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治理的視角
『壹』 從社會治理和安全的角度我們可以得到什麼啟示
安全從小事治理維護
『貳』 社會治理的基本特徵
社會治理的四個特徵:強調「過程」,倡導「調和」,兼顧「多元」,注重「互動」。
『叄』 什麼叫社會治理它有哪些特徵
社會治理必須強調「過程」。在這里,「過程」的涵義是:社會治理的動態性、發展性和延續性——社會治理是在不斷發展變化的社會經濟背景下進行的,所以既不能靠制定一套「一刀切」的規章條例,試圖在任何時空條件下都以不變應萬變;同時也不能靠一場「運動式」的大轟大嗡,試圖在短時間內一蹴而就。而這兩者,恰恰是以往「社會管理」的最顯著的特點。
社會治理必須倡導「調和」。社會本身是一個有自組織能力的有機體,通常處於一個生機勃勃的過程中。所以,不能試圖用某種強力乃至蠻力去「支配」社會。而是要讓社會本身發揮其自我生存、自我發展乃至自我糾錯、自我修復的功能。所以,社會治理需要高超的「治理藝術」,在收放張弛之間拿捏得恰到好處。而以往的社會管理的缺陷,恰恰是過於迷信強制力量。
社會治理必須兼顧「多元」。社會是由各個社會階層和社會群體構成的,不同的階層和群體的經濟利益、社會地位和政治訴求都是不一致的。因此,社會治理必須非常重視治理主體的多元化——不論多數少數,不論強勢弱勢,不論公立民營,共同參與社會治理,共同分享發展成果。而以往的社會管理常常錯把高高在上的施恩賜惠當成了最高境界,而且極具「社會排斥」的色彩。
社會治理必須注重「互動」。要引導全社會達成利益共識,尤其是針對長期目標的利益共識,就要建立一個適合多元主體參與的治理框架和社會機制。使多元主體都能夠提出自己的利益訴求,然後在溝通交流、相互妥協、協商一致的基礎上達成社會共識。在行動上,也應該是互動型的,上下配合,同心同德。而以往的社會管理常常是「一言堂」,急功近利,短視而只顧眼前利益
『肆』 結合材料,運用政治生活知識,從社會治理的角度談談如何垃圾分類
①黨作為領導一切的最高政治力量,在垃圾分類工作中,負有領導作用,要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發揮黨員先鋒模範戰斗堡壘作用。
②立法機關制定和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的法律法規,為推行垃圾分類制度提供法律依據。
③政府堅持科學決策,完善相關管理制度,切實履行職能,政府加大對垃圾分類處理的投入,創新管理和服務方式,有效推行垃圾分類制度。
④人大代表、依法履行職責,政協委員深入調研,參政議政,為推行垃圾分類制度建言獻策。
⑤基層社區充分發揮自我管理,自我教育和自我服務的功能,發揮群眾主體作用。
⑥公民應堅持個人利益與國家利益相統一的原則,為推行、落實垃圾分類制度出謀劃策。
『伍』 社會治理是什麼時候提出
中國共產黨十八屆三中全會正式提出社會治理的命題,標志著我國社會管理理論與實踐的發展與創新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
社會治理命題的形成與提出,離不開黨的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的探索,及在探索過程中形成的基本經驗。發現社會、關注社會、從管理社會到創新社會管理是十六大到十八屆三中全會期間中國共產黨的工作主線。
(5)社會治理的視角擴展閱讀:
另外,河北省委黨校韓立紅同志撰寫的《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之道——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的基本經驗研究》書籍。這本書從總體上看,這是一部全面系統研究中國共產黨社會管理創新之道的著作。
中國一直以來就有以道御術的傳統,對基本經驗的研究其實是對道的研究。這里的道,包含歷程、規律、趨勢三重含義。歷程指社會管理的發展歷程,該著作以歷史梳理總結為筆法,以中共黨史為視野,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對社會管理創新的歷史進程進行了考察;
規律指對社會管理的基本規律的探討,也是對基本經驗的總結;趨勢指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未來趨勢的展望與預測。對歷史的讀、學、思、析、研,是為了明鑒未來,開創未來。
該書既有對當前實際問題、實踐創新的科學總結,又有對社會管理、社會治理的未來展望。中國共產黨是一個具有高度理論創新能力的政黨,不但具有強大的創新能力,而且,具有超強的反思能力和強烈的憂患意識。
