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亂紀
Ⅰ 關於,村會計對組上,征地提留兩佰多萬元錢不開票,是否稱違法亂紀,當地紀委是否對該村財務進行整治
當然是違法的,征地款要撥付百信的,
Ⅱ 文言文翻譯
翻譯:
因為士人讀書,第一要有志向,第二要有認識,第三要持之以恆。有志向就不甘心為下游;有見識就知道學無止境,不敢一得到自我滿足,如河伯的看到的海門,如井底之蛙的看天,都沒有認識的人了;一般的人就沒有不成功的事。這三者缺一不可。
(2)治理亂紀擴展閱讀:
文言文翻譯要點:
1、關鍵實詞
關鍵實詞,從詞性上看,以動詞居多,其次是形容詞和名詞。把關鍵實詞翻譯到位,就是把句中的通假字、多義詞、古今異義詞、活用詞語(名詞用作狀語、形容詞用作動詞、意動用法、使動用法等)、特殊難解詞語准確理解,並且在譯文中正確地體現出來。
2、關鍵虛詞
關鍵虛詞,主要指文言語句中的副詞、連詞、介詞。虛詞的翻譯要注意兩點:
(1)必須譯出的:有實詞義項的要譯出實義,如作代詞的「之」「其」等;現代漢語中有與之相對應的虛詞進行互換的,如「之」「而」「以」「於」等。
(2)不必譯出的:在句中起語法作用的「之」、發語詞及句末語氣助詞等。關鍵虛詞的翻譯,要仔細辨明詞性及意義,能譯則譯,不需要譯出的切不可強行譯出。
3、文言句式
文言句式在翻譯題目中是重要的得分點,考生審出譯句中的特殊句式是關鍵。考生要注重積累,重點掌握容易忽略的定語後置句、賓語前置句和固定句式等。
Ⅲ 孝文帝本紀原文及翻譯
原文:
孝文帝從代來,即位二十三年,宮室苑囿狗馬服御無所增益,有不便,輒弛以利民。 嘗欲作露台,召匠計之,直百金。上曰:「百金中民十家之產,吾奉先帝宮室。常恐羞之,何以台為!」上常衣綈衣①,所幸慎夫人,今衣不得曳地,幃帳不得文綉,以示敦樸,為天下先。治霸陵皆以瓦器,不得以金銀銅錫為飾,不治墳,欲為省,毋煩民。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上召貴尉佗兄弟,以德報之,佗遂去帝稱臣。與匈奴和親,匈奴背約入盜,然令邊備守,不發兵深入,惡煩苦百姓。吳王詐病不朝,就賜幾杖。群臣如袁盎等稱說雖切。常假借用之。群臣如張武等受賂遺金錢,覺,上乃發御府金錢賜之,以愧其心,弗下吏。專務以德化民,是以海內殷富,興於禮義。
後七年六月己亥,帝崩於未央宮。遺詔曰:「朕聞蓋天下萬物之萌生,糜不有死。死者天地之理。物之自然者,奚可甚哀。當今之時,世咸嘉生而惡死,厚葬以破業,重服以傷生,吾甚不取。且朕既不德,無以佐百姓;今崩,又使重服久臨,以離寒暑之數,哀人之父子。傷長幼之志,損其飲食,絕鬼神之祭祀,以重吾不德也,謂天下何!朕獲保宗廟,以眇眇之身托於天下君王之上,二十有餘年矣。賴天地之靈,社稷之福,方內安寧,靡有兵革。朕既不敏,常畏過行,以羞先帝之遺德;維年之久長,懼於不終。今乃幸以天年,得復供養於高廟,朕之不明與。嘉之,其奚哀悲之有!」
孝景皇帝元年十月,制詔御史:「孝文皇帝臨天下,通關梁,不異遠方。除誹謗,去肉刑,賞賜長老,收恤孤獨,以育群生。減嗜欲,不受獻,不私其利也。罪人不帑,不誅無罪。除宮刑,出美人,重絕人之世。朕既不敏,不能識。此皆上古之所不及,而孝文皇帝親行之。德厚侔天地,利澤施四海,靡不獲福焉。」
太史公曰:孔子言「必世②然後仁。善人之治國百年,亦可勝殘去殺」。誠哉是言漢興至孝文四十有餘載德至盛也廩廩③鄉改④正服⑤封禪矣謙讓未成於今。嗚呼,豈不仁哉!
