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街區治理
『壹』 雙創街在北京有幾條街區
北京諾德雙創街,位於北京市豐台區諾德三期16號樓2層。
『貳』 國貿誰才是北京最繁華街區
三里屯和國貿誰才是北京最繁華街區:
國貿更繁華一點。
這兩個街區,一個主打娛樂,一個主打商務,一個夜晚燈紅酒綠,一個白天白領聚集。似乎是各有千秋,難以取捨。
從2010年到2015年再到未來的2020年,不同街區吸引的人流自然是不一樣的,出現的增幅變化也各有不同。可以看到,國貿周邊區域吸引人流的能力明顯比東直門三里屯區域更強。
國貿附近最多的一個街區可以有46條公交線經過,而即使東直門擁有汽車總站,也只有35條公交線經過,可見繁忙程度不一樣。
在國貿附近,有不少街區以金融服務,購物服務,以及公司企業為主導,而三里屯東直門附近,則以餐飲,交通生活服務為主導,可以反映出兩個區域的定位不一樣。
國貿作為CBD,擁有各種中心商圈,區域商圈,以及周邊的社區商圈,而東直門三里屯區域則僅僅擁有社區商圈,並沒有形成特別集中的輻射范圍特別大的中心商圈。
國貿附近,有世貿天階,建外SOHO,中央電視台等北京較著名的地點,也有金融大廈,金融中心等建築。而在東直門三里屯附近,則是以辦公寫字樓為主。
因此無論是從人流量、交通便捷程度、商圈分布還是從人群的層次來看,國貿都比三里屯更勝一籌。
但如果從功能上考慮,三里屯的確更偏向於餐飲生活娛樂功能,而國貿則偏向於金融辦公購物功能。
『叄』 如何解讀北京城市副中心街區層面規劃草案
《北京城市副中心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草案(下稱規劃草案)6月21日開始網上公告,6月26日將開始現場公告。公眾可預約參觀北京市規劃展覽館展廳和通州區潞城鎮展廳「建設新時代的千年之城」公告展。
以人民為中心的家園中心,打造未來沒有「城市病」的城區
依託水網、綠網、路網,副中心形成12個民生共享組團和36個美麗家園(街區)。此外,規劃草案還提出因地制宜構建一個設施服務環,整合基礎設施和城市公共服務,有機串聯組團和家園,建設職住平衡、宜居宜業的城市社區。
每個街區設置一處家園中心,將部分公共設施適當集中設置、混合設置,就近滿足居民的居住、就業、交通、教育、文化、醫療、休閑等需求,實現居民從家步行5分鍾可達各種便民生活服務設施,步行15分鍾可達家園中心,享有一站式社區生活服務,一刻鍾社區服務圈覆蓋率達到100%。
城市副中心將大力發展城市公共交通,由以車為本轉變為以人為本,構建不依賴小汽車出行的綠色交通系統,綠色出行比例達到80%以上。構建舒適便捷的小街區、密路網,實現路網密、節點通、快慢有序,集中建設區道路網密度達到每平方公里8公里以上。
城市副中心健全多主體供給、多渠道保障、租購並舉的住房制度,完善公平普惠的民生服務體系,動態調節住房供給,實現城市副中心住房供需平衡、職住就近平衡。
城市副中心將建立綠色低碳的市政基礎設施體系,新能源和可再生能源比重達到20%以上。城市副中心將形成多元共治的環境綜合治理體系,用嚴格制度和嚴密法治保護生態環境,大氣環境質量得到根本改善,水生態系統基本恢復。
來源:新華網
『肆』 在北京的城市建設和開發過程中,對古建築和園林、特色街區等採取的措施應該是()A.應全部拆除B.原
對北京眾多的來古建築、園林、特色街源區,我們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有些建築要採用博物館式的保存方式,有些建築可以不改變使用性質繼續利用,以便保護,有些則可以只保存外觀,而對內部進行完全的改造.以上種種途徑,都可以使古建築在得到有效保護的同時被合理地利用,使其發揮自身的效用,與現代城市開發建設良好地協調配合.故選項D符合題意.
故選:D.
