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管理與治理
❶ 中國古代王朝治理有何特色
第一,中國古代的治理之道重視以民為本。
在研究中國古代王朝的發展和更替時不難發現,中國古代凡是強盛和開明的王朝,基本上都是重視「以民為本」的,文帝景帝時的「文景之治」,隋文帝時的「開皇之治」,李世民時的「貞觀之治」,李隆基前期的「開元之治」等,都是重視惠民政策,關注民生狀況的。
中國古代很早就有比較明確的民本觀念。《尚書》所堅持一個基本理念就是強調:「民惟邦本,本固邦寧」。孟子在總結國家興亡的經驗時分析說:「桀紂之失天下也,失其民也。失其民者失其心也。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於是,孟子得出儒家治國的基本理念,他強調:「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離婁上》)這是先秦諸子最為明確的關於治國的基本要領。這一「民貴君輕」的理念影響了中國古代長時期的治國方略,成了歷代明智君王管理國家必須堅持的一個基本原則。而這一原則到了唐代,便演化為魏徵、李世民關於「水能載舟亦能覆舟」的君民關系理論,是形象而深刻地闡明了「以民為本」的治理理念。
其實,中國古代的統治者很早就知道國家治理必須以富民為本,早在春秋時期,管仲在論述國家治理方略時就強調:「凡治國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則易治也,民貧則難治也。」(《管子·治國》)在那麼早的時期就明確提出治國必先富民的治理理念,這是很難得的。
❷ 中國的管理學大師有誰
周三多,大多高校都用他的《管理學原理》我只知道他一個,剩下的是我從網路回搜的。答 包國憲 研究專長:虛擬企業和地方政府績效評價等
郭道揚 研究專長:會計史、宏觀會計學等
趙曼 研究專長:社會保障、人力資源管理等
徐二明 研究專長 戰略管理等
李維安教授(公司治理)李新春教授(家族企業)黎建強教授(運營管理)王方華教授(公司戰略)趙曙明教授(人力資源)張維迎教授(企業管理)
❸ 怎麼理解中國與西方社會治理的差異
西方人是以治理國家的方式管理企業、家庭;中國人是以管理家庭的方式治理企業、版治理國 家。權
具體如下:
一、管理治理「整體模式」不同
西方管理注重個性培養,以激發個體動機為主,滿足員 工個人需要為主。重視生產效率、科學制度、個人成就 的管理風格。
中國式管理特點具有培養和重視員工集體主義精神和團體合作精神,激勵方式建立在共同目標的實現,從而獲得個人價值的體現和各類需要的滿足。強調群體意識,協商共識、國家至上、社會為先、家庭為根。
二、管理治理「對象」不同
西方管理中「人性本惡」的管理思想讓西方的管理者眼中 的管理對象是對惡的管理。側重於有獎有罰、分工明確、 標准作業。東方社會重人治、重感化;輕法治、輕懲戒。
中國式管理側重員工是可以教化的,管理對象是能被感悟的。關系和面子相對於法律法規對員工的約束力更強 大。管理所關注的就是人際的和諧關系。
三、管理治理之「情理法」不同
西方式管理重程序、重法理,其關注程度順序是:法、 理、情。不存在說情和關系管理,以管理國家的方式來 管理企業和家庭。
中國習慣以管理家庭的方式來管理企業和國家,重態度、重情理,其關注程度順序是:情、 理、法。
❹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有何重大意義
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意味著什麼?
