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整改整治 » 新的治理來歷

新的治理來歷

發布時間: 2020-12-26 21:32:41

1.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 的由來

1882年3月24日是著名來的德國科源學家郭霍氏在柏林宣讀發現結核桿菌論文的日子。

當時結核病正在歐洲和美洲肆虐流行,因為郭霍氏的發現,為今後可能消除結核病帶來了希望。

前進的道路上卻並不是非常順利的,盡管本世紀50年代有效抗結核病葯物就已問世,但世界上大多數人卻不能得到有效的治療服務

從1882年郭霍氏發現結核菌以來,最少又有大約2億人被結核病奪去生命。1995年底世界衛生組織(WHO)將每年3月24日作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以此來提醒並且加深大眾對結核病的認識。

2. 3月24日世界結核病防治日的來歷

1882年3月24日是世界著名的德國科學家郭霍氏在柏林宣讀發現結核桿菌論文的日子。當時回結核病正在歐洲答和美洲猖獗流行,由於郭霍氏發現了結核桿菌,人們看到了今後消除結核病的希望。然而在前進的道路上總是充滿了痛苦和折磨,盡管20世紀50年代有效的抗結核葯物就已經問世,但世界上大多數人仍得不到有效的治療服務,因此,從1882年郭霍氏發現結核桿菌以來,至少有2億人被結核病奪去了生命。
1982年,在紀念郭霍氏發現結核桿菌100周年時,世界衛生組織(WHO)和國際防癆和肺病聯合會(IUATLD)共同倡議將3月24日作為「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以提醒公眾加深對結核病的認識。「世界防治結核病日」也首次成為聯合國重要的國際衛生事件。
「世界防治結核病日」的主要目的是動員公眾支持和加強全球的結核病控制工作,使人類歷史上最大的殺手——結核病能得到及時的診斷和有效的治療。

3. 漢字的來歷漢字的故事漢字的歇後語漢字的治理

漢字的來歷

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隻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徵。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將來人們餓肚子。

鬼在黑夜裡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一個偉大的蒼頡,我特別佩服他。

漢字的故事:

,是我們中華民族特有的一種文字,也是中華文明的象徵。在日常生活中,我們時時處處都能見到它的身影,可以說,只要有中國人的地方,就一定有漢字。可是,大家知道漢字是怎樣發展來的嗎?在這里,我就介紹一下漢字的歷史。 有這么一個傳說,在很久以前的黃帝時期,黃帝命令他的臣子倉頡創造文字,倉頡是一個長有八隻眼睛的怪人,他用自己的八隻眼睛觀察八方,看見各種各樣的東西,他把這些東西的形狀簡化後刻在龜殼、獸骨上,就成了最早的文字。這個神話當然是荒謬的,但也說明了一個事實——漢字是由象形字演變而來的。 在幾萬年前的原始時代,遠古人學會了用語言來表達意思,後來又學會了用手勢,但有些事物用語言和手勢是難以表達的,於是有人想出了做記號的方法,可記號太多,容易忘記,後來就用圖形表達意思,比如「太陽」就畫成一個圓圈的形狀,「樹」就畫成樹的模樣,最早的象形文字就是這樣產生的。 隨著時間的推移,人類進入了奴隸社會。到了這時,需要文字記載的東西就更多了,而光用一些圖形符號來表示,顯得太繁瑣了。於是人們就簡化了一些象形字,並把一些象形字組合起來,形成一種新的文字,讓人能更容易看懂。比如把「人」和「木」組合起來,就成了「休」字,意思是一個人靠在樹上睡覺。這樣又創造出了很多文字,形成了漢字的一個新類型——會意字。 到了春秋戰國時期,中國大地上出現了許許多多的諸侯國,而這些諸侯國的文字又有所區別,於是出現了一字多義、多字一義的情況,這給各國之間的文化交流帶來了困難。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下令在全國統一使用一種文字——小篆。這種文字比以前的文字簡化了許多,但仍有些繁瑣,於是民間逐步興起了一種應急的俗體——隸書。到了三國時期,魏國的鍾繇又創造出了一種更為簡便美觀的文字——楷書。從此以後,漢字就確立了它的方塊形態,開始有了間架結構。以後人們又陸續創造了草書、行書等各種各樣的字體,也涌現出了像「鍾、王」、「顏、柳」、「蘇、黃、米、蔡」這些舉世聞名的書法家。漢字的發展逐步進入到了一個較高的層次。 而隨著漢字的發展,漢字的個數也越來越多,於是就出現了一種便於人們查找漢字的工具,像《說文解字》、《康熙字典》等等。 1949年以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漢字迎來了它發展的春天。50年代初期,中央政府頒布了一系列文字改革的通知,對於一些筆畫過於繁瑣的漢字進行了大膽簡化,使人人都能識漢字、用漢字,這在漢字的發展史上無疑是一個偉大的創舉。 在現代社會,科學飛速發展,漢字也有了一些新的變化,像表示化學元素的漢字,表示一些新生事物的漢字不斷出現,許多漢字也被賦予了一些新的含義。隨著計算機技術的出現,怎樣把漢字輸入計算機又成為一個新的課題。八十年代以後,我國研製開發了一系列漢字輸入法,如拼音、五筆字型、表形碼、自然碼等等。漢字為適應時代的變化,也在不斷地改進自己,完善自己,為中華文化的發展和傳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近年來,有些人認為漢字過於復雜,提出了「文字拉丁化」的方案,認為漢字應該走拼音化的道路。但我不這樣認為,因為漢字已經經歷了幾千年的歷史考驗,已經成為中華民族的一種象徵,成為了中國人的一種標志,我們不應該拋棄漢字,而是應該發展漢字,完善漢字,讓漢字在二十一世紀繼續延續下去。

