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治理方法
A. 湖泊都有哪些環境問題(不局限於中國)及治理的措施
湖盆及抄其承納的水體。湖盆是地表相對封閉可蓄水的天然窪池。湖泊按成因可分為構造湖、火山口湖、冰川湖、堰塞湖、喀斯特湖、河成湖、風成湖、海成湖和人工湖(水庫)等。按泄水情況可分為外流湖(吞吐湖)和內陸湖;按湖水含鹽度可分為淡水湖(含鹽度小於1g/L)、鹹水湖(含鹽度為1-35g/L)和鹽湖(含鹽度大於35g/L)。湖水的來源是降水、地面徑流、地下水,有的則來自冰雪融水。湖水的消耗主要是蒸發、滲漏、排泄和開發利用。
B. 湖水變綠變臭怎麼治理
根據你的的說法,應該是水體富營養化。治理方法可分為物理、化學、生物三類。
物理方法比如清淤、換水、曝氣增氧等,一般工程量較大,成本高;化學方法比如絮凝,一般治標不治本,並且破壞生態環境,容易造成二次污染;生物法中包含動物方法、植物方法、微生物方法,經常是三者結合使用,比如人工浮島技術、人工濕地技術等,生物方法一般見效較慢且一定程度受天氣影響。
C. 河道湖泊水體污染治理的主要方法有哪些
1、減少和消除污染物排放的廢水量。首先可採用改革工藝,減少甚至不排廢水,或者降低有毒廢水的毒性。其次重復利用廢水。盡量採用重復用水及循環用水系統,使廢水排放減至最少或將生產廢水經適當處理後循環利用。如電鍍廢水閉路循環,高爐煤氣洗滌廢水經沉澱、冷卻後再用於洗滌。
第三控制廢水中污染物濃度,回收有用產品。盡量使流失在廢水中的原料和產品與水分離,就地回收,這樣既可減少上產成本,又可降低廢水濃度。第四處理好城市垃圾與工業廢渣,避免因降水或徑流的沖刷、溶解而污染水體。
2、全面規劃,合理布局,進行區域性綜合治理。第一在制定區域規劃、城市建設規劃、工業區規劃時都要考慮水體污染問題,對可能出現的水體污染,要採取預防措施。
第二對水體污染源進行全面規劃和綜合治理。第三杜絕工業廢水和城市污水任意排放,規定標准。第四同行業廢水應集中處理,以減少污染源的數目,便於管理。最後有計劃治理已被污染的水體。
3、加強監測管理,制定法律和控制標准。第一設立國家級、地方級的環境保護管理機構,執行有關環保法律和控制標准,協調和監督各部門和工廠保護環境、保護水源。第二頒布有關法規、制定保護水體、控制和管理水體污染的具體條例。
(3)湖治理方法擴展閱讀
進行污水防治,根本的原則是「防」「治」「管」三者結合起來。
1、「防」
對污染源的控制,通過有效控制和預防措施,使污染源排放的污染物量削減到最小量。
對工業污染源,最有效的控制方法是推行清潔生產。清潔生產是指資源能源利用量最小,污染排放量也最少的先進的生產工藝。清潔生產採用的主要技術路線有:改革原料選擇及產品設計,以無毒無害的原料和產品代替有毒有害的原料和產品;
改革生產工藝,減少對原料、水及能源的消耗;採用循環用水系統,減少廢水排放量;回收利用廢水中的有用成分,使廢水濃度降低等。清潔生產提倡對產品進行生命周期的分析及管理,而不是只強調末端處理。
對生活污染源,可以通過有效措施減少其排放量。如推廣使用節水用具,提高民眾節水意識,降低用水量,從而減少生活污水排放量。
對農業污染源,為了有效地控制面污染源,更必須從「防」做起。提倡農田的科學施肥和農葯的合理使用,可以大大減少農田中殘留的化肥和農葯,進而減少農田徑流中所含氮、磷和農葯的量。
2、「治」
通過各種措施治理污染源以及已被污染的水體,使污染源實現「達標排放」,令水體環境達到相應的水質功能。
污染源要實現「零排放」是很困難的,或者幾乎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須對污(廢)水進行妥善的處理,確保在排入水體前達到國家或地方規定的排放標准。應十分注意工業廢水處理與城市污水處理的關系。
