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投資堵點
Ⅰ 蘭成渝管道康縣K滑坡治理工程
8.2.1概況
蘭成渝輸油管線K481+400段滑坡位於甘肅省康縣三河壩鄉羅家坪村,地理坐標:東經105°43′45″、北緯33°07′27″。自2005年8月以來,該區段路基先後出現了多條長度及寬度不等的拉張裂縫,並伴有小規模的崩滑現象,造成路基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地段已嚴重影響行車安全,與之相鄰的輸油管線也受到嚴重威脅。災情發生後,蘭成渝輸油分公司組織專家對現場進行了初步踏勘和調查,經踏勘證實,該滑坡屬小型堆積層滑坡,堆積體主要由殘坡積物和人工堆積物組成,目前滑體後壁裂縫仍在急劇變形,災情十分嚴峻。
K481段滑坡是一個由鬆散岩類物質組成的堆積層滑坡,滑坡分布高程在1131~1198m之間,相對高差67m。滑坡厚度變化較大,滑體土石方量約1.3萬m3,總體滑動方向215°。下伏基岩岩性為變質砂岩,滑坡類型為混合式(流動式滑坡和滑坍)滑坡。見照片8-2。
照片8-1 工程竣工照片
照片8-2 K481段滑坡
8.2.1.1滑坡平面特徵
K481+400段滑坡平面總體形態呈「楔子」形,滑體後緣厚,前緣薄,兩側邊界呈近直線形。縱向長約70m、後緣橫向寬50~55m、前緣橫向寬約20m、北側以K481+380段為界,南側以K481+450m公路擋土牆為界。前緣剪出口基岩裸露,為一2~3m高的陡坎。後緣為公路路基拉張裂縫,相對高差約67m,滑體地形坡度角後緣35°~40°,前緣25°~30°,表面起伏不平。
8.2.1.2滑坡剖面特徵
根據工程地質剖面可知滑床總體呈「躺椅」狀,後緣陡傾,傾角約30°~35°,中前部平緩,傾角20°~25°。滑坡體後緣寬、厚,滑床後緣埋深2.2~8.3m,平均埋深5.5m;往前部逐漸變薄,埋深0.2~3.6m,平均埋深約2m。滑體的各段序比較明顯,位於滑體上部推移段由於滑體的變形位移,致使滑體與滑坡後壁脫離,變形以松動拉裂為主,滑體表面變形較大,發育有多條拉張裂縫;滑體中段滑動面(帶)傾角較緩(20°~25°)。滑體前部為抗滑段,長度20~25m,滑體厚度較薄,滑面傾角角度較緩(15°~20°),根據工程揭露,滑坡體貫通性結構面只有滑動面一條,滑床岩性為淡黃色、灰白色中細粒變長石石英砂岩。岩層走向35°~45°,傾角60°~70°。
8.2.1.3滑坡體物質特徵
K481+400段滑坡體物質成分較為復雜,殘坡積成因,褐黃色,中密-密實,碎石與粉質粘土無序混雜,含塊石,最大可見直徑1.5m的塊石,無層理,干濕不均勻,碎石多被粉質粘土包裹,濕度整體表現為自斜坡坡面至基岩面由濕-飽和,底部粉質粘土團塊呈可塑-軟塑狀。碎石和塊石呈稜角狀,母岩成分以變質砂岩為主。在滑坡地表裸露較大孤立塊石,形態各異,有向下滾動趨勢。
滑體堆積層厚隨下伏基岩起伏變化較大,最大厚度8.3m(位於滑坡後緣),最薄處僅0.20m。
8.2.1.4滑帶土特徵
鑽探資料及探槽(TC1)揭露,混合土與基岩接觸面土層含水量較高,厚10~20cm,呈飽和狀態,混合土中的塊石有擠壓現象,塊石由於錯動擠壓,產生傾斜,方向與滑動方向基本一致,判斷為滑帶土。下伏基岩面上見擦痕。擦痕方向227°~215°,與滑動方向一致。
8.2.1.5坡體內地下水特徵
擬治理區內水文地質條件簡單,滑體內賦存有少量上層滯水。滑坡地表斜坡坡度大,為地表水向低處徑流匯入沖溝創造了條件,地下水的貯存條件差。根據現場淺井和探槽編錄資料,淺井和探槽內初見水位為零,靜止24小時後,各揭露工程內有0.1~0.15m厚的積水,說明局部地段存在上層滯水,但水量微弱。已塌滑地段後壁見一滲流點,該點位置見工程地質圖(q1點),工程地質測量時恰逢當地連續降雨(連續降雨96小時),觀察到滑體剪出口處(滑體前陡坎下)地下水以面流形式往外滲出。說明由於滑體碎塊石的架空現象,在長時間暴雨反復作用下局部已形成了連續通道,這種現象不利於滑坡穩定。
8.2.1.6滑坡變形特徵
K481+400段滑坡發生的時間為2005年8~9月間,經歷了蠕動變形、微動-崩滑、滑動3個階段。因坡體滑移量較大,常發生崩塌、滑溜現象。前緣剪出口處土體變形不明顯,但發育有少量橫張裂縫,致使坡體上的土體十分鬆散,並有孤石外露,每次降雨後,坡體均發生滑移現象,路基不斷被破壞,威脅行車及管線安全。據本次勘察時地面測繪結果,滑坡近期的變形特徵主要表現在,滑體後緣已建好的路基出現較大的拉張裂縫(照片8-3),拉張裂縫走向120°,根據裂縫的形狀和寬度分為兩段:北段位於K481+345~K481+385間,長40m,一般寬2~10cm,最大寬度10cm,垂直錯距2~5cm,裂縫基本沿路基外邊緣呈直線發育,僅在兩端微呈弧形;南端位於K481+385~K481+405間,呈近直線,長20m,寬0.5~1.0cm,垂直錯距很小,裂縫發育於路基外2~3m的路肩上。