『伍』 北京街區周邊環境怎麼樣生活便利嗎
城市:來三亞
樓盤名稱自:三亞北京街區
公交線路:項目交通便利,項目旁邊就有公交車站,有多條公交線路:2路、4路、8路、15路、17路、18路、19路、24、28路、29路等等。
其他交通方式:2路、4路、8路、15路和25路等。
規劃信息:其佔地面積為12378.85平方米,容積率,綠化率40%,共0棟樓,停車位371個
周邊配套:項目對面就是榆林市場,項目周邊有多家中小學、幼兒園以及多家5星級海景酒店,並設有榆林海軍醫院,本項目離三亞大東海僅2分鍾路程,該區域附近有大型百貨商場(夏日百貨)及多家大型超市。
學校:八一中學、八一幼兒園
綜合商場:夏日百貨
醫院:榆林海軍醫院
銀行:農業銀行 工商銀行 建設銀行 郵政儲蓄銀行 中國銀行
其他:廣晟凱旋酒店、海虹大酒店
(所載信息僅供參考,最終以售樓處信息為准。)
點擊查看更多房產信息
『陸』 最具魅力的北京街區到底有哪些特別的地方
順著北京中軸線的龍脈一直向北,走到紅牆黃園的鼓樓前再沿鼓樓東大街向東約一二百很容易就會發現路南一條鋪著整整齊齊地磚的光鮮巷子。巷子口的紅色標牌上掛著它的名字——南鑼鼓巷。
這南北走向約800米的南鑼鼓巷街區,北邊為鼓樓東大街,南邊是地安門東大街,西邊為地安外大街,東邊是交道口大街。這四條街合圍的這塊地方,在東西兩側又各排列了8條方方整整的胡同。這里僅這16條胡同的名字,就已經經歷了從明到清未的逐漸演變,更甭說這胡同里深藏著曾經顯赫,氣派的清朝玉爺府,大學士的花園,民國的官宅等等,又是經受了怎樣一番天翻地動的痛苦變革了
聽聽在鑼鼓巷生活過,或者來過南鑼鼓巷的人是如何品評這條胡同的吧:那些青春與古老連在一起的人說“現在不光什剎海,連自己家門口兒也給弄得烏煙瘴氣了”;那些來旅行的外國人說“再也沒有什麼比能待在北京胡同里的小院曬太陽、喝咖啡、聊大天更好的事了”;那些懷揣情調期待來這里懷舊的各地“小資”說“現在這里的酒吧都像是給外國人專設的了,走進去都覺得自己成外國人了”;那些無事閑來研究北京胡同文化的退休老爺子說“從這兒低頭走進古都的胡同,抬頭就能撞進明、清、民國的歷史里”
『柒』 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哪兒
日前《首都功能核心區控制性詳細規劃(街區層面)(2018年-2035年)》發布,這次發布的首都功能核心區控規「新」在:公共服務——首次提出公共事務用地;老城保護——明確11類保護對象;街區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韌性城市——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林蔭街巷——喬灌草結合的街道空間;交通出行——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1、公共服務——首次提出公共事務用地
核心區控規進一步明確首都功能核心區的規模與結構。
規劃嚴格落實「雙控四降」,讓首都功能核心區逐步「靜」下來,創造一流人居環境。通過嚴控增量和疏解存量相結合,向外疏解騰退和內部功能重組雙向發力,嚴格控制建設總量與人口規模,優化用地結構與人口結構,創造良好人居環境。到2035年首都功能核心區常住人口規模控制在170萬人左右(到2050年控制在155萬人左右),地上建築規模控制在1.19億平方米左右,到2050年穩定在1.1億平方米左右。
在調整優化用地結構方面,通過適度提高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比重、大幅提高公共空間規模和服務能力,提高居住品質,改善人居環境。到2035年,公共服務設施及公共事務用地佔規劃區域總面積的比重由現狀11.1%提高到12.3%,公共空間面積佔比由現狀34.3%提高到38.4%。
在這里,考慮到當前的街區保護更新工作存在多重不確定因素,核心區控規首次創新性提出公共事務用地這一用地類型。公共事務用地內不固定某類特定功能,而是允許結合現實需求適時安排文化、基礎教育、醫療衛生、體育、社會福利、社區綜合服務等任一類型的公益性設施,並可隨需求變化進行調整。
2、老城保護——明確11類保護對象
規劃將加強格局保護作為老城整體保護最重要的任務。提出要綜合運用多種手段,結合城址遺存保護、歷史水系恢復、綠化空間建設,將歷史文化融入城市景觀,進一步強化老城空間的整體性。
規劃圍繞老城核心價值,深入解讀「應保盡保」的保護要求,在城市總體規劃提出的九個方面文化遺產保護對象基礎上,突出首都功能核心區文化遺產特色,明確核心區11類保護對象,將傳統胡同、歷史街巷、傳統地名、歷史名園、革命史跡等納入其中。逐步擴大歷史文化街區保護范圍,嚴格落實老城不能再拆的要求,以更加深入的價值挖掘、更加廣闊的保護視野,讓老城保護上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
3、街區更新——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是城市更新在首都功能核心區里的特定說法。北京的城市更新有四個特點:一是千年古都的城市更新;二是落實新時代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城市更新;三是減量背景下的城市更新;四是滿足人民美好生活需要的城市更新。