對於含有酸鹼、有毒有害物質、重金屬或其他特殊污染物的工業污水,一般應在廠內就地進行局部處理,使其能滿足排放至水體的標准或排放至城市下水道的水質標准。
那些在性質上與城市生活污水相近的工業污水,則可優先考慮排入城市下水道與城市污水共同處理,單獨對其設置污水處理設施不僅沒有必要,而且不經濟。城市污水收集系統和處理廠的設計,不僅應考慮水污染防治的需要,同時應考慮到緩解水資源矛盾的需要。
在水資源緊缺的地區,處理後的城市污水可以回用於農業、工業或市政,成為穩定的水資源。為了適應廢水回用的需要,其收集系統和處理廠不宜過分集中,而應與回用目標相接近。
另外,對於已經遭受污染的水體,應根據水體污染的特點積極採取物理、化學、生物工程等手段進行污染治理,使惡化的水生態系統逐步得到修復。
3、「管」
加強對污染源、水體及水處理設施的監控管理,以管促治。「管」在水污染防治中也占據十分重要的地位。科學的管理包括對污染源、水體處理設施以及污水處理廠進行經常監測和檢查,以及對水體環境質量進行定期的監測,為環境管理提供依據和信息。
D. 怎樣用生態工程的方法治理湖泊富營養化
你的問題問的太泛泛了
而且現在生態治理發展的很快,總的來說就是源頭治理,中途治理以及末端治理
湖泊富營養化的症結就在於大量營養物質(特別是N和P)的過量攝入,最好的辦法就是在源頭上控制N和P的流入。1就是切斷排污口,使其停止像湖泊排入
2就是從源頭控制流入,採用綠色屋頂,透水鋪裝,加大對地表徑流的凈化力度
中途控制就是利用植被淺溝,滲透井(對地下水位水質要求很高),滲透溝,滲透渠等等一些列措施減少污染物質的流入,另外特別重要的就是湖邊必須有植被緩沖帶(要注意植被緩沖帶的坡度不能太大)
3就是末端治理,也就是在污染物質排入湖水中不得已採用的方法,要求4種植物相結合(挺水,浮葉,飄浮,沉水植物),必要時候可以考慮人工浮島,利用浮島上的植物進行凈化,還可以考慮生態堤岸(簡單地說就是用卵石等親近自然的材料搭建堤岸)等措施,另外對植物要定期收割,防止吸收的營養物質隨著植物的腐爛再次排入水體。
最後還可以利用相應的魚類放養,形成較完整的食物鏈,抑制藻類的生長
E. 治理湖泊污染的措施從地理角度
圖呢。。第一題主要從地理位置地質水文等方面分析第二題不外乎經濟結構不合理啊,環境污染,產業結構,資源枯竭,技術啊等..第三。引進外資,出台政策發展其它新能源,促進產業結構優化升級等,具體題目我不清楚,只能這樣了
F. 人工湖水處理的方法
已有的景觀水處理方法大致有生化技術、氣浮技術、過濾技術、動植物生態處理技術、人工濕地技術、殺藻儀、加葯系統等等。其中動植物生態技術、氣浮技術、人工濕地技術因技術不成熟,實施條件困難,基本不為實體工程所採用。目前技術研究已較為成熟,被廣泛推廣應用於景觀水體凈化工程的方法包括:循環過濾法,曝氣法和HDP直接凈化法。
以下將從不同方面對此三種常用景觀水凈化技術進行詳細比較。
一 治理效果
循環過濾法:依據物理原理,對景觀水體中的雜質與水體進行分離,保持水質的清潔。此法通常會用投灑化學葯劑,與水中污染物形成沉澱的方法作為輔助,形成一套治理景觀水體方案。在工程實例中,這種方式對處理含有較多懸浮固體(SS)或泥沙的景觀水體,效果尚好。但如果水體面積稍大,必定延長循環過濾的周期,使水質不能達到預期的效果,且該方法對有機物、藻類的抑制和處理效果不大,加入化學葯劑易對水體產生二次污染,因此一般循環過濾技術只用於水體面積較小的景觀噴泉水景中。
曝氣法:採用曝氣裝置,向水體中充入氧氣,增加水體溶解氧的含量,以達到水體凈化目的。此法所採用設備多為噴泉跌水裝置、普通曝氣機等,對於封閉不流動的景觀水體,曝氣裝置只能將其設備周圍很小范圍內充氧,造成大量缺氧死角,無法使水體均勻增氧。且該法只可改善水體黑臭現象,對於抑制藻類與實現水質清澈並無明顯處理效果。