已發生滑坍兩處(照片8-3),位於勘察區南端,南側滑坍體寬13m,長約25m,後緣塌至路基邊緣,由於結構松動基岩強風化變質砂岩的坍塌形成高2.5~3m的陡坎,前緣至坡面基岩出露處。北側滑坍規模較小,後緣寬約2~4m,形成1~1.5m高的陡坎,滑坍體長10m左右。
照片8-3 K481段滑坡後緣裂縫及坍塌
8.2.2滑坡危害性分析
結合該區段坡面形態、地層岩性組合特徵條件分析,此段斜坡從坡體形態和地層組合上本身就存在不穩定性,為易滑地層。據調查,由於地質構造和地形條件的影響,為各類地質災害的高易發區,對區內村莊和人民生命財產安全造成了極大的威脅,尤其是對公路設施破壞非常嚴重,特別是雨季來臨,常常毀壞路面和路基、堵塞橋涵等,造成交通長時間的中斷。現狀條件下,K481+400段滑坡危害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
8.2.2.1威脅輸油管線
K481+400段滑坡位於火燒溝東岸,滑坡總寬約60~65m,總長69m,坡線平均仰角34°,主滑方向215°。滑坡體後緣為蘭成渝輸油管線,輸油管線掩埋於滑坡體後緣簡易公路內側,截排水渠下方約2.0~4.5m處。2005年8月進入雨季以來,坡體後緣路基部分先後出現了多條長度及寬度不等的拉張裂縫,並伴有小規模的崩滑現象,造成路基的破壞,如坡體繼續滑動,滑坡後緣向東擴展,輸油管線極有可能被土體拉斷,造成巨大的經濟損失和不良的政治影響。
8.2.2.2威脅公路行車安全
K481+400段滑坡後緣為三河壩—康縣鄉鎮簡易公路通過段,該公路不僅是管道的伴行路而且也是三河壩、秧田壩兩個鄉(鎮)惟一通往外界的公路,對區內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有重大的意義。由於K481+400段滑坡後緣路基已出現多條拉張裂縫,不斷發生小規模崩滑,其狀態極不穩定,每次車輛通過,均會引發坡體孤石發生滾動,在雨季隨時可能發生大規模的滑動位移,損毀路基,造成公路中斷,直接威脅行車安全。
8.2.2.3滑坡對村民耕地的危害
該地區山高坡陡,耕地較少,K481+400段滑坡的滑體上部已被附近村民開墾為耕地,隨著滑坡的復活,路基垮塌,上部基岩失去支撐,產生大規模的崩塌,將直接危及管線和坡頂耕地的安全。同時由於滑坡復活,地下水條件發生變化,造成耕地保墒能力下降,將造成大面積農田減產,局部撂荒,給當地村民帶來較大經濟損失。
8.2.2.4滑坡的次生災害
滑坡災害致使滑坡體岩土體破碎,造成岩土體物理力學性質急劇惡化,誘發崩塌、坍塌和水土流失,從而引發泥石流,危機當地居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嚴重時淤積河道。另外由於滑坡體外溝谷兩側普遍發生溝岸坍塌造成耕地面積減少,將形成一個巨大的滑坡災害鏈。
8.2.3滑坡治理方案
8.2.3.1治理設計原則
(1)總體遵行安全可行、經濟合理、技術先進、環保美觀的設計原則。
(2)確保邊坡的穩定,保證輸油管線安全。
(3)在保證邊坡穩定安全的前提下,盡量節約治理投資。
(4)動態設計,動態施工。
(5)由於局部實測斷面偏少,設計文件工程布置可能與實際情況有出入,施工時可根據實際情況調整。
8.2.3.2總體治理方案
鑒於該滑坡處於活動時期,根據地形地質條件,採用高強度的抗滑樁,阻擋滑體的下滑,採用樁板支擋結構已增加支擋強度和攔擋樁間土的下滑,同時輔以削坡減重和截排水溝防止地下水入滲,既能保證管道路的正常通行又能保證輸油管道的安全。見照片8-4。
共設計抗滑樁15條,樁板牆134m2,削坡1400m3,排水溝107m。見圖8-1。
(1)樁板牆:
線路邊坡設計採用樁板牆支護,全長70m(K481+340~K481+410)。
a.共設置樁15根,斷面尺寸採用1.5m×2.0m的矩形樁,樁間距5.0m,最大樁長19m,最小樁長6.5m,錨固段最大長度7m,懸臂段最大長度12m。材料採用C30混凝土。
b.擋土板共165片,截面尺寸0.3m×0.6m,長4.5m,材料採用C20混凝土預制塊。擋土板上設方形排水孔,尺寸60mm×60mm。
(2)截排水工程:
a.對管道上方已有排水溝斷面進行擴大(DEF段),設B型排水溝,全長107m,斷面0.6×0.6m,採用C20混凝土現澆,厚度15cm。
b.ABE、ACF、GHI、HJ段設A型截排水溝,長134m。截水溝用M7.5漿砌片石砌築,厚度不小於25cm。石料應滿足強度要求,片石的極限抗壓強度不應小於MU30,嚴禁用風化石砌築,砂漿應飽滿、密實。
(3)削坡:
對線路左側已有擋土牆上方坡體進行削坡,坡率1:1.5,削坡後再修建菱形漿砌片石格構與截排水溝,材料採用M7.5漿砌片石。該處削坡土方量1400m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