倉頡造字:

倉頡,稱蒼頡,姓侯剛,號史皇氏,黃帝時史官,曾把流傳於先民中的文字加以搜集、整理和使用,在漢字創造的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為中華民族的繁衍和昌盛作出了不朽的功績。但普遍認為漢字由倉頡一人創造只是傳說,不過他可能是漢字的整理者,被後人尊為「造字聖人」。今南樂縣城西北35華里吳村有倉頡陵、倉頡廟和造書台,史學家認為倉頡生於斯,葬於斯。
傳說中倉頡生有「雙瞳四目」。目有重瞳者,中國史書上記載只有三個人,虞舜、倉頡、項羽。虞舜是禪讓的聖人,孝順的聖人,而倉頡是文聖人,項羽則是武聖人。
相傳,倉頡「始作書契,以代結繩」。在此以前,人們結繩記事,即大事打一大結,小事打一小結,相連的事打一連環結。後又發展到用刀子在木竹上刻以符號作為記事。隨著歷史的發展,文明漸進,事情繁雜,名物繁多,用結和刻木的方法,遠不能適應需要,這就有創造文字的迫切要求。黃帝時是上古發明創造較多的時期,那時不僅發明了養蠶,還發明了舟、車、弓駑、鏡子和煮飯的鍋與甑等,在這些發明創造影響下,倉頡也決心創造出一種文字來。
傳說倉頡,四目重瞳,非常聰明,有一年,倉頡到南方巡狩,登上一座陽虛之山(現在陝西省雒南縣),臨於玄扈洛邙之水,忽然看見一隻大龜,龜背上面有許多青色花紋。倉頡看了覺得稀奇,就取來細細研究。他看來看去,發現龜背上的花紋竟是有意義可通的。他想花紋既能表示意義,如果定下一個規則,豈不是人人都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么?
倉頡日思夜想,到處觀察,看盡了天上星宿的分布情況、地上山川脈絡的樣子、鳥獸蟲魚的痕跡、草木器具的形狀,描摹繪寫,造出種種不同的符號,並且定下了每個符號所代表的意義。他按自己的心意用符號拼湊成幾段,拿給人看,經他解說,倒也看得明白。倉頡把這種符號叫作"字"。
相傳倉頡在黃帝手下當官。那時,當官的可並不顯威風,和平常人一樣,只是分工不同。黃帝分派他專門管理圈裡牲口的數目、屯裡食物的多少。倉頡這人挺聰明,做事又盡力盡心,很快熟悉了所管的牲口和食物,心裡都有了譜,難得出差錯。可慢慢的,牲口、食物的儲藏在逐漸增加、變化,光憑腦袋記不住了。當時又沒有文字,更沒有紙和筆。怎麼辦呢?倉頡犯難了。
倉頡整日整夜地想辦法,先是在繩子上打結,用各種不同顏色的繩子,表示各種不同的牲口、食物,用繩子打的結代表每個數目。但時間一長久,就不奏效了。這增加的數目在繩子上打個結很便當,而減少數目時,在繩子上解個結就麻煩了。倉頡又想到了在繩子上打圈圈,在圈子裡掛上各式各樣的貝殼,來代替他所管的東西。增加了就添一個貝殼,減少了就去掉一個貝殼。這法子挺管用,一連用了好幾年。
黃帝見倉頡這樣能幹,叫他管的事情愈來愈多,年年祭祀的次數,回回狩獵的分配,部落人丁的增減,也統統叫倉頡管。倉頡又犯愁了,憑著添繩子、掛貝殼已不抵事了。怎麼才能不出差錯呢?
這天,他參加集體狩獵,走到一個三岔路口時,幾個老人為往哪條路走爭辯起來。一個老人堅持要往東,說有羚羊;一個老人要往北,說前面不遠可以追到鹿群;一個老人偏要往西,說有兩只老虎,不及時打死,就會錯過了機會。倉頡一問,原來他們都是看著地上野獸的腳印才認定的。倉頡心中猛然一喜:既然一個腳印代表一種野獸,我為什麼不能用一種符號來表示我所管的東西呢?他高興地拔腿奔回家,開始創造各種符號來表示事物。果然,把事情管理得頭頭是道。
黃帝知道後,大加贊賞,命令倉頡到各個部落去傳授這種方法。漸漸地,這些符號的用法,全推廣開了。就這么,形成了文字。
倉頡造了字,黃帝十分器重他,人人都稱贊他,他的名聲越來越大。倉頡頭腦就有點發熱了,眼睛慢慢向上移,移到頭頂心裡去了,什麼人也看不起,造的字也馬虎起來。
這話傳到黃帝耳朵里,黃帝很惱火。他眼裡容不得一個臣子變壞。怎麼叫倉頡認識到自己的錯誤呢?黃帝召來了身邊最年長的老人商量。這老人長長的鬍子上打了一百二十多個結,表示他已是一百二十多歲的人了。老人沉吟了一會,獨自去找倉頡了。