這些特點在核心區的城市更新工作中表現得更為充分,實施以街區為更新單元、以保護為更新重點的城市更新更符合核心區的特點與定位。街區保護更新從街區、地塊、建築三個層次,針對政務、文化、居住、產業四種功能類型,按照歷史保護、保留提升和更新改造三種方式推動街區小規模、漸進式、可持續更新。
街區保護更新的主要目標是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優化提升首都功能。街區保護更新的對象主要包括建築物、公共空間、公服設施、城市部件等內容。建築物的更新包括外立面、建築屋頂整治更新,也包括建築內部使用功能的改造提升,如果是文物、歷史建築等保護類建築,更新方式需要按照保護要求進行保護、修繕以及調整不合理使用功能。
街區保護更新不能是增量式的更新,而應該是減量更新;不以規模論,而是以服務品質論。這就需要以綉花功夫做出精細活,以節約、高效為原則,通過建築設計、規劃設計、政策設計等更新手段提升存量空間利用效率與利用水平,促進核心區高質量保護與發展。
4、韌性城市——新增公共衛生體系建設
明確加強公共衛生體系建設的主要內容。抓好疾病預防控制,在核心區保留市疾控中心應急處置與檢測功能,做優做強區級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結合街道社區范圍以及防災生活圈劃定衛生分區,分類分區施策,提升基層衛生設施建設標准,加強醫療救治力量配備和能力建設,築牢基層公共衛生「網底」。
加強社區衛生服務中心建設,發揮其「探頭」作用。建立各級醫療機構長效合作協同機制,實現基層首診、分級診療。提高院前急救能力,按照標准設置急救中心、急救中心站和急救工作站,配備洗消設施。
進一步發展互聯網醫療,加快智慧城市建設,深化大數據、雲計算、區塊鏈、人工智慧等新技術的應用,提高精準防疫水平。
夯實公共衛生基層基礎。強化32個街道公共衛生職責,把公共衛生服務管理納入183個街區的社區治理體系,發揮社區公共衛生委員會作用,用好物業企業力量,依靠居民建立物管會或自管會,加強失管、棄管小區的服務管理。
建設韌性城市。降低人口與建築密度,為應對突發公共衛生事件預留空間。注重留白增綠,增加小微綠地、口袋公園,提升公共開放空間覆蓋率,加強城市通風廊道建設。堅持平戰結合,統籌好應急救災物資的運輸和儲備,建設應急救災物資儲備庫。體育場館等大型公共設施建立平疫轉換預案。
5、林蔭街巷——喬灌草結合的街道空間
核心區的林蔭街巷應具有良好的連續性和通達性,並能夠體現老城歷史文化價值與現代城市風貌。林蔭街巷根據空間位置、功能屬性的不同劃分為三級,分別是作為老城棋盤路網格局的林蔭路,由其他城市幹道或支路構成的林蔭景觀街,以及景觀生態與文化功能並存、串聯了城牆遺址、歷史名園、歷史水系等特色場所的林蔭漫步道,共同形成貼近市民日常活動、滿足各類步行需求的林蔭網路。
林蔭街巷不斷追求綠化景觀的優化建設,提升市民出行的綠色獲得感。林蔭街巷將種植高大茂密的喬木,通過喬灌草相結合的方式營造尺度親切的街道空間,並設置植籬、花壇、花架與休閑設施,共同營造環境優美的街巷景觀。
尤其是林蔭漫步道將使市民在漫步中領略自然的生機盎然與濃厚的文化氛圍,什剎海環湖綠道、傳統商業文化漫步道、紅牆漫步道、文化探訪路漫步道等多種主題的街道風格串聯其上,展示核心區特色,成為核心區步行的精品路線。
6、交通出行——綠色出行比例提高到85%以上
核心區控規提出要提高首都功能核心區綠色出行比例,到2035年綠色出行比例由現狀73%提高到85%以上,到2050年綠色出行比例不低於90%。通過街道空間整體設計,加大步行、自行車路權保障,提高沿街綠蔭覆蓋,加強停車治理調控,綜合改善慢行體驗,多措並舉引導綠色出行,建設健步悅騎城區。
在安寧交通方面,核心區控規提出,要通過各種措施最大限度降低小汽車交通對居住區、學校、醫院等區域的雜訊干擾或安全影響等。
『捌』 北京三里屯「臟街」如何變靚街
10月26日,記者從朝陽區了解到,三里屯的百米「臟街」經過整治已變身「國際時尚文化街區」,三里屯地區的4000平米綠地變身兩個社區公共精品花園。與此同時,近千平米的24小時書店和開放型共享書屋也將落戶「國際時尚文化街區」。
4000平米綠地變身兩個社區公共精品花園
「原來可沒成想到,在自家門口還能有一處讓大家遛彎、散步的花園,而且這花園就跟突然變出來似的,太意外了,這是真心不錯,我們非常支持!」居民林女士告訴記者。
讓林女士提起來就贊不絕口的這處花園名叫「瑜舍」,位於三里屯路東側,三里屯街道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這里原為綠化苗圃備用地,後來封堵「開牆打洞」、拆除佔地酒吧後,逐漸成為綠地留白以及自行車等其他雜物的聚集地,經過改造建設成為具有時尚健康氣息的社區花園。這處近2000平方米的精品花園從南向北設置了三個不同的空間,有兒童滑梯,還有充滿現代感造型的藝術空間。
『玖』 如果北京核心區文化街區公房騰退區域找不到實施主體單位怎麼辦
目前北京這個政策就沒公布具體內容,所以你網上問和私下問普通百姓沒任何人知道
這事必須親自咨詢當地主管這事的部門為准
千萬別這問,耽誤事,給你回答的很多是外地人答案錯誤
『拾』 北京現有多少條歷史文化街區 請舉例說明! 謝謝!
