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沙塵暴的治理
① 如何治理沙塵暴
中國科學院在內蒙古自治區錫林浩特盟連續5年的試驗證明,減少人為壓力,解放自然力,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今後國家的治理經費使用應當向小城鎮集中,建立自然保護區,實現自然力恢復,國家補助牧民,讓牧民變成生態的保護者。這樣,減輕我國沙塵暴危害就大有希望了。
1. 退耕還林還草在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改善生態環境效果確實顯著
近二十年來,我們先後到陝西、山西、甘肅、青海、寧夏、內蒙古、新疆等西北省份進行研究工作和考察。看到了在一些乾旱半乾旱地區,通過禁牧,草原植被得到了一定的自然恢復,草地退化和土壤沙化得到了一定的抑制;退耕還林還草在黃土高原生態環境改善方面確實有顯著效果。目前國家也確定退耕還林還草補助政策再延長一個周期,繼續對退耕農戶給予適當補償,這是一個富有遠見的英明決定。但如何將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生態環境改善作為一個百年大計,如何將退耕還林還草措施根據不同地區水資源和地形情況進行科學發展和因地制宜地落實,還值得進一步深入思考。
2.西北生態環境改善特別是沙塵暴減少的關鍵在於治理流動沙漠
由於西北地區乾旱缺水,占我國國土面積近1/3是沙漠和戈壁,這些地區的沙塵和沙塵暴天氣,應該是我國北方的主要生態環境問題。如何保持和進一步提高退耕(牧)還林還草改善生態環境的效果,和進一步減少沙塵和沙塵暴的發生和危害。我們認為,在退耕(牧)還林還草之後,應該加強西北乾旱半乾旱地區(半)流動沙漠的治理,這才是改善西北和華北乃至全國生態環境的關鍵。
以前,我們看到許多關於沙塵暴和沙漠治理及西北生態環境改善的文章,基本都是根據各地情況論述的,沒有一個宏觀全局情況介紹和總體思路的探討。我們通過多年來的實地考察,結合我國降水分布圖,沙漠和沙塵暴分布圖等資料對比分析,總結出我國西北生態環境治理的關鍵地區和關鍵問題,並根據不同地區的不同情況,提出不同的治理措施。
我國沙漠95.37%集中分布在烏鞘嶺和賀蘭山以西的新疆、內蒙、青海和甘肅四省區。其中主要以流動沙漠和半流動類型為主,占沙漠面積的60%左右。沙漠、沙地佔總土地面積的比例以內蒙最高達43.287%,其次新疆為31.727%,青海、寧夏和甘肅都在15%左右(圖1)。這四個省份成為我國沙塵暴的主要發源地。隨著降雨從新疆西部50mm到內蒙古東部地區500mm的逐漸增加, 流動沙地所佔比例由西部新疆的60.45%向東部內蒙古的25.93%逐步減少(圖1, 2) 。從圖1可以明顯看出,我國最大的兩個流動沙漠是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和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
近年來,有研究表明,我國沙塵暴境內源區主要有4個:新疆塔克拉瑪干沙漠,吉爾班通古特沙漠;內蒙古西部阿拉善盟的巴丹吉林沙漠,東部的渾善達克沙地中西部(圖3,4,5)。
因此,從以上這些資料對比中不難看出,治理沙塵暴改善西北地區的生態環境,主要地區應該是在新疆和內蒙古的流動沙漠地區,特別是內蒙古的巴丹吉林沙漠,騰格里沙漠和毛烏素沙地是我國強沙塵暴多發地區(圖5),因此內蒙古流動沙漠地區生態環境治理對我國西北和華北地區生態環境治理目前最為重要。
圖1. 中國流動沙漠(紅色部分)分布圖
