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四湖治理
㈠ 淮河治理遇到那些困難
從水利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全體會議上獲悉,盡管治淮工作已經取得了很大成效,但由於淮河流域水情復雜、治理投入資金不足等原因,治淮工程建設總體進展不快,現有的防洪減災體系尚不完善,淮河治理亟待解決八大關鍵性問題。
一是上游攔蓄能力不足。目前,淮河流域大型水庫總庫容187億m3,控制流域面積僅佔全流域山丘區面積的三分之一。淮河幹流上游尚無一座大型水庫,部分病險水庫尚未完成除險加固。二是中遊行洪不暢,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滯後。淮河幹流中游仍未達到設計行洪能力,沿淮行蓄洪區人口急劇增加,人水爭地矛盾突出,安全建設滯後,避洪設施建設標准低,撤退道路、預警通訊等設施尚不完善。 三是下游泄洪能力仍顯不足,洪水出路問題尚未從根本上解決。入海水道、分淮入沂和蘇北灌溉總渠泄洪能力偏低,尚未達到規劃確定的泄洪標准。四是干支流堤防標准低,堤基堤身質量差,堤身斷面不足,險工險段和病險穿堤建築物多,缺少必要的基礎及防滲處理。五是平原低窪地區排澇標准低,排澇能力嚴重不足,因洪致澇問題尚未解決。在淮河遇中小洪水時,外河水位長時間居高不下,平原窪地積水無法自排,"關門淹"的現象十分嚴重。六是淮河部分重要支流尚未進行系統治理,遇中常洪水往往遭受嚴重損失。19項治淮骨幹工程中確定的淮河左岸6條跨省骨幹排洪河道建設,目前僅完成包澮河、汾泉河初步治理,以及洪汝河、奎濉河河道近期治理部分工程,主要支流排洪依然不暢。七是流域洪水調度與管理手段較為落後,防汛通訊和水文基礎設施相對薄弱,防汛異地會商系統尚未完全建成。八是淮河流域洪澇乾旱交錯,水資源短缺和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十分突出。由於來水偏少、用水量大和管理上的問題,洪澤湖和南四湖經常在死水位以下運行, 2002年南四湖上級湖全湖乾涸、下級湖幾近乾涸,對湖區生態系統和當地用水造成了嚴重的影響。淮河水污染問題十分突出,水環境承載能力下降,生態環境惡化的情況尚未扭轉。
㈡ 目前淮河流域的水質怎樣淮河污染治理所面臨的困境又是什麼各級政府應該怎麼做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南部的桐柏山,幹流全長1000km。流域西部、西南部及東北部為山區、丘陵區,其餘為廣闊的平原。山丘區面積約占總面積的1/3,平原面積約占總面積的2/3。流域西部的伏牛山、桐柏山區,一般高程200— 500m,沙穎河上游石人山高達2153m,為全流域的最高峰;南部大別山區高程在300一1774m;東北部沂蒙山區高程在200一1155m。丘陵區主要分布在山區的延伸部分,西部高程一般為100—200m,南部高程為50—100m,東北部高程一般在100m左右。淮河幹流以北為廣大沖、洪積平原,地面自西北向東南傾斜,高程一般15—50m;淮河下游蘇北平原高程為2—10m;南四湖湖西為黃泛平原,高程為30—50m。 流域內除山區、丘陵和平原外,還有為數眾多、星羅棋布的湖泊、窪地。 淮河發源於河南省桐柏縣的桐柏山,大體自西向東流,經過河南省南部、安徽省北部、江蘇省北部,至江蘇省江都縣三江營注入長江,河道全長1000公里。流域西以河南省西部的伏牛山脈與黃河的支流伊洛河流域及長江的支流漢水流域分界;北以從河南省鄭州至蘭考的黃河南堤和從蘭考到廢黃河口的廢黃河南堤與沂沭泗流域分界;南以桐柏山脈、大別山脈及通揚運河、東串場河與長江中下游北岸的漢水、皖河、巢湖、滁河等水系分界;東瀕黃海。
