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涓水河治理

涓水河治理

發布時間: 2020-12-27 21:24:51

『壹』 經過湖南省的有幾條江、河

河流
湘江水系
·瀟水
·蘆洪江(又名「應水」)
·白水(永州)
·涓水(其他名稱「易俗河」、「興樂江」、「白果河」)
·荊陂河(又名「金邊河」)
·烏江(衡陽)
·耒水
·蒸水(古名「承水」,又名「草河」)
·春陵江(又名「茭源河」,有歐陽海水庫)
·祁水(又名「小東江」)
·白河
·栗江
·浯水
·宜水
·洣水(古名「泥水」)
·紫溪河
·靳江河(又名「靳江」)
·溈水(古名「玉潭江」)
·撈刀河(撈塘河、潦滸河)
·瀏陽河(瀏渭河、瀏水)
·漣水(初名「駱馬江」,再名「甘溪」)
資江水系
·赧水
·蓼水(又名高沙水)
·平溪江(又名洞口水)
·辰水
·夫夷水(又名扶夷水、羅江、古名夫水)
·邵水(又名邵陵水)
·大洋江(又名芷溪、亦稱雲溪)
·油溪
·渠江
·伊水(又名敷溪)
·沂溪
·桃花江(又名獺溪、楊柳溪)
沅江水系
·白洋河(又名黃石河)
·辰水(又名錦水、錦江、麻陽河)
·大伏溪
·洞庭溪(又名池蓬溪、鄭水江)
·公溪河(又名寨頭溪。古稱貢溪河)
·渠水(又名渠江,古稱敘水)
·深溪
·巫水(古稱雄溪或熊溪,又名洪江,運水、竹舟江)
·武水(又名武溪、盧水)
·舞水(亦名無水、舞水、巫水)
·漵水(也稱雙龍江,古稱序水、漵川)
·怡溪(夷水)
·酉水(古名酉溪)
澧水水系
·涔水
·道水(又名「牛浪河」)
·婁水(古名「九溪河」)
·錄水(又名「綠水」)
·上洞河(澧水之南源)
·渫水(曾用名「鐵水河」)
其他水系
· 汩羅江
· 虎渡河
· 調弦河
· 藕池河
· 松滋河
· 新牆河

『貳』 《伊犁河》觀後感四百字

生命有過純真,生活有過感動,蒙昧人生,霎時間浮光掠影。假如我還有淚,讓我為了懺悔和羞恥而流光它吧!

一個日子帶給我一次悸動,花兒綻放,笑臉依舊,身騎駿馬,鞭趕馬車,幸福伴隨著陽光洋溢在四方,關愛如涓涓河水融入在言語中,湛藍的天空,廣闊的山地,生活是一張空虛的網,但總有一種愛,讓人們為之感激一生。

夢若塵埃柳如沙,楓葉似火情更深,夙夙作響意更濃,簡單的日子再苦也如蜜,手捧愛的泓水,澆灌著愛的幼苗,使之茁壯成長。愛乎誰愛,一切都得坦然,夕陽下的風景很誘人,但總會逝去,而這種「愛」也不例外,有一天終於殘缺了,父親不見了,歇斯底里的哭嚎哭碎了觀眾的心,他的眼淚如泉涌,淚中閃爍著和父親在一起的點點滴滴,愛之深,痛之切,一切盡在不言中。

漫漫人生路,註定承載著艱辛與坎坷,有過感動,有過膽怯,但過去了,一切便又成了對未來美好生活的嚮往。思念有過,淚水流過,走過了,笑過了,又邁開這腳步。然雨過了,天晴了,母親的心更沉重了;失望了,淚流了,往日的雲彩讓母親的心變累了,生命依舊,又有誰曾在意她流過的淚。雙手撐起愛的藍天,女人固然是脆弱的,然而天下的母親卻是堅強的,一個母親,一個婦女,無私的將愛給了這個她不知道身世的孩子,無怨的將年華留在杳無音信的丈夫身上,她用勞動創造著周圍的奇跡,用心裡的永恆守護著這份簡單而又深沉的愛。

霧蒙蒙,雲繞繞,意綿綿,情依舊,然而她真的孤獨了,「白頭老母遮門啼,挽斷衫袖流不止」,為了兒子的前程,她忍痛送走了自己心裡一輩子的牽掛,「萬愛千恩百苦,疼我孰知父母」,當母親松開兒子的手,一切風沙哽住了眼眸,什麼感受她都能帶走,眼淚不可以流,心碎不能救,一切只是愛無盡頭,聚無期限。一聲阿媽似乎都驚起了伊犁河水的浪花,沉重的下跪聲寄託了多少的愛,淚水沉寂了周圍的一切,遠去的只有母親的身影。風吹落葉,帶走了母親的傷痛,卻帶不走兒子深深的思念;涓水無止,淚未盡,愛未走,人已遠。

望採納謝謝!