圖2 中國降水量分布圖(和圖1對照,50mm降水量的地區大部分是流動沙漠)
圖3 中國沙漠分布圖
圖4 中國衛星照片圖
② 沙塵暴的防治
世界上的沙塵暴主要頻發於南北緯15度至30度之間的沙漠地區,形成沙塵暴需有強季風和沙塵暴源頭地區處於乾旱這兩大條件。影響中國的沙塵暴主要起源於蒙古高原(即中國的內蒙古和蒙古國的南部地區)和哈薩克地區,每年在冬春季節爆發,影響中國北部、東部地區和整個東北亞地區。因此,沙塵暴已經成為一個跨國的自然災害。統計資料顯示,自50年以來,中國的沙塵暴呈逐年增長的趨勢,特別是進入90年代,我國內蒙古自治區和蒙古國南部地區一直處於乾旱期,致使沙塵暴頻發,共有23次。
中國政府高度重視對沙塵暴的監測和治理。目前已在全國建立40多個監測點。為了減輕沙塵暴對京津地區的影響,中國政府採取了四大對策:一是在京津地區啟動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建設;二是在渾善達克沙地中西部進行生態屏障建設,主要建立以退耕還林還草為中心的生態保護帶,嚴禁過度放牧,保護草地資源。三是以引黃灌區為中心的鄂爾多斯高原生態屏障建設,主要以保護水資源和綠洲為中心,控制土地沙化,適度擴大人工林。四是加強與蒙古國在防沙治沙工作中的合作,建立兩國長期合作計劃框架。目前,中國還在與聯合國和韓國、日本加強合作,研究治理沙塵暴的有效途徑。
中國沙漠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8%,同時人口眾多,人口對生態壓力巨大,加上沙漠地區生態環境脆弱,治沙的難度很大,需要一個很長的過程。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防沙治沙法》,中國目前正致力於建立退耕還林的機制。
由於今年冬季北方降水較多,地面形成凍土,開春後沙源地植被恢復較快,同時影響中國的東北季風不強,不存在發生大規模沙塵暴的條件。因此,與往年相比,今年中國北方地區的沙塵暴可能會來得較晚、數量和強度有所下降。
③ 關於治理沙塵暴的措施
,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④ 治理"沙塵暴"的方法是什麼
國外治理沙塵暴的方法
美國五招降服「黑風暴」
美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因小麥價格昂貴,開始大力移民南部大平原進行農墾旱作。農場主大肆開墾這片廣袤的處女地,為追求利潤的最大化,在開墾地的肥力耗盡後,他們馬上撂荒,轉而開墾新的生疏地。結果,伴隨著20世紀20年代末和30年代初的連年乾旱而發生的風蝕作用,墾區沙漠化過程異常迅速,使南部大平原成為沙塵暴頻發的「沙窩」,2000萬公頃的草原土壤被颳走了1米厚的沙土層。
1934年5月的沙塵暴是美國歷史上最強勁的沙塵暴。那年5月12日,美國堪薩斯、阿克拉何馬、科羅拉多三州起源的黑風暴,塵霾蔽天不見天日,形成了一道高3000米、長1440000米、寬400000米的沙塵帶,影響范圍遍及美國本土三分之二的區域。3億多噸土壤被吹進了大西洋數百公里外,16萬農民傾家盪產被迫離開了大平原。
據美國土壤保持局的統計資料,1935年到1975年的40年間,美國大平原地區每年被沙塵暴破壞的面積達到了40萬公頃,最多達到60萬公頃,南部棉田因風沙問題每年的重播面積為80%,載畜量由剛開始的2000萬頭降到了後來的1100多萬頭。
為了控制大平原的土地荒漠化和沙塵暴,美國進行了一場曠日持久的生態保衛戰,從多年的慘痛摸索中,美國形成了一套全方位作業的防沙經驗,並成功減少了沙塵暴的發生。總的說來,美國治理沙塵暴主要有「五招」:
