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艮山東路整治

艮山東路整治

發布時間: 2020-12-26 22:28:12

① 浙江人文建設有限公司的公司簡介

已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及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論證。同時也是杭州市苗木商會會長單位。十餘年來,公司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悠久的綠化造園藝術優良傳統和風格,以精湛的工藝和技術實力,為美化西湖、綠化祖國,付出了無數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在國內多個城市留下了許多園林精品。
公司現有職工200餘人,擁有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餘人。石刻、造園、假山、綠化等專業技師及熟練技工90餘名。公司技術力量雄厚,擁有一支專業化的園林綠化、設計、施工和養護隊伍。同時,聘請了著名的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原理事長施奠東先生作為我公司的高級顧問。公司還在杭州、蕭山、桐廬等地建有花卉和種苗生產基地,400餘個品種的花卉為創造優質低價的園林綠化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公司成立以來,積極參與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先後在全國各地承接了近百項功能類型不同、各具風格的園林設計和施工項目,在苗木造型、色塊配置、科學施工上積累了豐富的經驗。參與了杭州市西湖西進綜合整治工程及杭州市西溪濕地、五縱六橫、三口五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工作,特別是杭州城北體育公園一期工程和六星級的杭州金沙港綠城四季酒店雙雙被評為省雙標化工地、獲2009年度杭州市優秀綠化工程金獎、2010年度浙江省「優秀園林工程」金獎、2011年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優秀園林綠化工程獎」金獎及大金獎,杭州金沙港綠城四季酒店還榮獲2011年度浙江省建設工程錢江杯獎(優質工程);蕭山市心南路綠化工程、杭州市古墩路綠化工程、杭州市艮山東路綠化工程分別榮獲杭州市優秀綠化道路工程一等獎、浙江省優秀園林工程金獎和銀獎;武漢中大長江紫都景觀工程榮獲全球國際花園社區提名獎和中國國際花園社區(綜合性大獎);舟山喜來登綠城大酒店榮獲「魯班獎」;舟山綠城玫瑰園景觀工程榮獲IFLA第八屆亞太區風景園林獎管理類優秀獎、中國風景園林學會優秀園林綠化工程金獎、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金獎。公司以其精湛的園林施工技術和設計創作,得到了業界的一致認可,也受到了社會各界的好評。
真善、精美、眾和是公司一貫秉持的精神和方向。我們真誠期待著與國內外各界朋友開展廣泛的合作,共同推動我們生存環境的美化事業,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② 杭州在歷史上各時期的所有叫法都有哪些

杭州古稱錢唐。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廢錢唐郡,置杭州,杭州之名首次在歷史上出現。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高宗南渡至杭州,升杭州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南宋正式定都臨安,歷時140餘年。元、明、清時期,仍稱杭州。已由全國的政治中心降為一省的省會。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滅宋後,於臨安設「杭州路」。明朝建立後,置浙江布政使司,轄境略與今浙江省同。杭州則改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在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為浙江省的省城。

民國元年(1912年)以原錢塘、仁和縣地並置杭縣。民國十六年(1927年),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杭州置市始此。1949年5月3日杭州解放,從此揭開了杭州發展新的歷史篇章。

杭州歷史概況

一、靈隱山下的古錢唐縣

1.歷史早期的杭州還是海潮出沒的沙洲

遠古時期,今杭州西湖以東地區,是一片潮汐出沒、土地斥鹵的茫茫海灘,在西湖西北廣闊的沖積平原上,則是原始居民棲息繁衍的地方。1935年,在杭州城西北二十多公里的良渚,發現有約當公元前三千三百年到前二千二百五十年的新石器晚期的文化遺址。考古學家從中發掘出斧、■、刀、戈、鐮、鏟、鏃等石器工具,以及壺、豆、盤、簋等造形規整、質地勻凈光澤的黑色陶器,考古學上稱它為「良渚文化」。以後,在良渚以西半山附近的水田畈遺址中,發現了碳化的稻穀凝塊,在比良渚更接近市區的老和山麓,解放前後又發現堆積有紅燒土、灰燼、獸骨燼和陶器殘片的五座灶基,以及大量石器、玉器①。以上的考古發現,反映了在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老和山麓及其迤西一帶居住和從事生產活動的情況。

先秦時期,今杭州市區仍是海潮出沒的沙洲,當時屬於吳、越的領地。楚威王七年(前333年),楚滅越後,又成了楚國的屬地。

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年),在吳、越舊地設置了會稽郡(治吳縣,今蘇州)。漢會稽郡統轄二十六縣,其中之一的錢唐縣是杭州歷史上最早的建置。秦始皇三十七年(前210年)南巡會稽時,「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乃西百二十里,從狹中渡」。浙江即錢塘江,由於當時西湖仍與江、海相通,和煙波浩淼的錢塘江連成一片,波濤洶涌,只好再溯江西行一百二十里到今富陽境內江面較狹處過渡去紹興。相傳在今寶石山下,還有「秦始皇纜船石」的遺跡,元人陶宗儀記載此事雲:「父老相傳雲,此石乃秦始皇系纜石。蓋是時皆浙江耳,初無西湖之名,始皇將登會稽,為風浪所阻,故泊舟此處」。又據傳說,今將台山為當年秦始皇因渡江而登山瞭望的地方,故名「秦望山」。以上說明秦時錢唐縣附近的浙江水面頗為遼闊。

關於錢唐縣的地理位置,最早見於記載的為南朝劉宋元嘉年間(424—453年)曾任錢唐縣令的劉道真所著《錢唐記》:「昔一境逼近江流,縣在靈隱山下,至今基址猶在」。其後,北魏酈道元為《水經》作注亦雲:「浙江又東逕靈隱山。……山下有錢唐故縣,浙江逕其南」。他們所說的位於靈隱山下的錢唐廢址或錢唐故縣,當指六百多年前秦代初建縣的遺址。今西湖群山中並無名靈隱山者,但北高峰東南的靈隱寺建於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在劉道真撰寫的《錢唐記》之前,根據以山名寺的慣例,可以推斷其時靈隱山可能即今靈隱寺所在。又秦時武林灣(西湖的前身)深入今西湖以西,近北高峰東麓,這與縣治「在靈隱山下」,縣境「逼近江流」也是符合的。

西漢時,錢唐縣一度成為會稽郡西部都尉治所。漢武帝元狩年間(前122—前117年),更上升為會稽郡治。王莽時(9—23年),更名泉亭縣。東漢光武時,又恢復錢唐故名。據《漢書·地理志》,會稽郡錢唐縣下載:「武林山,武林水所出,東入海」。武林山指西湖群山,其時發源於西湖群山的諸水(武林水),入海而不入湖,可見西漢時期武林灣仍與海相通,杭州地區尚未成陸。

二、隋、唐時的杭州

1.隋代的杭州城與餘杭郡

隋初廢郡存州縣,開皇九年(589年)平陳,錢唐郡改州時,移置餘杭縣,因名杭州,杭州之名始見於此④,錢唐縣成為杭州的屬縣。次年(590年),又移居錢唐城。十一年(591年),隋文帝派楊素平定杭州楊寶英的叛亂後,「移州於柳浦西,依山築城」⑤,即由鳳凰山東麓逶迤而北。其范圍大約東至鹽橋河以西(今中山中路),西瀕西湖東岸(今湖濱路、南山路),北及錢唐門(今六公園附近)。城垣南北狹長,「周回三十六里九十步」⑥,當時鑒於吳山逼臨江

滸,而隔其山於城外①,因而東牆在吳山地段呈向內凹進的弧形。

楊素築州城於柳浦後,錢唐從此成為地當交通要沖的大縣,並上升為州的治所,這也是杭州歷史上第一次出現的州城。

隋煬帝即位後,復改州為郡。大業三年(607年),改杭州為餘杭郡,錢唐又成了餘杭郡的屬縣。隋煬帝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杭州成為江南運河的終點,東南交通的樞紐,其地位起了顯著的變化。所謂「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湊」②,為日後杭州的繁榮奠定了基礎。

2.唐代杭州六井的開鑿與西湖的整治

唐太宋貞觀初(627年),杭州屬江南道。玄宗開元二十一年(733年),改為江南東道。肅宗時(756—762年),在杭州設置了江東防禦使。唐末昭宗時(888—904年),又升杭州為大都督府。

唐時的杭州,隨著江南經濟的發展而開始繁榮。唐政府對杭州地區的水利建設極為重視。玄宗開元元年(713年),在海鹽重築海塘六十二公里,以抗禦海潮對杭城的沖擊。代宗年間(762—779年),杭州刺史李泌為解決杭州因成陸未久,地近江海「水泉咸苦」,不宜飲用的困難,在城內開鑿六井:相國井(今解放路井亭橋西,因李泌後升任宰相,後人稱它為相國井)、西井(今延安路南口)、金牛井(在西井西北)、方井(俗稱四眼井,在金牛井西北)、白龜井(在今龍翔橋之西)、小方井(俗稱六眼井,在今小車橋附近)③。這六處水井,都不是穿地而成,而是用「開陰竇」的方法,即在涌金門至錢唐門之間,沿湖分置水閘,掘地為溝,用竹管引湖水入井。所謂「井」,也就是容積較大的地下蓄水池。因為井水引自西湖,西湖的水源出自山泉,水質很好,從而保證了城市居民的飲水需要,從此,「民足於水,井邑日富」①。長慶二年(822年),白居易任杭州刺史時,對李泌所修六井作了疏浚,並在錢塘門外石函橋附近(今少年宮一帶),修築了一條湖堤,以增加西湖蓄水,進一步保證了六井的水源。