(選自《史記·孝文帝本紀》,有刪改)
【注】①綈衣: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②世:古代以十年為一世。③廩廩:猶庶幾,漸進。④鄉改:更改歷法。⑤正服:更改服色。
譯文:
孝文帝從代國來(到京城),在位二十三年,宮室、園林、狗馬、服飾、車駕等等,什麼都沒有增加。但凡有對百姓不便的事情,就予以廢止,以便利民眾。文帝曾打算建造一座露(高)台,召來工匠一計算,造價要值上百斤黃金。文帝說:「百斤黃金相當於十戶中等人家的產業,我繼承了先帝留下來的宮室,時常擔心有辱於先帝,還建造露台干什麼呢?」文帝平時穿的是質地粗厚的絲織衣服,對所寵愛的慎夫人,也不準她穿長得拖地的衣服,所用的幃帳不準綉彩色花紋,以此來表示儉朴,為天下人做出榜樣。(文帝規定)建造他的陵墓霸陵,一律用瓦器,不準用金銀銅錫等金屬做裝飾,不修高大的墓冢;就是要節省,不要煩擾百姓。南越王尉佗自立為武帝,然而文帝卻把尉佗的兄弟召來,(加官進爵)使他們顯貴,用恩德回報他們,尉佗於是取消了帝號,向漢朝稱臣。漢與匈奴相
約和親,匈奴卻背約入侵劫掠,而文帝只命令邊塞戒備防守,不發兵深入匈奴境內,不願意給百姓帶來煩擾和痛苦。吳王劉濞謊稱有病不來朝見,文帝就趁此機會賜給他木幾和手杖,(以表示關懷他年紀大,可以免去進京朝覲之禮)。群臣中如袁盎等人進言說事,雖然直率尖銳,而文帝總是(寬容)採納。大臣中如張武等人接受別人賄賂的金錢,事情被發覺,文帝就從皇宮倉庫中取出金錢賜給他們,用這種辦法使他們內心羞愧,而不把他們下交給執法官吏處理。文帝專心致力於用恩德感化臣民,因此天下富足,禮義興盛。
後元七年六月己亥日,文帝在未央宮逝世。留下遺詔:「我聽說天下萬物萌芽生長,最終沒有不死的。死是世間的常理,事物的自然歸宿,有什麼值得過分悲哀呢!當今世人都喜歡活著而不樂意死,死了人還要厚葬,以致破盡家產;加重服喪以致損害身體。我認為很不可取。況且我生前沒有什麼德行,沒有給百姓什麼幫助;現在死了,又讓人們加重服喪長期哭吊,遭受嚴寒酷暑的折磨,使天下的父子為我悲哀,天下的老幼心靈受到損害,減少飲食,中斷對鬼神的祭祀,其結果是加重了我的無德,我怎麼向天下人交代呢!我有幸得以保護宗廟,憑著我這渺小之身依託在天下諸侯之上,至今已二十多年。依靠的是天地的神靈,社稷的福氣,才使得國內安寧,沒有戰亂。我不聰敏,時常擔心行為有過錯,使先帝遺留下來的美德蒙受羞辱;歲月長久了,總是擔心不能維持始終。如今沒想到能僥幸享盡天年,將被供奉在高廟里享受祭祀,我如此不賢明,卻能有這樣的結果,我認為就很好,還有什麼可悲哀的呢!」孝景皇帝元年十月,下詔給御史:「孝文皇帝治理天下,開放了關卡橋梁,處處暢通無阻,邊遠地區也是一樣;廢除了誹謗有罪的法令,取消肉刑,賞賜老人,收養撫恤少無父母和老而無子的貧苦人,以此來養育天下眾生;他杜絕各種嗜好,不受臣下進獻的貢品,不求一己之私利;處治罪犯不株連家屬,不誅罰無罪之人。廢除宮刑,放出後宮美人,對使人斷絕後代的事看得很重。我不聰敏,不能認識孝文皇帝的一切。這些都是古代帝王做不到的,而孝文皇帝親自實行了。他的功德顯赫,比得上天地;恩惠廣施,遍及四海,沒有哪個人不曾得到他的好處。」
太史公說:孔子曾說「治理國家必須經過三十年才能實現仁政。善人治理國家經過一百年,也就可以克服殘暴免除刑殺了。」這話真是千真萬確!漢朝建立,到孝文皇帝已經歷了四十多年,德政達到了極盛的地步。(孝文帝)已逐漸走向更改歷法、服色和進行封禪了,由於他的(謹慎)謙讓,(改制)至今尚未完成。啊,這難道不就是仁嗎?