『叄』 江南的有什麼河流

湖南的湘江、江西的贛江、廣東的珠江,福建的閩江

湖南湘江

湖南人民的母親河,千百年來,奔騰不息,也是湖南省境內最大河流。為長江主要支流之一。發源於廣西壯族自治區東北部興安、靈川、灌陽、全州等縣境內的海洋山,上游又稱海洋河。

在湖南省永州市市區與發源於湖南省永州市藍山縣的瀟水匯合,向東流經永州、衡陽、株洲、湘潭、長沙,到湘陰縣注入洞庭湖後在岳陽城陵磯匯入長江。全長856公里,流域面積92,300平方公里。上游水急灘多,中下游水量豐富,水流平穩,通航性很好。湘江最大的支流是耒水,干支流大部可通航,舊時是兩湖與兩廣的重要交通運輸線路。

  • 湘江簡介

湘江是長江中游南岸重要支流。幹流全長856千米,流域面積9.46萬平方千米,沿途接納大小支流1300多條,主要支流有耒水、瀟水、舂陵水、洣水、蒸水、漣水等。多年平均入湖水量713億立方米。湘江支流眾多,部分支流水土流失較重。零陵以上為上游,流經山區,谷窄、流短、水急,雨期多暴雨,枯水期地下水補給佔25%左右。永州至衡陽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紅層盆地錯落其間,河寬25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200噸駁輪。衡陽以下進入下游,河寬500米~1000米,常年可通航15噸~1000噸駁輪,沿河泥沙淤積,多邊灘、心灘、沙洲。長沙以下為河口段,常年可通航50噸~2000噸駁輪,多汊道和河成湖泊。河口沖積平原與資、沅、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寬廣的濱湖平原。湘江流域資源豐富,礦產以煤、鐵、錳、鉛、鋅、銅、銻等為主,湘潭是中國著名的錳礦區。水利和水能資源豐富,水能資源總蘊藏量470多萬千瓦。流域內建有歐陽海、千金廟、雙牌等大型水庫和20世紀80年代初期興建的東江水電站(裝機容量50萬千瓦)。此外,還有大中型水利工程145處,設計灌溉面積64萬公頃,其中韶山灌區7萬公頃。農副產品以稻、薯、煙、茶、大豆為大宗。
本源自湖南省永州市海拔近2000米的九嶷山腳,卻由於秦代靈渠的修築,兩千年來一直被誤認為源自廣西自治區靈川縣海拔僅1200米的海洋山,而其真正源頭為人們忽視。2006年11期中國地名雜志發表《湘江的真正源頭在哪裡》一文,對湘江源頭問題進行研究,澄清了這一流傳2000年的錯誤觀念。
湘江水系地處長江之南,南嶺以北,東以羅霄山脈與贛江水系分界,西隔衡山山脈與資水毗鄰。湘江最大的支流是耒水,湘江主要支流耒水、瀟水、舂陵水、洣水、淥水和瀏陽河由東岸匯入幹流,支流祁水、蒸水、涓水、漣水、溈水從西岸匯入。湘江流域大都為起伏不平的丘陵與河谷平原和盆地,下游地區長沙以下的沖積平原范圍較大,與資江、沅江、澧水的河口平原連成一片,成為全省最大的濱湖平原。
湘江流域的海拔高度上下游相差不大,但起伏不平,加速了雨水的集流。各支流的上游多曲行於山地之中,表現著山溪河流的特徵。湘江在永州以上稱為上游,水流湍急,河水有時穿切岩層而過,形成峽谷,流域內石灰岩分布很廣,岩洞較多,地下水對河水的補給量較大。湘江在永州至衡陽之間為中游,沿岸丘陵起伏,盆地錯落其間,亦有峽谷。湘江在衡山以下為下游,地勢平坦,河水平穩,沿河沙洲斷續可見。湘江河口散布著大小不等的湖泊,大都是昔日洞庭湖的遺跡。