倉頡正在教各個部落的人識字,老人默默地坐在最後,和別人一樣認真地聽著。倉頡講完,別人都散去了,唯獨這老人不走,還坐在老地方。倉頡有點好奇,上前問他為什麼不走。
老人說:「倉頡啊,你造的字已經家喻戶曉,可我人老眼花,有幾個字至今還糊塗著呢,你肯不肯再教教我?」
倉頡看這么大年紀的老人,都這樣尊重他,很高興,催他快說。
老人說:「你造的『馬』字,『驢』字,『騾』字,都有四條腿吧?,而牛也有四條腿,你造出來的『牛』字怎麼沒有四條腿,只剩下一條尾巴呢?」
倉頡一聽,心裡有點慌了:自己原先造「魚」字時,是寫成「牛」樣的,造「牛」字時,是寫成「魚」樣的。都怪自己粗心大意,竟然教顛倒了。
老人接著又說:「你造的『重』字,是說有千里之遠,應該念出遠門的『出』字,而你卻教人念成重量的『重』字。反過來,兩座山合在一起的『出』字,本該為重量的『重』字,你倒教成了出遠門的『出』字。這幾個字真叫我難以琢磨,只好來請教你了。」
這時倉頡羞得無地自容,深知自己因為驕傲鑄成了大錯。這些字已經教給各個部落,傳遍了天下,改都改不了。他連忙跪下,痛哭流涕地表示懺悔。
老人拉著倉頡的手,誠摯地說:「倉頡啊,你創造了字,使我們老一代的經驗能記錄下來,傳下去,你做了件大好事,世世代代的人都會記住你的。你可不能驕傲自大啊!」
從此以後,倉頡每造一個字,總要將字義反復推敲,還行拿去徵求人們的意見,一點也不敢粗心。大家都說好,才定下來,然後逐漸傳到每個部落去。
還有相傳說倉頡造字成功,發生了怪事,那一天白日竟然下粟如雨,晚上聽到鬼哭魂嚎。為什麼下粟如雨呢?因為倉頡造成了文字,可用來傳達心意、記載事情,自然值得慶賀。但鬼為什麼要哭呢?有人說,因為有了文字,民智日開,民德日離,欺偽狡詐、爭奪殺戮由此而生,天下從此永無太平日子,連鬼也不得安寧,所以鬼要哭了。
先秦傳說造字者為倉頡,《旬子·解蔽》記載:「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壹也。」《呂氏春秋》記載:「奚仲作車,倉頡作書」。相傳倉頡是黃帝的史官,是古代整理文字的一個代表人。《說文解字》記載:倉頡是黃帝時期造字的史官,被尊為「造字聖人」。史學家徐旭認為,文字的出現,應與倉頡有關。那時制定歷法需要文字記載,制定神諭也需要行文,因此,倉頡應是顓頊部族人。他「生於斯,葬於斯」,故造書台北有倉頡陵墓。他所處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6世紀。據此推測,四、五千年前,我國的文字就比較成熟了。
到了現代,有人在承認倉頡的同時又擴大了造字者的隊伍。比如魯迅先生,他認為「......在社會里,倉頡也不是一個,有的在刀柄上刻一點圖,有的在門戶上畫一些畫,心心相印,口口相傳,文字就多起來了,史官一採集,就可以敷衍記事了。中國文字的來由,恐怕逃不出這例子。」《魯迅.門外文談》。也就是說,漢字當然不可能是倉頡一個人創造出來的,而是由許許多多的像倉頡這樣的人慢慢豐富起來的,倉頡只不過在這些人當中比較重要、起的作用比較大而已。我們所重視的不是到底是不是倉頡造的漢字,而是造字這件事本身的意義。漢字的出現,標志著中國歷史走進了由文字記載的時代,是歷史長河中的一件大事,對後世也有著重要的影響。
倉頡造字處 :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全國流傳得更為廣泛。《淮南子·本經訓》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說:「黃帝之史倉頡,見鳥獸蹄爪之跡,知今之可相別異也,構造書契。」由於倉頡造字的貢獻實在太大,所以關於倉頡造字的傳說和遺跡遍布黃河中下游許多地方。這其中,臨汾的洞兒村即今堯廟鎮西趙村影響較為廣泛。據說,漢唐以來,村中一直建有倉頡祠堂,稱作「倉頡聖祠」,每年春天都要進行祭祀活動。該祠有房屋400餘間,祠內兩廂,一邊為崇文會館,一邊為培英義庄,鄉會試在此舉行。清代,此祠被燒毀後,又建祠三間。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臨汾縣令、河間李早榮在倉頡祠旁修建碑亭,石碑上書寫了「倉頡造字處」五個陰刻正楷大字。