Ⅳ 趙王得到秦王要來攻打趙國的消息後立即召集大臣什麼如何什麼秦軍
前259年九月,秦昭襄王不聽從武安君白起的勸告,派五大夫王陵率大軍三十萬攻打趙國國都邯鄲(今河北省邯鄲市),趙國大將廉頗率趙軍十萬頑強抵抗,王陵戰至第二年,仍不能取勝。前258年,秦國增兵十萬支援王陵,秦軍陣亡四萬余。秦昭襄王命白起接替王陵為帥,白起稱病推辭,秦昭襄王改令王齕接替王陵為主將,增兵十萬繼續圍攻邯鄲。秦軍死傷過半,仍不能下。邯鄲城內糧食耗盡,趙孝成王被迫向魏、楚兩國求救。
前258年,趙國國相平原君趙勝奉命出使楚國。約定各帶二十名文武雙全的門客,平原君卻只選拔出十九人。門客毛遂自薦隨往,平原君以為他在門下三年,未聞其能,不肯帶他去。毛遂說:「臣乃今日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得處囊中,乃穎脫而出,非特其末見而已。」。平原君正用人之際,就帶毛遂同去了。隨行的十九人相視而笑。
平原君一行來到楚國,向楚考烈王陳述合縱抗秦的利害關系,但是楚考烈王還是猶豫不決。毛遂於是拔劍而前,走近楚考烈王說:「王之所以叱遂者,以楚國之眾也。今十步之內,王不得恃楚國之眾也,王之命縣於遂手。吾君在前,叱者何也?且遂聞湯以七十里之地王天下,文王以百里之壤而臣諸侯,豈其士卒眾多哉,誠能據其勢而奮其威。今楚地方五千里,持戟百萬,此霸王之資也。以楚之彊,天下弗能當。白起,小豎子耳,率數萬之眾,興師以與楚戰,一戰而舉鄢郢,再戰而燒夷陵,三戰而辱王之先人。此百世之怨而趙之所羞,而王弗知惡焉。合從者為楚,非為趙也。吾君在前,叱者何也?」楚考烈王羞愧,答應與平原君及毛遂歃血而盟定合縱。趙平原君回國後,楚國派春申君率兵十萬去救趙國。
平原君的妻子是信陵君魏無忌的姐姐,平原君多次向魏安釐王和魏無忌送信,請求魏國救援,魏安釐王派將軍晉鄙領兵十萬前去救趙。故秦昭襄王派使者威脅魏王「敢救趙者,拔趙後必擊之」,魏安釐王懼怕,就派人通知晉鄙停止進軍,留在鄴扎營駐防,名為救趙,實挾兩端,觀望形勢發展。信陵君屢次請求魏安釐王出兵,門客也用盡各種辦法勸說,但魏安釐王懼怕強大的秦國,始終不肯聽魏無忌的意見。魏無忌估計魏王已不肯出兵救趙,又不想看著趙國滅亡,唇亡齒寒,於是湊齊戰車一百多輛,打算帶著門客前去趙國和秦軍死拼。
信陵君其後聽信隱士侯嬴的計謀,先請魏王寵妃如姬從魏安釐王的卧室內竊出虎符,因信陵君曾為如姬報殺父之仇,再帶同勇士朱亥至魏軍見晉鄙,拿出兵符假傳魏王的命令要代替晉鄙領軍。晉鄙合了兵符,驗證無誤,但還是表示懷疑,不想交出兵權。信陵君不得已,唯有讓朱亥用鐵椎殺死晉鄙,強行奪權。
魏無忌統領晉鄙的軍隊後,向士兵下令父子都在軍中的,父親歸家,兄弟都在軍中的,兄長歸家,獨子一人的,回家贍養父母;得選年輕精兵八萬去援救趙國。
秦相范雎舉薦鄭安平為將,率軍五萬攜帶大量糧草支援王齕,加強對趙進攻。平原君既返趙,邯鄲城中盼望救兵,皆未至,邯鄲之民炊骨易子而食,有出降之議。平原君採納傳舍吏子李談之建議,編妻妾入行伍,盡散家財於士卒,鼓勵軍民共赴國難,募得敢死之士三千人。
前257年九月,魏、楚兩國軍隊先後進抵邯鄲城郊,屢敗秦軍。前257年十一月,秦昭襄王賜死白起。
前257年十二月,李談等三千趙國死士出城反擊,適逢魏楚兩軍救至城外。三國軍隊內外夾擊,秦軍大敗,邯鄲之圍遂解。時值隆冬,野無糧水,秦軍損失慘重;王齕率殘部逃回汾城(今山西侯馬北);鄭安平所部兩萬餘人被聯軍團團包圍,唯有向趙國投降。
Ⅳ 康熙四十七年發生的事