  • 湘江的旅遊資源

湘江是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由南至北流過韶山進入長沙城,經三汊磯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內約25公里,構成了景色秀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
位於市區西北14公里處湘江西岸的月亮島,是一個新開辟的旅遊景點。該島如一彎修長的新月漂浮在湘水之上,兩頭銀白的沙灘吻著湘水碧波。島上長滿又厚又密的青草,鳥兒飛舞,南邊灘頭是一片青翠欲滴的蘆葦盪,清風吹來,葦葉颯颯,偶然驚起的鷗鷺在島上盤旋,詩意無窮。
湘江風光帶中沿湘江南起規劃中的長沙湘江黑石鋪大橋,北至月亮島北端,長約26公里。湘江風光帶建於1995年,主要以休閑長廊和雕塑為主景,配以形式各異的小廣場、景觀小品、燈光亮化等配套設施,組合種植了多品種喬木和灌木,體現了江水兩岸相互映襯的獨特景色。全線風光帶充分體現了湖南自然風光,環境優美,是遊人觀光小憩的好去處,也是市民晨練晚游的佳境。
湘江是長沙的母親河,它滔滔南來,汩汩北去,過昭山而進入長沙城,經三漢礬又轉向西北,至喬口而出望城縣,再過岳陽入洞庭,流經長沙市境約25公里。湘江兩岸赤壁如霞,白砂如雪,垂柳如絲,檣帆如雲,構成美麗的長沙沿江風光帶。湘江水流平緩,河床寬闊,東西兩岸,支流匯注,下游受洞庭湖水頂托,因而形成綠洲片片。
十里長島,浮於江心;凌波長橋,橫貫東西。橘子洲久負盛名,春來,明光瀲灧,沙鷗點點;夏至,晴空萬里,雨水滋潤;秋至,柚黃桔紅,清香一片;深冬,凌寒剪冰,江風戲雪,是滯湘八景之一「江天暮雪」的所在地。牛頭洲、桔子洲、傅家洲、月亮島、騰飛島,大大小小沙渚連綿,串成長島,垂柳依依,白帆點點,時浮時沒,極富靈動之感。長沙地區流入湘江的支流有15條,最大的是瀏陽河。瀏陽河發源於大圍山,全長234公里,十曲九彎,終年不絕。兩岸青山翠枝,紫霞丹花,名人故里,寺廟遺跡,多不勝數。
發源於瀏陽石柱峰的撈刀河,發源於寧鄉偽山的偽水,也於長沙市區注入湘江。這些大小支流,因受湘瀏盆地地形的控制,大都發源於盆地邊緣的丘崗地區,且流向盆地底部的市區與湘江匯合,因而河網密布,湖泊珠聯,使長沙城三面環水,四季江風吹拂,空氣清新宜人。湘江及其支流,水量充沛,長沙段水流量達2370秒立方米,更為長沙增添得天獨厚的水利資源。俯首是溶溶秀水,舉目是巍巍青山。「西南雲氣來衡岳,日夜江聲下洞庭」,是對嶽麓山的絕妙概括。嶽麓山溝壑溪谷連綿,地下水沿斷層匯向低谷,形成「白鶴」、「青楓」等眾多名泉。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營造出名譽宇內的嶽麓山自然景觀。這里古木參天,四時景色各不相同,春天杜鵑吐艷,夏季岩樹蔭濃,秋天漫山紅遍,冬季松巒裹素,「翠落重城內,屏開萬戶前」,「霜葉紅如錦,松聲響作濤」,歷代遷客騷人留下許多題詠與贊嘆。
長沙地區已列為旅遊勝地的名山還有瀏陽大圍山和寧鄉溈山。大圍山位於瀏陽市東部,距長沙市136公里,群峰逶迤,盤繞150餘公里,故名大圍。主峰七星嶺海拔1600餘米。大圍山山奇、水秀、林幽、石怪,林木蔥籠,懸岩飛瀑,珍禽奇樹藏之深山,間有草原、湖泊、庵廟。神奇莫測,現已辟為國家森林公園。位於寧鄉縣西端的溈山,距長沙市130多公里,主峰瓦子寨海拔1070餘米。溈山四面皆水,四周雲氣相匯於斯,攪動旋轉,漫山升騰,形成,「大溈凌雲」的奇特景觀。這里坡嶺逶迤,山谷幽深,冬暖夏涼,是旅遊和避暑的好處所。山四周遺跡遍布。唐相裴休、唐詩憎齊己、宋抗金名相張浚、湖湘學派創始人張拭、南宋經學大師易拔等名人的墓葬藏匿青山之中,使溈山平添幾多神秘色彩。

