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

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

發布時間: 2020-12-27 11:21:08

⑴ 當前世界安全形勢的總體狀況及原因是什麼

一、政治和社會動盪向地區擴散全球安全形勢明顯惡化

二、傳統安全問題進一步上升全球戰略穩定頻遭沖擊

三、單邊主義、保護主義繼續肆虐大國安全關系不進反退

四、中國周邊安全環境總體趨穩向好但潛在熱點和不確定因素增多

原因:世界跨入21世紀第三個十年的門檻,面臨的不穩定和不確定因素更多:大國地緣政治博弈和太空、海洋、網路、人工智慧等領域的軍備競賽將更加激烈,競爭、對抗仍然是大國安全關系的主旋律;中東北非、拉美、歐洲一些國家的動亂和沖突難以停止,甚至有進一步蔓延的危險。

世界熱點此伏彼起,各種因素使「黑天鵝」事件和「灰犀牛」事件發生概率增加;民粹主義和逆全球化浪潮具有長期性和擴散性等新特點,全球安全失序和無序狀態使安全治理更加艱難。「大亂達到大治」是國際安全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應有之義。世界之亂更加突顯中國之治,我們為世界提供「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責無旁貸。

(1)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擴展閱讀:

世界總體和平與穩定的大局未變,大國關系既有對抗性和摩擦性加劇的一面,也有競爭性接觸、選擇性合作維持的一面,大國間仍然守住了不發生軍事沖突和戰爭的底線。但國際安全形勢亂象叢生、危機頻發,突出表現在全球動盪源和風險點進一步增多,地區安全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全球安全治理舉步維艱。

一些國家的政治和社會動盪有向整個地區乃至全球蔓延的危險。大國之間帶有冷戰色彩的較量為近30年來所罕見。一些國家出台的對抗性、進攻性更強的軍事戰略導致地區和全球安全合作困難重重。大動盪、大分化、大競爭、大改革成為主旋律。國際安全形勢呈現「百年未有之大變局」的新特點

參考資料:人民網-國際安全形勢:和平局面保持、亂象危機頻發

⑵ 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在哪些方面

中國全球安全治理的願望是好的,但先要把國內的社會矛盾能解決好,讓人民來一起協助全球治理,就國內個別案例很簡單,卻搞得相當復雜,談何全球容易呢?這應該是中國的教育,也是媒體的效應

⑶ 全球網路安全應該如何應對

互聯網為經濟社會發展注入了強勁動力,同時也給世界各國主權、安全、發展利益帶來許多新的挑戰。網路空間這么大、問題挑戰這么多,應該如何應對成為擺在世界各國面前的重大課題。互聯網讓世界變成了「雞犬之聲相聞」的地球村,任何國家都不可能逆歷史潮流而動,單純從自身的利益和喜好出發塑造全球網路空間治理結構。互聯網發展的歷史註定將由世界各國共同書寫。

面對這些問題和挑戰,我國倡導尊重網路主權、構建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並用「發展共同推進、安全共同維護、治理共同參與、成果共同分享」深刻詮釋了網路空間命運共同體的重要內涵。這是我國推動網路空間國際合作、探尋網路空間國際治理體系建設的重要創新成果,得到了國際社會的廣泛贊譽和積極響應。網路強國戰略思想正不斷為解決網路空間發展治理這一關乎人類前途命運的問題貢獻中國智慧和中國方案。來源:人民日報