『陸』 社會治理的特徵是什麼
社會治理的特徵就在於呃建立健全社會主義法律,然後在法律的前提下對事物進行比較治理。
『柒』 在從哪些角度研究中國特色社會治理方面
(一)如何科學認識社會管理的內涵和邊界。長期以來,人們對社會的內涵有不同的理解,對管理的內涵有不同的看法。因此,對社會管理的內涵就形成了不同的認識和界定。有人認為,社會與自然界相對,社會管理是對整個人類社會的管理,包括政治、經濟、社會、文化等廣泛的領域和范圍。有人認為,社會是與政治、經濟、文化相對應的,社會管理是對人類活動的社會領域的管理。有人認為,社會是指與政府、企業相對應的非政府組織、民間組織等社會性組織,社會管理是指社會組織所進行的社會協調與管理。這些看法都有一定道理,但似乎都不盡然。我們的課題研究,需要從紛紜多樣的認識和主張中作出科學的分析、研究和回答。弄清楚什麼是社會管理?社會管理的主要內涵是什麼,邊界在哪裡?這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前提和基礎性工作。
(二)如何把握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原則是根本性的問題。不同的原則會產生不同的觀察問題、處理問題的視野和方法。中國特色社會管理所遵循的原則,一方面應當遵循人類社會發展的普遍規律,把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放在世界多極化、經濟全球化的大背景下,深刻認識和總結世界不同國家和地區社會管理的經驗和教訓,找到一些共性的原則和有益做法,為我所用。更重要的是,必須遵循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的特殊規律,從中國由傳統社會向現代社會深刻變革的大背景出發,根據我國歷史傳統和現實基本國情,找到中國特色社會管理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深入探討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理念、思路、任務和舉措。
(三)如何全面總結我國在改革開放實踐中積累的新鮮經驗。近些年來,不少地方在社會管理方面進行了卓有成效的探索和實踐。例如,強化基層社區建設的「樓宇黨建」、發揮社會組織作用的「樞紐型組織」、強化企事業單位社會管理責任、提高公民社會管理參與度、在社會管理中引進專業社會工作等等。如何總結升華這些鮮活的經驗,從中找到可以推廣的思路和做法,進而上升到理論層次,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我們的課題研究應當在這個方面有所作為,有所突破。
(四)如何健全社會管理格局。建立健全社會管理體系,是加強和創新社會管理的重要內容。黨的十七大提出,要構建「黨委領導、政府負責、社會協同、公眾參與」的社會管理格局。如何全面認識和理解這樣的格局、在實際工作中如何正確把握?包括如何理順社會管理各主體之間的關系,如何使這個格局的運行機制制度化,需要在實踐中加以完善和發展;包括需要准確界定社會管理的主體權責關系、各主體的地位和作用等;從而建立起一整套定位科學、權責統一、彼此聯系、相互協調的社會管理格局。
『捌』 什麼是社會治理
社會治理是指社會治理是政府、社會組織、企事業單位、社區以及個人等多種主體通過平等的合作、對話、協商、溝通等方式,依法對社會事務、社會組織和社會生活進行引導和規范,最終實現公共利益最大化的過程。
(8)社會治理的視角擴展閱讀
從運行意義上,「社會治理」實際是指「治理社會」。或者換言之,所謂「社會治理」,就是特定的治理主體對於社會實施的管理。由「社會管理」到「社會治理」不僅僅是概念上的變化,而且蘊含著理念、方法、手段和制度等多個層面的深刻變革。
社會治理是一種導致公共理想的社會和經濟效果的治理模式。社會治理理論是西方治理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社會治理是一系列的價值、政策和制度,通過這些,一個社會可以來管理它的經濟、政治和社會進程。
社會治理是一個國家開發經濟和社會資源過程中實施管理的方式,它同時也是制定和實施決策的過程。社會治理還被界定為限制和激勵個人和組織的規則、制度和實踐的框架。所以,治理不僅僅局限於政府,也包括多元角色的互動。由於西方國家治理理論奉行社會中心主義和公民個人本位,因此,理性經濟人的社會自我治理,在理論邏輯上構成了西方國家治理理論的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