  • 湘江的歷史戰役

湘江戰役——長征中最慘烈的一仗
1934年10月10日晚,中共中央和中革軍委率領中央紅軍主力5個軍團以及中央、軍委機關和直屬部隊,共8.6萬餘人,開始長征。紅24師和10多個獨立團等共1.6萬餘人,在項英、陳毅等領導下,留在中央蘇區堅持斗爭。
10月17日,中央紅軍南渡貢水。21日晚,中革軍委以紅1方面軍團為左路前衛,紅3軍團為右路前衛,紅9軍團掩護左翼,紅8軍團掩護右翼,中央和軍委機關及直屬部隊編成的2個縱隊居中,紅5軍團擔任後衛,開始搶渡信豐河,於25日全部渡河,突破了敵人的第一道封鎖線。但在隨後的行軍中,由於部隊、機關人員眾多,攜帶了大量笨重的物質器材沿山路行進,擁擠不堪,行動緩慢。直到11月8日,才在汝城以南的天馬山至城口間通過第二道封鎖線。15日在良田至宜章間通過了第三道封鎖線,進至臨武、藍山、嘉禾地區。這種大搬家式的轉移和甬道式的行軍隊形,增加了部隊的疲勞和減員,削弱了紅軍的戰鬥力。

蔣介石欲圍殲我紅軍於湘江以東地區,於11月22日任命何鍵為「追剿軍總司令」,指揮西路軍和薛岳、周渾元兩部共16個師77個團進行「追剿」;令粵軍陳濟堂部進至粵、湘、桂邊進行截擊;令桂軍白崇禧以5個師控制灌陽、興安、全洲至黃沙河一線,扼要堵截。
11月19日,何鍵將「追剿軍」分為5路:第一路司令劉建緒,率4個師由湘贛邊向全洲以北黃沙河地域集結,築堡堵截;第二路司令薛岳,率4個師又1個支隊由茶陵、衡陽進至零陵地區結集;第三路司令周渾元,率4個師由資興、郴縣向道縣方向追擊;第四路司令李雲傑,率2個師與第三路配合,由桂陽向寧遠方向追擊;第五路司令李韞珩,率1個師協同粵軍和桂軍,由郴縣、桂陽向江華方向追擊。
11月18日,中央紅軍分兩路繼續西進,右路22日襲佔道縣,左路24日佔領江華,隨後全軍在道縣至江華間渡過沱水,一部兵力西出永明(今江永)。白崇禧害怕我軍攻取桂林,遂令其主力由全洲、興安一線南下龍虎關、恭城一帶,以阻止我軍西進,並防止乘機進入廣西。這樣,全洲、興安一線敵兵力比較空虛。
11月25日,中革軍委決定,中央紅軍分4個縱隊,從興安、全洲之間搶渡湘江,突破敵第四道封鎖線,前出到湘桂邊境的西延山區。此時,何鍵也令其第一路2個師由東安進至全洲、鹹水一線;第二路一部進至零陵、黃沙河一線;第三路由寧遠尾追紅軍;第四、第五路由寧遠向東安集結。
11月27日,紅軍先頭部隊第2、第4師個一部順利渡過湘江,並控制了界首至腳山鋪之間地域。這時,後續部隊因道路狹窄,輜重過多,未及時趕到渡口。次日,敵「追剿軍」第一路由全洲向腳山鋪地區的紅軍第2師發起進攻,敵桂軍主力由龍虎關、恭城一帶向興安、灌陽以北進擊。接著,2路敵軍在飛機支援下,向湘江兩岸紅軍陣地發起全面進攻,企圖奪回渡河點,圍殲紅軍於湘江兩岸。
紅軍指戰員不怕犧牲,浴血奮戰,經新圩、古嶺頭、界首、腳山鋪、鹹水等戰斗,阻擊了數十倍於紅軍的優勢之敵,掩護中共中央、中革軍委和直屬機關於12月1日渡過了湘江,進至西延地區。但紅5軍團第34師、紅3軍團第18團被敵阻於湘江東岸,雖經英勇戰斗,予敵以重大殺傷,但終因寡不敵眾,彈盡糧絕,大部壯烈犧牲,師長被俘,後遭殺害。其他各部也遭到慘重傷亡。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從長征開始時的8萬6千餘人,銳減為3萬餘人。這是當時中央領導人執行逃跑主義的錯誤路線給紅軍帶來的巨大損失。