招數一:「天地結合」。將天氣預報和地面治理結合起來。每次強風到來之前,氣象部門提前48小時准確預測強風的行走路徑,然後在其經過的地區對裸露的耕地進行噴灌,使之濕潤結實,切斷風沙源。
招數二:固沙有方。把植物纖維、舊報紙紙漿與粘性物質攪拌在一起,與綠色染料混合噴灑在沙塵表面,既固定了沙塵,又可美化環境。另外可將粘性的沙塵固化劑噴在沙漠上,其滲透可達1厘米,且表層不怕壓,不起灰,可以走人、行車,非常結實,噴灑一次可鎖沙塵一到兩年,且成本比植樹種草要低得多。
招數三:嚴懲不貸。沙漠土地擁有者和屋主在其周圍人為製造沙塵或不採取措施控制沙塵,每天罰款500美元。如拒不執行,每天增罰2000美元。對在沙漠中施工的承包單位負責人和員工在開工前至少上4個小時的環境課,要求他們一邊施工一邊用水消塵。如果達不到要求,將勒令其停工或給予罰款。
招數四:提高農耕技術。採取不同成熟期和不同播種期作物間作、套種和作物留茬,大力推行免耕法,並使用特殊的農機具淺耕土地,有效防治了沙塵暴。
招數五:休牧返林。政府鼓勵農戶退耕休牧、返草返林。在不到5年的時間內,返林面積達1500萬公頃,約佔全國耕地總數的10%,全美土壤侵蝕面積約減少了40%。
中亞地區播綠治沙
前蘇聯的北哈薩克草原佔了哈薩克國土面積的五分之一,與我國東北大草原和美國中西部大平原並稱為北半球三大肥沃草原之一。該草原年均降水量255到317毫米,並集中在5到9月份,而年蒸發量卻在650到750毫米之間,幾乎沒有無風天。
1954年以前,北哈薩克草原人口還很少,耕地也不多,少有沙塵暴發生。1954年以後,前蘇聯提出要在這里建立「東方商品糧基地」,開始大量向這里移民開荒。1954年到1961年間,從烏拉爾河流域到西伯利亞西部一帶共開墾草原4150萬公頃,1963年又開墾了617萬公頃。
1959年,北哈薩克草原的人口就劇增到了275.3萬人,隨後更是以每年20萬人的速度增加,他們大量伐木墾草作為燃料,進行深翻耕。對大自然的掠奪,終於使這片水草豐美的草原變成了世界四大沙塵策源地之一。剛開始,這里被捲起來的是黑色的沃土,被長時間風蝕鹽鹼化後,則形成了獨特的白色沙塵暴。
為了治理沙塵源區,前蘇聯政府開始採取植樹造林、退耕還草以及調整農業結構的方式治理沙塵暴,他們沿著草原區和森林草原區,營造規模巨大的防護林帶。到1985年,已營造防護林約550萬公頃。同時,前蘇聯政府還採取飛機播綠、調整農業結構等方式進行沙塵暴的治理。
經過這么多年的治理後,現在北哈薩克草原雖然還有沙塵暴,但與大開荒時相比,沙塵暴發生的次數和規模都較以前大幅降低。
澳大利亞圍繞牧場治沙
澳大利亞地廣人稀,農業主要是畜牧業,被稱為"騎在羊背上的國家"。澳大利亞的土地荒漠化主要體現在草場的退化上,廣大的平原地區也是澳大利亞的沙塵策源地,因此,澳大利亞對沙塵暴的治理主要圍繞牧場來進行。
據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的沙塵暴專家楊根生介紹,澳大利亞對牧區治沙主要有如下「三板斧」:
一、嚴格實行輪牧。楊根生告訴記者,在澳大利亞,農場一般被水泥柱和鐵絲網分成了一個一個的方塊,不同的方塊就是不同的放牧區,澳大利亞人通常不會在同一個牧區里連續放牧,而是輪流使用不同的放牧區,以便牧草能有足夠的時間恢復。
二、大力推廣圈養。楊根生說,為了防止羊群將草連根拔起,破壞植被,澳大利亞政府還大力推行圈養,在生態不是很好的地方更是如此。通過割草圈養牲畜,就保留了草根和草茬,也就起到了固沙的作用。
三、科學搭配畜群數量和種類。楊根生告訴記者,澳大利亞養畜非常嚴格,養什麼、養多少不是由農場主自行決定。澳大利亞政府每年都要對各牧場作一次普查,以確定次年的載畜量。而在同一個畜群里,牛、羊的數量搭配也是經過科學測算的,從而達到生態效益和經濟效益的有機結合。