現祠已被毀,石碑存於堯廟。當地相傳,倉頡是從獵人按虎、狼、牛、羊的腳印捕獵的故事中得到啟發,造出了象形文字。據《平陽府志》記載:「上古倉頡為黃帝古史,生而四目有德,見靈龜負圖,書丹甲青文,遂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圓曲之變,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文字既成,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為潛藏。今城南有倉頡故里碑。」這足以印證,今西趙村或是倉頡故里,或是倉頡造字之地。
還有一種說法是:
有一次,倉頡就是從這些繩結記錄的史書給黃帝提供的史實出了差錯,致使黃帝在和炎帝的邊境談判中失利。事後,倉頡愧而辭官雲游天下,遍訪錄史記事的好辦法。三年後他回到故鄉白水楊武村,獨居深溝「觀奎星圜曲之式,察鳥獸蹄爪之跡」,整理得到的各種素材,創造出了代表世間萬物的各種符號。他給這些符號起了個名字,就叫做字。
倉頡的字都是依照萬物的形狀造出來的。譬如:日字是照著太陽紅圓紅圓的模樣勾的;月字是仿著月牙兒的形狀描的;人字是端詳著人的側影畫的……倉頡首創文字的事後來被黃帝知道了,他大為感動,乃賜倉姓。其意是君上一人,人上一君。再後來,上天知道了這件事,下了一場穀子雨獎勵倉頡。這便是人間穀雨節的由來。
從白水縣城出發,沿渭(南)清(澗)公路下洛河,然後再改走白(水)洛(川)公路。吉普車在高原的溝岔間跑了一個小時左右,才來到了倉頡廟所在的史官村。這座已有1800餘年歷史的倉頡廟已被國務院正式列為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倉頡陵在吳村西側,與倉頡廟西東相望,是一個高五米的大土丘。陵墓以下有仰韶至龍山時期的古文化遺存。陵前翁仲,石獅俱存,並建有石坊,上書「倉頡」二字。倉頡廟,始建年代不詳。據廟內現存碑刻記載,「歷漢唐以來,未嘗稍替」。如今看到的倉頡廟是明清時的建築,佔地約兩千七百平方米,坐北朝南,有石望柱一對,雕刻精美雅緻;山門、二門皆為硬山式建築,拜殿、正殿和寢閣大方美觀。還有明代名人篆額題聯和倉頡夫婦的石雕。廟內碑刻林立,松柏蒼翠,楊柳依依,樓台亭閣鱗次櫛比,整個建築雄偉壯觀 。
告別「結繩記事」的年代
中國古書上有「結繩記事」、「契木為文」等記載,這是早期記事常用的方法,可惜這些物質無法長久保存下來,所以當時的記事情況已無法知曉了。但安陽小屯發現了十五萬片甲骨卜辭,在龜甲與牛胛骨上刻的文字相當完好地保存了下來,總字數達到3500個上下。從甲骨文字結構來說,除了象形以外,形聲、會意、假借等比較進步的造字方法已普遍被應用。可見在三千餘年前的商代文字已達到了相當完備程度,那幺在它以前一定有個更長的發展過程。
考古發現證明,中國先民早在七、八千年前就在龜甲上刻劃符號了。在五、六千年前的仰韶文化、大汶口文化中發現了在陶器上刻劃的符號有數十種之多,其中有些與甲骨上所見的字類似,因而有人認為它們就是早期文字。至於在龍山文化早期的陶罐上發現的朱書可以肯定是文字,充分表明中國的漢字至少已有四千餘年的歷史。文字的出現既是人們在長期的社會生活中不斷積累、不斷總結的結果,所以倉頡很可能是總結整理文字,為漢字的形成作出了貢獻的一個代表人物。
這位史前傳說人物,在我國古代戰國以前的典藉中都從未提及。最早提及倉頡者,是戰國時期的荀卿。其後是《呂氏春秋》和《韓非子》,在荀子「故好書者眾矣,而倉頡獨傳者,一也」的基礎上,又有所引申,其主要觀點是「倉頡作書」。漢代後,在《淮南子》和《論衡》中,已從「倉頡造字」發展為「倉頡四目」,開始神化。尤其是漢代的緯書,又進而渲染,倉頡「生而能書,又受河圖錄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視奎星圜曲之勢,俯察魚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春秋元命苞》)。以後愈演愈神奇,發展為倉頡是「黃帝的史官」等傳說。黃帝是原始社會後期部落聯盟的首領之一,當時沒有國家機器,可見「史官」之說,顯然是後人用後代國家機器的職官名稱套用於史前傳說人物的結果。