㈢ 高分求建國後治理淮河的故事資料
摘要:淮河流域是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是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人口密集、物產豐富、交通發達,在國民經濟中佔有較大比重;歷史上洪澇與乾旱交替,具有多災性。建國以來,雖經多年整治,已取得一定成果,但隨著社會經濟與人口的發展,自然條件也在演進變化。現狀中行蓄(滯)洪與人民生產、生活交織在一起,災與利皆源於水。面對這些變化,21世紀治淮規劃應在歷年治理原則基礎上加以新的調整。
關鍵詞:21世紀 淮河流域 治理規劃 對策思路
淮河是新中國成立後進行全面治理的第一條大河。建國之初,毛澤東主席發出了「一定要把淮河修好」的偉大號召,1950年10月14日中央政務院又作出了《關於治理淮河的決定》,提出了「蓄泄兼籌」的治淮方針。1991年淮河發生洪水後國務院作出了《關於進一步治理淮河和太湖的決定》,提出「蓄泄兼籌,近期以泄為主」的治水方略。經過50年的治理,淮河流域初步形成了山丘區水土保持、水庫、堤防、河道、控制樞紐、行蓄(滯)洪區、調蓄湖泊、水文水情預測報、洪水調度、防汛通信等工程和非工程措施組成的綜合防洪體系,改變了歷史上長期遺留下來的「大雨大災、小雨小災、無雨旱災」的悲慘狀況。初步分析,累計減免洪澇造成的災害面積2×107ha以上,經濟效益達2000餘億元,為總投入的6倍多。治淮成績雖然巨大,但目前淮河流域防洪標准仍然不高,難以防禦建國以來的最大洪水;淮河幹流在防禦10~20年一遇的常遇洪水時也要以犧牲行蓄洪區廣大群眾的切身利益甚至生命為代價。乾旱較為頻繁,尤其是20世紀80年代趨勢更加明顯。因此,淮河的治理任務是艱巨的、長期的和復雜的。
1 基本情況
淮河水系原本完善,獨流入海,水流暢通。12世紀以後,由於黃河南泛奪淮近700年之久,使穎河以東的幹流淤塞破壞,排水能力顯著下降,洪澇旱災十分頻繁,且長期得不到系統治理。
1.1 自然特徵
淮河流域位於長江與黃河之間,東臨黃海。現狀以廢黃洪為界,分為淮河與沂沐泗兩大水系,總面積27萬km2,其中淮河水系19萬km2。淮河幹流發源於河南桐柏山,流經河南、安徽至江蘇揚州的三江營入長江,全長1000km,總落差196m,平均比降為萬分之二,淮源至豫皖兩省交界的洪河口為上游,面積3萬km2,長360km,比降萬分之五。從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的三河閘為中游,面積約16萬km2,長490km,比降為百分之零點三,洪澤湖以下為下游,長150km,比降為萬分之零點四。
沂沭泗水系是沂河、沭河和泗河水系的總稱,均發源於山東沂蒙山區,流域面積8萬km2。
淮河流域是我國南北氣候、高低緯度和海陸相三種過渡帶的重疊地區和典型的孕災環境地帶。流域跨豫、鄂、皖、蘇、魯5省39市(地區)176個縣(市),現有人口1.6億人(1997年統計數),平均密度600人/km2,(平原達700人/km2以上),是我國平均人口密度的5倍。耕地1.22×107ha,約為全國的八分之一,耕地率為鞘44.6%,是全國的4.5倍,居各流域之首。1997年糧食產量850億kg,佔全國產量的六分之一;煤炭探明儲量700億t,佔全國的八分之一;現有火電裝機2000萬kw,京滬、京廣、京九、隴海等7條鐵路通過流域腹部。淮河流域是我國重要的商品糧、油、棉生產基地。
