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西藏
1. 初中歷史,各朝代對西藏新疆的管轄治理,設立了什麼
對新疆:
漢朝,公元前60年,西漢王朝在西域設置西域都護府,這是今新疆地區正式歸屬中央統轄的開始。
清朝,清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重新統一新疆,促進了維吾爾族同中原地區的交流,對鞏固西北邊疆起到了重大作用。設伊犁將軍,加強中央對邊疆和少數民族地區的管轄。1876年,左宗棠收復新疆。根據左宗棠的建議,1884年清政府在新疆設立行省。
新中國,解決新疆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對西藏:
唐朝,文成公主入藏與松贊干布聯姻,奠定了漢藏密切交往的基礎,立「長慶會盟」碑
元朝,中央設宣政院-管轄西藏地區事務
明朝,稱烏思藏,在當地設衛所;同時設立僧官制度,冊封藏族各教派首領。
清朝,1727年,清朝開始設立駐藏大臣,作為中央政府的代表長駐西藏,同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新中國,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解決西藏問題的基本方針是:實行民族區域自治。
對台灣:
明末清初 鄭成功從荷蘭殖民者手中收復了台灣(1661-1662)。
清朝初期 1683年,清軍佔領台灣,1684年設台灣府,隸屬福建行省。
清朝,中日《馬關條約》中規定:清政府割遼東半島、台灣、澎湖列島給日本。(1895-1945)
抗戰後,1945年9月25日。台灣光復。
新中國,1979年元旦《告台灣同胞書》首次提出「和平解決台灣問題。鄧小平從維護祖國和中華民族根本利益出發,創造性地提出了「一國兩制」的偉大構想。
2. 清朝對西藏的治理所產生的作用是什麼
產生的作用就是維護了國家的統一,然後將這個地方持久的為自己所有,作為一個不可分割的部分。
3. 西藏荒漠化的現狀及產生原因如何治理
西藏荒漠化現狀
根據2011年國家林業局《第四次中國荒漠化和沙 化狀況公報》,截至2009年底,西藏全區荒漠化土地面 積43.27萬km,比2004年減少了789km. 西藏荒漠化土地主要分布在4個區域,面積從大 到小依次為:藏北一藏西北乾旱,半乾旱和亞濕潤乾旱 區,朋曲流域亞濕潤乾旱區,雅魯藏布江中段流域亞濕 潤乾旱區,藏東金沙江乾熱河谷乾旱亞濕潤乾旱區. 其中藏北,藏西北是西藏荒漠化分布最主要的區域。
荒漠化成因
西藏全區有超過三分之二的區域屬於乾旱和半乾旱氣候,年平均降水量在400mm以下,長期乾旱缺 水,陽光曝曬,使地表的植被不斷減少,形成裸露的土 地,為荒漠化的形成和發展提供了沙源.風力侵蝕又對荒漠化的形成起到了助推作用。西藏大風主要集中在每年10月至次年4月,尤以2到4月最多,而這一 時期降水量也僅為全年降水量的10%,20%,處於半 裸露或裸露狀態的地面,受乾旱氣候的影響常年處於 乾燥,鬆散狀態,頻繁的大風天氣颳走表土,造成風蝕, 風積,極易發生沙害,形成荒漠化。
治理情況
開展生態公益林建設工程,,退耕還林工程,退牧還草工程,宜林荒山造林工程,西藏生態安全屏障保護與建設項目等一系列生態防護措施.。這些項目的實施和建設,增加了林地和草場的面積,極大地改善了區域內的生態環境,有效遏制了荒漠化的快速擴張。
4. 關於古代對西藏和新疆地區採取的措施
1、新疆
張騫鑿空西域,中原政權和新疆地區有了聯系,設立了西域都護府。約1500年前,唐朝在南疆設立安西四鎮,在北疆設立北庭都護府,新疆地區進入中原政權的版圖。