⑷ 全球環境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有哪些

(一) 在全球經濟社會日益一體化的背景下,審視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不能脫離全球環境。總的來看,我國糧食安全面對的全球環境是不安定的。 首先,解析近年來國際上糧食價格高漲的起因,除了長期積累的供需基本面因素外,氣候因素、金融資本和信息操縱因素沖擊國際糧食市場,導致全球糧食危機在短期內凸顯。 其次,人口增長、經濟社會發展和資源約束,決定全球長期存在巨大的糧食安全壓力。據預測,到2050年世界人口將新增23億,僅此一項就需要全球糧食供應量增加70%。而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推動下,發展中國家對動物源性食品需求強勁增長,繼而畜牧業的強勁增長會持續到21世紀中葉之後,這就導致飼料糧的需求量巨大。此外,全球尤其是發展中國家在人口壓力下,加強了生態系統對糧食生產服務的利用力度,所導致的土地荒漠化、淡水資源耗盡等,已經嚴重製約全球糧食生產的可持續性。總之,全球糧食供求難以長期平衡,糧食安全存在長期壓力。 再次,國際糧食市場與資源調控能力建設進展緩慢,不利於全球糧食危機的預防與治理。特別是由於世界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糧食供求狀況、國際貿易角色、地緣政治利益及國家發展方針與戰略重點不同,在面對全球價格急劇變動時,很難形成協調一致的行動,容易加劇全球糧食市場的供求矛盾。因此,為避免全球糧食危機出現,迫切需要加速構建全球協調一致的危機預防與治理機制,有效調控全球糧食市場與資源。 (二) 全球環境對我國糧食安全的影響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一是全球氣候變化對全球所有國家都有不可預知的不確定性影響,極端氣候有在我國和其他主產國境內同時發生的概率,屆時我國糧食國內短缺而且國際市場短缺同時發生,我國將面臨最大的糧食危機;二是國際糧食價格暴漲對國內糧食價格的傳導,已有研究指出國際糧價波動在相當大程度上傳導到國內,這會拉升國內通貨膨脹指數,影響居民生活消費;三是國際糧價暴漲抑制中國飼料糧進口,影響我國畜牧業發展,導致畜產品供給減少甚至短缺;四是全球糧食價格暴漲導致糧食生產所需投入品價格上漲,影響我國糧食生產要素價格上升,導致農民比較利益下降;五是存在全球資本在我國境內沖擊糧食產品的可能性。 值得注意的是,全球環境對中國糧食安全的影響程度並不會很大。就以上幾大影響途徑分析,這些影響發生的概率很小或者影響程度確實有限。比如,發生全球大范圍極端氣候災害的概率很小。再如,國際糧食價格暴漲的價格傳導隻影響我國糧食價格波動走勢,但是波動不會同幅度,畢竟我國糧食儲備水平比國際安全水平高出一倍,而且我國國內糧食供給比較穩定。此外,生產資料價格上漲的影響在國家給予糧食直補的情況下影響幅度有限;國際資本壟斷我國糧食產業的可能性很微弱,不值得過分擔憂,等等。 分析起來,我國糧食安全主要由內因決定。如,我國長期堅持的保護耕地基本國策,緩解了我國糧食安全問題的土地資源約束;我國長期堅持的高庫存糧食儲備政策,有效避免了糧食價格暴漲暴跌和糧食危機;建國以來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和市場流通體系的建設,有效解決了糧食的流通安全問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發展進程有效提高了居民收入水平,居民具備足夠的收入解決家庭糧食安全問題。在這些前期政策措施的基礎上,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決定性因素主要包括我國糧食生產的科技水平、糧食綜合生產能力、糧農的生產積極性。科技水平決定了未來我國在耕地面積不再增長甚至有所減少的情況下,能否產出更多的糧食以滿足居民食品消費結構升級所導致的糧食需求增長。糧食綜合生產能力決定了在糧食播種面積不變甚至減少的情況下,通過農田基礎設施建設以確保農業資源是否可以得到可持續利用,農業抵抗自然風險的能力能否得到提高,從而決定糧食產量能否得到提高。糧農生產積極性是決定我國糧食安全問題供給層面的主觀能動性因素。近年來,我國糧食最低收購價格穩定提高,確實調動了農業生產者積極性,保障我國糧食生產的增長。 (三) 應對全球環境的不確定性,要立足國內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合理、有度、高效利用國際資源和市場調劑糧食豐歉和品種,同時我國要積極參與治理和完善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為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 首先,立足國內解決中國糧食安全問題。內因是影響我國糧食安全的主導因素,立足國內解決糧食安全問題是我國糧食安全戰略的根本。必須依靠國內生產確保可以滿足100%口糧需求,90%以上的全部糧食需求;全面保護耕地,守住農田,力爭到2020年建設好10億畝高標准農田,提升農田質量,提高糧食綜合生產能力;依靠科技培育糧食良種,優化栽培技術,提高糧食單產;扶持優勢糧食產區,培育種糧大戶,激勵農戶種糧積極性,從而從內因上有效解決我國糧食安全問題。 其次,面向國際市場調劑糧食品種餘缺。要統籌國內外糧食市場,通過國際貿易適度調劑糧食豐歉和品種,以有效滿足國內糧食需求;統籌利用國際國內糧食生產資源,積極實施糧食「走出去」戰略,實施負責任的農業投資,積極在東道國傳播糧食生產技術,有效協助東道國解決糧食安全問題。 再次,積極參與治理和完善全球糧食安全環境。一要積極參與甚至主導全球糧食安全相關協議和制度的起草、討論和制定,實現全球糧食安全問題的有序治理;二要積極參與建立全球糧食資源與市場調控機制,確保各國在糧食危機預防和應對政策措施方面保持一致。