此外,澳大利亞政府的法制很健全,執法也非常嚴格,對違反法規的人一向是嚴懲不貸,從而保證了上述制度得以順利實施。
中東黃金鋪就綠色
包括西亞和北非在內的中東地區,也是世界四大沙塵暴活躍區之一。由於人口增加,本來就是以不毛之地居多的中東地區,開始大量開墾牧場。亂砍濫伐森林、過度放牧,以及大面積墾荒,導致那裡天然植被的破壞,荒漠化加速,沙塵暴經常發生。
為了保護脆弱的生態環境,中東各國根據各自不同的情況採取了一些沙塵暴的防治措施。
一、制定禁止開墾牧場的法律法規,建立牧場保護區。目前,僅在敘利亞和約旦,這種牧場保護區就超過60個,但是這些計劃大多沒有顯著效果,牧場還在繼續惡化,其主要原因是這些生態系統極易受到破壞,而且畜牧量也大大超出這一地區的土地承受能力。
二、斥巨資綠化城市,這主要聚集在盛產石油的海灣國家。據了解,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最近幾年花了數十億美元在城市內外建造花園和綠地,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用於綠化項目的費用居世界之最。海灣合作委員會國家人均綠地面積達12平方米。像多哈、迪拜等城市,綠化都非常好,而綠化和護理費用也是不菲,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海灣國家每一塊綠色就是一塊黃金。
三、進行植樹造林。阿爾及利亞的"綠色壩計劃"就是令世人矚目的生態建設工程。上世紀70年代初,這項規模浩大的綠色壩工程開始動工興建。這條綠化帶的主要工程在阿爾及利亞境內東北部,同時也是摩洛哥、阿爾及利亞、突尼西亞、利比亞、埃及五國的跨國工程。截至1986年,綠色壩工程已種植了70多億株松樹,總面積達35萬公頃,整個工程將延續到21世紀。
四、節水保護生態,這主要是在以色列。與海灣國家不同,以色列不盛產石油,但這個沙漠國家利用雄厚的經濟實力和尖端的農業技術,大力推行滴灌等節水技術,進
⑤ 沙塵暴的治理和預防措施有哪些
沙塵暴的治理和預防措施,可以通過以下幾個方面來實施。
1.減少對自然資源掠奪式的開發。人類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自然生態環境被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地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
5.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⑥ 如何治理沙塵暴啊
首先,沙塵暴天氣的形成要具備三個基本條件:一是要有沙源,二
是要有強冷空氣即大風,三是要有冷暖空氣相互作用。沙源來自於沙漠
,退化的林草地或沒有植被覆蓋的干鬆土地以及城鄉建築工地的泥沙。
氣旋和低壓產生一種垂直的上升運動,把沙塵吹揚了起來,形成沙塵暴
天氣。揚沙、浮塵和沙塵暴天氣的差別在氣象上是以能見度加以區分的
:水平能見度在1—10公里之間的為揚沙或浮塵天氣。出現浮塵天氣時
,空中彌漫的是一些細小顆粒物,沙塵多由外地而來;揚沙天氣捲起的
塵土是一些較大的顆粒物,它們基本是本地產生的。而水平能見度小於
1公里的就是沙塵暴天氣,它屬於災害性天氣現象,所帶來的危害最為
嚴重。氣象專家介紹,由於沙塵暴起因包括了風力、高空大氣強對流和
地表狀態三方面因素,而前兩者屬氣候因素,人力不可抗拒,因此,根
除沙塵暴目前尚無可能。
沙塵暴引起的風災、沙積、風蝕,使森林和植被遭到破壞,沙漠化