「倉頡造字」的傳說在戰國時期已經廣泛流傳。《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說文解字序》中記載:「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
張彥遠的《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秘,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倉頡造字的過程
漢字的誕生非一人一手之功,是先民長期累積發展的結果。近代考古發現了3600多年前商朝的甲骨文、約4000年前至7000年前的陶文、約7000年前至10000年前具有文字性質的龜骨契刻符號。流傳下來的倉頡造字的傳說,說明倉頡應當是在漢字發展中具有特別重大貢獻的人物,他可能是整理漢字的集大成者。
關於倉頡造字,歷史上還有這樣一個近似於神話的傳說,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統一華夏之後,感到用結繩的方法記事,遠遠滿足不了要求,就命他的史官倉頡想辦法,造字。於是,倉頡就在當時的洧水河南岸的一個高台上造屋住下來,專心致志地造起字來。可是,他苦思冥想,想了很長時間也沒造出字來。說來湊巧,有一天,倉頡正在思索之時,只見天上飛來一隻鳳凰,嘴裡叼著的一件東西掉了下來,正好掉在倉頡面前,倉頡拾起來,看到上面有一個蹄印,可倉頡辨認不出是什麼野獸的蹄印,就問正巧走來的一個獵人。獵人看了 看說:「這是貔貅的蹄印,與別的獸類的蹄印不一樣,別的野獸的蹄印,我一看也知道。」倉頡聽了獵人的話很受啟發。他想,萬事萬物都有自己的特徵,如能抓住事物的特徵,畫出圖象,大家都能認識,這不就是字嗎?從此,倉頡便注意仔細觀察各種事物的特徵,譬如日、月、星、雲、山、河、湖、海,以及各種飛禽走獸、應用器物,並按其特徵,畫出圖形,造出許多象形字來。這樣日積月累,時間長了,倉頡造的字也就多了。倉頡把他造的這些象形字獻給黃帝,黃帝非常高興,立即召集九州酋長,讓倉頡把造的這些字傳授給他們,於是,這些象形字便開始應用起來。為了紀念倉頡造字之功,後人把河南新鄭縣城南倉頡造字的地方稱作「鳳凰銜書台」,宋朝時還在這里建了一座廟,取名「鳳台寺」。
[倉頡造了哪些字?]• [蒼頡書]釋文:倉頡造字台
化己,庇,乃尼山艾友所。
草米並刈,乞少子左互。
學耒,弢雨水,兒糾叔
兵朱。
[蒼頡書]釋義:
身體變化,需要庇護。於是尼山是養老送終的好地方。[老有所養]
雜草莊稼一並割下,求少子幫助。[壯有所用]
學使農具,取水灌地。小兒纏著叔叔玩弄兵器上的紅飄帶。[幼有所長]
[蒼頡書]的內容,與『[禮記禮運]篇所講的大禹以前的社會情況吻合:『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是為
大同』。這就是從孔子到孫中山二千多年來,中華民族的仁人志士所追求和嚮往的大同世界的理論,原來出自於上古時代的[倉頡書]。
[倉頡書]不愧是天下第一書,願天下讀書人都來讀一讀【倉頡書】,讓祖先的大同世界的理想,在我們這一代開花、結果,讓中華大地真正實現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的宏圖大志,一展五千年的壯麗輝煌! 最後讓我把宋代大觀帖上的釋文,附在下面,沒有前輩的最初探索,哪有我無名小子的最終發現,短短的二十八字的【倉頡書】,乃是中華五千年文明史的見證,可謂通俗易懂、博大精深,是人類的不可多得的藝術瑰寶。
《大觀帖》翻刻時將《倉頡書》28字譯為「戊巳甲乙,居首共友,所止列世,式氣光名,左互爻家,受赤水尊,戈茅斧芾。」