六井的修建和西湖的整治,為城市的發展創造了條件,杭州經濟日漸繁榮,人口也迅速增加。據《乾道臨安志》記載:「自陳置錢唐郡,隋廢郡為杭州,戶一萬五千三百八十;唐貞觀中,戶三萬五百七十一,口一十五萬三千七百二十九;開元中,戶八萬六千二百五十八」。在一百多年間,戶口增加了近五倍。當時城北武林門一帶,由於大運河的通航,成為重要的貨物集散地;城東南的江干一帶,成為海外貿易的碼頭,江中海舶雲集,市區內商鋪眾多,所謂「駢檣二十里,開肆三萬室」①,儼然成為東南一大都市。到憲宗時期(806—820年),杭州已是「戶十萬,稅錢五十萬緡②,佔全國財政收入一千二百萬緡的二十四分之一。
三、吳越古都——西府城

五代十國時期,杭州成為錢鏐建立的吳越國的都城,加名「西府」,亦稱「西都」。自東漢末分置吳郡以後,錢塘江兩岸分屬兩個政區,西北岸屬吳郡,東南岸屬會稽郡;唐時始合並為江南道,其治所仍在蘇州,杭州始終地偏邊隅,發展受到了一定限制。自吳越在此建都後,一躍而成為地佔兩浙十三州、一軍的東南地方的政治、經濟和文化中心,使杭州歷史進入了一個重要發展階段。

1.新夾城、羅城及子城的興築

早在唐末,錢鏐就對杭州舊城進行過兩次擴建。第一次是唐昭宗大順元年(890年)「築新夾城,環包氏山,洎秦望山而回,凡五十餘里,皆穿林架險而版築焉」③。因是依附舊城而修築,故名「新夾城」。夾城設城門六:朝天門(今吳山東麓中河西岸),炭橋新門(今中河豐樂橋西,舊炭橋之東)、鹽橋門(今中河鹽橋西)、北關門(今武林門外夾城巷)、涵水西關門(今凈慈寺舊雷峰塔下)和龍山門(今六和塔西)④。由此推斷,其城當起自吳山東麓,循今中河西岸向北,至天水橋附近折向西北至夾城巷,再折向西南經寶石山東麓,沿西湖東岸及南岸,南過虎跑山,止於六和塔。

第二次是唐昭宋景福二年(893年)、錢鏐「率十三都兵洎役徒二十萬余眾,新築羅城,自秦望山由夾城東亘江干,洎錢湖、霍山、范浦,凡七十里」①。錢湖即西湖;霍山在今少年宮後;范浦在今艮山門內莫衙營西口。新築羅城開有四門:竹車門(今望江門內望仙橋東南)、南土門(今薦橋門外清泰路建國路口)、北土門(舊菜市門外)和保德門(即范浦所在)。由此推斷,羅城只是在夾城基礎上的改建,即南起鳳凰山東接夾城,東北循今東河外建國路至今艮山門,折而西行,沿今環城北路至武林門,復折而南循今環城西路抵少年宮,仍與夾城相接。兩城合計十門,所謂「凡七十里」,亦指兩城之總長而言。兩城連接後,外形似腰鼓,因稱「腰鼓城」②。

後梁開平元年(907年),錢鏐建立吳越國。其時杭州陸地面積又有所擴展,吳山東南「沙漲一十五里」③。為防止江潮沖擊,錢鏐於開平四年(910年)建立了一條從艮山門到六和塔長達百里的「錢氏捍海石塘」。石塘附近,「悉起台榭,廣郡郭周三十里」④。即展築東南城垣,新建通江、候潮二門⑤。候潮門即今址,通江門在候潮門與望江門之間⑥。

錢鏐立國之初,又以鳳凰山下隋、唐州城為基礎,建造「子城」,作為皇宮所在地。設南、北兩門,南邊是通越門(在今南星橋西北鳳凰山東麓),北邊是雙門(即今鳳山門)。宮門「皆金鋪鐵葉」,富麗堂皇⑦。至此,吳越都城內有子城,外有夾城和羅城,城分三重,規模備極宏偉。

2.西湖風景區的修整

錢鏐對杭州西湖的治理也不遺餘力。他為了疏浚西湖,特建立了一千人的稱為「撩淺軍」的專職浚湖隊;在從事疏竣工作的同時,又採用與六井同樣的方法,在城內新挖「涌金池」三處,以滿足城市居民日益增長的生活用水的需要。

吳越時期,還著意對西湖風景區的修整。當時佛教盛行,在南方十國中,「寺塔之建,吳越武肅(錢鏐)倍於九國」①,這些佛寺都分布於杭州內外及湖山之間,除對東晉的靈隱寺作了大規模的擴建外,新建寺廟達三百六十餘所,今昭慶寺和凈慈寺兩大名剎,以及西關外的雷峰塔,月輪山的六和塔,閘江的白塔和寶石山的保俶塔等四大名塔,都始建於吳越。保存至今的有靈隱寺的石塔、經幢,梵天寺的經幢,閘口的白塔和慈雲嶺、煙霞洞石窟的雕像等,都是吳越的遺物,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3.工商業的繁榮

錢鏐在修建捍海石塘的同時,還完成了兩項重要的水利工程:其一是在茅山河入錢塘江口修建龍山、浙江二閘,以阻遏咸潮的倒灌,使連接茅山河與大運河相通的鹽橋河,免除了潮汐的干擾,既保障了大運河的順利通航,又避免了咸潮對農業生產的破壞;其二是鑿平了錢塘江中叫做羅剎石的石灘,使船舶能夠安全航行,促進了海運的發展。當時吳越與日本、高麗、大食等國都有通商往來,江上「舟楫輻輳,望之不見其首尾」②。吳越統治者特設「博易務」專門管理對外貿易。

在手工業方面,杭州的絲織業、瓷器業、雕版印刷業也很發達。歐陽修稱頌吳越首都杭州的盛況說:「今其民幸富足安樂。又其習俗工巧,邑屋華麗,蓋十萬余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商海賈,風帆海舶,出入於江濤浩渺、煙雲香靄之間,可謂盛矣」③。全城十萬余家,倘以每家五口計,人口也在五十萬以上。

四、南宋都城——臨安府

北宋統一後,杭州為兩浙路治所,已成為「東南第一州」。宋時對西湖曾進行過多次疏浚,特別是哲宗元佑年間(1085—1093年)蘇軾任杭州知州時,對西湖所作的一次大規模疏浚工程。這次工程,在清除占湖面二分之一的私圍葑田時,將疏浚出來的大量葑泥堆積成一條從南到北、橫貫湖面長達五里的長堤,又於其上建石橋六座以流通湖水,這就是有名的「蘇堤」。在疏浚西湖的同時,蘇軾一面建築閘堰於運河與西湖之間,使運河專受湖水,隔絕江潮,保證漕運的暢通;一面擘劃用瓦管代替竹管引湖水入城區的六井,改善了城市居民的給水條件。

宋室南渡後,建都於杭州,改稱臨安府。杭州從此成為南宋全國政治、經濟、文化的中心。

從紹興二十八年(1158年)開始,南宋政府在吳越國都的基礎上擴建宮城及其東南的外城。

1.城垣宮闕的擴建

(1)宮城 又稱「大內」或「皇城」,位於鳳凰山麓,北起鳳山門,南到錢塘江邊,東止候潮門,西至萬松嶺,城周約九華里,乃就吳越「子城」改建。宮城四面各有一門,南門改吳越通越門為麗正門,北門改吳越雙門為和寧門,另增闢東華、西華二門。麗正門是宮殿的大門,有三重門,每重「皆金釘朱戶,畫棟雕甍,覆以銅瓦,鐫鏤龍鳳飛驤之狀,巍峨壯麗,光耀溢目」①。門上還築有御樓,門外兩旁排紅杈子,戒備森嚴。北面的和寧門也有三門,其壯麗略同。

宮城內有「大殿三十座,室三十三,閣十三,齋四,樓七,台六,亭十九」②。與麗正門相對的是庄嚴宏偉、富麗堂皇的文德殿,俗稱金鑾殿,是禁城內最高大的一座建築物,用漢白玉砌成的殿基即高達二丈多。殿高約十丈,正中在高約六至七尺的平台上,設有金漆雕龍寶座,兩旁為蟠龍金柱,座頂正中的天花板上刻有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整個裝飾顯示出封建帝王至高無上的權威,是皇帝「外朝」舉行重大典禮的所在。

文德殿後面是垂拱殿。殿有五間十二架,長六丈,寬八丈四尺,是皇帝「內朝」日常接見群臣商討國家大事的地方。垂拱殿後面是皇帝、後妃、太子生活起居的內廷,有皇帝就寢、用膳的福寧殿、勤政殿等宮殿。宮城內除了這些華麗的宮殿外,還有專供皇室享用的御花園——後苑。苑內有模仿西湖景緻精心建築的人造小西湖,假山飛泉,亭台樓閣,美不勝收。