1990年公布的
南池子大街 南鑼鼓巷街
北池子大街 西四北一至八條街區
南長街 什剎海地區
北長街 地安門大街
景山前街 琉璃廠東街
景山後街 琉璃廠西街
景山東街 大柵欄街
景山西街 牛街
東華門大街 五四大街
西華門大街 文津街
陟山門街 東交民巷
國子監街 阜成門內大街
頤和園至圓明園街區
第二批
(1)皇城歷史文化保護區:是北京舊城整體保護的重點區域,內含紫禁城、太廟、社稷壇、北海、中南海及14片第一批歷史文化保護區,面積約6.8平方公里。
(2)北鑼鼓巷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鼓樓東大街,北至車輦店、凈土胡同,東至安定門內大街,西至趙府街,總面積約為46公頃。該地區與什剎海、南鑼鼓巷、國子監等三個歷史文化保護區相鄰,是皇城的重要背景,也是保護舊城整體風貌和沿中軸線對稱格局不可缺少的地段。
(3)張自忠路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張自忠路,北至香餌胡同,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交道口南大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街區有和敬公主府、段祺瑞執政府舊址、孫中山逝世紀念地等多處市、區級文物保護單位。
(4)張自忠路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東城區,南至錢糧胡同,北至張自忠路,東至東四北大街,西至美術館後街,總面積約為42公頃。該區域處於皇城與東四三條至八條保護區之間,現有胡同格局完整,有馬輝堂花園等文物保護單位。
(5)法源寺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宣武區,南至南橫西街,北至法源寺後街,東至菜市口南大街,西至教子胡同,總面積約20公頃。該街區內有法源寺、湖南會館、紹興會館等文物保護單位,街區整體風貌保存較好。
(6)西郊清代皇家園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海淀區,包括頤和園、圓明園、香山靜宜園、玉泉山靜明圓等,即清代的「三山五園」地區,是我國現存皇家園林的精華。
(7)盧溝橋宛平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豐台區,盧溝橋、宛平城是國家和市級文物保護單位,也是震驚中外的「盧溝橋事變」發生地,具有重要的歷史和革命紀念意義。
(8)模式口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石景山區西北部,金頂山路與京門公路之間,為京西古道。在模式口大街以北,傳統村落的風貌保存較好,並有承恩寺、田義墓、法海寺等文保單位。
(9)三家店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門頭溝區永定河北岸,三家店村中現存多處文物,與煤業發展有關的建築群、會館等成為此地獨特的景觀,具有濃厚的京西地方特色。
(10)川底下村歷史文化保護區:是門頭溝區齋堂鎮的一個自然村,房屋依山而建,村中現保存著許多明清時期的四合院民居,其建築藝術相當精湛,風貌相當完整。
(11)榆林堡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康莊鎮西南,元、明、清時期是京北交通線上的重要驛站之一,其平面呈「凸」字形。
(12)岔道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延慶縣八達嶺鎮,是北京通往西北的重要軍事據點和驛站,其緊鄰八達嶺長城,至今原有城牆、城門尚在。
(13)古北口老城歷史文化保護區:位於密雲區古北口鎮的東北部,自古以來為兵家必爭之地。現存葯王廟戲樓、財神廟、古關址等文物和南北大街,風貌較完整。
(14)遙橋峪城堡、小口城堡歷史文化保護區:遙橋峪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東部,建於明萬曆26年(1599年),此堡呈方形,南面正中一座城門,至今保存完好。小口城堡位於密雲區新城子鄉北部,距遙橋峪城堡約4公里,是明代戍邊營城,城牆「北圓南方」,保存完好。
(15)焦庄戶歷史文化保護區:焦庄戶地道戰遺址屬順義區龍灣屯鎮焦庄戶村。1943年,當地黨組織和群眾,利用地道和日寇周旋作戰,創造了抗戰時期聞名的「地道戰」,被譽為「人民第一堡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