淮河流域屬暖溫帶半濕潤季風氣侯區,多年平均降雨880mm,時空分布極不均勻,6~9月份降雨佔全年降雨量的60%~80%。豐水年的雨量為枯水年的5倍之多。
1.2 洪水和災害
據史志記載,建國前400年間曾發生過特大洪水9次;10年左右就發生一次中等洪水。建國後淮河水系最大洪水年是1954年,沂沭泗水系為1957年和1974年,1968、1975年為淮河幹流上游和洪汝河、沙穎河特大洪水。1991年屬淮河流域的較大洪水。
淮河洪水造成的災情都很慘重。1593年7月下旬的特大暴雨,雨若傾盆,致使魚游城關,舟行樹梢,「方數千里,滔天大水,廬舍禾稼,盪然無遺,浮屍遍野」。1931年運河堤潰決,從淮陰至揚州,縱橫三四百里,一片汪洋。洪水所及,盪然無存。受災5.13×106ha,災民近2000萬人,死亡10.9萬人。1954年洪水,受災面積4.31×106ha,死亡2000多人。1957年沂沭泗洪水成災面積達2.00×106ha,倒房300萬間,1200多人死亡。1975年洪汝河、沙潁河洪水為歷史罕見,造成我國第一次2座大型水庫垮壩,生命財產損失慘重。1991年淮河洪水,受災耕地5.52×106ha,倒房196萬間,受災人口540多萬,損失糧食66億kg,直接經濟損失達340億元。公路被淹、工廠停產、鐵路幾度中斷。
淮河流域乾旱成災與洪澇災害相近。據統計80年間,全流域旱災的面積在1.33×105ha以上的大旱年有20多年。1989年流域四省旱災成災面積近4.53×106ha。南四湖、洪澤湖的水位處於死水位以下的年份越來越多,時間也有延長的趨勢。
1.3 主要特點
流域地處過渡地帶,天氣系統復雜多變。地形大體由西北向東傾斜,西部、南部及東北部山丘區環繞廣闊平原,中下游地勢平緩,極易形成洪澇災害。受黃河奪淮影響大,人工河道多。人口眾多,人與水爭地越來越激烈。無論是洪災還是旱災,造成的損失越來越大。[next] 2 存在的主要問題
2.1 治理任務艱巨,防洪形勢嚴峻
20世紀90年代,淮河治理是在歷次規劃及實施工程的基礎上,根據1991年洪水暴露出的問題及國務院治淮治太決定,修訂了《淮河流域綜合規劃綱要》,論證和落實了工程措施。主要骨幹工程有19項:淮幹上中遊河道整治及堤防加固;行蓄洪區安全建設;懷洪新河續建;入江水道鞏固;分淮入沂續建;洪澤湖大堤加固;復建板橋、石漫灘等防洪水庫;沂沭泗河洪水東調南下;大型水庫除險加固;開辟淮河入海水道;建設淮河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汾泉河、包澮河初步治理;渦河、奎濉河、洪汝河、沙穎河近期治理;湖窪及支流治理;其他工程。這些工程原定2000年基本完成,目前僅完成4項,12項在建,任務完成不足一半。必須加大投入,加快治理速度,使淮河能防禦1954年(50年一遇)以上量級洪水,沂沭泗河能防禦1957年(大於50年一遇)洪水,這是淮河流域21世紀首要的治理任務。
2.2 行蓄洪區啟用與生產發展矛盾突出
20世紀50~60年代,利用沿淮沿湖低窪地修建了28處行蓄(滯)洪區,總面積3944km2,耕地2.41×105ha,人口195萬人。這些行蓄(滯)洪區,歷史上是洪水滯蓄和迴旋的自然場所,目前是淮河流域防洪體系的特殊組成部分。一定標准洪水時開啟使用,成為河道的一部分參與行洪、蓄洪,削減洪峰。在當時特定的歷史條件下,這種安排是有道理的,也是有效果的,但不能從根本上徹底解決問題。每遇行蓄洪,先保後棄,被迫扒口、炸堤,延誤了時機,行蓄洪效果差,結果是既保不了行蓄洪區又逼高了沿程河道水位,造成全線防汛緊張局面,對社會影響極大,對政府的壓力更大。雖經近10年治理,防洪標准仍然僅有2~15年一遇。從淮河的洪水特性、地形條件,和其本身的各方面條件來分析,今後防洪標准不可能有較大的提高。