第一,意味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優勢將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中國獨特的文化傳統、獨特的歷史命運、獨特的基本國情,註定了我們必然要走適合自己特點的發展道路,建設具有自己特色的國家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植根於中華文化沃土,反映中國人民意願,適應中國和時代發展進步要求,有著深厚歷史淵源和廣泛現實基礎,有著自己的鮮明特點和顯著優勢。
我們有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有黨和國家實行的民主集中制,有集中力量辦大事的舉國體制,有黨和政府強有力的社會動員組織能力,有全國一盤棋的互助協作機制等,這些都是我們的制度優勢。黨的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核心。推進國家治理現代化,決不能否定和丟棄我們制度的優勢,恰恰相反,是要更好發揮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把各方面制度優勢更好轉化為管理國家的效能。
第二,意味著我國將進一步擺脫傳統人治社會的影響,大踏步走向現代法治社會。
法治是現代國家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使我國真正實現從傳統人治社會向現代法治社會轉變,這將是意義更為深遠的歷史性轉變。
第三,意味著我們將構建起系統完備、科學規范、運行有效的制度體系,使各方面制度更加成熟更加定型,為人類社會制度文明作出更大貢獻。制度文明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生態文明一樣,是人類文明的基本形態之一。社會主義制度的發展和完善是一個長期的歷史過程。
我們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就是要適應時代發展變化,既改革不適應實踐發展要求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又不斷構建新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既積極借鑒人類制度文明有益成果,又決不照搬別國制度模式,努力使各方面制度更加科學、更加完善、更加成熟、更加定型,實現黨、國家、社會各項事務治理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
總起來說,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為了國家長治久安。
一、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就是黨領導人民依照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體系,就是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它包括人民代表大會制度這一保證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政治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政治協商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制度、基層群眾自治制度等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以及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這些構成了一整套緊密相連、相互協調的國家制度,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依託。
我們所說的國家治理能力,就是運用國家制度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能力,也就是制度執行力。這種能力體現在改革發展穩定、內政外交國防、治黨治國治軍等各個方面。治理能力的關鍵是人的素質,特別是幹部素質。提高治理能力關鍵是全面提高人民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特別是建設適應現代化要求的高素質幹部隊伍。
什麼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
國家治理體系=保證黨領導人民有效治理國家的制度體系=基本政治制度+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基本經濟制度+其他(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和黨的建設等各領域的體制機制、法律法規)
國家治理能力=制度執行力=改革發展穩定能力+內政外交國防能力+治黨治國治軍能力等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國家治理必須堅持的根本原則。依照我國憲法,國家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是國家治理的主體,必須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發揮人民主人翁精神;黨在國家治理中發揮著總攬全局、協調各方的領導核心作用,擔負著最廣泛地動員和組織人民依法管理國家事務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的使命,要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必須更加註重發揮法治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尊嚴、權威,保證人民依法享有廣泛權利和自由。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社會治理的主要方式:
一是系統治理,加強黨委領導,發揮政府主導作用,鼓勵和支持社會各方面參與,實現政府治理和社會自我調節、居民自治良性互動;
二是依法治理,加強法制保障,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化解社會矛盾;
三是綜合治理,強化道德約束,規范社會行為,調節利益關系,協調社會關系,解決社會問題;
四是源頭治理,標本兼治、重在治本,及時反映和協調人民群眾各方面各層次利益訴求。
❺ 我國實施公司管理的目標是什麼,與西方國家治理有何不同