康熙帝垂淚廢太子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巡視塞外返京途中,在布爾哈蘇台地方,把諸王、大臣、侍衛、文武官員等召集到行宮前,流淚宣布廢除允礽太子位。當時,皇太子允礽跪在地上,康熙帝垂淚宣布他的罪狀,主要內容是:專擅威權,肆惡虐眾,將諸王大臣隨意捶撻;窮奢極欲,衣食所用已經超過皇帝標准,仍不滿足;恣取國庫錢財,遣人攔截蒙古等部入貢使者,搶奪進貢皇帝的物品;對親兄弟無情無意,對諸皇子不聞不問;結黨營私,窺伺皇位,探聽皇帝起居動向,企圖害死皇帝。康熙帝最後諭示大臣們說:不能讓這樣不孝不仁之人為國君,否則,國家必被敗壞,人民必遭塗炭。說畢,康熙帝痛哭倒地。在大臣們規勸下,他恢復常態,命文武官員發表意見。眾王公大臣都表現出非常難過,不敢多說一句話,只是連說皇上所見,非常英明。同日,康熙帝為了打擊允礽的政治勢力,下令將格爾芬、阿爾吉善、二格、蘇爾特、哈什太、薩爾邦阿等人立行正法,將杜默臣、阿進泰、蘇赫陳、倪雅漢等人充發盛京(今沈陽),將允礽即行拘執。十六日,康熙帝回到北京,即把諸王、貝勒等副都統以上大臣召到午門內,宣諭拘禁太子允礽事情,康熙帝又親自撰寫祭文,在十八日告祭天地、太廟、社稷,還把允礽轉移到咸安宮幽禁。二十四日,把此事頒告全國百姓知曉。 清廷儲位之爭加劇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四日,康熙帝廢除允礽太子位後,清廷的儲位之爭更加激烈。皇長子允禔認為康熙帝立嫡不成,必定立長,於是積極活動。但是,他錯誤地估計了形勢。康熙帝察覺到他的野心後,立即宣布:允禔秉性躁急、愚頑,不可立為皇太子。允禔見自己奪儲無望,便向康熙帝推薦與自己關系密切的皇八子允禩,還利令智昏地奏請康熙帝殺掉允礽。這些使康熙帝認識到,如果允禔和允禩結成同黨謀取帝位,後果將不堪設想。於是,康熙帝採取了必要的防範措施。不久,發現允禔與一個會巫術的人有來往,企圖用巫術鎮魔允礽;允礽母惠妃又向康熙帝奏稱允禔不孝。在這種情況下,康熙帝命革除允禔王爵,嚴加幽禁。皇長子允礽失勢以後,皇八子允禩勢力驟增。允禩精明能幹,黨羽多,聲勢大,在朝中也有一定威望。他積極活動,謀取太子位。但是,康熙帝很快也發現允禩有政治野心,特別是發現他署內務府總管事以後,到處拉攏人,博取虛名,甚至將皇帝所賜恩澤,歸功於己,侵欺皇權。於是,康熙帝又以交結黨羽,謀害允祁等罪名,將允禩鎖拿,交議政處審理,並革去貝勒爵位。在鎖拿允禩時,皇十四子允禵保奏允禩無謀害允祁之心,使康熙帝十分震怒,拔刀欲殺允禵,多虧皇五子允祺及時跪抱勸止,才避免了一場流血事件。儲位空虛,諸皇子奪儲之爭日加劇烈,康熙帝決定把缺位補上,以堵塞諸皇子爭儲之路。康熙四十八年(1709)正月二十一日,康熙帝復立允礽為皇太子;三月,遣官告祭天地、太廟、社稷,授皇太子以冊寶。 江蘇、浙江等地農民開展奪糧斗爭康熙四十七年(1708),王鴻緒上奏康熙帝,談及江、浙等地農民開展了奪糧斗爭。奏疏中說:江浙去年旱災,蒙皇上蠲田租,發倉谷,截漕米,又全蠲四十七年地丁錢糧。但是,今年因米價稍貴,窮民未免艱難;又因近年官法廢弛,不軌之徒在內煽惑,遂有市井「奸民」但是率飢民吵鬧官府,打搶富家,一呼而集遂致數百人,官府一時無法。近日督撫俱在浙江審事,江寧省下崇官米不得法,遂致「奸民」聚眾搶奪米鋪三四十家,其餘江、浙各府州縣此類事件也屢有發生。