HDP直接凈化法:將物理技術與微生物技術相結合,採用推流曝氣一體裝置,在封閉景觀水體中營造龐大水流,並高效曝氣,使富氧水塊隨水流與周圍貧氧水塊充分混合,改善水中生態環境。較之循環過濾法,水體循環次數大大提升。同時,在水體中安放特殊微生物載體,水中原有土著微生物自然附著其上,大量生長繁殖,高效分解水中污染物,強化了水體自凈能力,並且能夠捕食分解藻類,不產生二次污染。
二 工程設計和實施
循環過濾法:根據水體的大小,設計配套的過濾砂缸和循環水泵,並且鋪設用以循環景觀水的管路。砂缸里一般放置一定量的石英砂,石英砂的大小規格不同,正常過濾時,水從砂的上層進入,由下層出來,通過砂缸後重新流入水體中。此法需要在水底鋪設管網,同時需建設特別機房安放沙缸,可能會對原有景觀和管線產生影響。施工時間較長,佔地面積較大。
曝氣法:將曝氣設備安放在水體底部,設計與施工較易進行。
HDP直接凈化法:將所需設備浸沒在水底,無需土建施工,無需管線,有水無水都可安裝,不影響水面景觀,設計與施工較易進行。
三 後期操作與運行維護
循環過濾法:過濾裝置涉及到很多機械電器設備,需要專業人員進行操作和養護管理,景觀水體中出現的藻類會對過濾裝置產生影響,造成設備的堵塞,短路,處理效果降低,系統使用壽命縮短。同時,該系統為非連續工作設備,需進行反沖洗,如停機超過10小時/d,開機出水會產生色度和異味。整體操作極為不易,且給物業人員帶來很大麻煩。
曝氣法:曝氣裝置較易操作,但因該法對水體藻類與懸浮污染物無明顯控製作用,需要專職人員對水面藻類進行打撈清理,操作較為繁復,同時需定期對水體進行更換,才可保持水質清潔,此法在運行階段操作較為繁復,將消耗大量人力與財力。
HDP直接凈化法:設備操作較易進行,運行時間可根據季節變換與水質情況進行控制,對於人力物力沒有較高需求。
四 投資
循環過濾法:因該法需保證一定的循環周期,故需安放大量水泵和過濾設備,同時要進行土建施工,前期投資成本較高。後期設備運行階段,水體循環耗電量大,維修與更換過濾設備費用高昂。
曝氣法:需安裝數台曝氣裝置,前期投資不高,但該法不能無法保持水體清潔,需定期對水面藻類進行清理打撈和和換水,財力和人力將有較大消耗。
HDP直接凈化法:需根據水體情況安裝一體設備與微生物載體,無需土建施工,前期投資成本相對不高。後期運行階段,因該法採用低耗能裝置,耗電量小,且無需人工操作。相比之下,為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景觀水體治理方法。
綜合以上各方面比較,較之循環過濾法與曝氣法,HDP直接凈化法存在較大優勢,治理效果顯著,對景觀水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水體流動性差,混濁,色度高,藻類泛濫,池底黑臭等都可較快解決。同時,無土建施工,無機房管網,不影響水面景觀,能防止或延緩水面結冰,保護駁岸。後期運行操作簡便,費用較低。相比之下,為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景觀水體治理方法。
G. 為治理湖水污染,人們提出以下三種治理方案
1號可以是可以,但得從長遠來考慮,如以成災,此方法不可用 。2號我不同意如將長江水引專入湖水屬,此工程浩大,到呢時候,災情更重了。3號不過3號我同意可用,不過要注意,水葫蘆生長速度很快,搞不好,災情沒好,又弄個水葫蘆成災
H. 人工湖水綠藻治理辦法
採用以下三種方法進行處理:
(一)、吸附預處理(嗅味)
建立粉末活性炭投加裝置,國內外利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色和臭味物質,已取得成功的經驗達到理想的處理效果,粉末活性炭的投加量的多少與水的濁度大小和產生臭味物質的濃度有關,投加量應根據水質特點試驗確定。粉末活性炭作為一種預處理方式其運行費用相對較高,一般作為一種解決水質突然惡化的應急措施。