1934年11月中旬,突圍的中央紅軍跨越敵軍的三道封鎖線,25日搶渡湘江。
11月29日,湘軍和桂軍蜂擁而來,敵人向正在渡江的紅軍發起了進攻。兩岸的紅軍戰士,為掩護黨中央安全過江,與優勢的敵軍展開了殊死決戰。紅軍的阻擊陣地上,炮彈和重磅炸彈的爆炸聲不絕於耳,許多來不及構築工事的戰士們被震昏了,耳鼻出血。裝備單一的紅軍要用血肉之軀抵擋敵人飛機和重炮的狂轟濫炸,戰斗的殘酷可想而知。但「保衛中央縱隊安全渡江」的口號仍響徹在陣地上空。
12月1日,戰斗達到了白熱化程度,敵人對我發動了全線進攻,企圖奪回渡口,殲我於半渡中。這是生死存亡的一戰,是意志的較量。狹路相逢勇者勝。紅軍將士硬是用刺刀、手榴彈打垮了敵軍整連、整營的一次次進攻,湘江兩岸灑下了無數紅軍將士的鮮血,渡口始終牢牢地掌握在紅軍手中。至當日17時,中央機關和紅軍大部隊終於拚死渡過了湘江。
湘江戰役是中央紅軍突圍以來最壯烈、最關鍵的一仗,我軍與優勢之敵苦戰,終於撕開了敵重兵設防的封鎖線,粉碎了蔣介石圍殲紅軍於湘江以東的企圖。
紅軍雖然突破了第四道封鎖線,但付出了巨大的代價。5軍團和在長征前夕成立的少共國際師損失過半,8軍團損失更為慘重,34師被敵人重重包圍,全體指戰員浴血奮戰,直到彈盡糧絕,絕大部分同志壯烈犧牲。渡過湘江後,中央紅軍和軍委兩縱隊,已由出發時的8.6萬人銳減到3萬人。
湘江一戰,是紅軍有史以來最大的一次慘敗。血的事實,宣告了「左」傾教條主義軍事路線的徹底破產,使廣大紅軍指戰員對王明路線的懷疑、不滿以及積極要求改變領導的情緒,達到了頂點。

江西贛江

長江主要支流之一,江西省最大河流。位於長江中下游南岸,源出贛閩邊界武夷山西麓,自南向北縱貫全省。有13條主要支流匯入。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自然落差937米,多年平均流量2130立方米每秒,水能理論蘊藏量360萬千瓦。從河源至贛州為上游,稱貢水,在贛州市城西納章水後始稱贛江。貢水長255公里,穿行於山丘、峽谷之中。贛州至新干為中游,長303公里,穿行於丘陵之間。新干至吳城為下游,長208公里,江闊多沙洲,兩岸築有江堤。贛江通過鄱陽湖與長江相連,是江西省水運大動脈,也是遠景規劃贛粵運河的組成河段。

  • 名稱起源

贛江

先秦時贛江被稱為楊漢,漢代稱湖漢,古代贛亦寫作「灨」。

對於贛江得名,主要有章貢合流說和贛巨人說。

1、章貢合流說是最流行的一種說法。章水和貢水在贛州匯合為贛江,左章右貢構成「贛」字。此說的問題在於「贛」字先秦就已產生,而「贛」字則出現在唐代以後。

2、贛巨人最早見於《山海經·海內經》:「南方有贛巨人,人面長臂,黑身有毛,反踵。」晉郭璞注《山海經》:「今交州南康郡深山中皆有此物也。長丈許,腳跟反向,健走、被發、好笑,雌者能作汁,灑中人即病,土俗呼為山都。南康今有贛水,以有此人,因以名水。」