程度加劇。氣象專家提醒,人類對風沙天氣最積極、最有效的行為是:
首先要加強對大風天氣的監測和預報工作,特別是在前期乾旱的情況更
要重視。其次,對於西安這樣一個旅遊大都市來講,在突發性災害來臨
之前,要有相當有效的應急對策,加強管理和強化預防措施。對全省而
言,最根本的還是要進行綜合治理工作。全社會共同行動起來,治理沙
漠,改善生態環境。我們在搞好經濟建設的同時,要注重生態建設。每
個公民要有強烈的憂患意識,環境保護意識,而且應多加強這方面的教
育,從而真正做好植樹造林,擴大植被覆蓋率,開源節流,合理利用水
資源。特別是我們陝西,是西部大開發的橋頭堡,應當把實行「退耕還
林(草),封山綠化,個體承包,以糧代賑」為主要措施,爭取早日實
現米糧下川,林果上山,草場滿坡,使三秦大地山綠、水清、人富。逐
漸恢復自然豐富多樣的生態系統。這樣,也許再過幾十年,沙塵暴將淡
化為我們的記憶,我們的子孫後代看到的將是一個山川秀美的大西北。
防治沙塵暴需要調節人類與自然的關系,大力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這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需要多國政府重視,全社會重視。在沙塵源區,加大植樹造林、種草力度,退耕還林、還草、限制過度放牧;開發太陽能、地熱等清潔能源,減少溫室氣體向大氣的排放,才能控制或減少沙塵暴的危害。
中國科學院眾多沙塵暴研究專家日前在接受記者采訪時建議:中國在沙塵暴研究方面存在氣象條件研究與地面生態環境研究脫節的問題,防治沙塵暴應該天地結合。中國沙塵暴問題專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楊根生教授介紹說,經過多年的研究,中國目前已經對
沙塵暴的成因有了比較明確的認識,沙塵暴的監測和預報體系也已經初步形成,這些成果為預防沙塵天氣打下了基礎,但真正要做到有風無沙,還需將天空的預報和地面治理結合起來,採取有針對性的措施,並加大生態建設的力度。
中國土地荒漠化問題專家、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所長王濤也認為,加大生態治理力度是防治沙塵暴的根本出路。但與此同時,也要採取多種措施來抵禦沙塵暴,減少沙塵暴帶來的損失。他介紹說,美國的亞利桑那、德克薩斯等地也有很多開墾出來的土地,但美國在沙塵暴研究方面的天地結合方面非常成功,每次強風到來之前,美國的氣象部門就能夠提前48個小時准確地預測出強風的行走路徑,然後在強風經過的地區,對裸露的耕地進行一次噴灌,使乾燥疏鬆的土壤變得濕潤結實,從而切斷風沙源的供給,有效遏制了沙塵暴的發生。王濤認為,中國的技術力量雖然沒有美國雄厚,設施也沒有美國先進,但我們在沙塵暴研究方面,也應該注意氣象條件研究和生態環境治理的配合,實現防治沙塵暴的天地結合。
參考文獻:
〔1〕張新時,慈龍駿.一個影響西部大開發的重大環境問題[A].沈國航.中國環境問題院士談[C].北京:中國紡織出版社,2001.
〔2〕王濤,陳廣庭,錢正安,等.中國北方沙塵暴現狀及對策[J].中國科學院院刊,2001,(5):343-348.
〔3〕李一功.經過全面防治和綜合治理,沙塵暴是可以基本消除的[N].中國綠色時報,2001-12-10.
〔4〕邱新法,曾燕,繆啟龍.我國沙塵暴的時空分布規律及其源地和移動路經[J].地理學報,2001,56(3):316-322.
〔5〕焦樹仁.章古台固沙林生態系統的結構與功能[M].沈陽:遼寧科學技術出版社,1989.
〔6〕韓德儒,楊文斌,楊茂仁.乾旱半乾旱區沙地灌(喬)木種水分動態關系及其應用[M].北京:中國科學技術出版社,1996.