歐美各國在給水處理中廣泛用粉末活性炭去除水中的臭味,投加量一般為2-5mg/L。
(二)、化學預氧化處理
1、高錳酸鉀(藻類)
高錳酸鉀(KMnO4)是一種較強的氧化劑,但消毒能力弱(據資料高錳酸鉀預氧化不會引起藻毒素的釋放),高錳酸鉀氧化可控氯酚,FHMs的生成,並有一定的色、臭、味的去除效果,對烯烴、醛、酮類化合物也有較好的去除能力。但經高錳酸鉀氧化的氧化產物中,出水經氯化後,水的致突變性有較大幅度的增加,應與粉末活性炭聯用效果非常理想。一般投加量不會超過1mg/L,噸水成本0.02元。
2、二氧化氯(有機物)
二氧化氯(CLO2)氧化性強,預氧化可有效破壞藻類、酚,改善水的臭味。有研究表明二氧化氯使藻類死亡破裂,使大量藻毒素釋放到水體中並引起異味(土臭素,2—MIB),二氧化氯不穩定需現場發生,對操作人員要求較高,一般預氧化量在1-2mg/L,噸水成本0.024-0.048元。
3、 生物預處理
藉助於微生物群體的新陳代謝活動,對水中的有機物,氨、氮、亞硝酸鹽等初步去除,對後續的常規處理非常有利,但水源的水質、水溫、水量的變化和操作管理水平的高低直接影響到水處理的效果,現在上海、深圳等都有大規模應用,但在東北因水溫變化太大30℃--2℃,尤其在春、秋、冬季,由於水溫的問題在生物膜的培養將很困難。據資料,當水溫低於10℃時氨氮的去除率只有10~15%。當原水氨氮濃度小於1mg/L時,氨氮的去除率小於50%。
特點:操作管理要求高,投資大
I. 保護湖泊的方法和措施
1、全面、系統地開展流域綜合治理。首先是確立科學、系統的綜合治理思路內。堅容持從湖內治理為主向全流域保護治理轉變,從專項治理向系統的綜合治理轉變,以專業部門為主向上下結合,各級各部門密切協同治理轉變,從工程治理為主向工程治理和生態修復相結合轉變。其次是堅持規劃引導。
2、緊緊依靠科技進步和科學的方法治理面源污染。對農業面源污染進行全面監測和綜合分析,對主要入湖河道水質進行監測。
3、堅持因地制宜、積極探索體制機制的創新。創建了農村垃圾清運模式(農戶交費、政府補助、市場化運作),告別長期以來垃圾入湖的生活習慣。針對地方財政不足的現實情況,創新投融資體制,建立按財政增長比例增加對環保投入的機制。
(9)湖治理方法擴展閱讀:
要按照全面規劃、合理利用、綜合治理的原則保護和治理湖泊,恢復並發揮湖泊的功能。管理湖泊的有關部門如果只從本部門的利益出發,忽視湖泊生態系統的整體性,將導致資源的衰減,並引起諸多矛盾。
如圍墾湖泊、截走入湖徑流、超量引用湖水、超標排放污水,勢必降低湖泊的總體功能,惡化生態環境。特別是乾旱地區的湖泊,換水周期長,如超量引用湖水,使湖水乾涸,後果將十分嚴重。
J. 人工湖如何治理
人工湖一般是人們有計劃、有目的挖掘出來的一種湖泊,非自然環境下產生的,因此對於人工湖而言,水質將會出現三類不同性質的污染:
(1)由於氮磷營養元素過多而導致的富營養化污染。表現為湖水發綠、出現大量藍綠藻甚至水華;
(2)有機污染物過多而導致的有機污染。表現為湖水污濁、缺氧、發黑有臭味;
(3)顆粒狀塵埃和樹葉等固體異物過多而導致的雜質污染。表現為水中雜質過多、透明度低、影響觀瞻。
每一種污染都會導致水質的惡化和景觀的直接破壞,因此必須對三種類型的污染都採取對症下葯式的治理措施,才能全面保護人工湖水不受破壞,水質情況良好。
人工湖水處理是一個世界性難題
對於人工湖水處理而言,最大難處是水量極大,幾萬噸水的人工湖比比皆是,城市的大型公園和景觀河道至少是幾十萬噸水乃至幾百萬噸水。如果照搬污水處理或泳池水處理的方法,一般每頓水的治理投資在300元以上,1萬噸水就需要300多萬,對於人工湖而言成本極大,客戶難以承受。
因此,對於人工湖而言,既要解決技術上的大難題,又要大幅度地降低治理成本,這是一個極其困難的工作。正因為如此,人工湖水處理才成為一個世界性難題。