  • 河流特徵

贛江是鄱陽湖流域5河之首,由南至北縱貫江西全境。贛江上游稱貢水,發源於石城縣石寮崬,主河道(幹流)至吳城人湖口全長766公里,流域面積83500平方公里,占鄱陽湖流域面積的51.5%。按流域面積居長江八大支流的第七位,按水量則僅次於岷江、湘江、沅江居第四位,而單位面積產水量則居八大支流之首。贛江水系支流眾多,河長大於30平方公里的干、支流共125條,集水面積大於10平方公里的河流有2000餘條,集水面積大於1000平方千米的有19條。

  • 水文特徵

2007年,贛江南昌水文站水位為14.12米,為80年來有記載的歷史最低水平,但贛江的相應流量仍比歷史最小流量大2倍左右。此前,贛江外洲水文站最低水位紀錄為14.54米,南昌水文站最低水位紀錄為14.44米,均出現在2007年2月16日8時。南昌市水文部門初步分析,水位不斷下降的主要成因是前期流域降雨偏少。

2010年11月,南昌市水文信息網站的水位資料顯示,贛江南昌段水位只有13.75米。而昌邑段則只有12.27米,為贛江最低水位。而受水位不斷下降的影響,贛江的大面積河床已經乾枯,裸露在外,部分河床出現乾裂。據了解,2010年9月初以來,贛江的水位一直呈下降趨勢,贛江已經提前進入枯水期。

2011年,由於降雨偏少和河床下切等原因,贛江中下游水位相繼跌破歷史最低記錄,並對沿江部分城市的供水造成影響。2011年以來江西降雨持續偏少,截至12月中旬,江西省平均降雨量僅為1266毫米,比同期多年均值減少20%。進入12月份,降雨更是明顯偏少,比同期多年均值下降39%左右。

  • 流域概況

贛江是鄱陽湖流域第一大河,流域范圍涉及贛州、吉安、萍鄉、宜春、新余等市所轄的44個縣(市、區),面積為83 500平方公里,佔全流域國土面積51.5%,贛江下游尾間地區所涉及的南昌市、南昌、新建、永修等縣劃歸鄱陽湖區。上游流域區,區域范圍包括整個贛州市所轄各縣(市、區),以贛州市為中心;中游流域區,范圍包括整個吉安市所轄各縣(市、區)及樂安縣(屬撫州市),以吉安市為中心;下游流域區,范圍包括新余所轄各縣(市、區)及宜春市除豐城市外各縣(市、區)。

  • 地形地貌

  • 贛江流域呈現山地丘陵為主體的地貌格局,山地丘陵占流域

    面積的64.7%(其中山地佔43.9%,丘陵20.8%),低丘(海拔200m以下)崗地佔31.5%,平原、水域等僅佔3.9%。贛江流域西部為羅霄山脈,構成贛江水系與湘江水系的分水嶺,由一系列北東向山脈構成,自北向南依次有九嶺山、武功山、萬洋山、諸廣山等,海拔多在1000米以上;南端地處南嶺東段,主要山地有大庾嶺和九連山,大致走向東西,構成贛江水系與珠江水系的分水嶺;東端也主要由若干北北東向山地構成,其南端為武夷山,系贛江水系與閩江水系的分水嶺;北端為雩山,系贛江水系與撫河水系的分水嶺;流域南部為花崗岩低山丘陵區,並在其間夾有若干規模較小的紅岩丘陵盆地,中部為吉泰紅岩丘陵盆地區,北部則為贛江下游,是一個以山地、丘陵為主體兼有低丘崗地和少量平原的地貌組合類型。[9]

    這種地貌格局自南向北沿著贛江的流向呈階梯狀分布,流域上游區山地丘陵面積佔83%,低丘崗地佔15.6%,平原僅佔1.5%;中游區山地丘陵面積佔56.7%,低丘崗地佔38.1%,平原佔5.2%;下游區山地丘陵面積佔37%,低丘崗地佔55.9%,平原佔7%。很明顯,山地丘陵依秩減少,低丘崗地則漸次增多,河谷平原面積相應擴大。