(2)外城 又名「羅城」。基本上是吳越西府城的規模,只是在東南部略有擴展,西北部稍有緊縮,成了內跨吳山,北到武林門,東南靠錢塘江,西瀕西湖的氣勢宏偉的大城。城牆高三丈,寬丈余。共有城門十三座:東七門,北起為艮山門(今艮山門西南東河西岸)、東青門(一名菜市門,今東青巷南口)、崇新門(一名薦橋門,今城頭巷北口)、新開門(一名草橋門,今望江門內竹椅子巷北口)、保安門(為吳越通江門)、候潮門(即今址)和便門(今候潮門南);西四門,南起為錢湖門(今清波門南雲居山上)、清波門(即今址)、豐豫門(今涌金門)和錢塘門(今教場路西口);南有嘉會門(今南星橋北);北有餘杭門(今武林門)。此外,還有北水門、南水門、保安水門、天宗水門和餘杭水門等五座水門①。

十三門中的艮山門、東青門、便門建有瓮城,其餘各門均修有城樓,尤以嘉會門城樓「絢麗為諸門冠」,每年皇帝「南郊」(冬至日祭天)時的御車即由此門進出。城外繞有寬達十丈的護城河,亦稱城濠(即今東河)。河岸種植楊柳,禁人往來。

2.臨安城的空前繁榮

臨安城有一條縱貫南北由石板鋪成的御街,亦稱天街。它北起中正橋(俗稱斜橋),南到正陽門(即鳳山門),長一萬三千五百餘尺。街中心是專供皇帝用的御道,兩旁是用磚石砌成的河道。河裡種植荷花,岸邊植桃、李、梨、杏,春夏之間,如綉如畫。河道外邊是供市民行走的走廊。街道如此布局,也顯示了封建帝王的唯我獨尊。

羅城內外有八十餘坊,但坊牆早已拆毀,坊制名存實亡,政府另在坊之上分成十三廂以加強對市民的控制。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臨安城內造船、陶瓷、紡織、印刷、造紙等手工業,都建立了大規模的作坊。專業性的集市和商行遍布於城內外,「自大街及諸坊巷,大小鋪席,連門俱是」①,天街兩邊也店鋪林立,「無一家不買賣者」②,由於坊制、市制的破壞與夜禁的鬆弛,城內還出現了夜市,「買賣晝夜不絕,夜交三四鼓,遊人始稀;五鼓鍾鳴,賣早市者,又開店矣」③。城北運河中,來自江、淮的河舟,檣櫓相接,晝夜不舍;城南江干一帶來往於台州、溫州、福州、泉州以及遠航日本、朝鮮和南洋各國的海舶雲集,桅檣林立,臨安已發展成為全國最大的商業都市。

南宋初期孝宗乾道年間(1165—1173年),臨安人口為「戶二十六萬一千六百九十二,口五十五萬二千五百零七」④,到南宋末年咸淳年間(1265—1274年),已增至「戶三十九萬一千二百五十九,口一百二十四萬七百六十」⑤,這是臨安府九縣的戶口總數。杭州城「為行都二百餘年,戶口蕃盛,商賈買賣者,十倍於昔」⑥。城市的服務行業茶坊、酒肆、食店等遍布於大街小巷。供市民娛樂的場所「瓦市」,在城內外達二十處之多,在今眾安橋南的規模最大的北瓦,有十三座「勾欄」,分別演出各種雜劇、雜技、相撲、傀儡戲、說書、講史等,晝夜不輟。

南宋的臨安還是全國文化中心。雕版印刷業為全國之冠,杭刻書籍成為我國宋版書的精華。南宋最高學府——太學設在紀家橋附近,規模最為宏闊。它與武學,宗學合稱為「三學」。此外還有算學、書學、醫學等專門學校,以及臨安府學和錢塘、仁和二縣的縣學。在這些學校之下,還有為數眾多的「鄉校、家塾、舍館、書會,每里巷須一、二所,弦誦之聲,往往相聞」①。可見其教育事業的普及。

西湖經過唐宋以來的疏浚和整治,到了南宋時,其繁華已達於極點。蘇堤春曉、麴院風荷、平湖秋月、斷橋殘雪、柳浪聞鶯、花港觀魚、雷峰夕照、雙峰插雲、南屏晚鍾、三潭印月等所謂「西湖十景」,即在此時形成。南宋統治者為了滿足其窮奢極侈的享受,先後建造了聚景、真珠、南屏、集芳、延祥、玉壺等御花園,遍布於西湖之上及其周圍,正是「自六蜚(皇帝車駕)駐蹕,日益繁艷湖上;屋宇連接,不減城中。有為詩曰:『一色樓台三十里,不知何處覓孤山』,其盛可想矣」②。

五、元、明、清時期的杭州

元、明、清時期,杭州由全國的政治中心降為一省的省會,同南宋相比,已大為遜色;但杭州的經濟繼續有所發展,仍是我國東南沿海的重要城市。

1.元代的「杭州路」

元世祖至元十三年(1276年)滅宋後,於臨安設「杭州路」,為江浙行省的省會治所,管轄三十路、一府、二州,包括今浙江、福建二省和上海市全境,江蘇、安徽二省長江以南,及江西東北隅地。

元軍進入杭州時,一代名城,遭到空前的洗劫。元朝統治者為加強控制,強令各地拆毀城牆,杭州城牆亦在此時被毀。他們還鑒於南宋統治者佚樂湖山導致亡國的前車之鑒,對西湖廢而不治湖區陸續被地主豪強支割圍墾。「葑草侵塞,湖面如野陂然」①;城內諸河也因年久失修與江湖隔絕,以致西湖湮塞,城市蕭條。改為寺院的故宮,以後也遭火災,成為廢墟。繁華蓋世的杭州城,至此大為衰落。

但是,由於京杭大運河的通航,處於運河終點的杭州,其商業又很快得到恢復和發展。前代留下的城市布局和優美的湖山勝景,仍不失其原有的光輝。當十三世紀末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這里時,仍盛贊杭州為「世界最富麗名貴之城」。在其《行記》中,記載:「此城有十二種職業,各業有一萬二千戶,每戶至少有十人,中有若干戶多至二十人、四十人不等」。並雲:「此城有大街一百六十條,每街有房屋一萬」;「城市中有大市十所,沿街小市無數」②,工商業極為繁榮。

元末張士誠起義,據有杭州,於至元十九年(1359年)築城,因城東商業區發展,居民日趨稠密,乃自艮山門至崇新門,向東拓展三里,絡原城河(今東河)於城內,使東垣伸展至今環城東路及江城路;又廢棄原皇城,自候潮門以西縮入二里,截鳳凰山於外,使南垣後退至今鳳山門。其城門仍為十三:東五門,保留艮山、候潮二門,去保安門及便門,改東青門為慶春門,崇新門為清泰門,新開門為永昌門;南改嘉會門為和寧門;西四門仍保留不變;北增天宗門、北新門於餘杭、艮山二門之間。

2.明、清的「杭州府」

明朝建立後,廢除元代的「江浙行中書省」,改置浙江布政使司,轄境略與今浙江省同。杭州則改為府。清代改布政使司為行省。在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一直以杭州府為浙江省的省城。

明代杭州府城牆,在元末張士誠重建城牆的基礎上,續有修繕,城門由原來的十三座改為十座,南改和寧門為鳳山;西改豐豫門為涌金,廢錢湖門;北改餘杭門為武林,廢天宗、北新二門。清康熙五年(1666年),又改永昌門為望江門。此十城門的名稱,沿襲至今未變。

明初社會相對穩定,明政府又採取了一系列有利於生產發展的措施,杭州的城市經濟得到了發展。明政府在杭州今紅門局附近,設立官營機房與織造局。城北近西湖的張紗衙一帶①,是私營紡織業作坊的集中地,所產紡織品種類繁多,遠銷國內外。明中葉前後,杭州已成為國內著名的絲織業中心之一,絲織業中的工場手工業,也首先出現資本主義的萌芽。清代前期,杭州絲織業繼續有所發展。「杭東城機杼之聲,比戶相聞」②。

明代中葉以後,杭州的商業也很發達,到萬曆年間(1573—1620年),原先「草深尺余」的市井委巷,以及「狐兔為群」的近郊僻地,也已「民居櫛比,雞犬相聞,極為繁庶」了③,城內大街小巷,商店林立,杭州又逐漸恢復了舊日的繁華景象。

明、清兩代對西湖都採取過整治措施,特別是明正德三年(1508年)杭州知府楊孟瑛,費銀二萬余兩,投入民工數千人,用了近半年的時間,疏浚湖中田盪三千四百多畝,將蘇堤增高至二丈,加寬至五丈三尺,使西湖湖面基本上恢復了唐、宋時周圍三十里的舊觀④。清康熙和乾隆皇帝多次來杭州巡遊,在風景區樹碑題字,地方官府也就更加註意葺治。其中最大的一次工程是雍正二年(1724年)浙江巡撫李衛及浙江鹽驛道副使王鈞,費銀三萬七千餘兩,歷時近兩年,對里湖及外湖三千一百多畝淤淺、葑灘的疏浚,使西湖能繼續保持其原有的風光。

清順治七年(1650年),在杭州西城緊連西湖地區,建立八旗兵的營房「旗營」60000303_0559_0①,其范圍東起今中山中路,北靠法院路,南至開元路,西傍湖濱公園。在這片土地的北、東、南三面築起一道高一丈九尺,厚六尺,全長八、九里的大圍牆,自西北起環牆開了承乾、拱