⑦ 沙塵暴形成的主要原因治理措施都有哪些
沙塵暴產生的原因 沙塵暴緣起土壤風蝕 據新華社蘭州電在中國科學院寒區旱區環境與工程研究所專家的努力下,一項為探討沙塵物質的啟動、傳輸機理而專門設立的沙塵暴風洞模擬實驗近日用品順利完成。 通過實驗,專家們發現,土壤風蝕是沙塵暴發生發展的首要環節。風是土壤最直接的動力,其中氣流性質、風速大小、土壤風蝕過程中風力作用的相關條件等是最重要的因素。另外土壤含水量也是影響土壤風蝕的重要原因之一。 這項實驗還證明,植物措施是防治沙塵暴的有效方法之一。專家認為植物通常以3種形式來影響風蝕:分散地面上一定的風動量,減少氣流與沙塵之間的傳遞;阻止土壤、沙塵等的運動。 此外,通過實驗研究人員得出一條結論:沙塵暴發生不僅是特定自然環境條件下的產物,而且與人類活動有對應關系。人為過度放牧、濫伐森林植被,工礦交通建設尤其是人為過度墾荒破壞地面植被,擾動地面結構,形成大面積沙漠化土地,直接加速了沙塵暴的形成和發育。 沙塵暴的元兇:大氣環流 北京春天裡發生沙塵暴的短暫一幕,只不過是中國北方連綿約30萬平方公里的黃土高原在二三百萬年中每年都要經歷的天氣過程,所不同的是,後者的風力更強,刮風的時間更長(可以持續幾天),沙塵的來源並不是50米開外的十字路口,而是上百公里以外的沙漠和戈壁。 就如同上帝在玩一個匪夷所思的游戲:他把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地區沙漠和戈壁表面的沙塵抓起來往東南方向拋去,任憑沙塵落下的地方漸漸堆積起一塊高地。這個游戲從大約240萬年以前就開始了,上帝至今樂此不疲(2002年《自然》雜志發表了中國學者的最新研究成果,把其開始的時間推到了2200萬年前)。 事實上,風就是上帝拋沙的那隻手。 印度板塊向北移動與亞歐板塊碰撞之後,印度大陸的地殼插入亞洲大陸的地殼之下,並把後者頂托起來。從而喜馬拉雅地區的淺海消失了,喜馬拉雅山開始形成並漸升漸高,青藏高原也被印度板塊的擠壓作用隆升起來。這個過程持續6000多萬年以後,到了距今大約240萬年前,青藏高原已有2000多米高了。 地表形態的巨大變化直接改變了大氣環流的格局。在此之前,中國大陸的東邊是太平洋,北邊的西伯利亞地區和南邊喜馬拉雅地區分別被淺海占據著,西邊的地中海在當時也遠遠伸入亞洲中部,所以平坦的中國大陸大部分都能得到充足的海洋暖濕氣流的滋潤,氣候溫暖而潮濕。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大部分為亞熱帶地區,並沒有出現大范圍的沙漠和戈壁。 然而東西走向的喜馬拉雅山擋住了印度洋暖濕氣團的向北移動,久而久之,中國的西北部地區越來越乾旱,漸漸形成了大面積的沙漠和戈壁。這里就是堆積起了黃土高原的那些沙塵的發源地。體積巨大的青藏高原正好聳立在北半球的西風帶中,240萬年以來,它的高度不斷增長著。青藏高原的寬度約佔西風帶的三分之一,把西風帶的近地面層分為南北兩支。南支沿喜馬拉雅山南側向東流動,北支從青藏高原的東北邊緣開始向東流動,這支高空氣流常年存在於3500—7000米的高空,成為搬運沙塵的主要動力。與此同時,由於青藏高原隆起,東亞季風也被加強了,從西北吹向東南的冬季風與西風急流一起,在中國北方製造了一個黃土高原。 在中國西北部和中亞內陸的沙漠和戈壁上,由於氣溫的冷熱劇變,這里的岩石比別處能更快地崩裂瓦解,成為碎屑,地質學家按直徑大小依次把它們分成:礫(大於2毫米),沙(2—0.05毫米),粉沙(0.05—0.005毫米),黏土(小於0.005毫米)。