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雨的治理方法
1. 國家是怎麼治理和防治酸雨的你覺得應該如何做
酸雨的形成防治與控制方法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6的雨雪或其它形式的大氣降水,是大氣受污染的一種表現。當大氣受到污染時,大氣中的酸性氣體如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濃度增高,溶於雨雪中生成亞硫酸、硝酸使降水的PH值降 低謂之酸雨。 酸雨2004年,全國527個市(縣)降水的年均pH值范圍為3.05(湖南省吉首市)~ 8.20(甘肅省嘉峪關市)。出現酸雨的城市298個,占統計城市的56.5%。降水年均pH值小於5.6的城市218個,占統計城市的41.4%,其中湖南省長沙、常德、吉首,廣東省韶關,江西省高安降水年均pH值小於4.0,降水酸度較強;酸雨頻率大於40%的城市佔統計城市的30.1%,其中湖南常德、江西德興、浙江麗水、安吉、開化酸雨頻率為100%。 (一) 酸雨的形成是一種復雜的大氣化學和大氣物理現象。煤和石油燃燒以及金屬冶煉等過程釋放到大氣中的二氧化硫,通過一系列的氣相或液相氧化反應生成硫酸。高溫燃燒生成的一氧化氮排入大氣中大部分轉 化為二氧化氮,遇水生成硝酸和亞硝酸。大氣顆粒物中的鐵、銅、鎂、釩等是成酸反應的催化劑,大氣光化學反應生成的臭氧和過氧化 氫是二氧化硫氧化的氧化劑。 酸雨的形成主要有一下幾方面影響: 1空中的酸鹼物質。現代工業、農業和交通排放更大量,種類更多的污染物(包括酸鹼性物質),且與塵埃一起升到高空,通過擴散、遷移、轉化而後重力沉降到地面,或經雨雪沖刷到達地面。酸性物質可破壞植被,酸化土壤,酸化水域,造成水生和陸地生態失衡,加速岩石風化和金屬腐蝕。 2酸性物質SOx的天然排放。酸性物質SOx 有四類天然排放源:海洋霧沫,它們會夾帶一些硫酸到空中;土壤中某些機體,如動物死屍和植物敗葉在細菌作用下可分解某些硫化物,繼而轉化為SOx;火山爆發,也將噴出可觀量的SOx氣體;雷電和乾熱引起的森林火災也是一種天然SOx 排放源,因為樹木也含有微量硫。 3化石燃料。酸性物質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一,是煤、石油和天然氣等化石燃料燃燒,無論是煤,或石油,或天然氣都是在地下埋藏多少億年,由古代的動植物化石轉化而來,故稱做化石燃料。科學家粗略估計,1990年我國化石燃料約消耗近700百萬噸;僅佔世界消耗總量的12%,人均相比並不驚人;但是我國近幾十年來,化石燃料消耗的增加速度,實在太快,1950年至1990年的四十年間,增加了30倍。不能不引起足夠重視。 4工業過程。 酸性物質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二是工業過程,如金屬冶煉:某些有色金屬的礦石是硫化物,銅,鉛,鋅便是如此,將銅,鉛,鋅硫化物礦石還原為金屬過程中將逸出大量SOx氣體,部分回收為硫酸,部分進入大氣。再如化工生產,特別是硫酸生產和硝酸生產可分別跑冒滴漏可觀量SOx和NOx,由於NO2帶有淡棕的黃色,因此,工廠尾氣所排出的帶有NOx 的廢氣象一條「黃龍」,在空中飄盪,控制和消除「黃龍」被稱做「滅黃龍工程」。再如石油煉制等,也能產生一定量的SOx和NOx。 5交通運輸。酸性物質SOx、NOx排放人工源之三是交通運輸,如汽車尾氣。