至於各府州縣村鎮「奸民」聚眾,以米貴為名抄搶富家者更是不可勝數,而官府對此竟不過問,這是變亂發生的重要原因。王鴻緒在奏疏中還建議,待今年收成過後,民情安定之時,再訪拿懲治各府州縣帶頭鬧事者,以警眾安民,只有這樣做,才能使百姓害怕國家法律的懲治,消滅將來有可能發生的變亂。 2文化紀事孫岳頒逝世孫岳頒(1639-1708),吳縣(今江蘇蘇州)人。康熙二十一年(一六八二)進士,官至禮部侍郎。充佩文齋書畫譜總裁官。善書,受知聖祖,每有御制碑版必命書之。卒年七十。 《清文鑒》編成康熙四十七年(1708)六月,《清文鑒》一書全部編成,總計二十一卷。早在康熙十二年(1673)四月,康熙帝就提出要編修一部滿文字書。當時,他對侍臣講述了編纂這樣一部書的重要性及必要性:恐怕後生滿洲子弟漸習漢語,竟忘滿語。且滿漢文義照字翻譯,很多可以通用,現今譯者尚知其意,後生子弟未必知此。康熙帝把編書的任務交給翰林院學士傅達禮,令他將滿語照漢文字匯發明,某字應如何用,集成一書,以有益於後學。在編修過程中,儒臣們分類排纂,每天繕稿進呈,康熙帝親自加以審訂,大到天字地理,小到名物象數,十二字母,五聲切音,全都包括在內。這樣,經過三十多年努力,《清文鑒》終於告成。康熙帝賜王以下、內外文武大臣各一部,並親自撰寫序言。兩年以後,康熙帝又命教習唐古特書的官員阿爾必特祜、乾清門侍衛拉錫,會同蒙古侍讀學士、中書等,編纂了《滿洲蒙古合壁清文鑒》,一邊寫滿洲字,一邊寫蒙古字。《清文鑒》的出版,雖然並未能將各地滿語方言全部釐定與統一,但是它保證了官方通行的書面滿語的規范與純正,不僅便利於當時的流通與應用,而且對後世亦有很大教益。 《平定朔漠方略》編成康熙四十七年(1708)七月初日,《平定朔漠方略》成書。該書始編於康熙三十五年七月初四日。當時,康熙帝召議政大臣、滿漢大學士、尚書、侍郎、學士等,示以北征噶爾丹機宜。諸臣敬閱畢,上奏:噶爾丹窮荒巨寇,煽惑群心。皇上為中外生民計,親統六師,遠涉絕漠,廟謨神算,百日之內,必奏凱旋。於是,翰林院掌院學士常書、張英奏請,將皇上征討噶爾丹所記言行編成書,即可垂於後世,也是一朝盛事。康熙帝允准,並正式命內閣、翰林院負責編撰。十二年以後,《平定朔漠方略》編成,康熙帝親寫序文,其中說:厄魯特蒙古噶爾丹賦性兇殘,中懷狡詐,戕賊其兄弟,兼並四部,蠶食鄰封,其勢日張,其志益侈。積寇一日不除,則疆圉一日不靖。《平定朔漠方略》總計四十八卷,溫達等奉敕編纂。記事起於康熙十六年六月,止於康熙三十七年十月,主要載述清政府與厄魯特蒙古各部交往中康熙帝的上諭,以及有關材料,有些內容為清聖祖實錄所不載,是研究清朝前期清政府與厄魯特蒙古各部關系的重要史料。 《佩文齋書畫譜》修成康熙四十七年(1708),《佩文齋書畫譜》一書修成。該書是孫岳頒、王原祁等人奉康熙帝敕命編纂。全書一百卷,其中論書十卷,論畫八卷,歷代帝王書二卷,書家傳二十三卷,畫家傳十四卷,無名氏書六卷,畫二卷,御制書畫跋一卷,歷代帝王書跋一卷,畫跋一卷,歷代名人書跋一卷,畫跋七卷,書辨證一卷,歷代鑒藏十卷。該書分門列目,考證精詳,所引書共一千八百四十四種,每個條目下均注出處,搜羅極為廣博,是關於論書畫、書畫家小傳和書畫題跋的巨著。 3傳聞逸事朱三太子案結康熙四十七年(1708)六月二十日,朱三太子案結,有關人被處以不同刑罰。還是同年二月十三日,閩浙總督梁鼐密摺奏報「賊黨竄聚情形」,就談到為首者為一念和尚等,以朱三太子名義,安營於大嵐山,有眾一千餘人,現除擒斬五名外,已陸續拿獲八十餘名。