4. 春節的來歷

傳說,玉皇大帝為了治理人間,就派天宮的彌勒佛下凡。這事被如來佛知道內了,心想,我容算佛主哩,為啥不讓我去呢?於是,就找玉皇大帝論理,玉帝聽了,無言可對,只好說:「商量商量再說吧。」借商量的空子,玉帝便想了個解圍的方兒。

他請來彌勒佛和如來佛,將兩盆花放在二佛面前,說:「這兩盆花你二位各務一盆,誰的花先開,誰就下凡去管理人間。」如來佛心眼多,點子稠,知道玉帝一定偏向彌勒佛,因為他猜到玉帝怕出口之言難收,才以務花為借口來行此事。面前這兩盆花,恐怕玉帝已暗地作了安排,於是也想出個小計來。他借彌勒佛合目謝恩的機會,悄悄地把兩盆花換了個位置。第二天,如來佛的花就開了,因此彌勒佛只管了一天人間,這天就是正月初一。傳說彌勒佛心善,這天他讓人們吃好穿好睡好,因而正月初一人們就歡歡喜喜,興高彩烈的過了一天。後來,人們為了紀念彌勒佛,就把這初春之時,二佛交接的時刻稱做「春節」。有人說,因為當初如來佛因偷換花盆留下了瞎瞎現象,直到現在,人間還有小偷小摸的事哩。

5. 北京地名的來歷

公主墳:因過去曾葬有清仁宗嘉慶皇帝的兩位公主(滿族稱為格格)而得名公主墳,兩位公主分別葬東西兩邊,東邊葬的是莊敬和碩公主,她為嘉慶第三女,為和裕皇貴妃所生,生於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十二月。她於嘉慶六年(1801年)十一月,下嫁蒙古親王索特納木多布濟。嘉慶十六年(1811年)三月卒,年三十一歲。西邊葬的是庄靜固倫公主,為嘉慶四女,為孝淑睿皇後所生,生於乾隆四十九年。她於嘉慶七年(1802年)下嫁蒙古族土默特部的瑪尼巴達喇郡王。嘉慶十六年五月卒,年二十八歲。
奶子房:名稱的來歷和這里原來是片養馬場有關。在元代遼金時期,蒙古人愛喝馬奶酒,因此這里是專門養馬產奶供給蒙古貴族飲用的地方,久之這里也就稱為「馬奶子房」。清朝末年到民國初年,村子才發展成東西兩村,稱為「馬奶子東村」、「馬奶子西村」。1979年此處地名改為「奶子房」,但仍分「奶東村」和「奶西村」。
百花深處:曾稱「花局胡同」位於西城區東北部,被人們稱做北京最具有「青春和詩意」的地名。明代有張氏夫婦在新街口南小巷內購買空地二三十畝,種青菜為生。後在園中闢地種植牡丹、芍葯,在池中種植蓮藕。當時城中士大夫等多前往游賞,故稱此地為百花深處。清代花園荒廢,漸成街巷,乾隆年間稱花局胡同。光緒年間稱百花深處胡同,民國後簡稱今名。1965年護國寺後廟並入
福綏境:由苦水井諧音雅化而來
高義伯胡同:怎麼看都是一個名叫高義的老伯所住之地,但錯了,高義伯是由狗尾巴演變而來,因為這個胡同彎彎曲曲像個狗尾巴。
朱葦箔胡同:住的也不是朱氏家族,只是因為該胡同短小彎曲像個豬尾巴,人們就稱之為豬尾巴胡同,民國之後雅化之
光彩胡同:是由棺材胡同諧音雅化而來。