在發動機內,活塞頻繁打出火花,象天空中閃電,N2變成NOx。不同的車型,尾氣中NOx 的濃度有多有少,機械性能較差的或使用壽命已較長的發動機尾氣中的NOx 濃度要高。汽車停在十字路口,不息火等待通過時,要比正常行車尾氣中的NOx濃度要高。近年來,我國各種汽車數量猛增,它的尾氣對酸雨的貢獻正在逐年上升,不能掉以輕心。人們常說車禍猛於虎,因為車禍看得見摸得著,血肉模糊,容易引起震動;污染是無形的,影響短時間看不出來,容易被人忽視。二)空氣中存在酸霧,可隨人的呼吸進入肺部組織,嚴重時可能引起肺部炎症及肺水腫,特別對嬰、幼兒的影響更大,甚至有可能誘發嬰兒死亡綜合症。酸雨除對人群造成危害之外,對整個生態系統都有影響:酸雨降落地面後可使土壤、湖泊、河流酸化。水體酸化後使水生生物受到嚴重影響;土壤酸化後使其中的有機物的分解和氮的固定受 到抑制,引起土壤貧瘠化;酸雨傷害植物的新生芽葉,影響其水腫發育;酸雨對建築物的腐蝕作用業很明顯致使表層脫落甚至影響其安 全。酸雨的危害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1酸性物質的干濕沉降酸雨危害環境。這種危害包括森林退化,湖泊酸化,魚類死亡,水生生物種群減少,農田土壤酸化、貧脊,有毒重金屬污染增強,糧食、蔬菜、瓜果大面積減產,使建築物和橋梁損壞,文物面目皆非。 2酸雨對水生生物的危害。干濕酸沉降可直接降入湖水內;也可降入河內再流入湖內;也可落到植被上,雨水沖刷形成徑流,注入河湖;也可滲入土壤,進入地下水,流入湖內;最終導致湖泊酸化。有人估計,在中國南方酸雨地區有近一半湖泊,受到不同程度的酸化污染。當然,不同湖泊酸化的敏感性還有所不同,它取決於影響降水的氣象條件,湖泊水文,流域特徵和湖區土壤和基岩狀況。 3土壤酸化 。酸雨可導致土壤酸化。我國南方土壤本來多呈酸性,再經酸雨沖刷,加速了酸化過程;我國北方土壤呈鹼性,對酸雨有較強緩沖能力,一時半時酸化不了。土壤中含有大量鋁的氫氧化物,土壤酸化後,可加速土壤中含鋁的原生和次生礦物風化而釋放大量鋁離子,形成植物可吸收的形態鋁化合物。植物長期和過量的吸收鋁,會中毒,甚至死亡。酸雨尚能加速土壤礦物質營養元素的流失;改變土壤結構,導致土壤貧脊化,影響植物正常發育;酸雨還能誘發植物病蟲害,使作物減產。酸雨可使土壤微生物種群變化,細菌個體生長變小,生長繁殖速度降低,如分解有機質及其蛋白質的主要微生物類群牙孢桿菌,極毛桿菌和有關真菌數量降低,影響營養元素的良性循環,造成農業減產。特別是酸雨可降低土壤中氨化細菌和固氮細菌的數量,使土壤微生物的氨化作用和硝化作用能力下降,對農作物大為不利。科學家試驗後估計我國南方七省大豆因酸雨受災面積達2380萬畝,減產達20萬噸,減產幅度約6%,每年經濟損失1400萬元。 4森林衰退。比較不同年代樹木年輪,可知產生酸雨前後對林木生長的影響。在我國南方森林地區,50年前樹木生長較為粗壯,近年來狀況不佳。酸雨可造成葉面損傷和壞死,早落葉,林木生長不良,以致單株死亡。土壤肥力降低,產量下降,造成大面積森林衰退。我國重酸雨地區四川盆地受酸雨危害的森林面積達28萬公頃,占林地總面積的三分之一,死亡面積1.5萬公頃,占林地面積6%。同樣受酸雨侵襲的貴州省,受危害的森林面積達14萬公頃,為四川盆地的二分之一。 5損害建築。酸雨能使非金屬建築材料(混凝土、砂漿和灰砂磚)表面硬化水泥溶解,出現空洞和裂縫,導致強度降低,從而建築物損壞。 6酸雨能使文物面目皆非。碑林文字模糊;著名的杭州靈隱寺的「摩崖石刻」近年經酸雨侵蝕,佛像眼睛、鼻子、耳朵等剝蝕嚴重,面目皆非,修補後,古跡不「古」。