一個時期以來,為解決行蓄洪區的問題,修建了庄台近500萬㎡,避洪樓3.3萬㎡,撤退道路700多km,此外還修築了保庄圩和匹配防汛通信設備。治理是以逃生保命,不死人為目標,加上區內人口的過度增長和不合理的開發利用,人與水爭地的矛盾有增無減,遠不能適應當前防洪抗災和區內群眾生產發展和生活質量提高的要求。隨著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經常性地犧牲上百萬人的利益來維持淮河一定的防洪標准,會越來越困難。21世紀的淮河治理,行蓄洪區的問題是不可迴避的。
2.3 淮干中游排水嚴重不暢
洪河口至洪澤湖出口為中游,長490km,河槽寬自上而下分別為200m、300m、500m、平槽泄量王家壩至正陽關為1000m3/s,正陽關至渦河2500m3/s,渦河口以下3000m3/s。過窄的河槽使洪水極易上灘,水位壓速上漲,且居高不下。中游窯河口至洪澤湖(長223km)的河底低於洪澤湖湖底10.0m高程,洪水壅積難下,形成「關門淹」,又頂托支流洪水下泄。以往的工程措施主要是退堤、切灘、加固堤防。排水問題雖稍有改善,但未能從根本上解決中游的問題,尤其是「關門淹」的問題。
2.4 洪澤湖及其周邊圩區防洪矛盾突出
洪澤湖具有防洪、灌溉、供水、航運、水產養殖等綜合效益。設計水位16.0m時,庫容134億m3,面積3700km2;校核水位17.0m時,庫容169億m3,面積約4300km2(含洪澤湖周邊圩區面積)。周邊圩區總數380個,總面積2064km2,有人口110多萬人,耕地14.47×104ha,當洪澤湖蔣壩水位14.5m時破圩滯洪。存在的主要問題是防洪水位偏高,涉及幾個縣城被淹;圩區人口多,安全設施少,撤退困難,加上圩區堤防無計劃地加高,破圩滯洪的措施難以落實。如圩區不啟用,防洪庫容將減少40~50億m3,是個十分突出的問題。湖底高程高於部分淮河幹流河底,中遊河道渲泄不暢。
2.5 各類工程的聯合優化調度研究不夠,難以適應當前防洪抗旱形勢的要求
淮河中游已經興建了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大型人工河道,即將建設中游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蚌埠閘樞紐已於1962年建成。目前,這些工程的調度主要是以洪水調度為主,較少考慮水量分配、生態環境用水等的客觀要求。
此外,淮河的特大洪水防禦方案是國務院於1985年批準的,在歷次防洪調度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隨著1991年展開的治淮建設,工程、社會經濟和其他條件已發生了較大變化,如仍按此調度,難免有不切合實際的地方,但至今一直未能開展修訂工作。一旦出現特大洪水,很難保證不出現重大險情。
2.6 旱災呈增長趨勢,水資源嚴重短缺
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中游部分河段及洪澤湖、南四湖等河湖多次出現斷流或乾枯,且有增加趨勢,水資源優化配置是淮河21世紀面臨的重點問題。[next] 3 重點研究的問題及對策
淮河流域水系復雜,各類矛盾多,治理難度大,進展比較緩慢。需要針對目前流域治理中的難點和重點問題,根據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要求、98長江大水對准河治理的啟示、國家治水的大政方針以及客觀條件的變化,運用新的治理思路,研究對策,對洪澇災害、乾旱缺水、水環境惡化等問題實行統籌規劃,綜合治理。