⑸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有哪些突出特點

當前國際形勢的變化突出特點有: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5)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擴展閱讀

1、全球性經濟危機與社會危機疊加發生,國際政治經濟秩序面臨深刻調整。

金融危機爆發至今多年,但餘威猶在。世界范圍內的蕭條之後人們並沒有看到傳說中的蓬勃復甦,金融危機逐漸轉化為債務危機,在經濟持續低迷的作用下,各國政治和社會也遭受到不同程度的沖擊。

當原有體系不能再通過有效的輸出來控制世界的時候,新興力量便孕育而生,國際力量此消彼長會進一步加快。當前,多中心國際秩序已顯現,世界權力結構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美國單方面主導國際秩序的能力在削弱,加速了國際政治經濟秩序的重組。

2、國際力量對比舊的平衡被打破,在新的力量平衡構建過程中,大國關系走向出現了不確定性。

危機時代全球原有平衡被打破,世界各主要國家受到金融危機影響程度不同,導致國際格局正發生深刻變化,傳統西方大國(美歐日)集體下沉,新興國家群體性崛起,其中以金磚四國為代表的新興國家表現最為亮眼,成為全球經濟發展的新動力,強勁的增長態勢對世界經濟的貢獻舉足輕重,也推動了世界權力重心的東移。

3、全球性的兩極分化加劇,政治激化導致對抗性因素上升。

經濟全球化在推動生產力向前發展的同時也加深了全球的兩極分化,發達國家利用資本、技術優勢,通過不平等的國際貿易控制、盤剝發展中國家,數字鴻溝愈來愈大。

隨著科技革命的到來,資本所具有的內在擴張性特質更加顯現,發達國家的優勢地位日益被強化,而原本弱勢的發展中國家越發處於不利地位。

4、西方國家面臨體制結構調整震盪。

西方國家正在經歷的經濟衰退、政治動盪、社會抗議等種種困境表明西方正經歷二戰以來最嚴重的危機。此輪危機把西方國家的制度缺陷和結構性矛盾暴露無遺,而新自由主義、緊縮財政等並未帶領西方走出困境。

信任危機沖擊社會穩定,社會極端思潮抬頭,此起彼伏的民眾抗議既是民眾表達對就業、移民、醫療、福利等制度的不滿,也是西方社會中產階級萎縮、貧富分化加重的表現,體制矛盾最終釀成體制危機。西方國家的體制機制正在面臨巨大的變革壓力。