辰、平海、迎紫、延齡五門,後拓展營地時又圈入錢塘門,成為六門。辛亥革命後,旗營及其圍牆被拆毀,原址已變成杭州的商業區,至今這一帶仍被杭州人稱為「旗下」。

清光緒二十一年(1895年)《中日馬關條約》規定:中國向日本開放杭州為商埠。次年九月,日本帝國主義在杭州拱宸橋一帶設立租界,同年十一月,英、美等國也相繼設立租界。解放後,隨著城市建設和西湖的治理,面貌已煥然一新,根據杭州市和西湖的全面規劃,它將被逐步建設成為一座現代化的旅遊城市。

秦始皇過錢唐

【秦始皇過錢唐】秦始皇二十五年(前222),秦設會稽郡,置錢唐、餘杭、富春、海鹽(今海寧)4縣。公元前210年,秦始皇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

③ 浙江人文建設有限公司的企業文化

概況 印象·人文
浙江人文園林有限公司(原名浙江人文建設有限公司、浙江東方園林成套有限公司)創建於1994年,是一家集園林綠化設計施工,花卉苗木產銷,園林綠化養護及相關產業的技術、咨詢、服務為一體的綜合性的園林壹級資質企業。已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及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論證。
十餘年來,公司繼承和發揚了中國悠久的綠化造園藝術優良傳統和風格,以精湛的工藝和技術實力,為美化西湖、綠化祖國,付出了無數辛勤的勞動和汗水,在國內多個城市留下了許多園林精品。公司現有職工200餘人,擁有高級工程師、工程師、助理工程師、經濟師、會計師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70餘人。石刻、造園、假山、綠化等專業技師及熟練技工90餘名。
公司技術力量雄厚,有一批經營管理、園藝、花卉、古建、市政等多方面的高中級專業人才,組成專業設計、施工、養護和監理隊伍。同時,聘請著名的園林師作為公司的技術顧問,公司還在杭州、蕭山、桐廬等地建有花卉和種苗生產基地, 300餘個品種的花卉為創造優質低價的園林綠化工程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近幾年來,公司積極參與園林綠化工程的設計和施工,先後在上海、南昌、武漢、紹興、舟山、湖州、海寧、餘杭、桐廬等地承接了近百項功能類型不同、各具風格的園林設計和施工項目,獲得榮譽無數。
誠信、優質、高效是公司一貫秉持的經營理念。我們真誠期待著與國內外各界朋友開展廣泛的合作,共同推動我們生存環境的美化事業,創造更美好的明天。
實力 高度·制勝
嚴謹與創新並重,想像力與現實結合,是公司能夠在園林建設中出奇制勝的法寶。為保障公司與行業的同步發展,公司加入杭州市園林綠化行業協會,並成為常務理事單位之一,在行業發展領域中扮演著愈加重要的角色。站在行業的高度,憑借卓越的想像力,加之嚴謹的風格,將人工雕琢與自然融為一體,實力是點滴的聚合。
組織 框架·聚合
公司下屬園林景觀設計部、市場營銷部、園林工程部、工程養護部、植物租賃部、園藝場等部門。精密的架構,科學、嚴謹的發展模式,將公司全上下凝聚成一股奮發前進的力量,激勵我們勇往直前,引領公司在園林綠化行業走得更遠。
資質 引導·認證
歷經十數年發展,正確的方向引導著公司走得平穩,公司通過ISO9001:2000質量管理體系、ISO14001環境管理體系及GB/T28001職業健康安全管理體系論證。現已發展成為一家綜合性的園林壹級資質企業,並將目標投向更高級別。
榮譽 成績·肯定
公司參與了杭州市西湖西進綜合整治工程及杭州市西溪濕地、五縱六橫、三口五路等重大工程的建設工作,多項一期工程均獲得建設單位和杭州市政府的一致好評。特別蕭山市心南路綠化工程、杭州市古墩路綠化工程、杭州市艮山東路綠化工程分別榮獲杭州市優秀綠化道路工程一等獎、浙江省優秀園林工程金獎和銀獎;舟山綠城玫瑰園景觀工程獲浙江省風景園林學會2008年度金獎,受到社會各界的好評。一系列的榮譽,是我們向社會大眾所交的一份漂亮的成績單,為著這份肯定,我們將走得更穩更遠。
文化 深度·和維
一位現代哲人曾經說過的:企業擁有了文化,就如同人有了思想,前進的腳步才能勇往直前。古人推「和」為終極理想,和諧、和睦、和氣,所謂「和」,是所有思想與現實的理想狀態。視「和」文化為企業的靈魂所在,滲透進公司經營活動的方方面面,是人文獨特的文化思考。
企業哲學:和諧、和睦、和氣
企業宗旨:追求卓越品質、顧客信賴至上
經營理念:誠信、優質、高效
服務理念:用我們的誠心,讓顧客放心
核心價值觀:以市場為導向,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質量求生存
服務 專業·摯誠
誠以待人,信對天下,長久以來,人文憑借著專業的態度,始終不變的摯誠,對客戶負責。以至全至善的服務,贏得客戶的青睞和厚愛。專業體現價值,摯誠擺正心態,以品質正名,以服務拓展,是人文對客戶的承諾。
團隊 和氣·共享
開放前瞻的廣闊胸懷,以「和」為貴的企業氛圍,預示著人文有一個自由寬松,但又准則明確的團隊。 「合作、溝通、共享」,是公司一貫堅持的團隊建設方針,想像力與執行力的雙面
工程 成長·見證
人文總在努力提升自己,每一個工程,都力求比上一個更有提高。不進則退,人文深知簡單的道理,不斷尋求突破,不軟注入新的想像。每一個工程都在見證,人文層次的提升。
營銷 外延·擴張
一個優秀的企業,總是一個由小到大的過程,在發展中逐步壯大自己的力量,將自己的領域不斷延伸。人文不能自詡,但對壯大的戰略從未變更。從浙江到上海,再到武漢等地,我們的工程遍布上海、南昌、武漢、紹興、舟山、湖州、海寧、餘杭、桐廬等地。發展沒有界限,我們始終在前進。
展望 精緻·融合
富貴園林,清虛清館,古人曾將園林的文化發揮到登峰造極,但園林終究是達官貴人、文人墨客的所有物。而今,園林是城市的客廳,作為城市的共享資源,對園林的發展也提出了新的要求。
「返璞歸真」、「道發自然」,園林的美在於人工與天然的和諧交融,讓精緻化與自然化的融合達到恰如其分,是人文要做並正在做的事情。傳統園林的優秀更激烈後人進一步的發展,傳承古典園林的精髓,將之提煉,融入現代築造工藝,將園林璀璨的傳統文化以創新的姿態再次大放異彩,這是人文始終追求的理想。

④ 杭州15年截污納管工程採用什麼管材

「治水」不是一項簡單的工程,包括截污納管、清淤疏浚、引水配水、生態修復等多項內容。改善水質最根本、重要的措施,就是截污納管。

今年,杭州計劃進行184個截污納管項目,督促137家企事業單位污水納管,日新增截污量3萬余噸。這些項目都會在近期動工,城區內不少黑臭河道的水質,將大大改善。

七堡、三墩、轉塘

都是改造重點

截污納管,就是把雨污水進行分流。雨水經過雨水管道,就近排入附近的河道;污水通過污水收集管輸送、泵站提升,納入杭州市污水干管系統,經過污水處理廠處理達標之後,才能統一排入錢塘江。

杭州市市政設施監管中心說,以往杭州的截污納管項目,是一個點、一個點改造;從今年開始,要按照區域進行大面積系統改造。

首先,在尚未整體改造、近幾年不會拆遷、內部管網不全的江干區七堡地區、三墩集鎮等區域,解決污水排河問題。

其次,根據城市統籌的要求,截污納管向城郊接合部和農村地區延伸,今年安排了西湖區轉塘地區南村、良戶村等地區的改造。

第三,對污水管網一時無法配置到位的丁杭港、三家村等區域,推行生化處理試點。

七堡300多個排污口

今年全部要改造好

江干區七堡區塊,是今年截污納管的重點。

根據規劃方案,這次整治的范圍,西至五號港,北至艮山東路,東到和睦港,南至沿江大道。具體整治的河道,有五號港、六號港、新開河、和睦港,都是劣五類水質。

這片區域,常住人口有3萬人,還分布著大量的流動人口,初步統計,共涉及15萬人。

昨天下午4點15分,室外溫度37.7℃,來到七堡社區,沿河農居房的污水管道,全部裸露在外面,污水直接排入五號港。烈日之下,河水泛黑,發出陣陣惡臭。「這幾天一直高溫,河水又臭又臟,蚊蠅漫天飛。」路邊的居民說。