3.1 各級政府要繼續加大對水利的投入,縮短審批周期,加快治理速度
初步匡算完成19項治淮骨幹工程的建設任務還需投入250~300億元,花費10年時間的艱苦努力。因此,必須繼續加大對治淮的投入。此外,還應盡可能地縮短審查審批周期。建議制定分級審查審批辦法,以利於加快決策過程。投入的問題不徹底解決,治淮的任務就難以如期完成,更談不上為國民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服務。水利的性質屬社會公益性,在一定意義上甚至可以說是涉及國家安全問題。因此,必須以政府作為投入主體,也可以制定政策社會統籌解決,或採取綜合措施加以解決。
3.2 加強基礎性工作的研究
淮河的問題比較復雜,極需加強各方面的基礎性工作。淮河河道演變和整治是一個重要的研究課題,多年來雖做了些工作,但投入少,研究的深度和廣度不夠,難以指導規劃和治理。淮河上、中、下遊河道特性差別很大,河湖關系十分復雜,雖然泥沙來量較少,含沙量較小,但人類活動的影響很大,值得花大氣力對河道進行系統的觀測和研究。
淮河治理規劃是否要考慮黃河再次侵淮的問題也是值得深思的。黃河和淮河之間是一個北高南低的傾斜平原,一旦黃河南堤決口,黃河奪淮的歷史就會重演。黃河南堤能否確保萬無一失?恐怕是個難以回答的問題。但萬一出現這種情況,淮河應有措施應付方是上策。建議作為准河的重大問題重點加以研究。
3.3 加強重點堤防的建設
淮河流域的Ⅰ級堤防約1725km,Ⅱ級堤防近3000km。目前的質量參差不齊,極易出現險情。一旦出險,後果十分嚴重,以淮北大堤為例,其長654km,保護人口887萬人,耕地0.92×106ha,區內有眾多鐵路、國道、煤礦及電廠等,必須確保。而淮北大堤目前存在眾多隱患;砂基堤段多,滲漏嚴重;從明清以來逐漸修築的堤身質量差,難以確保長時間高水位浸泡後不出現重大險情。就淮河而言,只要Ⅰ級堤防不出現重大險情,近7000萬人,約6.67×106ha耕地就有了安全保障。因此,近期規劃的重點轉移到重點堤防工程上,從戰略角度看是十分必要的。
3.4 抓好水資源的優化配置
淮河流域防洪形勢嚴峻,旱災也不可掉以輕心。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水資源供需在時空上的矛盾也越來越突出。淮河流域數年連旱,地表水補給不足和長年「超支」開采,防大旱防長旱的思想准備不足,抗旱設施投入也少。20世紀80年代以來,淮河幹流出現過多次斷流,斷流時間、長度呈現出增長的趨勢。洪澤湖、南四湖等湖泊的水位經常位於死水位以下,水環境、生態環境問題日益突出。如何根據水資源供給能力,合理確定工業、農業、城市、環境用水及地區間水量分配更顯得十分必要和緊迫。建議首先著手制定淮河流域水量分配辦法,初步協調好各地區、各行業的水資源供需矛盾;在提高中期預報精度的基礎上,研究科學地利用洪水資源的方法和措施,尤其是洪澤湖、南四湖等大型調蓄湖泊更應重點研究。淮河中游也應結合臨淮崗洪水控制工程的建設,與茨淮新河、懷洪新河等分洪河道及蚌埠閘樞紐開展水資源配置的聯合調度優化研究工作。
3.5 行蓄(滯)洪區必須調整治理思路
當前,行蓄(滯)洪區存在的主要問題,一是行蓄(滯)洪不及時,不通暢;二是行蓄洪機遇頻繁,群眾生活困難,生產難以發展;三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安全設施越來越不足,人與水爭地的矛盾十分突出。移民建鎮雖是好辦法,但以當前的國力,要全面啟動,恐有較大困難。因此,必須對行蓄(滯)洪區進行調整。按照有退有保、有平有留的原則,分類進行治理。
