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京治理霧霾
Ⅰ 日本是怎麼治理霧霾的
霧霾在日本這個四面環海的島國不常見
Ⅱ 東京霧霾指數實時數據
東京也有霧霾啊,查詢是不是也一樣呢。PM25X提供全國各大城市PM2.5和空氣質量指數實時版監測數權據查詢,包括每個監測點發布的AQI指數、空氣污染狀況、pm2.5濃度等信息。(數據1小時更新一次)不光要查看還要預防我買過一款美國進口普 衛欣效果不錯京東買的
Ⅲ 世界各國治理霧霾時間表 我國需要多少年 痛的領悟
世界各國治理霧霾時間表 我國需要多少年 痛的領悟
霧霾天氣的逐日增多,引起了人們的重視。霧霾不但危害身體健康,而且為我們的生活和出行帶來了極大的不便。現在大家最關心的問題,恐怕就是中國治理霧霾,到底需要多少年了。
在這個問題上,經常有人拿出發達國家的案例進行參照和對比,其中最典型莫過於英國倫敦長達28年的治霾經驗。
1952年12月,災難真的降臨在了倫敦。倫敦交通為之癱瘓。許多人呼吸困難,眼睛刺痛,不停流淚,總計約有10萬患上哮喘等呼吸道疾病。4天時間內,有4000多人死亡;兩個月後,又有8000多人去世。
幾經努力後,至1975年,倫敦每年的霧日已下降到15天;1980年更下降到5天,摘掉了「霧都」的帽子。為治理空氣污染,倫敦付出了30年的時間。
日本治理空氣污染,花了30年
日本在明治維新後迅速發展,由於在二戰中戰敗,工業發展一度停滯,空氣情況轉好。但在經濟重新起步後,環境問題愈發嚴重,在日本現今的能源結構中,核能、天然氣,以及太陽能、地熱、風能等佔有重要地位,日本治理空氣污染,前後也花掉了30年左右時間。
洛杉磯空氣達到潔凈標准,用了超過60年
美國聯邦政府在1963年、1967年先後頒布《清潔空氣法》和《空氣質量法》,著力控制空氣污染。至1999年,洛杉磯首次實現全年沒有一級空氣污染警報;2007年,洛杉磯地區的空氣終於達到了清潔標准,此時距1943年霧霾大爆發已過去了64年
德國治霾用了30年
德國從意識到霧霾問題,到解決霧霾問題,至少花了三十年的時間;如果要從出現霧霾算起,恐怕要至少有百年的歷史。德國首都柏林也一度是霧霾的重災區,80年代西柏林的霧霾警報數度響起:1980年兩次1級警報;1981年1次一級警報;1987年1次二級警報。兩德統一後,柏林最後一次響起霧霾警報是在1991年,只達到了預警級別,從此以後,德國再也沒有響起霧霾警報。
Ⅳ 曾經的霧霾大國日本,幾十年前是怎麼戰勝霧霾的
另一方面,在工業化大國之中,日本的環境質量和資源利用效率都名列世界前茅。其實在上世紀60、70年代左右,日本的環保問題也相當突出,60年代之後,日本政府陸續出台了一系列環保法律政策,在此催動下環保產業蓬勃發展,至今已經成為一個擁有龐大體系和世界影響力的行業。
20世紀初,日本進入高速發展時期,以鋼鐵業和采礦業為甚。工業的發展給環境帶來了巨大的壓力——大阪曾被稱為「煙都」,深受空氣污染影響。據大阪市立衛生試驗所調查,1912年至1913年,大阪每年降落的煤塵量為每平方公里452噸,1924年至1925年上升至493噸。大阪市民即使在炎熱夏天都不能開窗。但這僅僅是戰前日本城市大氣污染的一個縮影。
1944年,日本九州的八幡鋼鐵廠
20世紀50年代,修路建設一派熱火朝天的東京
日本四日市工業區俯瞰
1961年,日本四日市由於石油冶煉和工業燃油產生的廢氣,嚴重污染大氣,引起居民呼吸道疾病驟增,尤其是哮喘病的發病率大大提高。1964年,四日市連續3天濃霧不散,嚴重的哮喘病患者開始死亡。1967年,一些哮喘病患者不堪忍受痛苦而自殺。到1970年,四日哮喘病患者達到500多人,其中有10多人在哮喘病的折磨中死去,實際患者超過2000人。1972年全市共確認哮喘病患者達817人。
空氣污染最嚴重的60年代,日本社會對公害的關注空前增強。日本在1962年頒布《煤煙限製法》、1967年制定《公害對策基本法》、1968年出台《大氣污染防止法》。遺憾的是,這些環保法案的執行並非一帆風順,最初遭遇到多重阻力和抵制,在高增長的1960年代後半期,日本幾乎所有的重要城市都未能依法達標。
從1960年代中後期開始,要求損害賠償和禁止排污的一系列「公害訴訟」正式拉開帷幕。
70年代,日本確立了一些極重要的法律原則,如「預測污染物對居民健康的危害是企業必須高度重視和履行的義務,忽視這些義務等同於過失」、「只要污染危害超限的既成事實成立,即使無過失,也應承擔賠償責任」等。80年代,日本開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對環境極為重視。
2000年,日本修訂的《關於確保都民健康和安全的環境條例》明確規定了出現嚴重空氣污染時應該採取的緊急措施,包括向居民通報有可能發生的嚴重污染,呼籲減少駕車出行等。
2002年10月29日,東京地方法院門前,律師舉著橫幅宣布他們的勝利