6. 斯比力斯病 來歷發展過程,,,在生活中 可以治療的方法 有沒有

這個還是可以的,我們知道那這種治療方法應該還是可以的,因為我也有聽說過。

7. 姚姓起源

姚姓的來源主要有三個:
1、是五帝之一舜的後裔,出自媯姓。舜所屬的氏族,居住虞地,因此歷史上稱他為虞舜。後來堯接受了四岳的推舉決定由舜接替自己,擔任首領,並且把自己的兩個女兒給他作妻室。據《堯典》記載舜在位期間命後稷根據使節播灑鍾植百穀;挖溝開渠,興修水利;疏通河道,治理洪水;公布五刑,除去四凶族。舜知人善任,他根據各人不同的才能,讓他們擔任不同的官職,如任命禹作司空,主管水土;任命棄作後稷,主管農業;任命契作司徒,主管五教;任命皋陶管理五刑等等。因此舜在位期間,使上古時期出現了政通人和的大好局面,《史記》對此的評價是:「天下明德,皆自虞帝始。」
相傳舜因生在姚墟,他的後裔子孫便以地為氏,稱為姚氏,南宋鄭樵的《通志•氏族略》記載:「姚姓,虞之姓也,虞帝生於姚墟,故因生以為姓」。至於姚墟的確切位置,目前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法是位於今河南省范縣南,唐朝張守節的《史記正義》中引用《括地誌》的記載:「姚墟在濮州雷澤縣東十三里。」另一種說法是位於今山東省荷澤縣東北一帶。
另外,據鄭樵說舜「因媯水之居而姓媯」可推斷舜還姓媯,因此姚姓也出自媯姓。
2、出自子姓。據《路史》記載,春秋時的姚國是商族的後代(商族的姓是子姓),他們便以國為氏,稱為姚氏。
3、其他族改為姚姓。據有關史料所載,西晉時有羌族首領姚弋仲,原是漢朝時西羌燒當氏的後裔,他們自稱是帝舜的後代,因此改姓為姚。《晉書》中記載:「姚弋仲南安(治所在今甘肅省隴西縣東南)赤亭(在隴西縣西)羌人也。其先有虞氏之苗裔,禹封舜少子於西戎,世為羌酋。其後燒當雄於洮罕之間。」
姚姓自誕生後至春秋期間,主要在河南發展,到晉代以前,姚姓已經發展到了山西,廣西,四川等地。公元384年,姚姓建立了後秦政權,姚氏因為有了這支來自甘肅隴西一帶姚姓的加入而壯大起來。後秦政權消亡後,據《晉書》記載,劉裕將姚姓「余宗遷於江南。」,因此,江南的姚姓人中有不少是這支姚姓的後裔。之後姚姓的繁衍的速度更快,播遷的范圍更廣,到唐代以前,就已經成為今天浙江、吳興以及甘肅隴州一帶的望族。後來吳興的一支姚姓,遷入陝郡。唐朝以後姚氏的繁衍更加廣泛,已遍及我國的大江南北。唐朝,姚姓首次進入福建。據史書記載,陳元光入閩開辟漳州時,隨行人中就有姚姓人。其中,唐武德四年(公元621年)因雲南的姚安、大姚等縣的姚姓人最多而專門設姚州。宋朝,姚姓發展到了廣東。明朝初年,原籍廣西的福建莆田人姚武定,姚武寬,姚武官進入海南,成為姚姓入瓊始祖。江西籍姚姓中的一支也於這一時期遷入雲南蒙化(現雲南省巍山縣),2001年在雲南大理白族自治州巍山彝族回族自治縣發現了一份由北宋著名文學家、史學家歐陽修親筆題序的《姚氏族譜》,落款為「熙寧四年辛亥年,現文殿學士特進上柱國太子少師、六一居士歐陽修書」。書字後蓋「六一居士」篆字方形圖記。從族譜及序文中可以看出,巍山姚姓原為江西籍,他們的先祖在唐宋時期已經成為海內望族,這支姚姓的第二十四祖克明、克澄跟隨明軍進入雲南後入籍蒙化(現巍山縣),歐陽修真跡應為明朝初年帶入雲南的,成為巍山姚姓家族的祖傳之寶。清朝,姚姓進入台灣並開始播遷海外。
姚姓在向南發展的同時也向北發展到了內蒙古,遼寧等地。姚姓人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名人輩出,為在中華民族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這一點從有歷代關姚姓人的對聯中便可管窺一斑。如「父子成雙史 兄弟號二姚」,上聯說的是隋朝散騎常侍姚察,受命修撰《陳》、《梁》兩部史書,直到去世時還沒有完成,他的兒子繼承父志,修完二史;下聯指宋代都指揮使姚麟,字君瑞,節度建雄定武軍,用兵沉毅多奇策。有功不自誇,治軍嚴明,下屬兵將都樂意為他效命。兄弟二人後來都立了大功,人稱 「二姚」。 「爵封梁國 文重桐城」,上聯說的是唐朝著名政治家姚崇,他本人及其家族在政治方面很有成就,姚崇官至宰相,曾任武則天、玄宗朝宰相,為政清廉,深得眾望,開元初年被封為梁國;下聯指清代散文家姚鼐,字姬傳,桐城人。乾隆年間進士。參與了《四庫全書》的修纂。主持江寧、揚州等地書院長達四十年。姚鼐工古文,與方苞等為「桐城派」代表。著有《古文辭類纂》、《惜抱軒文集》、《竺集》等。另外,談到姚姓,臘梅和姚黃牡丹也不能不說。河南省鄢陵縣的蠟梅在中國最為著名,縣城西的姚家村 ,家家戶戶,房前宅後,遍植蠟梅,歷來享有「姚家黃梅冠天下」的盛譽。牡丹花中的名品——姚黃是一個古老品種,據說起源於宋朝一姚姓庭院,被譽為花王。