黏土和粉沙顆粒,能被帶到3500米以上的高空,進入西風帶,被西風急流向東南方向搬運,直至黃河中下游一帶才逐漸飄落下來。 二三百萬年以來,亞洲的這片地區從西北向東南搬運沙土的過程從來沒有停止過,沙土大量下落的地區正好是黃土高原所在的地區,連五台山、太行山等華北許多山的頂上都有黃土堆積。當然,中國北部包括黃河在內的幾條大河以及數不清的溝谷對地表的沖刷作用與黃土的堆積作用正好相反,否則的話,黃土高原一定不會是現在這樣,厚度不超過409.93米。太行山以東的華北平原也是沙土的沉降區,但是這里是一個不斷下沉的區域,同時又發育了眾多河流,所以落下來的沙子要麼被河流沖走,要麼就被河流所帶來的泥沙埋葬了。 中國古籍里有上百處關於「雨土」、「雨黃土」、「雨黃沙」、「雨霾」的記錄,最早的「雨土」記錄可以追溯到公元前1150年:天空黃霧四塞,沙土從天而降如雨。這里記錄的其實就是沙塵暴。 雨土的地點主要在黃土高原及其附近。古人把這類事情看成是奇異的災變現象,相信這是「天人感應」的一種徵兆。晉代張華編的博物志中就記有:「夏桀之時,為長夜宮於深谷之中,男女雜處,十旬不出聽政,天乃大風揚沙,一夕填此空谷。」 1966—1999年間,發生在我國的持續兩天以上的沙塵暴竟達60次。中科院劉東生院士認為,黃土高原應該說是沙塵暴的一個實驗室,這個實驗室積累了過去幾百萬年以來沙塵暴的記錄。中國西北部沙漠和戈壁的風沙漫天漫地灑過來,每年都要在黃土高原上留下一層薄薄的黃土。 沙塵暴的治理和預防措施 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人們對自然資源進行長期掠奪式開發,因而造成對自然生態環境的嚴重破壞,而環境的惡化又為沙塵暴提供了豐富的沙塵物質來源。 5.控制人口增長,減輕人為因素對土地的壓力,保護好環境。 6.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四道防線阻擊沙塵暴 第一,在北京北部的京津周邊地區建立以植樹造林為主的生態屏障; 第二,在內蒙古渾善達克中西部地區建起以退耕還林為中心的生態恢復保護帶; 第三,在河套和黃沙地區建起以黃灌帶和毛烏素沙地為中心的鄂爾多斯生態屏障; 第四,盡快與蒙古國建立長期合作防治沙塵暴的計劃框架,設置到蒙古國的保護屏
⑧ 治理沙塵暴的措施
治理沙塵暴的措施:
1、加強環境的保護,把環境的保護提到法制的高度來。
2、恢復植被,加強防止風沙塵暴的生物防護體系。實行依法保護和恢復林草植被,防止土地沙化進一步擴大,盡可能減少沙塵源地。
3、根據不同地區因地制宜制定防災、抗災、救災規劃,積極推廣各種減災技術,並建設一批示範工程,以點帶面逐步推廣,進一步完善區域綜合防禦體系。
4、加強沙塵暴的發生、危害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的科普宣傳,使人們認識到所生活的環境一旦破壞,就很難恢復,不僅加劇沙塵暴等自然災害,還會形成惡性循環,所以人們要自覺地保護自己的生存環境。
5、在沙漠地區種植適宜沙漠乾旱地區生長的植物,如沙棘等,形成地被植物層,從而改善地被環境,固定土壤,降低風速,增加空氣濕度,改善小氣候環境。
(8)中國沙塵暴的治理擴展閱讀:
沙塵暴的危害
1、污染環境
出現沙塵暴天氣時狂風裹的沙石、浮塵到處彌漫,凡是經過地區空氣渾濁,嗆鼻迷眼,呼吸道等疾病人數增加。
2、影響交通安全