5、伊斯蘭國家對社會現代性的訴求與其原有的文化、宗教、體制發生了尖銳的沖突,引起地區規模級的持續動亂並嚴重外溢。

伊斯蘭國家在經歷風暴洗禮後並未走出陰影,埃及、利比亞再次陷入危機,敘利亞、伊朗局勢依舊膠著,中東局勢遠未明朗。

全球化密切了中東和世界的聯系,也觸動了伊斯蘭國家政治民主化這一敏感神經,國家政治民主化、現代化的呼聲鵲起,政府面臨的壓力驟增,但由於擔心政權合法性受到質疑,政治和社會改革的議題始終停留在討論層面,制度構建和創新缺乏原始動力。

如何處理民眾日益強烈的經濟、政治、社會、文化訴求不僅是伊斯蘭國家面臨的困境,也是其他國家相當長時間內不得不面臨的嚴峻挑戰。

6、全球工業化進程推動人類海洋工業文明時代來臨,基於物質資源的海上爭奪與對抗凸顯。

陸地資源逐漸枯竭,人類將目光投向了新能源,而深海的油氣資源、可燃冰、海濱砂礦、多金屬結核等,儲量之大遠超當今人類需求。

對能源需求的激增促使海洋科技突飛猛進,人類對海洋資源的勘探開發進入新階段,各國不斷上演「藍色圈地」運動,海上競爭愈演愈烈,各種利益矛盾凸顯。

國際海洋爭端日趨復雜迫使各國調整各自的海洋戰略,中國的「海洋強國」戰略就是在這一背景下提出的,這既符合中國國情,也能在海洋工業文明時代更好地維護國家海洋權益和國土安全。

7、地球生態惡化,自然災害頻繁發生給社會造成的負荷幾近極限,生態危機正向社會危機轉化。

在當前人類面臨的三重危機中,金融危機是短期危機,在一段時間內可以得到恢復和改善,而生態危機和能源危機是更為嚴重的長期危機,並不能通過政策刺激消除,需要人類重新審視在自然中的地位和作用。

8、網路媒體的消極作用持續發酵,網路空間日益成為國家安全的新挑戰。

信息技術的發展催生了人類活動的第五維空間,網路已經嵌入了人類的整個社會運行,關乎社會系統能否正常運轉,這意味著網路賦予了國家安全新內涵,可以說,沒有網路安全就沒有國家安全。

9、國際公共認知能力嚴重滯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新情況、新需求准備不足,反應不力,舉措失當。

氣候變化、非傳統安全、國際金融體系改革等全球性問題對全球治理的需求空前高漲,而國際社會對全球治理的供給卻明顯下降。

究其原因:一是世界經濟的持續蕭條使得各國政府無力將更多的資金投入到全球治理中,各國的關注點更多地放在解決國內民眾的利益訴求上,內部治理的挑戰要遠遠大於全球治理的需求,各國政府既無意願也無能力在全球治理方面有所作為,對未來經濟的悲觀預期是全球治理推進的巨大阻力,各國政府口惠而實不至便源於此。

二是「反全球化」浪潮不絕於耳,此輪金融危機又給「反全球化」提供了最好的理由,而現有國際機制又不能有效解決全球性問題,致使全球治理碎片化,由於主體利益的差異性使得在行動的認同上很難達成共識,造成治理成本增加。

同時,全球化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如社會失衡、貧富差距、資源短缺、環境惡化等使得全球化的推動者也對全球化猶豫不決,給全球治理體系帶來新挑戰。

10、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難以調和,國際社會的諸多矛盾在非常態氛圍中存在激化、失控的危險。

國際社會的矛盾源於國家間的利益對抗,當矛盾各方在利益方面的政治關系發生激化,甚至是出乎意料的非常態發展超出內政的心理承受程度,必然會引發內外政治局勢的劇烈變化。

基地組織的興起及在全球製造恐怖襲擊與非常態下的利益沖突不無關系。

隨著人類需求的不斷增長,資源的稀缺性不斷顯現,加大了利益沖突的風險,再加上經濟的不平衡和文化的差異造成國際人權意識的分歧,國家間的「戰略互信」很難構建。

⑹ 我國周邊安全環境面臨的主要威脅有哪些

根據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所發布的《國際形勢黃皮書》(《全球政治與安全報告(2014年)》)中國的周邊安全環境基本良好,但是仍面臨著三方面的不穩定因素:一是東北亞的朝核問題;二是中亞和南亞的安全局勢;三是東北亞和東南亞持續增大的軍事壓力。