8. 郵票防治荒漠化來歷

沙漠化是全球日益嚴重的環境問題。中國是世界上沙漠面積較大的國家之一,沙漠化土地面積約占國土面積的18%,影響著4億人口的生產和生活。 因此,國家投入相當大的人力、物力、財力,保護沙漠綠色植物,通過人工綠化治沙、固沙,擴大耕地資源,改善生態環境,經過多年不懈的努力,取得顯著成效。
寧夏北部三面被騰格里、烏蘭布和和毛烏素沙漠環繞,境內沙漠化面積達1.26萬平方公里,占自治區總面積的24.3%。幾十年來,寧夏人民種草植樹、治沙固沙,取得矚目成就。沙坡頭治沙工程是其中的典型代表。從1956年開始,特別是1958年包蘭鐵路通車運行後,為了確保這條西北交通大命脈暢通無阻,寧夏的治沙工作者、科技工作者和人民群眾艱苦探索,創造出了以「麥草方格」為主的「五帶一體」綜合治沙工程體系。用最經濟、最簡潔、最原始的方法成功地制服了沙魔,在流動沙丘上營造出了綠洲,解決了這一世界難題。各國科學家驚嘆:「這是世界奇跡!是世界一流的治沙工程」!沙坡頭以它輝煌卓越的治沙成就先後獲得聯合國「全球環保500佳單位」、中國「全民健身二十大景觀」、「中國十大最好玩的地方」、「中國最值得外國人去的50個地方」、「中國最美的五大沙漠」等殊榮。如今,沙坡頭屹立於世界治沙、生態和環保三大科學高峰上。2007年5月8日,沙坡頭被批准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994年4月21日,郵電部發行《沙漠綠化》郵票一套4枚,分別為「浩瀚沙海」、「沙洲花開」、「胡楊成林」、「沙漠綠洲」,展示的是包括寧夏在內的全國沙漠綠化景色和成果。2002年6月29日,國家郵政局又發行了《沙漠植物》連印郵票一套4枚。4種植物分別是沙冬青、紅皮沙拐棗、細枝岩黃蓍和細穗檉柳,這些沙漠植物在寧夏防風固沙、綠化荒漠中同樣起到了重要作用。

熱點內容
影視轉載限制分鍾 發布:2024-08-19 09:13:14 瀏覽:319
韓國電影傷口上紋身找心裡輔導 發布:2024-08-19 09:07:27 瀏覽:156
韓國電影集合3小時 發布:2024-08-19 08:36:11 瀏覽:783
有母乳場景的電影 發布:2024-08-19 08:32:55 瀏覽:451
我准備再看一場電影英語 發布:2024-08-19 08:14:08 瀏覽:996
奧迪a8電影叫什麼三個女救人 發布:2024-08-19 07:56:14 瀏覽:513
邱淑芬風月片全部 發布:2024-08-19 07:53:22 瀏覽:341
善良媽媽的朋友李采潭 發布:2024-08-19 07:33:09 瀏覽:760
哪裡還可以看查理九世 發布:2024-08-19 07:29:07 瀏覽:143
看電影需要多少幀數 發布:2024-08-19 07:23:14 瀏覽: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