  • 氣候特點

  • 贛江流域屬於亞熱帶濕潤季風氣候,氣候溫和,雨量充足,非常適宜植物動物人類生長,年均降水量1400~1800毫米。

    贛江流域南北地跨4個緯度,幹流天然落差達937m,導致南北氣候出現差異,這種差異主要表現在:①氣溫,南北年平均氣溫相差3℃左右,流域平均氣溫17.8℃,以於都19.7℃最高,南高北低;相應≥10℃的積溫,上游區>6000℃,中游區>5500℃,下游區<5500℃,同樣無霜期南部比北部長。但由於南北地勢不同,南部山地多,北部低丘崗地多,南北年平均最低氣溫和最高氣溫均差別不大。②降水,最突出的是贛江中游區是全流域的降水低值區,泰和年均降水量僅1413.2毫米,比流域平均值低247.7毫米,為低值中心,流域雨季(4~6月)降水量最少的也在該區的萬安為619.9mm,比最多的弋陽(1023.6mm)少403.7毫米,也正是降雨的這種分布特徵,吉泰盆地和贛南50多年基本上沒有發生過大暴雨;三是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大體上上游區輻射強度大,為全流域的一個高值區之一,日照時數也較多,無論上、中、下游區太陽輻射和日照時數東部均高於西部。

  • 生態環境

  • 贛江流域生態環境總體良好,森林覆蓋率高於鄱陽湖流域平均值,

    達到63.6%,贛江水質在南昌以上水質達標率為78.7%,除萍鄉、新餘外其他主要城市空氣質量級別均在二級。

    生態環境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森林質量不高,存在結構性矛盾,林分結構不合理,針葉林比例高,闊葉林比例小,林齡結構不合理,中幼齡林比例高,成熟林、過熟林比例小,森林郁閉度小,活立木蓄積量低,森林防護功能差;二是水土流失仍然較嚴重,上游區水土流失面積占該區面積22%,中游區占該區面積16.7%,下游區占該區面積21.6%,中游區水土保持較好;三是中游區降水量是全流域的低值區,水土流失雖較少,但易旱,是流域旱情發生較多的區域;四是贛江贛州江段污染較重,一般為Ⅳ類水質,尤其是下游區支流袁水的新余江段污染嚴重,出現V類或劣V類水質,同時新余、萍鄉降塵超標,空氣質量較差。

  • 水資源

  • 贛江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為702.89億立方米,佔全流域地表水資源量的48.2%,佔全省的45.5%,地下水資源量為188.43億立方米,佔全流域地下水資源量的52.3%,佔全省的49.6%。

    贛江徑流量以贛江下游控制性水文站(南昌外洲水文站)實測值計算,多年(1956~2000年)平均為687億立方米,以此代表贛江年均入湖水資源量,河流含沙量0.144kg/m3。

  • 土地資源

  • 贛江流域土地面積占鄱陽湖流域土地面積51.5%,其中農業用地面積佔90.4%,建設用地佔4.5%,未利用土地佔5%。農業用地中林業用地551.4萬h㎡,占農業用地面積的71.5%,占區域土地面積的64.7%。

    土壤類型以山地黃壤、黃棕壤、紅壤、紫色土和水稻土為主,海拔800米以上主要是黃壤和黃棕壤,800米以下的丘陵崗地廣泛分布有紅壤,而流域紫色土主要分布在該區,水稻土分布在丘問谷地、河谷平原和階地,此外海拔1400m以上還分布有山地草甸土。

  • 森林資源

  • 贛江流域森林面積541.4萬立方米。,佔全省森林面積的57.0%,活立木蓄積量15504萬立方米,佔全省活立木蓄積量的53.5%,森林覆蓋率63.6%。地帶性植被常綠闊葉林組成以殼斗科常綠種類為主,其次為樟科。南亞熱帶暖性樹種越過南嶺山地向北延伸,榕樹見於吉安市大碼頭,崗松見於永豐、樂安的芒箕一崗松一馬尾松林中,生長發育好。遂川江以南各縣是杉木的中心產區,所產杉木樹干通直,材質優良。贛南的馬尾松,生長迅速,蒼勁挺拔,即使在混交林中也似「鶴立雞群」。