(6)中國正全球安全治理方面的表現主要有擴展閱讀:

朝核問題始於20世紀90年代初,迄今已有20多年的歷史。

南亞和中亞的動盪局勢給中國邊界地區的安全帶來了很大的威脅。在中亞,民族矛盾、宗教紛爭、水資源、能源、地緣政治等因素引發的紛爭使得整個中亞地區安全局勢混亂,也成為東突分子和其他恐怖分子的溫床。

由於地緣因素,這些地區的動盪對中國在該地區的經貿投資、能源合作、多邊合作以及邊境安全穩定都會帶來十分不利的影響。

近年來,在東北亞和東南亞方向,周邊國家不斷擴充軍備和軍事部署使中國面臨的軍事壓力有增無減。大量的軍事演習非但不能維護地區的和平和穩定,反而會加劇地區緊張局勢,從而導致地區局勢陷入惡性循環。中國反對以維護私利為目的的軍事演習,並會採取必要的反制措施。

參考資料:人民網-中國周邊安全環境基本良好 仍面臨三方面不穩定因素

⑺ 推進互聯網全球治理體系變革的中國方案的核心是什麼,體現在哪些方面

雖然互聯網具有高度全球化的特徵,但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在信息領域沒有雙重標准,各國都有權維護自己的信息安全,不能一個國家安全而其他國家不安全,一部分國家安全而另一部分國家不安全,更不能犧牲別國安全謀求自身所謂絕對安全。國際社會要本著相互尊重和相互信任的原則,通過積極有效的國際合作,共同構建和平、安全、開放、合作的網路空間,建立多邊、民主、透明的國際互聯網治理體系。
每一個國家在信息領域的主權權益都不應受到侵犯,互聯網技術再發展也不能侵犯他國的信息主權。信息主權是互聯網時代國家主權的重要內容之一,這是對國家主權思想的思想發展,也是對世界各國的提醒,無論你的技術如何先進、領先都不能肆意侵擾他國,信息主權不容侵犯,網路時代必須尊重信息主權。

⑻ 全球政治安全治理主要以什麼為中心

美蘇各自形成兩大陣營。

雅爾塔體制奠定了戰後兩極格局的基礎,確立了大國(主要是美蘇兩大國)按照政治軍事的實力對比重新安排和劃分勢力范圍、控制世界的原則和組織形式。但是戰後美國一躍為世界的頭號強國,試圖倚仗經濟軍事實力獨霸世界。美國獨霸世界的障礙主要來自日益發展壯大的社會主義國家。為了達到稱霸世界的目的,美國轉而推行遏制蘇聯的冷戰,以遏制社會主義的發展。冷戰是戰後國際關系中的一種激烈對抗的形式,在冷戰中,世界政治形成了帝國主義陣營和社會主義陣營全面對抗的兩極格局。兩極格局的特點集中表現在以下方面:政治上表現為兩面旗幟的斗爭;經濟上表現為封鎖與反封鎖的斗爭;軍事上主要表現為總體「冷戰」和局部的侵略與反侵略戰爭;意識形態上表現為和平演變與反和平演變的斗爭。盡管這一時期涌現了一批民族獨立國家,但這些國家對世界格局的影響有限。兩極格局使兩大政治力量相對處於平衡狀態,維持了世界近四十年的和平,為戰後世界經濟的快速發展創造了穩定和平的國際大環境。但美蘇對峙的兩極格局把世界分成兩大陣營,不同陣營國家之間的經濟、政治、文化聯系渠道被人為割斷,不利於世界各國人民的相互聯系、交流與合作。由於兩大集團的競爭對抗不斷引發局部戰爭與沖突,使世界和平長期面臨戰爭的威脅。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