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治理性
❶ 政治社會學中的理性化的概念是什麼
什麼是法律的形式合理性呢?理解這一問題必須先明確兩個概念,即什麼是「形式性」和「合理性」。韋伯主要在兩種意義上使用「形式」這一概念:首先是指按照抽象的一般性法律規則處理具體問題,而不是具體情況具體處理;其次是指法律體系的獨立性和自我完善性,即法律規則的適用不受道德、宗教、政治以及權力者個人意志等實體性要素的影響,強調法律的自治性。因此,形式性是指法律強調其外部形式,如一般性、獨立性等,而不涉及它的內在價值范疇。而合理性則主要是一個政治社會學的概念,哈貝馬斯認為,「合理性意味著對一種政治制度的公認。」而這種公認又是基於一定的社會公認價值。它們或者依靠法律規則,或者仰仗傳統信仰,或者依賴統治者人格魅力而維持著對社會的統治。因此,合理性是與正當性相等同的概念,合理性的統治意味著這種統治被社會認為是正當的;同時這也表明合理性主要是一個價值的概念,具有合理性的事物意味著它得到人們價值上、情感上的認同。因此,形式合理性是指法律具有普遍適用的規則,且用法律之內的標准來處理案件;同時法律一般、獨立的性質被社會所承認,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形式合理性的法律是以古羅馬法為基礎,經由歐洲學說匯纂派(即概念法學)的研究推動,伴隨著資本主義的興起而發展起來的法律類型,它也就是實行「法治」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的法律表現形式。按照韋伯的觀點,法律的發展經歷了不同的階段,具有不同的表現形式,西方社會的法律從近代以來經歷了一個理性化的過程,形式化、理性化是現代資本主義法律的根本特徵,並且只有這種堅持形式理性的法律才能適應並促進市場經濟的發展。這種法律的理性化過程也就是法律的形式理性化或形式主義的過程。這里還需要辨析兩個概念,即「形式化」和「理性化」。韋伯是在相近的意義上理解理性化和形式化兩個概念,若將法律的原則和規則進一步細則化、條件化了,這就意味著法律確定性和形式性的增加,可以說法律理性化是法律形式化運動的結果。但是,形式化與理性化也有不同。形式化的法律並不一定是理性化的法律。總之,理性化代表了人對客觀世界自覺的技術性控制,而形式化是理性化必然的外部表現形式,但是只有這種形式化被置於人類理智的自覺控制之下才能保持理性,否則它只能走向理性的反面。
❷ 簡答題 寬容和理性精神體現在政治上包含哪些內容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寬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版的思權想和信仰,對與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寬容態度.不過寬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於要求對方必須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識。
(2)妥協精神,在實踐中,當發生利益沖突時,利益沖突中相關的參與人,都必須抱著一種尊重體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協精神。
(3)每個人在行動與言論時應當考慮其後果,並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
❸ 請你談談對政治性與學理性相統一的理解
政治性與理性相統一的理解,我們所說的政治性其實通常就是指的是在一定的階級立場上去想問題辦事情。
❹ 什麼是政治認同 公共參與,法治意識,理性精神
全社會都要樹立堅守法治底線的理念,各級公職人員更要起好帶頭作用.其次,要加強法律邏輯訓練.法律邏輯推理是運用法治原理和法律規定、法治觀,提高全體公民的法治素養,最根本的是要敬畏法治對行政權、審批權和執法權、司法權的約束,是對法治發自內心的認同和尊崇.法治之所以能夠被信仰.只有這樣,辦事情、處理問題才會更穩妥,更經得起歷史的檢驗.再次,敬畏公民的合法權益,提高從法治層面研究解決問題的能力.
要堅守法治的底線,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基礎工程,是依法治國的主要內容、記在心中,明白法律是神聖不可褻瀆、必須嚴格遵照執行的.對各級公職人員來說,敬畏法治,在行政管理,更是價值,是工具和價值的結合、手段和目標的統一、生活的准則和指南,推動形成辦事依法.法治是迄今為止人類能夠認識到的最佳治國理政方式,自覺把公權力用來為人民謀利益.要把法治作為工作,決不做凌駕於法律之上的特殊公民.有法律規定的,遵循法律規定、行使的程序是什麼、不依法行使應承擔什麼責任等,提高依照法定許可權.建設法治國家,必須注重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並得到相應結論或者拿出解決辦法的思維過程.想問題、作決策和辦事情,第一原則就是依法,執法如山、公平如秤,切實做到嚴格執法、公正司法,要注重法治實踐鍛煉;沒有法律規定的.要帶頭守法、法治思維的層次和水平.法治既授予權力,更約束權力.權力來源於法律,權力的行使必須按照法律的許可權和程序進行.權力有邊界,行使權力與接受監督、承擔責任要相互統一.法治的要義是限制權力,是對法治油然而生的神聖情感、法治原則、法律規則思考解決辦法.要嚴格依法辦事、案件進行分析判斷和綜合推理、只服從法律.首先,各級公職人員要帶頭學法.要認真學習履行職責所需的法律知識、邊界在哪裡、程序行使權力的素養,做守法模範,自覺把法治頂在頭上,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重要標志.要深化對法治重要性和法治本質的認識,增強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的自覺性.法治既是工具、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活動中只服從事實,防止權力濫用.對掌握權力的人來說,法治意味著對自己是一種約束.要深諳權力的有限性,樹立正確的權力觀;法治是一種實踐理性.」在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敢於抵制權勢、金錢,學習法治原則、原理,自覺用法律約束和規范自己的行為.當今世界的競爭歸根到底是制度競爭,法治是現代制度文明的核心.各級公職人員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歷史進程中肩負著雙重責任.要克服特權思想:以履行行政執法權和執法司法職責.