這樣直接排入河道的排污口,這片區域有300餘個,今年要一個一個改造好。

內部不沿河區域,在主幹道全部埋設污水管,徹底雨污分流,納入杭州市污水干管系統。

沿河區域,暫時還不能雨污分流的,以「截流式」截污的形式,沿河鋪設截污管道,把污水接入管道,並設置自控截流設備,防止雨天過多雨水進入污水管道。

⑤ 西湖區的歷史故事 西湖區地理故事 西湖區人文故事

杭州作為六大古都之一有它的歷史沉跡,作為首都來看,從九世紀末到十世紀初,杭州曾經是一個地方政權吳越國的首都。南宋時期,杭州升為一個朝代的首都,持續時間達一百五十年之久,杭州排入了我國古都的行列。
精彩視頻短片點擊觀看
從中國歷史來看,凡是作為首都,地理位置、地況、地貌以及氣候都有著獨特的地方。杭州也不例外。杭州隸屬於今天的浙江省。
1936年,考古學家就在這里附近發掘出許多新石器時代的石器和陶器,這些物品大約是公元前三三00年——二二五0年的,這就是著名的良渚文化。
五十年代初,在良渚周圍,又發現多個新石器時代遺址。如老和山遺址、水田畈遺址。所有這些遺址為我們較為清楚地描繪出了距今五千年前後杭州的原始居民在這一帶居住和活動的情況。春秋戰國時代,浙江省今天的省境大部分屬於越國,北部則為吳國的范圍。越國的首都在今天的紹興,吳國的首都在今天的蘇州。史料中沒有見到杭州一帶的地名。
公元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建立了郡縣制,在今蘇南、浙西、浙東、閩北等范圍內設置了會稽郡,郡以下分二十六縣,二十六縣中有一個錢唐縣,這是杭州最早見於歷史的記載。但錢唐縣治建在什麼地方至今還不能確定。
錢唐縣治在後漢時代就有可能從西湖群山逐漸向平原地區遷移。秦錢唐縣是會稽郡下的一個屬縣。當時的郡治設在蘇州。後漢永建四年(129年)實行了吳會分治,原會稽郡分成吳郡和會稽郡兩郡。錢唐縣隸屬於吳郡。郡治仍設在蘇州。
隋文帝楊堅在公元589年平定了南朝的陳,隨即把錢唐縣改為杭州,這是杭州一名在歷史上的第一次出現。杭州的州治設在餘杭縣。開皇十一年(591年)遷移到鳳凰山麓的柳浦,就是現在的江干一帶。
隋代的杭州已經到達了今杭州市區的一部分。現代的杭州城市,開始從這個基礎上發展起來。隋煬帝即位以後,為了營建東京(今洛陽市),開始開鑿以洛陽為中心的運河網。為了掠奪江南的財富,又在長江以南開鑿和加寬江南運河,從京口(今鎮江)繞太湖以東直達杭州。從此,杭州與首都洛陽之間有了直達的水路運輸。
自從隋代把州治移到江干一帶以後,特別是由於江南運河的開鑿,杭州頓時成為一個交通樞紐。
唐朝建國以後,傳說由於錢唐的「唐」字與國號相同,從此改為錢塘。
西湖是錢塘縣的一個湖泊,所以原稱錢塘湖,或稱上湖。西湖一名起源太晚。因為從錢塘縣直到六朝,湖在縣境以東,當然不會稱西湖。
隋唐時代,湖在縣境偏北。五代十國時的吳越國建都時,城市移到湖的東邊。西湖的名稱就逐漸為人們所使用。等到北宋蘇軾計劃大規模疏浚此湖而上表朝廷時,他的奏摺就稱為《乞開杭州西湖狀》,西湖一名至此已使用到官方文件中。
錢塘縣在唐朝初年,戶口就已經超過十萬,江干一帶土地狹窄,於是市區向今西湖以東的平原發展。在這種情況下,時任杭州刺史的李泌為解決水源問題,修建了著名的「六井」。所謂「六井」,其實是六處貯水池。它們用瓦管和竹筒分別從錢塘門、涌金門等處引入西湖湖水而修建。
據記載,「六井」是:相國井,西井,金牛井,方井,白龜井,小方井。
「六井」的修建,大大改善了杭州市區的居住條件。
五代十國時期,景福二年(893年),王代十國中的吳越王——錢鏐建都杭州。錢鏐因灌溉和城市需要而整治了西湖,也因為交通運輸的需要整治了錢塘江,從而促進了吳越國和沿海各地的來往,日本、朝鮮等外國也通過錢塘錢和吳越國建立了貿易關系。杭州開始在國際上顯露頭角。
杭州有了大的發展,吳越國一共經歷了五代七十餘年,杭州一帶比較安寧生產力有了較大提高,城市也獲得較快發展。
到了宋代,杭州從一個小國的國都退居到一個州的州治,但從城市規模上講,它仍然不失為東南的一大都會。
北宋時,杭州的多任地方官都曾為杭州的發展作出過貢獻。
如北宋景德四年(1007年)的知州王濟,宋仁宗時代的知州鄭戩、沈遘以及蘇軾。
蘇軾字子瞻,號東坡居士,後世又稱他蘇東坡。他曾兩次到杭州任職。為杭州和西湖的發展作出過巨大貢獻。
他疏浚了西湖,在湖中建築了一條溝通南北的長堤,堤上修建了六座石橋以流通湖水,全堤遍植芙蓉、楊柳和各種花草。後人把這條長堤稱為蘇堤。蘇堤春曉至今仍然是引人入勝的西湖佳處。
蘇軾在杭州和西湖不僅留下了許多功績,也留下了吟誦西湖的著名詩篇。
《飲湖上初睛雨後》就是其中一首
水光瀲灧晴方好,
山色空濛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
淡妝濃抹總相宜。
北宋末年,中原失陷,宋高宗趙構倉皇南奔,於建炎三年(1129年)到了杭州,設置行宮,把杭州改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紹興八年(1138年)正式把臨安府作為宋首都,首都設置在杭州的時間長達一百五十年之久。
杭州的農業、手工業、商業、交通運輸業都發展迅速,杭州成為一個國際都市。
南宋一代中,杭州的教育事業也很發達。當時朝廷在杭州辦的學校有太學、武學和宋學三種,合稱三學。其中太學是全國最高學府。
南宋德佑元年(1276年),元軍進入杭州,繁榮了一百五十多年的杭州遭到很大的破壞。但宏偉的城市布局和優美的湖山勝景仍然顯示出與眾不同的氣慨。
十三世紀末葉,義大利旅行家馬可·波羅來到杭州,仍然情不自禁地贊嘆杭州為「世界最名貴的富麗之城」。
在整個明、清兩朝的五百多年中,杭州一直都是浙江省的省城。清代初葉,康熙和乾隆也都仰慕西湖和杭州的繁華,曾多次南下杭州。
鴉片戰爭以後,杭州也和全國一樣,出現了長期的停滯和落。
1937年盧溝橋事變以後,杭州被日本侵略者佔領長達八年之久,遭到很大的破壞
1949年杭州解放。
西湖群山中記載最早的人工建築是東晉咸和元年(326年)的靈隱寺。
靈隱寺是從當年從印度雲游來此的高僧慧理修建的,它成為西湖群山中的第一座古剎。
靈隱寺位於杭州西湖靈隱山麓,處於西湖西部的飛來峰旁,離西湖不遠。靈隱寺又名「雲林禪寺」,始建於東晉(公元326年),到現在已有一千六百多年歷史,是我國佛教禪宗十剎之一。當時印度僧人慧理來杭,看到這里山峰奇秀,以為是「仙靈所隱」,就在這里建寺,取名靈隱。後來濟公在此出家,由於他游戲人間的故事家喻戶曉,靈隱寺因此名聞遐邇。五代吳越國時,靈隱寺曾兩次擴建,大興土木,建成為九樓、十八閣、七十二殿堂的大寺,房屋達1300餘間,僧眾達3000人。
吳越國時又添了許多寺廟和古剎。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果園,塔始建於北宋開寶三年(970年),是錢弘淑舍園所造,同時還建造了塔院,建塔的目的是為了鎮壓錢塘江的江潮。六和塔塔身共九層,高五十多丈,巍峨突起,依陸俯看錢塘。塔的頂層裝有明燈,為夜晚航行的船隻指路。宣和三年(1121年),六和塔毀於兵火,現在保存的磚築塔身,是南宋紹興二十六年(1156年)重建的,到乾道元年(1165年)才全部竣工,歷時十年。六和塔中的須彌座上有二百多處磚雕,磚雕的題材豐富,造型生動,有斗奇爭妍的石榴、荷花、寶相,展翅飛翔的鳳凰、孔雀、鸚鵡,奔騰跳躍的獅子、麒麟,還有昂首起舞的飛仙等等。
蘇東坡又為西湖增添了六橋分列、桃柳呈妍的蘇堤。
六和塔坐落在浙江省杭州市錢塘江北岸的月輪峰上。六和塔所在地原來是五代吳越國王的南隨著西湖風景區的精心布局和遊客的增加,杭州的旅遊業獲得了空前的發展。閘口白塔嶺下刊印出杭州歷史上的第一種旅遊地圖,稱為地經,出售給遊客。各種介紹杭州和西湖風景的專著也陸續出版,其中介紹最為詳細的是四水潛夫著的《武林舊事》此書對西湖名勝採取了分區記載的方法,和現在的西湖導游書已很近似。當時整個西湖風景區分為南山路、西湖三堤路、孤山路、北山路、葛嶺路、西溪路等六路,另外再加上離湖最遠的三天竺。這和今日西湖風景區的地區劃分也基本近似。
南宋的著名詩人范成大於紹鼎二年(1191年)撰寫了一部稱為《吳郡志》(吳郡的轄境大致相當於明、清的蘇州府)的著名地方誌,他在此書中第一次使用了「天上天堂,地下蘇杭」的贊語。這句話以後被人們改為「上有天堂,下有蘇杭」的諺語,至今仍然廣泛流傳。