「公害訴訟」紛紛勝利。民間「環保」輿論日益高漲,全國的「反公害」市民運動席捲全國。自下而上的動力幾乎成為日本治理污染出現轉折的最關鍵因素。實際上,數十年來,日本民間的環保運動從未停止。圖為2002年,東京地方法院判決政府和城市高速公路公共公司賠償總計7920萬日元給7名提出訴訟的哮喘病患者。
1985年,由空氣污染導致哮喘的病人在川崎公共衛生診所進行氧氣治療
通過這些公害訴訟,日本建立起了一套獨具特色的救濟、補償制度。比如《救濟公害健康受害者特別措施法》和《公害健康損害補償等相關法律》等。
通過數十年的努力,日本社會形成了一股合力對抗空氣污染。如今大家去到日本旅行,春賞櫻花秋見楓葉,空氣已經非常干凈。中國的治理霧霾之路還非常漫長,也許我們能從日本的經歷中管中窺豹,可見一斑。
Ⅳ 作為亞洲空氣最好的國家,日本如何治理霧霾
日本基本上是不需要治理的。
首先,日本基本上是沒有重工業的,重工業都是依賴於別的國家,所以排污要比中國少很多。
其次,日本的綠化超好,不僅是城市綠化,對自然的保護也很到位,所以可以吸收大量的污染物。
最後,也是最最重要的一點,因為霧霾的行程和氣候有很大的關系,而日本是島國,因為特殊的地理氣候環境,他們的空氣流動很頻繁,污染物不會堆積,也就不會形成霧霾。
Ⅵ 一下為什麼東京為什麼沒有霧霾
日本是島國,海洋氣候,終年氣候濕潤
Ⅶ 為什麼中國不治理霧霾 日本參與治理中國霧霾是真的
英國用了三百年才治理好霧霾,淡定,我們回歸原始社會肯定沒有霧霾
Ⅷ 東京為什麼霧霾很嚴重
東京沒有霧霾
空氣質量比較好
所以請放心
若是打算來東京旅遊的話
可以加微信公眾號咨詢更多信息
Ⅸ 國外治理霧霾有哪些成功經驗
英國:綠化帶是城市面積的3倍
20世紀年代,英國治理污染的重點為治理汽車尾氣。政府要求所有新車都必須加裝催化劑以減少氮氧化合物排放,又針對私家車徵收天價的進城費和停車費,控制私車流。
同時,政府大力推動新能源汽車、公共交通和綠色交通。倫敦計劃在2015年前建立2.5萬套電動車充電裝置,電動汽車買主將享受高額返利,並免交汽車碳排放稅,甚至免費停車。自行車交通也被政府作為支柱,計劃建設12條自行車高速公路。英國的高官們都以身作則,控制公務用車。2009年的一天,首相卡梅倫騎自行車上班,而副首相剋萊格則在坐地鐵。
此外,加強綠化也是治理大氣污染的重要手段。在人口稠密的倫敦,人均綠化面積高達24平方米,城市外圍還建有大型環形綠化帶,面積達數千平方公里,幾乎是城市面積3倍。今日的倫敦,大霧天氣已經從100餘年前的每年90天,減少為不到10天。
日本:汽車尾氣不能使毛巾變黑
上世紀80年代,日本開始多渠道整治污染,對環境極為重視,在人口密集的狹小國土上,取得了堪稱奇跡的成就。
日本治污的手段之一就是城市綠化,東京有關當局規定,新建大樓必須有綠地,必須搞樓頂綠化。東京的綠化很少種草,而是種樹,不但要綠化面積,還追求綠化體積。大量樹木對城市空氣的凈化作用自然是不可忽視的。
另一個手段是控制汽車。這還和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有關。1999年東京國道沿線的600多位呼吸道疾病患者,集體狀告地方政府和七家柴油汽車企業,認為汽車尾氣給他們的身體造成了傷害。經過專家認證,汽車尾氣造成的PM2.5確實具有強烈致癌作用。
為此,在2003年東京推出一項新立法,要求汽車加裝過濾器,並禁止柴油發動機汽車駛入東京。新法規實施的第一天,交警在東京內外的主要路口全面檢查,讓每個司機發動引擎,然後用白毛巾堵在尾氣排放口,如果發現白毛巾變黑,則這輛車不許進入東京。五年後官司告一段落,被告的汽車企業拿出12億日元,與633名患者和解。
如今,日本汽車出廠時都已安裝了過濾器,排放標准達到了歐洲三級標准,東京市內的幾萬輛計程車都是使用天然氣。這些努力使得整個東京天青雲白,視野也很好。而且認真的日本人還要拿鄉下來比較,說東京的空氣質量還不夠好。
美國:實時監測小顆粒
美國採取區域環境管理框架,打破州的界限,依據地理和社會經濟,將全國劃分成十個大的地理區域,設立區域辦公室,進行統一管理。環保機構有權進行立法、執法、處罰,並通過強制執行手段和監控、技術改進等相結合的方式協調開展工作。
美國環保署1997年根據《清潔空氣法案》,又設立了專門針對大氣PM2.5含量的標准,以便更好檢測過去被忽略的這類細小顆粒物。美國對PM2.5的管理重點是嚴密監控、實時公開、立法規范。他們在全國范圍內設立了數以千計的顆粒物檢測站點。
環保署的官方網站,面向公眾告知測得的空氣質量指數。其中PM2.5參數每小時更新一次。為了更直觀,網站通常通過六種顏色表示空氣污染情況。綠色表示「良好」,黃色、橙色、紅色、紫色依次加重,醬紅色則表示「危險」。
民眾還可要求環保署通過電子郵件發送指定地域的空氣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