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禹為了治理
1. 大禹為治理洪水三過家門而不入的故事
難道人家不能先有兒子才出去治水嗎?古代結婚那麼早,大禹要是30多歲出去治水,那30歲之前有個兒子也不稀奇吧!
2. 「大禹治水」主要治理的是
黃河 大禹治水(鯀禹治水)是中國古代的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版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權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3. 大禹治水治的是哪條河
大禹治水,治理的是淮河支流。
首先說,大禹治水不是窩在一個地點不動,而是逐步前進的。他治水的起點是在秦嶺——淮河一線,也就陝西南部的淮河流域。因為他不是公費旅遊,說走遠點就走遠點,禹不至於閑到翻過秦嶺直奔巴彥喀拉山脈去尋找源頭。至於治水的線路,因為禹本身做的就是讓河水改道的事,幾千年來,河流無數次改道,所以不能用現在的河流作為參照。可以肯定的是,基本方向是往東南。因為水往低處流,禹不可能產生把河水送上青藏高原的想法。
雖然特別准確具體的路線已經不可考,但是藉由今天安徽省蚌埠市西南的「禹會村」遺跡可以知道,治水工程發展到了天河湖一帶。線路越來越向東南發展,離黃河越來越遠,自然就不是治理黃河了。
當然,治水沒有到此結束,而是一直延伸至今天的女山湖一帶,有了這么一個大蓄水量的湖泊來承接泛濫的河水,可省了不少心。
不過因為後來舜把首領的位置禪讓給了禹,所以禹沒有參與後期的治水工程,這個工作由伯益來繼續領導,後來又交給了啟,直到啟當了天子,治水工程還沒完全收尾,可謂曠日持久。
禹治理的並不是黃河,其實還有很多佐證。
一是因為史料記載不完整或不準確,雖然傳說流傳下來了,但上古時代地理知識落後,上千年來都把山東當成世界中心,把泰山當成昆侖山,淮河當成長江。所以當時把淮河支流誤認為是黃河的可能性是非常大的。
還有另一個很大的可能性,就是統治者為了增加聲望,故意編造,畢竟,禹是天子之爹嘛。而且,費了這么大勁,說是治理淮河支流,不好聽。這種情況下最好的辦法就是有駱駝不吹牛,說禹治理的是黃河水患多過癮,明顯看起來功績更豐偉。
再者,從現代的角度去分析,大禹治理黃河水患是不可能的。後世科技更發達,技術手段更高,人力物力也更齊備,但是挖一條京杭大運河都要歷經幾個朝代,而禹處在上古時期,那時候青銅器都是寶貝,鐵器更沒有,飯都未必吃得飽,憑什麼能用最原始最落後的手段把黃河水患治理好了?這種事情現在都辦不到,禹又不是超級賽亞人。
這僅僅是從史實的角度還原真相,並不是抹殺大禹治水的功績。只是從各種情況來看,大禹治水,確實治理的是淮河支流,而不是黃河。
4. 「大禹治水」最終獲得成功,是因為大禹採用了什麼方法治理洪水
大禹治水之所以能成功,是因為採用了,因勢利導,改堵為疏的治水策略。比如傳說中的龍門,在陝西韓城與山西河津之間,黃河至此,兩岸峭壁陡立,十分險要,相傳這里是大禹鑿開的,所以龍門又稱禹門口。
5. 大禹治水在於疏導!什麼意思
大禹採取疏導的辦法治水,措施是疏通多條河道,讓洪水通過河道,流到大海里去。
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該事跡也被多數中國古代文獻所記載。
(5)大禹為了治理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蘊含全球治理智慧
新興國家與其他發展中國家應為推動全球治理奉獻本國獨有的理念和智慧,從而不斷完善當代全球治理的機制和規則。中國式全球治理理念之一即蘊含在「大禹治水」這則寓言中。如果做個比喻,「一帶一路」與大禹「開鑿九州水道」有異曲同工之處。
「一帶一路」的互聯互通即是「鑿通」阻礙國家經濟貿易交流的自然、人為壁壘,使生產要素在全球范圍內自由流動和優化配置帶動促進不發達地區經濟的發展。而大禹以「疏導」的方式治水,對於當代全球治理在應對貧富差距、環境破壞等一系列挑戰方面頗具啟發意義。
同樣,李冰父子的治水經驗,如「深淘灘,低作堰」也可以概括為是一種既減少國際經濟貿易壁壘,又在實現多國間互聯互通方面深耕易耨,進而實現政治秩序、社會穩定之下有序發展的中國式全球治理理念。
6. 大禹治理洪水,短文中最讓你感動的是什麼
大禹治理洪水,在這篇短文中最讓我感動的是大禹三過家門而不入,為了大家的利益,為了能治理洪水,大禹完全放棄了個人的利益,讓我非常的感動,這是真正的大公無私。
7. 大禹用什麼辦法治水
說起大禹治水,要從他父親鯀開始。
傳說在堯的時候,天下發了大洪水,黃河連年泛濫。大水沖毀了村莊、房屋,淹沒了土地。有時人們被逼到樹上、山頂上居民沒法種莊稼。
堯決心治水,為民消除災難,就召開部落聯盟首領會議。各部落首領推選鯀領導治水。
鯀採用的萬法是築堤防水。據說,這個方法是帝顓頊時有個叫共工的人發明的。那時候,水害不太嚴重,用這種方法治水還很見成效。可是,鯀用這個方法來防治兇猛的洪水,卻無濟於事了。結果,今天剛築好的堤壩,明天就被大水沖垮了;有時不等築好,就被沖垮了。這樣,鯀足足治了九年,也沒有成功。相反,築堤的泥土被水沖到下游,淤塞了河道,以前沒泛濫的地方,也泛濫起來。舜即位後,殺了鯀,又根據眾人推選,派鯀的兒子禹領導治水。
鯀治水雖然失敗了,卻積累不少經驗教訓。禹總結了父親的經驗教訓,認識到:鯀失敗的原因在於被動地築堤疊壩,而沒有注意從根本上解決問題。水如果沒有固定的河道,堤築得再高也沒用。他經過和許多有經驗的老年人商量,終於摸索出新的辦法。禹懂得了要消除水患,不但要築堤防水,更重要的是疏通淤塞的河床,開鑿渠道,讓水流出去。
怎樣疏通河床、開鑿渠道呢?當時,由於人們活動的范圍比較小,誰也不完全知道河水的源流、走向和地理形勢。於是,禹帶領一些人,跋山涉水,走遍黃河中下游,考察山川形勢。最後決定,有系統地疏通河渠,把洪水疏導出去。
疏通河床、開鑿渠道並不是一件輕易舉的事。那時候,既沒有鍬,也沒有鎬,只有石斧、蚌耨、水耜這些不堅固的挖土工具。雖然當時人們已能冶煉銅,但數量太少,還不能用來製造農業生產工具。
然而人們沒有因此甘休。各部落的青壯年在禹的帶領下,憑著這些簡單的工具挖掘泥土,與大自然搏鬥。他們鑿開堅硬的岩層,去溝通河床,開鑿渠道。可以想像,當時治水是多麼艱難阿!