杭州素有「絲綢之府」的美譽,距今四千七百年的良渚出土絲織物就已揭示了杭州絲綢的歷史之久,唐代大詩人白居易「絲袖織綾誇柿蒂,青旗沽酒趁梨花」的詩句又道出了當時杭州絲綢的水準之高,舊時清河坊鱗次櫛比的綢庄更見證了絲綢經濟的繁榮。而今杭州的絲綢更有著巨大吸引力,「千里迢迢來杭州,半為西湖半為綢」,特別是坐落於下城區西健康路上的杭州中國絲綢城,為全國最大的絲綢專業。且絲綢質地輕軟,色彩綺麗,在漢代,已通過舉世聞名「絲綢之路」遠銷國外。現代已發展到綢、緞、綾、羅、錦、紡、絨、縐、絹等十幾類品種。層次豐富的粉牆黛瓦、古樸淡雅的民居、清新素雅的街道、古香古色的城市傢具與各類時尚絲綢精品完美融為一體,既具有古樸典雅的建築風格、底蘊濃厚的歷史文化氣息,又顯出江南婉約之風、絲綢柔性之美和絢麗多彩的都市商業氛圍。
早在5000年前,杭州地區已有絲綢存在,出土於良渚文化遺址中的一塊灰褐顏色、薄如蟬翼的絲織品,足以證明杭州是中國最古老的絲綢出產地之一。
時尚變化無常,時而綠肥紅瘦,時而唐衫胡服,那些富麗奢華、光怪陸離的款式總是像煙雲一般,一陣風後就飄逝了。但無論時尚怎麼變遷,卻總有一種面料如詩似夢地縈繞在霓裳裙擺當中,以其婉約、靈動的質地製造著燦爛和神秘,那就是絲綢。在眾多的絲綢產地,有一處聞名天下,被稱為"絲綢之府",那就是杭州。
杭州作為"絲綢之府"那是有來頭的,由來之一在於她的歷史悠久。杭州是著名的歷史文化名城,有著豐富的文化底蘊,杭州絲綢聞名中外,差不多可以說,絲綢織成了杭州乃至浙江省的一部分歷史。杭州絲綢的歷史之悠久,可以追溯到四五千年前的良渚文化時期,那時,杭州的先民就已能種桑、養蠶、織帛和製造原始的繅絲工具。春秋時代,越王勾踐以"獎勵農桑"為富國政策。唐代時,杭州盛產的綾類已有"天下為冠"的盛譽,成為宮廷貢品。南宋時,杭州市內呈現"機杼之聲,比戶相聞"和"都民女士,羅綺如雲"的盛況,由此而稱"絲綢之府"。1000多年前,杭州產絲綢就遠銷東南亞和阿拉伯諸國,從陸上和海上鋪設了"絲綢之路"。
杭州作為"絲綢之府"是有著深厚的文化和民眾根基的。杭州的絲綢織錦是精緻、和諧之美的集大成之象徵,擁有"東方藝術之花"的美譽,它們不只是單純的生活消費品,它們承載了杭州人的生活情趣和藝術感悟。馬可o波羅在元初游歷杭州時說:"杭州生產大量的絲綢,當地居民中大多數的人,總是渾身綾絹,遍體錦綉。"那時,杭州城裡的商賈一半以上是從事絲綢貿易,裝載綢緞的船隻川流不息,遠及歐美。
何為"府",集大成者也,杭州絲綢豐富的品種和響當當的品牌得以讓"絲綢之府"的稱號延續至今並越叫越響。經過多年的發展,杭州絲綢已形成了從蠶繭供應、繅絲、絲織、印染、絲綢服裝到絲織機械等配套的生產能力,常年生產綢、緞、綿、紡、綾、紗、絨、絹等14大類,200多個品種,2000多個花色。絲綢的品牌也很多,都錦生、萬事利、凱喜雅、喜得寶等等,那可都是響徹世界的絲綢名品。
與杭州絲綢交相輝映、分割不開的還有同樣作為工藝飾品的杭扇和杭傘。杭扇裝飾優美,製作技藝精湛,千百年來,已淬煉成展示杭州精美文化的工藝瑰寶。傘,一件普通的雨具,但在杭州,它則寄予和演繹了萬千情思,西湖綢傘輕舞倩影,搖曳出了多少杭州的人文風情
如今,在杭州可以看到規模宏大的中國絲綢博物館和中國絲綢城,絲綢似夢一般神秘,如詩一般美妙,卻又活生生地活在你的身邊,活在杭城的大街小巷裡。

靖康二年五月初,宋徽宗的第九個兒子康王趙構在宗澤等北宋舊臣的擁戴下於應天府即現在的河南商丘登基,改年號為建炎,史稱南宋,趙構也成為南宋的第一個皇帝。立國之初,宋軍在金軍的步步進逼下節節敗退,應天府眼看就要保不住了,五個月後,高宗被迫南遷。先後建行都地有揚州、建康即今南京、杭州、越州即今紹興。最為狼狽的時侯高宗曾將南宋小朝廷裝進一條船內,幸好蒼天開眼,在高宗逃難海上的途中遇風暴而阻止了金軍的追襲。在與定都有關的商議中,開始群臣均傾向於定都建康,而且從理由上來看也是頗站得住腳的。主張定都建康的群臣認為建康是六朝故都,東南要地,而東南久安,財力富勝,具有雄厚的經濟基礎,再加上憑險長江,有利於軍事上的固守。但最後高宗還是下決心定都杭州,他的理由似乎更為充分。杭州在北宋已是萬物富庶的「東南第一州」,而且杭州比建康更遠離前線,相對比較安全;其次杭州離建康又不太遠,同樣位居江浙最富庶地區,在財物的供給上,與建康沒有太大的區別。也許是為了安撫主張定都建康群臣的心,南宋是將建康作為「行都」的,所謂行都,也就是陪都。

杭州是浙江省省會,長江三角洲南翼中心城市,浙江省政治、經濟、文化、科教中心。也是中國最著名的風景旅遊城市之一,「上有天堂、下有蘇杭」,表達了古往今來的人們對於這座美麗城市的由衷贊美。元朝時曾被義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波羅贊為「世界上最美麗華貴之城」。

杭州市有著2200年的悠久歷史的杭州還是我國八大古都之一,江南憶,最憶是杭州!

2008年,杭州在《瞭望東方周刊》「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評比中名列第一。這是自2004起,連續五年蟬聯「中國最具幸福感城市」。其頒獎詞為:這是一座讓南來北往的遊子們,可以詩意地棲居的地方。它從善如流,不拒絕一切進步的文明。
它精緻寧靜,溫文爾雅,如同西湖水那樣渾然天成。它大氣開放、自強不息,如同錢塘樂奔赴
海洋之約。