當時李煦也密奏浙江「賊情」說嵊縣人張念一、張念二為首,以施爾遠為軍師,「煽惑民心」,糾眾百餘在慈溪縣羊角殿,去年十一月二十五日官兵五十餘人進剿,千總以下十餘人被殺,紹興府官兵再往剿,才把他們擊敗。已被捕獲的施爾遠等人供稱:在四明大嵐山有眾千餘,張念一、張念二即張君玉、張君錫,已在蘇州拿獲。十五日,浙江巡撫王然疏報拿獲大嵐山張念一、張念二等,康熙帝諭示張念一所供朱三太子及其子等速行追拿。三月實四日,梁鼐又以密摺奏報大嵐山情形,說派丁役扮作鄉民前往察訪,「走遍各山,細問土人,並無賊人屯聚處所,現今地方寧謐。」據查,張念一、張念二原系越獄逃犯,初時與葉天祥等六人結黨,漸有附合者百餘人。先在嵊縣、慈溪等處行劫,繼至陽覺殿分贓,千總婁汝初等帶兵往捕,被傷致死。後因官兵追拿,分散逃匿。張念一與其黨十五人逃至蘇州被獲。據供同夥者九十六人,今已拿獲八十五名。不久,梁鼐再次密奏大嵐山情形,說張念一等與江蘇太倉「奸僧」一念似屬兩伙,為託名煽惑計,總以朱三為名。據查朱三改名何誠,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因緝拿太緊,婦女六口已自縊,第五、六子及孫一人已被捕獲,朱三與其長子朱堯、四子朱壬在逃。閏三月十二日,曹寅密報浙江審張念一情形:所稱朱三太子,不過借端煽惑,恐嚇愚民,一時受刑,細問總屬不符。一念和尚與張念一等實非同黨。四月十二日,山東巡撫趙世顯咨報緝獲改名王老先生的朱三太子。據供,此朱三太子年七十五歲,是明朝後裔,名叫慈煥,排行第四。有子六人,第三子已死,其餘均被拿獲。妻、妾、兒媳各一,女三,均已自縊,康熙帝諭示:朱三是明代宗室,解往浙江議處。六月二十日,清政府審結朱三太子案及大嵐山案。將朱三即王士元及其子朱壬等解至京城,問明正法。浙江案犯內張念一、張念二等七凌遲處死,朱兆琦等二十二人立斬,其餘二十六人連同妻子發往寧古塔。十月初五日,朱三即王士元父子六人解至京城。朱三供認他真是明朝崇禎帝第四子,九卿等以為明崇禎帝第四子已於崇禎十七年前身故,又傳喚明代老年太監均不認識,便以明系假冒,將朱三即王士元凌遲處死,其子五人俱處斬。 張英居官有「安心之法」 康熙四十七年(1708)九月,張英病逝,終年七十二歲。張英,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江南桐城(今安徽省桐城縣)人。他於康熙二年中舉,康熙六年考取第二甲第四名進士,改授內弘文院庶吉士。張英在朝任職期間,曾隨侍康熙帝達二十餘年,是清初有影響的人物之一。張英在兼翰林院掌院學士期間,正職是禮部尚書。當時,正是烏蘭布通之役後,康熙帝舅父、一等公佟國綱在平定噶爾丹叛亂的烏蘭布通戰役中陣亡。康熙帝非常痛心,務求隆重祭葬。但編修楊暄撰寫的佟國綱祭文被康熙帝斥為極其悖謬,下令嚴懲楊暄,以懲戒將來。張英也因未能詳審祭文而被革去禮部尚書,直到兩年以後才官復原職。然而,不及兩年,張英又因教習庶吉士之誤而被連降三級。盡管康熙帝認為張英與那些言行相悖的假道學有很大不同,並且後來仍命他任教習,但是,張英卻經過幾次波折之後,總結了一套「安心之法」。他經常以白酒一杯、清琴一曲聊以自慰,非理事決不做,費力挽回事決不做,敗壞生平、不可告人事決不做。在衙門里,一事當前,只往穩處想,不將迎於事前,也不留滯於事後。就這樣,張英克服了往日形神交困的狀態,終於又成為康熙帝十分信任的大臣之一。他升任為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平定朔漠方略》一書的總裁官。