碑林、石刻大都由石灰岩雕成,遇到酸雨立即起化學反應,酸鹼中和,即被腐蝕。 7酸雨能加速金屬腐蝕,腐蝕速率:碳鋼大於鍍鋅鐵板,紫銅較低,出現空洞和裂縫,強度降低,橋梁損壞。金屬塗上塗料會減緩腐蝕。 8危害人體健康。人體耐酸能力高於耐鹼能力,如經常用弱鹼性洗衣粉洗衣服,不帶手套,手就會變得粗糙,皮革工人,經常接觸鹼液,也有類似情況;但皮膚角質層遇酸就好一些。可是,眼角膜和呼吸道粘膜對酸類卻十分敏感,酸雨或酸霧對這些器官有明顯刺激作用,導致紅眼病和支氣管炎,咳嗽不止,尚可誘發肺病,這是酸雨對人體健康的直接影響。另一方面,農田土壤酸化,使本來固定在土壤礦化物中的有害重金屬,如汞、鎘、鉛等,再溶出,繼而為糧食,蔬菜吸收和富集,人類攝取後,中毒,得病。這是酸雨對人體健康的間接影響。 三)酸雨的防治與控制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在於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人為排放。目前的有效手段是使用干凈能源, 發展水力發電和核電站, 使用固硫的型煤, 使用鍋爐固硫、脫硫、除塵新技術, 發展內燃機代用燃料, 安裝機動車尾氣催化凈化器, 培植耐酸雨農作物和樹種等。
2. 有關酸雨的治理
燃燒前燃料脫硫正在研究的新脫硫方法有:浮選法、氧化脫硫法、化學浸出法、化學破碎法、細菌脫硫、微波脫硫、磁力脫硫等。工業實際應用中常用型煤固硫。
流化床脫硫技術原理:為使內部氣速產生的升力和煤粒重力相當(臨界速度),此時煤粒將開始浮動流化。按流態不同把流化床鍋爐分為:鼓泡流化床鍋爐和循環流化床鍋爐。
煙氣脫硫方法:拋棄法和回收法。拋棄法:吸收劑與二氧化硫結合,形成廢渣,包括煙灰、硫酸鈣、亞硫酸鈣和部分水,沒有再生步驟,廢渣最終綜合利用或填埋處理。回收法:吸收劑吸收或吸附二氧化硫,然後再生或循環使用,煙氣中二氧化硫被回收,轉化成可出售的副產品如硫磺、硫酸或濃二氧化硫氣體。
回收法以吸收劑的形態和處理過程分為兩類:干法煙氣脫硫(用固態吸附劑或固體吸收劑去除煙氣中二氧化硫);濕法煙氣脫硫(液態吸收劑吸收煙氣中二氧化硫)。按吸收劑不同分為:氨法、鈉法、石灰-石膏法(鈣法)、催化氧化法。
濕法石灰石/石灰漿液脫硫技術應用最廣泛。
煙氣脫氮技術,從物質狀態分為:濕法和干法;從化工過程來分:催化還原法、吸收法、固體吸附法,另潔凈燃燒技術(低NOx燃燒技術、低氮噴嘴等)。
催化還原法(SCR)脫硝技術:以氨為還原劑,在催化劑作用下將NOx還原為N2和水。轉化率為60%-90%。鉑、鈀等貴金屬催化劑的最佳反應溫度為175-290℃;金屬氧化物如以二氧化鈦為載體的五氧化二釩催化劑,在260-450℃下效果更好。
SCR工藝操作相關的兩個關鍵因素:催化劑失活和煙氣中殘留的氨。降低煙氣的含塵量可有效延長催化劑壽命。由於三氧化硫的存在,所有未反應的氨都將轉化為硫酸鹽。
3. 酸雨的解決方法有哪些
7、加強國民素質教育,尤其是從娃娃抓起,讓他們有愛護環境的意識。多組織志願者深入廠礦農村進行宣傳。
4. 酸雨是怎樣形成的有什麼預防,治理措施
酸雨的形成主要是因為大氣中的SO2過多而形成的.
而SO2的主要來源是:工廠的廢氣,汽車尾氣,火力發電場的廢氣.
它的主要預防措施是提高煤,石油的使用率.可以通過物理和化學的反應,逐步萃取,將其中的硫元素提煉出來.
再有就是開發新型的能源,比如氫氣和乙醇都是潔凈的能源.對環境的污染較小,或者沒有污染.