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提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將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作為全面深化改革的總目標,對於中國的政治發展,乃至整個中國的社會主義現代化事業來說,具有重大而深遠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內涵本質強調「國家治理」而非「國家統治」,強調「社會治理」而非「社會管理」,不是簡單的詞語變化,而是思想觀念的變化。「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是一種全新的政治理念,表明我們黨對社會政治發展規律有了新的認識,是馬克思主義國家理論的重要創新,也是中國共產黨從革命黨轉向執政黨的重要理論標志。從實踐上說,治理改革是政治改革的重要內容,國家治理體系的現代化也是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勢必要求對國家的行政制度、決策制度、司法制度、預算制度、監督制度等進行突破性的改革。從理論上說,治理的概念不同於統治的概念,從統治走向治理,是人類政治發展的普遍趨勢。「多一些治理,少一些統治」是21世紀世界主要國家政治變革的重要特徵。從政治學理論看,統治與治理主要有五個方面的區別。其一,權力主體不同,統治的主體是單一的,就是政府或其他國家公共權力;治理的主體則是多元的,除了政府外,還包括企業組織、社會組織和居民自治組織等。其二,權力的性質不同,統治是強制性的;治理可以是強制的,但是協商的。其三,權力的來源不同,統治的來源就是強制性的國家法律;治理的來源除了法律外,還包括各種非國家強制的契約。其四,權力運行的向度不同,統治的權力運行是自上而下的,治理的權力運行可以是自上而下的,但是平行的。其五,兩者作用所及的范圍不同,統治所及的范圍以政府權力所及領域為邊界,而治理所及的范圍則以公共領域為邊界,後者比前者要寬廣得多。
❻ 國家管理向國家治理提法的轉變有何意義
「治理」和「國家治理」的提出,是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到全面實現小康社會、中國共產黨提升執政能力、回應廣大人民群眾更高期待的必然要求,也是對我國改革開放35年來的經驗總結、對各領域改革目標的科學提煉,是中國應對日益激烈的全球競爭、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迫切需要。一般說來,作為一個執政黨和人民的政府,實現對國家事務的管理,一般要經歷三個階段,即從「管理」到「治理」再到「服務」。
這個治理是什麼意思呢?它強調多主體,大家都是主體,國家管理者,這是主體。現在我們的人民也是社會的主體,還有各組織、各單位,都是參加管理的一個方面的角色,都是主體之一,所以這是從過去的一個主體變為多主體。「管理」常常是單向度的,突出政府的行政權威;而「治理」則是系統的、體系化的,包含著群眾的自治、社會的自治和具有反饋迴路的,主張更多發揮NGO組織的調節作用。第四,結果上的差異,「管理」必致官本位,「治理」要求民本位。因此,所謂「治理」,是指多元的、扁平化的、系統的機制,是傳統「管理」機制的一種提升。
意義:從「統治」到「治理」,這種理念的變遷強調了對人權的重視和對公權力的約束。國家治理現代化要求治理方式的法治化,即推進法治中國建設。法治中國包括了三個維度:法治國家、法治政府和法治社會。這三個維度都以尊重和保障人權為基本標志。
思路:(一)精良的制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基礎。制度是用以減少人們行為不確定性的規范和安排。在一個環境異常復雜的國家執政,中國共產黨必須充分認識到制度的重要性,要看到制度在國家治理中的重要價值:制度是國家治理行為能否有效開展、治理績效能否順利實現的基礎,它在很大程度上決定著國家治理的發展方向、進程和質態。科學、合理和健全的制度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源泉和動力,制度化水平越高,越有助於國家治理能力的提高。因此,構建符合中國國情、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契合社會發展需求、與國際先進治理經驗相融合的現代治理制度,是提升中國國家治理能力的基礎。
(二)合理的結構是國家治理能力現代化的支柱。一個組織能否發揮出應有的功能,同其結構是否合理密切相關。實踐表明,治理能力的充分發揮是建立在合理的治理結構的基礎之上。期待不合理的結構能釋放出較高的效能,幾乎是妄談。當前我們的治理能力之所以難以滿足社會發展的客觀需求,同治理結構不夠科學合理直接相關。
❼ 中國三大管理學家是哪三個
1、石滋宜
現任全球華人競爭力基金會董事長、全球華人企業顧問中心(北京)董事長。余年,石博士奔走於世界各地,擁有台灣「競爭力之師」的美譽。其領導的台灣「中國生產力中心」被世界銀行命名為「培訓輔導機構典範」,僅在台灣,每年訓練人次85000,輔導企業400家。
在內地首批推出的有《經營DNA》、《競爭力》、《CEO智慧》三本著作,其中《經營DNA》是石先生向大家重點推薦的中小企業管理培訓寶典。
2、曾仕強
曾任台灣智慧大學校長、台灣交通大學教授以及中國統一建設促進會理事長,專研中國式管理數十載,在我國台灣、內地及東南亞各國主講中國式管理、大易管理數千場次,廣受贊譽。他被業界譽為:華人三大管理學家之一,最受企業界人士歡迎的十大名嘴之一。
推出了一系列有關中國式管理的培訓教材《中國式管理》、《中國式管理行為》、《管理思維》、《管理大道》等著作。
3、白崇賢
曾擔任華人首富蔡萬霖、印尼富豪林紹良、泰國正大集團、馬來西亞金獅集團、中國頂新集團、歐迪芬集團的企管顧問,現又協助海南島椰風食品公司、希望集團攀登事業的高峰。
已在台灣、東南亞、日本及歐洲等地區成功舉辦了上千場講座,受益聽眾逾三十萬人;榮獲"1996年台灣最傑出企業家"獎。其著作有《邁向另一座高峰》、《超越顛峰》、《新頭腦風暴》等。
(7)中國管理與治理擴展閱讀:
管理學研究內容:
從管理的二重性出發,著重從三個方面研究管理學:
1、從生產力方面:研究如何合理配置組織中的人、財、物,使各要素充分發揮作用的問題;研究如何根據組織目標的要求和社會的需要,合理地使用各種資源,以求得最佳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的問題。
2、從生產關系方面:研究如何正確處理組織中人與人之間的相互關系問題;研究如何建立和完善組織機構以及各種管理體制等問題;研究如何激勵組織內成員,從而最大限度地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和創造性,為實現組織目標而服務。
3、從上層建築方面:研究如何使組織內部環境與其外部環境相適應的問題;研究如何使組織的規章制度與社會的政治、經濟、法律、道德等上層建築保持一致的問題,從而維持正常的生產關系,促進生產力的發展。
❽ 古代地方管理體制對今天中國地方治理有什麼啟示
我們要藉助古代的地方管理制度,但是同時也要根據今天的實際情況進行創新。
❾ 中國哪個高校有應急管理及風險治理專業
國內還沒有高校單設應急管理及風險治理專業。
所知道,如果是政府應急管理方面,中央財經大學的行政管理及公共管理專業偏重於應急管理這個方向;如果是金融方面,該校有金融風險管理專業方向的招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