  • 礦產資源

  • 贛江流域礦產資源有其特色,鄱陽湖流域稀土、稀有金屬礦產主要分布在該區,有色金屬礦中的鎢及其伴生礦,以及煤炭也主要分布在該區。稀土、鎢礦集中分布在南部上游區,稀有金屬礦鉭、鈮等集中分布在北部下游區,無論儲量,還是金屬(或氧化物)品種在全國均具有重要地位,而下游區的豐城、萍鄉等是全流域主要煤炭產地。

    • 經濟

    2003年贛江流域GDP為951.34億元,占鄱陽湖流域GDP的33.6%,總量在各子流域中列第二位,僅低於鄱陽湖區,但人均GDP值4924元,低於饒河流域和信江流域,列第四位。城鎮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6796.8元,僅高於修水流域和撫河流域,而農民人均純收入是全流域最低的,僅2035元,低於各流域平均數2458元,列第六位。

    該流域第一產業佔GDP24.95%,第二產業佔41.51%,第三產業佔35.54%,這種結構狀況與全流域產業結構狀況類似,反映了近年來,第一產業比重有所下降,第二產業比重升高,工業化進程加快。但這種變化速度比鄱陽湖區和饒河流域慢,該兩區域第二產業已佔主導地位,工業已經成為經濟增長的主體。

    • 文化

    從地域角度看,贛文化包含了潯陽文化、豫章文化、臨川文化、廬陵文化、袁州文化、贛南客家文化等諸多子系統。

    從對社會經濟發展產生重要作用角度看,江西的銅文化、瓷文化、書院文化、禪道文化、蘇區文化、文學、藝術、哲學等,各自構成了相對獨立的系統,它們對中華民族文化史有著重大的推進作用。

  • 水產

  • 贛江下游地區,河流縱橫,汊港密布,為江西主要水產基地之一,魚類多達60餘種,以鰣魚最為名貴。

廣東珠江

珠江,又名粵江,是中國第二大河流,境內第三長河流 。珠江原指廣州到入海口96公里長的一段水道,因為它流經著名的海珠島(石)而得名,後來逐漸成為西江、東江、北江以及珠江三角洲上各條河流的總稱 。珠江發源於雲貴高原烏蒙山系馬雄山,流經中國中西部六省區及越南北部,在下游從八個入海口注入南海。

2012年,中國科學院遙感應用研究所科研人員利用衛星遙感技術對珠江的長度和流域面積進行了量測,並得到了准確數據,確定珠江為我國第二大河流。珠江年徑流量3300多億立方米,居全國江河水系的第2位,僅次於長江,是黃河年徑流量的7倍,淮河的10倍。全長2320千米,流域面積453690平方公里(其中442100平方公里在中國境內,11590平方公里在越南境內。),是中國南方最大河系,是中國境內第三長河流。

珠江水系共有大小河流774條,總長36000多公里,豐盈的河水與眾多的支流,給珠江的航運事業帶來了優越條件,航運價值僅次於長江,居全國第二位。珠江水系水能資源蘊藏豐富,著名的天生橋、大藤峽、魯布革、新豐江等水電樞紐都屬於珠江水系。珠江流域面積廣闊,多為山地和丘陵,占總面積的94.5%,平原面積小而分散,僅佔55%,比較大的是珠江三角洲平原。珠江流域旅遊資源豐富,著名的黃果樹瀑布、桂林山水都在珠江流域。

福建的閩江

閩江,中國福建省最大獨流入海(東海)河流。發源於福建、江西交界的建寧縣均口鎮。建溪、富屯溪、沙溪三大主要支流在南平市附近匯合後稱閩江。穿過沿海山脈至福州市南台島分南北兩支,至羅星塔復合為一,折向東北流出琅岐島注入東海。以沙溪為正源,全長562千米,流域面積60,992平方公里,約占福建全省面積的一半。

主要支流除三支流外,還有中下游的尤溪、古田溪、大樟溪。閩江洪災較重,幹流上建設安砂水庫、水口電站後,災害減輕。水力資源豐富,建有古田溪梯級開發4個電站、沙溪口電站裝機、水口電站,總裝機容量140萬千瓦。

閩江流域是閩越族人的世居地,而上游的三明、南平則是客家人的祖地。閩越人及客家人在依江而居,創造了豐富的歷史文化。進入現代,閩江流域已經成為福建省內重要的機械、商貿、旅遊、水電發達地區。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