5. 針對酸雨問題可採取哪些治理措施
訊酷大學生論壇回復:
控制酸雨最主要的就是減排。我國減少了含硫煤礦的燃燒,推倒了大量的煙囪。關閉了許多浪費資源的小工廠。
控制汽車尾氣,加強綠化。
6. 怎麼來治理酸雨污染
我們知道礦物燃料燃燒排放出來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以及它們的鹽版類,都是形成酸雨的主要權原因。因此,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是防止酸雨污染的主要途徑。
治理酸雨污染的主要思路和措施是:盡量使用無污染的清潔能源,需要使用化石燃料的情況下,盡量選擇含硫量較低的品種;在化石燃料使用前、使用過程中、使用後都進行酸性物質的去除和控制技術;對酸雨造成的污染進行修復,進行國際合作,締結國際公約,全世界共同應對酸雨污染。
7. 酸雨的治理
酸雨是指引空氣污染而造成的酸性降水,通常認為大氣降水與二氧專化碳氣體平衡時的酸度PH5.6為降屬水天然酸度,並將其作為判斷是否酸化的標准,當降水的PH低於5.6時,降水即稱為酸雨。
降水為什麼會變酸呢? 這主要是空中雲層吸收大氣污染物並在雨滴內不斷反應形成酸性物質的結果;酸雨對環境所造成的危害是極其嚴重的,被稱為來自空中的「殺手」,它不但使森林枯死,影響農作物和淡水水生物的減產和死亡,而且還會腐蝕建築物及一切暴露於空氣中的設施及歷史文物古跡等甚至危害人體健康,危及城市的生態平衡。
我國目前酸雨污染面積占國土面積30%左右,並在一些地區以驚人的速度發展,僅川、黔、兩廣四省區的農業和森林每年造成的直接損失達18億元;造成我國酸雨形成的主要來源是以燃煤為主能源消耗過程中排放的大量二氧化硫污染物。因此,要治理酸雨污染,首先要控制二氧化硫排放總量。
8. 酸雨的解決方法
目前已積極進行下列各項策略,以大幅降低空氣中SO2、NOX之排放量。
1. 推動低硫油政策,降低燃料油之含硫量以減少因燃燒排放之硫氧化物,自82年7月起已將燃料油品含硫量降至1.0%,預計85年7月於都會區含硫量降至0.5%, 88年更要降至0.05%以下。
2. 訂定嚴格管制標准,以迫使污染源採行排煙脫硫及排煙脫硝之設備。
3. 引進最佳可行控制技術,以減少硫氧化物及氮氧化物之排放
4. 改善工業鍋爐之燃燒技術及設備,以減少氮、硫氧化物之排放。
5. 改善汽、機車引擎及防污設備,並加嚴排放標准,以減少氮氧化物之排放。
6. 與汽機車業者研商開發低污染之新車及替代燃料,如液化石油氣車、電動機車。
溫室效應的成因
溫室效應是由於大氣里溫室氣體(二氧化碳、甲烷等)含量增大而形成的。
空氣中含有二氧化碳,而且在過去很長一段時期中,含量基本上保持恆定。這是由於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始終處於"邊增長、邊消耗" 的動態平衡狀態。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80%來自人和動、植物的呼吸,20%來自燃料的燃燒。散布在大氣中的二氧化碳有75%被海洋、湖泊、河流等地面的水及空中降水吸收溶解於水中。還有5%的二氧化碳通過植物光合作用,轉化為有機物質貯藏起來。這就是多年來二氧化碳占空氣成分0.03%(體積分數)始終保持不變的原因。
但是近幾十年來,由於人口急劇增加,工業迅猛發展,呼吸產生的二氧化碳及煤炭、石油、天然氣燃燒產生的二氧化碳,遠遠超過了過去的水平。而另一方面,由於對森林亂砍亂伐,大量農田建成城市和工廠,破壞了植被,減少了將二氧化碳轉化為有機物的條件。再加上地表水域逐漸縮小,降水量大大降低,減少了吸收溶解二氧化碳的條件,破壞了二氧化碳生成與轉化的動態平衡,就使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含量逐年增加。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長,就使地球氣溫發生了改變。
二氧化碳可以防止地表熱量輻射到太空中,具有調節地球氣溫的功能。如果沒有二氧化碳,地球的年平均氣溫會比目前降低20 ℃。但是,二氧化碳含量過高,就會使地球彷彿捂在一口鍋里,溫度逐漸升高,就形成"溫室效應"。
形成溫室效應的氣體,除二氧化碳外,還有其他氣體。其中二氧化碳約佔75%、氯氟代烷約佔15%~20%,此外還有甲烷、一氧化氮等30多種。