元朝、明朝繼續將其納入版圖,清朝前期陸續把北疆和南疆地區納入管轄,設立新疆省。
2、西藏
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吐蕃王朝時期,松贊干布迎娶文成公主,奠定了吐蕃與唐朝二百餘年頻繁往來的甥舅親情。
自十三世紀中葉西藏地區正式歸入元朝版圖,明朝中央對西藏地方的治理,沿襲了元朝的辦法,先後設置烏思藏、朵甘兩個 衛指揮使司和俄力思軍民元帥府,管理西藏的軍政事務。清朝設立駐藏大臣,代表中央監督西藏地方行政。
(4)治理西藏擴展閱讀:
民族分裂勢力無視新疆自古以來就是多民族共同家園的歷史事實,虛妄地以這片土地的主人自居,無來由地臆造出一種「被剝奪感」。
破壞人們的國家認同,妄圖分裂國家,把西藏、新疆各族人民排斥在這片土地之外。宗教極端勢力無視自古以來新疆、西藏流行過多種宗教。
將宗教和民族等同起來,以宗教極端綁架民族,干涉人們的世俗生活,妨礙宗教信仰自由;以宗教極端製造民族隔閡,挑起民族矛盾,阻礙新疆、西藏各族人民共建美好家園。
暴恐勢力是由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教唆慫恿的,他們的野蠻行徑根本無法撼動新疆屬於中國、新疆、西藏各民族團結奮斗共建家園的現實。
其針對無辜的殘暴突破了人類道德的底線,更顯他們的愚昧和可恥,說到底是分裂勢力和宗教極端勢力利用的炮灰。
5. 清朝政府對西藏管理的措施是什麼
一、冊封(順治、康熙)
清朝初期西藏的宗教領袖順治帝冊封五世達賴,康熙內帝冊封五世班禪容。建立了金瓶掣簽制度。後來西藏的宗教領袖必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二、駐藏大臣(雍正)
1727年,清政府在西藏設立駐藏大臣,西藏的大政要由中央決定,頒布了《欽定內藏章程》,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
三、金瓶掣簽制度(乾隆)
清政府規定達賴班禪去世後 再選的轉世靈童要在駐藏大臣的監督下,從朝廷頒發的金瓶中抽簽決定,就是金瓶掣簽制度(乾隆皇帝賜金瓶,通過金瓶掣簽來決定達賴、班禪兩大活佛的人選。)
6. 明朝中央治理西藏的措施及其意義
明朝的時候治理西藏,還是非常的具有措施,他們就和現在的澳人治澳感恩,質感是一樣的道理。就是在中央的。掌控之下,由西藏當地人自己來管理自己。也正是這樣的方式使得西藏在明朝的治理之下是政治經濟文化都得到了發展。
7. 清政府對西藏地區的治理有何特點
政府對西藏地區的治理有何特點?他們的特點就是自主自立的,不太管
8. 清朝前期對西藏採取了哪些的治理採取了哪些措施請簡要說明
清朝順治帝正式抄賜予西襲藏佛教首領達賴五世「達賴喇嘛」的封號;
康熙帝賜予另一位西藏佛教首領「班禪額爾德尼」的封號。
此後,歷世達賴和班禪,都須經過中央政府的冊封。
1727年,清朝開始設置駐藏大臣。
後來,清朝明確規定駐藏大臣代表中央政府,與達賴、班禪共同管理西藏事務。
9. 元朝為實施對西藏的有效管轄採取了怎樣的措施
自13世紀中葉元朝:西藏正式成為中央政府直接管轄的一個行政區域後,西藏正式成為元朝中央政府直接治理的一個行政區域,盡管中國經歷了幾代王朝的興替,但歷代中央政府始終對西藏行使著有效的主權管轄。