要深化對法治的認識,為端正法治意識,這是養成法治意識、法治思維最核心的要求,是社會全體成員的行為准則;是非人格化權威,超脫於特定的人和利益.
要提高法治的素養.要通過多種途徑和方式、化解矛盾靠法的良好法治環境,越是情況緊急,越要用法治意識、法治思維去思考、處理,推進依法治國;以模範守法,帶動全社會守法.堅守法治的定力、堅定法治的意志,是各級公職人員必備的職業品質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指出:「推動全社會樹立法治意識,凝結著民族精神,對社會問題,對破壞法治的行為決不能無動於衷.要把對法治的堅守轉化為嚴格依法辦事的實際行動,自覺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承載著規律和真理.信仰法治.要深入行政執法和執法司法一線,剖析案例,決不辦人情案、關系案、金錢案.要堅決同破壞法治的行為作斗爭.要敢於排除干擾,在一次次對法治有益而對自己可能有不利後果的選擇中養成厲行法治的決心和意志.要站穩腳跟、挺直脊樑,首先在內心要敬畏法治,這樣才能由衷地認同和尊崇、精神,重點掌握法律授予什麼權力,能夠激起社會成員信仰層面的尊崇、遇事找法、解決問題用法、關系的干擾,遵循法治原則.越是問題復雜、美色、人情,探尋個中法律精神、法律規則及其運用方法,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不偏不倚、不拉不縱、法治思維奠定思想認識基礎.
要樹立對法治的信仰.法治信仰,是因為法律是人民意志的體現,了解掌握實踐中存在的突出問題,運用法治意識.法治意識要求我們樹立法治至上的理念.只有把法治作為價值來追求,才能提高法治意識
回復:
❺ 如何做一個理性的消費者 高中政治
量入為出,適度消費。避免盲從,理性消費。勤儉節約,艱苦奮斗。
❻ 什麼可以看作是一個國家政治文化較為系統和理性的表述
政治來文化是一主觀價值源范疇,是人們對於政治生活的政治價值取向模式,政治認知、感情、態度、價值觀等政治心理層次諸要素,政治理想、信念、理論、評價標准等政治思想意識是其表現形式,與物質的政治系統是互動平衡的關系。如果我們做一個比喻,把政治體系分為「硬體」(hardware)和「軟體」(soft-ware)兩個部分,那麼,各種制度化和結構化的政治組織、機構和規則,可以說是政治體系的「硬體」部分,而構成「軟體「的東西則是政治文化(political culture)。猶如計算機運行需要軟體/硬體相互兼容一樣,政治文化與政治制度也需要相互匹配。
政治文化屬於政治社會的精神范疇,它是一個社會關於政治體系和政治問題的態度、信念、情緒和價值的總體傾向。由於政治文化與政治體系關系密切,政治文化研究也就成為政治體系研究的一個重要方面。又由於政治文化反映了政治體系的特點,故而研究政治文化的特徵可以作為研究政治的一個重要方法和途徑。
❼ 政治中的理性主義的介紹
《政治中的理性主義》1是英國著名哲學家、政治思想家歐克肖特(奧克肖特)的著作,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版發行。在本書中,作者深入系統地闡述了政治哲學的一些基本思想、政治哲學的本質與任務、流行的現代政治哲學的內在錯誤。作者對近代政治中理性主義的獨到分析,更是深刻地揭示了近代政治的哲學病根。本書的出版將有助於我國政治哲學研究的進一步深入。
❽ 思考政治的理性方法可以分為兩種模式
一. 共和主義傳統的政治概念
亞里士多德的政治概念:1. 政治具有最高性:在亞里士多德時代,政治和其他領域是沒有區分的,一切問題都是政治的問題;而在現代社會,分為私人領域與公共領域。
2.政治具有公共性:各種權威有不同類型,政治家所治理的是自由人,主人所管轄的是奴隸。「政治中沒有專制者的位置」。武力不是政治的解決方式。 3. 政治是理性言說;人性的特徵是in-between,神獸之間,有朽與不朽之間。人最根本的追求就是正當性。
二. 現實主義的政治概念
韋伯認為德國的政治不成熟:1.經濟取代政治:經濟是普遍主義的,經濟考慮的是利益問題,而政治在本質上關乎生存,政治是指爭取分享權力或影響權力分配的努力,發生在國家之間;
2. 在考慮國家政策時懷抱理想主義,以信念替代責任;
3. 主要階級鼠目寸光,沒有擔當領導國家重任的階級,追求一些信念倫理,或是追求一己私利,靠政治為生還是以政治為業;
❾ 怎樣理性參與網路生活政治
從個人行為來來看,要利用網路參與自政治生活,要依法行使權利,依法履行義務,積極參與社會公共管理,關注我國的政治文明建設,關注我國的國際地位。
從原則來看,要堅持權利與義務相統一,堅持法律面前一律平等,堅持國家利益與個人利益相統一,
從要求來看,要遵守法律,按照一定的規則程序有序地政治參與,處理好權利與義務的關系,堅持中共的領導。
❿ 寬容和理性精神在政治上的含義是什麼
1、尊重不同的思想和信仰,在思想上,寬容和理性精神要求公民尊重他人所持的版思想和信仰,對與權自己思想和看法不同的人抱寬容態度。不過寬容是有限度的,它的限度在於要求對方必須尊重既有政治秩序,在政治上取得政治共識。2、妥協精神,在實踐中,當發生利益沖突時,利益沖突中相關的參與人,都必須抱著一種尊重體制,尊重他人利益的妥協精神。3、每個人在行動與言論時應當考慮其後果,並承擔自己應有的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