門的責任分工。如建立空氣質量污染預測預報模型,及時對公眾發布污染現狀;在霧霾天氣期間,對大氣污染較重的企業根據具體情況採取停產、限產措施。(溫馨提示:霧霾天出行天/貓有美國進口普衛欣幫你忙)

⑨ 柴靜關於霧霾的視頻為什麼被屏蔽了

應該是禁播了,視頻一出褒貶不一,可能怕造成輿論導向吧。媒體的力量實在太大了。內視頻柴靜霧霾調查蒼容穹之下同呼吸共命運104分55秒看完你就知道霧霾是什麼,對人的危害,為什麼治理不起作用和我們能做什麼我深深記住一串數字12369環保投訴熱線保護環境人人有責。

⑩ 柴靜說的那個與霧霾有關的叫什麼

是柴靜霧霾調查穹頂之下,同呼吸共命運網站上的都被刪了。
《穹頂之下》說了什麼
多數人已經看過這部紀錄片了。只寫我印象比較深的一些內容及一些關鍵問題。

1 環境與健康的問題。這是開篇就講的問題。癌症發病率增加,污染貢獻度是很高的,官方態度不甚明朗。但醫院只能說不明原因。這個問題必將困擾中國數十年,社會成本和司法成本都會很高。

2 產業結構問題。裡面有很經典的一句話:世界鋼鐵產量,中國第一,河北第二,唐山第三,美國第四。落後、污染產能仍然占不小比例。還有一句經典,一位官員說,河北鋼鐵已經是大而不倒了。

3 能源結構問題。柴靜的邏輯性很強,從煤在能源佔比講起。但單純煤多不能說明問題,關鍵是煤臟。單純煤臟也不一定會產生問題,關鍵是都不洗。於是問題就來了。

4 環保執法問題。暗訪時有企業主說:環保部門?你有義務,沒有權利。全國人大的在紀錄片說了一句話,環保執法牙齒不夠硬,所以我們「都不敢張嘴,怕別人看到嘴裡沒有牙齒」。霧霾對人的呼吸系統心血管系統都有危害出門做好防護美國進口普衛欣 天 貓有效防霧霾的吸入。

5 信息公開與公眾參與問題。柴靜直言信息公開是良葯。直接推介了IPE的污染地圖APP(據稱片子播出之後,服務器已經超負荷)。另外也給12369熱線電話做了個廣告。

整個紀錄片敘事邏輯和結構都很清楚,很多問題都說得深入脊髓,100分鍾將霧霾問題分析如此透徹已經很牛很牛了。片子在數十分鍾的質疑之後還不忘在最後十分鍾給人留了點溫暖。柴靜打個12369就解決了門口飯館的油煙問題,肉餅老闆還笑臉相迎;在塵土飛揚的工地找包工頭,包工頭立馬把土堆蓋住。竊以為多少有點小概率的嫌疑。不過,留一點陽光,才好掃清霧霾吧。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