元朝對西藏的管轄,主要體現在5個方面。一是將西藏設立為中央政府的一個行政區域。元朝將整個藏區分為三道,設立了3個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簡稱宣慰司。在甘、青、川西北藏區設有吐蕃等處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今四川甘孜州設有吐蕃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在今西藏地方設有烏思藏納里速古魯孫等三路宣慰使司都元帥府,管轄烏思(今西藏中部地區)、藏(今日喀則地區)、納里速古魯孫(今阿里地區)。以上3個宣慰司的首領宣慰使均由帝師或中央管理機構宣政院推薦,皇帝任命。
二是設立管理西藏事務的中央機構宣政院。早在1264年,忽必烈在中央設總制院機構,負責境內佛教事務和西藏地方的政教事務,由國師八思巴(西藏薩迦派首領薩迦班智達·貢噶堅贊的侄子)掌管。八思巴之後由元朝宰相桑哥(藏族人)擔任總制院使。1288年,宰相桑哥為了加強對整個藏族地區的統一管理,向忽必烈建議把總制院改為宣政院,使宣政院和中書省、御史台、樞密院成為平行的中央四大機構。
三是清查戶口。清查戶口是元朝治理西藏的重要措施,元朝中央曾3次派官員赴藏清查戶口。1260年,忽必烈剛即位就派官員入藏調查清理戶口,確定賦稅的數額。1268年,又派官員赴藏第二次清查戶口。這次清查了烏思藏的13萬戶屬民戶口,任命了萬戶長,確定了每個萬戶應該繳納的貢賦數量。由於這次清查戶口較為徹底,為後來完善驛站和建設地方行政體系提供了依據。1287年,元朝再派官員進藏第三次清查戶口。
四是設立驛站。根據藏文史書《藏漢史集》記載,忽必烈即位初期就派官員進藏,按照各地道路的險易、土地的肥瘠以及人口的多寡,仿照漢地驛站制度,從青海的漢藏交界處至薩迦設立了27所驛站,其中烏思藏地區設有11所,由中央直接派官員管理。後來又設立軍站,特為軍事行動提供方便。驛站的設立,是元朝對西藏地方和其他藏族地區有效管理的重要保證之一。同時,對加強藏族地區與內地的聯系,促進藏族與各兄弟民族之間的經濟、文化交流亦起了很大作用。
五是對西藏地方各級官員實行任免、賞罰制度。八思巴之弟恰那多吉經忽必烈任命,掌管西藏地方事務,受封為「白蘭王」,後來八思巴家族的鎖南藏卜等人也被授為「白蘭王」。恰那多吉死後,元朝設薩迦本欽一職掌管烏思藏三路軍民萬戶,為西藏地方最高行政長官。宣慰使司都元帥、元帥、萬戶長等高級官員都須經宣政院或帝師薦舉,由皇帝任命。中央政府還向西藏各教派的一些上層僧人授以寧國公、文國公、國師、三藏國師、灌頂國師、大元國師、大司徒等名號。對西藏地方高級官員的處罰也由中央政府直接掌握,有時還採取非常措施。如,第二任薩迦本欽貢噶桑布違抗八思巴,忽必烈派宰相桑哥帶兵入藏,攻佔了貢噶桑布所據的城堡,並處死了他。必里公(今墨竹工卡縣直貢鄉)萬戶起兵反抗薩迦,元朝派皇孫率軍援助薩迦本欽昂林,焚毀了直貢主寺,平息了直貢叛亂
10. 隋朝加強對蒙古、新疆、西藏等邊疆地區的治理措施
西巡張掖
大業五年(公元609年),煬帝親征吐谷渾,吐谷渾故地皆空,大隋拓地數千里。吐谷渾東西四千里,南北二千里,范圍東起青海湖東岸,西至塔里木盆地,北起庫魯克塔格山脈,南至昆侖山脈皆為隋有。煬帝在吐谷渾故地置西海(今青海湖西)、河源(今青海興海東南)、鄯善(今新疆若羌)、且末(今新疆且末南)四郡,西海郡就設置在吐谷渾故都伏俟城。煬帝命令把隋朝天下所有犯輕罪的人移居到吐谷渾故地居住戍邊,並發西方諸郡運糧以供給之。命劉權率軍鎮守河源郡積石鎮,大開屯田。大隋在吐谷渾故地置州、縣、鎮、戍,實行郡縣制度管理,這是以往各朝從未設置過正式行政區的地方。《隋書食貨志》:「帝親征吐谷渾,破之於赤水。慕容佛允委其家屬,西奔青海。於是置河源郡、積石鎮。又於西域之地置西海、鄯善、且末等郡。謫天下罪人,配為戍卒,大開屯田,發西方諸郡運糧以給之。」