(1)從「餘杭」到「錢唐」
杭州在周朝以前,屬於「揚州之域」。傳說在夏禹治水時,全國分為九州,長江以南的廣闊地域均泛稱揚州。公元前21世紀,夏禹南巡,大會諸侯於會稽山(今浙江紹興),曾乘舟航行經過這里,並舍其餘杭(「杭」是方舟)於此,故名「餘杭」。一說,禹至此造舟以渡,越人稱此地為「禹杭」,其後,口語相傳,訛「禹」為「余」,乃名「餘杭」。
春秋時,吳越兩國爭霸,杭州先屬越,後屬吳,越滅吳後,復屬越。戰國時,楚滅越國,杭州又歸入楚國的版圖。
秦統一六國後,在靈隱山麓設縣治,稱錢唐,屬會稽郡。《史記·秦始皇本紀》中有這樣的記載:「三十七年十月癸丑,始皇出遊……過丹陽,至錢唐,臨浙江,水波惡……。」這是史籍最早記載「錢唐」之名。現在的市區,當時還是隨江潮出沒的海灘,西湖尚未形成。
西漢承秦制,杭州仍稱錢唐。新莽時一度改錢唐為泉亭縣;到了東漢,復置錢唐縣,屬吳郡。這時杭州農田水利興修初具規模,並從寶石山至萬松嶺修築了第一條海塘,西湖開始與海隔斷,成為內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杭州為吳國的吳興郡,屬揚州。因外族相繼入侵,晉室南遷,促進了江南和錢塘江兩岸經濟文化的發展。這時,西湖已有「明聖湖」、「金牛湖」之稱。東晉咸和元年(326年),印度佛教徒慧理在飛來峰下建了靈隱寺,這不僅是西湖最古的叢林建築,也是江南最古老的名剎。隨後有方士許邁及葛洪等人在武林山下、韜光、寶石山一帶進行寫書、煉丹等活動,傳播宗教,西湖名山勝水也漸次開拓。梁武帝太清三年(549年),升錢唐縣為臨江郡。陳後主禎明元年(587年),又置錢唐郡,轄錢唐、於潛、富陽、新城四縣,屬吳州。
(2)「杭州」之名首次出現
隋王朝建立後,於開皇九年(589年)廢郡為州,「杭州」之名第一次出現。下轄錢唐、餘杭、富陽、鹽官、於潛、武康六縣。州治初在餘杭,次年遷錢唐。開皇十一年,在鳳凰山依山築城,「周三十六里九十步」,這是最早的杭州城。大業三年(607年),改置為餘杭郡。六年,楊素鑿通江南運河,從現在的江蘇鎮江起,經蘇州、嘉興等地而達杭州,全長400多公里,自此,拱宸橋成為大運河的起訖點。這一重要的地理位置,促進了杭州經濟文化的迅速發展。《隋書·地理志》記述:「杭州等郡,川澤沃衍,有海陸之饒,珍異所聚,故商賈並輳」。這時的餘杭郡有戶15380,杭州戶口統計由此開始。
唐代,置杭州郡,旋改餘杭郡,治所在錢唐。因避國號諱,於武德四年(621年)改「錢唐」為「錢塘」。太宗時屬江南道,天寶元年(742年)復名餘杭郡,屬江南東道。乾元元年(758年)又改為杭州,歸浙江西道節度,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鹽官、富陽、新城、餘杭、臨安、於潛、唐山八縣。州城的范圍也隨之擴大,由原來的城南沿江一帶發展到今天的武林門一帶。由於運河的溝通,杭州成為貨物集散地,社會經濟日趨繁榮,人口也逐漸增加,唐貞觀(627~649年)中,已有15萬餘人;到開元(713~741年)中發展到58萬人,此時的杭州,已與廣州、揚州並列,為我國古代三大通商口岸之一。長慶二年(822年),詩人白居易任杭州刺史,大規模浚治西湖,並築堤建閘,以利農田灌溉。又繼李泌之後重修六井。從這時起,西湖之名益彰於世。
(3)吳越國的國都
五代十國時期,吳越國偏安東南,建都杭州。當時的杭州稱西府或西都,州治在錢塘,轄錢塘、錢江、餘杭、安國、於潛、唐山、富陽、新城八縣。在吳越三代、五帝共85年的統治下,經過勞動人民的辛勤開拓建設,杭州發展成為全國經濟繁榮和文化薈萃之地。歐陽修在《有美堂記》里有這樣的描述:「錢塘自五代時,不被干戈,其人民幸福富庶安樂。十餘萬家,環以湖山,左右映帶,而閩海商賈,風帆浪泊,出入於煙濤杳靄之間,可謂盛矣!」吳越王錢鏐在杭州鳳凰山築了「子城」,內建宮殿,作為國治,又在外圍築了「羅城」,周圍70里,作為防禦。據《吳越備史》記載,這個都城,西起秦望山,沿錢塘江至江干,瀕錢塘湖(西湖)到寶石山,東北面到現在的艮山門。以形似腰鼓,故又有「腰鼓城」之稱。
吳越王重視興修水利,引西湖水輸入城內運河;在錢塘江沿岸,採用「石囤木樁法」修築百餘里的護岸海塘;還在錢塘江沿岸興建龍山、浙江二閘,阻止鹹水倒灌,減輕潮患,擴大平陸。動用民工鑿平江中的石灘,使航道暢通,促進了與沿海各地的水上交通。置「撩湖兵」千人,疏浚、保護西湖,使不被葑草淤塞。
吳越三世五王都篤信佛教,現在杭州西湖周圍的寺廟、寶塔、經幢和石窟等文物古跡,大都是那個時期的建就。當時的杭州就有「佛國」之稱。
(4)南宋時的京城
在北宋時,杭州為「兩浙路」的路治;大觀元年(1107年)升為帥府,轄錢塘、仁和、餘杭、臨安、於潛、昌化、富陽、新登、鹽官九縣。當時人口已達20餘萬戶,為江南人口最多的州郡。經濟繁榮,紡織、印刷、釀酒、造紙業都較發達,對外貿易進一步開展,是全國四大商港之一。杭州歷任的地方官,十分重視對西湖的整治。元祐四年(1089年),著名詩人蘇東坡擔任杭州知州,再度疏浚西湖,用所挖取的葑泥,堆成橫跨南北的長堤(蘇堤),上有六橋,堤邊植桃、柳、芙蓉,使西湖更加美化。又開通茅山、鹽橋兩河,再疏六井,使鹵不入市,民飲稱便。
經過北宋150多年的發展,到了南宋時,開始了杭州的鼎盛時期。南宋建炎三年(1129年),置行宮於杭州,為行在所,升為臨安府,治所在錢塘。轄錢塘、仁和、臨安、餘杭、於潛、昌化、富陽、新城、鹽宮九縣,地域與唐代大致相當。紹興八年(1138年)定都於此,杭州城垣因而大事擴展,當時分為內城和外城。內城,即皇城,方圓九里,環繞著鳳凰山,北起鳳山門,南達江干,西至萬松嶺,東抵候潮門,在皇城之內,興建殿、堂、樓、閣,還有多處行宮及御花園。外城南跨吳山,北截武林門,右連西湖,左靠錢塘江,氣勢宏偉。設城門13座,城外有護城河。由於北方許多人隨朝廷南遷,使臨安府人口激增。到咸淳年間(1265~1274年),居民增至124萬餘人(包括所屬幾個縣)。就杭州府城所在的錢塘、仁和兩縣而言,人口也達43萬餘人。
人口的增多,為社會生產力的發展和商業的繁榮創造了條件。南宋都市經濟的繁榮,不僅超越前代,而且居世界前列。當時臨安手工作坊林立,生產各種日用商品,尤其是絲織業的織造技藝精良,能生產出許多精巧名貴的絲織品,在全國享有盛名。
據《武林舊事》等書記載,南宋時的杭州商業有440行,各種交易甚盛,萬物所聚,應有盡有。對外貿易相當發達,有日本、高麗、波斯、大食等50多個國家和地區與之有使節往來和貿易關系,朝廷專設「市舶司」以主其事。西湖風景區經過修葺,更加嫵媚動人,吸引了不少中外遊客;酒肆茶樓,藝場教坊,驛站旅舍等服務性行業及夜市也很興盛。
南宋時,杭州是全國的文化中心,設立了最高興府──太學,還有武學、醫學、算學、史學等各科學校,臨安府學及錢塘、仁和兩縣學的學生近千人。這里書鋪林立,刻印的書籍十分精良。當時的繪畫藝術甚盛,「西湖十景」就是由南宋畫院題名的。
(5)浙江省的省會
元代在杭州設兩浙都督府,後改為杭州路總管府,為江浙行省治所(錢塘、仁和);至正二十六年(1366年),朱元璋改置浙江行省,仍以杭州為省治。錢塘、仁和、海寧、富陽、餘杭、臨安、於潛、新城、昌化等州縣皆屬杭州路。因遭戰亂,杭州城內的不少宮殿被毀,工商業曾一度衰落,西湖也漸被泥土淤塞。但由於在南宋時期打下了繁華基礎,恢復較快。至正年間,大運河全線開通,杭州水運可直達大都(北京),成為全國水運交通要津。對促進南北經濟文化交流,發展對外貿易,大凶饔謾K砸獯罄眯屑衣碸傘げ蕹坪賈菸疤斐恰保恰笆瀾縞獻蠲覽齷籩恰薄?
明代改杭州府為浙江布政使司治所。清代為浙江省兼杭嘉湖道治所。杭州府治均在錢塘、仁和,屬縣未變。明正德三年(1508年),郡守楊孟瑛繼唐白居易、宋蘇東坡後再次疏浚西湖,拓展田盪3480餘畝,將蘇堤增高、加寬,修建振鶩亭(即今湖心亭),砌築小瀛洲,使西湖重放光彩,恢復了「湖上春來水拍天,桃花浪暖柳蔭濃」的動人景色。至萬曆年間(1573~1620年),杭州又呈現出四方客商雲集,遊人紛至沓來的繁榮局面。
(6)廢府設杭州市
清初,在杭州城西沿西湖一帶建造「旗營」,俗稱「滿城」。城牆周圍十里,南至今開元路,北靠法院路,東臨中山中路附近,西麵包括湖濱公園,並辟有六座城門,總佔地1436畝,成為杭州的「城中城」(民國初年拆除)。雍正二年(1724)、嘉慶五年(1800),浙江總督李衛、巡撫阮元先後再次疏浚西湖,挖起大量葑泥,使湖水加深數尺。杭州人口有續增加。光緒九年(1883),杭州有62萬餘人。光緒二十一年,清政府在中日戰爭中失敗,被迫簽訂《馬關條約》,杭州開為日本通商商埠,拱宸橋辟為日本租界。隨著資本主義勢力的入侵和洋務運動的興起,杭州的近代工業也逐漸發展起來。
中華民國元年(1912),廢杭州府,合並錢塘、仁和兩縣為杭縣,仍為省會所在地。民國3年(1914)設道制,置錢塘道,道尹駐杭縣。原杭州府所轄各縣歸錢塘道管轄。民國16年(1927)廢道制,析出杭縣城區設杭州市,直屬浙江省;舊屬諸縣直屬於省。從此,杭州確立為市的建制,市區分為八個區。這時杭州已有少數近代工業,如在1897年創辦的通益公紗廠(杭州第一棉紡織廠前身),規模較大;其後又陸繼興辦起火柴廠、造紙廠等,傳統的手工絲織行業也逐步採用機械傳動。1909-1914年,滬杭、杭甬鐵路相繼建成;全長1453米的錢塘江大橋於1937年竣工。1945年抗日戰爭勝利後,無條件收回拱宸橋日租界。
(7)從新生走向繁榮
從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國力不振,民生凋敝,杭州城市年久失修,工商業也困難重重,西湖的不少景點,大多殘破不堪,有的已經廢圮。1949年5月3日,杭州市才獲得新生。
50年代以後,杭州的區域范圍經歷了不斷變化。先是將原有的八區改名為上城區、中城區、下城區、江干區、西湖區、艮山區、拱墅區、筧橋區;其後,艮山區並入下城區,筧橋區並入半山區,中城區大部分並入上城區,小部分並入下城區;1990年初,半山區又與拱墅區合並,成立新的拱墅區。屬縣則有蕭山、餘杭、臨安、建德、富陽、桐廬、淳安七個縣(市)。
50年來,杭州市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現在的杭州,是國務院確定的全國重點風景旅遊城市,國家公布的歷史文化名城,是浙江省的省會。杭州在工業生產上已具備比較雄厚的實力,門類比較齊全,在全省乃至全國都佔有重要地位。農業科技力量和耕作技術水平不斷提高。經過大規模的城市和園林建設,杭州的城市面貌已大為改觀。杭州,名副其實地成為我國東南部風景名勝優異、人文古跡薈萃的名城。