1)對人口較少,面積小,標准低,行洪作用不明顯的行洪區,如上、下六坊堤,石姚段、洛河窪等行洪區予以廢棄。
2)對人口多,面積大,但防洪標准較低,進洪機遇頻繁的姜家湖、唐垛湖等行洪區改建為蓄洪區;大部分人口在區內建高標準保庄圩予以解決,少部分遷移至崗邊安置。建進、退水閘,實行計劃蓄洪,確保居民及財產安全。
3)在行洪區內嚴格執行計劃生育政策,將人口自然增長率限制在平均水平以下,鼓勵外遷,限制遷人。改變耕作方式,調整產業結構。地方政府應制定具有法律效力的扶持、補償與救助的管理辦法,依法管理行蓄洪區。
4)具備條件的行蓄洪區應盡量多建保庄圩,少建庄台和避洪樓。庄台既投入大又難以發展。實際情況是建設時夠標准,過幾年人口增加了又向窪地發展住房,難以徹底解決問題。避洪樓多建於低窪處,行洪時四面環水,仍需救助,且造價高。保庄圩既具完全性又節省投資,即使損失點庫容也應大力推廣。
5)瓦埠湖蓄洪區本身內水較大(4200km2來水面積),自建成以來末能發揮蓄洪削峰作用,應予取消,以利區內生產發展。
3.6 疏浚河道和興建泵站,解決中游排水不暢和「關門淹」
淮河中游由於特殊的地形條件,洪水比降過緩,致使排水不暢。由於中遊河床較穩定,含沙量小且有逐年下降趨勢。因此,在正陽關以下河段應盡快實施「百船工程」計劃,疏浚以擴大河槽斷面,增加平槽泄量。
在中游建設大型泵站,重點解決「關門淹」,確保汛後耕地及時。
將洪澤湖設計水位由16.0m降至15.2m,校核水位從17.0m降低為16.5m,加大中游的洪水比降。同時開挖馮鐵營引河,縮短洪水入洪澤湖的路程,開展淮河和洪澤湖的「河湖分離」方案研究,將小於或等於12000m3/s的洪水流量直接由入江水道下泄,既縮短洪水路徑又增加洪水比降,減輕中游防洪壓力。此外,也可考慮修建三河越閘,其功能主要是加大洪澤湖12.5~15.0m水位時的泄量,延緩洪水上漲速度,也利於洪澤湖正常蓄水位的進一步抬高。
對洪澤湖周邊圩區進行風險分析,制定分級滯洪計劃,確保及時滯洪並最大限度地減少損失。根據工程建設、社會經濟發展狀況等,重新修訂淮河防禦特大洪水方案。
㈣ 泗河的治理
黃河的奪泗,使汴(河)、泗(河)故道成為地上懸河,平均寬約3公里,高出附近地面3~5米,有些地段達8米。濉河被迫獨流入洪澤湖。沂、沭、泗河歸海出路淤墊,致使沂、沭、泗河在魯南和蘇北廣大地區泛濫成災。
新中國建立後,按照「蓄泄兼籌」的治淮總方針,沂、沭、泗地區實施了「導沂整沭」和「導沭整沂」工程,進 而實施了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對沂、沭、泗水系進行了全面整治。在上游山區修建水庫,中游利用南四湖、駱馬湖和興建石樑河水庫調蓄洪水,下游以泄為主,開辟新沭河和新沂河。
新沭河是自山東省臨沭縣大官莊向東南開辟的一條人工河道,經臨沭縣大興鎮、江蘇省東海縣石樑河,向下至連雲港市臨洪河口入海。
新沂河是在駱馬湖以東開辟的新河道,自嶂山經新沂縣口頭村會沭河,再向東橫穿沭陽、灌雲兩縣至灌河口入海。
「九五」期間續建了沂、沭、泗洪水東調南下工程,將沂河、沭河、新沭河及中運河的防洪標准提高至20年一遇。
泗河上中游水庫湖泊的興建與利用,下游出路的開辟與擴大,為今後該流域的防洪、水資源的合理配置及生態環境的平衡,創造了基本條件,這一水系必將為本流域經濟社會的繁榮發展做出巨大貢獻。
㈤ 京杭大運河的治理與現在狀態
現狀及特徵:
京杭運河的流向、水源和排蓄條件在各段均不相同,非常復雜,流向總體概括為四個節點、五種流向:
節點1 天津(海河)以北的通惠河、北運河向南流;節點1與節點2 東平湖 之間的南運河、魯北運河向北流;節點2與節點3長江(清江)之間的魯南運河、中運河、里運河向南流;節點3與節點4長江以南的丹陽之間河段向北流;丹陽以南河段(江南運河)向南流。