隋煬帝率大軍從京都長安(今西安)浩浩盪盪的出發到甘肅隴西,西上青海橫穿祁連山,經大斗拔谷北上,到達河西走廊的張掖郡。這次出行絕不是遊山玩水,個人玩樂的。因為西部自古大漠邊關、自然條件環境惡劣,隋煬帝還曾遭遇到暴風雪的襲擊。此峽谷海拔三千多米,終年溫度在零度以下。士兵凍死大半,隨行官員也大都失散。隋煬帝也狼狽不堪,在路上吃近苦頭。隋煬帝這次西巡歷時半年之久,遠涉到了青海和河西走廊。其意義重大。在封建時代,中國皇帝抵達到西北這么遠的地方,只有隋煬帝一人。隋煬帝西巡過程中置西海、河源、鄯善、且末四郡,進一步促成了甘肅、青海、新疆等大西北成為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北史西域列傳》:「隋煬帝規摹宏侈,掩吞秦、漢,裴矩方進《西域圖記》以盪其心,故萬乘親出玉門關,置伊吾、且末鎮。」(唐朝人寫史難免有貶低言語)
隋煬帝到達張掖之後,西域二十七國君主與使臣紛紛前來朝見,表示臣服。各國商人也都雲集張掖進行貿易。隋煬帝親自打通了絲綢之路,加強中原與西方的各個方面的聯系與交往。這是千古名君才能有的功績。為炫耀中華盛世,隋煬帝楊廣在古絲綢之路舉行了萬國博覽會。遊人及車馬長達數十百里,這是舉世創舉。由於絲綢之路的暢通,不僅使張掖的國際貿易市場更加繁榮昌盛,還促進了中原一帶貿易市場的興起和發展,如關中的歧州(今陝西鳳翔)、京師長安、東都洛陽等。從此,西域的高昌、焉香、龜茲、疏勒、於闐、康國、安國、米國、吐火羅等國家的商賈使者來往於長安、洛陽一帶,絡繹不絕。負責西域事物的裴世矩在《西域圖記》中說:」伊吾(今哈密)、高昌(今吐魯番),鄯善(今若羌),亞西域之門戶也。總溱敦煌,是其咽喉之地。」隋煬帝派遣薛世雄在西域伊吾國內修建一座「新伊吾城」,罷州置郡,敦煌又為敦煌郡。隋代在莫高窟開鑿了大批的石窟,敦煌地區甚至還出土了一些隋皇室成員的寫經,可見隋王朝對西域的重視。隋煬帝還派司隸從事杜行滿出使西域,從安國帶回五色鹽。又派雲騎尉李昱出使波斯,回國時,波斯的使者、商人也隨至中原。煬帝之前,中西交通的絲綢之路只有南北兩道。隋煬帝時期不僅以前的道路更加暢通,而且新增一道,即新北道。這樣,隋通西域的道路共有三條:北道(又叫新北道),出自敦煌至伊吾,經蒲類、鐵勒部,度今楚河、錫爾河而達西海;中道(漢代的北道),出敦煌至高昌,經焉耆、龜茲、疏勒,越蔥嶺,再經費爾干納、烏拉提尤別等地而至波斯;南道,出敦煌自鄯善,經於闐、朱俱波、渴盤陀,越蔥嶺,再經阿富汗、巴基斯坦而至印度各地。
「肅肅秋風起,悠悠行萬里。萬里何所行,橫漠築長城。
豈台小子智,先聖之所營。樹茲萬世策,安此億兆生。
詎敢憚焦思,高枕於上京。北河見武節,千里卷戎旌。
山川互出沒,原野窮超忽。撞金止行陣,鳴鼓興士卒。
千乘萬旗動,飲馬長城窟。秋昏塞外雲,霧暗關山月。
緣嚴驛馬上,乘空烽火發。借問長城侯,單於入朝謁。
濁氣靜天山,晨光照高闕。釋兵仍振旅,要荒事萬舉。
飲至告言旋,功歸清廟前。」
這是隋煬帝在這次西巡所做的《飲馬長城窟行》,成為千古名篇。「通首氣體強大,頗有魏武之風。」後代文人對他詩篇的評價極高。「混一南北,煬帝之才,實高群下。」,「隋煬起敝,風骨凝然。隋煬從華得素,譬諸紅艷叢中,清標自出。隋煬帝一洗頹風,力標本素。古道於此復存。」
《劍橋中國隋唐史》:「隋煬帝畢竟是一位美好事物的鑒賞家、一位有成就的詩人和獨具風格的散文家,他可能有點像政治美學家,這種人的特點可用以下的語言來表達:的確,自欺欺人也許是一個規律,因為帶有強烈的藝術成分的政治個性具有一種炫耀性的想像力,它能使其個人的歷史具有戲劇性,並使一切現實服從野心勃勃的計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