影響交通安全(飛機、火車、汽車等交通事故)沙塵暴天氣經常影響交通安全,造成飛機不能正常起飛或降落,使汽車、火車車廂玻璃破損、停運或脫軌。
3、生產生活受影響
沙塵暴可使大量牲畜患染呼吸道及腸胃疾病,嚴重時將導致大量「春乏」牲畜死亡、颳走農田沃土、種子和幼苗。沙塵暴還會使地表層土壤風蝕、沙漠化加劇,覆蓋在植物葉面上厚厚的沙塵,影響正常的光合作用,造成作物減產。
⑨ 怎樣治理沙塵暴
增加植被,把沙漠變成綠地或是良田~~說起來簡單~~做起來。。。。。。。
⑩ 沙塵暴治理的關鍵是什麼
沙塵暴,中國人新世紀面臨的最大環境問題。
沙塵暴的危害和影響可能超出你的想像。
據統計,中國2000年近20個省會城市受源起西北地區的沙塵污染,其中遠至重慶、南京和杭州等地。大半個中國都在沙塵暴的威脅之下。
這是一組已被媒體反復引用的數據:20世紀下半葉以來中國沙塵暴的發生次數急速上升,50年代5次,60年代8次,70年代13次,80年代14次,90年代23次;2000年一年就發生12次,2001年發生18次,2002年發生13次,以後每年也平均10次以上,近幾年略有減少,而且起始時間已由往年的三四月份提前至新年的第一個凌晨。
沙塵暴的背後是土地沙化日益嚴重,年均擴展速度為:20世紀50~60年代,1560平方千米;70~80年代,2100平方千米;90年代2460平方千米,目前已達到10400平方千米,相當於每年損失4個中等縣的土地面積。
專家測算,近年來,我國每年因風沙造成的直接經濟損失高達540億元。
環境污染和經濟損失固然是令人痛心疾首的,但這些數字所包含的內容還遠遠不止這些。沙塵暴對整個社會生活的影響將是十分深遠的。
由於土地沙化引起的物種退化,由於不合理的生態建設對生物多樣化的破壞,由於牛羊圈養而對生物圈的改變以及牛羊本身的品質、皮毛的退化,從而產生的生態失衡現象將帶來什麼樣的後果,已受到一些專家的關注。
農牧民們為了生存將改變傳統的經濟結構,一些企業也將利用治沙的契機追逐沙產業的利潤,國家將會把大量的資金投入到保護生態的項目中去,這對整個社會的資源配置和利潤分配必然產生影響。
土地沙化後的生態難民的轉移、人口自然流動的加速,殺掉或者圈養了牛羊之後的牧區文化的重構,以及沙塵暴帶來的種種社會心理問題的診治,都將是我們面臨的新問題。
目前最為緊迫的還是如何治理沙塵暴。
為數眾多的專家們對沙塵暴的積極反應讓人們誤以為這是一個純技術問題。事實上,這是一個遠比技術更為復雜的社會問題。
沙塵暴主要是人為因素造成,檢討這些人為因素——人口增長、濫墾亂采、超載放牧、濫用水資源,有多少是純技術問題呢?
政策失誤、管理混亂、地方利益協調失控、運轉機制失效,是導致沙塵暴的社會原因。
這些原因並未因為歷史的教訓而完全得到解決,甚至在新一輪的建設中暴露得更加充分。比如在各部門對生態項目和資金的爭先恐後現象中,暴露了財政撥款制度方面的問題。如果層層劃撥的制度不得到改革,那麼再多的錢也難填「雁過拔毛」的官僚機構的黑洞。
有人稱如果把建國以來各地所上報植樹成活的林木統計起來,每家人的炕頭都擠滿了樹。誰會對這些樹的去向負責任呢?如何建立新的造林監管機制,恐怕涉及到對政府職能的重新定位問題。
從銀川到巴彥浩特途經賀蘭山時,我們看見了秦長城。繞山而建的秦長城是為當年抵禦匈奴的入侵而修築的。隨後我們又看見了同樣繞山而建的生態建設區的圍封護欄。如今土地沙化的治理也同樣具有保家衛國的意義,但是敵人卻變成了我們自己。
戰勝自己,是這場戰役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