禹在這場斗爭中身體力行,不怕狂風暴雨,烈日嚴寒,「居外十三年,過家門不敢入」,始終與人們一起努力奮戰。
經過十幾年的艱苦鬥爭,疏通、開鑿了許多條河床渠道,終於把洪水引入大河,由大河流人大海,消除了當時的水患。這就是傳說中的「禹疏九河」。後人稱頌道:如果沒有大禹治水,我們這些地方只能有魚,那裡還會有人呢!
在治水斗爭中,人們又有了新的發明,那就是學會尚井。人們在挖土築壩時發現:原來地下還有水。從此以後,人們懂得鑿並取水了。過去,黃河流域雖有廣闊的平原可以開辟,可是因為取水不方便,無法在那裡定居。發明了打井取水後,人們開始向那些荒原進軍了。耕地面積也就不斷擴展開來。
大禹治水雖然是歷史傳說,有些地方未必真實。可是,這個故事告訴我們人類是在同大自然的斗爭小,不斷由「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邁進的。
8. "大禹治水"的故事家喻戶曉,大禹治理的是哪個流域的洪水
大禹治理的是黃河流域。
五帝時期,黃河流域水患特別嚴重,百姓經常因為水患而流離失所,莊家更是顆粒無收,正因如此,治理黃河水患的問題一直困擾著人們。到了堯舜時期,黃河流域流水情況更加不穩定,已經到了不可不治的狀況了。
史記中記載大禹治水及考察是從帝都冀州開始的。在冀州先完成了壺口的工程,又治理梁山及其支脈。治理好太原地區,一直到太岳山之南,經過淮水、沂水,蒙山、羽山一帶入大海。司馬遷的敘述中不難看出大禹治水的區域屬於黃河中下游,淮河流域一代,故屬於黃河的可能性較大。
大禹治水是古代的漢族神話傳說故事,著名的上古大洪水傳說。他是黃帝的後代,三皇五帝時期,黃河泛濫,鯀、禹父子二人受命於堯、舜二帝,任崇伯和夏伯,負責治水。
大禹率領民眾,與自然災害中的洪水斗爭,最終獲得了勝利。面對滔滔洪水,大禹從鯀治水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改變了「堵」的辦法,對洪水進行疏導,體現出他具有帶領人民戰勝困難的聰明才智。
大禹為了治理洪水,長年在外與民眾一起奮戰,置個人利益於不顧,「三過家門而不入」。大禹治水13年,耗盡心血與體力,終於完成了治水的大業。
(8)大禹為了治理擴展閱讀
大禹治水的歷史記載:
堯舜時代,洪水一度給華夏居民生存造成巨大威脅。當時,堯舜部族聯合體被圍困在山陵之上,農田被淹,遍地飢荒,萬民一片哀嘆。
在大禹之前,台駘、後土、鯀等就已嘗試過治水,特別是禹父鯀的治水經歷為禹之後的治水提供了極為寶貴的經驗。《尚書·堯典》記載,為戰勝當時前所未有的大洪災,在堯舜部族聯合體議事會上,堯詢問誰能領導萬民治理洪水,「四岳」(部落首長)均推薦了鯀。
堯擔心鯀不能擔當此等重任,四岳則規勸堯不妨一試。於是,堯即任命鯀領導萬民治水。鯀歷經九年治水,還盜取天帝的息壤阻攔洪水,未能成功,卻激怒了天帝,天帝令火神祝融處死了鯀。
鯀死後,洪水繼續泛濫,一直持續到舜帝時期。禹,亦稱大禹、夏禹、戎禹,原為夏後氏部落領袖。堯死後,舜繼任為部族聯合體首長。舜帝遂委派禹繼續治理洪水。天帝也把息壤送給禹,幫助他治水。
大禹治水的起因有二:
一是傳說中的「水害」共工。據說,共工撞折了連接天地的支柱不周山,從此天傾西北,水流東南,洪水到處涌流。
二是這次空前的洪水災害,范圍廣,持續時間長,災情相當嚴重。現代天文學資料也佐證,距今4000年前的確因九星地心會聚引發了各種自然災害。在這些災變中,尤以洪水為大。若以現在的地質圖作對照,正好與全新世黃河在下游泛濫形成的沖積扇大致相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