⑥ 鉛污染的治理

鉛(Pb)是重金屬元素(相對密度為11.344),在自然界中以方鉛礦(PbS)及白鉛礦(PbCO3)形式存在,分布較為廣泛。經煅燒這些礦石得硫酸鉛及氧化鉛,再還原即得金屬鉛。鉛在工業、農業及醫葯行業應用較為廣泛。自古以來,鉛應用最廣泛的領域是染料和油漆。常用的染料有作為白色染料的白鉛(即鹼式碳酸鉛)、紅色染料鉛丹(Pb3O4)、黃色染料鉛黃(PbO)、防銹染料鉛酸鈣(Ca2PbO4)等。由於染料或油漆與人的接觸較多,導致鉛的廣泛傳播。鉛是蓄電池的重要組成部分,廢舊電池隨便丟放也是鉛污染的重要來源。由於鉛的熔點不高,工業中用鉛浴的方法把鉛作為零件熱處理加熱或冷卻用的介質,使用溫度為350~850℃,此時能產生有毒的鉛蒸氣。
在現代生活中,引起鉛污染的一個重要原因是汽油防爆添加劑四乙基鉛(C2H5)4Pb。該化合物為無色透明油狀液體,易揮發,0℃時即產生大量的蒸氣。常用的防爆劑還有甲基三乙基鉛CH3(C2H5)3Pb、二甲基二乙基鉛(CH3)2(C2H5)2Pb、三甲基乙基鉛(CH3)3(C2H5)Pb、四甲基鉛(CH3)4Pb等。隨著汽車工業的發展,機動交通工具迅速增加,從汽車尾氣中釋放到大氣中的鉛量占人類活動排放量的60%以上。自從二十年代初(1923年)出現加鉛汽油以來,美國已有400~500萬噸的鉛被排放到大氣中。汽車燃料中通常所加的防爆劑汽油中含量為200~500 mg/L(我國規定四乙基鉛含量為800~2400 mg/L,若以汽車每小時行駛60 km,每公里耗油4.5 L計,每秒鍾可排放鉛1.0~2.5 mg。有報道認為,目前世界上有2億輛汽車,每年從汽車尾氣中排出的鉛約為40萬噸,它們進入大氣後有28萬噸進入海洋,12萬噸散落到地面。80年代全世界用於防爆劑的鉛已達400萬噸左右,因此,使得海洋中的鉛含量由0.01~0.02 μg/L上升到0.07 μg/L。對海水鉛垂直分布測定表明,在海水表面濃度約高出10倍,這也說明海水受含鉛汔油排放污染的影響較大。淺海是海洋魚類等海洋生物的主要生存地,此處的鉛污染增多會引起海產品鉛含量的升高。
據設在華盛頓的世界資料研究所發表的報告,世界上污染最嚴重的城市有10個,其中9個城市都在中國。印度有一個城市名列第五。報告以空氣中懸浮顆粒總含量的多少對10個城市進行排列,它們是蘭州、吉林、太原、焦作、印度的拉傑果德、萬縣、烏魯木齊、宜昌、漢中和安陽。根據世界衛生組織制定的標准,每立方升空氣中懸浮顆粒總含量最多不能超過90 μg。而根據這份調查報告,蘭州市每立方升空氣中懸浮顆粒總含量超過700 μg。太原市的懸浮顆粒總含量將近600 μg。這種情況對人體健康會產生很大危害,該調查的負責人、流行病學家戴維斯說,「對生活在第三世界國家大城市裡的兒童來說,他們呼吸的空氣相當於一天吸兩包香煙。」

1984年及1994年邢台市各采樣點環境灰塵中鉛含量及增加率 公共場所 50.0±20.1 51.1±18.5 1.1
兒童活動場所 50.8±10.5 35.6±3.6 -29.9
交通要道 47.5±8.6 382±14 704.0
重污染源 3406±1307 2425±723 -28.8

⑦ 風水學中二朗擔山是什麼意思

風水學中二朗擔山是什麼意思,
天元龍

二十四山中的子午卯酉,乾坤艮巽八山向稱為天元龍。

人元龍

二十四山中的乙辛丁癸,寅申巳亥八山向稱為人元龍。

地元龍

二十四山中的辰戌丑未,甲庚丙壬八山向稱為地元龍。

四正

正東、正西、正南、正北,通常是指子午卯酉四山向。

四隅

西北、西南、東南、東北,通常是指乾坤艮巽四山向。


天門:西北。

地戶:東南。

人門:西南。

鬼門:東北為外鬼門、西南為內鬼門。

四墓:西北偏西的戌方、西南偏南的未方、東南偏東的辰方、東北偏北的丑方,一般講法是四墓方適合排水、下水、去水。

四神:左青龍、右白虎、前朱雀、後玄武。四神是左右前後的代名詞,與實體的四獸沒有任何關系,任何方位的左手邊都稱為青龍方,右手邊都稱為白虎方。術數上認為青龍主官貴,發文職,利男人;白虎主財祿,發武職,利女人。現代社會男女平等,最好青龍、白虎整齊均等,不要刻意分大小高低而妨害任何一方。不能單一信青龍吉,白虎凶等,風水的吉凶全依形局理氣來定。


坐向:又稱山向,屋後為坐,屋前為向。通常是依水立局,以陽定向,可以用大門定向、可以用陽台定向,總言之以納氣最強的地方定向。

坐向必須明晰,大忌錯雜不純,最忌是坐在卦與卦之間,分不出坐向方位,稱之為大凶亡;其次雖然是在一卦之內,但一卦有三個山向,剛好坐在山與山之間,稱之為小凶亡。


山向出卦差錯斷訣:

辛戌交逆獨傷人,乙辰凶星不留人;

丁未並行家無粟,癸丑之中定凶神;

寅甲雙行家耗散,申庚水上仔細尋;

亥壬若逢人吐血,巳丙之中定遭刑;

壬子之中絕火煙,艮寅之上主煎熬;

甲卯水上瘋痰見,巽巳之中聾啞全;

丙午水上火炎災,庚酉方上亂淫全;

乾亥定出癲狂子,坤申孤寡不須言。

立向犯出卦,大凶亡則大凶,小凶亡則小凶,主進退維谷,不能有為;夫婦失歡、兄弟不和、主從不合;主張錯亂、矛盾顛倒、意見分歧、引起沖突,或犯精神疾病;才丁不能兩全,敗男丁,發女兒。


門向:門向與門位要分清,門向是門向著的方位,不一定就是坐向。門位是門所在的方位,定了坐向後,從宅中心看門所在的方位。

二十四山
沒有方位就沒有風水,風水因方位不同而不同,世上沒有方位風水完全相同的地方。方位一般分為八個大方位,每個方位45度。風水上通常分為24個方位,每個方位15度,稱為二十四山向。

二十四山對應的度數:

北方,坎卦,子為正北方:

壬 337.6————352.5度

子 352.6————22.5度

癸 7.6 ————22.5度

東北方,艮卦,艮為正東北方:

丑 22.6————37.5度

艮 37.6————52.5度

寅 52.6————67.5度


東方,震卦,卯為正東方:

甲 67.6————82.5度

卯 82.6————97.5度

乙 97.6————112.5度

東南方,巽卦,巽為正東南方:

辰 112.6————127.5度

巽 127.6————142.5度

巳 142.6————157.5度


南方,離卦,午為正南方:

丙 157.6————172.5度

午 172.6————187.5度

丁 187.6————202.5度

西南方,坤卦,坤為正西南方:

未 202.6————217.5度

坤 217.6————232.5度

申 232.6————247.5度


西方,兌卦,酉為正西方:

庚 247.6————262.5度

酉 262.6————277.5度

辛 277.6————292.5度

西北方,乾卦,乾為正西北方:

戌 292.6————307.5度

乾 307.6————322.5度

亥 322.6————337.5度

⑧ 承包了一個荒山綠環、復墾工程,但是需要 環境治理工程資質 我到哪裡可以找到這樣有資質的單位來施工。

我可以告訴你,你上網找一家叫 內蒙古中技金地環境治理工程有限公司 的單位,你的問題就解決了。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