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紹治理
1. 三國的開端是十常侍之亂,真正的幕後黑手為啥會是袁紹
小說《三國演義》里有相當一部分篇章是描述十八路諸侯討伐董卓的戰事,家世豪華的袁紹在書中成為十八路諸侯共同推舉的盟主,其弟袁術成為大軍的總督糧官,袁氏兄弟成為討董大軍中的絕對掌權人。十八路諸侯起兵的理由是董卓把持朝綱,禍亂漢室,可實際上追根溯源,導致董卓率兵進京掌權的罪魁禍首恰恰就是討董聯軍的盟主袁紹。
綜上所述,三國亂世的始作俑者其實是袁紹,准確的說是袁紹所代表的世家集團,何進和袁紹聯手清除宦官勢力的行動實際上是世家集團試圖削弱兩大競爭對手的舉動,因為何進的不給力,出了意外,引來了董卓這個游離於中央體系之外的軍閥,董卓不屬於世家,進京後當然會和世家集團爭奪權柄和資源,矛盾就此產生,後果就是世家組織討董,然後東漢的整個統治體系崩潰。
2. 公孫瓚麾下有哪三位猛將這三人最後都去投奔誰了
東漢朝廷自從民變黃巾起義後就變得一蹶不振,漢靈帝駕崩後,本就風雨飄搖的大漢帝國隨時都有傾覆的可能。董卓奉命進京後,依仗所向披靡的西涼大軍在都城胡作非為。
朝臣們對董卓的跋扈傲慢也是多有怒氣,隨時准備鏟除董卓這個禍國殃民的奸賊。袁氏家族是大漢高門,袁紹的高祖父袁安曾任司徒,他的父親和叔父也曾位列宰輔。
十八路諸侯聯合討董的時候,眾人力推袁紹為盟主,可見袁氏家族的底蘊與袁紹的天縱之才。
袁紹本與曹孟德一樣,都是京師有名的游俠。袁紹因被諸侯推舉為盟主而名聞天下,在他的領導下,諸侯聯軍大放異彩,把董卓打得節節敗退。
各路諸侯雖因誅討董卓而聯合在一起,內心深處卻是各有算盤,都想從討董戰爭中分一杯羹,為日後的爭霸做准備。以董卓為核心的西涼軍隊退守長安後,討董聯盟名存實亡,就連身為盟主的袁紹都撤離了前線。
相較於嚴綱、田豫,顯然投奔劉備的趙子龍更加出名。小說中的趙子龍在長坂坡七進七出,是後主阿斗的救命恩人。作為劉關張的後續四弟,趙雲的大名可謂是無人不曉。
只可惜趙雲投奔公孫瓚時尚且不出名,公孫瓚屢屢對趙雲冷言相譏。趙雲投靠劉備後,被其授以要職,成了劉備的宮廷侍衛長。有人說劉備不重視趙雲,這種言論非常荒謬。
劉備要是不重視趙雲,怎麼能讓其常在身側?再者說了,三公九卿是朝廷高位,趙雲能夠位列其一,難道還不能說明昭烈帝對他的信任與重視嗎?
可憐公孫瓚勇猛一世,雖家底雄厚,卻也和死對頭袁紹一樣早早退場。
3. 東漢末年君主之間做比較袁紹、曹操、劉備、劉表這幾個人哪個治理能力最強
除了曹操,接下來就是劉表,然後是袁紹,最後是劉備。
4. 三國袁紹治理的國家
袁紹(154年-202年),字本初,豫州汝南汝陽(今河南商水),東漢末年政治內家、割據軍閥。控有幽、並(容並音冰,bīng)、冀、青等河北四州,在官渡之戰中慘敗給曹操,實力大損,後為曹操所滅。
由於其領地屬於河北,而出生地位於河南,所以他是中國人。因為他沒有自立為帝(王),所以從朝代上講是東漢人。
5. 三國手柄游戲可以選君主治理國家的有劉璋袁紹馬騰劉備曹操孫權六個君主的是什麼游
我記得是三國志1,很老的游戲了,回這里有答http://www.emu618.com/home/fc/web/fcroms03.htm
6. 歷史名人忠誠事跡
1、誠者物之終始,不誠無物。
戰國時期,有一個叫將閭的學者,魯國的國君聽說他很有見識,便召見他,請他講一講如何治理國家的事,將閭推辭不掉,便對魯國的國君說:「要實行恭敬和節儉,擢用公正忠誠的人,行政大公無私,人民誰敢不和睦相處呢?」
將閭離開魯國國君,總覺得自己說的不一定對,於是他找到當時很有名望的一個學者,名叫季徹,將閭向季徹說了給魯國國君說的話,問季徹自己說的是否對。季徹聽了沒有說對也沒有說不對,就給將閭講了一個小故事。
季徹說:「一天他駕車出遊,路上見一個螳螂在車轍里。它看到我的車子過來了,便奮力舉起了它的雙臂,企圖阻止我的車子前進,我看著他的樣子又佩服又可憐,佩服它的勇敢,可憐它的不自量力。」說完他哈哈的笑了。
螳臂擋車將閭吃驚地說:「先生是說魯國國君照我說的去做,要實現聖明之治,如同螳螂擋車是不能勝任的吧!」季徹沒有回答,他說:「最偉大的聖人治理天下的做法是,順應民心的自然活動,來完成教化,改易俗習。這樣人民都能去掉有害心思,增進專一於道的志向。就好像隨本性自然形成,而不知為什麼會這樣。要使天下皆同一於自然之德,必須使內心安定才是。」
魯國的國君照將閭的見解治理國家,麻煩事一天比一天多,連自己也處於危險境地,他就不再實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