溫室效應就是由於大氣中二氧化碳等氣體含量增加,使全球氣溫升高的現象。如果二氧化碳含量比現在增加一倍,全球氣溫將升高3 ℃~5 ℃,兩極地區可能升高10 ℃,氣候將明顯變暖。氣溫升高,將導致某些地區雨量增加,某些地區出現乾旱,颶風力量增強,出現頻率也將提高,自然災害加劇。更令人擔憂的是,由於氣溫升高,將使兩極地區冰川融化,海平面升高,許多沿海城市、島嶼或低窪地區將面臨海水上漲的威脅,甚至被海水吞沒。20世紀60年代末,非洲下撒哈拉牧區曾發生持續6年的乾旱。由於缺少糧食和牧草,牲畜被宰殺,飢餓致死者超過150萬人。這是"溫室效應" 給人類帶來災害的典型事例。因此,必須有效地控制二氧化碳含量增加,控制人口增長,科學使用燃料,加強植樹造林,綠化大地,防止溫室效應給全球帶來的巨大災難。
學術界一直被公認的學說認為由於燃燒煤、石油、天然氣等 產生的二氧化碳是導致全球變暖的罪魁禍首。然而經過幾十年的觀察研究,來自美國Goddar d空間研究所的詹姆斯·漢森博士提出新觀點,認為溫室氣體主要不是二氧化碳,而是碳粒 粉塵等物質。
碳粒粉塵是一種固體顆粒狀物質,主要是由於燃燒煤和柴油等高碳量的燃料時碳利用率太低 而造成的,它不僅浪費資源,更引起了環境的污染。眾多的碳粒聚集在對流層中導致了雲的堆積,而雲的堆積便是溫室效應的開始,因為40%至90%的地面熱量來自由雲層所產生的大氣 逆輻射,雲層越厚,熱量越是不能向外擴散,地球也就越裹越熱了。
漢森博士對於各種溫室氣體的含量變化都做了整理記錄,發現在1950至1970年間,二氧化碳 的含量增長了近兩倍,而從70年代到90年代後期,二氧化碳含量則有所減少。用目前流行的理論很難解釋仍在惡化的全球變暖的現象。
漢森博士認為,除了碳粒粉塵以外,還有一些氣體物質能導致溫室效應,如對流層中的臭氧 (正常的臭氧應集中在平流層中)、甲烷,還有巨毒無比的氯氟烴。但這些污染源的治理就相對困難些了。可喜的是,近幾十年來非二氧化碳的溫室氣體含量已經有了一定的下降,如若 甲烷和對流層中的臭氧含量也能逐年下降趨勢,那麼再過50年,地球表面平均溫度的變化將近乎零。
碳粒粉塵並不是不可避免的東西,隨著內燃機品質的不斷提高,甚或不使用內燃機的交通工 具的問世,不能燒盡而剩餘的碳粒是可以減少的。漢森博士的學說能夠成立,則給地球帶來了降溫的新希望,但願地球早日退燒。
但全球知名科學家的見解還不僅僅是這三點。
9. 酸雨的治理措施是怎麼樣的
控制酸雨的根本措施是減少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
世界上酸雨最嚴重的歐洲和北美許多國家在遭受多年的酸雨危害之後,終於都認識到,大氣無國界,防治酸雨是一個國際性的環境問題,不能依靠一個國家單獨解決,必須共同採取對策,減少硫氧化物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經過多次協商,1979年11月在日內瓦舉行的聯合國歐洲經濟委員會的環境部長會議上,通過了《控制長距離越境空氣污染公約》,並於1983年生效。《公約》規定,到1993年底,締約國必須把二氧化硫排放量削減為1980年排放量的70%。歐洲和北美(包括美國和加拿大)等32個國家都在公約上簽了字。為了實現許諾,多數國家都已經採取了積極的對策,制訂了減少致酸物排放量的法規。例如,美國的《酸雨法》規定,密西西比河以東地區,二氧化硫排放量要由1983年的2000萬噸/年,經過10年減少到1000萬噸/年;加拿大二氧化硫排放量由1983年的470萬噸/年,到1994年減少到230萬噸/年,等等。目前世界上減少二氧化硫排放量的主要措施有:
(1)原煤脫硫技術,可以除去燃煤中大約40%~60%的無機硫。
(2)優先使用低硫燃料,如含硫較低的低硫煤和天然氣等。
(3)改進燃煤技術,減少燃煤過程中二氧化硫和氮氧化物的排放量。例如,液態化燃煤技術是受到各國歡迎的新技術之一。它主要是利用加進石灰石和白雲石,與二氧化硫發生反應,生成硫酸鈣隨灰渣排出。
(4)對煤燃燒後形成的煙氣在排放到大氣中之前進行煙氣脫硫。目前主要用石灰法,可以除去煙氣中85%~90%的二氧化硫氣體。不過,脫硫效果雖好但十分費錢。例如,在火力發電廠安裝煙氣脫硫裝置的費用,要達電廠總投資的25%之多。這也是治理酸雨的主要困難之一。
(5)開發新能源,如太陽能、風能、核能、可燃冰等,但是目前技術不夠成熟,如果使用會造成新污染,且消耗費用十分高。
10. 急~~酸雨的危害及治理方法
酸雨的危害
當前,人類面臨十大環境問題:水危機、土地荒漠化、臭氧層遭破壞、溫室效應、酸雨肆虐、森林銳減、水土流失、物種滅絕、垃圾成災、有毒化學品污染。其中,酸雨肆虐是跨越國界的全球性的災害。
酸雨是指pH值小於5