①通惠運河。歷史性通航河道。由於清末實行「停漕改折」政策和20世紀以來鐵路、公路交通發展,貨物轉為陸運,加之水源不足,航道失修,至50年代初期,僅有少量船隻作間歇性通航。目前該河主要用作北京市排水河道,已不能通航。
②北運河。長約180公里,集水面積5.11萬平方公里,由天津注入海河。除屈家店至天津段15公里可供小船作季節性通航外,其餘河道均不能通航。
③南運河。又名御河,長414公里。四女寺至臨清段稱衛運河,長94公里。天津至四女寺段航道窄狹彎曲,底寬15~30米,水深約 1米,建有楊柳青、獨流、北陳屯、安陵4座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水庫攔蓄,兩岸農田灌溉,加之年久失修,現已處於斷航狀態。衛運河底寬30米,水深約1米,建有四女寺、祝宮屯船閘,可通航100噸級船舶。由於上游岳城水庫畜水,截走水源,尤當衛運河擴大治理後,航道情況驟然惡化。
④魯北運河。也稱位山、臨清運河,原河段已淤塞。1958年另選新線,長104公里,但未開挖。1960~1968年,根據引黃輸水要求,開挖了周店至尚店76公里渠道,兩頭河段尚未開挖。
⑤魯南運河。國那裡至梁山段稱東平湖湖西航道,長20公里,1968年雖經疏浚整治,但河道嚴重淤積,水深不足,尚不能通航。梁山至南旺段長33.8公里,枯水期航道水深0.5米,每年可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南旺至濟寧段長27.1公里,底寬15米,枯水期水深0.5米,每年僅通航6個月,為季節性航道。濟寧至二級壩段長78.1公里,航道順直,枯水期水深1米以上,底寬50米,可通航100噸級船舶。
⑥中運河。二級壩至大王廟段原來是走韓庄、台兒庄一線。1958年在江蘇省境內新辟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經徐州市北郊通過,至大王廟與中運河匯合。大王廟至淮陰段仍循原來河道南下,長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經近年分段拓寬,航道一般底寬45~60米,水深3米以上,已可通航500~700噸級以上拖帶船隊。是為徐州煤炭南運主要線路。
⑦里運河。全長169公里,其入江口原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近年屢經整治,航道底寬一般達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1000噸級拖帶船隊。年運貨量1500萬噸左右。
⑧江南運河。自長江南岸諫壁口經丹陽、常州、無錫、蘇州、平望至杭州。其中,平望至杭州有3條航線,即東、中、西線,如以東線計算,全長323.8公里,大部分底寬20米,水深2米,一般可通航40~100噸級船舶,年貨運量達1600餘萬噸。
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後,對運河進行了大規模整修,使其重新發揮航運、灌溉、防洪和排澇的多種作用。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運河和錢塘江溝通工程已將江、河、海銜接起來,構成了以杭州為中心的、以京杭運河與長江、黃河、淮河、海河、錢塘江五大水系相連通的水運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