張英不僅是康熙朝的名臣,而且一生寫了許多書,主要有《周易衷論》、《易經衷論》、《書經衷論》、《存誠堂詩集》等。康熙帝得知張英逝世的消息後,心情十分沉痛,賜祭葬加等,謚號文端。 熊賜履在朝任職四十年康熙四十八年(1709)八月二十八日,熊賜履病死於金陵(今南京),終年七十五歲。熊賜履,字敬修,號素九,湖廣孝昌(今湖北孝感)人。他二十四歲成進士,三十七歲升翰林院掌院學士兼禮部侍郎,任康熙皇帝的經筵講官,四十一歲官至武英殿大學士兼刑部尚書,提倡程、朱理學,被稱為清初的「理學大臣」。熊賜履任秘書院侍讀時,曾應詔上萬言書,對民情吏、朝政得失等侃侃而論,直陳己見,因而在政治上嶄露頭角,為康熙帝所重視。在充任經筵講官期間,康熙帝虛心學習,有疑必問,努力探求治國安民之道,熊賜履則是有問必答,耐心講解,還經常結合國計民生、用人行政等問題,以問答奏對形式,將孔孟之道和程朱理學灌輸給康熙帝。熊賜履還就國家大勢向康熙帝提出自己見解,認為當務之急是與民休息,務使家給人足,安居樂業;而河工為國家大役,潰決頻繁,長此不治,最為可慮。康熙帝對此深表贊許,平定三藩之後,立即著手治河。熊賜履還就用人行政向康熙帝提出:為政在人,人存政舉,從來沒有無弊之法。得其人,變化因心,自足以治;不得其人,雖有典謨官禮,也難盡善。此外,在修身明德,格物致知、人性善惡、知行關系、經權文義等方面,熊賜履也經常和康熙帝研究討論,對康熙帝治理國家有極大啟發。熊賜履生平酷愛藏書。他在金陵居住期間,利用金陵書籍甲天下的有利條件,竭力購求,總計得書十萬余卷。特意築屋五間,用來藏書,名為「下學堂」。
Ⅵ 酷吏滿寵手段狠辣,能文能武的他是個怎樣的人
公元192年,兗州刺史劉岱被青州黃巾所殺,濟北相鮑信等人迎曹操出任兗州刺史。
經過一系列艱苦卓絕的斗爭之後,曹操擊敗了青州黃巾,坐穩了兗州刺史的位置。
戰事告一段落之後,就要著手治理地方。在這種背景下,本文主人公滿寵來到曹操手下,擔任從事。
歷史上的滿寵,是一個文武兼備的全才。囿於篇幅,今天我們不講滿寵的軍旅生涯,只講他的為官之道。
Ⅶ 從「三老」制度談古代君王,基層農村組織如何管理鄉村
秦漢時期推行的「郡縣制」只確立了以郡和縣為核心的兩級行政區劃制度,而在涉及到人口更分散,管理難度更高的鄉村時,古代君王們採取了一種「皇權不下縣」,更多依靠基層自治的鄉村治理模式。
著名社會學家費孝通先生在其著作《鄉土中國》中,將這種治理模式定義為「雙軌政治理論」:「一方面是自上而下的皇權,另一方面是自下而上的紳權和族權,二者平行運作,互相作用,形成了『皇帝無為而天下治』的鄉村治理模式,塑造出一個形象而又獨特的描述傳統中國政治運作邏輯的『雙軌政治』模型。」
我們以「秦漢」時期施行的「三老」制度為例,探討村民是如何通過鄉村基層組織,完成集行政管理、教化與治安為一體的自治管理工作。
Ⅷ 如何加強公民道德建設
在落實《綱要》中各地區、各部門創造了許多好經驗、好做法,涌現出一大批先進集體和先進個人的典型,形成了社會各界關心、支持和參與公民道德建設的生動局面。「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的基本道德規范日益深入人心並成為廣大公民的自覺實踐。