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三個發展階段
對近年來常用的人工湖水處理技術進行歸納,我們可以看出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大致經歷了三代,下面將對三個代分別介紹:
第一代:這一代是人工湖水處理的起步代,當人們開始認識到人工湖也會發生水質發臭、惡化等現象,嚴重影響其美觀,一些技術人員便逐漸開始探索合適的技術進行治理。常用的技術大致有水泵循環、跌水、沙缸過濾、投撒化學葯劑、增氧曝氣等簡單的方式,這些方法大都比較單一,治理效果甚微,基本無效。
第二代:隨著時間的推移及技術的進步,部分公司在第一代技術的基礎上適當改進,推出了第二代技術,這一代主要的技術有:全自動精濾機、氣浮、生物制劑、人工濕地以及生態基等技術。這些技術相對第一代的技術在技術含量和處理效果方面有很大的進步,但大多都是從其他水處理技術轉型過來,對人工湖水處理並沒有針對性,有些時候(水面較小時)治理效果較好,有些時候(特別是水面較大時)處理效果會很差,技術本身存在一些硬傷。
比如全自動精濾機過濾和氣浮技術,都是將水體從湖中抽出,在外部的水處理機房凈化處理後再注入湖裡,都屬於間接凈化法。這種模式最大的問題是受循環周期瓶頸限制。由於建造成本限制和湖邊土地限制,水處理機房不可能面積很大,當水量達到幾千立方乃至幾萬立方時,水處理的循環周期就會很漫長,幾天才循環一次。夏季湖水污染快,還沒等處理一遍湖水又變臟了,即使處理機房的出水水質再好,與大湖中的水混合以後整個湖水還是較臟。另一方面,將水從湖中抽出需要消耗大量的電能,處理機房的建設也需要較多費用。
另外,有些是引入一些時髦單元組合,看似最新技術,但實際上在工藝原理、數量匹配上都存在硬傷,這主要是由於一些非技術類的公司通過代理加盟方式進入本行業,簡單模仿所致。
第三代:這一代的技術對人工湖的治理效果上比第二代技術又有大幅度提升,對大水面及污染嚴重水面都有很好的治理效果,能達到三類甚至二類水質標准,是目前國內最新一代治理技術,主要代表技術有: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和HDP直接凈化技術。
動植物綜合調控技術通過對魚類品種、魚蟲品種、水草品種的精心篩選和調控、以及各種化學葯劑、生物制劑的應用,最終實現沉水植被的大量健康生長,形成「水下森林」,調控過程非常復雜,調控過程中需要緩慢注水以適應水草光照要求,前後耗時幾個月。而且雜草的清除、所培育水草的定期收割都需要耗費大量人力,雖然沒有電耗,但人力、生物制劑、魚蟲的消耗使得維護成本並不低。
HDP直接凈化技術一邊營造「流水不腐」的活水環境、一邊通過提供載體的方式在水中大量培養土著微生物,大量微生物在充足的溶解氧和動水的環境下對水中有機污染物進行好氧分解,實現了污水凈化。這種技術彌補了其它各種方法的短板,既有污水處理廠的處理能力和速度,又沒有土建、管網的煩惱,更沒有湖外治理時水泵循環帶來的循環周期瓶頸限制。另一方面,以土著微生物為種源,用生物載體促使其大量繁殖,避免了外來生物制劑數量的快速衰減和種源的快速退化難題,而且施工和維護簡單方便。
總結
從人工湖水處理技術的發展歷程來看,最新一代的HDP直接凈化技術在人工湖方面具有很大優勢,治理效果顯著,對人工湖水體存在的主要問題,如水體流動性差,混濁,色度高,藻類泛濫,池底黑臭等都可較快解決。同時,無土建施工,無機房管網,不影響水面景觀,能防止或延緩水面結冰,保護駁岸。後期運行操作簡便,費用較低。相比之下,為性價比較高的一種景觀水體治理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