要進一步提高認識,加強領導。公民道德建設是貫徹「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的內在要求。要充分認識到,加強社會主義思想道德建設,是發展先進文化的重要內容和中心環節。貫徹《綱要》,推進公民道德建設,是一項提高全民族素質的基礎性工作。各級領導把貫徹落實《綱要》擺上日程,放在突出位置,認真組織實施,公民道德建設就能夠不斷取得新的進展,促進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各項工作。
要反映時代要求,吸引廣大群眾參與。我國的公民道德建設是與改革和建設的新形勢新任務緊密結合在一起的,是與社會主義制度根本性質、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內在要求相統一的,是與廣大群眾的強烈願望和根本利益相一致的。實踐表明,從內容到形式,適應時代要求,實現群眾利益,公民道德建設就能保持旺盛活力。
要突出重點,務求實效。各條戰線、各行各業有其自身的特點,公民道德建設要立足本崗位,找准突破口,這樣才能目標明確,重點突出,避免一般化號召、一般化工作。公民道德建設培養的是觀念,塑造的是精神,樹立的是風尚,更需要做得扎實,務求實效;需要生動活潑,為群眾喜聞樂見。在工作中必須有要求、有載體、有辦法,力戒形式主義。要在辦實事中貫穿道德教育,在解決實際問題中引導群眾。對群眾滿意的、認可的事情,要鍥而不舍,一抓到底,抓出成效。
Ⅸ 舞弊是什麼意思和作弊又有什麼不同
舞弊:和其他人一起做,有關系的.
作弊;自己一個人,沒關系的.
作弊:是個人的行為,譬如考試作弊。
舞弊:是利用權力非法去得到想要的,如濫用職權 以權謀私 貪污。
舞弊是指被審計單位的管理層、治理層、員工或第三方使用欺騙手段獲取不當或非法利益的故意行為。
考試作弊並不是重大原則問題,它只是個道德問題,然而世界上沒有抽象的道德,任何道德都是具體的,沒有永遠不變的道德標准,道德標准被社會條件所決定。現在教育制度有相當多問題,根源在於社會的商品化和市場化(於是考試作弊也就成為個人在市場競爭中的一部分),對於僵化的教育制度來說,考試作弊還是一種消極的抵抗。
Ⅹ 道德的作用有哪些
道德的作用:
1、始終為產生它的經濟基礎服務,它以自己的善惡標准從道義上論證產生它的經濟基礎的合理性和正義性,促進自己經濟基礎的形成和鞏固,並譴責和否定不利於自己經濟基礎的思想和行為。
2、在階級社會中,道德是階級斗爭的工具之一,統治階級的道德為統治階級的利益辯護,是維護其階級統治的精神力量。被統治階級的道德代表被壓迫者對這個統治的反抗和末來的利益。
3、一切進步的道德,總是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一切落後、腐朽的逍德則對生產力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起著消極的阻礙作用。
4、道德還對上層建築的其他領域以及社會生活秩序起著重要影響。
(10)治理亂紀擴展閱讀:
道德有一定的共同性,它指同一社會的不同階級,甚至不同社會的不同階級的道德之間,由於類似或相同的經濟條件、文化背景和民族心理而存在著某類相似或相同的特性。
道德主體藉助於對客觀世界的認識,藉助於對現實生活條件的認識,自願地認同社會道德規范,並結合個人的實際情況踐行道德規范,從而把被動的服從變為主動的律己,把外部的道德要求變為自己內在良好的自主行動。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